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裡漫步,就像時光被人手動截停了,如果認真回憶和體會的話,它的身上始終帶著八九十年代的影子。

那種盛夏的巷子口,有孩童在互相打鬧,老人靠在竹椅上,拿著蒲扇的手慢慢搖動,狗從巷口到巷尾來回跑,向每一個路過的人搖尾巴,蚊蟲和蒼蠅在空氣中飛來飛去,自家門口圍起來的院子裡,種的黃瓜已經結瓜了。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裡漫步,就像時光被人手動截停了,如果認真回憶和體會的話,它的身上始終帶著八九十年代的影子。

那種盛夏的巷子口,有孩童在互相打鬧,老人靠在竹椅上,拿著蒲扇的手慢慢搖動,狗從巷口到巷尾來回跑,向每一個路過的人搖尾巴,蚊蟲和蒼蠅在空氣中飛來飛去,自家門口圍起來的院子裡,種的黃瓜已經結瓜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樣人情味十足的場景在現在的新二村仍然真實存在。

那天進村撞見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塊搬空的攤點上,一個人來回跑,嘴裡大叫著“超人戰士變身”,配上弧度很大的動作。旁邊的三個還在擺攤兒的阿姨被他逗得咧嘴笑,奶奶站在下面一臉寵溺地呵斥著他。

我覺得很可愛,就拿出手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結果奶奶和三個阿姨看到了,我以為她們會指責我,結果並沒有,反而她們笑得更歡了,指著我的手機對那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說:那個阿姨把你調皮的證據拍下來了,還不搞快乖乖下來!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裡漫步,就像時光被人手動截停了,如果認真回憶和體會的話,它的身上始終帶著八九十年代的影子。

那種盛夏的巷子口,有孩童在互相打鬧,老人靠在竹椅上,拿著蒲扇的手慢慢搖動,狗從巷口到巷尾來回跑,向每一個路過的人搖尾巴,蚊蟲和蒼蠅在空氣中飛來飛去,自家門口圍起來的院子裡,種的黃瓜已經結瓜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樣人情味十足的場景在現在的新二村仍然真實存在。

那天進村撞見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塊搬空的攤點上,一個人來回跑,嘴裡大叫著“超人戰士變身”,配上弧度很大的動作。旁邊的三個還在擺攤兒的阿姨被他逗得咧嘴笑,奶奶站在下面一臉寵溺地呵斥著他。

我覺得很可愛,就拿出手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結果奶奶和三個阿姨看到了,我以為她們會指責我,結果並沒有,反而她們笑得更歡了,指著我的手機對那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說:那個阿姨把你調皮的證據拍下來了,還不搞快乖乖下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也在巷子口遇到過一群鬧嚷嚷成群結隊的小男孩小女孩,跟著裡面手裡拿著錢的“大哥”衝到雪糕店,一起挑選了一款綠色的冰棍兒。撕掉外包裝,即使都是一個口味也要挨個舔一遍,然後又鬧嚷嚷地成群結隊地消失在了人來人往的街道里。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裡漫步,就像時光被人手動截停了,如果認真回憶和體會的話,它的身上始終帶著八九十年代的影子。

那種盛夏的巷子口,有孩童在互相打鬧,老人靠在竹椅上,拿著蒲扇的手慢慢搖動,狗從巷口到巷尾來回跑,向每一個路過的人搖尾巴,蚊蟲和蒼蠅在空氣中飛來飛去,自家門口圍起來的院子裡,種的黃瓜已經結瓜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樣人情味十足的場景在現在的新二村仍然真實存在。

那天進村撞見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塊搬空的攤點上,一個人來回跑,嘴裡大叫著“超人戰士變身”,配上弧度很大的動作。旁邊的三個還在擺攤兒的阿姨被他逗得咧嘴笑,奶奶站在下面一臉寵溺地呵斥著他。

