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陝北石碾子、石磨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始於漢朝,但是當時稱法迥異。漢朝、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時期,麵條被稱為“湯餅”、“奢面”、“素餅”、“煮餅”等。晉·束的《湯餅賦》提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唐書·王皇后》說:“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耶。”阿忠脫衣換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麵條一詞是宋朝才有的詞。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川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北方風味的“生軟羊面” “桐皮面” “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麵”、寺院的“素面”等,這意味著四川、北方、南方都已經有面條吃了。在《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中提到,吃這些麵條,“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現在用筷子吃,也就說明麵條的形狀,也不再是“湯餅”的形狀,已經很像當今的麵條了。

今天美食PK要PK的是兩款麵條,其一是杭州的片兒川。這個片兒川,名字起得有一份俏皮勁兒,實際上,它是麵條的一種,是指把切成“片兒狀”的菜和肉放到水中汆熟,本來叫做“片兒汆”,後來百姓們叫著叫著,就誤把 “片兒汆”叫成了“片兒川”。

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陝北石碾子、石磨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始於漢朝,但是當時稱法迥異。漢朝、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時期,麵條被稱為“湯餅”、“奢面”、“素餅”、“煮餅”等。晉·束的《湯餅賦》提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唐書·王皇后》說:“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耶。”阿忠脫衣換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麵條一詞是宋朝才有的詞。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川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北方風味的“生軟羊面” “桐皮面” “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麵”、寺院的“素面”等,這意味著四川、北方、南方都已經有面條吃了。在《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中提到,吃這些麵條,“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現在用筷子吃,也就說明麵條的形狀,也不再是“湯餅”的形狀,已經很像當今的麵條了。

今天美食PK要PK的是兩款麵條,其一是杭州的片兒川。這個片兒川,名字起得有一份俏皮勁兒,實際上,它是麵條的一種,是指把切成“片兒狀”的菜和肉放到水中汆熟,本來叫做“片兒汆”,後來百姓們叫著叫著,就誤把 “片兒汆”叫成了“片兒川”。

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杭州片兒川

上文中提到,江浙一帶早在宋朝就有面條了。這是由於金人的進犯,靖康之難宋朝皇帝被劫掠,大宋皇族、官員、子民只好南遷至臨安(今杭州),改宋都為杭州。汴州(河南開封)的飲食風尚包括麵食也就隨著南遷帶到了杭州。所以,麵條這樣的物種在杭州可以見到,不足為奇。

片兒川在乾隆年間名聲大起,當時一個片兒川做得很好吃的麵館,以每天早餐三個雞蛋贊助一名寒酸書生考上解元,書生考上後感恩回饋,給這個麵館題名“奎元館”,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名聲大振,代代相傳下來。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陝北石碾子、石磨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始於漢朝,但是當時稱法迥異。漢朝、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時期,麵條被稱為“湯餅”、“奢面”、“素餅”、“煮餅”等。晉·束的《湯餅賦》提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唐書·王皇后》說:“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耶。”阿忠脫衣換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麵條一詞是宋朝才有的詞。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川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北方風味的“生軟羊面” “桐皮面” “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麵”、寺院的“素面”等,這意味著四川、北方、南方都已經有面條吃了。在《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中提到,吃這些麵條,“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現在用筷子吃,也就說明麵條的形狀,也不再是“湯餅”的形狀,已經很像當今的麵條了。

今天美食PK要PK的是兩款麵條,其一是杭州的片兒川。這個片兒川,名字起得有一份俏皮勁兒,實際上,它是麵條的一種,是指把切成“片兒狀”的菜和肉放到水中汆熟,本來叫做“片兒汆”,後來百姓們叫著叫著,就誤把 “片兒汆”叫成了“片兒川”。

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杭州片兒川

上文中提到,江浙一帶早在宋朝就有面條了。這是由於金人的進犯,靖康之難宋朝皇帝被劫掠,大宋皇族、官員、子民只好南遷至臨安(今杭州),改宋都為杭州。汴州(河南開封)的飲食風尚包括麵食也就隨著南遷帶到了杭州。所以,麵條這樣的物種在杭州可以見到,不足為奇。

