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畫像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曾鞏

是被嚴重低估的“超級巨星”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千年前的“大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現代人很少讀過他的詩文;

他被朱熹尊為“醇儒”,深得歐陽修賞識,王安石、蘇東坡對他敬佩有加;

自1019年誕生至今,他的名字已被仰望近千年的時光。在恍恍惚惚的歲月長河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清瘦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身上的符號:好人、好官、好文章。

他是曾鞏,字子固,號南豐先生。

"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畫像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曾鞏

是被嚴重低估的“超級巨星”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千年前的“大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現代人很少讀過他的詩文;

他被朱熹尊為“醇儒”,深得歐陽修賞識,王安石、蘇東坡對他敬佩有加;

自1019年誕生至今,他的名字已被仰望近千年的時光。在恍恍惚惚的歲月長河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清瘦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身上的符號:好人、好官、好文章。

他是曾鞏,字子固,號南豐先生。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面對屢屢落榜的失意和接踵而來的磨難,曾鞏沒有消沉頹廢。反而以一份忍耐退守的人生態度、平和勤謹的處世方式,成就了一段身處鄉野、名比天高的傳奇

天禧三年(1019年),是一個波瀾不驚卻暗流湧動的年份。宋真宗將第六子趙受益立為太子,就是日後的仁宗皇帝,也是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當事人。這一年,58歲的寇準接任宰相,31歲的范仲淹被授官從八品祕書省校書郎,13歲的歐陽修已經獲得了“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的美譽。

這一年,臨川縣尉曾易佔喜得貴子,取名曾鞏。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往後的歲月裡,兒子竟然會和這些大人物有著各種交集。

曾鞏在少年時分就顯示出了才華天賦。《宋史·曾鞏傳》有一段這樣的文字:“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找不到“辭甚偉”的《六論》,但從其18歲那年寫的一則遊記《遊信州玉山小巖記》中,依舊能夠讀到曾鞏的意氣風發和文字功底。對曾鞏文化頗有研究的南豐縣博物館館長王永明告訴記者,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曾鞏最早的文章。

景祐三年(1036年),18歲的曾鞏命運開始急轉直下。他與同父異母的兄長曾曄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而歸,回家後得知父親已因被誣去職丟官。之後連續經歷了貧病交加、父親去世等艱難時日,最終在時任洪州(今南昌)太守劉沆的資助下,和兄長一起,帶著4個弟弟、9個妹妹回鄉躬耕壟畝,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耕讀歲月。

這期間,他和兄弟們又結伴參加了兩次科考,依舊雙雙落榜。南宋著名史學家王明清在他的《揮麈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首打油詩:“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說的就是曾鞏兄弟屢屢考場失意後,來自同鄉人的冷嘲熱諷。

從18歲首考落榜到39歲考中進士,整整21年間,曾鞏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但他的名聲和才氣,卻傳遍京城,他的文章被廣為傳閱。其中緣由,離不開一段京城往事。

慶曆元年(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赴京趕考。他給當時文壇泰斗級人物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上歐陽公書》,並附上了雜文時務策兩篇,表達政見。文章深得歐陽修的歡喜,回信“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備考期間,曾鞏還結識了一位比自己小兩歲的同鄉考友,兩人相見恨晚。從詩文中可以看出那份喜悅之情:“憶昨走京塵,衡門始相識。疏簾掛秋日,客庖留共食。紛紛說古今,洞不置藩域。”這位考友,便是日後名動天下的王安石。

隨著與歐陽修、王安石等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們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回到鄉野的曾鞏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和科舉考試的失敗而萎靡不振,而是始終堅守著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並且,開始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看待自身的種種際遇,思考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寫出了一批傳世精品,包括《墨池記》《擬峴臺記》等等。

落寂不失志,落選不放棄,曾鞏終於等來了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曾鞏上榜,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也同科考中。這還只是開端,幾年後,弟弟曾宰、曾肇,妹夫關景暉,侄子曾覺先後考中進士。

一門十進士。在窮困的大家庭中,湧現如此之多的人才,堪稱奇蹟。始終揹負著責任和壓力的曾鞏,便是這個奇蹟背後的推手。

"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畫像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曾鞏

是被嚴重低估的“超級巨星”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千年前的“大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現代人很少讀過他的詩文;

他被朱熹尊為“醇儒”,深得歐陽修賞識,王安石、蘇東坡對他敬佩有加;

自1019年誕生至今,他的名字已被仰望近千年的時光。在恍恍惚惚的歲月長河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清瘦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身上的符號:好人、好官、好文章。

他是曾鞏,字子固,號南豐先生。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面對屢屢落榜的失意和接踵而來的磨難,曾鞏沒有消沉頹廢。反而以一份忍耐退守的人生態度、平和勤謹的處世方式,成就了一段身處鄉野、名比天高的傳奇

天禧三年(1019年),是一個波瀾不驚卻暗流湧動的年份。宋真宗將第六子趙受益立為太子,就是日後的仁宗皇帝,也是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當事人。這一年,58歲的寇準接任宰相,31歲的范仲淹被授官從八品祕書省校書郎,13歲的歐陽修已經獲得了“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的美譽。

這一年,臨川縣尉曾易佔喜得貴子,取名曾鞏。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往後的歲月裡,兒子竟然會和這些大人物有著各種交集。

曾鞏在少年時分就顯示出了才華天賦。《宋史·曾鞏傳》有一段這樣的文字:“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找不到“辭甚偉”的《六論》,但從其18歲那年寫的一則遊記《遊信州玉山小巖記》中,依舊能夠讀到曾鞏的意氣風發和文字功底。對曾鞏文化頗有研究的南豐縣博物館館長王永明告訴記者,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曾鞏最早的文章。

景祐三年(1036年),18歲的曾鞏命運開始急轉直下。他與同父異母的兄長曾曄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而歸,回家後得知父親已因被誣去職丟官。之後連續經歷了貧病交加、父親去世等艱難時日,最終在時任洪州(今南昌)太守劉沆的資助下,和兄長一起,帶著4個弟弟、9個妹妹回鄉躬耕壟畝,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耕讀歲月。

這期間,他和兄弟們又結伴參加了兩次科考,依舊雙雙落榜。南宋著名史學家王明清在他的《揮麈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首打油詩:“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說的就是曾鞏兄弟屢屢考場失意後,來自同鄉人的冷嘲熱諷。

從18歲首考落榜到39歲考中進士,整整21年間,曾鞏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但他的名聲和才氣,卻傳遍京城,他的文章被廣為傳閱。其中緣由,離不開一段京城往事。

慶曆元年(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赴京趕考。他給當時文壇泰斗級人物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上歐陽公書》,並附上了雜文時務策兩篇,表達政見。文章深得歐陽修的歡喜,回信“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備考期間,曾鞏還結識了一位比自己小兩歲的同鄉考友,兩人相見恨晚。從詩文中可以看出那份喜悅之情:“憶昨走京塵,衡門始相識。疏簾掛秋日,客庖留共食。紛紛說古今,洞不置藩域。”這位考友,便是日後名動天下的王安石。

隨著與歐陽修、王安石等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們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回到鄉野的曾鞏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和科舉考試的失敗而萎靡不振,而是始終堅守著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並且,開始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看待自身的種種際遇,思考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寫出了一批傳世精品,包括《墨池記》《擬峴臺記》等等。

