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是一個很常見的事物規律,辣椒有青辣椒、紅辣椒、白辣椒,蘿蔔有白蘿蔔、黃蘿蔔、紅蘿蔔,白菜有大白菜、小白菜、醃白菜……文學作品的三部曲更是不勝枚舉:

★巴金的三套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抗戰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郭沫若的兩套三部曲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漂流三部曲:《歧路》《煉獄》《十字架》

★茅盾的兩套三部曲:

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而我,只想淺嘗則止地說說自己的創業三部曲。

我的創業三部曲

掙扎

我從來不認為我的父母是真正地愛我,他們永遠認為培養一個符合他們要求的我,就是最正確的愛。

當我引用這樣一句略顯偏激的話時,說明我的創業之路註定不是順理成章的。

從小到大,可能是因為天賦,也可能是因為運氣,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我總是能付出更小的汗水就總能收穫更好的成績。於是,我很多年、很多年都沒有真正地腳踏實地過。

一邊飄飄然,一邊悠悠然,就這樣相對順利地完成了學生生涯。畢業,是另一個起點,也是另一個痛點。進入事業單位,領著還過得去的工資,買房、戀愛、結婚、生子、買車、養老……似乎這該是我人生的主流。所以我努力地學習、工作,甚至渴望“暴走”,可迂迂迴回的生活讓我不得不慢下來思考……

2011年,我揹著家人辭掉穩定的工作,叛逆招來了憤怒,也承受了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所幸,當初的只顧風雨兼程,並沒有讓我感染太多的傷風感冒,也算是小小地撫慰過我內心的掙扎。第一次創業算是一個平穩過渡。

但是,上天不會永遠眷顧某一個孩子,所以,其後的失敗是一種必然。沒有過徹夜難眠的掙扎,就不會有鳳凰涅槃的蛻變。沒有過痛徹心扉的領悟,就不會有心滿意足的追求。掙扎,才是真實的思考。

無數個萬籟俱寂的夜晚,把車窗揺下來,用菸頭替代星光,一根接一根,一遍又一遍……

錯了嗎?悔了嗎?怕了嗎?認了嗎?都是為什麼,沒有這樣的內心糾結,就不會有所謂的大徹大悟。

我的創業三部曲

沉澱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經歷過幾次小額創業失敗之後,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身背沉重的債務和不務正業的罵名,家庭關係瀕臨破滅,孩子的教育也在無形中缺失。

而我卻是一個不願意將就的賭徒,於是,舔著臉皮透支著自己多年積累的信任和人脈,過上了“得過且過”渾渾噩噩的日子。基本生活來源完全依靠增加債務的方式。

也有過無數次在輾轉反側的夜晚痛苦動搖而生出“就此作罷”的念頭,也有過很多好心人勸我接受現實,安心服從生活的安排。但總有一個固執的聲音在心裡不時地響起:“要麼忍,要麼死!”

於是,我在無所事事之餘,開始不斷地回放自己的職業生涯,並不斷地思考每一個階段的侷限性。

於是,我開始與不同的人交談,到不同的地方去走走看看,讀不同類型的新聞,思考不同背景的文化。

於是,我喝茶、拼酒、寫字、唱歌、下棋甚至打牌……

於是,我討論醫學、政治、法律、教育、經濟、……

於是,我寫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感悟,各行各業,建築、金融、日化、保健、旅遊、互聯網。

我開始變得瘋瘋癲癲,而又咋咋呼呼。漸行漸遠漸無書,漸漸地連幾個靠譜的朋友和同學都沒有了。

我像一個遊方的和尚一樣四處遊蕩,孤獨地在內心朝聖。

每天有時間就在心裡自己“唸經”。我清楚地知道沒有多少人會願意去相信一個失敗、而且正在逐漸喪失誠信資本的人。可以說留給我的機會也在悄然消減。

從商業的起源我領悟到分享,從勞動的本質我領悟到價值,從貨幣的起源我領悟到流通,從資本主義的壟斷我領悟到資源整合,從無數次軍事戰爭中我試圖去解讀團隊,從各種政策形勢中我試圖去窺探經濟趨勢,從民生文化變化中我試圖去總結規律……

我逼迫著自己雲淡風輕地焦慮著,然後告訴自己,別急。我需要一個機會,我也還需要沉澱!

我的創業三部曲

豎旗

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

從去年開始,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一個兄弟那裡混吃混喝,每天就是喝酒喝茶、談經論道。所幸,我們能有較為一致的看法。

我們討論過:“經濟的主流永遠是實體經濟!”

我們也討論過:“未來建築行業的聚焦點一定會從大城市逐漸下沉!”

我們還討論過:“未來經濟必然會依託於人們極簡生活方式的越來越高的要求!”

……

關於資本、團隊建設、資源整合、行業切入點、運作模式、未來規劃……我們都有過比較溫和的討論。

於是,我那蠢蠢欲動的創業心又變得無法壓制了,終於我提出了自己又一次的創業方案。也分享自己幾次失敗的總結。

第一次做鋼材貿易的時候,只解決了資金和上游渠道的問題,對於運作模式和下游客戶的定位一直很模糊,甚至小富即安,缺少基本的戰略思維,有點得過且過的意思,全憑行情、政策吃飯,死得理所當然。

第二次做麵包店的時候,在團隊管理和建設上出現了致命錯誤。

第三次做服裝店的時候,渴望用“游擊戰”解放“全中國”,戰略思維不對路。

第四次做餐飲店的時候,在資金運轉、佈局規劃方面走入了死衚衕。(這可能是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創業。)

於是,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坐在一起經過無數次設想,關乎上游渠道、下游客戶、資金積累和運作、市場拓展、產品更替……關乎團隊預設和建設、角色定位、功能設置、資源整合……關乎戰略目標、戰術手段、發展趨勢……

終於,我們豎起了旗幟,我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義無反顧地再一次走在創業的路上。

我的創業三部曲

關於創業的故事,或許稍加修飾潤色,我的故事足以寫成一本不太精彩的書。但是我從來不鼓吹為追求這種經歷的刺激而貿然創業。創業的基礎條件其實是很嚴苛的。我們不要被某些偶然性的成功矇蔽了雙眼,從而奮不顧身地投入到創業洪流當中去。

貿易行為的誕生其實是被“逼”出來的,然後在人性的慾望中無限擴散。如果真的想“逼”一下自己,就請理性地思考文化和需求。

不做贅述了,願每一個和我一樣回頭無望的創業人後面的每一步,走得更神態自若、心安理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