我覺得很可愛,就拿出手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結果奶奶和三個阿姨看到了,我以為她們會指責我,結果並沒有,反而她們笑得更歡了,指著我的手機對那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說:那個阿姨把你調皮的證據拍下來了,還不搞快乖乖下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也在巷子口遇到過一群鬧嚷嚷成群結隊的小男孩小女孩,跟著裡面手裡拿著錢的“大哥”衝到雪糕店,一起挑選了一款綠色的冰棍兒。撕掉外包裝,即使都是一個口味也要挨個舔一遍,然後又鬧嚷嚷地成群結隊地消失在了人來人往的街道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些細小的場景雖然每天都在這裡發生著,但卻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鑽到人心深處。

很多人把它歸結為老成都最原始的市井生活圖,但我認為還不夠,在我的認知裡,真正的老成都標誌性的悠閒生活圖像依舊是屬於“精緻主義”的。

而這裡,一個由來自各地的勞動密集型人口聚集而成的“部落”,他們落腳在這裡,然後相互依靠,構建起了一個無差別的“熟人社會”。

所以在那些場景背後,映射的不止是時光的停滯,還有那些難能可貴的人與人之間沒有的疏離感,哪怕是對待陌生人也有那種純粹的善意和信任。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裡漫步,就像時光被人手動截停了,如果認真回憶和體會的話,它的身上始終帶著八九十年代的影子。

那種盛夏的巷子口,有孩童在互相打鬧,老人靠在竹椅上,拿著蒲扇的手慢慢搖動,狗從巷口到巷尾來回跑,向每一個路過的人搖尾巴,蚊蟲和蒼蠅在空氣中飛來飛去,自家門口圍起來的院子裡,種的黃瓜已經結瓜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樣人情味十足的場景在現在的新二村仍然真實存在。

那天進村撞見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塊搬空的攤點上,一個人來回跑,嘴裡大叫著“超人戰士變身”,配上弧度很大的動作。旁邊的三個還在擺攤兒的阿姨被他逗得咧嘴笑,奶奶站在下面一臉寵溺地呵斥著他。

我覺得很可愛,就拿出手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結果奶奶和三個阿姨看到了,我以為她們會指責我,結果並沒有,反而她們笑得更歡了,指著我的手機對那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說:那個阿姨把你調皮的證據拍下來了,還不搞快乖乖下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也在巷子口遇到過一群鬧嚷嚷成群結隊的小男孩小女孩,跟著裡面手裡拿著錢的“大哥”衝到雪糕店,一起挑選了一款綠色的冰棍兒。撕掉外包裝,即使都是一個口味也要挨個舔一遍,然後又鬧嚷嚷地成群結隊地消失在了人來人往的街道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些細小的場景雖然每天都在這裡發生著,但卻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鑽到人心深處。

很多人把它歸結為老成都最原始的市井生活圖,但我認為還不夠,在我的認知裡,真正的老成都標誌性的悠閒生活圖像依舊是屬於“精緻主義”的。

而這裡,一個由來自各地的勞動密集型人口聚集而成的“部落”,他們落腳在這裡,然後相互依靠,構建起了一個無差別的“熟人社會”。

所以在那些場景背後,映射的不止是時光的停滯,還有那些難能可貴的人與人之間沒有的疏離感,哪怕是對待陌生人也有那種純粹的善意和信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於這個時代,越來越多倡導精英主義,城市的發展脈絡也是高速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這種向下的、粗糙的、充當各路漂泊人落腳點的新二村,在成都的確是一個可愛的存在。

我們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一直存在,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這裡的存續就已經讓人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和接納,無論未來怎麼變遷,我想成都仍然會是最有人情味的那座城。


文圖|海椒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

"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記憶。

它有可能是下雨天,地上滿是混亂又粘稠的泥沙,一旦被腳觸碰到,人們總要皺起眉頭,嘴裡發出“嘖”的一聲,從內而外地對它表示一種抗拒。

在成都,類似的菜市場很多,因為即便是在以中國版硅谷著稱,小區樓下高配BLT,低配也得大潤發的城南,也有像伏龍小區這樣藏在軟件園高樓後邊低矮的平民菜市場。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而越往二環以內走,這樣的菜市場不計其數。

