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


"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這段時間經常上熱搜的電視劇《小歡喜》,又讓許多家長熬夜追了一把,這當中不乏一些90後的新生代的爸爸媽媽。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媽媽,爸爸的樣子,回頭來一看,似乎自己也活成了原本自己討厭的樣子,暗自感傷。

那今天就帶著各位重溫這部已經大結局的電視劇,從三個家庭的角度,來具體看看我們和孩子的“戰爭”如何才有介紹硝煙的時候。


宋倩一家


"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這段時間經常上熱搜的電視劇《小歡喜》,又讓許多家長熬夜追了一把,這當中不乏一些90後的新生代的爸爸媽媽。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媽媽,爸爸的樣子,回頭來一看,似乎自己也活成了原本自己討厭的樣子,暗自感傷。

那今天就帶著各位重溫這部已經大結局的電視劇,從三個家庭的角度,來具體看看我們和孩子的“戰爭”如何才有介紹硝煙的時候。


宋倩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宋倩作為戲中的金牌教師,又是離異獨自帶娃的母親,將全部的期望都寄託於自己女兒身上。

“我為了你好”是宋倩每天掛在嘴邊且身體力行的事情,喬英子就生活在這樣的“親情高壓之下”。宋倩的控制慾來自於女兒在她心中的重要性,一個經歷了婚姻背叛的中年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了女兒身上,對英子的愛更像是在和自己暗暗較勁、在和前夫較勁、在和她生活中的一切較勁。

以宋倩的視角去看英子的教育,沒有太大的邏輯錯誤,她行為上的過激、情緒上的歇斯底里都來自於母親對女兒100%的愛,但她卻沒有意識到女兒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總覺得孩子依舊依偎在自己身邊。

從英子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能理解母親的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又渴求自己獨立生活的空間,想要掙脫卻又被纏得更緊,焦慮隨之產生。

宋倩堅信女兒的成績能再進一步,相信自己能獨自撫養女兒成才。這讓她在高三這一年比女兒還緊張,取消了女兒一切課外活動不說,幾乎要接管和女兒有關的所有事,就連女兒要去航天局的夢想,她都得插一手。一定要把孩子的夢想改成:考到700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卻偏偏有很多父母,沒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她認為:女兒還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附屬。離婚不該是媽媽對孩子無限度索求情感的藉口。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細節:分班考試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到家後卻只敢告訴宋倩:我進快班了。不料媽媽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在發現英子書包裡的樂高後,宋倩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甚至成績下滑。

為了女兒英子能夠順利考上清華或者北大,母親給孩子的房間裝上隔音牆,在房間外面裝上一層玻璃方便隨時觀察英子的學習狀態,每天天不亮就給孩子做營養餐。

這樣做非但沒有讓女兒感覺到母親的付出,反而讓女兒感到十分的膩煩,在某次和媽媽的爭吵中,就出現了這一幕:女兒在媽媽的360度無死角的管控下爆發,母親認為自己這樣的付出只換來孩子的不理解而悲痛欲絕。

"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這段時間經常上熱搜的電視劇《小歡喜》,又讓許多家長熬夜追了一把,這當中不乏一些90後的新生代的爸爸媽媽。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媽媽,爸爸的樣子,回頭來一看,似乎自己也活成了原本自己討厭的樣子,暗自感傷。

那今天就帶著各位重溫這部已經大結局的電視劇,從三個家庭的角度,來具體看看我們和孩子的“戰爭”如何才有介紹硝煙的時候。


宋倩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宋倩作為戲中的金牌教師,又是離異獨自帶娃的母親,將全部的期望都寄託於自己女兒身上。

“我為了你好”是宋倩每天掛在嘴邊且身體力行的事情,喬英子就生活在這樣的“親情高壓之下”。宋倩的控制慾來自於女兒在她心中的重要性,一個經歷了婚姻背叛的中年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了女兒身上,對英子的愛更像是在和自己暗暗較勁、在和前夫較勁、在和她生活中的一切較勁。

以宋倩的視角去看英子的教育,沒有太大的邏輯錯誤,她行為上的過激、情緒上的歇斯底里都來自於母親對女兒100%的愛,但她卻沒有意識到女兒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總覺得孩子依舊依偎在自己身邊。

從英子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能理解母親的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又渴求自己獨立生活的空間,想要掙脫卻又被纏得更緊,焦慮隨之產生。

宋倩堅信女兒的成績能再進一步,相信自己能獨自撫養女兒成才。這讓她在高三這一年比女兒還緊張,取消了女兒一切課外活動不說,幾乎要接管和女兒有關的所有事,就連女兒要去航天局的夢想,她都得插一手。一定要把孩子的夢想改成:考到700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卻偏偏有很多父母,沒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她認為:女兒還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附屬。離婚不該是媽媽對孩子無限度索求情感的藉口。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細節:分班考試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到家後卻只敢告訴宋倩:我進快班了。不料媽媽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在發現英子書包裡的樂高後,宋倩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甚至成績下滑。

