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漢書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由於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是忠於漢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書令,在舊朝廷體系中地位最高,實權最大,因此曹操編織了一個罪名把他下獄,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後漢書·楊彪傳》

“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漢書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由於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是忠於漢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書令,在舊朝廷體系中地位最高,實權最大,因此曹操編織了一個罪名把他下獄,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後漢書·楊彪傳》

“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楊彪

孔融、荀彧等人曾為楊彪求情,但曹操都沒有同意,致使孔融對曹操產生厭惡,從此沒有寫過一篇詩歌讚頌曹操。

此後不久,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右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辭大將軍。”由於袁紹恥於職位低於曹操,所以曹操辭官以博得袁紹的支持。

由於楊彪的辭官,朝內尚書令無人任職,因此與楊彪同為儒家世族的荀彧被曹操推舉為尚書令。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

《後漢書卷七十荀彧傳》:“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尚書令是東漢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掌管尚書檯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漢書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由於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是忠於漢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書令,在舊朝廷體系中地位最高,實權最大,因此曹操編織了一個罪名把他下獄,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後漢書·楊彪傳》

“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楊彪

孔融、荀彧等人曾為楊彪求情,但曹操都沒有同意,致使孔融對曹操產生厭惡,從此沒有寫過一篇詩歌讚頌曹操。

此後不久,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右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辭大將軍。”由於袁紹恥於職位低於曹操,所以曹操辭官以博得袁紹的支持。

由於楊彪的辭官,朝內尚書令無人任職,因此與楊彪同為儒家世族的荀彧被曹操推舉為尚書令。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

《後漢書卷七十荀彧傳》:“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尚書令是東漢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掌管尚書檯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荀彧

由於其能夠行使宰相的職責,一般認為宰相擁有兩個權力,一是監察百官,二是共議國事。漢魏以降,尚書的職責甚至大過三公。

“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文獻通考卷三十六選舉考九》

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然當時尚書不過預聞國政,未嘗盡奪三公之權也.至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文獻通考卷四十九職官三》)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分,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卷三十九仲長統傳》)

漢朝雖然中央決策行政體制採用三公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分別統領九卿,共同參與決策,但在東漢的中後期。三公的權力被大將軍和尚書檯分化、削減,大將軍職位復居三公上,曹操本意是擔任大將軍以達到控制朝廷的決策,但是由於袁紹不肯受封,被迫降職為司空。

“冬十一月丙 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司空在司空雖然位列三公,但是其本職是“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司空的職權主要是管理修堤、築城、官員的考察和監督。由於權力的分化,官員的考察和監督權力也逐漸被尚書取代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令。”(《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

但是由於曹操錄尚書事,掌握軍政大權,司空府的構成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官員增多,官員所擁有的權力也更大,成為曹操霸府機構的雛形。

這樣,曹操通過錄尚書事、司空,以及尚書令等合法的程序,把漢獻帝控制於霸府統治之下。

由於曹操的司空府霸府尚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曹操對獻帝及隨從獻帝的漢朝官員還存有一定禮遇。

曹操的專政獨權招來獻帝和漢室一干舊臣的產生不滿,所以獻帝想利用君權壓制曹操的肆意妄為

“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引郭頒《世語》)

曹操用不再朝見獻帝,以避免這種尷尬。

獻帝的丈人董承亦糾合一眾漢室的老臣準備發動政變,誅殺曹操

“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詔,與劉備謀誅曹操。”(《資治通鑑卷六十三獻帝建安四年》)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三國志卷三十一先主傳》)

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禍及三族。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後漢紀卷九孝獻帝紀》

雖然平息了內禍,但也讓曹操感受到天子帶給他的壓力,雖然獻帝沒有絲毫權力,但是“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資治通鑑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曹操同樣也得利用東漢皇權為自己的霸府政治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利用皇帝的威望招納人才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王朗、陳群等人都是在此前後歸入曹操霸府,充當僚佐。

二、 利用皇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威懾各地諸侯,

沮授勸阻袁紹:“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

傅幹勸說馬騰:“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部分諸侯對天子也依舊擁戴,並予以進貢

“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董卓逆亂,凶國害民。先將軍堅念在平討,雅意未遂,厥美著聞。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

承認了孫策作為漢室臣子的合法性,孫策以此名正言順的建立對領地的歸屬權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漢書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由於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是忠於漢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書令,在舊朝廷體系中地位最高,實權最大,因此曹操編織了一個罪名把他下獄,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後漢書·楊彪傳》

