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的儀式感”好像是現在的教育圈子裡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彙,或者說也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教育理念。

雖然“儀式感”逐漸被很多人所認同,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儀式感”就是“矯情”:

  • “平常百姓家要什麼儀式感?”
  • “儀式感能當飯吃嗎?”
  • “儀式感那都是有錢人整的那一套。”

其實,儀式感與貧窮、富貴無關,而與幸福有關!

生活中的儀式感能讓我們心懷期待,儀式感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儀式感是我們對幸福的重視,儀式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

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幸福家庭中一定是少不了儀式感的。而充滿儀式感的家庭一定有著和諧的親子關係,相愛的夫妻關係,一定能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的儀式感”好像是現在的教育圈子裡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彙,或者說也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教育理念。

雖然“儀式感”逐漸被很多人所認同,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儀式感”就是“矯情”:

  • “平常百姓家要什麼儀式感?”
  • “儀式感能當飯吃嗎?”
  • “儀式感那都是有錢人整的那一套。”

其實,儀式感與貧窮、富貴無關,而與幸福有關!

生活中的儀式感能讓我們心懷期待,儀式感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儀式感是我們對幸福的重視,儀式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

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幸福家庭中一定是少不了儀式感的。而充滿儀式感的家庭一定有著和諧的親子關係,相愛的夫妻關係,一定能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有一個奧巴馬那樣的爸爸

每一位父母都恨不得將天下最好的東西全部給孩子,即使是不富裕的家庭,父母們也是竭盡全力的為孩子做好一切,從衣食住行到學業工作。

但是有很多父母發現我們所付出的一切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規劃、不服管教,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孩子的成長缺少儀式感。

有的父母會說:“我一天有多忙,哪有時間,哪有心思去想什麼儀式感啊,一天忙的要死。”

奧巴馬大家都知道,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說他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併不為過。

即便是如此的忙碌,可是他從未缺席過女兒的成長,奧巴馬曾經說過:“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奧巴馬工作的忙碌並沒有耽誤履行父親的責任,他是個有儀式感的爸爸。

哪怕再忙,仍然著一身筆挺的西裝為女兒吹蠟燭;親自教兩個女兒游泳;即便當了總統也可以和女兒一起在街邊吃冰淇淋;

陪伴孩子閱讀;帶著孩子去社區做義工;帶著孩子去做各種社會公益活動;

忙碌的奧巴馬仍然有陪伴女兒去遊樂園的時間;即便沒有時間來一次長途旅行,傍晚間也能見到一家四口散步的身影……

他的妻子米歇爾說:“就算忙,他也依然抽出時間和我們一起吃晚飯。”

奧巴馬能夠將繁忙的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明確清晰,只要享受家庭時光的時候絕對不會將工作拿到家中,所有的話題都是孩子和妻子。

奧巴馬在推特賬號的簡介就是:父親,丈夫,總統,公民。

奧巴馬人生角色的排序就能看出家庭永遠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而且奧巴馬不止一次在公眾面前提到:父親是他人生一輩子的角色,他要給孩子做絕佳榜樣。

在這樣的家庭的培養下,大女兒瑪利亞考上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小女兒也考上了歷史悠久的密歇根大學。

看,家庭的儀式感與金錢和繁忙的工作無關,儀式感就是對家庭、對愛人、對子女的關心,是滲透到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現。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的儀式感”好像是現在的教育圈子裡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彙,或者說也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教育理念。

雖然“儀式感”逐漸被很多人所認同,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儀式感”就是“矯情”:

  • “平常百姓家要什麼儀式感?”
  • “儀式感能當飯吃嗎?”
  • “儀式感那都是有錢人整的那一套。”

其實,儀式感與貧窮、富貴無關,而與幸福有關!