片兒川在乾隆年間名聲大起,當時一個片兒川做得很好吃的麵館,以每天早餐三個雞蛋贊助一名寒酸書生考上解元,書生考上後感恩回饋,給這個麵館題名“奎元館”,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名聲大振,代代相傳下來。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奎元館

這段不離奇的奎元館片兒來歷,卻使奎元館頗具名氣,民國時期,梅蘭芳、周璇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來麵館捧場。當時的社會名流,逛西湖之際,必定會做客奎元館。當時甚至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館,枉然西湖之行”一說。以寫武俠出名的金庸先生,只要到杭州,就必定在奎元館設宴招待親朋好友,還給片兒川提名為“江南面王”。

金庸先生的太太就特別愛吃片兒川,金庸先生一位朋友在給他的信中寫道:“查太太毫不猶豫點了碗片兒川。一品鍋的片兒川,查先生也就吃了一小碗,查太太連吃三小碗,似乎人間美味盡在麵湯中。”後文又寫道,在杭州伊家鮮吃杭幫菜時,“因為伊家鮮的暗中鼎力,當我把大碗的片兒川端上桌,果然滿屋飄香。尤其查太更是讚不絕口!片兒川是查太的真愛……”

片兒川的美好,在於它的食材取之新鮮:腿肉,務必是肉紅新鮮,竹筍務必是當下山野即時摘取,雪菜務必是綠色鮮嫩,麵條,務必是新做之面,燒而不糊,韌而滑口,勁道綿密。端上桌,肉紅、筍白、菜綠、面柔,看上去就讓人垂涎,吃起來,像是一桌春色。我想芳官妹妹不願意吃麵條子,興許是因為她沒吃到這款片兒川吧!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陝北石碾子、石磨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始於漢朝,但是當時稱法迥異。漢朝、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時期,麵條被稱為“湯餅”、“奢面”、“素餅”、“煮餅”等。晉·束的《湯餅賦》提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唐書·王皇后》說:“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耶。”阿忠脫衣換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麵條一詞是宋朝才有的詞。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川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北方風味的“生軟羊面” “桐皮面” “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麵”、寺院的“素面”等,這意味著四川、北方、南方都已經有面條吃了。在《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中提到,吃這些麵條,“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現在用筷子吃,也就說明麵條的形狀,也不再是“湯餅”的形狀,已經很像當今的麵條了。

今天美食PK要PK的是兩款麵條,其一是杭州的片兒川。這個片兒川,名字起得有一份俏皮勁兒,實際上,它是麵條的一種,是指把切成“片兒狀”的菜和肉放到水中汆熟,本來叫做“片兒汆”,後來百姓們叫著叫著,就誤把 “片兒汆”叫成了“片兒川”。

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杭州片兒川

上文中提到,江浙一帶早在宋朝就有面條了。這是由於金人的進犯,靖康之難宋朝皇帝被劫掠,大宋皇族、官員、子民只好南遷至臨安(今杭州),改宋都為杭州。汴州(河南開封)的飲食風尚包括麵食也就隨著南遷帶到了杭州。所以,麵條這樣的物種在杭州可以見到,不足為奇。

片兒川在乾隆年間名聲大起,當時一個片兒川做得很好吃的麵館,以每天早餐三個雞蛋贊助一名寒酸書生考上解元,書生考上後感恩回饋,給這個麵館題名“奎元館”,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名聲大振,代代相傳下來。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奎元館

這段不離奇的奎元館片兒來歷,卻使奎元館頗具名氣,民國時期,梅蘭芳、周璇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來麵館捧場。當時的社會名流,逛西湖之際,必定會做客奎元館。當時甚至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館,枉然西湖之行”一說。以寫武俠出名的金庸先生,只要到杭州,就必定在奎元館設宴招待親朋好友,還給片兒川提名為“江南面王”。

金庸先生的太太就特別愛吃片兒川,金庸先生一位朋友在給他的信中寫道:“查太太毫不猶豫點了碗片兒川。一品鍋的片兒川,查先生也就吃了一小碗,查太太連吃三小碗,似乎人間美味盡在麵湯中。”後文又寫道,在杭州伊家鮮吃杭幫菜時,“因為伊家鮮的暗中鼎力,當我把大碗的片兒川端上桌,果然滿屋飄香。尤其查太更是讚不絕口!片兒川是查太的真愛……”