“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楊彪

孔融、荀彧等人曾為楊彪求情,但曹操都沒有同意,致使孔融對曹操產生厭惡,從此沒有寫過一篇詩歌讚頌曹操。

此後不久,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右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辭大將軍。”由於袁紹恥於職位低於曹操,所以曹操辭官以博得袁紹的支持。

由於楊彪的辭官,朝內尚書令無人任職,因此與楊彪同為儒家世族的荀彧被曹操推舉為尚書令。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

《後漢書卷七十荀彧傳》:“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尚書令是東漢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掌管尚書檯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荀彧

由於其能夠行使宰相的職責,一般認為宰相擁有兩個權力,一是監察百官,二是共議國事。漢魏以降,尚書的職責甚至大過三公。

“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文獻通考卷三十六選舉考九》

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然當時尚書不過預聞國政,未嘗盡奪三公之權也.至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文獻通考卷四十九職官三》)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分,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卷三十九仲長統傳》)

漢朝雖然中央決策行政體制採用三公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分別統領九卿,共同參與決策,但在東漢的中後期。三公的權力被大將軍和尚書檯分化、削減,大將軍職位復居三公上,曹操本意是擔任大將軍以達到控制朝廷的決策,但是由於袁紹不肯受封,被迫降職為司空。

“冬十一月丙 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司空在司空雖然位列三公,但是其本職是“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司空的職權主要是管理修堤、築城、官員的考察和監督。由於權力的分化,官員的考察和監督權力也逐漸被尚書取代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令。”(《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

但是由於曹操錄尚書事,掌握軍政大權,司空府的構成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官員增多,官員所擁有的權力也更大,成為曹操霸府機構的雛形。

這樣,曹操通過錄尚書事、司空,以及尚書令等合法的程序,把漢獻帝控制於霸府統治之下。

由於曹操的司空府霸府尚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曹操對獻帝及隨從獻帝的漢朝官員還存有一定禮遇。

曹操的專政獨權招來獻帝和漢室一干舊臣的產生不滿,所以獻帝想利用君權壓制曹操的肆意妄為

“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引郭頒《世語》)

曹操用不再朝見獻帝,以避免這種尷尬。

獻帝的丈人董承亦糾合一眾漢室的老臣準備發動政變,誅殺曹操

“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詔,與劉備謀誅曹操。”(《資治通鑑卷六十三獻帝建安四年》)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三國志卷三十一先主傳》)

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禍及三族。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後漢紀卷九孝獻帝紀》

雖然平息了內禍,但也讓曹操感受到天子帶給他的壓力,雖然獻帝沒有絲毫權力,但是“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資治通鑑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曹操同樣也得利用東漢皇權為自己的霸府政治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利用皇帝的威望招納人才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王朗、陳群等人都是在此前後歸入曹操霸府,充當僚佐。

二、 利用皇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威懾各地諸侯,

沮授勸阻袁紹:“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

傅幹勸說馬騰:“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部分諸侯對天子也依舊擁戴,並予以進貢

“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董卓逆亂,凶國害民。先將軍堅念在平討,雅意未遂,厥美著聞。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

承認了孫策作為漢室臣子的合法性,孫策以此名正言順的建立對領地的歸屬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孫策

孫策謝表朝廷“以臣襲爵,兼典名郡”

建安二年“孫策譴使奉貢”

“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循例對朝廷進行上貢。

三、 以皇權維護者的身份,師出有名,打擊各地諸侯

如赤壁之戰時,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仗國靈威,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

曹操的霸府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以皇帝的名義進行偽裝,有利於行動的進行,因此曹操才得以蕩平諸侯,加強霸府集權。

袁紹在曹操迎天子於許後,才發現獻帝的權力與功用有多大,所以想迎回獻帝。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溼,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實。”,被曹操拒絕了,因此發生了後來的官渡之戰,袁紹戰敗,青、並、幽、冀四州盡歸曹操所有。

曹操因此萌生了遷都鄴城的念頭

鄴都取代許都成為東漢王朝的新都城,不僅在地理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曹魏霸府時期的軍事行動和外交提供了許多便利,也為漢魏禪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一、從地理上看:

郭濟橋在《曹魏鄴城中央官署佈局初釋》一文中寫道:“曹魏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西臨磁縣,南接河南安陽。磁縣和安陽地界均有曹魏鄴城時期墓葬發現,曹奐冢在臨漳,曹操墓在磁縣甄后陵在安陽,因此廣義的曹魏鄴城遺址應包括臨漳、磁縣和安陽。東漢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紹,營建鄴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後升魏王,鄴城遂被定為王都,一切用度,以都城為準。”

