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親眷”爭相搶市,委屈的“洞庭碧螺春”,誰來為你正名?

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 洞庭湖 蘇州圓桌 2017-04-10

“外地親眷”爭相搶市,委屈的“洞庭碧螺春”,誰來為你正名?

“外地親眷”爭相搶市,委屈的“洞庭碧螺春”,誰來為你正名?

◎ 陸怡/ 圓桌觀察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其實每年的清明,真正讓人斷魂的,未必是紛紛的春雨,而是與這一節氣深度捆綁的價格。今年尤甚。

這個非凡的清明小長假一過,有些東西註定會身價陡增,譬如雄安的房子;而有些東西的價格,又會鐵定地應時下調,譬如茶葉。

清明節,對於茶葉而言,無疑是身價“翻牌”的關鍵節點。

就在這個節前不到一週的時候,家住杭州靈隱的90後張怡君,向蘇州圓桌(微信號ID:suzhouyuanzhuo)透露,她們家裡年齡比她還大的龍井老茶樹,芽頭終於搶在清明前成熟了;當天,東山鎮的“農二代”石秉君也樂開了懷,揪心了這麼多天,碧螺春老茶樹的嫩芽終於可以採摘了,這真正意義上的“頭鍋茶”終於可以開炒了!

這一刻,太湖與西湖邊,兩處原產地地理標誌保護核心區的老茶樹,不約而同成熟了。

在歷史的長河裡,從山水到人文,從財富到性格,蘇杭這兩座“天堂級”的城市,一直在被有意無意、全方位地對標著,包括這一杯茶。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這兩個江南春天的“靈性之物”,此刻又被茶客們反覆地泡上,彆著苗頭……

而相比於氣壯的龍井,這幾年的碧螺春,似乎有點氣悶。

產地的困擾

蘇州本土的“洞庭碧螺春”,與廣義的碧螺春,雖然只有二字之差,但兩者產地卻相差了幾千公里。

獨特的“太湖小氣候”、茶果間作種植模式要求、全手工的炒制工藝,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洞庭山碧螺春”遠近聞名。

“外地親眷”爭相搶市,委屈的“洞庭碧螺春”,誰來為你正名?

應該說,這一品牌不缺歷史底蘊,也不缺市場知名度,但由於蘇州太湖地區的原產地產量少,必然形成了市場空缺,於是大量外地碧螺春就應運而生,逐名而至了。

面對那些不懷好意的“外地親眷”攪亂市場,2002年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辦法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廓清了名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明確規定: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和西山鎮現轄行政區域,為洞庭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範圍。

但是,洞庭碧螺春,仍難以避免地被“複製”著。

每年春季,都有不少四川、貴州茶葉也做成碧螺春的形狀在市面上出售,但很多經銷商明確向消費者說明,這並非蘇州的洞庭碧螺春。

能說這些非原產地的碧螺春是“假茶”嗎?沒那麼容易。一位資深的茶葉業內人士告訴圓桌觀察員,你只能說它們不是原產地的碧螺春。

坦率地說,外地商家引進碧螺春茶種,並以碧螺春工藝仿製,只要商標上不標明“洞庭碧螺春”的“洞庭”二字,就很難去下定義是偽茶還是劣茶。

一個糾結的現實是,這樣的“擦邊球”,正在被行業“將就”著。原產地保護雖給了正宗茶葉的名分,但山寨現象仍難以遏制,也凸顯了原產地保護的軟肋。

誠然,炒制工藝可以學,原產地確實沒法學。“非原產地茶葉”確實不是“假茶”,但是它確實擾亂了洞庭碧螺春的市場。

龍井的經驗

與碧螺春一樣有著名茶背景,同樣擁有原產地保護與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龍井,其實也曾遭遇“外地親戚”的仿冒尷尬。

因為,適合製作龍井茶的一些茶種並非浙江獨有。

鳥瞰龍井村

2001年,有了原產地保護,龍井茶區分為兩級產區。一級保護區為西湖區的西湖鄉,也就是傳統的“獅、龍、雲、虎”四個字號的產區,二級保護區是西湖區168平方公里內的西湖龍井茶區,都可冠以西湖龍井。而錢塘產區和越州產區的龍井茶,只能冠以龍井。