片兒川的美好,在於它的食材取之新鮮:腿肉,務必是肉紅新鮮,竹筍務必是當下山野即時摘取,雪菜務必是綠色鮮嫩,麵條,務必是新做之面,燒而不糊,韌而滑口,勁道綿密。端上桌,肉紅、筍白、菜綠、面柔,看上去就讓人垂涎,吃起來,像是一桌春色。我想芳官妹妹不願意吃麵條子,興許是因為她沒吃到這款片兒川吧!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片兒川

今天要談到的另一款麵條——來自清朝乾隆年間的伊府麵,這款麵條,被譽為方便麵的鼻祖,遠早於日本方便麵的發明。

為什麼叫做伊府麵,是因為它由清朝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與其家廚所創制。民國初期的洪為法的《揚州續夢·揚州麵點》說:“在昔伊秉綬曾任揚州知府,伊府麵即其所創。”這個伊秉綬,是福建寧化人,曾經在廣東惠州和江蘇揚州任知府。他辦事幹練,且學問精深,是一代大儒。他不僅學問、書法聞名,還是一位愛好美食的吃貨大家。

伊秉綬的家廚來自開封,很會做麵條。這個伊府麵,其實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麵,在開封實際上已經有人在做。而伊秉綬的家廚,和伊秉綬切磋技藝,溝通改良,把這個油炸雞蛋麵做得更香更容易儲存。

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的麵條?因為伊秉綬的家中經常聚集文人雅士,吟詩作畫,詞曲唱和。這些文化人沉浸在詩詞書畫中倒是雅興十足,但光有雅趣也不行,還得有食樂。這就苦了廚師。每天都至少要忙一頓飯菜。

為了減輕廚師的工作量,伊秉綬與廚師探討麵條的簡易做法。將雞蛋、麵粉擀成的麵條盤成塊狀,先開水煮七分熟,撈出瀝水,稍冷後再逐個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出鍋後瀝乾油,冷卻保存。客人來了,以雞湯煨軟,然後配以海鮮、時蔬、 肉、禽、蛋等各種佐料,或煮、或燜、 或炒、或沖泡,其味異常鮮美。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陝北石碾子、石磨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始於漢朝,但是當時稱法迥異。漢朝、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時期,麵條被稱為“湯餅”、“奢面”、“素餅”、“煮餅”等。晉·束的《湯餅賦》提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唐書·王皇后》說:“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耶。”阿忠脫衣換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麵條一詞是宋朝才有的詞。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川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北方風味的“生軟羊面” “桐皮面” “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麵”、寺院的“素面”等,這意味著四川、北方、南方都已經有面條吃了。在《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中提到,吃這些麵條,“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現在用筷子吃,也就說明麵條的形狀,也不再是“湯餅”的形狀,已經很像當今的麵條了。

今天美食PK要PK的是兩款麵條,其一是杭州的片兒川。這個片兒川,名字起得有一份俏皮勁兒,實際上,它是麵條的一種,是指把切成“片兒狀”的菜和肉放到水中汆熟,本來叫做“片兒汆”,後來百姓們叫著叫著,就誤把 “片兒汆”叫成了“片兒川”。

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杭州片兒川

上文中提到,江浙一帶早在宋朝就有面條了。這是由於金人的進犯,靖康之難宋朝皇帝被劫掠,大宋皇族、官員、子民只好南遷至臨安(今杭州),改宋都為杭州。汴州(河南開封)的飲食風尚包括麵食也就隨著南遷帶到了杭州。所以,麵條這樣的物種在杭州可以見到,不足為奇。

片兒川在乾隆年間名聲大起,當時一個片兒川做得很好吃的麵館,以每天早餐三個雞蛋贊助一名寒酸書生考上解元,書生考上後感恩回饋,給這個麵館題名“奎元館”,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名聲大振,代代相傳下來。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奎元館

這段不離奇的奎元館片兒來歷,卻使奎元館頗具名氣,民國時期,梅蘭芳、周璇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來麵館捧場。當時的社會名流,逛西湖之際,必定會做客奎元館。當時甚至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館,枉然西湖之行”一說。以寫武俠出名的金庸先生,只要到杭州,就必定在奎元館設宴招待親朋好友,還給片兒川提名為“江南面王”。

