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不完美媽媽 孔子 顏回 家庭教育 巧克力 心悅—妙觀志 2019-09-07
"

一、江邊的家庭教育

曾經有一次在江邊散步,聽見一個媽媽正在教育她的女兒。

媽媽說:你長這麼胖了,從今天開始不能吃糖了。

孩子說:可是你比我還胖啊!

媽媽口氣有點急了:你怎麼能和我比,我長這麼胖用了幾年,你就這個月突然長胖這麼多,當然不能吃糖了!

小女孩有點狐疑地望著媽媽,顯然她覺得媽媽的話有問題,但這個年齡段的她,又實在沒有掌握和媽媽辯解的邏輯。

見小女孩無話可說,媽媽口氣有了幾分得意,把剛才的話又重複一遍:你一個月長胖的,怎麼能跟我相比。

站在旁邊的我很想上去幫小女孩,跟媽媽辯解幾句,但這顯然有惹人憎惡的嫌疑,只好默然離去。

媽媽的話顯然漏洞百出。

胖是一個結果,一個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結果,媽媽想改變女兒這個結果,顯然是從健康角度來看。

所以,這個結果是一個月形成的,還是幾年形成的,都沒有比較的意義。

關鍵是這個結果無論對女兒,還是對媽媽,都是不健康的。

媽媽為自己辯解的理由肯定站不住腳,那辯解的目的是否有意義呢?

媽媽的目的無外乎兩個。

一是媽媽也很喜歡吃甜食,所以自己不想戒掉。二是媽媽覺得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有問題,會損害自己的威信。

二、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關於第一個目的,這是家庭教育中相當普遍的一個現象。

家長會覺得自己花錢給孩子上各類補習班,為孩子升學投資學區房等等就是盡了最大責任,所以往往要求孩子“按我說的做”,而不是“按我做的做”。

就像有家長經常問我,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其實各種花裡胡哨的辦法,都不如家長自己變成一個愛讀書的人重要。

“言傳身教”肯定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就像這位媽媽,如果只要求孩子戒掉甜食,而自己還是忍不住吃的話,那孩子恐怕只會做個陽奉陰違的人,養成撒謊的毛病。

關於第二個目的就是家長擔心接受孩子的批評,會令自己的威信受損。

這就需要考察一下威信來自怎樣的性格魅力。

孔子帶一些弟子周遊列國之時,常常忍飢受凍。有一次來到一個小國,環境很艱苦,孔子及弟子們餓了好久沒有吃飯。

後來好不容易弄來了一些米,孔子讓顏回去煮飯。過了會兒,孔子路過廚房,看到他無法相信的一幕:顏回伸手將鍋中的一團米飯抓起來放到口中吃掉了!

等到顏回將米飯端到孔子面前時,孔子故意說道:“我等在這種艱苦環境中還有米飯可吃,實在得益於上天的庇佑,理應先用這些米飯來祭祀上天。”

顏回正色說道:“夫子,這些米飯不能用來祭祀上天。剛才我打米飯時,有一團灰塵掉到了鍋中的米飯上。我雖然將沾了灰塵的米飯吃了,但是這鍋米飯終究不乾淨了,因此不能祭祀上天!”

孔子後來在集會上提到這件事,當眾承認自己的錯誤。但這並無損於孔子成為弟子心目中的聖人。

可見威信和一個人的坦誠和知行合一相關。

強詞奪理鎮壓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還管用,孩子越長大,知識和邏輯漸漸完善,這種權威式的威信就如沙子建的城堡,一推即垮。

三、家長要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真的需要孩子改掉一個習慣,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感受,自我坦誠,還要和孩子一起行動。

所以這位媽媽其實可以這樣處理。

媽媽:你說的對,媽媽也胖了,這對身體健康都不好,要不我們一起戒掉甜食。

孩子還是有點猶豫,畢竟完全不讓吃甜食是個痛苦的決定。

媽媽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於是皺皺眉頭說:我知道你的心情,我和你一樣,完全不吃甜食太痛苦了,媽媽比你吃甜食的時間長,肯定更難克服。

孩子感覺媽媽和自己站在同一個角度想問題,就會馬上進入和媽媽一起解決問題的思路中,問:媽媽,那怎麼辦呢?

媽媽說:要不媽媽一週只能三天吃甜食,而且不吃多了,每次只能吃兩塊糖或者一塊巧克力,你負責監督媽媽。那你的計劃呢?

如果媽媽再加一句暗示:你長胖的時間比我短,一定比我瘦得快。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很愉快地和媽媽列一樣的計劃,甚至還想勝過媽媽,會把計劃列得更嚴格些。

教育過程中,父母希望孩子成長,就要自己做個終生成長的榜樣。在對孩子問題的處理上,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世界,然後再引導孩子自己給出一個承諾。

這種方式不同於一味要求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處理過程中,孩子主動參與瞭解決問題,並且獲得了父母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孩子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生活,這是人生最需要的能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