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管理自己的員工,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管理自己的員工,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裡德曼,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7到10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5個玩具打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管理自己的員工,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裡德曼,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7到10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5個玩具打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他還特別對其中一半的男孩說,要是不聽話你會很糟糕。比如說,如果你玩機器人,我很生氣、我會處罰你、我會揍你…等等的,這種很嚴厲的威脅。

但是,對另外一半的小男孩,講的比較委婉;只是告訴他們,你不要玩機器人,那樣子不好。

在研究人員離開之後留下的小男孩,都很渴望的盯著那個機器人;經過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回來,謝謝這些男孩子參與實驗,並且讓這些男孩離開。

那這些男孩會不會經不起誘惑呢?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做了一個裝置,它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啟動。結果發現,這40個男孩裡,只有2個男孩很有自制力,沒有碰機器人。其中一個來自於「嚴厲警告組」,而另外一個來自於「委婉勸說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這個誘惑實在太大的時候,不管你是嚴厲警告,還是委婉勸說,基本上都沒什麼效果。

"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管理自己的員工,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裡德曼,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7到10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5個玩具打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他還特別對其中一半的男孩說,要是不聽話你會很糟糕。比如說,如果你玩機器人,我很生氣、我會處罰你、我會揍你…等等的,這種很嚴厲的威脅。

但是,對另外一半的小男孩,講的比較委婉;只是告訴他們,你不要玩機器人,那樣子不好。

在研究人員離開之後留下的小男孩,都很渴望的盯著那個機器人;經過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回來,謝謝這些男孩子參與實驗,並且讓這些男孩離開。

那這些男孩會不會經不起誘惑呢?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做了一個裝置,它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啟動。結果發現,這40個男孩裡,只有2個男孩很有自制力,沒有碰機器人。其中一個來自於「嚴厲警告組」,而另外一個來自於「委婉勸說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這個誘惑實在太大的時候,不管你是嚴厲警告,還是委婉勸說,基本上都沒什麼效果。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福裡德曼的研究重點,倒不是在於短時間之內,有什麼樣的不同。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這些男孩子透過這樣的過程,放到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會有什麼差異?

過了六個禮拜,他派一個女性的研究人員回到學校,找到那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他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叫他畫畫。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一樣放在房間的角落。

小孩子畫完之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說,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這次他們對玩具沒有設限,每一樣都可以玩。結果呢,原本屬於那些「嚴厲警告組」的男孩當中,有77%的孩子去玩那個機器人。而在「委婉勸說組」當中,則只有33%玩那個機器人。

沒想到幾周前,不同的規定方式,會對於男孩子後續的行為,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管理自己的員工,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裡德曼,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7到10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5個玩具打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他還特別對其中一半的男孩說,要是不聽話你會很糟糕。比如說,如果你玩機器人,我很生氣、我會處罰你、我會揍你…等等的,這種很嚴厲的威脅。

但是,對另外一半的小男孩,講的比較委婉;只是告訴他們,你不要玩機器人,那樣子不好。

在研究人員離開之後留下的小男孩,都很渴望的盯著那個機器人;經過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回來,謝謝這些男孩子參與實驗,並且讓這些男孩離開。

那這些男孩會不會經不起誘惑呢?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做了一個裝置,它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啟動。結果發現,這40個男孩裡,只有2個男孩很有自制力,沒有碰機器人。其中一個來自於「嚴厲警告組」,而另外一個來自於「委婉勸說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這個誘惑實在太大的時候,不管你是嚴厲警告,還是委婉勸說,基本上都沒什麼效果。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福裡德曼的研究重點,倒不是在於短時間之內,有什麼樣的不同。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這些男孩子透過這樣的過程,放到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會有什麼差異?

過了六個禮拜,他派一個女性的研究人員回到學校,找到那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他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叫他畫畫。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一樣放在房間的角落。

小孩子畫完之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說,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這次他們對玩具沒有設限,每一樣都可以玩。結果呢,原本屬於那些「嚴厲警告組」的男孩當中,有77%的孩子去玩那個機器人。而在「委婉勸說組」當中,則只有33%玩那個機器人。

沒想到幾周前,不同的規定方式,會對於男孩子後續的行為,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和人類思考「威脅」的方式,是有關的。通常只有在不希望對方做,他想做的那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提出威脅。當對方越想做那些事,這時候就需要越大的威脅,才能避免他去做。

所以,根據這樣的理論,當孩子聽到嚴重的「警告」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面就會想: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不讓我做;所以呢,他們才會對我做出這麼大的威脅。

外部威脅越大,反而造成當事人,他的渴望跟動機就越強。相反,當你委婉的要求孩子,不要玩機器人,這樣子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想要玩機器人。

"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管理自己的員工,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裡德曼,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7到10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5個玩具打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他還特別對其中一半的男孩說,要是不聽話你會很糟糕。比如說,如果你玩機器人,我很生氣、我會處罰你、我會揍你…等等的,這種很嚴厲的威脅。

但是,對另外一半的小男孩,講的比較委婉;只是告訴他們,你不要玩機器人,那樣子不好。

在研究人員離開之後留下的小男孩,都很渴望的盯著那個機器人;經過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回來,謝謝這些男孩子參與實驗,並且讓這些男孩離開。

那這些男孩會不會經不起誘惑呢?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做了一個裝置,它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啟動。結果發現,這40個男孩裡,只有2個男孩很有自制力,沒有碰機器人。其中一個來自於「嚴厲警告組」,而另外一個來自於「委婉勸說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這個誘惑實在太大的時候,不管你是嚴厲警告,還是委婉勸說,基本上都沒什麼效果。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福裡德曼的研究重點,倒不是在於短時間之內,有什麼樣的不同。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這些男孩子透過這樣的過程,放到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會有什麼差異?

