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隨大流VS有主意

前兩天聽一個媽媽說,孩子本來說要電話手錶,剛說要給他買,他又改口說要別人有平衡車自己也想買。最後母子兩人商定了積分計劃,可哪知道一開學孩子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買最新款的電話手錶,因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擔心這是不是攀比心裡在作祟。最後,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交流,發現孩子並非自己擔心的那樣,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這個外部影響,讓自己不斷的改變決定。

其實,我們成人也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本來決定的事,因為大眾的普遍選擇而改變。

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指出:個體受到他人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尋求安心。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隨大流VS有主意

前兩天聽一個媽媽說,孩子本來說要電話手錶,剛說要給他買,他又改口說要別人有平衡車自己也想買。最後母子兩人商定了積分計劃,可哪知道一開學孩子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買最新款的電話手錶,因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擔心這是不是攀比心裡在作祟。最後,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交流,發現孩子並非自己擔心的那樣,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這個外部影響,讓自己不斷的改變決定。

其實,我們成人也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本來決定的事,因為大眾的普遍選擇而改變。

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指出:個體受到他人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尋求安心。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禁不住誘惑VS有意志力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到,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禁不住誘惑。因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都會刺激大腦回應過去的經驗,傳遞出想做的事。比如減肥,大家都明白要“管住嘴”,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不餓,也會很想來一口,於是大腦會告訴你,一點點沒事的。

為什麼不抗拒呢?

因為意志力到行動的控制,本身就是個高能耗的事,除非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否則它可不願費這個力氣。而對於充滿誘惑的電視、手機,孩子無法自控,也是同樣的道理。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隨大流VS有主意

前兩天聽一個媽媽說,孩子本來說要電話手錶,剛說要給他買,他又改口說要別人有平衡車自己也想買。最後母子兩人商定了積分計劃,可哪知道一開學孩子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買最新款的電話手錶,因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擔心這是不是攀比心裡在作祟。最後,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交流,發現孩子並非自己擔心的那樣,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這個外部影響,讓自己不斷的改變決定。

其實,我們成人也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本來決定的事,因為大眾的普遍選擇而改變。

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指出:個體受到他人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尋求安心。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禁不住誘惑VS有意志力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到,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禁不住誘惑。因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都會刺激大腦回應過去的經驗,傳遞出想做的事。比如減肥,大家都明白要“管住嘴”,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不餓,也會很想來一口,於是大腦會告訴你,一點點沒事的。

為什麼不抗拒呢?

因為意志力到行動的控制,本身就是個高能耗的事,除非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否則它可不願費這個力氣。而對於充滿誘惑的電視、手機,孩子無法自控,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如何看待大腦的天性懶惰?

當然,大腦的懶惰並非只會帶來麻煩,它也能給孩子帶來不少成長契機。

1、懶惰,可以促進創新

我們嫌洗衣服麻煩,於是有了洗衣機;我們因為交流不變,於是有了移動電話。這都是大腦為了適應懶惰作出的創新。

2、懶惰,可以促進習慣養成

懶惰的大腦最喜歡尋求“自動化處理”的模式,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如果告訴大腦,這個習慣是可以讓你一勞永逸的,那麼它就會非常樂意去配合。

3、懶惰,可以更好的自我保護

如果大腦一直在積極工作的狀態,會發生什麼?來者不拒、關注面廣。但這樣做,會讓自己陷入過渡付出、注意力分散等窘境,其實對於身心健康和工作結果,都不算是好事。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隨大流VS有主意

前兩天聽一個媽媽說,孩子本來說要電話手錶,剛說要給他買,他又改口說要別人有平衡車自己也想買。最後母子兩人商定了積分計劃,可哪知道一開學孩子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買最新款的電話手錶,因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擔心這是不是攀比心裡在作祟。最後,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交流,發現孩子並非自己擔心的那樣,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這個外部影響,讓自己不斷的改變決定。

其實,我們成人也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本來決定的事,因為大眾的普遍選擇而改變。

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指出:個體受到他人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尋求安心。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禁不住誘惑VS有意志力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到,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禁不住誘惑。因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都會刺激大腦回應過去的經驗,傳遞出想做的事。比如減肥,大家都明白要“管住嘴”,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不餓,也會很想來一口,於是大腦會告訴你,一點點沒事的。

為什麼不抗拒呢?

