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家庭教育 樂高積木 嬰童育兒說 2019-08-30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看著這對母子的相處方式,我不禁暗自搖頭。

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課,卻還有太多太多家長沒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總是能碰到一些難題,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手腳笨拙,就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

殊不知,這種看似幫助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完成不了,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在孩子3—5歲時,他會邁入人格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人格。”

獨自面對困難,本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大好時機。而家長不恰當的出手幫助,不僅會限制孩子那顆充滿探索慾望的自由心靈,更會挫傷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依賴心理,其實是家長一開始“幫”壞了的產物。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看著這對母子的相處方式,我不禁暗自搖頭。

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課,卻還有太多太多家長沒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總是能碰到一些難題,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手腳笨拙,就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

殊不知,這種看似幫助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完成不了,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在孩子3—5歲時,他會邁入人格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人格。”

獨自面對困難,本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大好時機。而家長不恰當的出手幫助,不僅會限制孩子那顆充滿探索慾望的自由心靈,更會挫傷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依賴心理,其實是家長一開始“幫”壞了的產物。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

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他能力之外,需要大人進行協助的,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總不能冷眼旁觀吧?

那麼,面對孩子的求助,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以下2種錯誤做法。

1、語言上貶低孩子

“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太笨了你。”

“笨手笨腳的,讓我來!”

這些貶低孩子的語言,就像一柄柄利劍,無形中就能刺傷孩子的心靈。

當面對困難時,孩子會本能地感到生疏和迷茫,還可能會產生一些恐懼情緒。

這時孩子的求助,是他傳遞需求的過程。

當父母以否定性的語言作為答覆時,不僅會挫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加容易使孩子在今後處理事務的過程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無能,不願意去嘗試,從而加劇對他人的依賴。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看著這對母子的相處方式,我不禁暗自搖頭。

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課,卻還有太多太多家長沒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總是能碰到一些難題,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手腳笨拙,就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

殊不知,這種看似幫助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完成不了,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在孩子3—5歲時,他會邁入人格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人格。”

獨自面對困難,本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大好時機。而家長不恰當的出手幫助,不僅會限制孩子那顆充滿探索慾望的自由心靈,更會挫傷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依賴心理,其實是家長一開始“幫”壞了的產物。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

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他能力之外,需要大人進行協助的,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總不能冷眼旁觀吧?

那麼,面對孩子的求助,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以下2種錯誤做法。

1、語言上貶低孩子

“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太笨了你。”

“笨手笨腳的,讓我來!”

這些貶低孩子的語言,就像一柄柄利劍,無形中就能刺傷孩子的心靈。

當面對困難時,孩子會本能地感到生疏和迷茫,還可能會產生一些恐懼情緒。

這時孩子的求助,是他傳遞需求的過程。

當父母以否定性的語言作為答覆時,不僅會挫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加容易使孩子在今後處理事務的過程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無能,不願意去嘗試,從而加劇對他人的依賴。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行為上大包大攬

還有一種錯誤做法更加常見,那就是搶著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軒軒在三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拼樂高積木,但是因為不能充分理解圖紙,每次拼的時候,不是這裡缺了一塊,就是那裡安不上一個零件。

在軒軒向陪玩的姥姥求助時,熱心的姥姥往往會一下子幫軒軒把玩具全部拼好。

久而久之,軒軒就越來越不願意自己拼樂高了,總是希望大人全部拼好了之後再給她玩。

這樣大包大攬的行為,會使孩子失去繼續努力的機會,該掌握的技能沒有掌握,反而養成了容易放棄的習慣。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看著這對母子的相處方式,我不禁暗自搖頭。

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課,卻還有太多太多家長沒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總是能碰到一些難題,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手腳笨拙,就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

殊不知,這種看似幫助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完成不了,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在孩子3—5歲時,他會邁入人格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人格。”

獨自面對困難,本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大好時機。而家長不恰當的出手幫助,不僅會限制孩子那顆充滿探索慾望的自由心靈,更會挫傷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依賴心理,其實是家長一開始“幫”壞了的產物。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

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他能力之外,需要大人進行協助的,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總不能冷眼旁觀吧?

那麼,面對孩子的求助,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以下2種錯誤做法。

1、語言上貶低孩子

“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太笨了你。”

“笨手笨腳的,讓我來!”