金庸先生的太太就特別愛吃片兒川,金庸先生一位朋友在給他的信中寫道:“查太太毫不猶豫點了碗片兒川。一品鍋的片兒川,查先生也就吃了一小碗,查太太連吃三小碗,似乎人間美味盡在麵湯中。”後文又寫道,在杭州伊家鮮吃杭幫菜時,“因為伊家鮮的暗中鼎力,當我把大碗的片兒川端上桌,果然滿屋飄香。尤其查太更是讚不絕口!片兒川是查太的真愛……”

片兒川的美好,在於它的食材取之新鮮:腿肉,務必是肉紅新鮮,竹筍務必是當下山野即時摘取,雪菜務必是綠色鮮嫩,麵條,務必是新做之面,燒而不糊,韌而滑口,勁道綿密。端上桌,肉紅、筍白、菜綠、面柔,看上去就讓人垂涎,吃起來,像是一桌春色。我想芳官妹妹不願意吃麵條子,興許是因為她沒吃到這款片兒川吧!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片兒川

今天要談到的另一款麵條——來自清朝乾隆年間的伊府麵,這款麵條,被譽為方便麵的鼻祖,遠早於日本方便麵的發明。

為什麼叫做伊府麵,是因為它由清朝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與其家廚所創制。民國初期的洪為法的《揚州續夢·揚州麵點》說:“在昔伊秉綬曾任揚州知府,伊府麵即其所創。”這個伊秉綬,是福建寧化人,曾經在廣東惠州和江蘇揚州任知府。他辦事幹練,且學問精深,是一代大儒。他不僅學問、書法聞名,還是一位愛好美食的吃貨大家。

伊秉綬的家廚來自開封,很會做麵條。這個伊府麵,其實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麵,在開封實際上已經有人在做。而伊秉綬的家廚,和伊秉綬切磋技藝,溝通改良,把這個油炸雞蛋麵做得更香更容易儲存。

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的麵條?因為伊秉綬的家中經常聚集文人雅士,吟詩作畫,詞曲唱和。這些文化人沉浸在詩詞書畫中倒是雅興十足,但光有雅趣也不行,還得有食樂。這就苦了廚師。每天都至少要忙一頓飯菜。

為了減輕廚師的工作量,伊秉綬與廚師探討麵條的簡易做法。將雞蛋、麵粉擀成的麵條盤成塊狀,先開水煮七分熟,撈出瀝水,稍冷後再逐個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出鍋後瀝乾油,冷卻保存。客人來了,以雞湯煨軟,然後配以海鮮、時蔬、 肉、禽、蛋等各種佐料,或煮、或燜、 或炒、或沖泡,其味異常鮮美。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蝦仁伊府麵

這種麵條逐漸從伊府流傳到社會,伊秉綬回到福建後,又傳到了福建。最初只有上流貴族吃得起這種麵條,後來慢慢民間酒館飯店也會製作。因其為伊府製作,為了紀念伊秉綬的功勞,大家把它稱為“伊府麵”。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陝北石碾子、石磨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始於漢朝,但是當時稱法迥異。漢朝、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時期,麵條被稱為“湯餅”、“奢面”、“素餅”、“煮餅”等。晉·束的《湯餅賦》提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唐書·王皇后》說:“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耶。”阿忠脫衣換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麵條一詞是宋朝才有的詞。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川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北方風味的“生軟羊面” “桐皮面” “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麵”、寺院的“素面”等,這意味著四川、北方、南方都已經有面條吃了。在《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中提到,吃這些麵條,“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現在用筷子吃,也就說明麵條的形狀,也不再是“湯餅”的形狀,已經很像當今的麵條了。

今天美食PK要PK的是兩款麵條,其一是杭州的片兒川。這個片兒川,名字起得有一份俏皮勁兒,實際上,它是麵條的一種,是指把切成“片兒狀”的菜和肉放到水中汆熟,本來叫做“片兒汆”,後來百姓們叫著叫著,就誤把 “片兒汆”叫成了“片兒川”。

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杭州片兒川

上文中提到,江浙一帶早在宋朝就有面條了。這是由於金人的進犯,靖康之難宋朝皇帝被劫掠,大宋皇族、官員、子民只好南遷至臨安(今杭州),改宋都為杭州。汴州(河南開封)的飲食風尚包括麵食也就隨著南遷帶到了杭州。所以,麵條這樣的物種在杭州可以見到,不足為奇。