生活中的儀式感能讓我們心懷期待,儀式感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儀式感是我們對幸福的重視,儀式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

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幸福家庭中一定是少不了儀式感的。而充滿儀式感的家庭一定有著和諧的親子關係,相愛的夫妻關係,一定能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有一個奧巴馬那樣的爸爸

每一位父母都恨不得將天下最好的東西全部給孩子,即使是不富裕的家庭,父母們也是竭盡全力的為孩子做好一切,從衣食住行到學業工作。

但是有很多父母發現我們所付出的一切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規劃、不服管教,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孩子的成長缺少儀式感。

有的父母會說:“我一天有多忙,哪有時間,哪有心思去想什麼儀式感啊,一天忙的要死。”

奧巴馬大家都知道,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說他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併不為過。

即便是如此的忙碌,可是他從未缺席過女兒的成長,奧巴馬曾經說過:“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奧巴馬工作的忙碌並沒有耽誤履行父親的責任,他是個有儀式感的爸爸。

哪怕再忙,仍然著一身筆挺的西裝為女兒吹蠟燭;親自教兩個女兒游泳;即便當了總統也可以和女兒一起在街邊吃冰淇淋;

陪伴孩子閱讀;帶著孩子去社區做義工;帶著孩子去做各種社會公益活動;

忙碌的奧巴馬仍然有陪伴女兒去遊樂園的時間;即便沒有時間來一次長途旅行,傍晚間也能見到一家四口散步的身影……

他的妻子米歇爾說:“就算忙,他也依然抽出時間和我們一起吃晚飯。”

奧巴馬能夠將繁忙的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明確清晰,只要享受家庭時光的時候絕對不會將工作拿到家中,所有的話題都是孩子和妻子。

奧巴馬在推特賬號的簡介就是:父親,丈夫,總統,公民。

奧巴馬人生角色的排序就能看出家庭永遠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而且奧巴馬不止一次在公眾面前提到:父親是他人生一輩子的角色,他要給孩子做絕佳榜樣。

在這樣的家庭的培養下,大女兒瑪利亞考上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小女兒也考上了歷史悠久的密歇根大學。

看,家庭的儀式感與金錢和繁忙的工作無關,儀式感就是對家庭、對愛人、對子女的關心,是滲透到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現。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家庭的儀式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是什麼樣的父母,孩子將來也會變成你的樣子,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見證者,更是成就孩子的那個最重要的人。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體會安全感。出門上學前的擁抱,睡前的晚安吻,跌倒後父母的一聲關愛……這樣的陪伴都能讓孩子感到安心。這樣的關懷,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不會害怕,因為有爸爸媽媽在。”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更明確的目標。在孩子成長中每一個重要時刻,父母都為孩子舉行一個小小的紀念儀式,讓孩子許一個願望,可以是長遠的,也可以是近期的,無論什麼願望,都會讓孩子心懷動力去努力實現。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回憶。孩子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孩子的入隊儀式,孩子的每一個生日,孩子參加的每一場比賽……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印記,如果在有父母參加的情況下記錄了這些心路歷程,那麼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的回憶。

家庭的儀式感讓家庭充滿幸福感。家庭的儀式感不單是針對孩子,同樣適用於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隨著每日柴米油鹽的磨合,夫妻之間已經逐漸沒有了戀愛和新婚時的甜蜜。夫妻為對方過生日,不時送給對方一個小驚喜,這會讓家庭氛圍更和諧更幸福。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的儀式感”好像是現在的教育圈子裡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彙,或者說也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教育理念。

雖然“儀式感”逐漸被很多人所認同,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儀式感”就是“矯情”:

  • “平常百姓家要什麼儀式感?”
  • “儀式感能當飯吃嗎?”
  • “儀式感那都是有錢人整的那一套。”

其實,儀式感與貧窮、富貴無關,而與幸福有關!

生活中的儀式感能讓我們心懷期待,儀式感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儀式感是我們對幸福的重視,儀式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

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幸福家庭中一定是少不了儀式感的。而充滿儀式感的家庭一定有著和諧的親子關係,相愛的夫妻關係,一定能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有一個奧巴馬那樣的爸爸

每一位父母都恨不得將天下最好的東西全部給孩子,即使是不富裕的家庭,父母們也是竭盡全力的為孩子做好一切,從衣食住行到學業工作。

但是有很多父母發現我們所付出的一切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規劃、不服管教,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孩子的成長缺少儀式感。

有的父母會說:“我一天有多忙,哪有時間,哪有心思去想什麼儀式感啊,一天忙的要死。”

奧巴馬大家都知道,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說他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併不為過。

