"

都市圈(或都市區、大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現的以大城市為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一體化的圈域經濟現象。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城市連綿區(Megalopolis)”的概念,用以概括美國東北海岸出現的大城市連綿區(或城市帶、城市群)現象。都市圈是一種特殊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以有一個或者多個經濟較發達並且有較強城市功能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為核心,以一系列不同性質、規模、等級的中小城市為主體,共同組成在空間上位置相近,在功能上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的具有圈層式地域結構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地域空間組織。都市圈最大的特點是圈內城市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係,不同城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都市圈(都市區),中心城區人口應在300萬人以上(輻射帶動功能強的,不低於200萬人口),總人口應在1000萬以上(中心城區人口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中心城區人口在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

南京又一次坐實了“徽京”之名

近日,安徽蚌埠市官方披露,蚌埠市發改委主任等一行近日赴江蘇省南京市對接蚌埠整體加入南京都市圈有關事項。南京發改委對蚌埠的加入表示歡迎和支持,希望與蚌埠密切合作,加強溝通。一個積極投懷,一個熱情邀攬,堪稱都市圈時代的一大盛事。弔詭的是,蚌埠屬於安徽省的地級市,南京則是江蘇省省會。蚌埠與南京並不接壤,且與南京的直線距離遠超合肥。即便如此,蚌埠不遠三百里,主動投身到南京都市圈的懷抱,這讓誰感到尷尬?

南京歷來就有“徽京”之名,與部分安徽城市的關係甚至要親密過同省的地市。5月底,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協商聯席會議召開,參加者除了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四個城市之外,還有安徽的四個城市: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這八個城市,正好組成了南京都市圈。從GDP總量來看,蕪湖、馬鞍山分別是安徽第二大、第三大城市,滁州和宣城分列第五位和第九位,剛剛準備加入的蚌埠在排在第七位。

2019年初,發改委出臺文件明確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這意味著,都市圈時代正式到來。早在10多年前就嚐了頭啖湯的南京都市圈,可謂獲得了政策的加持,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

尷尬的合肥?南京收之桑榆,合肥沒理由不感到尷尬。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反過來看,南京對安徽地級市的強力進擊,恰恰說明,合肥已經成為十足的競爭對手了。顯然,合肥早已不是過去那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小省會了。最近十年,要論誰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城市排名躥升最快的省會城市,合肥當仁不讓。2008年,合肥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中部小省會,GDP總額只有1664億元,與南昌太原昆明等城市不相上下。到了2018年,合肥GDP總量躍升到7822億,陸續超越中部的南昌、太原,以及大連、石家莊、長春、哈爾濱等城市,與西安以及合併之前的濟南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這一切,使合肥迅速從安徽省會,蛻變成安徽唯一的單核中心城市。過去安徽有省會無中心,人口外流十分嚴重,正是藉助合肥這一單核中心的飛速發展,安徽人口開始陸續從長三角迴流。2018年,安徽以68.6萬的人口增長規模,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東和浙江。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從長三角迴流的人口。這一趨勢,與合肥成為中心城市的崛起密不可分。

南京VS合肥:大都市圈之爭

任何一箇中心城市的崛起,都會對周圍的城市形成競爭壓力。中心城市的壯大,必然帶動人口和產業的虹吸效應,這符合經濟規律。不過,成熟的中心城市在虹吸的同時也會產生溢出,將資金、產業、人口、教育醫療等資源向周邊轉移,從而形成都市圈的良性互動。這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廣佛肇、深莞惠,都堪為典型。相反,一旦虹吸有餘而溢出不足,就容易引發問題。就此而言,上海的強勢是無解的,而南京與合肥勢必要在安徽省內爭奪屬於各自都市圈的腹地,而決定這一競爭成敗的就在於溢出效應的大小。

這方面,南京目前佔有優勢。從經濟總量上看,南京2018年GDP高達1.28萬億,是合肥的1.6倍。人口規模843萬人,比合肥多了35萬人。資金總量3.45萬億,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預算1470億元,是合肥的兩倍左右。