落寂不失志,落選不放棄,曾鞏終於等來了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曾鞏上榜,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也同科考中。這還只是開端,幾年後,弟弟曾宰、曾肇,妹夫關景暉,侄子曾覺先後考中進士。

一門十進士。在窮困的大家庭中,湧現如此之多的人才,堪稱奇蹟。始終揹負著責任和壓力的曾鞏,便是這個奇蹟背後的推手。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局事帖

宋元明清800餘年,南豐先生一直備受推崇,其作品入選篇目一度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近百年來卻突然沉寂,直到一件藏品橫空出世,再度驚豔世間

明代中葉的文壇,曾經興起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唐宋派”,其中有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茅坤。他編纂了一部164卷的大部頭作品,命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是“唐宋八大家”的稱謂首次出現。而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並稱,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

在後人眼裡,八位大家的座次有過調整,其中起伏最大的就是曾鞏。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只有兩人的文章入選篇目在百篇以下,蘇洵60篇,曾鞏87篇,曾鞏排名倒數第二。而到了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張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共選錄八大家的文章316篇,唯一一位入選篇目超過百篇的就是曾鞏,計128篇,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七人,獨居榜首。

張伯行毫不掩飾自己對曾鞏文章的喜歡:“南豐先生之文,原本六經,出入於司馬遷、班固之書,視歐陽廬陵幾欲軼而過之,蘇氏父子遠不如也。”大意是曾鞏的文章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蘇氏父子三人遠不如他,甚至快要超過歐陽修的成就。

不僅張伯行獨尊曾鞏,即便在曾鞏當時所處的北宋,南豐先生的文章已經是名震朝野。首先來看歐陽修的評價,他不僅當面告訴曾鞏“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還在贈給友人的詩中提及:“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大致意思就是,曾鞏是自己所有學生中最出眾者,沒有之一。

王安石對曾鞏更是倍加推崇,他在《贈曾子固》中寫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在贈給友人的一則《答段縫書》中提及:“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直白地表示,在自己所有的朋友中,文章水平之高無人能夠與之匹敵。即使狂放自傲的蘇軾,對曾鞏也是欽佩不已:“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是北宋文壇、政壇上極有影響的人物,對於年屆不惑才考中進士、大半生窮困潦倒的曾鞏,他們自然用不著阿諛奉承。因此,他們的評價應該是中肯且發自內心的。這點與《宋史·曾鞏傳》的評價頗為相符:“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600多年後張伯行對南豐先生的推崇之舉了。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經歷了800餘年的推崇之後,曾鞏在近百年來突然被冷落,以至於網絡上還曾經存在某種質疑: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有點勉強湊數的成分?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是這樣理解的:近代以來,西方的散文觀念慢慢滲入,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散文的概念。西方的散文主要指美文,就是記敘、抒情、寫景等純文學的文章。而中國古代散文概念則較寬泛,政論文、說理文、甚至說明文,只要寫得條理清晰,文字通脫精煉,內容充實,有一定的藝術性,都算是文學領域中的散文。這些文體,有的看起來比較枯燥、沉悶。曾鞏的文章雖平實有據,但讀起來沒有多少美感和趣味性,因而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線。

富有戲劇性的是,在沉寂了數十年之後,曾鞏突然再度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2009年11月,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舉辦了一次拍賣會,其中一幅僅124字的書法作品以1.08億元的成交價,創下了國內書畫作品首次過億元的歷史紀錄,並在2016年再次亮相時身價上調至1.8億元。這幅作品就是曾鞏的《局事帖》。默默無聞將近百年的南豐先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驚豔世間。

"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畫像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曾鞏

是被嚴重低估的“超級巨星”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千年前的“大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現代人很少讀過他的詩文;

他被朱熹尊為“醇儒”,深得歐陽修賞識,王安石、蘇東坡對他敬佩有加;

自1019年誕生至今,他的名字已被仰望近千年的時光。在恍恍惚惚的歲月長河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清瘦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身上的符號:好人、好官、好文章。

他是曾鞏,字子固,號南豐先生。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面對屢屢落榜的失意和接踵而來的磨難,曾鞏沒有消沉頹廢。反而以一份忍耐退守的人生態度、平和勤謹的處世方式,成就了一段身處鄉野、名比天高的傳奇

天禧三年(1019年),是一個波瀾不驚卻暗流湧動的年份。宋真宗將第六子趙受益立為太子,就是日後的仁宗皇帝,也是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當事人。這一年,58歲的寇準接任宰相,31歲的范仲淹被授官從八品祕書省校書郎,13歲的歐陽修已經獲得了“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的美譽。

這一年,臨川縣尉曾易佔喜得貴子,取名曾鞏。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往後的歲月裡,兒子竟然會和這些大人物有著各種交集。

曾鞏在少年時分就顯示出了才華天賦。《宋史·曾鞏傳》有一段這樣的文字:“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找不到“辭甚偉”的《六論》,但從其18歲那年寫的一則遊記《遊信州玉山小巖記》中,依舊能夠讀到曾鞏的意氣風發和文字功底。對曾鞏文化頗有研究的南豐縣博物館館長王永明告訴記者,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曾鞏最早的文章。

景祐三年(1036年),18歲的曾鞏命運開始急轉直下。他與同父異母的兄長曾曄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而歸,回家後得知父親已因被誣去職丟官。之後連續經歷了貧病交加、父親去世等艱難時日,最終在時任洪州(今南昌)太守劉沆的資助下,和兄長一起,帶著4個弟弟、9個妹妹回鄉躬耕壟畝,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耕讀歲月。

這期間,他和兄弟們又結伴參加了兩次科考,依舊雙雙落榜。南宋著名史學家王明清在他的《揮麈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首打油詩:“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說的就是曾鞏兄弟屢屢考場失意後,來自同鄉人的冷嘲熱諷。

從18歲首考落榜到39歲考中進士,整整21年間,曾鞏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但他的名聲和才氣,卻傳遍京城,他的文章被廣為傳閱。其中緣由,離不開一段京城往事。

慶曆元年(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赴京趕考。他給當時文壇泰斗級人物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上歐陽公書》,並附上了雜文時務策兩篇,表達政見。文章深得歐陽修的歡喜,回信“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備考期間,曾鞏還結識了一位比自己小兩歲的同鄉考友,兩人相見恨晚。從詩文中可以看出那份喜悅之情:“憶昨走京塵,衡門始相識。疏簾掛秋日,客庖留共食。紛紛說古今,洞不置藩域。”這位考友,便是日後名動天下的王安石。

隨著與歐陽修、王安石等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們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回到鄉野的曾鞏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和科舉考試的失敗而萎靡不振,而是始終堅守著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並且,開始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看待自身的種種際遇,思考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寫出了一批傳世精品,包括《墨池記》《擬峴臺記》等等。

落寂不失志,落選不放棄,曾鞏終於等來了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曾鞏上榜,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也同科考中。這還只是開端,幾年後,弟弟曾宰、曾肇,妹夫關景暉,侄子曾覺先後考中進士。

一門十進士。在窮困的大家庭中,湧現如此之多的人才,堪稱奇蹟。始終揹負著責任和壓力的曾鞏,便是這個奇蹟背後的推手。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局事帖

宋元明清800餘年,南豐先生一直備受推崇,其作品入選篇目一度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近百年來卻突然沉寂,直到一件藏品橫空出世,再度驚豔世間