鄴城從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袁紹任冀州牧,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奪取代韓馥成為冀州的主人時,冀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又“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富饒繁華。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消滅袁紹,中間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鄴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亂,一直都維持著長治久安的情況。“袁紹居鄴,始營宮室”,鄴城在袁紹的發展下,不僅建立了繁華的宮室,象徵他雄踞天下的野心,也憑著鄴城的堅固,冀州的富庶,震懾過公孫瓚。“袁紹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曹操圍鄴城,曾挖地道攻城又圍城作塹,“週四十里”,並決漳水以灌之。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鄴城尚能從五月堅持至八月,可見鄴城的易守難攻。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漢書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由於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是忠於漢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書令,在舊朝廷體系中地位最高,實權最大,因此曹操編織了一個罪名把他下獄,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後漢書·楊彪傳》

“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楊彪

孔融、荀彧等人曾為楊彪求情,但曹操都沒有同意,致使孔融對曹操產生厭惡,從此沒有寫過一篇詩歌讚頌曹操。

此後不久,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右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辭大將軍。”由於袁紹恥於職位低於曹操,所以曹操辭官以博得袁紹的支持。

由於楊彪的辭官,朝內尚書令無人任職,因此與楊彪同為儒家世族的荀彧被曹操推舉為尚書令。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

《後漢書卷七十荀彧傳》:“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尚書令是東漢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掌管尚書檯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荀彧

由於其能夠行使宰相的職責,一般認為宰相擁有兩個權力,一是監察百官,二是共議國事。漢魏以降,尚書的職責甚至大過三公。

“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文獻通考卷三十六選舉考九》

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然當時尚書不過預聞國政,未嘗盡奪三公之權也.至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文獻通考卷四十九職官三》)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分,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卷三十九仲長統傳》)

漢朝雖然中央決策行政體制採用三公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分別統領九卿,共同參與決策,但在東漢的中後期。三公的權力被大將軍和尚書檯分化、削減,大將軍職位復居三公上,曹操本意是擔任大將軍以達到控制朝廷的決策,但是由於袁紹不肯受封,被迫降職為司空。

“冬十一月丙 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司空在司空雖然位列三公,但是其本職是“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司空的職權主要是管理修堤、築城、官員的考察和監督。由於權力的分化,官員的考察和監督權力也逐漸被尚書取代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令。”(《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

但是由於曹操錄尚書事,掌握軍政大權,司空府的構成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官員增多,官員所擁有的權力也更大,成為曹操霸府機構的雛形。

這樣,曹操通過錄尚書事、司空,以及尚書令等合法的程序,把漢獻帝控制於霸府統治之下。

由於曹操的司空府霸府尚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曹操對獻帝及隨從獻帝的漢朝官員還存有一定禮遇。

曹操的專政獨權招來獻帝和漢室一干舊臣的產生不滿,所以獻帝想利用君權壓制曹操的肆意妄為

“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引郭頒《世語》)

曹操用不再朝見獻帝,以避免這種尷尬。

獻帝的丈人董承亦糾合一眾漢室的老臣準備發動政變,誅殺曹操

“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詔,與劉備謀誅曹操。”(《資治通鑑卷六十三獻帝建安四年》)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三國志卷三十一先主傳》)

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禍及三族。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後漢紀卷九孝獻帝紀》

雖然平息了內禍,但也讓曹操感受到天子帶給他的壓力,雖然獻帝沒有絲毫權力,但是“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資治通鑑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曹操同樣也得利用東漢皇權為自己的霸府政治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利用皇帝的威望招納人才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王朗、陳群等人都是在此前後歸入曹操霸府,充當僚佐。

二、 利用皇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威懾各地諸侯,

沮授勸阻袁紹:“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

傅幹勸說馬騰:“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部分諸侯對天子也依舊擁戴,並予以進貢

“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董卓逆亂,凶國害民。先將軍堅念在平討,雅意未遂,厥美著聞。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

承認了孫策作為漢室臣子的合法性,孫策以此名正言順的建立對領地的歸屬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孫策

孫策謝表朝廷“以臣襲爵,兼典名郡”

建安二年“孫策譴使奉貢”

“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循例對朝廷進行上貢。

三、 以皇權維護者的身份,師出有名,打擊各地諸侯

如赤壁之戰時,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仗國靈威,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

曹操的霸府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以皇帝的名義進行偽裝,有利於行動的進行,因此曹操才得以蕩平諸侯,加強霸府集權。

袁紹在曹操迎天子於許後,才發現獻帝的權力與功用有多大,所以想迎回獻帝。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溼,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實。”,被曹操拒絕了,因此發生了後來的官渡之戰,袁紹戰敗,青、並、幽、冀四州盡歸曹操所有。