第三產業佔比超過60%,而合肥剛剛超過50%。這種格局,有助於南京與安徽城市二三產業互補發展的格局,而以工業為主的合肥必然要面臨著與同省地市的競爭。不僅如此,在軌道交通領域,南京已向安徽省內縱深擴散。2018年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達378公里,僅次於北上廣,居全國第4,遠遠超過合肥。目前,南京的軌道交通正在向與馬鞍山、滁州等地延伸,這種領先優勢,是合肥一時難以逆轉的。合肥在發展壯大,南京同樣在做大做強,未來必然還有更多直接競爭。

整體來看,合肥都市圈與長三角其他都市圈相比,輻射帶動能力弱、經濟體量總體偏小。

  • 一是發展不平衡。合、蕪、馬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於其他城市,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城市之間差距2.6倍。
  • 二是融合不深入。產業同構同質具普遍性,相互競爭大於合作;教育、醫療、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度、經濟等因素制約;蕪湖、馬鞍山、滁州3市同屬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但相對而言與南京都市圈合作較為緊密。
  • 三是交通不緊密。合肥都市圈城市交通尚處於以合肥為中心的發散狀態,其餘圈內城市間的網狀快速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合肥與蕪、馬、桐之間未開通城際間快速列車,暫未實現一小時通勤圈。
  • 四是機制不完善。合肥都市圈未建立正式統籌協調機構,圈內合作共建尚處探索推進階段,一體化政策支撐體系尚未形成。
"

都市圈(或都市區、大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現的以大城市為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一體化的圈域經濟現象。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城市連綿區(Megalopolis)”的概念,用以概括美國東北海岸出現的大城市連綿區(或城市帶、城市群)現象。都市圈是一種特殊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以有一個或者多個經濟較發達並且有較強城市功能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為核心,以一系列不同性質、規模、等級的中小城市為主體,共同組成在空間上位置相近,在功能上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的具有圈層式地域結構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地域空間組織。都市圈最大的特點是圈內城市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係,不同城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都市圈(都市區),中心城區人口應在300萬人以上(輻射帶動功能強的,不低於200萬人口),總人口應在1000萬以上(中心城區人口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中心城區人口在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

南京又一次坐實了“徽京”之名

近日,安徽蚌埠市官方披露,蚌埠市發改委主任等一行近日赴江蘇省南京市對接蚌埠整體加入南京都市圈有關事項。南京發改委對蚌埠的加入表示歡迎和支持,希望與蚌埠密切合作,加強溝通。一個積極投懷,一個熱情邀攬,堪稱都市圈時代的一大盛事。弔詭的是,蚌埠屬於安徽省的地級市,南京則是江蘇省省會。蚌埠與南京並不接壤,且與南京的直線距離遠超合肥。即便如此,蚌埠不遠三百里,主動投身到南京都市圈的懷抱,這讓誰感到尷尬?

南京歷來就有“徽京”之名,與部分安徽城市的關係甚至要親密過同省的地市。5月底,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協商聯席會議召開,參加者除了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四個城市之外,還有安徽的四個城市: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這八個城市,正好組成了南京都市圈。從GDP總量來看,蕪湖、馬鞍山分別是安徽第二大、第三大城市,滁州和宣城分列第五位和第九位,剛剛準備加入的蚌埠在排在第七位。

2019年初,發改委出臺文件明確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這意味著,都市圈時代正式到來。早在10多年前就嚐了頭啖湯的南京都市圈,可謂獲得了政策的加持,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

尷尬的合肥?南京收之桑榆,合肥沒理由不感到尷尬。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反過來看,南京對安徽地級市的強力進擊,恰恰說明,合肥已經成為十足的競爭對手了。顯然,合肥早已不是過去那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小省會了。最近十年,要論誰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城市排名躥升最快的省會城市,合肥當仁不讓。2008年,合肥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中部小省會,GDP總額只有1664億元,與南昌太原昆明等城市不相上下。到了2018年,合肥GDP總量躍升到7822億,陸續超越中部的南昌、太原,以及大連、石家莊、長春、哈爾濱等城市,與西安以及合併之前的濟南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這一切,使合肥迅速從安徽省會,蛻變成安徽唯一的單核中心城市。過去安徽有省會無中心,人口外流十分嚴重,正是藉助合肥這一單核中心的飛速發展,安徽人口開始陸續從長三角迴流。2018年,安徽以68.6萬的人口增長規模,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東和浙江。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從長三角迴流的人口。這一趨勢,與合肥成為中心城市的崛起密不可分。

