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上風電到底要跟歐洲學什麼?'

""中國海上風電到底要跟歐洲學什麼?

我國海上風電儘管起步較晚,但裝機規模連續幾年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65萬千瓦,同比增長42.7%,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首次超過歐洲國家,佔全球新增裝機容量40%,位居第一。

歐洲在海上風電行業涉入較早,開發經驗豐富,具有先進的工程裝備技術和成功的行業發展模式。對於歐洲的海上風電經驗,到底是“拿來主義”還是“參考借鑑”?近日,在江蘇鹽城舉辦的“2019年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上,能見對遠景能源全球技術委員會主任Kurt Andersen進行了專訪。Kurt曾在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擔任高級顧問,在西門子擔任發電機組負責人,擁有30多年風電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的豐富經驗,非常熟悉中歐海上風電發展歷程。以下為專訪內容。

"中國海上風電到底要跟歐洲學什麼?

我國海上風電儘管起步較晚,但裝機規模連續幾年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65萬千瓦,同比增長42.7%,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首次超過歐洲國家,佔全球新增裝機容量40%,位居第一。

歐洲在海上風電行業涉入較早,開發經驗豐富,具有先進的工程裝備技術和成功的行業發展模式。對於歐洲的海上風電經驗,到底是“拿來主義”還是“參考借鑑”?近日,在江蘇鹽城舉辦的“2019年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上,能見對遠景能源全球技術委員會主任Kurt Andersen進行了專訪。Kurt曾在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擔任高級顧問,在西門子擔任發電機組負責人,擁有30多年風電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的豐富經驗,非常熟悉中歐海上風電發展歷程。以下為專訪內容。

中國海上風電到底要跟歐洲學什麼?

能見:中歐海上風電開發最大的差異在哪?

Kurt:最大的差異就是海上風電數據的獲得和前期測量設備的部署。歷史數據、歷史安裝運行經驗、氣象水文地質數據等數據對於投資決策和後評估至關重要,歐洲有豐富的數據獲取和應用經驗。他們通常會在海上風電項目前期,通過各種測試設備和大量數據來進行風場的定義。用歐洲最知名的哥白尼衛星來獲得包括風、土壤以及海洋洋流數據在內的大數據。這些大數據結合測量設備,可以非常早的獲得未來規劃風場的信息,並且通過度電成本分析來定義什麼樣的機型最適合這樣的風電場。

另外,歐洲國家在開發海上風電上非常有耐心和計劃,像丹麥在明確的區域制定了5年、10年的計劃,英國有明確的round1、round2、round3,分別明確在哪些地方進行開發,開發多少容量。這些清晰的開發計劃都明確了開發容量、位置和時間。明確的計劃讓整個海上風電生態系統,包括開發商、主機廠、配件廠,以及整個港口區域都可以針對性的去做相應的規劃,然後按照這個節奏去開發,這樣雖然開發速度可能沒有中國那麼快,但是效率非常高,沒有浪費。

儘管政策驅動的市場也可以促進海上風電生態系統的建設,但欲速則不達,有些本需通過正常的開發節奏來驗證和閉環的技術被提前應用到海上風電,加大了海上風電的風險。歐洲海上風電的開發歷史經驗也表明成熟技術對海上風電開發的重要性。

能見:中國最應該向歐洲學習什麼?

Kurt:歐洲早期通過公開的宏觀大數據及前期測量來獲取風場的關鍵數據,並通過一系列的模型測算以最優度電成本規劃選址選型,這些是目前中國所缺失的。這就是為什麼遠景在全球設立研發團隊,遠景格林威治集成海上風電基礎環境大數據和先進的設計優化模型算法,支撐基於最優度電成本的投資決策。同時,集成國家權威機構的水深和海床地質數據,基於海上設施大數據和算法模型繪製海上LCOE圖譜,提供更可靠的投資決策。

我們注重從整個風場角度來看,通過對電氣線路建模,以及土壤的地質建模和風機建模,來定位產品規劃。我們會通過先進的數據測量技術來獲得風速、海床、土壤等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以及歐洲風場已經運行的數據,放在遠景自己建立的模型上作對比,來校正我們建立的模型。

海上風電規劃開發方面,以丹麥政府為例,20年前就致力於清潔能源風電為基礎的基本國策,國策定下來以後,至少是五年計劃為週期來規劃風電,政府出面主導投標競價,建立了一整套更細緻的系統開發計劃。

能見:歐洲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更大兆瓦的海上風機,中國也在加速跟隨。對此您怎麼看?