曹操因此萌生了遷都鄴城的念頭

鄴都取代許都成為東漢王朝的新都城,不僅在地理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曹魏霸府時期的軍事行動和外交提供了許多便利,也為漢魏禪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一、從地理上看:

郭濟橋在《曹魏鄴城中央官署佈局初釋》一文中寫道:“曹魏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西臨磁縣,南接河南安陽。磁縣和安陽地界均有曹魏鄴城時期墓葬發現,曹奐冢在臨漳,曹操墓在磁縣甄后陵在安陽,因此廣義的曹魏鄴城遺址應包括臨漳、磁縣和安陽。東漢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紹,營建鄴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後升魏王,鄴城遂被定為王都,一切用度,以都城為準。”

鄴城從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袁紹任冀州牧,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奪取代韓馥成為冀州的主人時,冀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又“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富饒繁華。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消滅袁紹,中間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鄴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亂,一直都維持著長治久安的情況。“袁紹居鄴,始營宮室”,鄴城在袁紹的發展下,不僅建立了繁華的宮室,象徵他雄踞天下的野心,也憑著鄴城的堅固,冀州的富庶,震懾過公孫瓚。“袁紹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曹操圍鄴城,曾挖地道攻城又圍城作塹,“週四十里”,並決漳水以灌之。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鄴城尚能從五月堅持至八月,可見鄴城的易守難攻。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公孫瓚

二、從軍事上看

由於許都地處中原,各路諸侯覬覦天子,對許都虎視眈眈。作為當時都城的許都曾兩次差點被襲,第一次孫策“乃謀襲許,未發,為刺客所殺”,第二次劉備“說表襲許,表不能用”,兩次計劃都發生在曹操征伐河北時期,雖然兩次計劃都未能順利實行,但是也看出許都的兵力之少,防衛之空虛。所以曹操遷都到鄴城,一來曹操當時的重心在河北,鄴城也成為當時統治河北屯兵的大本營,後“作玄武池,以習舟師”,也為日後征伐江東打下了基礎。二來面對近北方遊牧民族和袁紹的殘餘勢力,便於討伐。第三,因為鄴城遠離南方諸侯,可以避免被襲擾的情況出現。

三、 從民心上看

曹操剛取鄴城,就下了一系列政令,以減輕河北民眾對於家庭上的負擔:由於“河北摧袁氏之難”,老百姓“可無出今年租賦”,結果“百姓喜悅”。又規定今後“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除此之外,“不得擅典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由於這一系列政令,曹操在鄴城這塊地方打下了良好的民眾基礎,因此“百姓皆奔鄴,因曹氏之強,以小安戶口。”也為霸府政治提供了便利。

四、 從政治上看

曹操遷都鄴城,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獻帝君權的約束。由於鄴城在曹操的治理下井井有條,皇帝的名望在鄴城民眾的心中削減了不少,得以讓曹操自由的實行許多對霸府有利的政令。譬如從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八年期間頒佈的三次求賢令,三次求賢令的目的是為了招納當世有用的人才,以期擴充當時曹操霸府機構內的僚佐團隊。

第一道求賢令是曹操於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天發佈的,其內容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間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第二道求賢令發佈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7年)十二月,令文寫道: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第三道求賢令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發佈的: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據統計,由於求才三令而入仕的人有:桓範、鮑勳、顏斐、蘇林、盧毓、王昶、任嘏、朱建平、司馬孚、鄭衝、鄭袤等,當中大部份人是以曹操諸子的屬官身份仕曹。(參考李飛《唯才是舉》)其中如桓範、盧毓、王昶、司馬孚、鄭衝,後來都是曹魏的股肱之臣。

由於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當時的士人也紛紛投向曹操。

“(王)仲宣傷於肥戇,(繁)休伯都無格檢,(阮)元瑜病於體弱,(陳)孔璋實自粗疏,(路)文蔚性頗忿鷙,如是彼為,非徒以脂燭自煎糜也,其不高蹈,蓋有由矣。然君子不責備於一人,譬之朱漆,雖無楨幹,其為光澤亦壯觀也。”

又如遠渡遼東避難的邴原“太祖闢為司空掾。”、管寧“太祖為司空,闢寧”、遠在江東的華歆“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均是當時名士。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漢書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由於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是忠於漢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書令,在舊朝廷體系中地位最高,實權最大,因此曹操編織了一個罪名把他下獄,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後漢書·楊彪傳》