明代中葉的文壇,曾經興起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唐宋派”,其中有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茅坤。他編纂了一部164卷的大部頭作品,命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是“唐宋八大家”的稱謂首次出現。而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並稱,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

在後人眼裡,八位大家的座次有過調整,其中起伏最大的就是曾鞏。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只有兩人的文章入選篇目在百篇以下,蘇洵60篇,曾鞏87篇,曾鞏排名倒數第二。而到了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張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共選錄八大家的文章316篇,唯一一位入選篇目超過百篇的就是曾鞏,計128篇,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七人,獨居榜首。

張伯行毫不掩飾自己對曾鞏文章的喜歡:“南豐先生之文,原本六經,出入於司馬遷、班固之書,視歐陽廬陵幾欲軼而過之,蘇氏父子遠不如也。”大意是曾鞏的文章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蘇氏父子三人遠不如他,甚至快要超過歐陽修的成就。

不僅張伯行獨尊曾鞏,即便在曾鞏當時所處的北宋,南豐先生的文章已經是名震朝野。首先來看歐陽修的評價,他不僅當面告訴曾鞏“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還在贈給友人的詩中提及:“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大致意思就是,曾鞏是自己所有學生中最出眾者,沒有之一。

王安石對曾鞏更是倍加推崇,他在《贈曾子固》中寫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在贈給友人的一則《答段縫書》中提及:“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直白地表示,在自己所有的朋友中,文章水平之高無人能夠與之匹敵。即使狂放自傲的蘇軾,對曾鞏也是欽佩不已:“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是北宋文壇、政壇上極有影響的人物,對於年屆不惑才考中進士、大半生窮困潦倒的曾鞏,他們自然用不著阿諛奉承。因此,他們的評價應該是中肯且發自內心的。這點與《宋史·曾鞏傳》的評價頗為相符:“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600多年後張伯行對南豐先生的推崇之舉了。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經歷了800餘年的推崇之後,曾鞏在近百年來突然被冷落,以至於網絡上還曾經存在某種質疑: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有點勉強湊數的成分?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是這樣理解的:近代以來,西方的散文觀念慢慢滲入,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散文的概念。西方的散文主要指美文,就是記敘、抒情、寫景等純文學的文章。而中國古代散文概念則較寬泛,政論文、說理文、甚至說明文,只要寫得條理清晰,文字通脫精煉,內容充實,有一定的藝術性,都算是文學領域中的散文。這些文體,有的看起來比較枯燥、沉悶。曾鞏的文章雖平實有據,但讀起來沒有多少美感和趣味性,因而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線。

富有戲劇性的是,在沉寂了數十年之後,曾鞏突然再度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2009年11月,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舉辦了一次拍賣會,其中一幅僅124字的書法作品以1.08億元的成交價,創下了國內書畫作品首次過億元的歷史紀錄,並在2016年再次亮相時身價上調至1.8億元。這幅作品就是曾鞏的《局事帖》。默默無聞將近百年的南豐先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驚豔世間。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文名太盛掩功名。當拂去歷史的塵埃,能夠清晰地看見,無論是館閣十年的修史經歷,還是轉徙七州的地方為官生涯,曾子固均留下了可圈可點的政績

嘉祐五年(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曾鞏赴京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編校工作。

宋代承襲唐朝體制,設有人才儲備、圖書管理及作史的專門機構,名為崇文院,下設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祕閣,因三館和祕閣都在院內辦公,亦稱館閣。曾鞏任職館閣將近十年,並不是焚香清坐、枕書而眠那般的逍遙自在。據史料記載,曾鞏在這期間考證、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多達數十種。譬如《李白詩集》從770餘首增加到千首,《戰國策》從22篇增加到33篇。

治學嚴謹的曾鞏還有一個習慣,每整理完一書,他都認真作序。並且在書序方法中首開先河,不僅記錄和介紹該書情況,還將史評融入其中,對書中某一種偏向和缺失,進行論證和評議。每篇序文,輔以曾鞏原本淵博的學識和精妙的文筆,竟然都成了散文精品。清代散文家方苞直言:“用此知韓、柳、歐、蘇、曾、王諸文家,序列古作者,皆不及於固。”

熙寧二年(1069年),發生了一起大事件。曾鞏的摯友王安石發起了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這就是“熙寧變法”,又被稱為“王安石變法”。同年,曾鞏請求外任,調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由此,開始了長達12年的地方官任職經歷。

熙寧四年(1071年),曾鞏調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開始全面主政一方。他除盜肅霸、治水患、興修水利工程,贏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名聲。當地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今天,我們在濟南大明湖入口處,還能看到矗立的一面青石牆壁,上面鐫刻的,就是曾鞏任職時留下的一個個故事。

主政齊州,曾鞏不僅體現了超強的施政能力,還寫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在《元豐類稿》一書中,所收錄的作品寫於齊州知州任上的文章有10餘篇、詩70餘首(佔全部詩作數量的1/6),其中題詠濟南風物勝景的有五六十首。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依稀可以看見曾鞏處理完政事後,泛舟大明湖,與友人吟詩誦詞的愜意和暢然。

如果說齊州是曾鞏人生中的一段詩意時光,那麼,在洪州主政時,他迎來了最為快意的日子。熙寧九年(1076年),曾鞏從襄州(今湖北襄陽)轉任洪州。

自39歲考中進士後赴京任職,時隔18年重新踏上故土,曾鞏感慨萬千。他在《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節推》的詩中寫道:“憶昔江西別子時,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飛光如轉燭。”在洪州任上,時任饒州(今鄱陽)知州的曾布、在京城任職館閣的曾肇分別趕到洪州,三兄弟有了一次難得的聚會。

在這次相聚中,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被宋代理學家朱熹評價為“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的魏夫人。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魏夫人名叫魏玩,曾布的妻子。曾鞏三兄弟相見甚歡之際,在場的魏玩作聯:“金馬並遊三學士,朱幡相對兩諸侯。”不僅非常貼切地把三人的身份概括,還給千年後的人們,留下了一個身臨其境般的快意畫面。

正如享受詩意時光之際還能把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樣,兄弟之間的快意並沒有鬆懈政事。主政洪州期間,曾鞏同樣深得百姓愛戴。史料記載了兩個事例,抗瘟疫和擁軍不擾民。曾鞏剛到任就遇上一場瘟疫,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請專門醫生對症下藥、開放官舍安置等等,使眾多軍民的生命得到救治。時年有軍隊過境,朝廷要求安排上萬軍隊的食宿,曾鞏將洪州劃分成幾個區域,準備好住房、糧草、灶具,讓軍隊安心食宿,絲毫沒有驚擾當地百姓。

12年間,曾鞏歷任齊、襄、洪、福、明、亳諸州地方長官,均有建樹。可是,這樣一個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擁戴的地方官,卻始終沒能得到重用。究其原因,從《宋史·曾鞏傳》中可以找到答案:“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雲。”

全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呂公著,自然不會願意王安石的莫逆之交更堪大用。但是,他在皇上面前找的這個理由,卻讓曾鞏沒能得到更大的才華施展機會。受此影響,人們只知其文章,不知其政績,他那能臣幹吏的卓越才幹,便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元豐六年(1083年),65歲的曾鞏與弟弟曾布、曾肇持母喪而歸時,在江寧府(今南京)因病去世。期間,已被罷職的王安石多次前往探望,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時刻。

"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畫像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曾鞏