片兒川在乾隆年間名聲大起,當時一個片兒川做得很好吃的麵館,以每天早餐三個雞蛋贊助一名寒酸書生考上解元,書生考上後感恩回饋,給這個麵館題名“奎元館”,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名聲大振,代代相傳下來。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奎元館

這段不離奇的奎元館片兒來歷,卻使奎元館頗具名氣,民國時期,梅蘭芳、周璇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來麵館捧場。當時的社會名流,逛西湖之際,必定會做客奎元館。當時甚至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館,枉然西湖之行”一說。以寫武俠出名的金庸先生,只要到杭州,就必定在奎元館設宴招待親朋好友,還給片兒川提名為“江南面王”。

金庸先生的太太就特別愛吃片兒川,金庸先生一位朋友在給他的信中寫道:“查太太毫不猶豫點了碗片兒川。一品鍋的片兒川,查先生也就吃了一小碗,查太太連吃三小碗,似乎人間美味盡在麵湯中。”後文又寫道,在杭州伊家鮮吃杭幫菜時,“因為伊家鮮的暗中鼎力,當我把大碗的片兒川端上桌,果然滿屋飄香。尤其查太更是讚不絕口!片兒川是查太的真愛……”

片兒川的美好,在於它的食材取之新鮮:腿肉,務必是肉紅新鮮,竹筍務必是當下山野即時摘取,雪菜務必是綠色鮮嫩,麵條,務必是新做之面,燒而不糊,韌而滑口,勁道綿密。端上桌,肉紅、筍白、菜綠、面柔,看上去就讓人垂涎,吃起來,像是一桌春色。我想芳官妹妹不願意吃麵條子,興許是因為她沒吃到這款片兒川吧!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片兒川

今天要談到的另一款麵條——來自清朝乾隆年間的伊府麵,這款麵條,被譽為方便麵的鼻祖,遠早於日本方便麵的發明。

為什麼叫做伊府麵,是因為它由清朝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與其家廚所創制。民國初期的洪為法的《揚州續夢·揚州麵點》說:“在昔伊秉綬曾任揚州知府,伊府麵即其所創。”這個伊秉綬,是福建寧化人,曾經在廣東惠州和江蘇揚州任知府。他辦事幹練,且學問精深,是一代大儒。他不僅學問、書法聞名,還是一位愛好美食的吃貨大家。

伊秉綬的家廚來自開封,很會做麵條。這個伊府麵,其實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麵,在開封實際上已經有人在做。而伊秉綬的家廚,和伊秉綬切磋技藝,溝通改良,把這個油炸雞蛋麵做得更香更容易儲存。

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的麵條?因為伊秉綬的家中經常聚集文人雅士,吟詩作畫,詞曲唱和。這些文化人沉浸在詩詞書畫中倒是雅興十足,但光有雅趣也不行,還得有食樂。這就苦了廚師。每天都至少要忙一頓飯菜。

為了減輕廚師的工作量,伊秉綬與廚師探討麵條的簡易做法。將雞蛋、麵粉擀成的麵條盤成塊狀,先開水煮七分熟,撈出瀝水,稍冷後再逐個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出鍋後瀝乾油,冷卻保存。客人來了,以雞湯煨軟,然後配以海鮮、時蔬、 肉、禽、蛋等各種佐料,或煮、或燜、 或炒、或沖泡,其味異常鮮美。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蝦仁伊府麵

這種麵條逐漸從伊府流傳到社會,伊秉綬回到福建後,又傳到了福建。最初只有上流貴族吃得起這種麵條,後來慢慢民間酒館飯店也會製作。因其為伊府製作,為了紀念伊秉綬的功勞,大家把它稱為“伊府麵”。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伊府麵餅

只可惜咱們祖宗流傳下來的伊府麵沒有能夠廣泛被傳播食用,倒是日本的方便麵,雖然發明問世至今不過五六十年,但是一經投入食用,就以其現代營銷理念和規範的市場法則,將這款原本是中華美味的伊府麵,演化成為全球喜食的速食方便麵。所以提到方便麵,大家還是會不由自主的跳出日本方便麵的概念。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芳官有說過一句:“我也吃不慣那個麵條子,早起也沒好生吃。才剛餓了,我已告訴了柳嬸子……”到後來,柳家送來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也是覺得膩味,沒有吃,只單單吃了碗湯泡飯,加了兩片醃鵝就不吃了。