“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楊彪

孔融、荀彧等人曾為楊彪求情,但曹操都沒有同意,致使孔融對曹操產生厭惡,從此沒有寫過一篇詩歌讚頌曹操。

此後不久,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右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辭大將軍。”由於袁紹恥於職位低於曹操,所以曹操辭官以博得袁紹的支持。

由於楊彪的辭官,朝內尚書令無人任職,因此與楊彪同為儒家世族的荀彧被曹操推舉為尚書令。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

《後漢書卷七十荀彧傳》:“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尚書令是東漢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掌管尚書檯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荀彧

由於其能夠行使宰相的職責,一般認為宰相擁有兩個權力,一是監察百官,二是共議國事。漢魏以降,尚書的職責甚至大過三公。

“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文獻通考卷三十六選舉考九》

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然當時尚書不過預聞國政,未嘗盡奪三公之權也.至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文獻通考卷四十九職官三》)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分,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卷三十九仲長統傳》)

漢朝雖然中央決策行政體制採用三公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分別統領九卿,共同參與決策,但在東漢的中後期。三公的權力被大將軍和尚書檯分化、削減,大將軍職位復居三公上,曹操本意是擔任大將軍以達到控制朝廷的決策,但是由於袁紹不肯受封,被迫降職為司空。

“冬十一月丙 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司空在司空雖然位列三公,但是其本職是“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司空的職權主要是管理修堤、築城、官員的考察和監督。由於權力的分化,官員的考察和監督權力也逐漸被尚書取代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令。”(《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

但是由於曹操錄尚書事,掌握軍政大權,司空府的構成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官員增多,官員所擁有的權力也更大,成為曹操霸府機構的雛形。

這樣,曹操通過錄尚書事、司空,以及尚書令等合法的程序,把漢獻帝控制於霸府統治之下。

由於曹操的司空府霸府尚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曹操對獻帝及隨從獻帝的漢朝官員還存有一定禮遇。

曹操的專政獨權招來獻帝和漢室一干舊臣的產生不滿,所以獻帝想利用君權壓制曹操的肆意妄為

“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引郭頒《世語》)

曹操用不再朝見獻帝,以避免這種尷尬。

獻帝的丈人董承亦糾合一眾漢室的老臣準備發動政變,誅殺曹操

“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詔,與劉備謀誅曹操。”(《資治通鑑卷六十三獻帝建安四年》)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三國志卷三十一先主傳》)

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禍及三族。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後漢紀卷九孝獻帝紀》

雖然平息了內禍,但也讓曹操感受到天子帶給他的壓力,雖然獻帝沒有絲毫權力,但是“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資治通鑑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曹操同樣也得利用東漢皇權為自己的霸府政治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利用皇帝的威望招納人才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王朗、陳群等人都是在此前後歸入曹操霸府,充當僚佐。

二、 利用皇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威懾各地諸侯,

沮授勸阻袁紹:“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

傅幹勸說馬騰:“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部分諸侯對天子也依舊擁戴,並予以進貢

“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董卓逆亂,凶國害民。先將軍堅念在平討,雅意未遂,厥美著聞。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

承認了孫策作為漢室臣子的合法性,孫策以此名正言順的建立對領地的歸屬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孫策

孫策謝表朝廷“以臣襲爵,兼典名郡”

建安二年“孫策譴使奉貢”

“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循例對朝廷進行上貢。

三、 以皇權維護者的身份,師出有名,打擊各地諸侯

如赤壁之戰時,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仗國靈威,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

曹操的霸府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以皇帝的名義進行偽裝,有利於行動的進行,因此曹操才得以蕩平諸侯,加強霸府集權。

袁紹在曹操迎天子於許後,才發現獻帝的權力與功用有多大,所以想迎回獻帝。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溼,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實。”,被曹操拒絕了,因此發生了後來的官渡之戰,袁紹戰敗,青、並、幽、冀四州盡歸曹操所有。

曹操因此萌生了遷都鄴城的念頭

鄴都取代許都成為東漢王朝的新都城,不僅在地理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曹魏霸府時期的軍事行動和外交提供了許多便利,也為漢魏禪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一、從地理上看:

郭濟橋在《曹魏鄴城中央官署佈局初釋》一文中寫道:“曹魏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西臨磁縣,南接河南安陽。磁縣和安陽地界均有曹魏鄴城時期墓葬發現,曹奐冢在臨漳,曹操墓在磁縣甄后陵在安陽,因此廣義的曹魏鄴城遺址應包括臨漳、磁縣和安陽。東漢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紹,營建鄴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後升魏王,鄴城遂被定為王都,一切用度,以都城為準。”