這些貶低孩子的語言,就像一柄柄利劍,無形中就能刺傷孩子的心靈。

當面對困難時,孩子會本能地感到生疏和迷茫,還可能會產生一些恐懼情緒。

這時孩子的求助,是他傳遞需求的過程。

當父母以否定性的語言作為答覆時,不僅會挫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加容易使孩子在今後處理事務的過程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無能,不願意去嘗試,從而加劇對他人的依賴。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行為上大包大攬

還有一種錯誤做法更加常見,那就是搶著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軒軒在三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拼樂高積木,但是因為不能充分理解圖紙,每次拼的時候,不是這裡缺了一塊,就是那裡安不上一個零件。

在軒軒向陪玩的姥姥求助時,熱心的姥姥往往會一下子幫軒軒把玩具全部拼好。

久而久之,軒軒就越來越不願意自己拼樂高了,總是希望大人全部拼好了之後再給她玩。

這樣大包大攬的行為,會使孩子失去繼續努力的機會,該掌握的技能沒有掌握,反而養成了容易放棄的習慣。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3

那麼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家長怎麼幫才能恰到好處呢?這兩個原則必須掌握:

1、禁止說“你不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如果要評選家長禁語榜單,那麼“你不行”一定會名列榜首。孩子的自尊心與生俱來,伴隨著第一聲啼哭開始,他們就抱著巨大的熱情開始了自己的學習之旅。

3歲以內的孩子,不僅在生活上需要父母的照顧,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也需要父母的引導。一句簡單的“你不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扼殺的可能是對孩子來說無比重要的自信心。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肯定,這是最有力量的鼓勵。

當孩子嘗試著獨自處理難題時,你首先需要肯定他這種自主探索的精神,當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可以只在關竅處提供幫助,並且握著孩子的小手,讓他有切實的參與感,耐心的教導他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教會孩子之後,可以讓孩子再獨立嘗試一遍。

當孩子成功後,要及時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當孩子覺得自己很棒,有能力時,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就擁有了獨立型自尊。進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確信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和實現抱負。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看著這對母子的相處方式,我不禁暗自搖頭。

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課,卻還有太多太多家長沒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總是能碰到一些難題,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手腳笨拙,就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

殊不知,這種看似幫助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完成不了,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在孩子3—5歲時,他會邁入人格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人格。”

獨自面對困難,本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大好時機。而家長不恰當的出手幫助,不僅會限制孩子那顆充滿探索慾望的自由心靈,更會挫傷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依賴心理,其實是家長一開始“幫”壞了的產物。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

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他能力之外,需要大人進行協助的,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總不能冷眼旁觀吧?

那麼,面對孩子的求助,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以下2種錯誤做法。

1、語言上貶低孩子

“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太笨了你。”

“笨手笨腳的,讓我來!”

這些貶低孩子的語言,就像一柄柄利劍,無形中就能刺傷孩子的心靈。

當面對困難時,孩子會本能地感到生疏和迷茫,還可能會產生一些恐懼情緒。

這時孩子的求助,是他傳遞需求的過程。

當父母以否定性的語言作為答覆時,不僅會挫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加容易使孩子在今後處理事務的過程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無能,不願意去嘗試,從而加劇對他人的依賴。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行為上大包大攬

還有一種錯誤做法更加常見,那就是搶著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軒軒在三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拼樂高積木,但是因為不能充分理解圖紙,每次拼的時候,不是這裡缺了一塊,就是那裡安不上一個零件。

在軒軒向陪玩的姥姥求助時,熱心的姥姥往往會一下子幫軒軒把玩具全部拼好。

久而久之,軒軒就越來越不願意自己拼樂高了,總是希望大人全部拼好了之後再給她玩。

這樣大包大攬的行為,會使孩子失去繼續努力的機會,該掌握的技能沒有掌握,反而養成了容易放棄的習慣。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3

那麼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家長怎麼幫才能恰到好處呢?這兩個原則必須掌握:

1、禁止說“你不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如果要評選家長禁語榜單,那麼“你不行”一定會名列榜首。孩子的自尊心與生俱來,伴隨著第一聲啼哭開始,他們就抱著巨大的熱情開始了自己的學習之旅。

3歲以內的孩子,不僅在生活上需要父母的照顧,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也需要父母的引導。一句簡單的“你不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扼殺的可能是對孩子來說無比重要的自信心。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肯定,這是最有力量的鼓勵。

