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老北京有個習慣:早起先沏茶,防暑要飲茶,客來必敬茶。四合院里長大的孩子,大概都有這樣的記憶,大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燒水沏茶:一會兒嘩嘩地開著水龍頭,一會兒壺蓋“咣啷”掉在地上,一會兒又給爐子撥撥火……

每天早晨,還在夢鄉里,就會被這樣獨特“交響樂”吵醒。沏茶要用開水,因為喝茶要趁熱。寒冷的冬天,一杯熱茶足以點燃“身體之暖氣”,到了夏天,熱茶下肚,渾身的暑氣都被激出來,蒲扇一扇,那叫一個痛快!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北京日報 特約攝影 孫山/攝

與很多地方的習慣不同,老北京喝茶,尤好花茶這一口兒。有人說,茉莉花茶是北京人的茶,此話不假,許多老北京非花茶不喝。某些人不太理解,認為濃烈花香破壞了茶味,那是因為他們不瞭解四九城的歷史。在喝上自來水之前,北京人喝的都是井水,井窩子的水質偏硬,再好的茶葉,用這種水沖泡也茶味全無了,而花茶裡濃烈的茉莉花香能夠讓水變得更為甘甜。

加之,茶葉產區在南方,舊時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普通的茶葉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黴變,若用茉莉花窨制,就能避免這個問題。所以,老北京喝花茶的習慣,雖說起初是在種種不便下的無奈之舉,久而久之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統。

老北京花茶的加工拼配極有講究的,什麼季節喝口兒、什麼季節喝味兒,講究挺多的。各家茶莊有各家的獨門祕笈,以此留住好這口兒的茶客,這也是老北京花茶的魅力。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視覺中國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過去,一般人家都是喝“高末兒”,也叫“高碎兒”,價格很便宜,誰都喝得起。據說以前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又好喝茶,茶葉店便把各種高檔茶葉賣剩的碎末兒混合在一起拿來出售,謂之“高級茶葉末”。既滿足了大家喝茶的需求,又照顧了老北京的“面兒”。

高末兒雖然失了形,但放在茶壺裡沖泡,香味也絲毫不遜色。有人說喝高末兒能上癮,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道理在於高末特別出釅兒,滾開的水沏上,濃烈得令人熏熏欲醉,即便是再好的茶也出不來這個效果。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視覺中國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過高末兒有個缺點,那就是不禁泡。抓一大把放杯裡,頂多也就沏上三回,所以得多放幾回茶葉。您瞅瞅,那些舉著把兒缸子喝高末兒的人,都會不斷往缸子裡續茶,喝到最後,茶葉都比水多了。

另外,喝高末兒還得注意“吹”著喝,先把茶末兒給吹開一些,再小口抿。小孩兒沒那個耐心,喝不了燙茶,就得喝“溫涼不盞兒”的,就是不涼不熱的茶。茶若是涼透了,那味道就差遠了。

如今茶葉店裡如果還有賣高末兒的,那滿足的是四九城老百姓一種情懷。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茶葉店 北京日報 馮文岡/攝

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家裡才去買一次茶葉。每次買也就是二兩,一小包。茶葉店裡的茶都是散裝的,你選好了,要多少就給稱多少。售貨員在臺秤的搪瓷托盤上,先墊一張粉色的襯紙,一手拿個小鏟子剷起茶葉就往上倒,一手麻利地撥那秤砣,他們能稱得很準,說二兩不會給你少一錢。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稱茶葉 北京日報 丁世儒/攝

稱好了茶葉,就得包起來,這可是個技術活。先得把襯紙的四個角折起來,在臺子上磕一磕,把鬆散的茶葉給抖結實了再封口,才能包出一個方方正正的茶包。最後再用紙繩捆好繫個結,雙手用力一扽,把繩扯斷,您拎著這茶包就可以走了。回到家裡得趕快找個鐵罐茶筒裝起來,蓋子得蓋嚴實嘍,要不就會跑味兒了!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包茶葉 北京日報 胡敦志/攝

由於北京人愛飲茶,所以北京茶葉市場始終繁盛不衰。

過去,北京的茶葉市場基本被安徽、福建籍的茶商壟斷,直到現在京城的十幾家老字號,也大多脫胎於徽商、閩商辦的茶莊,比如“張一元”、“慶林春”創始人是福建人,“吳裕泰”創始人則是徽州人。

老北京人喝習慣了某個茶莊的茶,一般就不再輕易另投他店。直到現在,許多北京人仍保留著這個習慣。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視覺中國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從表面上看,喝茶只不過是個人嗜好,但稍稍留意,便會發現細節裡頭還能看出不少內容。有的人,哪怕是桌子上掉了幾粒茶葉末,也要一手當簸箕,再用另一隻手小心翼翼地掃起來,然後倒進杯裡,透著過日子的那份仔細。有的人,自家喝著高末兒,客人來了,卻把家裡最好的茶葉拿出來,給客人敬上一杯,這就是老北京的“有禮有面兒”。有的人,好喝釅茶,除了多擱茶葉,還在家裡種上一盆茉莉,泡茶時順便擱上一兩朵,蓋好蓋子悶一會兒,等揭蓋兒的時候,花香撲鼻,茶香濃烈,十分有情趣。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花茶就是這樣,與老北京的生活和回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可謂是,一壺花茶在室,滿屋添香;一杯花茶在手,滿心期待。

有了這樣的樂子,還圖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