即便是如此的忙碌,可是他從未缺席過女兒的成長,奧巴馬曾經說過:“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奧巴馬工作的忙碌並沒有耽誤履行父親的責任,他是個有儀式感的爸爸。

哪怕再忙,仍然著一身筆挺的西裝為女兒吹蠟燭;親自教兩個女兒游泳;即便當了總統也可以和女兒一起在街邊吃冰淇淋;

陪伴孩子閱讀;帶著孩子去社區做義工;帶著孩子去做各種社會公益活動;

忙碌的奧巴馬仍然有陪伴女兒去遊樂園的時間;即便沒有時間來一次長途旅行,傍晚間也能見到一家四口散步的身影……

他的妻子米歇爾說:“就算忙,他也依然抽出時間和我們一起吃晚飯。”

奧巴馬能夠將繁忙的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明確清晰,只要享受家庭時光的時候絕對不會將工作拿到家中,所有的話題都是孩子和妻子。

奧巴馬在推特賬號的簡介就是:父親,丈夫,總統,公民。

奧巴馬人生角色的排序就能看出家庭永遠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而且奧巴馬不止一次在公眾面前提到:父親是他人生一輩子的角色,他要給孩子做絕佳榜樣。

在這樣的家庭的培養下,大女兒瑪利亞考上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小女兒也考上了歷史悠久的密歇根大學。

看,家庭的儀式感與金錢和繁忙的工作無關,儀式感就是對家庭、對愛人、對子女的關心,是滲透到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現。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家庭的儀式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是什麼樣的父母,孩子將來也會變成你的樣子,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見證者,更是成就孩子的那個最重要的人。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體會安全感。出門上學前的擁抱,睡前的晚安吻,跌倒後父母的一聲關愛……這樣的陪伴都能讓孩子感到安心。這樣的關懷,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不會害怕,因為有爸爸媽媽在。”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更明確的目標。在孩子成長中每一個重要時刻,父母都為孩子舉行一個小小的紀念儀式,讓孩子許一個願望,可以是長遠的,也可以是近期的,無論什麼願望,都會讓孩子心懷動力去努力實現。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回憶。孩子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孩子的入隊儀式,孩子的每一個生日,孩子參加的每一場比賽……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印記,如果在有父母參加的情況下記錄了這些心路歷程,那麼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的回憶。

家庭的儀式感讓家庭充滿幸福感。家庭的儀式感不單是針對孩子,同樣適用於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隨著每日柴米油鹽的磨合,夫妻之間已經逐漸沒有了戀愛和新婚時的甜蜜。夫妻為對方過生日,不時送給對方一個小驚喜,這會讓家庭氛圍更和諧更幸福。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利用家庭的儀式感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家庭的儀式感體現在小到一個擁抱,大到一個儀式,可是每一個點滴裡頭體會著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家庭的責任。

家庭的儀式感不是水中花、不是鏡中月,不是浮誇的儀式,而是對孩子的成長有真真切切的好處,最直接的好處就培養孩子好習慣和好性格。

那麼我們通過家庭的儀式感能讓孩子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睡前故事讓孩子按時睡覺

很多小孩子都有一個小毛病就是“到時間不睡覺”,大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後依然要做飯、收拾家務、帶孩子,萬分想念那張舒服的大床,就想著讓孩子早早的上床睡覺,自己也好著歇歇。

可是小孩子怎麼能如大人的願呢?那麼家庭的儀式感來幫助您讓孩子懂得到時間就睡覺的好習慣吧。

父母每天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就是最好的“入睡儀式”。睡前給孩子洗好澡、換好睡衣後,父母就帶著孩子上床找出一本孩子喜歡的故事書,念給孩子聽。

講故事之前和孩子定好講故事的長度,告訴孩子故事講完就是睡覺時間了。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不但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放鬆入眠,還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

講完後,給孩子一個晚安吻,親親寶貝的額頭,然後把房間的燈關掉,留一個小夜燈,這就是在暗示孩子——到睡覺的時間了。

如果孩子小父母可以陪在孩子的身邊,待孩子睡著後再離開。當然了這個好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樣需要父母的堅持和陪伴。