南京VS合肥:大都市圈之爭

任何一箇中心城市的崛起,都會對周圍的城市形成競爭壓力。中心城市的壯大,必然帶動人口和產業的虹吸效應,這符合經濟規律。不過,成熟的中心城市在虹吸的同時也會產生溢出,將資金、產業、人口、教育醫療等資源向周邊轉移,從而形成都市圈的良性互動。這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廣佛肇、深莞惠,都堪為典型。相反,一旦虹吸有餘而溢出不足,就容易引發問題。就此而言,上海的強勢是無解的,而南京與合肥勢必要在安徽省內爭奪屬於各自都市圈的腹地,而決定這一競爭成敗的就在於溢出效應的大小。

這方面,南京目前佔有優勢。從經濟總量上看,南京2018年GDP高達1.28萬億,是合肥的1.6倍。人口規模843萬人,比合肥多了35萬人。資金總量3.45萬億,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預算1470億元,是合肥的兩倍左右。

第三產業佔比超過60%,而合肥剛剛超過50%。這種格局,有助於南京與安徽城市二三產業互補發展的格局,而以工業為主的合肥必然要面臨著與同省地市的競爭。不僅如此,在軌道交通領域,南京已向安徽省內縱深擴散。2018年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達378公里,僅次於北上廣,居全國第4,遠遠超過合肥。目前,南京的軌道交通正在向與馬鞍山、滁州等地延伸,這種領先優勢,是合肥一時難以逆轉的。合肥在發展壯大,南京同樣在做大做強,未來必然還有更多直接競爭。

整體來看,合肥都市圈與長三角其他都市圈相比,輻射帶動能力弱、經濟體量總體偏小。

  • 一是發展不平衡。合、蕪、馬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於其他城市,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城市之間差距2.6倍。
  • 二是融合不深入。產業同構同質具普遍性,相互競爭大於合作;教育、醫療、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度、經濟等因素制約;蕪湖、馬鞍山、滁州3市同屬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但相對而言與南京都市圈合作較為緊密。
  • 三是交通不緊密。合肥都市圈城市交通尚處於以合肥為中心的發散狀態,其餘圈內城市間的網狀快速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合肥與蕪、馬、桐之間未開通城際間快速列車,暫未實現一小時通勤圈。
  • 四是機制不完善。合肥都市圈未建立正式統籌協調機構,圈內合作共建尚處探索推進階段,一體化政策支撐體系尚未形成。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誰對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較大?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位於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核心地區,地跨蘇皖兩省,是中國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類型豐富,是長三角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

都市圈(或都市區、大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現的以大城市為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一體化的圈域經濟現象。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城市連綿區(Megalopolis)”的概念,用以概括美國東北海岸出現的大城市連綿區(或城市帶、城市群)現象。都市圈是一種特殊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以有一個或者多個經濟較發達並且有較強城市功能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為核心,以一系列不同性質、規模、等級的中小城市為主體,共同組成在空間上位置相近,在功能上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的具有圈層式地域結構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地域空間組織。都市圈最大的特點是圈內城市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係,不同城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都市圈(都市區),中心城區人口應在300萬人以上(輻射帶動功能強的,不低於200萬人口),總人口應在1000萬以上(中心城區人口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中心城區人口在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

南京又一次坐實了“徽京”之名

近日,安徽蚌埠市官方披露,蚌埠市發改委主任等一行近日赴江蘇省南京市對接蚌埠整體加入南京都市圈有關事項。南京發改委對蚌埠的加入表示歡迎和支持,希望與蚌埠密切合作,加強溝通。一個積極投懷,一個熱情邀攬,堪稱都市圈時代的一大盛事。弔詭的是,蚌埠屬於安徽省的地級市,南京則是江蘇省省會。蚌埠與南京並不接壤,且與南京的直線距離遠超合肥。即便如此,蚌埠不遠三百里,主動投身到南京都市圈的懷抱,這讓誰感到尷尬?