鄴城從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袁紹任冀州牧,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奪取代韓馥成為冀州的主人時,冀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又“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富饒繁華。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消滅袁紹,中間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鄴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亂,一直都維持著長治久安的情況。“袁紹居鄴,始營宮室”,鄴城在袁紹的發展下,不僅建立了繁華的宮室,象徵他雄踞天下的野心,也憑著鄴城的堅固,冀州的富庶,震懾過公孫瓚。“袁紹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曹操圍鄴城,曾挖地道攻城又圍城作塹,“週四十里”,並決漳水以灌之。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鄴城尚能從五月堅持至八月,可見鄴城的易守難攻。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公孫瓚

二、從軍事上看

由於許都地處中原,各路諸侯覬覦天子,對許都虎視眈眈。作為當時都城的許都曾兩次差點被襲,第一次孫策“乃謀襲許,未發,為刺客所殺”,第二次劉備“說表襲許,表不能用”,兩次計劃都發生在曹操征伐河北時期,雖然兩次計劃都未能順利實行,但是也看出許都的兵力之少,防衛之空虛。所以曹操遷都到鄴城,一來曹操當時的重心在河北,鄴城也成為當時統治河北屯兵的大本營,後“作玄武池,以習舟師”,也為日後征伐江東打下了基礎。二來面對近北方遊牧民族和袁紹的殘餘勢力,便於討伐。第三,因為鄴城遠離南方諸侯,可以避免被襲擾的情況出現。

三、 從民心上看

曹操剛取鄴城,就下了一系列政令,以減輕河北民眾對於家庭上的負擔:由於“河北摧袁氏之難”,老百姓“可無出今年租賦”,結果“百姓喜悅”。又規定今後“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除此之外,“不得擅典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由於這一系列政令,曹操在鄴城這塊地方打下了良好的民眾基礎,因此“百姓皆奔鄴,因曹氏之強,以小安戶口。”也為霸府政治提供了便利。

四、 從政治上看

曹操遷都鄴城,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獻帝君權的約束。由於鄴城在曹操的治理下井井有條,皇帝的名望在鄴城民眾的心中削減了不少,得以讓曹操自由的實行許多對霸府有利的政令。譬如從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八年期間頒佈的三次求賢令,三次求賢令的目的是為了招納當世有用的人才,以期擴充當時曹操霸府機構內的僚佐團隊。

第一道求賢令是曹操於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天發佈的,其內容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間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第二道求賢令發佈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7年)十二月,令文寫道: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第三道求賢令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發佈的: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據統計,由於求才三令而入仕的人有:桓範、鮑勳、顏斐、蘇林、盧毓、王昶、任嘏、朱建平、司馬孚、鄭衝、鄭袤等,當中大部份人是以曹操諸子的屬官身份仕曹。(參考李飛《唯才是舉》)其中如桓範、盧毓、王昶、司馬孚、鄭衝,後來都是曹魏的股肱之臣。

由於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當時的士人也紛紛投向曹操。

“(王)仲宣傷於肥戇,(繁)休伯都無格檢,(阮)元瑜病於體弱,(陳)孔璋實自粗疏,(路)文蔚性頗忿鷙,如是彼為,非徒以脂燭自煎糜也,其不高蹈,蓋有由矣。然君子不責備於一人,譬之朱漆,雖無楨幹,其為光澤亦壯觀也。”

又如遠渡遼東避難的邴原“太祖闢為司空掾。”、管寧“太祖為司空,闢寧”、遠在江東的華歆“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均是當時名士。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邴原泣學

曹操的求才若渴,招納人才,擴充霸府的野心不止體現在求才三令上。在這之前他就積極任用有才能的人,如“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於牧守者,不可勝數”,這幾個人都在霸府期間對外進行領兵征戰,為曹操實行軍事擴充出了很大的力。

又如曹操剛取河北,對於河北的豪傑,以及曾經為袁氏效力的人才,曹操也不計前嫌,收為己用“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

如曾經為袁紹寫檄文討伐曹操的陳琳,曹操用他為自己草擬詔書“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又比如王脩

“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太祖命取統首,脩以統亡國之忠臣,因解其縛,使詣太祖。太祖悅而赦之。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及破南皮,閱脩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乃禮闢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

"

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後,第一步便是瓦解忠於漢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職位,便於安排人事。

《後漢紀卷二十九漢獻帝紀》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鎮東將軍曹操為大將軍,更封武平侯。操固讓,不許。太尉楊彪、司空張喜以疾遜位。”

