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跟德國媽媽學育兒?這9件小事就能看出大不一樣!

為什麼德國社會如此文明?為什麼德國人在全球受到普遍的尊重?為什麼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德國製造”的質量享譽世界?這就要從德國家庭教育開始談起。


悠悠媽曾留學於荷蘭和沙特阿拉伯,在愛爾蘭跨國公司擔任項目經理,管理三十人的團隊。現在移居德國,生活在一個純正的德國家庭,有一個混血女兒,小名悠悠。

在帶悠悠長大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觀察和思考德國媽媽們究竟有什麼教育理念和高招,可以讓孩子在全球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脫穎而出。

本文觀點來自李茜(悠悠媽)新書《跟著德國媽媽學育兒》


為什麼要跟德國媽媽學育兒?這9件小事就能看出大不一樣!



1.德國人的計劃性和嚴謹態度,影響德國寶寶的睡眠訓練

德國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清晰,寶寶一出生就有自己的兒童房,父母有儘早讓寶寶獨立入睡的強烈意願,所以德國寶寶的睡眠訓練從一出生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

德國孩子基本在1~2歲能做到在自己的房間獨立入睡,不需要陪睡、奶睡、抱睡。每晚7點,關上燈,道一聲“晚安”,媽媽即關門出去,孩子自己安然入睡。

德國睡眠專家建議,從出生起就讓孩子睡自己的嬰兒床,這一點至關重要。首先,這麼做孩子會自然而然地視嬰兒床為自己睡覺的地方,省去了以後分床睡這一步驟。一旦孩子習慣了與爸爸媽媽同睡一張床,再想讓他睡自己的小床,分離過程是極其艱難的。其次,嬰兒與大人分床睡可以防止被大人擠壓而發生窒息意外的風險。為了寶寶的安全著想,我們也應該選擇分床睡。

德國人非常提倡計劃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計劃,孩子的每日作息也不例外,幫助寶寶形成健康有節律的睡眠習慣。

2.吃得對,比吃得多更重要

由於飲食習慣的原因,中國媽媽傾向於讓寶寶以米粉為主食。走在德國超市的嬰兒輔食貨架前,我卻常常被主食穀物的眾多選擇弄得眼花繚亂——米粉、小麥粉、小米粉、燕麥粉、玉米粉、3種穀物混合粉、7種穀物混合粉……

德國專家建議寶寶的主食選擇應儘量多樣化,每一餐換著不同的穀物吃,從各種穀物中汲取營養,避免只吃米粉,以防砷超標。大米中砷含量超標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引起了注意,是科學家和食品加工業正在努力攻克的難題。這一點特別值得中國父母重視。

對於營養的吸收,吃得對,比吃得多更重要。在德國,想買6歲以下孩子吃的補品,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飲食正常的孩子不需要額外吃補品。德國父母在這方面沒有心理需求,生產商自然就不會去生產。

3.生活就是最好的早教

最好的早教不在早教班,而在生活的耳濡目染裡。高質量陪伴,既不需要一整天都圍著孩子轉,也不應以犧牲自己的生活為代價。父母過好自己的生活,活出精彩,孩子自然會吸收和效仿——這一點,德國父母每天都在身體力行地做著。

在德國超市,常常能看到爸爸或媽媽把寶寶背在胸前,一邊逛超市,一邊自言自語地向寶寶描述手上正在做的事。

超市其實是很好的早教場所,帶孩子一起逛超市,認識和挑選食物,算賬,最後由孩子來付款,都是寶貴的生活實踐。

4.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德國人極少給孩子貼標籤和下定義,這源於他們不隨便對別人的生活進行評價和干涉的修養。這種修養德國父母從小就會教給孩子並且身體力行地示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尊重每個個體,不隨便評價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德國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誇得最多的是可愛,不過僅限於對小寶寶。對再大一點的孩子,德國人很剋制,不輕易做出評價。即使要評價也是基於事實對孩子的某一正面行為進行誇獎,絕不會對別人家的孩子公然打負面標籤,也不會對孩子的外表進行評價,不論美醜。因為審美沒有統一標準,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孩子怕生,德國人說這是正常現象,很多小孩子都這樣。孩子打人,德國人說這是一個發展階段,孩子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滿,肯定不是惡意的。女孩子愛動,德國人說這個孩子運動能力強,但不會說她像個男孩子、假小子。孩子說話比別人少,德國人說每個孩子的發展節奏不一樣,沒什麼好比的。

