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矇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的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小說開頭。自這本小說誕生之日起,雖然過去了整整160年,這個開頭卻一直被世界範圍內的廣大讀者所津津樂道。

這本名垂文學史的小說,就是英國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

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英國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

《雙城記》被公認為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創作思想與藝術風貌的集大成之作。但與他的其他作品相比,《雙城記》又是一部引發讀者最多爭議的作品。

大家爭議的焦點,概括起來主要是兩點:

其一,《雙城記》是不是歷史小說?

其二,《雙城記》有沒有故意醜化法國大革命?

要回答這兩個疑問,浮生君認為,必須先對以下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有所瞭解。

1、 查爾斯·狄更斯的創作生涯

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被認為僅次於莎士比亞,是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

從1833年,21歲時的第一篇隨筆發表;到1870年58歲,在寫作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期間不幸離世,在將近40年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狄更斯筆耕不輟,共創作了15部長篇小說(其中最後一部小說《德魯德之謎》只完成了25章),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說、隨筆、遊記、戲劇乃至詩歌等作品。

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大部分以英國中下層普通人的生活為切入點,通過描述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揭露社會現實,同時達到鞭撻人性、表達作家自己的人生哲學與生活理想的目的。

這是一位擅長以小見大、用充沛的想象力與文采斐然的筆觸構建自己獨特的文學王國,並以此映照現實生活的小說家。其作品不僅在當時深受英國人民喜愛,更在後來這一百多年來風靡世界。狄更斯的代表作有《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小杜麗》,以及本篇介紹的這本《雙城記》等。

2、 小說《雙城記》的故事內容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講述了發生在1775年到1793年將近20年間,生活在法國巴黎與英國倫敦這兩個城市裡的一群普通人的命運故事。

簡單來說,小說主要以3條故事線展開敘述:

  • 其一是法國中產階級亞歷山大·馬奈特醫生及其女兒露西·馬奈特的故事。

正直的馬奈特醫生年輕時由於接診,撞破了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迫害一對貧農姐弟致死的醜事。因不肯接受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的收買,馬奈特醫生被侯爵兄弟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進了巴士底監獄,被囚時間長達18年之久。

後來,被解救出來的馬奈特醫生精神瀕臨崩潰,幸好在其女兒露西的關愛與照顧下才慢慢恢復了健康。因害怕再次被侯爵兄弟迫害,父女倆從巴黎祕密來到倫敦,展開全新的平靜生活。

  • 其二是法國貴族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及其後代查爾斯·達內的故事。

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擁有聲名顯赫的姓氏與滔天權勢,卻是一對冷酷無情、縱慾殘暴的孿生惡魔。他們欺壓家族土地上的廣大佃農,從不把貧苦階層當人看待,在自己的領土上為所欲為、作奸犯科、無惡不作。

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小說《雙城記》插圖

但侯爵兒子查爾斯卻秉性善良,因看不慣父輩的所作所為、無法忍受法國當時的暴政,選擇放棄家族繼承權,遠走倫敦,通過隱姓埋名、自食其力,試圖擺脫家族桎梏,創造全新的人生。後來,查爾斯在倫敦認識了馬奈特一家,並最終與露西相愛、結合。

  • 其三是法國貧民德發日夫婦的故事。

德發日夫婦經營著巴黎近郊聖安東尼區的一家酒館。德發日先生年輕時是馬奈特家的僕人,而德發日太太則是那對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迫害致死的姐弟的妹妹。因為這樣的關係,加之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德發日夫婦對統治階級與貴族懷著極深的仇恨。

他們與其他反對法國貴族的"雅克"組織成員一起,祕密開展暗殺貴族、推翻統治階級的暴力革命活動,並最終參與發起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

狄更斯通過嚴密的故事結構與精妙的情節推進,將這三條故事線自如地穿插、交匯在一起,譜寫出了一支跌宕起伏、氣勢恢宏的交響樂。

3、小說《雙城記》的創作背景與動機

1859年4月~11月,《雙城記》以連載的方式,在狄更斯主編的雜誌《一年四季》上發表。

故事的靈感,據狄更斯自己說,是1857年來源於柯林斯的劇本《冰海深處》。《冰海深處》講述了一個以德報怨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被戀人拋棄後,在北極探險時為拯救情敵而情願犧牲自己。這就是《雙城記》中,為了愛人的幸福甘願犧牲自己的西德尼·卡頓的人物雛形。

但是,在長達兩年的故事構思階段,狄更斯開始越來越擔憂英國國內的社會形勢。

他的擔憂當然不是毫無緣由的。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由全盛時期的日不落帝國,轉向日漸凋零衰敗的時期。一方面,國內政治腐敗、經濟蕭條、貧富懸殊;另一方面,歐洲大陸各國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德國工業化正在迅猛發展,新興的美國也開始迅速崛起。

在這樣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英國國內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貧苦階層的不滿在快速堆積。作為一個擁有敏銳洞察力的知名作家,狄更斯覺得英國當下的局勢與法國大革命前夕的情形非常相似,不由得憂心忡忡,擔心英國會像法國一樣發生革命暴動。

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為英國局勢憂心忡忡的狄更斯

狄更斯一直都是堅定的政治改良派和人道主義者,向來主張通過溫和的改良舉措,避免流血衝突,使社會走向更加公平,使人民——特別是中下階層更加富足。因此,他是非常不希望看到英國發生像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暴力革命的。由此,他逐漸產生了在自己的小說中加入法國大革命的元素,以向英國公眾發出警示的想法。

1859年,經過兩年的思想演變與構思,狄更斯終於開始提筆,一氣呵成地創作了這部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的虛構作品《雙城記》。

瞭解了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之後,讓我們回過頭來,開始解答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兩個疑問吧。

其一,《雙城記》是不是歷史小說?