是被嚴重低估的“超級巨星”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千年前的“大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現代人很少讀過他的詩文;

他被朱熹尊為“醇儒”,深得歐陽修賞識,王安石、蘇東坡對他敬佩有加;

自1019年誕生至今,他的名字已被仰望近千年的時光。在恍恍惚惚的歲月長河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清瘦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身上的符號:好人、好官、好文章。

他是曾鞏,字子固,號南豐先生。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面對屢屢落榜的失意和接踵而來的磨難,曾鞏沒有消沉頹廢。反而以一份忍耐退守的人生態度、平和勤謹的處世方式,成就了一段身處鄉野、名比天高的傳奇

天禧三年(1019年),是一個波瀾不驚卻暗流湧動的年份。宋真宗將第六子趙受益立為太子,就是日後的仁宗皇帝,也是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當事人。這一年,58歲的寇準接任宰相,31歲的范仲淹被授官從八品祕書省校書郎,13歲的歐陽修已經獲得了“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的美譽。

這一年,臨川縣尉曾易佔喜得貴子,取名曾鞏。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往後的歲月裡,兒子竟然會和這些大人物有著各種交集。

曾鞏在少年時分就顯示出了才華天賦。《宋史·曾鞏傳》有一段這樣的文字:“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找不到“辭甚偉”的《六論》,但從其18歲那年寫的一則遊記《遊信州玉山小巖記》中,依舊能夠讀到曾鞏的意氣風發和文字功底。對曾鞏文化頗有研究的南豐縣博物館館長王永明告訴記者,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曾鞏最早的文章。

景祐三年(1036年),18歲的曾鞏命運開始急轉直下。他與同父異母的兄長曾曄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而歸,回家後得知父親已因被誣去職丟官。之後連續經歷了貧病交加、父親去世等艱難時日,最終在時任洪州(今南昌)太守劉沆的資助下,和兄長一起,帶著4個弟弟、9個妹妹回鄉躬耕壟畝,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耕讀歲月。

這期間,他和兄弟們又結伴參加了兩次科考,依舊雙雙落榜。南宋著名史學家王明清在他的《揮麈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首打油詩:“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說的就是曾鞏兄弟屢屢考場失意後,來自同鄉人的冷嘲熱諷。

從18歲首考落榜到39歲考中進士,整整21年間,曾鞏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但他的名聲和才氣,卻傳遍京城,他的文章被廣為傳閱。其中緣由,離不開一段京城往事。

慶曆元年(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赴京趕考。他給當時文壇泰斗級人物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上歐陽公書》,並附上了雜文時務策兩篇,表達政見。文章深得歐陽修的歡喜,回信“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備考期間,曾鞏還結識了一位比自己小兩歲的同鄉考友,兩人相見恨晚。從詩文中可以看出那份喜悅之情:“憶昨走京塵,衡門始相識。疏簾掛秋日,客庖留共食。紛紛說古今,洞不置藩域。”這位考友,便是日後名動天下的王安石。

隨著與歐陽修、王安石等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們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回到鄉野的曾鞏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和科舉考試的失敗而萎靡不振,而是始終堅守著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並且,開始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看待自身的種種際遇,思考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寫出了一批傳世精品,包括《墨池記》《擬峴臺記》等等。

落寂不失志,落選不放棄,曾鞏終於等來了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曾鞏上榜,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也同科考中。這還只是開端,幾年後,弟弟曾宰、曾肇,妹夫關景暉,侄子曾覺先後考中進士。

一門十進士。在窮困的大家庭中,湧現如此之多的人才,堪稱奇蹟。始終揹負著責任和壓力的曾鞏,便是這個奇蹟背後的推手。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局事帖

宋元明清800餘年,南豐先生一直備受推崇,其作品入選篇目一度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近百年來卻突然沉寂,直到一件藏品橫空出世,再度驚豔世間

明代中葉的文壇,曾經興起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唐宋派”,其中有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茅坤。他編纂了一部164卷的大部頭作品,命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是“唐宋八大家”的稱謂首次出現。而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並稱,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

在後人眼裡,八位大家的座次有過調整,其中起伏最大的就是曾鞏。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只有兩人的文章入選篇目在百篇以下,蘇洵60篇,曾鞏87篇,曾鞏排名倒數第二。而到了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張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共選錄八大家的文章316篇,唯一一位入選篇目超過百篇的就是曾鞏,計128篇,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七人,獨居榜首。

張伯行毫不掩飾自己對曾鞏文章的喜歡:“南豐先生之文,原本六經,出入於司馬遷、班固之書,視歐陽廬陵幾欲軼而過之,蘇氏父子遠不如也。”大意是曾鞏的文章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蘇氏父子三人遠不如他,甚至快要超過歐陽修的成就。

不僅張伯行獨尊曾鞏,即便在曾鞏當時所處的北宋,南豐先生的文章已經是名震朝野。首先來看歐陽修的評價,他不僅當面告訴曾鞏“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還在贈給友人的詩中提及:“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大致意思就是,曾鞏是自己所有學生中最出眾者,沒有之一。

王安石對曾鞏更是倍加推崇,他在《贈曾子固》中寫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在贈給友人的一則《答段縫書》中提及:“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直白地表示,在自己所有的朋友中,文章水平之高無人能夠與之匹敵。即使狂放自傲的蘇軾,對曾鞏也是欽佩不已:“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是北宋文壇、政壇上極有影響的人物,對於年屆不惑才考中進士、大半生窮困潦倒的曾鞏,他們自然用不著阿諛奉承。因此,他們的評價應該是中肯且發自內心的。這點與《宋史·曾鞏傳》的評價頗為相符:“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600多年後張伯行對南豐先生的推崇之舉了。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經歷了800餘年的推崇之後,曾鞏在近百年來突然被冷落,以至於網絡上還曾經存在某種質疑: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有點勉強湊數的成分?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是這樣理解的:近代以來,西方的散文觀念慢慢滲入,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散文的概念。西方的散文主要指美文,就是記敘、抒情、寫景等純文學的文章。而中國古代散文概念則較寬泛,政論文、說理文、甚至說明文,只要寫得條理清晰,文字通脫精煉,內容充實,有一定的藝術性,都算是文學領域中的散文。這些文體,有的看起來比較枯燥、沉悶。曾鞏的文章雖平實有據,但讀起來沒有多少美感和趣味性,因而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線。

富有戲劇性的是,在沉寂了數十年之後,曾鞏突然再度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2009年11月,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舉辦了一次拍賣會,其中一幅僅124字的書法作品以1.08億元的成交價,創下了國內書畫作品首次過億元的歷史紀錄,並在2016年再次亮相時身價上調至1.8億元。這幅作品就是曾鞏的《局事帖》。默默無聞將近百年的南豐先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驚豔世間。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文名太盛掩功名。當拂去歷史的塵埃,能夠清晰地看見,無論是館閣十年的修史經歷,還是轉徙七州的地方為官生涯,曾子固均留下了可圈可點的政績

嘉祐五年(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曾鞏赴京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編校工作。

宋代承襲唐朝體制,設有人才儲備、圖書管理及作史的專門機構,名為崇文院,下設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祕閣,因三館和祕閣都在院內辦公,亦稱館閣。曾鞏任職館閣將近十年,並不是焚香清坐、枕書而眠那般的逍遙自在。據史料記載,曾鞏在這期間考證、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多達數十種。譬如《李白詩集》從770餘首增加到千首,《戰國策》從22篇增加到33篇。