大將軍是漢朝最高軍事統帥,常以貴戚權臣充任,何進也曾任大將軍。因多加錄尚書事而總攬朝政,實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漢書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由於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是忠於漢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書令,在舊朝廷體系中地位最高,實權最大,因此曹操編織了一個罪名把他下獄,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後漢書·楊彪傳》

“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楊彪

孔融、荀彧等人曾為楊彪求情,但曹操都沒有同意,致使孔融對曹操產生厭惡,從此沒有寫過一篇詩歌讚頌曹操。

此後不久,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右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辭大將軍。”由於袁紹恥於職位低於曹操,所以曹操辭官以博得袁紹的支持。

由於楊彪的辭官,朝內尚書令無人任職,因此與楊彪同為儒家世族的荀彧被曹操推舉為尚書令。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

《後漢書卷七十荀彧傳》:“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尚書令是東漢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掌管尚書檯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荀彧

由於其能夠行使宰相的職責,一般認為宰相擁有兩個權力,一是監察百官,二是共議國事。漢魏以降,尚書的職責甚至大過三公。

“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文獻通考卷三十六選舉考九》

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然當時尚書不過預聞國政,未嘗盡奪三公之權也.至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文獻通考卷四十九職官三》)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分,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卷三十九仲長統傳》)

漢朝雖然中央決策行政體制採用三公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分別統領九卿,共同參與決策,但在東漢的中後期。三公的權力被大將軍和尚書檯分化、削減,大將軍職位復居三公上,曹操本意是擔任大將軍以達到控制朝廷的決策,但是由於袁紹不肯受封,被迫降職為司空。

“冬十一月丙 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司空在司空雖然位列三公,但是其本職是“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司空的職權主要是管理修堤、築城、官員的考察和監督。由於權力的分化,官員的考察和監督權力也逐漸被尚書取代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令。”(《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

但是由於曹操錄尚書事,掌握軍政大權,司空府的構成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官員增多,官員所擁有的權力也更大,成為曹操霸府機構的雛形。

這樣,曹操通過錄尚書事、司空,以及尚書令等合法的程序,把漢獻帝控制於霸府統治之下。

由於曹操的司空府霸府尚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曹操對獻帝及隨從獻帝的漢朝官員還存有一定禮遇。

曹操的專政獨權招來獻帝和漢室一干舊臣的產生不滿,所以獻帝想利用君權壓制曹操的肆意妄為

“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引郭頒《世語》)

曹操用不再朝見獻帝,以避免這種尷尬。

獻帝的丈人董承亦糾合一眾漢室的老臣準備發動政變,誅殺曹操

“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詔,與劉備謀誅曹操。”(《資治通鑑卷六十三獻帝建安四年》)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三國志卷三十一先主傳》)

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禍及三族。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後漢紀卷九孝獻帝紀》

雖然平息了內禍,但也讓曹操感受到天子帶給他的壓力,雖然獻帝沒有絲毫權力,但是“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資治通鑑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曹操同樣也得利用東漢皇權為自己的霸府政治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利用皇帝的威望招納人才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王朗、陳群等人都是在此前後歸入曹操霸府,充當僚佐。

二、 利用皇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威懾各地諸侯,

沮授勸阻袁紹:“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

傅幹勸說馬騰:“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部分諸侯對天子也依舊擁戴,並予以進貢

“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董卓逆亂,凶國害民。先將軍堅念在平討,雅意未遂,厥美著聞。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

承認了孫策作為漢室臣子的合法性,孫策以此名正言順的建立對領地的歸屬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孫策

孫策謝表朝廷“以臣襲爵,兼典名郡”

建安二年“孫策譴使奉貢”

“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循例對朝廷進行上貢。

三、 以皇權維護者的身份,師出有名,打擊各地諸侯

如赤壁之戰時,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仗國靈威,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

曹操的霸府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以皇帝的名義進行偽裝,有利於行動的進行,因此曹操才得以蕩平諸侯,加強霸府集權。

袁紹在曹操迎天子於許後,才發現獻帝的權力與功用有多大,所以想迎回獻帝。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溼,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實。”,被曹操拒絕了,因此發生了後來的官渡之戰,袁紹戰敗,青、並、幽、冀四州盡歸曹操所有。

曹操因此萌生了遷都鄴城的念頭

鄴都取代許都成為東漢王朝的新都城,不僅在地理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曹魏霸府時期的軍事行動和外交提供了許多便利,也為漢魏禪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一、從地理上看:

