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越大夫文種墓

公園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種同為勾踐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種不聽勸告,仍滯留于越國為相,最後,被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被殺。勾踐曰:“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說完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民間傳說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遙終老。2003無錫鴻山發現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越大夫文種墓

公園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種同為勾踐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種不聽勸告,仍滯留于越國為相,最後,被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被殺。勾踐曰:“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說完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民間傳說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遙終老。2003無錫鴻山發現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湯紹恩“動靜樂壽”四字

文種墓再往前走就是摩崖石刻,共有四塊,分別屬於唐宋明三代。石刻之一:“貞元己巳歲十一月九日開山”,共12個字。貞元己巳,即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臥龍山在唐代作為浙東觀察使後園,是地方官吏遊樂之處。唐貞元五年,皇甫政在任,該題刻也是臥龍山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早摩崖。石刻之二:“後三百年元佑戊辰,楊傑、張詢、朱鞏、戚守道登臥龍山”,共21個字,題名在唐貞元開山題字之左。元佑戊辰,即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它距唐貞元己巳正好是三百年。而在貞元、元佑兩刻底下,是第三處石刻:“紹聖二年十二月,晉江呂升卿明甫,以提點刑獄攝領州事,數與賓佐宴集臥龍山”,共計32個字。最後一塊是明嘉靖14年(1535年)紹興知府湯紹恩的“動靜樂壽”。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越大夫文種墓

公園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種同為勾踐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種不聽勸告,仍滯留于越國為相,最後,被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被殺。勾踐曰:“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說完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民間傳說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遙終老。2003無錫鴻山發現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湯紹恩“動靜樂壽”四字

文種墓再往前走就是摩崖石刻,共有四塊,分別屬於唐宋明三代。石刻之一:“貞元己巳歲十一月九日開山”,共12個字。貞元己巳,即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臥龍山在唐代作為浙東觀察使後園,是地方官吏遊樂之處。唐貞元五年,皇甫政在任,該題刻也是臥龍山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早摩崖。石刻之二:“後三百年元佑戊辰,楊傑、張詢、朱鞏、戚守道登臥龍山”,共21個字,題名在唐貞元開山題字之左。元佑戊辰,即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它距唐貞元己巳正好是三百年。而在貞元、元佑兩刻底下,是第三處石刻:“紹聖二年十二月,晉江呂升卿明甫,以提點刑獄攝領州事,數與賓佐宴集臥龍山”,共計32個字。最後一塊是明嘉靖14年(1535年)紹興知府湯紹恩的“動靜樂壽”。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飛翼樓

往上攀登抵達飛翼樓,是府山的制高點,據說當年建樓的本意,是越國的軍隊用來觀察吳國軍事行動的,類似於軍事瞭望塔的功能。這座樓很高,唐朝的時候這裡建的是望海亭,後來又更名為五桂、越望、鎮越等名稱。1981年重建,名為望海亭。1997年拆亭建樓,始成我們現在眼前的這座飛翼樓,漢代望樓式建築風格。現在的“飛翼樓”三個字,是由趙樸初題寫的。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越大夫文種墓

公園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種同為勾踐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種不聽勸告,仍滯留于越國為相,最後,被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被殺。勾踐曰:“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說完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民間傳說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遙終老。2003無錫鴻山發現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湯紹恩“動靜樂壽”四字

文種墓再往前走就是摩崖石刻,共有四塊,分別屬於唐宋明三代。石刻之一:“貞元己巳歲十一月九日開山”,共12個字。貞元己巳,即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臥龍山在唐代作為浙東觀察使後園,是地方官吏遊樂之處。唐貞元五年,皇甫政在任,該題刻也是臥龍山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早摩崖。石刻之二:“後三百年元佑戊辰,楊傑、張詢、朱鞏、戚守道登臥龍山”,共21個字,題名在唐貞元開山題字之左。元佑戊辰,即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它距唐貞元己巳正好是三百年。而在貞元、元佑兩刻底下,是第三處石刻:“紹聖二年十二月,晉江呂升卿明甫,以提點刑獄攝領州事,數與賓佐宴集臥龍山”,共計32個字。最後一塊是明嘉靖14年(1535年)紹興知府湯紹恩的“動靜樂壽”。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飛翼樓

往上攀登抵達飛翼樓,是府山的制高點,據說當年建樓的本意,是越國的軍隊用來觀察吳國軍事行動的,類似於軍事瞭望塔的功能。這座樓很高,唐朝的時候這裡建的是望海亭,後來又更名為五桂、越望、鎮越等名稱。1981年重建,名為望海亭。1997年拆亭建樓,始成我們現在眼前的這座飛翼樓,漢代望樓式建築風格。現在的“飛翼樓”三個字,是由趙樸初題寫的。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蓬萊閣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越大夫文種墓

公園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種同為勾踐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種不聽勸告,仍滯留于越國為相,最後,被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被殺。勾踐曰:“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說完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民間傳說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遙終老。2003無錫鴻山發現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湯紹恩“動靜樂壽”四字

文種墓再往前走就是摩崖石刻,共有四塊,分別屬於唐宋明三代。石刻之一:“貞元己巳歲十一月九日開山”,共12個字。貞元己巳,即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臥龍山在唐代作為浙東觀察使後園,是地方官吏遊樂之處。唐貞元五年,皇甫政在任,該題刻也是臥龍山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早摩崖。石刻之二:“後三百年元佑戊辰,楊傑、張詢、朱鞏、戚守道登臥龍山”,共21個字,題名在唐貞元開山題字之左。元佑戊辰,即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它距唐貞元己巳正好是三百年。而在貞元、元佑兩刻底下,是第三處石刻:“紹聖二年十二月,晉江呂升卿明甫,以提點刑獄攝領州事,數與賓佐宴集臥龍山”,共計32個字。最後一塊是明嘉靖14年(1535年)紹興知府湯紹恩的“動靜樂壽”。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飛翼樓