Kurt:歐洲海上經驗和開放的風電場數據可以指導中國海上風電優化,但中國海上風電的環境跟歐洲、美國都不一樣,中國同行不能直接套用歐洲已經獲得的經驗,必須研究自己的特殊工況。中國的海床地質跟歐洲不一樣,有很深的淤泥,而且海床從南到北差異非常大,像福建、廣東很多項目是岩基,而在歐洲海上風電很少有岩基的項目。此外,歐洲沒有颱風,但中國的颱風風速能達到將近每秒80米,這是中國特殊的市場需要自己去解決的事情。

歐洲跟中國的風資源也不同,歐洲現在開發的海上風電都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海域,風速將近11米/秒,海床較深,出現更大的兆瓦機組是通過LCOE模型確定的方向,這就是為什麼在走出歐洲以後,丹麥DONG能源首先來到了臺灣臺灣海峽跟他們那邊工況一樣,可以用同樣的策略來開發臺灣海峽。

然而,當面對國內大部分7.5米/秒的風速和比較淺的海床,LCOE模型會告訴你應該怎麼選擇。數據不會騙人,選擇什麼樣的風機應該聽從LCOE模型的反饋。

什麼樣的機型與中國風電最匹配?不同的區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不同區域如颱風、中級風速、淺海地區的差異較大。遠景根據供應鏈,在不同的海域,根據LCOE模型非常謹慎的選擇最應該規劃的機型,這也是我們目前的機組兆瓦級別還停留在5.2兆瓦的原因。目前5.2兆瓦是最好匹配的,覆蓋到江蘇、山東、浙江一帶。如江蘇海域對度電成本非常敏感,如果沒有精準的模型來度量度電成本,是無法準確定義最適合的機型的。

能見:目前對中國海上風電而言,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Kurt:降低中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是最重要的。中國海上風電剛剛起步,首先要做的是把項目的成本降下來,把所有正在執行的項目可靠有效地執行好,打造完整可靠的產業鏈,這是2021年之前最需要做好的工作。

影響中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關鍵因素是發電量,發電量能影響50%以上的度電成本,我們得到的數據顯示,提升10%的發電量可以降低9%的度電成本遠景未來會不斷優化度電成本,在平衡功率、葉片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提高發電量。

/ END /

"中國海上風電到底要跟歐洲學什麼?

我國海上風電儘管起步較晚,但裝機規模連續幾年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65萬千瓦,同比增長42.7%,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首次超過歐洲國家,佔全球新增裝機容量40%,位居第一。

歐洲在海上風電行業涉入較早,開發經驗豐富,具有先進的工程裝備技術和成功的行業發展模式。對於歐洲的海上風電經驗,到底是“拿來主義”還是“參考借鑑”?近日,在江蘇鹽城舉辦的“2019年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上,能見對遠景能源全球技術委員會主任Kurt Andersen進行了專訪。Kurt曾在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擔任高級顧問,在西門子擔任發電機組負責人,擁有30多年風電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的豐富經驗,非常熟悉中歐海上風電發展歷程。以下為專訪內容。

中國海上風電到底要跟歐洲學什麼?

能見:中歐海上風電開發最大的差異在哪?

Kurt:最大的差異就是海上風電數據的獲得和前期測量設備的部署。歷史數據、歷史安裝運行經驗、氣象水文地質數據等數據對於投資決策和後評估至關重要,歐洲有豐富的數據獲取和應用經驗。他們通常會在海上風電項目前期,通過各種測試設備和大量數據來進行風場的定義。用歐洲最知名的哥白尼衛星來獲得包括風、土壤以及海洋洋流數據在內的大數據。這些大數據結合測量設備,可以非常早的獲得未來規劃風場的信息,並且通過度電成本分析來定義什麼樣的機型最適合這樣的風電場。