治學嚴謹的曾鞏還有一個習慣,每整理完一書,他都認真作序。並且在書序方法中首開先河,不僅記錄和介紹該書情況,還將史評融入其中,對書中某一種偏向和缺失,進行論證和評議。每篇序文,輔以曾鞏原本淵博的學識和精妙的文筆,竟然都成了散文精品。清代散文家方苞直言:“用此知韓、柳、歐、蘇、曾、王諸文家,序列古作者,皆不及於固。”

熙寧二年(1069年),發生了一起大事件。曾鞏的摯友王安石發起了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這就是“熙寧變法”,又被稱為“王安石變法”。同年,曾鞏請求外任,調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由此,開始了長達12年的地方官任職經歷。

熙寧四年(1071年),曾鞏調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開始全面主政一方。他除盜肅霸、治水患、興修水利工程,贏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名聲。當地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今天,我們在濟南大明湖入口處,還能看到矗立的一面青石牆壁,上面鐫刻的,就是曾鞏任職時留下的一個個故事。

主政齊州,曾鞏不僅體現了超強的施政能力,還寫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在《元豐類稿》一書中,所收錄的作品寫於齊州知州任上的文章有10餘篇、詩70餘首(佔全部詩作數量的1/6),其中題詠濟南風物勝景的有五六十首。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依稀可以看見曾鞏處理完政事後,泛舟大明湖,與友人吟詩誦詞的愜意和暢然。

如果說齊州是曾鞏人生中的一段詩意時光,那麼,在洪州主政時,他迎來了最為快意的日子。熙寧九年(1076年),曾鞏從襄州(今湖北襄陽)轉任洪州。

自39歲考中進士後赴京任職,時隔18年重新踏上故土,曾鞏感慨萬千。他在《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節推》的詩中寫道:“憶昔江西別子時,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飛光如轉燭。”在洪州任上,時任饒州(今鄱陽)知州的曾布、在京城任職館閣的曾肇分別趕到洪州,三兄弟有了一次難得的聚會。

在這次相聚中,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被宋代理學家朱熹評價為“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的魏夫人。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魏夫人名叫魏玩,曾布的妻子。曾鞏三兄弟相見甚歡之際,在場的魏玩作聯:“金馬並遊三學士,朱幡相對兩諸侯。”不僅非常貼切地把三人的身份概括,還給千年後的人們,留下了一個身臨其境般的快意畫面。

正如享受詩意時光之際還能把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樣,兄弟之間的快意並沒有鬆懈政事。主政洪州期間,曾鞏同樣深得百姓愛戴。史料記載了兩個事例,抗瘟疫和擁軍不擾民。曾鞏剛到任就遇上一場瘟疫,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請專門醫生對症下藥、開放官舍安置等等,使眾多軍民的生命得到救治。時年有軍隊過境,朝廷要求安排上萬軍隊的食宿,曾鞏將洪州劃分成幾個區域,準備好住房、糧草、灶具,讓軍隊安心食宿,絲毫沒有驚擾當地百姓。

12年間,曾鞏歷任齊、襄、洪、福、明、亳諸州地方長官,均有建樹。可是,這樣一個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擁戴的地方官,卻始終沒能得到重用。究其原因,從《宋史·曾鞏傳》中可以找到答案:“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雲。”

全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呂公著,自然不會願意王安石的莫逆之交更堪大用。但是,他在皇上面前找的這個理由,卻讓曾鞏沒能得到更大的才華施展機會。受此影響,人們只知其文章,不知其政績,他那能臣幹吏的卓越才幹,便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元豐六年(1083年),65歲的曾鞏與弟弟曾布、曾肇持母喪而歸時,在江寧府(今南京)因病去世。期間,已被罷職的王安石多次前往探望,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時刻。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文化園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今天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對先生做一個最好的紀念?

撫州文昌橋頭,有一方鮮為人知的所在隱於鬧市之間。這是1600餘年前,一代書聖王羲之在撫州為官的歷史留痕——王右軍墨池。

進入院落裡面,能夠看到一塊立在石龜之上的碑文,上面刻的正是《墨池記》:“……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從先人書法成就說到學習的用功,再延伸到當代為人為文為學更應勤修道德的感慨。近千年時光流轉,我們依舊能夠從字裡行間感受先生的良苦用心。

院外熙熙攘攘,院內芳草萋萋,絲毫掩蓋不住短短數百文字傳遞的厚重。站在碑文前,靜靜地讀,細細地品,真切地體會南豐先生的善良和堅守,油然而生一份崇敬。

也許,記住先生的名字,研讀先生留下的傳世佳作,觸摸先生的人生和思想,像先生那樣做人、做事、做官、做文章,就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相信下一個千年,南豐先生還將伴著我們,繼續前行。

來源:江西日報文化贛鄱

編輯:蠻蠻

點亮小fafa"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畫像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曾鞏

是被嚴重低估的“超級巨星”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千年前的“大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現代人很少讀過他的詩文;

他被朱熹尊為“醇儒”,深得歐陽修賞識,王安石、蘇東坡對他敬佩有加;

自1019年誕生至今,他的名字已被仰望近千年的時光。在恍恍惚惚的歲月長河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清瘦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身上的符號:好人、好官、好文章。

他是曾鞏,字子固,號南豐先生。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面對屢屢落榜的失意和接踵而來的磨難,曾鞏沒有消沉頹廢。反而以一份忍耐退守的人生態度、平和勤謹的處世方式,成就了一段身處鄉野、名比天高的傳奇

天禧三年(1019年),是一個波瀾不驚卻暗流湧動的年份。宋真宗將第六子趙受益立為太子,就是日後的仁宗皇帝,也是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當事人。這一年,58歲的寇準接任宰相,31歲的范仲淹被授官從八品祕書省校書郎,13歲的歐陽修已經獲得了“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的美譽。

這一年,臨川縣尉曾易佔喜得貴子,取名曾鞏。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往後的歲月裡,兒子竟然會和這些大人物有著各種交集。

曾鞏在少年時分就顯示出了才華天賦。《宋史·曾鞏傳》有一段這樣的文字:“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找不到“辭甚偉”的《六論》,但從其18歲那年寫的一則遊記《遊信州玉山小巖記》中,依舊能夠讀到曾鞏的意氣風發和文字功底。對曾鞏文化頗有研究的南豐縣博物館館長王永明告訴記者,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曾鞏最早的文章。

景祐三年(1036年),18歲的曾鞏命運開始急轉直下。他與同父異母的兄長曾曄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而歸,回家後得知父親已因被誣去職丟官。之後連續經歷了貧病交加、父親去世等艱難時日,最終在時任洪州(今南昌)太守劉沆的資助下,和兄長一起,帶著4個弟弟、9個妹妹回鄉躬耕壟畝,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耕讀歲月。

這期間,他和兄弟們又結伴參加了兩次科考,依舊雙雙落榜。南宋著名史學家王明清在他的《揮麈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首打油詩:“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說的就是曾鞏兄弟屢屢考場失意後,來自同鄉人的冷嘲熱諷。

從18歲首考落榜到39歲考中進士,整整21年間,曾鞏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但他的名聲和才氣,卻傳遍京城,他的文章被廣為傳閱。其中緣由,離不開一段京城往事。

