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應用:父母的反饋影響孩子的成長髮展

不完美媽媽 設計 數學 銀行 舞蹈 教育眼鏡片 2019-05-31

誰沒被父母設計過,那個父母又沒做過設計過自己的“傻娃”?

小時候,與我同歲的表妹,童言無忌的直言:“姐姐,你唱的歌跑調了”。

儘管五音不全,但我像大部分小孩一樣就是很喜歡唱歌、跳舞。

每當我在家裡引吭高歌時,爸爸總是從窗口探出頭來,故露驚訝的說:“小東西,是你在唱歌啊!我還以為是收音機裡唱的呢!”。

爸爸這不切實際的誇獎,給了我自居“擁有藝術天賦”的底氣——五音不全,就學畫畫,所以我大學讀了美院。

爸爸的褒獎成了我“理直氣壯”的自信,唱歌跑調也沒能阻擋我對藝術的熱愛——衝鴨!

我一直是學校裡的文藝活躍分子,從小學到大學連任文藝文員。

每年校藝術節,我都擔任合唱節目的領唱,真是要感謝老師和同學們偏袒的厚愛。

排練時,我面對同學們領唱,同學們站在我對面齊聲給我領唱——大家心照不宣,場面和諧的我都忘了臉紅;回想起來——哎呀,真是汗顏啊!

五音不全很可能成為我一生自卑的短板,但爸爸前置的設計讓我沒有被困於短板中。

教育心理學應用:父母的反饋影響孩子的成長髮展

初中的我,跟著同學們一起追星崇拜偶像。

有一天,我往房間牆上釘釘子掛偶像海報——是的,青春偶像海報,不是獎狀!

爸爸在屋外聽見噪音大聲呵斥:“造反呢!”,緊接著聽見媽媽開腔說:“閨女什麼時候做過出格的事啊?你也不搞清楚了再凶人”,爸爸進屋看見我往牆上釘釘子,他竟然沒說我!讓我站一邊扶椅子,他登高幫我釘。

後來,我真的,從來沒做過出格的事。

哪怕是魔鬼的青春期;哪怕是沒有父母管的外地求學;哪怕是畢業後遠走高飛孤身闖世界——心裡始終裝著媽媽的那句“從不做出格的事”的評價。

媽媽巧妙的前置“鏡中我”塑造了後來“真的我”。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現今,我真是懷疑當年的場面是爸媽打配合“紅白臉”設計了我,面對父母的善意設計我心甘情願的就範了。

教育心理學應用:父母的反饋影響孩子的成長髮展

人工打造孩子可以自居的“鏡中我”

週末,回孩子奶奶家,跟婆婆在廚房裡忙活做午飯。

奶奶問及孫子最近的表現;感官告訴我“小東西”就在廚房門口,邊玩邊支著耳朵偷聽呢。

在保證兒子能聽見的前提下,我故意壓低聲音說:“老師說紀律還有待提高;但老師誇您孫子很有禮貌,是個善良的孩子”奶奶聽了喜笑顏開,我接著說:“數學老師很喜歡您孫子,說他是學數學的料,只要學習態度端正能比班裡其他孩子學得好”。

以上是我有意說給兒子聽的;當然,數學老師也真的鼓勵過孩子,大部分內容是真實的。

“偷聽門”事件後,數月來兒子的數學不再用我們操心,成績穩步提升。前幾天,先生和兒子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兒子:爸爸,我長大要當老師。

爸爸:不當作家了?那你想教什麼呢?

兒子:數學老師,我要教數學。

爸爸:噢,你們數學老師對你影響這麼大呢?

兒子:當然,數學老師跟四年級的班主任一樣。

爸爸:怎麼一樣了?

兒子:都是賞罰分明。

……

數學老師真的比其他老師更“賞罰分明”嗎?

家長有意為之的樹立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孩子喜歡老師就會喜歡老師教的學科。

你跟親朋在客廳聊天,孩子隔牆有耳偷聽。

你說:“他的學習不用我操心,他自己知道要勁兒!”;這孩子也許就此,真的知道自己“要勁兒”了。

但,說這話的前提是:你對孩子的學習真的做到了“外鬆內緊”,讓孩子沒有壓迫感;否則,孩子會認為你在跟親朋說謊,適得其反。

教育心理學應用:父母的反饋影響孩子的成長髮展

別把孩子當“小動物”,你在說他在聽。

低年級時,兒子班裡家委會週末組織活,孩子們在一邊挖沙子,媽媽們聚在一起閒聊。

大家圍著即將生產的三位準二寶媽媽,預測將要出生寶寶的性別,因為頭胎都是男孩,二胎都想要女孩,而且表示相比兒子更喜歡女兒。

幾天後,在接孩子的隊伍裡遇見了其中的一位準二寶媽。

她說,那天回去後孩子一直悶悶不樂,晚上小傢伙湊到媽媽身邊問:“媽媽,有了妹妹你還喜歡我媽?”媽媽聽後淚崩,小傢伙憂心忡忡自己一個人擔驚受怕了多久,才鼓起勇氣問媽媽的啊!

真別把孩子當不懂事的“小動物”,孩子比成人敏感!

媽媽的銀行賬戶裡有什麼

美國作家,凱瑟琳·福布斯寫的《媽媽的銀行賬戶》1942年在《讀者文摘》上首次發表。

講述了物質匱乏的年代生活貧困的一家人,媽媽告訴孩子們,她有一個銀行賬戶。

從此,媽媽的銀行賬戶成了一個美妙的東西,給孩子們以自豪、溫暖、安全感。

孩子們在媽媽的引導下,保護著媽媽的銀行賬戶,在困難時期孩子們勤工儉學度過了一次次危機。

二十年後,孩子們得知,媽媽其實從來都沒進過銀行,更沒有銀行賬戶,銀行賬戶是媽媽設計出來的。

媽媽說:“我不能讓小孩子感到害怕,不能讓你們沒有安全感。”

教育心理學應用:父母的反饋影響孩子的成長髮展

時代變了,現在的孩子物質過剩,家長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甚至是無求先應,孩子擁有的東西來的太容易了。

因此,我給兒子設計了治療物質過剩的事務;比如,家裡的大事小情都讓孩子知曉;兒子褲子、襪子破洞我會給他補好接著穿(此項最好在孩子小學中年級前,當然媽媽為此要惡補“女紅”);培養兒子做跳蚤市場的資深攤主等。

前幾天我的生日,先生送了臺跑步機。兒子不無羨慕的說:“媽媽,你真幸福!爸爸總是送你禮物”。

我藉機前置兒子未來要承擔的責任,提醒他:“希望你長大後,也有能力讓你的妻子感受幸福”。

行為設計是一種隱形而高效的管理工具,父母的有意為之的設計可以讓影響力前置,教育順勢而為事半功倍。

父母不必是心理學專業,只要善意正向的前置設計父母眼中的“鏡中我”塑造孩子“真的我”,孩子都有向好的意願,通過別人眼中的自己,他會自動發掘自己人性中的內驅力塑造真的我。

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由最親密關係中的父母反饋決定的,父母認為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