芳官口味刁,不吃油膩的東西也罷,又因為她說吃不慣那個麵條子,後人便猜測應該是因為她是蘇州人,南方人不愛吃麵條。這讓我是感到有點詫異的。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清代《紅樓夢》連環畫

吃麵食確實是在北方盛行。但是隨著南方疆域的開發,吃麵條已經不是北方陝西、河南一帶的特殊飲食習慣。

秦朝時期,四川已經被開發,當時的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檢、郫二江都疏通了,蜀地開始富饒。漢代開發西南,蜀地也極為重要。在以後的開發、變遷過程中,北方的飲食習慣被帶到了四川。現在提到四川,大家都不會認為四川人不吃麵條,反之,提到四川, 擔擔麵、酸辣面、重慶小面……這些麵食倒是成了四川的美食名片。

江浙一帶也是有面條的。自然,這些麵條也是隨著北人南遷來到南方。雖然《紅樓夢》在開篇中說不拘於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事情,說年代不可考,“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但從曹雪芹寫這本書的年代看,還是因為害怕清朝的文字獄所致,所寫的貴族兒女們,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處在這個年代的江浙一帶,吃麵條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情了。

麵條是一種如此流傳悠久的食物,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北方農作物所謂五穀,包括了黍、稷、稻、麥、樑。麵條主要是以小麥製成。

錢穆先生在《中國經濟史》講稿中,把農業作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黍稷時期,在西周之前;第二時期是粟麥時期,在春秋至戰國時期;第三時期是稻米時期。多產豐饒的農業經濟,促成了我國複雜社會的形成。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中華文明就此興盛。

小麥是北方的食物,當時是直接煮來吃,由於其外殼比較粗糙,又不像大米那樣可以輕易將皮去掉,所以做成食物其味道自然不那麼美好。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發明了轉磨技術,且在漢朝在黃河流域得到普及,小麥才開始得以磨成粉廣泛食用。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陝北石碾子、石磨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始於漢朝,但是當時稱法迥異。漢朝、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時期,麵條被稱為“湯餅”、“奢面”、“素餅”、“煮餅”等。晉·束的《湯餅賦》提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唐書·王皇后》說:“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耶。”阿忠脫衣換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麵條一詞是宋朝才有的詞。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川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北方風味的“生軟羊面” “桐皮面” “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麵”、寺院的“素面”等,這意味著四川、北方、南方都已經有面條吃了。在《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中提到,吃這些麵條,“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現在用筷子吃,也就說明麵條的形狀,也不再是“湯餅”的形狀,已經很像當今的麵條了。

今天美食PK要PK的是兩款麵條,其一是杭州的片兒川。這個片兒川,名字起得有一份俏皮勁兒,實際上,它是麵條的一種,是指把切成“片兒狀”的菜和肉放到水中汆熟,本來叫做“片兒汆”,後來百姓們叫著叫著,就誤把 “片兒汆”叫成了“片兒川”。

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杭州片兒川

上文中提到,江浙一帶早在宋朝就有面條了。這是由於金人的進犯,靖康之難宋朝皇帝被劫掠,大宋皇族、官員、子民只好南遷至臨安(今杭州),改宋都為杭州。汴州(河南開封)的飲食風尚包括麵食也就隨著南遷帶到了杭州。所以,麵條這樣的物種在杭州可以見到,不足為奇。

片兒川在乾隆年間名聲大起,當時一個片兒川做得很好吃的麵館,以每天早餐三個雞蛋贊助一名寒酸書生考上解元,書生考上後感恩回饋,給這個麵館題名“奎元館”,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名聲大振,代代相傳下來。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奎元館

這段不離奇的奎元館片兒來歷,卻使奎元館頗具名氣,民國時期,梅蘭芳、周璇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來麵館捧場。當時的社會名流,逛西湖之際,必定會做客奎元館。當時甚至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館,枉然西湖之行”一說。以寫武俠出名的金庸先生,只要到杭州,就必定在奎元館設宴招待親朋好友,還給片兒川提名為“江南面王”。