因為意志力到行動的控制,本身就是個高能耗的事,除非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否則它可不願費這個力氣。而對於充滿誘惑的電視、手機,孩子無法自控,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如何看待大腦的天性懶惰?

當然,大腦的懶惰並非只會帶來麻煩,它也能給孩子帶來不少成長契機。

1、懶惰,可以促進創新

我們嫌洗衣服麻煩,於是有了洗衣機;我們因為交流不變,於是有了移動電話。這都是大腦為了適應懶惰作出的創新。

2、懶惰,可以促進習慣養成

懶惰的大腦最喜歡尋求“自動化處理”的模式,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如果告訴大腦,這個習慣是可以讓你一勞永逸的,那麼它就會非常樂意去配合。

3、懶惰,可以更好的自我保護

如果大腦一直在積極工作的狀態,會發生什麼?來者不拒、關注面廣。但這樣做,會讓自己陷入過渡付出、注意力分散等窘境,其實對於身心健康和工作結果,都不算是好事。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見招拆招,讓懶惰的大腦為孩子服務

對於有利有弊的大腦懶惰天性,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大腦的懶惰,是為了讓自己處在更節能、更安全的狀態,而當它覺得有大事情要發生時,也能充滿幹勁兒。那麼我們不如見招拆招,去適應這個狀態,揚長避短。

1、給點甜頭,讓大腦擁有幹勁兒

腦科學專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物質——多巴胺。當人們在快樂的狀態和壓力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這種物質,這時候,大腦就會變得動力十足:有意志力、敢於突破、積極主動、擁有幹勁兒、創意滿滿……

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大腦非常迷戀的一種物質,只要嘗過一次甜頭,它就會期待著下一次。

所以,想要孩子的大腦積極主動,我們可以幫他營造促進多巴胺分泌的環境,比如運動、冥想、專注興趣、聽音樂、尋找新樂趣、挑戰新鮮事物都是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方法。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隨大流VS有主意

前兩天聽一個媽媽說,孩子本來說要電話手錶,剛說要給他買,他又改口說要別人有平衡車自己也想買。最後母子兩人商定了積分計劃,可哪知道一開學孩子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買最新款的電話手錶,因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擔心這是不是攀比心裡在作祟。最後,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交流,發現孩子並非自己擔心的那樣,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這個外部影響,讓自己不斷的改變決定。

其實,我們成人也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本來決定的事,因為大眾的普遍選擇而改變。

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指出:個體受到他人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尋求安心。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禁不住誘惑VS有意志力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到,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禁不住誘惑。因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都會刺激大腦回應過去的經驗,傳遞出想做的事。比如減肥,大家都明白要“管住嘴”,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不餓,也會很想來一口,於是大腦會告訴你,一點點沒事的。

為什麼不抗拒呢?

因為意志力到行動的控制,本身就是個高能耗的事,除非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否則它可不願費這個力氣。而對於充滿誘惑的電視、手機,孩子無法自控,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如何看待大腦的天性懶惰?