為了女兒英子能夠順利考上清華或者北大,母親給孩子的房間裝上隔音牆,在房間外面裝上一層玻璃方便隨時觀察英子的學習狀態,每天天不亮就給孩子做營養餐。

這樣做非但沒有讓女兒感覺到母親的付出,反而讓女兒感到十分的膩煩,在某次和媽媽的爭吵中,就出現了這一幕:女兒在媽媽的360度無死角的管控下爆發,母親認為自己這樣的付出只換來孩子的不理解而悲痛欲絕。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董文潔一家

"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這段時間經常上熱搜的電視劇《小歡喜》,又讓許多家長熬夜追了一把,這當中不乏一些90後的新生代的爸爸媽媽。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媽媽,爸爸的樣子,回頭來一看,似乎自己也活成了原本自己討厭的樣子,暗自感傷。

那今天就帶著各位重溫這部已經大結局的電視劇,從三個家庭的角度,來具體看看我們和孩子的“戰爭”如何才有介紹硝煙的時候。


宋倩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宋倩作為戲中的金牌教師,又是離異獨自帶娃的母親,將全部的期望都寄託於自己女兒身上。

“我為了你好”是宋倩每天掛在嘴邊且身體力行的事情,喬英子就生活在這樣的“親情高壓之下”。宋倩的控制慾來自於女兒在她心中的重要性,一個經歷了婚姻背叛的中年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了女兒身上,對英子的愛更像是在和自己暗暗較勁、在和前夫較勁、在和她生活中的一切較勁。

以宋倩的視角去看英子的教育,沒有太大的邏輯錯誤,她行為上的過激、情緒上的歇斯底里都來自於母親對女兒100%的愛,但她卻沒有意識到女兒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總覺得孩子依舊依偎在自己身邊。

從英子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能理解母親的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又渴求自己獨立生活的空間,想要掙脫卻又被纏得更緊,焦慮隨之產生。

宋倩堅信女兒的成績能再進一步,相信自己能獨自撫養女兒成才。這讓她在高三這一年比女兒還緊張,取消了女兒一切課外活動不說,幾乎要接管和女兒有關的所有事,就連女兒要去航天局的夢想,她都得插一手。一定要把孩子的夢想改成:考到700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卻偏偏有很多父母,沒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她認為:女兒還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附屬。離婚不該是媽媽對孩子無限度索求情感的藉口。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細節:分班考試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到家後卻只敢告訴宋倩:我進快班了。不料媽媽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在發現英子書包裡的樂高後,宋倩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甚至成績下滑。

為了女兒英子能夠順利考上清華或者北大,母親給孩子的房間裝上隔音牆,在房間外面裝上一層玻璃方便隨時觀察英子的學習狀態,每天天不亮就給孩子做營養餐。

這樣做非但沒有讓女兒感覺到母親的付出,反而讓女兒感到十分的膩煩,在某次和媽媽的爭吵中,就出現了這一幕:女兒在媽媽的360度無死角的管控下爆發,母親認為自己這樣的付出只換來孩子的不理解而悲痛欲絕。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董文潔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這段時間經常上熱搜的電視劇《小歡喜》,又讓許多家長熬夜追了一把,這當中不乏一些90後的新生代的爸爸媽媽。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媽媽,爸爸的樣子,回頭來一看,似乎自己也活成了原本自己討厭的樣子,暗自感傷。

那今天就帶著各位重溫這部已經大結局的電視劇,從三個家庭的角度,來具體看看我們和孩子的“戰爭”如何才有介紹硝煙的時候。


宋倩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宋倩作為戲中的金牌教師,又是離異獨自帶娃的母親,將全部的期望都寄託於自己女兒身上。

“我為了你好”是宋倩每天掛在嘴邊且身體力行的事情,喬英子就生活在這樣的“親情高壓之下”。宋倩的控制慾來自於女兒在她心中的重要性,一個經歷了婚姻背叛的中年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了女兒身上,對英子的愛更像是在和自己暗暗較勁、在和前夫較勁、在和她生活中的一切較勁。

以宋倩的視角去看英子的教育,沒有太大的邏輯錯誤,她行為上的過激、情緒上的歇斯底里都來自於母親對女兒100%的愛,但她卻沒有意識到女兒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總覺得孩子依舊依偎在自己身邊。

從英子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能理解母親的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又渴求自己獨立生活的空間,想要掙脫卻又被纏得更緊,焦慮隨之產生。