南京歷來就有“徽京”之名,與部分安徽城市的關係甚至要親密過同省的地市。5月底,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協商聯席會議召開,參加者除了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四個城市之外,還有安徽的四個城市: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這八個城市,正好組成了南京都市圈。從GDP總量來看,蕪湖、馬鞍山分別是安徽第二大、第三大城市,滁州和宣城分列第五位和第九位,剛剛準備加入的蚌埠在排在第七位。

2019年初,發改委出臺文件明確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這意味著,都市圈時代正式到來。早在10多年前就嚐了頭啖湯的南京都市圈,可謂獲得了政策的加持,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

尷尬的合肥?南京收之桑榆,合肥沒理由不感到尷尬。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反過來看,南京對安徽地級市的強力進擊,恰恰說明,合肥已經成為十足的競爭對手了。顯然,合肥早已不是過去那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小省會了。最近十年,要論誰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城市排名躥升最快的省會城市,合肥當仁不讓。2008年,合肥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中部小省會,GDP總額只有1664億元,與南昌太原昆明等城市不相上下。到了2018年,合肥GDP總量躍升到7822億,陸續超越中部的南昌、太原,以及大連、石家莊、長春、哈爾濱等城市,與西安以及合併之前的濟南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這一切,使合肥迅速從安徽省會,蛻變成安徽唯一的單核中心城市。過去安徽有省會無中心,人口外流十分嚴重,正是藉助合肥這一單核中心的飛速發展,安徽人口開始陸續從長三角迴流。2018年,安徽以68.6萬的人口增長規模,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東和浙江。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從長三角迴流的人口。這一趨勢,與合肥成為中心城市的崛起密不可分。

南京VS合肥:大都市圈之爭

任何一箇中心城市的崛起,都會對周圍的城市形成競爭壓力。中心城市的壯大,必然帶動人口和產業的虹吸效應,這符合經濟規律。不過,成熟的中心城市在虹吸的同時也會產生溢出,將資金、產業、人口、教育醫療等資源向周邊轉移,從而形成都市圈的良性互動。這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廣佛肇、深莞惠,都堪為典型。相反,一旦虹吸有餘而溢出不足,就容易引發問題。就此而言,上海的強勢是無解的,而南京與合肥勢必要在安徽省內爭奪屬於各自都市圈的腹地,而決定這一競爭成敗的就在於溢出效應的大小。

這方面,南京目前佔有優勢。從經濟總量上看,南京2018年GDP高達1.28萬億,是合肥的1.6倍。人口規模843萬人,比合肥多了35萬人。資金總量3.45萬億,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預算1470億元,是合肥的兩倍左右。

第三產業佔比超過60%,而合肥剛剛超過50%。這種格局,有助於南京與安徽城市二三產業互補發展的格局,而以工業為主的合肥必然要面臨著與同省地市的競爭。不僅如此,在軌道交通領域,南京已向安徽省內縱深擴散。2018年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達378公里,僅次於北上廣,居全國第4,遠遠超過合肥。目前,南京的軌道交通正在向與馬鞍山、滁州等地延伸,這種領先優勢,是合肥一時難以逆轉的。合肥在發展壯大,南京同樣在做大做強,未來必然還有更多直接競爭。

整體來看,合肥都市圈與長三角其他都市圈相比,輻射帶動能力弱、經濟體量總體偏小。

  • 一是發展不平衡。合、蕪、馬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於其他城市,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城市之間差距2.6倍。
  • 二是融合不深入。產業同構同質具普遍性,相互競爭大於合作;教育、醫療、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度、經濟等因素制約;蕪湖、馬鞍山、滁州3市同屬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但相對而言與南京都市圈合作較為緊密。
  • 三是交通不緊密。合肥都市圈城市交通尚處於以合肥為中心的發散狀態,其餘圈內城市間的網狀快速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合肥與蕪、馬、桐之間未開通城際間快速列車,暫未實現一小時通勤圈。
  • 四是機制不完善。合肥都市圈未建立正式統籌協調機構,圈內合作共建尚處探索推進階段,一體化政策支撐體系尚未形成。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誰對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較大?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位於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核心地區,地跨蘇皖兩省,是中國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類型豐富,是長三角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誰對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較大?