當然,大腦的懶惰並非只會帶來麻煩,它也能給孩子帶來不少成長契機。

1、懶惰,可以促進創新

我們嫌洗衣服麻煩,於是有了洗衣機;我們因為交流不變,於是有了移動電話。這都是大腦為了適應懶惰作出的創新。

2、懶惰,可以促進習慣養成

懶惰的大腦最喜歡尋求“自動化處理”的模式,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如果告訴大腦,這個習慣是可以讓你一勞永逸的,那麼它就會非常樂意去配合。

3、懶惰,可以更好的自我保護

如果大腦一直在積極工作的狀態,會發生什麼?來者不拒、關注面廣。但這樣做,會讓自己陷入過渡付出、注意力分散等窘境,其實對於身心健康和工作結果,都不算是好事。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見招拆招,讓懶惰的大腦為孩子服務

對於有利有弊的大腦懶惰天性,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大腦的懶惰,是為了讓自己處在更節能、更安全的狀態,而當它覺得有大事情要發生時,也能充滿幹勁兒。那麼我們不如見招拆招,去適應這個狀態,揚長避短。

1、給點甜頭,讓大腦擁有幹勁兒

腦科學專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物質——多巴胺。當人們在快樂的狀態和壓力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這種物質,這時候,大腦就會變得動力十足:有意志力、敢於突破、積極主動、擁有幹勁兒、創意滿滿……

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大腦非常迷戀的一種物質,只要嘗過一次甜頭,它就會期待著下一次。

所以,想要孩子的大腦積極主動,我們可以幫他營造促進多巴胺分泌的環境,比如運動、冥想、專注興趣、聽音樂、尋找新樂趣、挑戰新鮮事物都是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方法。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用習慣可以節能,吸引大腦行動

大腦懶惰時,希望切入固化模式自動運營,這正習慣養成不謀而合。可現實中,我們常感到習慣養成是個難題。

其實,如果順應大腦的性子,就會好做的得多。大腦害怕麻煩,怕任務重,愛隨大流,那我們就可以降低要求、簡化指令、多多示範

比如,孩子進門總是忘記洗手。我們可以在進門前的路途中,先無意的說一句“等會回家先洗手,咱們再……”,這樣孩子的大腦會竊喜,它得到了一個省事的信息。

進門後,如果孩子不洗,我們就要用最簡單但核心的話去下達指令,比如“手”,因為有了前期的提醒,這個字基本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了。

當然,意識不代表行動,這時候,我們不要等孩子行動,而是自己去洗,孩子的大腦正在洗手狀態下,就很容易被這個行為帶走了。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隨大流VS有主意

前兩天聽一個媽媽說,孩子本來說要電話手錶,剛說要給他買,他又改口說要別人有平衡車自己也想買。最後母子兩人商定了積分計劃,可哪知道一開學孩子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買最新款的電話手錶,因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擔心這是不是攀比心裡在作祟。最後,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交流,發現孩子並非自己擔心的那樣,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這個外部影響,讓自己不斷的改變決定。

其實,我們成人也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本來決定的事,因為大眾的普遍選擇而改變。

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指出:個體受到他人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尋求安心。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禁不住誘惑VS有意志力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到,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禁不住誘惑。因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都會刺激大腦回應過去的經驗,傳遞出想做的事。比如減肥,大家都明白要“管住嘴”,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不餓,也會很想來一口,於是大腦會告訴你,一點點沒事的。

為什麼不抗拒呢?

因為意志力到行動的控制,本身就是個高能耗的事,除非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否則它可不願費這個力氣。而對於充滿誘惑的電視、手機,孩子無法自控,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如何看待大腦的天性懶惰?

當然,大腦的懶惰並非只會帶來麻煩,它也能給孩子帶來不少成長契機。

1、懶惰,可以促進創新

我們嫌洗衣服麻煩,於是有了洗衣機;我們因為交流不變,於是有了移動電話。這都是大腦為了適應懶惰作出的創新。

2、懶惰,可以促進習慣養成

懶惰的大腦最喜歡尋求“自動化處理”的模式,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如果告訴大腦,這個習慣是可以讓你一勞永逸的,那麼它就會非常樂意去配合。

3、懶惰,可以更好的自我保護

如果大腦一直在積極工作的狀態,會發生什麼?來者不拒、關注面廣。但這樣做,會讓自己陷入過渡付出、注意力分散等窘境,其實對於身心健康和工作結果,都不算是好事。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見招拆招,讓懶惰的大腦為孩子服務

