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鬥爭分析


摘 要:

陳勝、吳廣起義的三次具有代表性的內部鬥爭產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 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國農民起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也為我們研究歷代農民起義提供一種新的探索途徑。

關鍵詞:

陳勝吳廣起義; 內耗; 張耳; 陳餘;

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鬥爭分析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縱觀這次起義之後的大小數百次起義, 幾乎每次農民戰爭中都伴隨著內耗, 這裡所謂的內耗其實就是起義的農民內部之間的鬥爭。“內耗是事物處於某種無序或不協調狀態下, 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功能和作用互相抗衡和衝突, 從而使各種有效力量相互抑制和抵銷的現象, 它瓦解和削弱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外部功能, 使事物產生遊離和裂變, 阻滯和破壞事物的正常發展。”[1]在農民起義中, 各起義領袖作為整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們之間的鬥爭自然也就成為左右革命進程的重要因素。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鬥爭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起義軍攻佔陳縣以後, 號召三老、豪傑前來議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 伐無道, 誅暴秦, 復立楚國之社稷, 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 號為張楚。”[2]3848而張耳、陳餘則說:“將軍瞋目張膽, 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 示天下私, 願將軍毋王。”[3]5361這是陳勝和張耳陳餘的第一次衝突, 而事實證明張耳、陳餘的建議是對的, 急於稱王將陳勝乃至起義軍的很多缺陷提前暴露。包括陳勝個人私慾的空前膨脹, 更為嚴重的是激起了各路將領的不滿情緒, 這是極不利於革命的深入發展的。陳勝稱王打出了“張楚”旗號也值得商榷, 楚國本是個諸侯國, 現在打出了這樣的旗號就是要復辟諸侯割據的局面。很多學者認為提出這一建議的張耳、陳餘出身貴族。對此, 歷史學家臧嶸曾在《張耳陳餘新論》予以了糾正。筆者認為臧嶸先生的論證是合乎歷史事實的, 限於篇幅這裡不再引述。

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鬥爭分析


第二次是在陳勝剛剛稱王時。根據《史記》的記載, “陳王初立時, 陵人秦嘉、銍人董紲、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 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陳王聞, 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 監郯下軍。秦嘉不受命, 嘉自立為大司馬, 惡屬武平君。告軍吏曰:‘武平君年少, 不知兵事, 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2]3848這說明陳勝此時還並不能有效制約各路割據勢力。事實上, 他也一直處在比較被動的地位, 這和他稱王過早是密不可分的。這一次的內部鬥爭由“隱形內耗”開始轉變為“顯性內耗”。劉殿良先生在《“內耗”的反思》一文中指出, 內耗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嚴重的平均主義所導致, 而農民起義本身即帶有嚴重的平均主義色彩。縱觀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多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 從他們提出的口號即可以看出來, 以太平天國時期提出的“天下一家, 同享太平, 無人不均勻, 無人不飽暖”的口號為代表, 中國農民起義的平均主義發展到最高峰。作為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陳勝吳廣起義也必然帶有這種色彩。不可否認, 平均主義在農民起義之初對於抓住當時的主要矛盾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的, 但是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髮展, 革命綱領和口號也沒有隨之而改變。

第三次衝突是以張耳、陳餘為代表的一系列割據分封行為, 並以最高將領吳廣被殺作為頂峰。張耳、陳餘因不滿陳勝僅僅封他們為校尉, 而且加上之前的建議被拒絕, 遂積極策動武臣自立為趙王, 說“陳王聽讒, 還報, 恐不脫於禍”[3]5361, 武臣稱趙王, 以張耳、陳餘分別為大將軍和右丞相。而《史記》記載“陳王怒, 捕系武臣等家室, 欲誅之。柱國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 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立之。’”[2]3848可見, 陳勝是不得以才採納了柱國的建議, 但是當週文一部孤軍深入, 武臣聽信張耳陳餘的讒言拒不發援兵。此時武臣也在積極擴展自己的勢力, 從整個革命形勢來看, 這是極不利於統一領導的, 但是客觀的講, 張耳、陳餘在武臣發展自己之時也不得不打出反秦的旗號。臧嶸先生認為這是有利於宣傳革命的, 而且牽制了秦軍的主力, 這一點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但是他們分裂革命, 培養割據勢力是不容忽視的。“燕國貴人豪傑謂韓廣曰:‘楚已立王, 趙又已立王。燕雖小, 亦萬乘之國也, 願將軍立為燕王。’”[2]3848並且韓廣在解決了後顧之憂後, “乃自立為燕王”。

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鬥爭分析


“當此之時, 諸將之徇地者, 不可勝數。”周市北徇地至狄, 狄人田儋殺狄令, 自立為齊王, 以齊反擊周市。市軍散, 還至魏地, 欲立魏後故寧陵君咎為魏王。”[2]3848後來往返五次, 陳王才同意讓魏咎作了魏王。“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 秦兵旦暮至, 我圍滎陽城弗能下, 秦軍至, 必大敗。”[2]3848於是假借陳王的名義竟然將最高將領吳廣殺害, 陳王也只能又一次妥協退讓, 封田臧為上將。田臧以李歸等將領圍攻滎陽城, 自己率領精銳西擊秦軍於敖倉, 不料卻被秦軍擊潰, 自己也戰死, 而章邯遂進攻李歸部, 李歸亦戰死。此時, 章邯已展開全面反撲, 而進軍北方的諸路部隊, 也都是保存主要實力, 消極避戰, 抱著各自為政的思想發展自己的勢力, 這一點可以從上文當中武臣拒不發援兵體現出來, 不僅僅沒有革命的全局意識, 反而是不斷自相殘殺, 如:“李良已得秦書, 固欲反趙, 未決, 因此, 怒, 遣人追殺王姊道中, 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 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者, 以故得脫出。收其兵, 得數萬人。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 而欲附趙, 難;獨立趙後, 扶以義, 可就功。’乃求得趙歇這樣, 立為趙王, 居信都。”[3]5361當週文、吳廣兩路軍隊被打敗後, 當時革命的中心陳縣的形勢就極其危急了, 可以說完全暴露在秦軍的視野之下。第三次內部鬥爭時間持續最長, 影響也是極其巨大的, 一系列的裂土分封使得章邯“已破項梁軍, 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 乃渡河擊趙”。

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鬥爭分析

陳勝、吳廣起義中的內部鬥爭概括為以上三次, 同時也可以作為標誌明顯的三次帶有轉折性的事件。縱覽三次內部鬥爭, 可以清晰的認識到時代和階級所帶來的影響, 所有這些鬥爭都是屬於農民階級的內部矛盾, 同時也可以為我們進一步總結農民起義提供一定的參考。

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鬥爭分析


參考文獻

[1]周慧超內耗的哲學思索[J].廣西社會科學, 1993, (04) :102—105.[1]周慧超內耗的哲學思索[J].廣西社會科學, 1993, (04) :102—105.

[2] 司馬遷.史記 (世家) [M].上海:中華書局, 2010.[2]司馬遷.史記 (世家) [M].上海:中華書局, 2010.

[3]司馬遷.史記 (列傳) [M].上海:中華書局, 2010.[3]司馬遷.史記 (列傳) [M].上海:中華書局, 201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