南京由於位於江蘇省的西南部,與安徽城市距離也很近,所以在規劃南京都市圈的時候,把多個安徽城市,如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等城市也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包含31個市轄區、8個縣級市和20個縣,總面積6.3萬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經濟規模:南京11715+鎮江4100+揚州5100+淮安3350+馬鞍山1738+滁州1607+蕪湖3065+宣城1188=31863億元

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南京對其東部城市的吸引輻射能力相對有限。但是對於其西部的部分安徽城市還是有著吸引力的。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南京外來人口中以安徽省人口流入佔絕大多數。流動人口來源省份前10位的分別是安徽、河南、四川、山東、湖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和陝西。火遍南京城的安慶小籠包,江蘇首富、蘇寧的創始人張氏兄弟據說也是安徽人(張近東,1963年出生於安徽天長 ,後隨家人移居南京)。南京對安徽人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

都市圈(或都市區、大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現的以大城市為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一體化的圈域經濟現象。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城市連綿區(Megalopolis)”的概念,用以概括美國東北海岸出現的大城市連綿區(或城市帶、城市群)現象。都市圈是一種特殊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以有一個或者多個經濟較發達並且有較強城市功能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為核心,以一系列不同性質、規模、等級的中小城市為主體,共同組成在空間上位置相近,在功能上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的具有圈層式地域結構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地域空間組織。都市圈最大的特點是圈內城市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係,不同城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都市圈(都市區),中心城區人口應在300萬人以上(輻射帶動功能強的,不低於200萬人口),總人口應在1000萬以上(中心城區人口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中心城區人口在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

南京又一次坐實了“徽京”之名

近日,安徽蚌埠市官方披露,蚌埠市發改委主任等一行近日赴江蘇省南京市對接蚌埠整體加入南京都市圈有關事項。南京發改委對蚌埠的加入表示歡迎和支持,希望與蚌埠密切合作,加強溝通。一個積極投懷,一個熱情邀攬,堪稱都市圈時代的一大盛事。弔詭的是,蚌埠屬於安徽省的地級市,南京則是江蘇省省會。蚌埠與南京並不接壤,且與南京的直線距離遠超合肥。即便如此,蚌埠不遠三百里,主動投身到南京都市圈的懷抱,這讓誰感到尷尬?

南京歷來就有“徽京”之名,與部分安徽城市的關係甚至要親密過同省的地市。5月底,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協商聯席會議召開,參加者除了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四個城市之外,還有安徽的四個城市: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這八個城市,正好組成了南京都市圈。從GDP總量來看,蕪湖、馬鞍山分別是安徽第二大、第三大城市,滁州和宣城分列第五位和第九位,剛剛準備加入的蚌埠在排在第七位。

2019年初,發改委出臺文件明確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這意味著,都市圈時代正式到來。早在10多年前就嚐了頭啖湯的南京都市圈,可謂獲得了政策的加持,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

尷尬的合肥?南京收之桑榆,合肥沒理由不感到尷尬。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反過來看,南京對安徽地級市的強力進擊,恰恰說明,合肥已經成為十足的競爭對手了。顯然,合肥早已不是過去那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小省會了。最近十年,要論誰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城市排名躥升最快的省會城市,合肥當仁不讓。2008年,合肥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中部小省會,GDP總額只有1664億元,與南昌太原昆明等城市不相上下。到了2018年,合肥GDP總量躍升到7822億,陸續超越中部的南昌、太原,以及大連、石家莊、長春、哈爾濱等城市,與西安以及合併之前的濟南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這一切,使合肥迅速從安徽省會,蛻變成安徽唯一的單核中心城市。過去安徽有省會無中心,人口外流十分嚴重,正是藉助合肥這一單核中心的飛速發展,安徽人口開始陸續從長三角迴流。2018年,安徽以68.6萬的人口增長規模,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東和浙江。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從長三角迴流的人口。這一趨勢,與合肥成為中心城市的崛起密不可分。

南京VS合肥:大都市圈之爭

任何一箇中心城市的崛起,都會對周圍的城市形成競爭壓力。中心城市的壯大,必然帶動人口和產業的虹吸效應,這符合經濟規律。不過,成熟的中心城市在虹吸的同時也會產生溢出,將資金、產業、人口、教育醫療等資源向周邊轉移,從而形成都市圈的良性互動。這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廣佛肇、深莞惠,都堪為典型。相反,一旦虹吸有餘而溢出不足,就容易引發問題。就此而言,上海的強勢是無解的,而南京與合肥勢必要在安徽省內爭奪屬於各自都市圈的腹地,而決定這一競爭成敗的就在於溢出效應的大小。