但是,外省如雲、貴、皖、閩、贛等地也大量加工銷售仿冒龍井茶,相繼出現了“雲南龍井”、“貴州龍井”和“四川龍井”等,令“龍井茶”這塊金字招牌大打折扣。

不過,去年一件“龍井茶證明商標侵權案”,為“龍井茶”商標侵權亂象打響了第一槍。該案為全國首例以浙江“龍井茶”勝訴告終的“龍井茶證明商標侵權案”。

去年4月,“龍井茶”證明商標持有人、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以商標侵權為由,起訴常州開古茶葉食品有限公司。

作為被告,常州開古茶葉食品有限公司未經許可,擅自生產龍井茶,被判立即停止生產銷售“龍井茶”,並賠償經濟損失13萬元。

可以說,龍井茶打贏了維權路上的漂亮一仗,其背後阻止的損失遠不止賠款的13萬元那麼簡單。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案子的勝訴關鍵,正是有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加持”。“龍井茶"只在浙江有,凡標稱龍井茶的商品,都必須產自龍井茶地理標誌保護區域內、並符合龍井茶國家標準的茶葉。

相比之下,蘇州產的碧螺春也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可為啥在法律上沒有杭州的龍井那麼硬氣呢?

據瞭解,由於碧螺春只是特有的知名茶葉品種,按照商標法的規定,行業的名稱不可以註冊為商標,正如菸草行業不可以註冊有“菸草”商標,碧螺春也沒有茶葉商標的“名分”。

在這種情勢下,有人提出在其他領域註冊碧螺春商標,雖然於情於理欠妥,但是並不與法律衝突,如果不遭遇阻力,可以成功註冊。其實,一位浙江人士早前就已經成功註冊了“碧螺春”箱包、服裝等領域。

也就是說起步較早的龍井,早已註冊了“西湖龍井”“龍井”等商標。“碧螺春”已遭搶注,成了一塊公共品牌。

有本地人打趣說,“最委屈的是,一個親生兒子卻不能認祖歸宗!”

走到這一步“苦頭”吃盡,有了前車之鑑,碧螺春保護能否多點“規矩”、多點動作呢?

翻身反擊,從何發力?

這些年來,碧螺春產區被外地商人擴大了數倍,甚至遠到離真正的核心區幾千公里之外,外地茶葉大有反客為主之勢。

市場無情,無為者出局。如何切實保護好洞庭碧螺春的聲譽和法律權益,刻不容緩。

那麼,洞庭碧螺春的這場翻身反擊戰,到底得怎麼打呢?

一是產量。解決產量不足的問題,浙江龍井有著可鑑之處。

龍井茶法定產區面積大,除了西湖風景名勝區的“西湖龍井”之外,杭州市下屬的其餘8個縣(市、區)為龍井茶錢塘產區,紹興市及磐安縣、東陽市、天台縣皆為龍井茶越州產區。而蘇州其他碧螺春產區,比如常熟碧螺春、旺山碧螺春等,能否像“西湖龍井”“龍井”一樣分好類、歸好檔,抱團發展呢?

二是樹種。正宗的碧螺春,不僅難找,而且價格很高。蘇州一直存在著碧螺春樹種改良的問題,小葉種品質好,新品種經濟價值高,如何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在這個關係到茶葉DNA的核心問題上,必須頭腦清醒,千萬別搞自毀長城、渾水摸魚的短視之舉。

三是品牌。說到鐵觀音,有來自福建安溪的八馬,華祥苑,安鐵,中閩,日春,理想,武夷星,還有臺灣人的天福。而碧螺春,卻很難找出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叫得響的牌子。

一位在蘇州經商的福建商人,向蘇州圓桌(微信號ID:suzhouyuanzhuo)坦言,去年他曾喝到一杯正宗的碧螺春,回味好到幾乎要讓他重新定義心目中的綠茶。今年,他按著一樣的包裝去買,再也找不到那個一樣的味道了。從中可以看到,品牌建設是老一輩蘇州種茶人的短板。

還有一個要緊事,那就是抱團。

喝茶的人越來越多,面對不斷擴張的茶葉市場,還有日益伶俐的品牌競爭,尤其是野蠻敲門外地“碧螺春”們,眼下的蘇州茶人們,如果還在糾結於“東山西山,誰是正山”的問題,那麼未免太狹隘了、淺陋了。

相互拆臺,一起下臺;相互補臺,好戲連臺。

打開我們的心眼,用更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視野,來重新評估洞庭碧螺春的市場站位,重新整合洞庭碧螺春的可用資源,惟有抱團出擊,創新升級,方能泡出一杯更地道、更吃香的碧螺春來。

所以,光喊委屈沒有用,洞庭碧螺春的正名,還得靠自己!

原創不易,費心費力;

倘若看中,歡迎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