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史:漢字造字的基本原理

東漢的許慎是第一個研究文字構造的人,他在《說文解字·序》中介紹了文字的由來,以及周秦漢時期的演變,並詳細闡述了造字的基本原理,即“六書”。

在《序言》中許慎介紹了漢字的起源於有三個階段,一是伏羲畫卦,二是結繩記事,三是倉頡造字。就目前的考古發現,早期漢字多以刻文為主,從至今八千多年的賈湖遺址,到至今七千年的雙墩遺址,以及至六千年的半坡遺址所發現的文字符號均是刻寫出來的。而“巖畫”則是集中地出現在距今五千年之後。這些“刻符”和“巖畫”共同構成了漢字的早期萌芽。

漢字簡史:漢字造字的基本原理

象形

伏羲畫卦本質上和文字關係不大,其陰爻“--”,陽爻“—”,所表達的含義是陰陽變化之象,其哲思、其義蘊遠比畫個圓圈加一橫代表“日”,畫個半圈加一橫代表“月”,要深遠的多。發展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這麼一個過程。因此文字、文化的發展,只能是由早期簡單的字符發展為較為複雜的文字,由淺顯的象形表意發展出深邃的哲學。此說倒果為因。

結繩記事本質上和文字是沒有關係的,目前對於結繩記事的解釋還是存在分歧的。一從古說:“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一破古說:“結繩記事”不是“在繩子上打結記住事情”的意思,“繩”其實就是旗幟的前身,“結繩”是在旗杆上結上繩子的意思,一根旗杆上結著幾條不同繩子,就是代表幾個不同部族的聯合,“結繩記事”的“事”字不是“事情”的意思,而是同事的“事”,是做人幫手、為人打工的那種“事”。按其出處《繫辭》之中只有“結繩而治”而無“結繩記事”,按結繩只能計數,而不能記事,遠古之事或許採用過結繩來記數,但決然不足以發揮早期文字記事的作用。

漢字簡史:漢字造字的基本原理

指事

至於倉頡造字之說,在戰國之前是沒有人提過上古有倉頡這麼一個歷史人物的,戰國時期有了“倉頡傳文字”的說法,西漢有了“倉頡作書”的說法,東漢時期才逐漸豐富了“倉頡造字”的故事傳說。倉頡成了黃帝治下的史官,通過觀察鳥獸的腳印來造出了文字,當時粟米像雨一樣從天而降,把鬼嚇得在半夜裡哭泣。故事總是越傳越邪乎,在古人的歷史觀中,文明都是從牛鬼蛇神開始的。

我們可以認為漢字是先民集體的智慧結晶,而不必歸功於某一個人。那麼漢字是如何造出來的呢?許慎通過對字形字體的研究,總結出來“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註、六曰假借。其中前四種是造字原理,後兩種是用字方法。

漢字簡史:漢字造字的基本原理

會意

漢字並不完全是象形文字,可以說是發端於象形,而真正佔據主流的是形聲字,在《說文解字》中約佔80%,在《康熙字典》中約佔90%。形聲字一半表音、一半表意,比如:“江、河、湖、海”均為“氵”,均與水有關。當然並非所有的漢字採用的都是相同、相近、相通的含義造字,也有一些是採取相逆、相反的屬類。比如:晴、昭、晞、昕等含有明亮之意;晚、昧、暗、晦等則含有昏暗之意,均為“日”字旁,有日則明,無日則暗,而表示昏暗的字採取的是取相反的意思。

形聲字的母體來源於指事、象形、會意三大類。指事字以某一種抽象的符號為依據,賦予某種含義,比如以“一”為標準,在上面的是“上”字,在下面的是“下”字。在單體字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來合體指事的字,比如在“刀”上加一點,用“刃”表示刀口。合體指事字很多根源出自象形字,比如觀牛正面牛角向上,牛耳在下,取象為“牛”字,又以牛口出氣發聲,會意出來“牟”字。取人側面站立之象,為“人”字;取人跟人之意,為“從”字,很多人站在一起,為“眾”字。

漢字簡史:漢字造字的基本原理

形聲

象形、指事兩類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又以會意、形聲進行漢字的二次創造。這四種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已經運用的非常成熟了,後世逐漸豐富的文字依然不能滿足書寫表達的要求,於是出現了轉註、假借兩種漢字使用的方法。這兩種方法本質上都是以另外一個字代替書寫時要表達的意思。轉註有三種,一是形轉,不如老、考,二是音轉,比如巔、頂,三是義轉,比如常、恆。這些字在古文中都是可以互相替換使用的。而假借有一部分屬於本無其字,借它字表示,比如“難”本來是指“雞”的,後被假借為受困苦難的意思。還有一部分屬於難寫的字,用異體字替代,比如“淚、涙”,“罪、辠”,不好記不好寫的字在流傳中逐漸被淘汰。

漢語簡史:從文言文到白話文

極簡史:中國漢字的來龍去脈

漢字簡史:關於漢字起源的六種說法

轉載請註明出自【極簡國學】,插圖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先與作者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