悠閒的老成都即便是坐擁數套可觀房租以及養老金之後,他們依舊固執地拉著買洗衣液送的框框車,穿梭在馬鞍北路、新二村這樣的菜市場裡,用那套用了幾十年依舊好用的迷之菜場砍價話術,來對抗白天生活的無聊以及負責家人一日三餐的後勤工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些菜市場裡,新二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位於成都市中心,3公里以外就是太古裡和天府廣場,往上的精緻和往下的平價像兩個極端,卻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找尋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姓菜市場,也是一個農貿百貨市場。

這裡售賣著人們日常所需的所有貨品,從雞鴨魚肉到蠟燭紙錢舊書攤、蒼蠅館子路邊攤到洗剪吹按摩回收舊家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果說農貿市場還不夠具象性的話,那四川古老的鄉鎮趕場一定可以描述它:一般在單雙日,人們就在務農的間歇抽出半天時間趕到5-10裡之外的鄉鎮趕場,在只有趕場天才會出來定點擺攤的攤販那裡購買花樣更多更平價的生活必須品。

這在1980前後聚集而成的新二村也受用,它沿用這種“趕場”的方式,自發形成了往後的這種以勞動人民個體經濟為主的市場生態。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加上這裡的建築改造緩慢,以至於勞動人民個體商業特色市場從80年代一直至今,得以保存和延續,到現在仍帶有較濃的鄉土風情和復古色彩。

那些在這個市場擁有固定門面攤點的個體戶,賣手工面的大爺、開蒼蠅館子的嬢嬢,甚至巷子口固定位置的修鞋匠隨便一聊,他們都會很自來熟地告訴你,他們來這兒已經快30年了,見證了新二村的平房,被水淹了,又修了樓房。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如此般的新二村也讓我對成都再一次刷新了印象。

我驚訝於在一個離城市中心3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活躍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上的市集場景。

並且經過30多年的大融合,這裡就這麼變成了老成都的一道風景,而最開始來這裡打拼的中老年蓉漂和他們的子女們,早已成了新二村的準居民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並且這種包容性還在綿延不斷地延續著,直到這一代,越來越多從全國各地來蓉奮鬥的人,60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房間的老房子,是他們心裡最完美的落腳點。

這裡離老荷花池和火車站都比較近,所以這兒也成了在那裡務工的人員常居場所。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來成都務工的楊哥,因為被這附近一個餐館的老闆要求過來試菜,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就過來了,後來成功錄取後,他在附近花500塊錢租了一個小單間。“對於我們廚師來說,在這兒買菜很方便,批發一次新鮮又便宜。所以乾脆住這兒了。”

也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大家住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待見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自然而然互相依靠的溫暖在裡面。

楊哥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沒有那種大城市帶給他身份上格格不入的感覺,他說他的街坊領居都是一幫和他一樣在這個城市奮鬥打拼的人。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和他住一起的劉叔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凌晨4、5點就得在這兒坐上早班公交開啟一天的勞累奔波。

樓下副食店的李老闆是上一代就來成都的蓉漂了,在寫字樓裡上過班,也在荷花池擺過攤,後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新二村熙熙攘攘的街頭空氣裡,夾雜著全國各地的口音,這裡有很多像楊哥、劉叔、李老闆這樣從各個地方漂泊而來並紮根於此的人,因為一個“勞動人民第二新村”就在此聚集並隊伍壯大起來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北較場的城牆西面,河邊飄蕩著柔軟輕挑的垂柳,這座城市的溫情和煙火氣同時存在於新二村,從未離開過。

住在這裡的吳阿姨對市場裡哪家攤點的手工面做得好,哪家館子的味道巴適又衛生,哪家茶館是江湖袍哥常出沒,她如數家珍,搬起板凳可以跟你聊一下午不歇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她說這裡很多攤販都是夫妻檔,又都是街坊領居,所以味道和質量都有保證。