對於有利有弊的大腦懶惰天性,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大腦的懶惰,是為了讓自己處在更節能、更安全的狀態,而當它覺得有大事情要發生時,也能充滿幹勁兒。那麼我們不如見招拆招,去適應這個狀態,揚長避短。

1、給點甜頭,讓大腦擁有幹勁兒

腦科學專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物質——多巴胺。當人們在快樂的狀態和壓力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這種物質,這時候,大腦就會變得動力十足:有意志力、敢於突破、積極主動、擁有幹勁兒、創意滿滿……

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大腦非常迷戀的一種物質,只要嘗過一次甜頭,它就會期待著下一次。

所以,想要孩子的大腦積極主動,我們可以幫他營造促進多巴胺分泌的環境,比如運動、冥想、專注興趣、聽音樂、尋找新樂趣、挑戰新鮮事物都是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方法。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用習慣可以節能,吸引大腦行動

大腦懶惰時,希望切入固化模式自動運營,這正習慣養成不謀而合。可現實中,我們常感到習慣養成是個難題。

其實,如果順應大腦的性子,就會好做的得多。大腦害怕麻煩,怕任務重,愛隨大流,那我們就可以降低要求、簡化指令、多多示範

比如,孩子進門總是忘記洗手。我們可以在進門前的路途中,先無意的說一句“等會回家先洗手,咱們再……”,這樣孩子的大腦會竊喜,它得到了一個省事的信息。

進門後,如果孩子不洗,我們就要用最簡單但核心的話去下達指令,比如“手”,因為有了前期的提醒,這個字基本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了。

當然,意識不代表行動,這時候,我們不要等孩子行動,而是自己去洗,孩子的大腦正在洗手狀態下,就很容易被這個行為帶走了。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3、繞開雷區,避免縱容大腦懶惰

除了促進大腦做,避免大腦不做也很關鍵。平時,我們要注意避免踏入以下雷區,不給大腦嬌縱的機會。

  • 讓孩子做主——正中隨大流下懷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是通知一下。這時候,大腦就會竊喜的收下這一切。你讓我做,我就做,你沒說的,我就會說那是你的責任和我無關。

  • 替孩子做事——大腦樂得清閒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小、孩子不懂、孩子不適合,而不敢放手,這時候,就會大腦更加樂得清閒。比如,孩子要自己倒水喝,我們擔心孩子灑了、燙著了,不讓孩子練習。這時候,大腦並不會為此沮喪,而是開心的離開了。而當這種習慣形成後,孩子就會懶得動手。甚至會說,我要喝水,為什麼不給我倒水。

  • 否定孩子——抑制多巴胺

什麼大腦遇到“大事情要發生”時,讓人們產生幹勁兒呢?腦科學專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物質——多巴胺。大腦非常迷戀這種物質,並十分願意為之積極的行動起來。

但一味的否定孩子,會讓抑制多巴胺的分泌,久而久之,大腦就會真的失去幹勁。這就是為何總被貼負面標籤的孩子,能量很低的願意。

  • 要求過嚴——大目標小目標

大腦迷戀多巴胺,多次持續輸入,孩子就能更好的維持在積極的狀態。但過於嚴格的要求,要買拉長戰線,要麼讓結果遙不可期,這都不利於多巴胺的分泌。

  • 太把學習當回事——遊戲的重要性

有的家長認為,學習很嚴肅,學完了才能玩。其實,遊戲可以促進多巴胺,遊戲也能增進親子的感情,幫助孩子理解和認識世界。而孩子很多知識的學習,也需要通過遊戲來加深印象。一味的分離學習和遊戲,會讓孩子陷入一塵不變的狀態,這會促進大腦進入懶惰的拒絕模式。

"