過了六個禮拜,他派一個女性的研究人員回到學校,找到那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他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叫他畫畫。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一樣放在房間的角落。

小孩子畫完之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說,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這次他們對玩具沒有設限,每一樣都可以玩。結果呢,原本屬於那些「嚴厲警告組」的男孩當中,有77%的孩子去玩那個機器人。而在「委婉勸說組」當中,則只有33%玩那個機器人。

沒想到幾周前,不同的規定方式,會對於男孩子後續的行為,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和人類思考「威脅」的方式,是有關的。通常只有在不希望對方做,他想做的那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提出威脅。當對方越想做那些事,這時候就需要越大的威脅,才能避免他去做。

所以,根據這樣的理論,當孩子聽到嚴重的「警告」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面就會想: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不讓我做;所以呢,他們才會對我做出這麼大的威脅。

外部威脅越大,反而造成當事人,他的渴望跟動機就越強。相反,當你委婉的要求孩子,不要玩機器人,這樣子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想要玩機器人。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也有另外的研究人員認為,當威脅的語言施加在男孩的身上的時候,馬上就把機器人,提升到禁忌的地位,反而會誘發他內在底層的慾望。你越禁止,他就越想得到。

然而在學術領域裡面,也比較傾向這樣的結論,就比如:為什麼你越禁止孩子抽菸,反而他們越是去做那些事情。

在這裡,先不說兩個爭議哪個是正確的,但如果你想要孩子在成年之後,不會成為菸民,就得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好好的跟他談「抽菸」這件事情,而不是跟他說「你敢抽一支菸,我就打斷你的腿」。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你正好激發了他的內心:原來抽菸是一個這麼有誘惑力的事情;或者是你這麼強烈的禁止,看來這件事情挺有趣的。

"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管理自己的員工,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裡德曼,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7到10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5個玩具打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他還特別對其中一半的男孩說,要是不聽話你會很糟糕。比如說,如果你玩機器人,我很生氣、我會處罰你、我會揍你…等等的,這種很嚴厲的威脅。

但是,對另外一半的小男孩,講的比較委婉;只是告訴他們,你不要玩機器人,那樣子不好。

在研究人員離開之後留下的小男孩,都很渴望的盯著那個機器人;經過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回來,謝謝這些男孩子參與實驗,並且讓這些男孩離開。

那這些男孩會不會經不起誘惑呢?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做了一個裝置,它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啟動。結果發現,這40個男孩裡,只有2個男孩很有自制力,沒有碰機器人。其中一個來自於「嚴厲警告組」,而另外一個來自於「委婉勸說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這個誘惑實在太大的時候,不管你是嚴厲警告,還是委婉勸說,基本上都沒什麼效果。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福裡德曼的研究重點,倒不是在於短時間之內,有什麼樣的不同。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這些男孩子透過這樣的過程,放到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會有什麼差異?

過了六個禮拜,他派一個女性的研究人員回到學校,找到那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他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叫他畫畫。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一樣放在房間的角落。

小孩子畫完之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說,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這次他們對玩具沒有設限,每一樣都可以玩。結果呢,原本屬於那些「嚴厲警告組」的男孩當中,有77%的孩子去玩那個機器人。而在「委婉勸說組」當中,則只有33%玩那個機器人。

沒想到幾周前,不同的規定方式,會對於男孩子後續的行為,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和人類思考「威脅」的方式,是有關的。通常只有在不希望對方做,他想做的那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提出威脅。當對方越想做那些事,這時候就需要越大的威脅,才能避免他去做。

所以,根據這樣的理論,當孩子聽到嚴重的「警告」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面就會想: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不讓我做;所以呢,他們才會對我做出這麼大的威脅。

外部威脅越大,反而造成當事人,他的渴望跟動機就越強。相反,當你委婉的要求孩子,不要玩機器人,這樣子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想要玩機器人。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也有另外的研究人員認為,當威脅的語言施加在男孩的身上的時候,馬上就把機器人,提升到禁忌的地位,反而會誘發他內在底層的慾望。你越禁止,他就越想得到。

然而在學術領域裡面,也比較傾向這樣的結論,就比如:為什麼你越禁止孩子抽菸,反而他們越是去做那些事情。

在這裡,先不說兩個爭議哪個是正確的,但如果你想要孩子在成年之後,不會成為菸民,就得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好好的跟他談「抽菸」這件事情,而不是跟他說「你敢抽一支菸,我就打斷你的腿」。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你正好激發了他的內心:原來抽菸是一個這麼有誘惑力的事情;或者是你這麼強烈的禁止,看來這件事情挺有趣的。

「越禁止,越想要」孩子之所以抽菸,或許是你一手造成的

其實別人對很多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內在反應,往往來自於,你所呈現出來的態度。

強力禁止或許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放到足夠長的時間裡的時候,它往往是弊大於利。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就點個贊。關注我,一起思考,每天成長一點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