往上攀登抵達飛翼樓,是府山的制高點,據說當年建樓的本意,是越國的軍隊用來觀察吳國軍事行動的,類似於軍事瞭望塔的功能。這座樓很高,唐朝的時候這裡建的是望海亭,後來又更名為五桂、越望、鎮越等名稱。1981年重建,名為望海亭。1997年拆亭建樓,始成我們現在眼前的這座飛翼樓,漢代望樓式建築風格。現在的“飛翼樓”三個字,是由趙樸初題寫的。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蓬萊閣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王十朋《會稽三賦》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越大夫文種墓

公園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種同為勾踐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種不聽勸告,仍滯留于越國為相,最後,被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被殺。勾踐曰:“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說完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民間傳說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遙終老。2003無錫鴻山發現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湯紹恩“動靜樂壽”四字

文種墓再往前走就是摩崖石刻,共有四塊,分別屬於唐宋明三代。石刻之一:“貞元己巳歲十一月九日開山”,共12個字。貞元己巳,即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臥龍山在唐代作為浙東觀察使後園,是地方官吏遊樂之處。唐貞元五年,皇甫政在任,該題刻也是臥龍山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早摩崖。石刻之二:“後三百年元佑戊辰,楊傑、張詢、朱鞏、戚守道登臥龍山”,共21個字,題名在唐貞元開山題字之左。元佑戊辰,即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它距唐貞元己巳正好是三百年。而在貞元、元佑兩刻底下,是第三處石刻:“紹聖二年十二月,晉江呂升卿明甫,以提點刑獄攝領州事,數與賓佐宴集臥龍山”,共計32個字。最後一塊是明嘉靖14年(1535年)紹興知府湯紹恩的“動靜樂壽”。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飛翼樓

往上攀登抵達飛翼樓,是府山的制高點,據說當年建樓的本意,是越國的軍隊用來觀察吳國軍事行動的,類似於軍事瞭望塔的功能。這座樓很高,唐朝的時候這裡建的是望海亭,後來又更名為五桂、越望、鎮越等名稱。1981年重建,名為望海亭。1997年拆亭建樓,始成我們現在眼前的這座飛翼樓,漢代望樓式建築風格。現在的“飛翼樓”三個字,是由趙樸初題寫的。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蓬萊閣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王十朋《會稽三賦》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董其昌手書《蓬萊閣賦》

"

紹興城內曾有大小山九座,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有幾座小山因為取土建房或者是築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府山是紹興城內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佔地面積最大﹣22公頃,文化內涵最豐富﹣府山是范蠡所築山陰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種藏於此山下又稱種山,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城內九座山現在僅府山、蕺山、塔山較為明顯。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經無蹤無影了。

府山盤旋迴繞,形若臥龍因此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功赫然。宋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後,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雪後府山,遠處塔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種,春秋末期楚國人,只當個小小的縣令,公元前496年,文種來到越國,受到勾踐的禮遇,拜為大夫。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87年,文種向勾踐獻上歷史上著名的“伐吳九術”,結果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殲滅了吳國。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越大夫文種墓

公園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種同為勾踐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勸誡文種,“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種不聽勸告,仍滯留于越國為相,最後,被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被殺。勾踐曰:“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說完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一代謀臣,伏劍而死。民間傳說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遙終老。2003無錫鴻山發現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湯紹恩“動靜樂壽”四字

文種墓再往前走就是摩崖石刻,共有四塊,分別屬於唐宋明三代。石刻之一:“貞元己巳歲十一月九日開山”,共12個字。貞元己巳,即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臥龍山在唐代作為浙東觀察使後園,是地方官吏遊樂之處。唐貞元五年,皇甫政在任,該題刻也是臥龍山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早摩崖。石刻之二:“後三百年元佑戊辰,楊傑、張詢、朱鞏、戚守道登臥龍山”,共21個字,題名在唐貞元開山題字之左。元佑戊辰,即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它距唐貞元己巳正好是三百年。而在貞元、元佑兩刻底下,是第三處石刻:“紹聖二年十二月,晉江呂升卿明甫,以提點刑獄攝領州事,數與賓佐宴集臥龍山”,共計32個字。最後一塊是明嘉靖14年(1535年)紹興知府湯紹恩的“動靜樂壽”。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飛翼樓

往上攀登抵達飛翼樓,是府山的制高點,據說當年建樓的本意,是越國的軍隊用來觀察吳國軍事行動的,類似於軍事瞭望塔的功能。這座樓很高,唐朝的時候這裡建的是望海亭,後來又更名為五桂、越望、鎮越等名稱。1981年重建,名為望海亭。1997年拆亭建樓,始成我們現在眼前的這座飛翼樓,漢代望樓式建築風格。現在的“飛翼樓”三個字,是由趙樸初題寫的。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蓬萊閣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王十朋《會稽三賦》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董其昌手書《蓬萊閣賦》

紹興城內諸山之府山

府山上最出名的當屬蓬萊閣,辛棄疾於寧宗嘉泰三年(1203)冬任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他在《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中寫登閣所見萬端景色,追憶越國兒女的英雄往事。南宋狀元王十朋曾寫《蓬萊閣賦》,曾與《黃鶴樓記》、《滕王閣賦》齊名。王十朋於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狀元及第,初添差紹興府僉判。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著作佐郎,會稽大宗正丞(南宋時期紹興是皇家後花園,宗室都在紹興)。因此,王十朋對稽山鑑水有著一種特殊的歷史情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