浮生君的回答是否定的,《雙城記》顯然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根據百科解釋,歷史小說的定義是:

通過描寫歷史人物和事件,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和歷史發展趨勢。它依據歷史事實,但又不同於歷史教科書,它可以作適當的想象、概括和虛構,但所描寫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應有歷史根據,具有真實與虛構相統一的特徵。

再對比《雙城記》,雖然小說故事背景是法國大革命,但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節卻全是狄更斯虛構的,包括小說第三部對法國大革命的描繪,也是文學想象遠超歷史事實。

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法國大革命繪畫作品

事實上,作為一位受人歡迎的通俗小說家,狄更斯的義務和他的創作初衷,無疑只是希望通過講述一個曲折精彩的好故事,讓讀者自行發生聯想、得到啟發而已。就像他在小說開頭、也就是本文開頭引用的內容中說的那樣,讓讀者體悟出"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的相似",然後得到相應的警示。

所以說,狄更斯寫的不是歷史小說,而是一部將普通人置於歷史背景中、講述小人物被時代洪流挾裹下的人性浮沉的虛構小說作品。

其二,《雙城記》有沒有故意醜化法國大革命?

《雙城記》中,除了馬奈特一家和圍繞在他們身邊的朋友之外,狄更斯用了很大的筆墨,來描述法國貴族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罄竹難書的惡行,以及貧民德發日夫婦以革命之名施行的種種暴行。因此,很多人質疑狄更斯在書中故意扭曲貴族階層、醜化法國大革命。

仔細閱讀這部小說,的確能夠看到,狄更斯通過嫻熟運用諷刺與幽默的手法、雄辯詩意的筆觸,生動傳神地刻畫了以侯爵兄弟為代表的上層階級的醜惡嘴臉,以及以德發日夫婦為代表的革命派暴力嗜血的扭曲心態。

比如第一部第九章,埃弗瑞蒙德侯爵毫不在意的對其侄子查爾斯·達內說:

"我們那些離今天並不久遠的祖先,對周圍的那些賤民百姓還有生殺大權,好多這樣的畜生,就是從這間屋子裡拉出去吊死的;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隔壁,我的臥室裡,有個人竟敢出言不遜,說什麼他的女兒貞潔不可侵犯,當場就給捅死了……壓迫是唯一不朽的哲學,只要這座府邸宅的屋頂仍能遮住藍天,這種恐懼和奴從就能使那班畜生屈從於我們的鞭子。"

又比如第三部第二章"磨刀砂輪",描寫了大革命中暴動的民眾殘忍屠殺囚犯的血腥過程,等等。

單純看這些情節與片段,的確會產生疑慮,覺得狄更斯有過分誇張、醜化法國貴族與革命派之嫌。

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法國大革命繪畫作品

但是,換種角度看,如此渲染又都是小說創作的必然。

什麼是小說?

小說是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這個定義一方面說明,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另一方面也說出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即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圍繞著刻畫人物形象進行的,目的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過度渲染貴族的荒淫與壓迫,以及革命黨的盲目與殘暴,其實都是為了刻畫出更加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增加小說的戲劇性,更好地突出小說鞭撻人性、警示世人的主題。

同時,正是因為狄更斯在前面進行了充分大量的描寫與鋪墊,才讓讀者越讀越感同身受,能夠逐步理解小說人物們雖然同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卻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擇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馬奈特醫生一家選擇了善與寬恕,德發日夫婦選擇了恨與復仇,侯爵兄弟選擇了欲與作惡,查爾斯·達內選擇了自我救贖,西德尼·卡頓選擇了愛與犧牲……

因此,浮生君認為,《雙城記》中對法國貴族與底層革命群眾的刻畫雖然過於負面化,對大革命的場景描繪也偏向貶義性質,但結果卻是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並且更加凸顯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的歷史觀,也更能給予那個時代的英國讀者以警示作用。

世界經典名著《雙城記》為何是狄更斯爭議最大的作品?

狄更斯時代的閱讀習慣

波黑作家亞歷山大·黑蒙在《最佳歐洲小說(2011)》中說:

"小說反映著時代,而我們生活的時代和社會也反映著小說。社會生活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任何呈現生活的東西都總是滯後的。文學的功能就是提供一種途徑,與世界、現實、個體生活的主權保持聯繫。"

作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先驅,狄更斯的小說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其書寫與時代高度同步,也高度映照著現實生活,體現出作家濃濃的人道主義情懷。

對於像浮生君一樣的新手寫作者而言,品讀《雙城記》無疑是一趟獲益匪淺的閱讀之旅。在這趟旅程中,寫作者不僅能夠學習到狄更斯極具代表性的寫作技巧,比如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扣人心絃的情節設置,以及兼具優美凝練與氣勢磅礴於一體的詩性語言;還能夠細細去體會,故事高手狄更斯是如何從容自如地,將虛構的故事與真實的歷史完美結合在一起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