慶曆元年(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赴京趕考。他給當時文壇泰斗級人物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上歐陽公書》,並附上了雜文時務策兩篇,表達政見。文章深得歐陽修的歡喜,回信“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備考期間,曾鞏還結識了一位比自己小兩歲的同鄉考友,兩人相見恨晚。從詩文中可以看出那份喜悅之情:“憶昨走京塵,衡門始相識。疏簾掛秋日,客庖留共食。紛紛說古今,洞不置藩域。”這位考友,便是日後名動天下的王安石。

隨著與歐陽修、王安石等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們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回到鄉野的曾鞏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和科舉考試的失敗而萎靡不振,而是始終堅守著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並且,開始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看待自身的種種際遇,思考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寫出了一批傳世精品,包括《墨池記》《擬峴臺記》等等。

落寂不失志,落選不放棄,曾鞏終於等來了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曾鞏上榜,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也同科考中。這還只是開端,幾年後,弟弟曾宰、曾肇,妹夫關景暉,侄子曾覺先後考中進士。

一門十進士。在窮困的大家庭中,湧現如此之多的人才,堪稱奇蹟。始終揹負著責任和壓力的曾鞏,便是這個奇蹟背後的推手。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局事帖

宋元明清800餘年,南豐先生一直備受推崇,其作品入選篇目一度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近百年來卻突然沉寂,直到一件藏品橫空出世,再度驚豔世間

明代中葉的文壇,曾經興起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唐宋派”,其中有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茅坤。他編纂了一部164卷的大部頭作品,命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是“唐宋八大家”的稱謂首次出現。而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並稱,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

在後人眼裡,八位大家的座次有過調整,其中起伏最大的就是曾鞏。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只有兩人的文章入選篇目在百篇以下,蘇洵60篇,曾鞏87篇,曾鞏排名倒數第二。而到了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張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共選錄八大家的文章316篇,唯一一位入選篇目超過百篇的就是曾鞏,計128篇,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七人,獨居榜首。

張伯行毫不掩飾自己對曾鞏文章的喜歡:“南豐先生之文,原本六經,出入於司馬遷、班固之書,視歐陽廬陵幾欲軼而過之,蘇氏父子遠不如也。”大意是曾鞏的文章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蘇氏父子三人遠不如他,甚至快要超過歐陽修的成就。

不僅張伯行獨尊曾鞏,即便在曾鞏當時所處的北宋,南豐先生的文章已經是名震朝野。首先來看歐陽修的評價,他不僅當面告訴曾鞏“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還在贈給友人的詩中提及:“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大致意思就是,曾鞏是自己所有學生中最出眾者,沒有之一。

王安石對曾鞏更是倍加推崇,他在《贈曾子固》中寫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在贈給友人的一則《答段縫書》中提及:“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直白地表示,在自己所有的朋友中,文章水平之高無人能夠與之匹敵。即使狂放自傲的蘇軾,對曾鞏也是欽佩不已:“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是北宋文壇、政壇上極有影響的人物,對於年屆不惑才考中進士、大半生窮困潦倒的曾鞏,他們自然用不著阿諛奉承。因此,他們的評價應該是中肯且發自內心的。這點與《宋史·曾鞏傳》的評價頗為相符:“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600多年後張伯行對南豐先生的推崇之舉了。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經歷了800餘年的推崇之後,曾鞏在近百年來突然被冷落,以至於網絡上還曾經存在某種質疑: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有點勉強湊數的成分?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是這樣理解的:近代以來,西方的散文觀念慢慢滲入,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散文的概念。西方的散文主要指美文,就是記敘、抒情、寫景等純文學的文章。而中國古代散文概念則較寬泛,政論文、說理文、甚至說明文,只要寫得條理清晰,文字通脫精煉,內容充實,有一定的藝術性,都算是文學領域中的散文。這些文體,有的看起來比較枯燥、沉悶。曾鞏的文章雖平實有據,但讀起來沒有多少美感和趣味性,因而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線。

富有戲劇性的是,在沉寂了數十年之後,曾鞏突然再度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2009年11月,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舉辦了一次拍賣會,其中一幅僅124字的書法作品以1.08億元的成交價,創下了國內書畫作品首次過億元的歷史紀錄,並在2016年再次亮相時身價上調至1.8億元。這幅作品就是曾鞏的《局事帖》。默默無聞將近百年的南豐先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驚豔世間。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文名太盛掩功名。當拂去歷史的塵埃,能夠清晰地看見,無論是館閣十年的修史經歷,還是轉徙七州的地方為官生涯,曾子固均留下了可圈可點的政績

嘉祐五年(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曾鞏赴京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編校工作。

宋代承襲唐朝體制,設有人才儲備、圖書管理及作史的專門機構,名為崇文院,下設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祕閣,因三館和祕閣都在院內辦公,亦稱館閣。曾鞏任職館閣將近十年,並不是焚香清坐、枕書而眠那般的逍遙自在。據史料記載,曾鞏在這期間考證、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多達數十種。譬如《李白詩集》從770餘首增加到千首,《戰國策》從22篇增加到33篇。

治學嚴謹的曾鞏還有一個習慣,每整理完一書,他都認真作序。並且在書序方法中首開先河,不僅記錄和介紹該書情況,還將史評融入其中,對書中某一種偏向和缺失,進行論證和評議。每篇序文,輔以曾鞏原本淵博的學識和精妙的文筆,竟然都成了散文精品。清代散文家方苞直言:“用此知韓、柳、歐、蘇、曾、王諸文家,序列古作者,皆不及於固。”

熙寧二年(1069年),發生了一起大事件。曾鞏的摯友王安石發起了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這就是“熙寧變法”,又被稱為“王安石變法”。同年,曾鞏請求外任,調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由此,開始了長達12年的地方官任職經歷。

熙寧四年(1071年),曾鞏調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開始全面主政一方。他除盜肅霸、治水患、興修水利工程,贏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名聲。當地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今天,我們在濟南大明湖入口處,還能看到矗立的一面青石牆壁,上面鐫刻的,就是曾鞏任職時留下的一個個故事。

主政齊州,曾鞏不僅體現了超強的施政能力,還寫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在《元豐類稿》一書中,所收錄的作品寫於齊州知州任上的文章有10餘篇、詩70餘首(佔全部詩作數量的1/6),其中題詠濟南風物勝景的有五六十首。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依稀可以看見曾鞏處理完政事後,泛舟大明湖,與友人吟詩誦詞的愜意和暢然。

如果說齊州是曾鞏人生中的一段詩意時光,那麼,在洪州主政時,他迎來了最為快意的日子。熙寧九年(1076年),曾鞏從襄州(今湖北襄陽)轉任洪州。

自39歲考中進士後赴京任職,時隔18年重新踏上故土,曾鞏感慨萬千。他在《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節推》的詩中寫道:“憶昔江西別子時,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飛光如轉燭。”在洪州任上,時任饒州(今鄱陽)知州的曾布、在京城任職館閣的曾肇分別趕到洪州,三兄弟有了一次難得的聚會。

在這次相聚中,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被宋代理學家朱熹評價為“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的魏夫人。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魏夫人名叫魏玩,曾布的妻子。曾鞏三兄弟相見甚歡之際,在場的魏玩作聯:“金馬並遊三學士,朱幡相對兩諸侯。”不僅非常貼切地把三人的身份概括,還給千年後的人們,留下了一個身臨其境般的快意畫面。

