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陳炯明:成也惠州,敗也惠州

陳炯明字競存,廣東海豐人(清時屬惠州府),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辛亥革命期間組織民軍光復惠州。1920年被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期間與孫中山政見不合,曾炮轟總統府與孫中山決裂,雙方在惠州一帶進行了長達3年的拉鋸戰,陳炯明最終落敗避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擔任該黨首任總理,1933年9月病逝於香港,後歸葬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下。

淡水起義一舉光復惠州城

陳炯明早年間在惠州讀書,後入廣州積極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曾任廣東諮議局議員,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著名的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被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到東江流域組織起義。11月1日,陳炯明在惠州淡水組織五百餘人發動起義攻佔淡水警署,迅速向惠州城進軍,並同時向惠州官員開展策反工作。

淡水起義成功後附近各地響應,11月6日,各路義軍從馬鞍山、多祝、坪山、白花、橫瀝等地圍攻惠州城。8日,義軍到達歸善縣城下。惠州守軍巡防營管帶洪兆麟率隊投降,守將陸路提督秦炳衣被迫獻城。9日惠州光復,義軍入駐惠州城,陳炯明宣佈剪辮,把歸善縣改為為惠陽縣。

惠州光復後,以淡水義軍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陳炯明領導下的“循軍”(惠州古稱循州),此後廣東在革命黨人紛紛響應“收束軍隊”的號召,而廣州總商會也公舉陳炯明為廣東副都督。11月29日,陳炯明應廣東軍政府大都督胡漢民之邀率領“循軍”進入省城廣州。自此陳炯明從惠州出發,開始一步步登上中國歷史的舞臺。

【史話】陳炯明:成也惠州,敗也惠州

反帝討袁陳炯明再戰惠州

二次革命失敗後陳炯明流亡海外,1915年袁世凱恢復帝制,激發當時了各階層的反對浪潮。 同年9月,遠在南洋的陳炯明再度潛回惠州,在淡水、博羅一帶招集舊部,組織“廣東共和軍”進行討袁鬥爭。次年1月陳炯明在淡水誓師討袁,並以“廣東都督兼討逆共和軍總司令”的名義發佈討袁檄文。

“廣東共和軍”在淡水、白茫花及惠城附近等處分別起義,並很快攻佔惠州城外的馬鞍山、澳頭等地。由於惠州城內的守將李嘉品負隅頑抗,義軍圍攻惠州城一度受挫。陳炯明親赴惠州城外督戰並墮馬受傷。7月,陳炯明命令惠州各地以及外圍的各路民軍集合到惠州城外,包圍了惠州城,但苦戰數月未能拿下惠州城。

後來時局發生變化,袁世凱在國人的罵聲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廣東軍閥龍濟光退出廣州,作為下屬的李嘉品隨龍濟光前往海南島,陳炯明部隊進駐惠州城。同年黎元洪同意恢復 《臨時約法》、續行召開國會。陳炯明將部隊交於新任廣東省長朱慶瀾接收。10月陳炯明應黎元洪總統之召解甲進京。

【史話】陳炯明:成也惠州,敗也惠州

主張聯省自治孫陳決裂返惠

1917年,陳炯明參加護法運動,任援閩粵軍總司令,佔領閩西南並建立根據地,1920年8月,率粵軍從廣西回粵,打敗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被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中華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積極參與“聯省自治”運動,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被孫中山免職,而後退居惠州。

陳炯明返惠居住於西湖百花洲內,讀書垂釣,一副閒情逸致的樣子。當他看見西湖多年來未疏浚,湖濱道路不通,景物大多毀壞時,就帶頭倡議修葺西湖,並親自撰寫《修理西湖募捐序》。當時百花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前來謁見的軍政要人云集,對此陳炯明似乎不勝其煩,曾說“中國之亂,可謂政客不死,大亂不止”。

1922年,陳炯明最為倚重的第一大將葉舉率“陳家軍”主力回師廣東,並拒絕陳炯明勸止於6月16日炮轟總統府發動兵變逼走孫中山。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再任粵軍總司令。“六 一六兵變”是一件當時震驚中外的大事,它影響著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組合,而且引起當時俄美等幾個大國的密切關注。

孫中山東征陳炯明兵敗惠州

“六一六兵變”後,孫中山與陳炯明這對昔日的同志和戰友從此反目成仇成為死敵。1923年1月4日孫中山通電討陳。15日滇、桂、粵組成的討陳聯軍進攻廣州,陳炯明通電下野。3月陳炯明在惠州設置總司令部重整軍隊沿東江佈防。孫中山率領滇、桂、粵聯軍分三路撲向惠州。

孫、陳兩軍在東江兩岸激戰幾日後,陳軍退守惠州城內。孫中山多次赴前線督師,動用了飛機、大炮,但惠州城有堅厚的城牆作屏障,最終未能攻下。1924年4月,孫中山令滇、粵、桂、湘各軍第二次總攻惠州,雖佔領了飛鵝嶺,但惠州城未被攻克。隨後孫中山一面部署北伐,一面繼續圍困惠州城。

1925年廣東革命軍隊對盤踞在東江流域的陳炯明進行了兩次征討,特別是第二次東征,黃埔軍校將士在強大炮火支持下激戰30個小時,以傷亡400多人的代價最終攻佔惠州城,結束了惠州自建城以來未曾失陷的歷史。1925年10月,為杜絕軍閥再次覬覦,保惠州安寧,廣州方面決定拆毀惠州城牆。

【史話】陳炯明:成也惠州,敗也惠州

避居香港歸葬惠州西子湖畔

惠州城的攻陷標誌著陳炯明軍事生涯的敗落,此後避居香港將美洲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並被推為首任總理。該黨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1933年9月22日,陳炯明在香港病逝,彌留之際連呼“共和!共和!” 陳雖曾為高官但素來清廉,以至死後無錢下葬,靈柩暫寄於香港一處。

1934年9月22日,在陳炯明逝世一週年紀念之際,陳炯明的親友和致公黨黨員等多人決定將陳炯明歸葬惠州西子湖畔。1935年4月3日,惠州西湖旁邊的紫薇山下氣氛肅穆,各路記者、民國政要聚集,為陳炯明歸葬惠州舉行公祭,有報道稱,當天參加祭奠的人超過千人,下葬前後收逾3000輓聯。

陳炯明陵墓建有墓碑亭,亭內墓碑正面刻的“陳競存先生墓”六個篆字,乃國學大師章太炎所題。亭後即鋼筋水泥澆製的圓形墓冢。隨後幾十年其墓園歷經風雨但主體仍未損毀。2012年惠州市政府出資進行修繕,並在紫薇山下建有一座二層小洋樓——陳炯明史料館,館內陳列著陳炯明家世與他一生起伏的史料。

結束語

縱觀陳炯明的一生,他對惠州西湖情有獨鍾,與惠州有著不解之緣,少時在惠讀書,辛亥革命光復惠州,由惠州淡水舉義登上歷史舞臺,一度開創“惠州人的廣東”,與孫中山決裂後將惠州作為大本營對抗孫中山,以惠州易手為標誌被逐出歷史舞臺,最終他帶著失敗者的遺憾歸葬惠州紫薇山下,連同“聯省自治”的理想被世人遺忘在惠州西子湖畔。可以說陳炯明成也惠州、敗也惠州。

注:本文作者為平臺特約撰稿人 劉葉平

此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臺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