當循循善誘遭遇不行、不會、我不知道

“快說,到底怎麼回事?”樂樂的媽媽明顯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時活潑機敏的樂樂,像霜打的茄子耷拉著頭,任憑媽媽怎麼問,都只有一個不字。

這樣的情景,或許在不少家庭都經常上演。明明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說不知道;明明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孩子說我不行;明明講過很多次的知識,孩子說我不會。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我們,就會被逼得換一副模樣——音調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動手爆粗。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孩子各種做不到,都是大腦在搞鬼

不少家長開始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小問題、小坎坷,就表現的這麼消極?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膽小怯懦、還是能力訓練不夠?

1、大腦是隻慵懶的獅子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天性懶惰,拒絕是本職工作。

從生物學角度講,消極的應對是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種優秀的自我保護手段。作為人體最高能耗器官,大腦就如一隻獅子,平時都是慵懶的躺著。這樣在獵捕的關鍵時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時速,追擊獵物。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大腦最偏愛的三件事

大腦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懶惰的大腦,最偏愛做三件事:偏愛固化流程、喜歡隨大流、禁不住誘惑。

  • 固化流程VS變化挑戰

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時,大腦會建立一條相對優勢的通道,每次遇到同類經驗,處理方法就會從通道輸出。這種信息調取來源於固化流程——經驗,是最節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興奮地說“我會”“我知道”。但如果這個程序稍有變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個通道。

比如逆向思維,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2-7歲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時期,還不能掌握逆向思維。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卻不還會減法。比如說,孩子學會了1+4=5,也能說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時,大腦會切入固化流程,查找無果後,就會因為高能耗而自動切換到拒絕模式。這時候,孩子就會可憐巴巴的說,“我不知道”。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隨大流VS有主意

前兩天聽一個媽媽說,孩子本來說要電話手錶,剛說要給他買,他又改口說要別人有平衡車自己也想買。最後母子兩人商定了積分計劃,可哪知道一開學孩子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買最新款的電話手錶,因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擔心這是不是攀比心裡在作祟。最後,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交流,發現孩子並非自己擔心的那樣,而是因為大家都說好這個外部影響,讓自己不斷的改變決定。

其實,我們成人也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本來決定的事,因為大眾的普遍選擇而改變。

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指出:個體受到他人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尋求安心。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 禁不住誘惑VS有意志力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提到,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禁不住誘惑。因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都會刺激大腦回應過去的經驗,傳遞出想做的事。比如減肥,大家都明白要“管住嘴”,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不餓,也會很想來一口,於是大腦會告訴你,一點點沒事的。

為什麼不抗拒呢?

因為意志力到行動的控制,本身就是個高能耗的事,除非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否則它可不願費這個力氣。而對於充滿誘惑的電視、手機,孩子無法自控,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如何看待大腦的天性懶惰?

當然,大腦的懶惰並非只會帶來麻煩,它也能給孩子帶來不少成長契機。

1、懶惰,可以促進創新

我們嫌洗衣服麻煩,於是有了洗衣機;我們因為交流不變,於是有了移動電話。這都是大腦為了適應懶惰作出的創新。

2、懶惰,可以促進習慣養成

懶惰的大腦最喜歡尋求“自動化處理”的模式,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如果告訴大腦,這個習慣是可以讓你一勞永逸的,那麼它就會非常樂意去配合。

3、懶惰,可以更好的自我保護

如果大腦一直在積極工作的狀態,會發生什麼?來者不拒、關注面廣。但這樣做,會讓自己陷入過渡付出、注意力分散等窘境,其實對於身心健康和工作結果,都不算是好事。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見招拆招,讓懶惰的大腦為孩子服務

對於有利有弊的大腦懶惰天性,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大腦的懶惰,是為了讓自己處在更節能、更安全的狀態,而當它覺得有大事情要發生時,也能充滿幹勁兒。那麼我們不如見招拆招,去適應這個狀態,揚長避短。