路口修車匠養了一隻白色的貴賓犬,平時又不給它打理,身上髒兮兮的,但他愛護得很呢,大熱天在街上也要先給狗狗扇扇子;還有那些早已經買熟的攤點,大家每天固定時間去拜訪已經成了一種默契:主要聊天順道買個菜。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的人與人之間有很濃的人情味,在這兒你會發現,人們無論站在哪兒都能跟人聊上兩句。買菜的和賣菜的,因為一個5毛錢,爭得臉紅脖子粗,但他們並不會真的爭吵,因為來到菜市場,這樣的博弈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

重要的是博弈的過程,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每天在工作上生活中那些所謂有意義的交流,可能還抵不過來這兒和小販說上兩句老套的討價話術有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還有那些一出小區就能買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貨,10塊錢就能管飽的蒼蠅館子和路邊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人們奮鬥之初的體面。

但對於讓年輕人腳步慢下來,懂得在閒暇之餘享受生活,這裡跟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弄巷一樣,街頭街尾的茶館當然必不可少,5塊錢一碗的蓋碗茶,一杯可以在這裡坐上一天,吳阿姨說這裡5塊錢一碗茶喝了好多年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裡大大小小的花攤花店很多,售賣的花卉盆栽雖然沒有外面的精緻,但好在價格實在,往家裡一擺依舊有讓人心情大好的情調。

從吳阿姨的聊天口吻中可以體會到,在她心裡新二村的生活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孩子們已經離開家奔赴各自事業;剛落腳的年輕人決定從這裡開啟在這座城市的抱負和理想;而剩下的人,則一頭扎進這裡,享受著此刻生活回饋的安寧祥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在這裡漫步,就像時光被人手動截停了,如果認真回憶和體會的話,它的身上始終帶著八九十年代的影子。

那種盛夏的巷子口,有孩童在互相打鬧,老人靠在竹椅上,拿著蒲扇的手慢慢搖動,狗從巷口到巷尾來回跑,向每一個路過的人搖尾巴,蚊蟲和蒼蠅在空氣中飛來飛去,自家門口圍起來的院子裡,種的黃瓜已經結瓜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樣人情味十足的場景在現在的新二村仍然真實存在。

那天進村撞見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塊搬空的攤點上,一個人來回跑,嘴裡大叫著“超人戰士變身”,配上弧度很大的動作。旁邊的三個還在擺攤兒的阿姨被他逗得咧嘴笑,奶奶站在下面一臉寵溺地呵斥著他。

我覺得很可愛,就拿出手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結果奶奶和三個阿姨看到了,我以為她們會指責我,結果並沒有,反而她們笑得更歡了,指著我的手機對那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說:那個阿姨把你調皮的證據拍下來了,還不搞快乖乖下來!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也在巷子口遇到過一群鬧嚷嚷成群結隊的小男孩小女孩,跟著裡面手裡拿著錢的“大哥”衝到雪糕店,一起挑選了一款綠色的冰棍兒。撕掉外包裝,即使都是一個口味也要挨個舔一遍,然後又鬧嚷嚷地成群結隊地消失在了人來人往的街道里。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這些細小的場景雖然每天都在這裡發生著,但卻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鑽到人心深處。

很多人把它歸結為老成都最原始的市井生活圖,但我認為還不夠,在我的認知裡,真正的老成都標誌性的悠閒生活圖像依舊是屬於“精緻主義”的。

而這裡,一個由來自各地的勞動密集型人口聚集而成的“部落”,他們落腳在這裡,然後相互依靠,構建起了一個無差別的“熟人社會”。

所以在那些場景背後,映射的不止是時光的停滯,還有那些難能可貴的人與人之間沒有的疏離感,哪怕是對待陌生人也有那種純粹的善意和信任。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於這個時代,越來越多倡導精英主義,城市的發展脈絡也是高速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這種向下的、粗糙的、充當各路漂泊人落腳點的新二村,在成都的確是一個可愛的存在。

我們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一直存在,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這裡的存續就已經讓人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和接納,無論未來怎麼變遷,我想成都仍然會是最有人情味的那座城。


文圖|海椒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

在成都市中心還藏著這樣一個集市,在這“趕集”就像回到了80年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