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蓋嘉運是真實存在的——

開元23年(也就是烽燧堡戰役這一年)10月,突騎施軍侵擾拔換城。蓋嘉運於第2年正月率兵出擊,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看來,這段劇情即是取材於此。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蓋嘉運是真實存在的——

開元23年(也就是烽燧堡戰役這一年)10月,突騎施軍侵擾拔換城。蓋嘉運於第2年正月率兵出擊,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看來,這段劇情即是取材於此。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唐旗

最後,藉著張小敬從軍的經歷,有興趣的話,我們還可以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話題——

4、唐朝的兵制

關於張小敬的履歷,我們還知道: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蓋嘉運是真實存在的——

開元23年(也就是烽燧堡戰役這一年)10月,突騎施軍侵擾拔換城。蓋嘉運於第2年正月率兵出擊,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看來,這段劇情即是取材於此。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唐旗

最後,藉著張小敬從軍的經歷,有興趣的話,我們還可以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話題——

4、唐朝的兵制

關於張小敬的履歷,我們還知道: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再加上太子對李必所描述的當時的民間情況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蓋嘉運是真實存在的——

開元23年(也就是烽燧堡戰役這一年)10月,突騎施軍侵擾拔換城。蓋嘉運於第2年正月率兵出擊,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看來,這段劇情即是取材於此。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唐旗

最後,藉著張小敬從軍的經歷,有興趣的話,我們還可以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話題——

4、唐朝的兵制

關於張小敬的履歷,我們還知道: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再加上太子對李必所描述的當時的民間情況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唐朝的兵制與經濟制度

大名鼎鼎的府兵制,以及其經濟政策方面的基礎——均田制。

  • 所謂“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寓農於兵”,府兵平時就是耕種土地的農民,戰時從軍打仗,參戰的武器、馬匹等物資都是自備
  • 所謂“均田制”,就是國家給你一塊田,其中一部分是永久歸你,你死了之後可以傳給後代;另一部分你死之後就必須上交官府。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物品自備”這一條就可看出,能去當兵的,至少得有塊地種才行,否則就算願意服役,也買不起軍需用品。

從唐朝開國,到開元天寶年間,隨著豪強貴族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便逐漸崩潰,越來越多的百姓流離失所,無田可種,更談何從軍打仗。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蓋嘉運是真實存在的——

開元23年(也就是烽燧堡戰役這一年)10月,突騎施軍侵擾拔換城。蓋嘉運於第2年正月率兵出擊,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看來,這段劇情即是取材於此。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唐旗

最後,藉著張小敬從軍的經歷,有興趣的話,我們還可以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話題——

4、唐朝的兵制

關於張小敬的履歷,我們還知道: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再加上太子對李必所描述的當時的民間情況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唐朝的兵制與經濟制度

大名鼎鼎的府兵制,以及其經濟政策方面的基礎——均田制。

  • 所謂“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寓農於兵”,府兵平時就是耕種土地的農民,戰時從軍打仗,參戰的武器、馬匹等物資都是自備
  • 所謂“均田制”,就是國家給你一塊田,其中一部分是永久歸你,你死了之後可以傳給後代;另一部分你死之後就必須上交官府。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物品自備”這一條就可看出,能去當兵的,至少得有塊地種才行,否則就算願意服役,也買不起軍需用品。

從唐朝開國,到開元天寶年間,隨著豪強貴族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便逐漸崩潰,越來越多的百姓流離失所,無田可種,更談何從軍打仗。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吏治腐敗、管理不周等原因,府兵制也逐漸崩潰。

那麼,該打仗的時候,招不到兵怎麼辦?

於是,“募兵制”順應而生——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蓋嘉運是真實存在的——

開元23年(也就是烽燧堡戰役這一年)10月,突騎施軍侵擾拔換城。蓋嘉運於第2年正月率兵出擊,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看來,這段劇情即是取材於此。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唐旗

最後,藉著張小敬從軍的經歷,有興趣的話,我們還可以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話題——

4、唐朝的兵制

關於張小敬的履歷,我們還知道: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再加上太子對李必所描述的當時的民間情況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唐朝的兵制與經濟制度

大名鼎鼎的府兵制,以及其經濟政策方面的基礎——均田制。

  • 所謂“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寓農於兵”,府兵平時就是耕種土地的農民,戰時從軍打仗,參戰的武器、馬匹等物資都是自備
  • 所謂“均田制”,就是國家給你一塊田,其中一部分是永久歸你,你死了之後可以傳給後代;另一部分你死之後就必須上交官府。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物品自備”這一條就可看出,能去當兵的,至少得有塊地種才行,否則就算願意服役,也買不起軍需用品。

從唐朝開國,到開元天寶年間,隨著豪強貴族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便逐漸崩潰,越來越多的百姓流離失所,無田可種,更談何從軍打仗。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吏治腐敗、管理不周等原因,府兵制也逐漸崩潰。

那麼,該打仗的時候,招不到兵怎麼辦?

