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兒童福利院組建19戶模擬家庭 讓孤兒有“家”也有愛

“小臭臭不聽話!”“媽媽,我不是小臭臭,我是你的小寶貝呀!”3歲的文文(化名)弄髒了衣服,這樣向媽媽張桂珍撒嬌。

這樣溫馨尋常的幸福畫面發生在一對不尋常的母女身上。

文文是昆明市兒童福利院託管的兒童。2016年,她僅1歲,來到福利院時被診斷為中度營養不良,生長髮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孩子。那年,福利院面向社會招聘“專職父母”組成模擬家庭,52歲的張桂珍和丈夫謬祥澤從會澤來到昆明應聘成功,和包括文文在內的5個福利院的孩子結緣,共同組成了一個家庭。

幾年過去,曾經營養不良的文文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已經出落成一個聰明漂亮的小女孩,她愛坐在爸爸肩頭,愛和哥哥姐姐玩耍,在家的溫暖中健康快樂成長。

像文文這樣的家庭,昆明市兒童福利院有19戶。昆明市兒童福利院院長喬貞強把這樣的模擬家庭養育模式稱為“類家庭”項目。“傳統的機構集中養育雖然解決了孤殘兒童的吃穿住用等生活問題,卻無法滿足他們心靈的需求。”喬貞強說。

昆明市兒童福利院組建19戶模擬家庭 讓孤兒有“家”也有愛

家庭式養育 雲南日報供圖

為了讓福利院的孤兒也能得到親情的溫暖,2014年7月,昆明市兒童福利院在探索農村家庭寄養模式成功的基礎上,又積極探索院內家庭養育模式,與春暉博愛基金會合作引入“類家庭”項目,迄今為止,已經有150多名兒童受益。

“類家庭”招聘的父母以福利院為家,父親白天外出上班,母親在家全職照料孩子,福利院為模擬家庭提供住所、孩子生活開支所需,並支付母親工資。

文文一家的住所有5間房,3間臥室,1個客廳,1個廚房,總面積近200平方米。平時,一家人早起吃過早飯後,爸爸去上班,媽媽分別送大的孩子上初中、小學,送小的孩子在院內上課。然後買菜做飯等他們中午回來吃。下午又要接孩子放學,準備晚飯。晚上,爸爸下班回家一家人一起吃飯。週末一家人還會一起出遊,有孩子生日就買來蛋糕一起過,其樂融融。

張桂珍和其他“媽媽”還會提前把每週的菜譜寫好給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審看,不適合孩子吃的會及時調整。因為需要看護的孩子大多有殘疾或先天性疾病,上崗前,“專職父母”們都經過了一系列的看護培訓。

工作雖然辛苦,但張桂珍樂在其中。小兒子送來時因腦癱生活不能自理,在她和工作人員的精心照料下現在已經在小學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課。每當孩子有了進步,她都非常開心,她說:“我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已經工作了,他們就跟我親生的一樣。”

昆明市兒童福利院組建19戶模擬家庭 讓孤兒有“家”也有愛

家庭式養育 雲南日報供圖

家庭式養育的開展,讓福利院的孩子得到了家庭和親情的溫暖,身心得以健康發展。據喬貞強介紹,這幾年在模擬家庭長大的孩子,大多可以很好地融入社會。他們中間有人獲得短跑冠軍,有人考上了大學,一些孩子被收養後也可以快速融入家庭。今年,模擬家庭走出的一名孩子還代表昆明市參加湖南電視臺《運動不一樣》節目,已成為全國最強選手進入超新星聯盟的第二輪比賽。

昆明市兒童福利院“類家庭”項目、農村家庭寄養模式等多項工作在全國受到好評。今年,昆明市兒童福利院獲評“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致敬孤殘兒童的“爹”和“媽”

今年4月初,昆明市兒童福利院獲評“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在雲南省民政廳全國民政系統先進模範代表座談會上,喬貞強代表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只說了一句話:“我們會繼續當好睏難兒童的爹和媽”。

這句樸實的話讓我記住了這群堅定執著的民政人。

到昆明市兒童福利院採訪,看到的一切常常讓人眼角溼潤:無菌育嬰室裡,工作人員兩到三小時為嬰兒喂一次奶粉;特教康復訓練室裡,老師耐心地給孩子做康復訓練;一些大孩子因殘疾找不到工作,福利院就專門請老師進來教烘焙技術,讓他們自食其力……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活潑好動的少年,工作人員都想盡辦法讓他們健康成長,用關愛補齊孤兒心底缺失的溫暖。

福利院裡94%都是殘疾兒童,他們的成長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很欣慰看到這一群曾經被放棄的孩子,在這裡遇到了一群有愛心有責任感的“父母”。福利院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良心所在。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希望有更多的愛心湧向這裡,更希望被送來這裡的孤兒越來越少。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或推薦給朋友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塔上雲南(ID:tsyn2018)

內容來源:雲南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