另外,歐洲國家在開發海上風電上非常有耐心和計劃,像丹麥在明確的區域制定了5年、10年的計劃,英國有明確的round1、round2、round3,分別明確在哪些地方進行開發,開發多少容量。這些清晰的開發計劃都明確了開發容量、位置和時間。明確的計劃讓整個海上風電生態系統,包括開發商、主機廠、配件廠,以及整個港口區域都可以針對性的去做相應的規劃,然後按照這個節奏去開發,這樣雖然開發速度可能沒有中國那麼快,但是效率非常高,沒有浪費。

儘管政策驅動的市場也可以促進海上風電生態系統的建設,但欲速則不達,有些本需通過正常的開發節奏來驗證和閉環的技術被提前應用到海上風電,加大了海上風電的風險。歐洲海上風電的開發歷史經驗也表明成熟技術對海上風電開發的重要性。

能見:中國最應該向歐洲學習什麼?

Kurt:歐洲早期通過公開的宏觀大數據及前期測量來獲取風場的關鍵數據,並通過一系列的模型測算以最優度電成本規劃選址選型,這些是目前中國所缺失的。這就是為什麼遠景在全球設立研發團隊,遠景格林威治集成海上風電基礎環境大數據和先進的設計優化模型算法,支撐基於最優度電成本的投資決策。同時,集成國家權威機構的水深和海床地質數據,基於海上設施大數據和算法模型繪製海上LCOE圖譜,提供更可靠的投資決策。

我們注重從整個風場角度來看,通過對電氣線路建模,以及土壤的地質建模和風機建模,來定位產品規劃。我們會通過先進的數據測量技術來獲得風速、海床、土壤等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以及歐洲風場已經運行的數據,放在遠景自己建立的模型上作對比,來校正我們建立的模型。

海上風電規劃開發方面,以丹麥政府為例,20年前就致力於清潔能源風電為基礎的基本國策,國策定下來以後,至少是五年計劃為週期來規劃風電,政府出面主導投標競價,建立了一整套更細緻的系統開發計劃。

能見:歐洲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更大兆瓦的海上風機,中國也在加速跟隨。對此您怎麼看?

Kurt:歐洲海上經驗和開放的風電場數據可以指導中國海上風電優化,但中國海上風電的環境跟歐洲、美國都不一樣,中國同行不能直接套用歐洲已經獲得的經驗,必須研究自己的特殊工況。中國的海床地質跟歐洲不一樣,有很深的淤泥,而且海床從南到北差異非常大,像福建、廣東很多項目是岩基,而在歐洲海上風電很少有岩基的項目。此外,歐洲沒有颱風,但中國的颱風風速能達到將近每秒80米,這是中國特殊的市場需要自己去解決的事情。

歐洲跟中國的風資源也不同,歐洲現在開發的海上風電都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海域,風速將近11米/秒,海床較深,出現更大的兆瓦機組是通過LCOE模型確定的方向,這就是為什麼在走出歐洲以後,丹麥DONG能源首先來到了臺灣臺灣海峽跟他們那邊工況一樣,可以用同樣的策略來開發臺灣海峽。

然而,當面對國內大部分7.5米/秒的風速和比較淺的海床,LCOE模型會告訴你應該怎麼選擇。數據不會騙人,選擇什麼樣的風機應該聽從LCOE模型的反饋。

什麼樣的機型與中國風電最匹配?不同的區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不同區域如颱風、中級風速、淺海地區的差異較大。遠景根據供應鏈,在不同的海域,根據LCOE模型非常謹慎的選擇最應該規劃的機型,這也是我們目前的機組兆瓦級別還停留在5.2兆瓦的原因。目前5.2兆瓦是最好匹配的,覆蓋到江蘇、山東、浙江一帶。如江蘇海域對度電成本非常敏感,如果沒有精準的模型來度量度電成本,是無法準確定義最適合的機型的。

能見:目前對中國海上風電而言,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Kurt:降低中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是最重要的。中國海上風電剛剛起步,首先要做的是把項目的成本降下來,把所有正在執行的項目可靠有效地執行好,打造完整可靠的產業鏈,這是2021年之前最需要做好的工作。

影響中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關鍵因素是發電量,發電量能影響50%以上的度電成本,我們得到的數據顯示,提升10%的發電量可以降低9%的度電成本遠景未來會不斷優化度電成本,在平衡功率、葉片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提高發電量。

/ END /

中國海上風電到底要跟歐洲學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