當孩子嘗試著獨自處理難題時,你首先需要肯定他這種自主探索的精神,當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可以只在關竅處提供幫助,並且握著孩子的小手,讓他有切實的參與感,耐心的教導他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教會孩子之後,可以讓孩子再獨立嘗試一遍。

當孩子成功後,要及時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當孩子覺得自己很棒,有能力時,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就擁有了獨立型自尊。進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確信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和實現抱負。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不過度保護,讓孩子勇敢嘗試

過度保護,其實等於囚禁。孩子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都受生命發展的內在規律所驅使。

當孩子面對難題時,他的每一次挑戰嘗試,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積累經驗。

父母的過度保護,大包大攬,會讓孩子缺少必要的生命歷練,身心智能發育都會受到限制,長大之後難以自主。

當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可以引導孩子,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

上一次軒軒需要拿到展示櫃上的一個玩具,但自己個子比較矮,夠不到。在軒軒向我們求助時,軒爸讓軒軒拿個小板凳墊到腳下再嘗試一下。

軒軒成功後,軒爸就再跟軒軒覆盤了一下這次小小的勝利,教會軒軒如何在遇到問題時,轉變思維,藉助其他物品來達到目的。

並且也順帶跟軒軒進行了一下安全教育,在攀高時要量力而行,當大人不在身邊,無法提供保護時,不可以自己搬凳子爬高。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看著這對母子的相處方式,我不禁暗自搖頭。

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課,卻還有太多太多家長沒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總是能碰到一些難題,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手腳笨拙,就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

殊不知,這種看似幫助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完成不了,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在孩子3—5歲時,他會邁入人格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人格。”

獨自面對困難,本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大好時機。而家長不恰當的出手幫助,不僅會限制孩子那顆充滿探索慾望的自由心靈,更會挫傷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依賴心理,其實是家長一開始“幫”壞了的產物。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

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他能力之外,需要大人進行協助的,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總不能冷眼旁觀吧?

那麼,面對孩子的求助,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以下2種錯誤做法。

1、語言上貶低孩子

“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太笨了你。”

“笨手笨腳的,讓我來!”

這些貶低孩子的語言,就像一柄柄利劍,無形中就能刺傷孩子的心靈。

當面對困難時,孩子會本能地感到生疏和迷茫,還可能會產生一些恐懼情緒。

這時孩子的求助,是他傳遞需求的過程。

當父母以否定性的語言作為答覆時,不僅會挫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加容易使孩子在今後處理事務的過程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無能,不願意去嘗試,從而加劇對他人的依賴。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行為上大包大攬

還有一種錯誤做法更加常見,那就是搶著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軒軒在三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拼樂高積木,但是因為不能充分理解圖紙,每次拼的時候,不是這裡缺了一塊,就是那裡安不上一個零件。

在軒軒向陪玩的姥姥求助時,熱心的姥姥往往會一下子幫軒軒把玩具全部拼好。

久而久之,軒軒就越來越不願意自己拼樂高了,總是希望大人全部拼好了之後再給她玩。

這樣大包大攬的行為,會使孩子失去繼續努力的機會,該掌握的技能沒有掌握,反而養成了容易放棄的習慣。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3

那麼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家長怎麼幫才能恰到好處呢?這兩個原則必須掌握:

1、禁止說“你不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如果要評選家長禁語榜單,那麼“你不行”一定會名列榜首。孩子的自尊心與生俱來,伴隨著第一聲啼哭開始,他們就抱著巨大的熱情開始了自己的學習之旅。

3歲以內的孩子,不僅在生活上需要父母的照顧,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也需要父母的引導。一句簡單的“你不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扼殺的可能是對孩子來說無比重要的自信心。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肯定,這是最有力量的鼓勵。

當孩子嘗試著獨自處理難題時,你首先需要肯定他這種自主探索的精神,當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可以只在關竅處提供幫助,並且握著孩子的小手,讓他有切實的參與感,耐心的教導他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教會孩子之後,可以讓孩子再獨立嘗試一遍。

當孩子成功後,要及時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當孩子覺得自己很棒,有能力時,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就擁有了獨立型自尊。進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確信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和實現抱負。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不過度保護,讓孩子勇敢嘗試

過度保護,其實等於囚禁。孩子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都受生命發展的內在規律所驅使。

當孩子面對難題時,他的每一次挑戰嘗試,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積累經驗。

父母的過度保護,大包大攬,會讓孩子缺少必要的生命歷練,身心智能發育都會受到限制,長大之後難以自主。

當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可以引導孩子,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