於是,“募兵制”順應而生——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種“由邊關將領自行招募,朝廷供給軍費”的制度,久而久之,邊關的將領就開始擁兵自重,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

《長安十二時辰》從上線到現在,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俗話說,好劇就要經得起反覆看

對《長安十二時辰》來說,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盡情享受緊張刺激的劇情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你是一名歷史迷,那這部劇更是你的福音——其中充斥的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絕對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歷史迷、考據黨。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小小的簪子的發展沿革,到整個唐朝歷史的走勢,都可以從這部劇裡挖掘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長安十二時辰》中,都能看出哪些歷史的細節——

1、何家村的金器

在“平康坊尋葛老”的戲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暗樁小乙的死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一幕令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不過此外,也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葛老提到的“金器事件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現實中,這批文物已在1970年被髮掘出土,如今更是已經作為國寶,安靜地存放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展櫃中。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部分何家村窖藏文物

包括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舞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從何家村出土的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國家寶藏》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不要只被它精緻的外表吸引,而忽略了其精湛的技藝——無論你怎麼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

真羨慕身在西安的小夥伴啊~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2、李必的簪子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作為易烊千璽首部真正擔綱主演的作品,他所扮演的“李必”在開播伊始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一些人對他頭上簪子的戴法表示不解——

“好像不太對呀,簪子不應該是橫著插的嗎?”

首先,要對提出質疑的同學表示讚揚——確實很細心。

畢竟,對於被各種製作粗糙的劣質古裝劇禍害已久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戴法確實略顯古怪。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戴法:

中國古代的束髮,分橫豎兩種,分別叫做“卯酉簪”(左右向)和“子午簪”(前後向)

子午簪作為道士特有的插法,象徵著“一陰一陽”。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而到了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左右向的“卯酉”插法,併為普通人所用(從左往右,因為“左為生,右為死”)。

所以說,原來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並非劇組疏忽,反而是下了功夫啊~

(另外,大家不妨在看其他的古裝劇時,稍微注意下這一點哦~)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經典的《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戴法其實就錯了

3、烽燧堡之戰

在第8集中,跟隨著張小敬的回憶,觀眾們來到了9年前硝煙瀰漫的西域戰場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所謂“烽燧”,一般指的就是軍事邊境上點狼煙的地方,而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本人才疏學淺,並未找到這個具體的名為“烽燧堡”的地方。

不過根據附近地理的資料: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就有據可查了——撥換城就是今天的新疆阿克蘇。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新疆阿克蘇

在貞觀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波換城之戰”,唐將阿史那社爾在此生擒龜茲國王,並修建安西四鎮。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阿史那社爾

另外,根據李林甫一夥人的消息: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蓋嘉運是真實存在的——

開元23年(也就是烽燧堡戰役這一年)10月,突騎施軍侵擾拔換城。蓋嘉運於第2年正月率兵出擊,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看來,這段劇情即是取材於此。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唐旗

最後,藉著張小敬從軍的經歷,有興趣的話,我們還可以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話題——

4、唐朝的兵制

關於張小敬的履歷,我們還知道: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再加上太子對李必所描述的當時的民間情況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唐朝的兵制與經濟制度

大名鼎鼎的府兵制,以及其經濟政策方面的基礎——均田制。

  • 所謂“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寓農於兵”,府兵平時就是耕種土地的農民,戰時從軍打仗,參戰的武器、馬匹等物資都是自備
  • 所謂“均田制”,就是國家給你一塊田,其中一部分是永久歸你,你死了之後可以傳給後代;另一部分你死之後就必須上交官府。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物品自備”這一條就可看出,能去當兵的,至少得有塊地種才行,否則就算願意服役,也買不起軍需用品。

從唐朝開國,到開元天寶年間,隨著豪強貴族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便逐漸崩潰,越來越多的百姓流離失所,無田可種,更談何從軍打仗。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吏治腐敗、管理不周等原因,府兵制也逐漸崩潰。

那麼,該打仗的時候,招不到兵怎麼辦?

於是,“募兵制”順應而生——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這種“由邊關將領自行招募,朝廷供給軍費”的制度,久而久之,邊關的將領就開始擁兵自重,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沒看懂這些細節,就別說看過《長安十二時辰》

安史之亂。圖片來自網絡

要知道,當最終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時候,已經是身兼三鎮節度使(范陽、平盧、河東),權力之大堪稱恐怖。

就算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無可挽回,唐朝最終的覆滅也已經不遠了。

可以說,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字裡行間,大唐即將由盛轉衰的趨勢也已昭然若揭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這些歷史細節,你看出來了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