宋倩堅信女兒的成績能再進一步,相信自己能獨自撫養女兒成才。這讓她在高三這一年比女兒還緊張,取消了女兒一切課外活動不說,幾乎要接管和女兒有關的所有事,就連女兒要去航天局的夢想,她都得插一手。一定要把孩子的夢想改成:考到700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卻偏偏有很多父母,沒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她認為:女兒還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附屬。離婚不該是媽媽對孩子無限度索求情感的藉口。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細節:分班考試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到家後卻只敢告訴宋倩:我進快班了。不料媽媽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在發現英子書包裡的樂高後,宋倩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甚至成績下滑。

為了女兒英子能夠順利考上清華或者北大,母親給孩子的房間裝上隔音牆,在房間外面裝上一層玻璃方便隨時觀察英子的學習狀態,每天天不亮就給孩子做營養餐。

這樣做非但沒有讓女兒感覺到母親的付出,反而讓女兒感到十分的膩煩,在某次和媽媽的爭吵中,就出現了這一幕:女兒在媽媽的360度無死角的管控下爆發,母親認為自己這樣的付出只換來孩子的不理解而悲痛欲絕。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董文潔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第一集有這麼一個場景,他們劇中的方一凡突然被老師要求留級蹲班,母親童文潔在車上發生如下對話:“方一凡,你說你對得起我嗎?媽媽高三那年,媽媽怎麼跟你講的?”“物理93,數學92,化學91,除了英語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別棒。”…………有多真實呢?我們儘管隔著屏幕,卻好像自己就是那個被懟的兒子,感受著被媽媽碾壓的恐懼。還不算完,被碾壓的尾聲,

往往還有一段類似這樣的感嘆:“你為什麼一點不隨媽媽?”“我隨我爸唄。”“你也沒隨你爸啊,你爸也是學霸呀……”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同一類中國式家長也在“分享”同一種焦慮:優秀如自己,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是人群中最普通的。

氣不過時,順手抄起手邊的雜誌,重重地“鞭策”兒子;

打擊了兒子的自信心,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只會用分數說話。考得好笑臉相迎,考得不好拳腳相加!

扎心嗎?確實,有很多孩子都是這樣成長的。但更扎心的是,老師的嘆息、同學的嘲笑,我們都忍受了。可為什麼,父母卻始終不願意接受,我就是個“笨孩子”呢?方一凡明明在唱歌跳舞上非常有天分,可媽媽卻只願意讓孩子走自己覺得爭取的路,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

有句話說,天下皆是“傻”父母。傻在哪?無條件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這本無可厚非,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贈於父母的,最珍貴的禮物。可許多父母,習慣把成績,當成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

其實,有些孩子本不平庸。而是在父母過高的期待下,逐漸被消磨平庸的。


劉靜一家


"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這段時間經常上熱搜的電視劇《小歡喜》,又讓許多家長熬夜追了一把,這當中不乏一些90後的新生代的爸爸媽媽。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媽媽,爸爸的樣子,回頭來一看,似乎自己也活成了原本自己討厭的樣子,暗自感傷。

那今天就帶著各位重溫這部已經大結局的電視劇,從三個家庭的角度,來具體看看我們和孩子的“戰爭”如何才有介紹硝煙的時候。


宋倩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宋倩作為戲中的金牌教師,又是離異獨自帶娃的母親,將全部的期望都寄託於自己女兒身上。

“我為了你好”是宋倩每天掛在嘴邊且身體力行的事情,喬英子就生活在這樣的“親情高壓之下”。宋倩的控制慾來自於女兒在她心中的重要性,一個經歷了婚姻背叛的中年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了女兒身上,對英子的愛更像是在和自己暗暗較勁、在和前夫較勁、在和她生活中的一切較勁。

以宋倩的視角去看英子的教育,沒有太大的邏輯錯誤,她行為上的過激、情緒上的歇斯底里都來自於母親對女兒100%的愛,但她卻沒有意識到女兒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總覺得孩子依舊依偎在自己身邊。

從英子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能理解母親的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又渴求自己獨立生活的空間,想要掙脫卻又被纏得更緊,焦慮隨之產生。

宋倩堅信女兒的成績能再進一步,相信自己能獨自撫養女兒成才。這讓她在高三這一年比女兒還緊張,取消了女兒一切課外活動不說,幾乎要接管和女兒有關的所有事,就連女兒要去航天局的夢想,她都得插一手。一定要把孩子的夢想改成:考到700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卻偏偏有很多父母,沒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她認為:女兒還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附屬。離婚不該是媽媽對孩子無限度索求情感的藉口。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細節:分班考試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到家後卻只敢告訴宋倩:我進快班了。不料媽媽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在發現英子書包裡的樂高後,宋倩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甚至成績下滑。