“餐前準備”讓孩子愛上吃飯

和睡覺一樣,孩子不愛吃飯也是很多家庭中的老大難問題。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有很多,排除因缺少營養元素導致的不愛吃飯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那麼為了吸引孩子對吃飯的注意力,父母可以讓孩子也參與進晚餐的準備中,比如讓孩子幫忙洗菜、幫忙擺放碗筷、幫忙盛飯等,尤其是孩子主動想要幫忙的時候,父母一定要予以必要的表揚。

通過在餐前讓孩子參與準備晚餐,那麼就讓孩子懂得馬上要吃飯了,不能在沉迷於書籍或電視了。同時父母要儘量給孩子準備一個專屬的座位和餐具。

這樣就讓孩子對晚餐充滿了期待,就會在飯菜擺上餐桌時孩子就會積極主動的坐到餐桌旁邊,這種儀式感一舉兩得,既解決了孩子不喜歡吃飯的問題也培養了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的儀式感”好像是現在的教育圈子裡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彙,或者說也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教育理念。

雖然“儀式感”逐漸被很多人所認同,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儀式感”就是“矯情”:

  • “平常百姓家要什麼儀式感?”
  • “儀式感能當飯吃嗎?”
  • “儀式感那都是有錢人整的那一套。”

其實,儀式感與貧窮、富貴無關,而與幸福有關!

生活中的儀式感能讓我們心懷期待,儀式感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儀式感是我們對幸福的重視,儀式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

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幸福家庭中一定是少不了儀式感的。而充滿儀式感的家庭一定有著和諧的親子關係,相愛的夫妻關係,一定能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有一個奧巴馬那樣的爸爸

每一位父母都恨不得將天下最好的東西全部給孩子,即使是不富裕的家庭,父母們也是竭盡全力的為孩子做好一切,從衣食住行到學業工作。

但是有很多父母發現我們所付出的一切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規劃、不服管教,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孩子的成長缺少儀式感。

有的父母會說:“我一天有多忙,哪有時間,哪有心思去想什麼儀式感啊,一天忙的要死。”

奧巴馬大家都知道,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說他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併不為過。

即便是如此的忙碌,可是他從未缺席過女兒的成長,奧巴馬曾經說過:“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奧巴馬工作的忙碌並沒有耽誤履行父親的責任,他是個有儀式感的爸爸。

哪怕再忙,仍然著一身筆挺的西裝為女兒吹蠟燭;親自教兩個女兒游泳;即便當了總統也可以和女兒一起在街邊吃冰淇淋;

陪伴孩子閱讀;帶著孩子去社區做義工;帶著孩子去做各種社會公益活動;

忙碌的奧巴馬仍然有陪伴女兒去遊樂園的時間;即便沒有時間來一次長途旅行,傍晚間也能見到一家四口散步的身影……

他的妻子米歇爾說:“就算忙,他也依然抽出時間和我們一起吃晚飯。”

奧巴馬能夠將繁忙的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明確清晰,只要享受家庭時光的時候絕對不會將工作拿到家中,所有的話題都是孩子和妻子。

奧巴馬在推特賬號的簡介就是:父親,丈夫,總統,公民。

奧巴馬人生角色的排序就能看出家庭永遠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而且奧巴馬不止一次在公眾面前提到:父親是他人生一輩子的角色,他要給孩子做絕佳榜樣。

在這樣的家庭的培養下,大女兒瑪利亞考上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小女兒也考上了歷史悠久的密歇根大學。

看,家庭的儀式感與金錢和繁忙的工作無關,儀式感就是對家庭、對愛人、對子女的關心,是滲透到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現。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家庭的儀式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是什麼樣的父母,孩子將來也會變成你的樣子,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見證者,更是成就孩子的那個最重要的人。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體會安全感。出門上學前的擁抱,睡前的晚安吻,跌倒後父母的一聲關愛……這樣的陪伴都能讓孩子感到安心。這樣的關懷,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不會害怕,因為有爸爸媽媽在。”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更明確的目標。在孩子成長中每一個重要時刻,父母都為孩子舉行一個小小的紀念儀式,讓孩子許一個願望,可以是長遠的,也可以是近期的,無論什麼願望,都會讓孩子心懷動力去努力實現。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回憶。孩子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孩子的入隊儀式,孩子的每一個生日,孩子參加的每一場比賽……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印記,如果在有父母參加的情況下記錄了這些心路歷程,那麼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的回憶。

