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長直言: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更有出息!

不完美媽媽 交通 睡眠 發現佩奇 小於兒育兒 2019-05-21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能夠培養出一個對家庭有責任感,對社會有貢獻的孩子,但是往往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卻有可能讓孩子成長為父母不希望成為的那一個人。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好的教育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把他變成更為優秀的人,但是如果父母一味的溺愛、放縱,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的人生就會走很多的歧路,相信這也是父母們不想看到的。

老校長在一次教育演講中也曾說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父母的思維方式和言行舉行對孩子的成長都會帶離不同的方向。

老校長直言: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更有出息!

中國很多父母由於自己的經歷,總想把最好的一切送到孩子的面前,總是想著自己多為孩子做一點,孩子就會少做一點,那麼孩子就會幸福一點。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某些方面過於勤快的家長,其實更難養出優秀的孩子,因為你對孩子做的越多,孩子他自己能夠收穫到的就越少。就比如下面這四個方面,家長不妨試一試,在這四個方面越“懶”,對孩子今後的好處越大,就越有幫助!

老校長直言: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更有出息!


01懶於接送,讓孩子自己去上學

雖然很多孩子上下學都是父母接送的,但我從不接送,只有學期剛開學的時候孩子他爸接送過幾次。

因為兒子從家到學校最多隻有一公里的路程,只需穿過一條馬路,來往的車輛也不多。在給他“培訓”了足夠的交通規則、安全知識後,我就讓孩子自己獨立上下學了,孩子還給自己獨自上下學的這段過程名曰“練輕功”。

有一次兒子早上賴床導致比平時出門時間晚了一刻鐘,要我開車送他。我故意說,我自己上班要遲到,來不及送。他氣得一邊跺腳一邊小跑去學校,結果因遲到被罰掃地。

雖然兒子之後也會時不時抱怨因為我早上沒有送他導致被老師懲罰,但是經過這件事情之後,他再也沒有在早上賴過床。準時睡覺,準點起床,不經意間一個好的作息習慣就此養成。

讓孩子獨自走路上學,既能鍛鍊他的身體,還能讓他養成不依賴他人的好習慣。

但是,如果孩子去學校的路程較遠,路況較複雜,還是建議乘坐校車或者家長進行接送。

老校長直言: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更有出息!

02懶於動手,不包辦培養做事獨立性

“哎呦,放下放下,這些事情不是小孩子該做的,你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學習成績提上去……”這句話應該在每個家庭裡很常見。

孩子房間亂了,家長早早就湊上去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

家人吃完飯,孩子把碗就去看電視玩手機去了;

地板上有垃圾,孩子看到了也視而不見,等著媽媽來掃乾淨……

其實,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去完成,而不是大包大攬,養出一群“十指不碰陽春水”的“小皇帝”、“小公主”。

家長勤於幫孩子做事,甚至包辦,孩子就會有依賴和被動性,而責任心也無從培養。有時候,家長越“懶”,反而可以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學習上能夠幫助孩子改變學習上粗枝大葉、丟三落四的毛病,遇到困難,能獨立思考鑽研,主動尋求解決辦法;生活上,獨立性強,樣樣能自理。

老校長直言: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更有出息!

03懶於陪讀,自己的功課獨立完成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句話說出了多少陪讀父母的心聲!

在每個有學生黨的家庭裡,到了晚上都避免不了要上演一部“大型動作家庭倫理劇”。家長只要談及陪孩子寫作業的事簡直就是一段辛酸的“血淚史”!

家長在看孩子寫作業時,看到孩子做錯或者不會做的題目往往會忍不住開口提醒,孩子寫完作業了,也習慣性地幫孩子去檢查有沒有犯一些“奇奇怪怪”的錯誤。

但是家長們,不是你在“上學”而是孩子們要上學學習接受新的知識啊。家長幫孩子檢查作業後,孩子就覺得萬事大吉了。結果考試的時候錯了,誰又幫他檢查?平時出小錯,考試出大錯。

學習是自己的事,遇到不會做的讓孩子自己開動腦筋,實在不會做了告訴他該到哪裡去查找資料。

在輔導孩子的學習上,不要太勤於指導,而要學會發現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於獨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達不到而需要幫助的。

老校長直言: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更有出息!

04懶於嘮叨,多做少說培養自覺性

有的父母為督促孩子,一天到晚像麻雀一樣嘮叨個沒完沒了。殊不知,重複的話孩子聽多了耳朵也會起繭的,他反而不當回事。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如果外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當家長對相同問題不斷重複時,就是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孩子慢慢就會關閉自己的耳朵,很多話就成為有聽無進、充耳不聞。

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吃飯時間到了,洗手吃飯吧。”“遊戲時間馬上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分鐘後我們回家”等等。

避免使用“是不是該睡覺了?”“你自己整理你的房間行不行?”等徵詢的語氣。

明確而具體的語言,讓孩子不會挑戰父母的決定,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爭辯或討論。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把用來嘮叨,叮嚀,爭辯的時間節約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僅能讓你的話更加有效,還能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老校長直言: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更有出息!

總而言之,父母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該狠心的時候要狠心,該懶的時候不妨懶,把操心、關注默默地放在心裡。

移開呵護的羽翼,讓他自己去飛翔,唯有這樣,雉燕才能煉就一雙堅強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的獨立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