1、給點甜頭,讓大腦擁有幹勁兒

腦科學專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物質——多巴胺。當人們在快樂的狀態和壓力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這種物質,這時候,大腦就會變得動力十足:有意志力、敢於突破、積極主動、擁有幹勁兒、創意滿滿……

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大腦非常迷戀的一種物質,只要嘗過一次甜頭,它就會期待著下一次。

所以,想要孩子的大腦積極主動,我們可以幫他營造促進多巴胺分泌的環境,比如運動、冥想、專注興趣、聽音樂、尋找新樂趣、挑戰新鮮事物都是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方法。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2、用習慣可以節能,吸引大腦行動

大腦懶惰時,希望切入固化模式自動運營,這正習慣養成不謀而合。可現實中,我們常感到習慣養成是個難題。

其實,如果順應大腦的性子,就會好做的得多。大腦害怕麻煩,怕任務重,愛隨大流,那我們就可以降低要求、簡化指令、多多示範

比如,孩子進門總是忘記洗手。我們可以在進門前的路途中,先無意的說一句“等會回家先洗手,咱們再……”,這樣孩子的大腦會竊喜,它得到了一個省事的信息。

進門後,如果孩子不洗,我們就要用最簡單但核心的話去下達指令,比如“手”,因為有了前期的提醒,這個字基本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了。

當然,意識不代表行動,這時候,我們不要等孩子行動,而是自己去洗,孩子的大腦正在洗手狀態下,就很容易被這個行為帶走了。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3、繞開雷區,避免縱容大腦懶惰

除了促進大腦做,避免大腦不做也很關鍵。平時,我們要注意避免踏入以下雷區,不給大腦嬌縱的機會。

  • 讓孩子做主——正中隨大流下懷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是通知一下。這時候,大腦就會竊喜的收下這一切。你讓我做,我就做,你沒說的,我就會說那是你的責任和我無關。

  • 替孩子做事——大腦樂得清閒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小、孩子不懂、孩子不適合,而不敢放手,這時候,就會大腦更加樂得清閒。比如,孩子要自己倒水喝,我們擔心孩子灑了、燙著了,不讓孩子練習。這時候,大腦並不會為此沮喪,而是開心的離開了。而當這種習慣形成後,孩子就會懶得動手。甚至會說,我要喝水,為什麼不給我倒水。

  • 否定孩子——抑制多巴胺

什麼大腦遇到“大事情要發生”時,讓人們產生幹勁兒呢?腦科學專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物質——多巴胺。大腦非常迷戀這種物質,並十分願意為之積極的行動起來。

但一味的否定孩子,會讓抑制多巴胺的分泌,久而久之,大腦就會真的失去幹勁。這就是為何總被貼負面標籤的孩子,能量很低的願意。

  • 要求過嚴——大目標小目標

大腦迷戀多巴胺,多次持續輸入,孩子就能更好的維持在積極的狀態。但過於嚴格的要求,要買拉長戰線,要麼讓結果遙不可期,這都不利於多巴胺的分泌。

  • 太把學習當回事——遊戲的重要性

有的家長認為,學習很嚴肅,學完了才能玩。其實,遊戲可以促進多巴胺,遊戲也能增進親子的感情,幫助孩子理解和認識世界。而孩子很多知識的學習,也需要通過遊戲來加深印象。一味的分離學習和遊戲,會讓孩子陷入一塵不變的狀態,這會促進大腦進入懶惰的拒絕模式。

孩子不積極、沒主見?腦科學專家:大腦天性懶惰,戰勝要有方法

《禮記·學記》有云:“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希望大家能通過不斷的修煉,要接納孩子的天性,發現他的長處,引導孩子揚長避短,將缺點轉化為優點。

我是甜嫻,一個80後二胎老媽。迷戀遊戲力,追逐陽光育兒。如願攜手同行,歡迎關注@嫻聊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