為了女兒英子能夠順利考上清華或者北大,母親給孩子的房間裝上隔音牆,在房間外面裝上一層玻璃方便隨時觀察英子的學習狀態,每天天不亮就給孩子做營養餐。

這樣做非但沒有讓女兒感覺到母親的付出,反而讓女兒感到十分的膩煩,在某次和媽媽的爭吵中,就出現了這一幕:女兒在媽媽的360度無死角的管控下爆發,母親認為自己這樣的付出只換來孩子的不理解而悲痛欲絕。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董文潔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第一集有這麼一個場景,他們劇中的方一凡突然被老師要求留級蹲班,母親童文潔在車上發生如下對話:“方一凡,你說你對得起我嗎?媽媽高三那年,媽媽怎麼跟你講的?”“物理93,數學92,化學91,除了英語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別棒。”…………有多真實呢?我們儘管隔著屏幕,卻好像自己就是那個被懟的兒子,感受著被媽媽碾壓的恐懼。還不算完,被碾壓的尾聲,

往往還有一段類似這樣的感嘆:“你為什麼一點不隨媽媽?”“我隨我爸唄。”“你也沒隨你爸啊,你爸也是學霸呀……”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同一類中國式家長也在“分享”同一種焦慮:優秀如自己,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是人群中最普通的。

氣不過時,順手抄起手邊的雜誌,重重地“鞭策”兒子;

打擊了兒子的自信心,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只會用分數說話。考得好笑臉相迎,考得不好拳腳相加!

扎心嗎?確實,有很多孩子都是這樣成長的。但更扎心的是,老師的嘆息、同學的嘲笑,我們都忍受了。可為什麼,父母卻始終不願意接受,我就是個“笨孩子”呢?方一凡明明在唱歌跳舞上非常有天分,可媽媽卻只願意讓孩子走自己覺得爭取的路,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

有句話說,天下皆是“傻”父母。傻在哪?無條件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這本無可厚非,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贈於父母的,最珍貴的禮物。可許多父母,習慣把成績,當成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

其實,有些孩子本不平庸。而是在父母過高的期待下,逐漸被消磨平庸的。


劉靜一家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劇中的第三個家庭,父親是高高在上的區長,母親留靜雖然溫和大方,但是因為夫妻一直工作調動,對兒子季楊楊的童年陪伴幾乎為零。

如果說喬英子的困境是母親離自己太近,那季揚揚的困境就是父母都曾一度離自己太遠,如今再重新生活在一起,那些可惜、約束、怨念,一股腦全都湧上來了。

父母的缺位讓季揚揚對於父愛、母愛的體驗少之又少,而他的父母也錯過了一生中最能陪伴孩子成長的年華,這樣的缺失讓他們的家庭在重聚後需要更多的磨合。

習慣了沒有父母陪伴的季揚揚早已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他喜歡賽車,思想前衛,和保守的父親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父子關係是對家中父權的衝擊,也給了新型父子關係探討的空間。

區長父親的成就和兒子學習成績的墊底形成的落差感,一方面是父親的心結,另一方面也是兒子與父親抗爭的籌碼。


總結

這部電視劇說到底不是社會調查,為了戲劇衝突和故事性會淡化一些太過生硬的瞬間,讓故事得以繼續,但沒有剪輯的生活會讓我們暴露在所有問題下。 被愛挾持的家庭好像不曾想到彼此之間還有尊重一說。宋倩的家庭會議,陪孩子拼樂高的董文潔,去體驗賽車的季勝利出發點都是愛,但心血來潮之後突然的關心並不是尊重。 中國父母喜歡一句看似溫馨的話:無論孩子多大在自己心裡都是孩子。溫馨的背後存在一個值得每位家長思考的問題,何時才能承認孩子真的長大了?這不是一個靠年齡就能判斷的問題,需要家長對孩子多一些信心,對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多一些瞭解。 畢竟作為父母要真心認同和理解孩子的想法,溝通才能更好的建立,感情的傳達才會更容易被接受。

將來的生活中,孩子需要自己面對很多東西,高分低能我們見了不少,教育應注重人格的塑造,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健全的人格遠比讓每個孩子都考700分更有用。

所以,別用愛去綁架孩子,放下那句“我都是為了你!”這個世上沒有誰該為了另一個人的一生去犧牲自己,父母子女一樣如此。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輛車,父母會為他設立邊界——不能超速、不能闖紅綠燈、必須系安全帶等。但一個最討厭的副駕是什麼?是過程中喋喋不休指手畫腳。畢竟開車的不是你,選擇走哪條路,必須由孩子來判斷。

如果他諮詢你,你可以為他提供建議;但如果你一直提供自覺正確的指導,孩子恰恰最容易出現車禍——一邊開車,一邊還得應付你。甚至,有的孩子乾脆就把車停在路邊,說:行了,你來開吧。為什麼舉這個例子?

我想說的就是:教育最大的智慧,是給予孩子信任。中國式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並不信任他們。而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恰是試著相信孩子,給他們試錯的機會——正確的方向,往往是在無數次試錯之後才能被找到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