金庸先生的太太就特別愛吃片兒川,金庸先生一位朋友在給他的信中寫道:“查太太毫不猶豫點了碗片兒川。一品鍋的片兒川,查先生也就吃了一小碗,查太太連吃三小碗,似乎人間美味盡在麵湯中。”後文又寫道,在杭州伊家鮮吃杭幫菜時,“因為伊家鮮的暗中鼎力,當我把大碗的片兒川端上桌,果然滿屋飄香。尤其查太更是讚不絕口!片兒川是查太的真愛……”

片兒川的美好,在於它的食材取之新鮮:腿肉,務必是肉紅新鮮,竹筍務必是當下山野即時摘取,雪菜務必是綠色鮮嫩,麵條,務必是新做之面,燒而不糊,韌而滑口,勁道綿密。端上桌,肉紅、筍白、菜綠、面柔,看上去就讓人垂涎,吃起來,像是一桌春色。我想芳官妹妹不願意吃麵條子,興許是因為她沒吃到這款片兒川吧!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片兒川

今天要談到的另一款麵條——來自清朝乾隆年間的伊府麵,這款麵條,被譽為方便麵的鼻祖,遠早於日本方便麵的發明。

為什麼叫做伊府麵,是因為它由清朝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與其家廚所創制。民國初期的洪為法的《揚州續夢·揚州麵點》說:“在昔伊秉綬曾任揚州知府,伊府麵即其所創。”這個伊秉綬,是福建寧化人,曾經在廣東惠州和江蘇揚州任知府。他辦事幹練,且學問精深,是一代大儒。他不僅學問、書法聞名,還是一位愛好美食的吃貨大家。

伊秉綬的家廚來自開封,很會做麵條。這個伊府麵,其實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麵,在開封實際上已經有人在做。而伊秉綬的家廚,和伊秉綬切磋技藝,溝通改良,把這個油炸雞蛋麵做得更香更容易儲存。

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的麵條?因為伊秉綬的家中經常聚集文人雅士,吟詩作畫,詞曲唱和。這些文化人沉浸在詩詞書畫中倒是雅興十足,但光有雅趣也不行,還得有食樂。這就苦了廚師。每天都至少要忙一頓飯菜。

為了減輕廚師的工作量,伊秉綬與廚師探討麵條的簡易做法。將雞蛋、麵粉擀成的麵條盤成塊狀,先開水煮七分熟,撈出瀝水,稍冷後再逐個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出鍋後瀝乾油,冷卻保存。客人來了,以雞湯煨軟,然後配以海鮮、時蔬、 肉、禽、蛋等各種佐料,或煮、或燜、 或炒、或沖泡,其味異常鮮美。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蝦仁伊府麵

這種麵條逐漸從伊府流傳到社會,伊秉綬回到福建後,又傳到了福建。最初只有上流貴族吃得起這種麵條,後來慢慢民間酒館飯店也會製作。因其為伊府製作,為了紀念伊秉綬的功勞,大家把它稱為“伊府麵”。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伊府麵餅

只可惜咱們祖宗流傳下來的伊府麵沒有能夠廣泛被傳播食用,倒是日本的方便麵,雖然發明問世至今不過五六十年,但是一經投入食用,就以其現代營銷理念和規範的市場法則,將這款原本是中華美味的伊府麵,演化成為全球喜食的速食方便麵。所以提到方便麵,大家還是會不由自主的跳出日本方便麵的概念。

片兒川與伊府麵,哪一款麵條更打破傳統?

日本人愛吃的方便麵

片兒川與伊府麵,都是中華美食中的名面,在創制方法上,都有一種對傳統的打破翻新。但片兒川講究新鮮,注重食材的天然。肉的嫩滑度、雪菜的口感、竹筍的鮮度、湯的渾厚濃郁、面的勁道,都會影響到片兒川的口味。

而伊府麵是油炸面,炸的火候和佐料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到它的好吃與否。然而遺憾的是,我迄今為止,竟然沒有吃到這樣正宗的伊府麵。於是,我決定寫完此文,去買一包康師傅的方便麵,不要裡面的調料,就著昨晚剩下的雞湯,在鍋裡煮開,煎個荷包蛋,放些萵筍葉子、蝦米、雞肉,撒些胡椒、蔥花、薑末,嗯,不多說了,那一定是一份香噴噴好吃到爆連夢裡都會流口水的大碗伊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