上一次軒軒需要拿到展示櫃上的一個玩具,但自己個子比較矮,夠不到。在軒軒向我們求助時,軒爸讓軒軒拿個小板凳墊到腳下再嘗試一下。

軒軒成功後,軒爸就再跟軒軒覆盤了一下這次小小的勝利,教會軒軒如何在遇到問題時,轉變思維,藉助其他物品來達到目的。

並且也順帶跟軒軒進行了一下安全教育,在攀高時要量力而行,當大人不在身邊,無法提供保護時,不可以自己搬凳子爬高。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其實,行為是成長願望的表露,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雖然看起來稚嫩可愛,但他們掌握的本領著實不少,在下面的這些活動中,家長其實不需要為孩子提供幫助:

1、自己吃飯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吃飯是人的生存需要。吃飯是孩子的本能,而自己吃飯的願望,從孩子一歲前就有了。當孩子擁有了最基本的抓握能力之後,他就可以開始自主吃飯了。

我們只要把小塊、小條狀的食物放到孩子的小碗裡,他就可以自己抓著吃了。就算孩子拿的不穩,弄得桌上、衣服上髒乎乎的,我們也不應剝奪他自主進食的權利。

自主吃飯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能培養他的獨立性。


2、自己穿衣服、穿鞋

一歲的孩子,基本上能夠順利脫掉襪子、鞋子、寬鬆的上衣,到了2歲左右,有的孩子就會開始嘗試自己穿衣服。


在閒暇時,我們可以交給孩子正確的穿衣方式,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自己鍛鍊。時間緊急時,家長可以適當提供幫助。

3、鋪床睡覺

孩子可以獨立行走開始,我們就可以邀請孩子幫我們鋪床,在母子齊心協力的時候,教會孩子如何鋪床。

這樣等到孩子3歲左右時,他就基本能給自己鋪上小毯子,蓋上小被子了。

4、自己拿東西

像小水壺、小書包這些不重的物品,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拿著。這樣可以讓孩子理解什麼叫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能培養孩子對於物品歸屬權的認識,一舉兩得。

孩子就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父母的照顧下,他會積蓄自己的能量,當破土而出之時,父母的過度照顧就會變為他成長的阻礙。

在恰當的時候,給與孩子恰當的幫助,這才是我們關愛孩子的正確方式,你們覺得呢?


"

1

“別喊了!什麼事都要我幫著做,你長這麼大除了哭還會幹啥?”

兒童樂園中的一聲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遠處的一對母子。小男孩被媽媽吼了之後,哭哭啼啼地反覆說:“媽媽幫我係鞋帶,媽媽幫我一下!”

而剛剛宛若河東獅一般怒吼的媽媽,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嘆了口氣,最終還是屈服於孩子的眼淚,蹲下來給他繫鞋帶,一邊系一邊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討債鬼!”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看著這對母子的相處方式,我不禁暗自搖頭。

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課,卻還有太多太多家長沒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總是能碰到一些難題,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手腳笨拙,就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

殊不知,這種看似幫助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完成不了,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在孩子3—5歲時,他會邁入人格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人格。”

獨自面對困難,本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大好時機。而家長不恰當的出手幫助,不僅會限制孩子那顆充滿探索慾望的自由心靈,更會挫傷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依賴心理,其實是家長一開始“幫”壞了的產物。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

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他能力之外,需要大人進行協助的,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總不能冷眼旁觀吧?

那麼,面對孩子的求助,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以下2種錯誤做法。

1、語言上貶低孩子

“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太笨了你。”

“笨手笨腳的,讓我來!”

這些貶低孩子的語言,就像一柄柄利劍,無形中就能刺傷孩子的心靈。

當面對困難時,孩子會本能地感到生疏和迷茫,還可能會產生一些恐懼情緒。

這時孩子的求助,是他傳遞需求的過程。

當父母以否定性的語言作為答覆時,不僅會挫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加容易使孩子在今後處理事務的過程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無能,不願意去嘗試,從而加劇對他人的依賴。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行為上大包大攬

還有一種錯誤做法更加常見,那就是搶著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軒軒在三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拼樂高積木,但是因為不能充分理解圖紙,每次拼的時候,不是這裡缺了一塊,就是那裡安不上一個零件。