總之,在德國溜娃和帶孩子參加聚會時,完全不用擔心遭到別人的點評和干涉。家長在思想上放鬆和自由了,就會對自己的帶娃方式越來越有信心。

5.孩子的事,媽媽說了算

在德國,沒有人會不尊重孩子媽媽的話。不管媽媽做什麼選擇和決定,只要沒有虐待孩子,所有人都會對我說“你的孩子你做主”,包括婆婆,也絕不越界。

任何人在給孩子吃東西之前,都會先徵詢媽媽的意見:“我可以給你的孩子吃這個嗎?”德國人自知,沒有孩子媽媽的准許,是不能隨便給別人家孩子東西吃的。

在給別人提育兒建議時,德國人也都小心謹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易開口。因為,干涉別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失禮貌和教養的。

就連幼兒園園長在給我提出帶孩子的建議時,也在說完之後補上一句:“這只是我個人的建議和看法,決定權在你。”

6.孩子的“問題”其實不是問題

帶1歲的悠悠去德國兒科診所體檢的時候,當醫生拿出聽診器正準備聽她的心肺時,悠悠一手抓住聽診器想拿在手裡玩,正當我想說服悠悠放開的時候,醫生已經深表理解地從抽屜裡拿出第二副聽診器,那第一副就留給悠悠玩了,醫生點哪裡,她也跟著點哪裡。

抽血檢查的時候,醫生拿出彩色帶子準備系在悠悠的胳膊上,悠悠又抓著不放,醫生馬上叫護士再拿一根來,之前的一根就留給悠悠玩了,正好轉移了她的注意力。

試想一下,上述情況中,如果德國醫生不是順著悠悠的意願,而是試圖跟她講她聽不懂的道理,或者是把工具生硬地從孩子手裡直接奪過來,換來的可能是孩子的反抗或者哭鬧,那麼隨後的體檢工作也將因孩子的不配合而變得困難重重,嚴重的還可能讓孩子對醫院留下負面印象,以後只要一說起體檢,就產生抗拒心理。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叛逆不聽話,而是我們設置的限制太多。


為什麼要跟德國媽媽學育兒?這9件小事就能看出大不一樣!



7.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是非觀,永遠不會太早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點是很多中國家長都容易忽視的,孩子打了人,家長連忙跑上去道歉,卻不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下次還會打人,反正又不用自己負責。

在德國,我從來沒有見過德國父母替自己的孩子道歉,而是要求孩子來道歉。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在於讓孩子受到懲罰,而在於讓他明白是非對錯之分,做錯了就要承擔後果。單純的懲罰而不加引導,並不能幫助孩子發展出道德觀和是非觀。常見的“棍棒法”只會讓孩子想方設法地去逃避被大人抓到,而不是去思考什麼是對錯。指導他們行為的不是“對與錯”,而是“是否被抓到”,只要沒被抓到,就都是可接受的。

8.德國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用力在暗處

在德國帶孩子兩年半,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德國父母特別注重帶孩子玩!不僅僅是家人帶著孩子玩這麼簡單,而是想方設法地為孩子創造與其他同齡人一起玩的機會,以及經常帶孩子參加或組織與家人以外的成年人一起的聚會活動。說通俗點,德國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混社交圈子。難怪我們總覺得外國孩子大方得體不怕生,這完全要歸功於他們從小到大豐富的實戰社交經驗。

德國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用的是“浸潤法”,竭盡所能地為孩子創造豐富的社交環境,德國孩子的社交活動非常豐富 : 爬爬班(6個月~3歲)、遊戲小組(1歲以上)、家庭集體出遊活動、家庭間的互相拜訪、讓孩子去朋友家過夜、孩子的生日派對……

在豐富的社交活動中,孩子不僅在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中發展出社交能力,也在觀察大人的社交行為中,耳濡目染地習得社交技巧。社交就和學游泳一樣,一定要親自下水試才能學會,紙上談兵是沒用的。多與人交往,能力自然就發展出來了。


為什麼要跟德國媽媽學育兒?這9件小事就能看出大不一樣!


9.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談判少命令

很多中國的家庭可能會疏忽讓孩子做選擇的重要性。多用平等和商討的語氣與孩子對話,鼓勵孩子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並通過與父母談判,拿出論據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是德國中產階級家庭普遍採納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

在德國幼兒園,老師極少用命令語氣對孩子說話,很多無關原則的事情,比如,兩個孩子同時想玩同一個玩具,老師會和孩子一起協商一個折中方案,言傳身教如何用商量的語氣來溝通解決衝突,而不是訴諸命令和暴力。

所謂獨立,其實是一個特別寬泛的能力。孩子的獨立,並不僅僅侷限於會自己穿衣、吃飯、如廁這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做到了這些,我們還要用心培養孩子獨立擔當、獨立承擔責任、獨立做決定、獨立發表見解、獨立為自己維權、獨立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等一系列能力。


而這些看起來很難的能力,其實都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點滲透的。

教育沒有捷徑可走,需要的是點水穿石的耐心和磨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