家庭的儀式感讓家庭充滿幸福感。家庭的儀式感不單是針對孩子,同樣適用於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隨著每日柴米油鹽的磨合,夫妻之間已經逐漸沒有了戀愛和新婚時的甜蜜。夫妻為對方過生日,不時送給對方一個小驚喜,這會讓家庭氛圍更和諧更幸福。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利用家庭的儀式感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家庭的儀式感體現在小到一個擁抱,大到一個儀式,可是每一個點滴裡頭體會著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家庭的責任。

家庭的儀式感不是水中花、不是鏡中月,不是浮誇的儀式,而是對孩子的成長有真真切切的好處,最直接的好處就培養孩子好習慣和好性格。

那麼我們通過家庭的儀式感能讓孩子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睡前故事讓孩子按時睡覺

很多小孩子都有一個小毛病就是“到時間不睡覺”,大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後依然要做飯、收拾家務、帶孩子,萬分想念那張舒服的大床,就想著讓孩子早早的上床睡覺,自己也好著歇歇。

可是小孩子怎麼能如大人的願呢?那麼家庭的儀式感來幫助您讓孩子懂得到時間就睡覺的好習慣吧。

父母每天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就是最好的“入睡儀式”。睡前給孩子洗好澡、換好睡衣後,父母就帶著孩子上床找出一本孩子喜歡的故事書,念給孩子聽。

講故事之前和孩子定好講故事的長度,告訴孩子故事講完就是睡覺時間了。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不但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放鬆入眠,還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

講完後,給孩子一個晚安吻,親親寶貝的額頭,然後把房間的燈關掉,留一個小夜燈,這就是在暗示孩子——到睡覺的時間了。

如果孩子小父母可以陪在孩子的身邊,待孩子睡著後再離開。當然了這個好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樣需要父母的堅持和陪伴。

“餐前準備”讓孩子愛上吃飯

和睡覺一樣,孩子不愛吃飯也是很多家庭中的老大難問題。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有很多,排除因缺少營養元素導致的不愛吃飯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那麼為了吸引孩子對吃飯的注意力,父母可以讓孩子也參與進晚餐的準備中,比如讓孩子幫忙洗菜、幫忙擺放碗筷、幫忙盛飯等,尤其是孩子主動想要幫忙的時候,父母一定要予以必要的表揚。

通過在餐前讓孩子參與準備晚餐,那麼就讓孩子懂得馬上要吃飯了,不能在沉迷於書籍或電視了。同時父母要儘量給孩子準備一個專屬的座位和餐具。

這樣就讓孩子對晚餐充滿了期待,就會在飯菜擺上餐桌時孩子就會積極主動的坐到餐桌旁邊,這種儀式感一舉兩得,既解決了孩子不喜歡吃飯的問題也培養了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家庭的“儀式感”無關財富,有關幸福,會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給父母上課”讓孩子喜歡上學

去幼兒園,去上學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都不心不甘情不願的,不但是學習的枯燥,還有各種紀律需要遵守,有很多事情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做。

那麼父母就要用一些小方法,讓孩子愛上上學,讓孩子發現在幼兒園或是在學校裡的趣事。

這時父母可每天都堅持讓孩子做一會兒“小老師”,讓孩子從中體會成就感,並且有意識的想著第二天繼續去模仿老師的講課的行為,也鍛鍊了孩子上課注意力聽講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扮演小學生,孩子扮演老師,假裝問一些白天學的知識,遇到難點,可以多問孩子幾個問題讓孩子幫忙解答,這樣也有助於孩子重新捋順白天的知識。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交流在幼兒園或者在學校的趣事,一起收拾書包等,讓孩子每天都對第二天有所期待。

家庭的儀式感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能力。它不是高不可攀,不是富麗堂皇,只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中的調劑品,可以讓我們更加享受生活,讓生活更精緻,更有意義。

我們讓孩子參與什麼樣的儀式,孩子就會具備什麼樣的“三觀”。想讓孩子學會生活、擁抱美好、學會愛和感恩,那麼父母就在日常中給生活加上儀式感。

今日互動:以上這些只是生活中儀式感的一小部分,您還有什麼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家庭儀式感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