郭濟橋在《曹魏鄴城中央官署佈局初釋》一文中寫道:“曹魏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西臨磁縣,南接河南安陽。磁縣和安陽地界均有曹魏鄴城時期墓葬發現,曹奐冢在臨漳,曹操墓在磁縣甄后陵在安陽,因此廣義的曹魏鄴城遺址應包括臨漳、磁縣和安陽。東漢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紹,營建鄴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後升魏王,鄴城遂被定為王都,一切用度,以都城為準。”

鄴城從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袁紹任冀州牧,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奪取代韓馥成為冀州的主人時,冀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又“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富饒繁華。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消滅袁紹,中間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鄴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亂,一直都維持著長治久安的情況。“袁紹居鄴,始營宮室”,鄴城在袁紹的發展下,不僅建立了繁華的宮室,象徵他雄踞天下的野心,也憑著鄴城的堅固,冀州的富庶,震懾過公孫瓚。“袁紹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曹操圍鄴城,曾挖地道攻城又圍城作塹,“週四十里”,並決漳水以灌之。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鄴城尚能從五月堅持至八月,可見鄴城的易守難攻。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公孫瓚

二、從軍事上看

由於許都地處中原,各路諸侯覬覦天子,對許都虎視眈眈。作為當時都城的許都曾兩次差點被襲,第一次孫策“乃謀襲許,未發,為刺客所殺”,第二次劉備“說表襲許,表不能用”,兩次計劃都發生在曹操征伐河北時期,雖然兩次計劃都未能順利實行,但是也看出許都的兵力之少,防衛之空虛。所以曹操遷都到鄴城,一來曹操當時的重心在河北,鄴城也成為當時統治河北屯兵的大本營,後“作玄武池,以習舟師”,也為日後征伐江東打下了基礎。二來面對近北方遊牧民族和袁紹的殘餘勢力,便於討伐。第三,因為鄴城遠離南方諸侯,可以避免被襲擾的情況出現。

三、 從民心上看

曹操剛取鄴城,就下了一系列政令,以減輕河北民眾對於家庭上的負擔:由於“河北摧袁氏之難”,老百姓“可無出今年租賦”,結果“百姓喜悅”。又規定今後“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除此之外,“不得擅典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由於這一系列政令,曹操在鄴城這塊地方打下了良好的民眾基礎,因此“百姓皆奔鄴,因曹氏之強,以小安戶口。”也為霸府政治提供了便利。

四、 從政治上看

曹操遷都鄴城,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獻帝君權的約束。由於鄴城在曹操的治理下井井有條,皇帝的名望在鄴城民眾的心中削減了不少,得以讓曹操自由的實行許多對霸府有利的政令。譬如從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八年期間頒佈的三次求賢令,三次求賢令的目的是為了招納當世有用的人才,以期擴充當時曹操霸府機構內的僚佐團隊。

第一道求賢令是曹操於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天發佈的,其內容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間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第二道求賢令發佈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7年)十二月,令文寫道: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第三道求賢令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發佈的: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據統計,由於求才三令而入仕的人有:桓範、鮑勳、顏斐、蘇林、盧毓、王昶、任嘏、朱建平、司馬孚、鄭衝、鄭袤等,當中大部份人是以曹操諸子的屬官身份仕曹。(參考李飛《唯才是舉》)其中如桓範、盧毓、王昶、司馬孚、鄭衝,後來都是曹魏的股肱之臣。

由於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當時的士人也紛紛投向曹操。

“(王)仲宣傷於肥戇,(繁)休伯都無格檢,(阮)元瑜病於體弱,(陳)孔璋實自粗疏,(路)文蔚性頗忿鷙,如是彼為,非徒以脂燭自煎糜也,其不高蹈,蓋有由矣。然君子不責備於一人,譬之朱漆,雖無楨幹,其為光澤亦壯觀也。”

又如遠渡遼東避難的邴原“太祖闢為司空掾。”、管寧“太祖為司空,闢寧”、遠在江東的華歆“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均是當時名士。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邴原泣學

曹操的求才若渴,招納人才,擴充霸府的野心不止體現在求才三令上。在這之前他就積極任用有才能的人,如“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於牧守者,不可勝數”,這幾個人都在霸府期間對外進行領兵征戰,為曹操實行軍事擴充出了很大的力。

又如曹操剛取河北,對於河北的豪傑,以及曾經為袁氏效力的人才,曹操也不計前嫌,收為己用“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

如曾經為袁紹寫檄文討伐曹操的陳琳,曹操用他為自己草擬詔書“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又比如王脩

“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太祖命取統首,脩以統亡國之忠臣,因解其縛,使詣太祖。太祖悅而赦之。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及破南皮,閱脩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乃禮闢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王修

以及受官但不隨軍的田疇

“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闢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