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陷”普洱茶致癌的“罪魁禍首”找到了,錯不在方舟子?

普洱 黃麴黴 癌症 只見說茶 只見說茶 2017-09-23

前幾日,雲南省衛生計生委通報,雲南省連續5年將普洱茶列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範圍,2013年至2017年,衛生計生部門在全省各地採集119個普洱茶樣品,均未檢出黃麴黴毒素B1,其他指標符合國家相關要求。

而此前傳出普洱致癌言論所引用的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員抽查廣州市場上普洱茶樣品卻100%檢測出黃麴黴素?

同樣是雲南農業大學,為何有學者發表論文稱100%檢出黃麴黴,也有學者沒有檢出任何黃麴黴?

“誣陷”普洱茶致癌的“罪魁禍首”找到了,錯不在方舟子?

檢測方法不同造成矛盾

相關機構在發佈會上表示,目前檢測黃麴黴素有幾種方法,酶聯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法、免疫親和淨化-HPLC、免疫親和柱層析-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快速、簡單且成本低的酶聯免疫吸附法作為2003版國標中黃麴黴素檢測方法之一,對於干擾因素小的食品(如玉米、花生、馬鈴薯等)來說,可以作為簡單快捷的最初篩查和判斷,被大量檢測機構和科研單位所採用。

然而,這種方法干擾因素多,容易產生假陽性。

2003年國家標準並未規定“免疫法為初篩方法,如果陽性結果需要使用確證方法複查”,這就導致了那些假陽性的報告和論文發表。

“誣陷”普洱茶致癌的“罪魁禍首”找到了,錯不在方舟子?

這些漏洞在2017年6月23日實施的新標準中得到修訂,把茶葉排除在免疫法適用範圍外,並要求免疫法檢測為陽性的樣品必須經過色譜-串聯質譜法或液相色譜法確證。

然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儀器昂貴、成本高、技術要求高、檢測時間長,所以限制了大規模使用。也就是為什麼最準確的“液質串聯法”使用率不高的原因。

9月16日,雲南農業大學會同吉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國家農業深加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法人依託單位)進行檢測,用“液質串聯法”檢測隨機抽查的雲南普洱茶樣品10份,均未檢出黃麴黴素。

“誣陷”普洱茶致癌的“罪魁禍首”找到了,錯不在方舟子?

檢測方法價格對比

A 酶聯免疫吸附法 檢測1個樣品 40-50元

B 高效液相法(HPLC)檢測1個樣品 400-500元

C 液質串聯法 檢測1個樣品 2400-3600元 技術要求高、成本高、檢測準備時間1~2天

那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監測出錯的假陽性現象呢?

雲南農業大學教授王宣軍說,茶葉、蘋果、石榴及葡萄中的茶多酚、蘋果多酚、石榴多酚及葡萄多酚都是相同性質的植物多酚,都容易在檢測黃麴黴素時干擾檢測結果,從而形成假陽性。

茶多酚含量越高,所檢測出的黃麴黴素含量就越高。因此可以推斷茶多酚是影響檢測結果的“罪魁禍首”。

“誣陷”普洱茶致癌的“罪魁禍首”找到了,錯不在方舟子?

研究人員又驗證發現,採用高效液相法及改良法檢測純茶多酚氧化產物(不含黃麴黴素)、新鮮的茶葉(不含黃麴黴素)、玉米粉(不含黃麴黴素)、黃豆粉(不含黃麴黴素)均誤檢出黃麴黴素,而採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均沒檢出黃麴黴素。

這說明,高效液相法及改良法不適宜檢測茶葉中的黃麴黴素,應該採用更先進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檢測。

“致癌”事件後的思考

雲南農業大學與省農業廳達成一致意見,在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雲南分中心率先建立“普洱茶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及普洱茶質量安全大數據”,繼續確保普洱茶質量安全,對消費者負責。

目前,雲南省正在率先建立茶葉黃麴黴的檢測標準。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說:“任何質疑,只要不是惡意的,都在提醒我們做好研究。”

“誣陷”普洱茶致癌的“罪魁禍首”找到了,錯不在方舟子?

學普洱、品普洱、貯存普洱,關注“只見說茶”。普洱教父“白水清”嫡傳弟子郭子劍,國家高級評茶師,有疑問可以私信,每週開通你問我答欄目為你解惑。

點擊文底【瞭解更多】可查看更多白水清好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