正如享受詩意時光之際還能把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樣,兄弟之間的快意並沒有鬆懈政事。主政洪州期間,曾鞏同樣深得百姓愛戴。史料記載了兩個事例,抗瘟疫和擁軍不擾民。曾鞏剛到任就遇上一場瘟疫,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請專門醫生對症下藥、開放官舍安置等等,使眾多軍民的生命得到救治。時年有軍隊過境,朝廷要求安排上萬軍隊的食宿,曾鞏將洪州劃分成幾個區域,準備好住房、糧草、灶具,讓軍隊安心食宿,絲毫沒有驚擾當地百姓。

12年間,曾鞏歷任齊、襄、洪、福、明、亳諸州地方長官,均有建樹。可是,這樣一個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擁戴的地方官,卻始終沒能得到重用。究其原因,從《宋史·曾鞏傳》中可以找到答案:“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雲。”

全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呂公著,自然不會願意王安石的莫逆之交更堪大用。但是,他在皇上面前找的這個理由,卻讓曾鞏沒能得到更大的才華施展機會。受此影響,人們只知其文章,不知其政績,他那能臣幹吏的卓越才幹,便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元豐六年(1083年),65歲的曾鞏與弟弟曾布、曾肇持母喪而歸時,在江寧府(今南京)因病去世。期間,已被罷職的王安石多次前往探望,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時刻。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文化園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今天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對先生做一個最好的紀念?

撫州文昌橋頭,有一方鮮為人知的所在隱於鬧市之間。這是1600餘年前,一代書聖王羲之在撫州為官的歷史留痕——王右軍墨池。

進入院落裡面,能夠看到一塊立在石龜之上的碑文,上面刻的正是《墨池記》:“……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從先人書法成就說到學習的用功,再延伸到當代為人為文為學更應勤修道德的感慨。近千年時光流轉,我們依舊能夠從字裡行間感受先生的良苦用心。

院外熙熙攘攘,院內芳草萋萋,絲毫掩蓋不住短短數百文字傳遞的厚重。站在碑文前,靜靜地讀,細細地品,真切地體會南豐先生的善良和堅守,油然而生一份崇敬。

也許,記住先生的名字,研讀先生留下的傳世佳作,觸摸先生的人生和思想,像先生那樣做人、做事、做官、做文章,就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相信下一個千年,南豐先生還將伴著我們,繼續前行。

來源:江西日報文化贛鄱

編輯:蠻蠻

點亮小fafa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有一封124字的書信,

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

2.07億元價格成交。

而這封信的作者,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畫像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曾鞏

是被嚴重低估的“超級巨星”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千年前的“大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現代人很少讀過他的詩文;

他被朱熹尊為“醇儒”,深得歐陽修賞識,王安石、蘇東坡對他敬佩有加;

自1019年誕生至今,他的名字已被仰望近千年的時光。在恍恍惚惚的歲月長河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清瘦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身上的符號:好人、好官、好文章。

他是曾鞏,字子固,號南豐先生。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面對屢屢落榜的失意和接踵而來的磨難,曾鞏沒有消沉頹廢。反而以一份忍耐退守的人生態度、平和勤謹的處世方式,成就了一段身處鄉野、名比天高的傳奇

天禧三年(1019年),是一個波瀾不驚卻暗流湧動的年份。宋真宗將第六子趙受益立為太子,就是日後的仁宗皇帝,也是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當事人。這一年,58歲的寇準接任宰相,31歲的范仲淹被授官從八品祕書省校書郎,13歲的歐陽修已經獲得了“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的美譽。

這一年,臨川縣尉曾易佔喜得貴子,取名曾鞏。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往後的歲月裡,兒子竟然會和這些大人物有著各種交集。

曾鞏在少年時分就顯示出了才華天賦。《宋史·曾鞏傳》有一段這樣的文字:“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找不到“辭甚偉”的《六論》,但從其18歲那年寫的一則遊記《遊信州玉山小巖記》中,依舊能夠讀到曾鞏的意氣風發和文字功底。對曾鞏文化頗有研究的南豐縣博物館館長王永明告訴記者,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曾鞏最早的文章。

景祐三年(1036年),18歲的曾鞏命運開始急轉直下。他與同父異母的兄長曾曄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而歸,回家後得知父親已因被誣去職丟官。之後連續經歷了貧病交加、父親去世等艱難時日,最終在時任洪州(今南昌)太守劉沆的資助下,和兄長一起,帶著4個弟弟、9個妹妹回鄉躬耕壟畝,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耕讀歲月。

這期間,他和兄弟們又結伴參加了兩次科考,依舊雙雙落榜。南宋著名史學家王明清在他的《揮麈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首打油詩:“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說的就是曾鞏兄弟屢屢考場失意後,來自同鄉人的冷嘲熱諷。

從18歲首考落榜到39歲考中進士,整整21年間,曾鞏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但他的名聲和才氣,卻傳遍京城,他的文章被廣為傳閱。其中緣由,離不開一段京城往事。

慶曆元年(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赴京趕考。他給當時文壇泰斗級人物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上歐陽公書》,並附上了雜文時務策兩篇,表達政見。文章深得歐陽修的歡喜,回信“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備考期間,曾鞏還結識了一位比自己小兩歲的同鄉考友,兩人相見恨晚。從詩文中可以看出那份喜悅之情:“憶昨走京塵,衡門始相識。疏簾掛秋日,客庖留共食。紛紛說古今,洞不置藩域。”這位考友,便是日後名動天下的王安石。

隨著與歐陽修、王安石等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們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回到鄉野的曾鞏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和科舉考試的失敗而萎靡不振,而是始終堅守著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並且,開始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看待自身的種種際遇,思考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寫出了一批傳世精品,包括《墨池記》《擬峴臺記》等等。

落寂不失志,落選不放棄,曾鞏終於等來了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曾鞏上榜,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也同科考中。這還只是開端,幾年後,弟弟曾宰、曾肇,妹夫關景暉,侄子曾覺先後考中進士。

一門十進士。在窮困的大家庭中,湧現如此之多的人才,堪稱奇蹟。始終揹負著責任和壓力的曾鞏,便是這個奇蹟背後的推手。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局事帖

宋元明清800餘年,南豐先生一直備受推崇,其作品入選篇目一度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近百年來卻突然沉寂,直到一件藏品橫空出世,再度驚豔世間

明代中葉的文壇,曾經興起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唐宋派”,其中有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茅坤。他編纂了一部164卷的大部頭作品,命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是“唐宋八大家”的稱謂首次出現。而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並稱,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

在後人眼裡,八位大家的座次有過調整,其中起伏最大的就是曾鞏。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只有兩人的文章入選篇目在百篇以下,蘇洵60篇,曾鞏87篇,曾鞏排名倒數第二。而到了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張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共選錄八大家的文章316篇,唯一一位入選篇目超過百篇的就是曾鞏,計128篇,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七人,獨居榜首。

張伯行毫不掩飾自己對曾鞏文章的喜歡:“南豐先生之文,原本六經,出入於司馬遷、班固之書,視歐陽廬陵幾欲軼而過之,蘇氏父子遠不如也。”大意是曾鞏的文章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蘇氏父子三人遠不如他,甚至快要超過歐陽修的成就。

不僅張伯行獨尊曾鞏,即便在曾鞏當時所處的北宋,南豐先生的文章已經是名震朝野。首先來看歐陽修的評價,他不僅當面告訴曾鞏“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還在贈給友人的詩中提及:“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大致意思就是,曾鞏是自己所有學生中最出眾者,沒有之一。