在軒軒向陪玩的姥姥求助時,熱心的姥姥往往會一下子幫軒軒把玩具全部拼好。

久而久之,軒軒就越來越不願意自己拼樂高了,總是希望大人全部拼好了之後再給她玩。

這樣大包大攬的行為,會使孩子失去繼續努力的機會,該掌握的技能沒有掌握,反而養成了容易放棄的習慣。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3

那麼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家長怎麼幫才能恰到好處呢?這兩個原則必須掌握:

1、禁止說“你不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如果要評選家長禁語榜單,那麼“你不行”一定會名列榜首。孩子的自尊心與生俱來,伴隨著第一聲啼哭開始,他們就抱著巨大的熱情開始了自己的學習之旅。

3歲以內的孩子,不僅在生活上需要父母的照顧,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也需要父母的引導。一句簡單的“你不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扼殺的可能是對孩子來說無比重要的自信心。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肯定,這是最有力量的鼓勵。

當孩子嘗試著獨自處理難題時,你首先需要肯定他這種自主探索的精神,當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可以只在關竅處提供幫助,並且握著孩子的小手,讓他有切實的參與感,耐心的教導他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教會孩子之後,可以讓孩子再獨立嘗試一遍。

當孩子成功後,要及時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肯定。

當孩子覺得自己很棒,有能力時,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就擁有了獨立型自尊。進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確信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和實現抱負。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2、不過度保護,讓孩子勇敢嘗試

過度保護,其實等於囚禁。孩子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都受生命發展的內在規律所驅使。

當孩子面對難題時,他的每一次挑戰嘗試,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積累經驗。

父母的過度保護,大包大攬,會讓孩子缺少必要的生命歷練,身心智能發育都會受到限制,長大之後難以自主。

當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可以引導孩子,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

上一次軒軒需要拿到展示櫃上的一個玩具,但自己個子比較矮,夠不到。在軒軒向我們求助時,軒爸讓軒軒拿個小板凳墊到腳下再嘗試一下。

軒軒成功後,軒爸就再跟軒軒覆盤了一下這次小小的勝利,教會軒軒如何在遇到問題時,轉變思維,藉助其他物品來達到目的。

並且也順帶跟軒軒進行了一下安全教育,在攀高時要量力而行,當大人不在身邊,無法提供保護時,不可以自己搬凳子爬高。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其實,行為是成長願望的表露,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雖然看起來稚嫩可愛,但他們掌握的本領著實不少,在下面的這些活動中,家長其實不需要為孩子提供幫助:

1、自己吃飯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吃飯是人的生存需要。吃飯是孩子的本能,而自己吃飯的願望,從孩子一歲前就有了。當孩子擁有了最基本的抓握能力之後,他就可以開始自主吃飯了。

我們只要把小塊、小條狀的食物放到孩子的小碗裡,他就可以自己抓著吃了。就算孩子拿的不穩,弄得桌上、衣服上髒乎乎的,我們也不應剝奪他自主進食的權利。

自主吃飯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能培養他的獨立性。


2、自己穿衣服、穿鞋

一歲的孩子,基本上能夠順利脫掉襪子、鞋子、寬鬆的上衣,到了2歲左右,有的孩子就會開始嘗試自己穿衣服。


在閒暇時,我們可以交給孩子正確的穿衣方式,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自己鍛鍊。時間緊急時,家長可以適當提供幫助。

3、鋪床睡覺

孩子可以獨立行走開始,我們就可以邀請孩子幫我們鋪床,在母子齊心協力的時候,教會孩子如何鋪床。

這樣等到孩子3歲左右時,他就基本能給自己鋪上小毯子,蓋上小被子了。

4、自己拿東西

像小水壺、小書包這些不重的物品,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拿著。這樣可以讓孩子理解什麼叫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能培養孩子對於物品歸屬權的認識,一舉兩得。

孩子就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父母的照顧下,他會積蓄自己的能量,當破土而出之時,父母的過度照顧就會變為他成長的阻礙。

在恰當的時候,給與孩子恰當的幫助,這才是我們關愛孩子的正確方式,你們覺得呢?


想要孩子以後更獨立,在5歲前這件事就要戒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選擇性的幫助孩子,不能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這不是幫孩子,這是害孩子。

為人父母,要正確的幫助孩子,在孩子力所不能及的時候去幫助孩子,你們認為呢?

分享文章,讓更多的家長知道如何選擇性的幫助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