這方面,南京目前佔有優勢。從經濟總量上看,南京2018年GDP高達1.28萬億,是合肥的1.6倍。人口規模843萬人,比合肥多了35萬人。資金總量3.45萬億,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預算1470億元,是合肥的兩倍左右。

第三產業佔比超過60%,而合肥剛剛超過50%。這種格局,有助於南京與安徽城市二三產業互補發展的格局,而以工業為主的合肥必然要面臨著與同省地市的競爭。不僅如此,在軌道交通領域,南京已向安徽省內縱深擴散。2018年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達378公里,僅次於北上廣,居全國第4,遠遠超過合肥。目前,南京的軌道交通正在向與馬鞍山、滁州等地延伸,這種領先優勢,是合肥一時難以逆轉的。合肥在發展壯大,南京同樣在做大做強,未來必然還有更多直接競爭。

整體來看,合肥都市圈與長三角其他都市圈相比,輻射帶動能力弱、經濟體量總體偏小。

  • 一是發展不平衡。合、蕪、馬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於其他城市,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城市之間差距2.6倍。
  • 二是融合不深入。產業同構同質具普遍性,相互競爭大於合作;教育、醫療、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度、經濟等因素制約;蕪湖、馬鞍山、滁州3市同屬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但相對而言與南京都市圈合作較為緊密。
  • 三是交通不緊密。合肥都市圈城市交通尚處於以合肥為中心的發散狀態,其餘圈內城市間的網狀快速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合肥與蕪、馬、桐之間未開通城際間快速列車,暫未實現一小時通勤圈。
  • 四是機制不完善。合肥都市圈未建立正式統籌協調機構,圈內合作共建尚處探索推進階段,一體化政策支撐體系尚未形成。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誰對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較大?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位於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核心地區,地跨蘇皖兩省,是中國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類型豐富,是長三角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誰對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較大?

南京由於位於江蘇省的西南部,與安徽城市距離也很近,所以在規劃南京都市圈的時候,把多個安徽城市,如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等城市也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包含31個市轄區、8個縣級市和20個縣,總面積6.3萬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經濟規模:南京11715+鎮江4100+揚州5100+淮安3350+馬鞍山1738+滁州1607+蕪湖3065+宣城1188=31863億元

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南京對其東部城市的吸引輻射能力相對有限。但是對於其西部的部分安徽城市還是有著吸引力的。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南京外來人口中以安徽省人口流入佔絕大多數。流動人口來源省份前10位的分別是安徽、河南、四川、山東、湖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和陝西。火遍南京城的安慶小籠包,江蘇首富、蘇寧的創始人張氏兄弟據說也是安徽人(張近東,1963年出生於安徽天長 ,後隨家人移居南京)。南京對安徽人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誰對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較大?

合肥都市圈是以合肥為中心,打造合滁寧、合蕪馬、合淮、合六、合安宜產業發展帶,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產業鏈合作體系,推動圈內城市合作構建高水平、多功能、國際化的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化都市圈。按照規劃,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總人口約為1500萬人,其中合肥800萬,蕪湖420萬,馬鞍山280萬。城鎮人口約為1300萬人。

合肥都市圈位於長江中下游沿江長三角西端,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桐城市(縣級市)。

可見:蕪湖,馬鞍山,滁州,不僅被南京都市圈劃入勢力範圍。也被合肥都市圈劃入。

事實上,不管這些城市被劃入到哪個都市圈。各個城市都要加快做大自己的經濟實力,發展水平。畢竟,加入到強大的都市圈當中,除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還要避免被虹吸的尷尬。當前現實中的困境是 馬鞍山、滁州、蕪湖雖然被納入南京都市圈,但是因為分屬於不同省份,這三個地級市卻難以得到南京真正的“輻射”或者好處。其實個人認為其實南京並不願意真正“關照”這些地區。

其實,合肥也在積極吸引各個城市對自己的凝聚力與向心力:2011年三分巢湖,馬鞍山獲得了原來巢湖市下轄的和縣和含山兩縣,馬鞍山與合肥直接接壤,同時馬鞍山發展空間得到有效擴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