王安石對曾鞏更是倍加推崇,他在《贈曾子固》中寫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在贈給友人的一則《答段縫書》中提及:“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直白地表示,在自己所有的朋友中,文章水平之高無人能夠與之匹敵。即使狂放自傲的蘇軾,對曾鞏也是欽佩不已:“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是北宋文壇、政壇上極有影響的人物,對於年屆不惑才考中進士、大半生窮困潦倒的曾鞏,他們自然用不著阿諛奉承。因此,他們的評價應該是中肯且發自內心的。這點與《宋史·曾鞏傳》的評價頗為相符:“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600多年後張伯行對南豐先生的推崇之舉了。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經歷了800餘年的推崇之後,曾鞏在近百年來突然被冷落,以至於網絡上還曾經存在某種質疑: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有點勉強湊數的成分?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是這樣理解的:近代以來,西方的散文觀念慢慢滲入,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散文的概念。西方的散文主要指美文,就是記敘、抒情、寫景等純文學的文章。而中國古代散文概念則較寬泛,政論文、說理文、甚至說明文,只要寫得條理清晰,文字通脫精煉,內容充實,有一定的藝術性,都算是文學領域中的散文。這些文體,有的看起來比較枯燥、沉悶。曾鞏的文章雖平實有據,但讀起來沒有多少美感和趣味性,因而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線。

富有戲劇性的是,在沉寂了數十年之後,曾鞏突然再度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2009年11月,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舉辦了一次拍賣會,其中一幅僅124字的書法作品以1.08億元的成交價,創下了國內書畫作品首次過億元的歷史紀錄,並在2016年再次亮相時身價上調至1.8億元。這幅作品就是曾鞏的《局事帖》。默默無聞將近百年的南豐先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驚豔世間。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文名太盛掩功名。當拂去歷史的塵埃,能夠清晰地看見,無論是館閣十年的修史經歷,還是轉徙七州的地方為官生涯,曾子固均留下了可圈可點的政績

嘉祐五年(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曾鞏赴京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編校工作。

宋代承襲唐朝體制,設有人才儲備、圖書管理及作史的專門機構,名為崇文院,下設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祕閣,因三館和祕閣都在院內辦公,亦稱館閣。曾鞏任職館閣將近十年,並不是焚香清坐、枕書而眠那般的逍遙自在。據史料記載,曾鞏在這期間考證、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多達數十種。譬如《李白詩集》從770餘首增加到千首,《戰國策》從22篇增加到33篇。

治學嚴謹的曾鞏還有一個習慣,每整理完一書,他都認真作序。並且在書序方法中首開先河,不僅記錄和介紹該書情況,還將史評融入其中,對書中某一種偏向和缺失,進行論證和評議。每篇序文,輔以曾鞏原本淵博的學識和精妙的文筆,竟然都成了散文精品。清代散文家方苞直言:“用此知韓、柳、歐、蘇、曾、王諸文家,序列古作者,皆不及於固。”

熙寧二年(1069年),發生了一起大事件。曾鞏的摯友王安石發起了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這就是“熙寧變法”,又被稱為“王安石變法”。同年,曾鞏請求外任,調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由此,開始了長達12年的地方官任職經歷。

熙寧四年(1071年),曾鞏調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開始全面主政一方。他除盜肅霸、治水患、興修水利工程,贏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名聲。當地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今天,我們在濟南大明湖入口處,還能看到矗立的一面青石牆壁,上面鐫刻的,就是曾鞏任職時留下的一個個故事。

主政齊州,曾鞏不僅體現了超強的施政能力,還寫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在《元豐類稿》一書中,所收錄的作品寫於齊州知州任上的文章有10餘篇、詩70餘首(佔全部詩作數量的1/6),其中題詠濟南風物勝景的有五六十首。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依稀可以看見曾鞏處理完政事後,泛舟大明湖,與友人吟詩誦詞的愜意和暢然。

如果說齊州是曾鞏人生中的一段詩意時光,那麼,在洪州主政時,他迎來了最為快意的日子。熙寧九年(1076年),曾鞏從襄州(今湖北襄陽)轉任洪州。

自39歲考中進士後赴京任職,時隔18年重新踏上故土,曾鞏感慨萬千。他在《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節推》的詩中寫道:“憶昔江西別子時,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飛光如轉燭。”在洪州任上,時任饒州(今鄱陽)知州的曾布、在京城任職館閣的曾肇分別趕到洪州,三兄弟有了一次難得的聚會。

在這次相聚中,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被宋代理學家朱熹評價為“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的魏夫人。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魏夫人名叫魏玩,曾布的妻子。曾鞏三兄弟相見甚歡之際,在場的魏玩作聯:“金馬並遊三學士,朱幡相對兩諸侯。”不僅非常貼切地把三人的身份概括,還給千年後的人們,留下了一個身臨其境般的快意畫面。

正如享受詩意時光之際還能把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樣,兄弟之間的快意並沒有鬆懈政事。主政洪州期間,曾鞏同樣深得百姓愛戴。史料記載了兩個事例,抗瘟疫和擁軍不擾民。曾鞏剛到任就遇上一場瘟疫,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請專門醫生對症下藥、開放官舍安置等等,使眾多軍民的生命得到救治。時年有軍隊過境,朝廷要求安排上萬軍隊的食宿,曾鞏將洪州劃分成幾個區域,準備好住房、糧草、灶具,讓軍隊安心食宿,絲毫沒有驚擾當地百姓。

12年間,曾鞏歷任齊、襄、洪、福、明、亳諸州地方長官,均有建樹。可是,這樣一個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擁戴的地方官,卻始終沒能得到重用。究其原因,從《宋史·曾鞏傳》中可以找到答案:“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雲。”

全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呂公著,自然不會願意王安石的莫逆之交更堪大用。但是,他在皇上面前找的這個理由,卻讓曾鞏沒能得到更大的才華施展機會。受此影響,人們只知其文章,不知其政績,他那能臣幹吏的卓越才幹,便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元豐六年(1083年),65歲的曾鞏與弟弟曾布、曾肇持母喪而歸時,在江寧府(今南京)因病去世。期間,已被罷職的王安石多次前往探望,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時刻。

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曾鞏文化園

今年是曾鞏誕辰1000週年。今天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對先生做一個最好的紀念?

撫州文昌橋頭,有一方鮮為人知的所在隱於鬧市之間。這是1600餘年前,一代書聖王羲之在撫州為官的歷史留痕——王右軍墨池。

進入院落裡面,能夠看到一塊立在石龜之上的碑文,上面刻的正是《墨池記》:“……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從先人書法成就說到學習的用功,再延伸到當代為人為文為學更應勤修道德的感慨。近千年時光流轉,我們依舊能夠從字裡行間感受先生的良苦用心。

院外熙熙攘攘,院內芳草萋萋,絲毫掩蓋不住短短數百文字傳遞的厚重。站在碑文前,靜靜地讀,細細地品,真切地體會南豐先生的善良和堅守,油然而生一份崇敬。

也許,記住先生的名字,研讀先生留下的傳世佳作,觸摸先生的人生和思想,像先生那樣做人、做事、做官、做文章,就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相信下一個千年,南豐先生還將伴著我們,繼續前行。

來源:江西日報文化贛鄱

編輯:蠻蠻

點亮小fafa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嚴重低估了1000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