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不完美媽媽 馬鈴薯泥 讀書 媽咪OK 2019-07-31
"

OK媽說:

都說生娃後的頭兩年是媽媽壓力最大的兩年,我自己也是對此深有感受。比如那會兒我總是會在OK每天有沒睡夠、戶外時間是否充足等一堆問題上有自己強烈的堅持,把自己繃得很緊,一方面既想讓老人和自己統一觀念,另一方面又要拿捏好說話分寸。

一直到了OK三四歲之後,那些個睡眠問題、餵養問題已經不再是我的關注重點後,回頭看,我才猛然覺得:何苦呢?!

蜜蜜媽是我們號上的讀者,也曾因為和家裡其他親人育兒意見不一致搞得“雞飛狗跳”,後來轉換思路後家庭氛圍好了起來,大人小孩都輕鬆了。我特別希望把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帶娃都能放鬆下來,而且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

OK媽說:

都說生娃後的頭兩年是媽媽壓力最大的兩年,我自己也是對此深有感受。比如那會兒我總是會在OK每天有沒睡夠、戶外時間是否充足等一堆問題上有自己強烈的堅持,把自己繃得很緊,一方面既想讓老人和自己統一觀念,另一方面又要拿捏好說話分寸。

一直到了OK三四歲之後,那些個睡眠問題、餵養問題已經不再是我的關注重點後,回頭看,我才猛然覺得:何苦呢?!

蜜蜜媽是我們號上的讀者,也曾因為和家裡其他親人育兒意見不一致搞得“雞飛狗跳”,後來轉換思路後家庭氛圍好了起來,大人小孩都輕鬆了。我特別希望把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帶娃都能放鬆下來,而且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文/蜜蜜媽

前兩年我跟大偉在蜜蜜的管教問題上存在太多分歧,特別是娃滿兩週歲後,我們在娃的吃喝拉撒甚至是娃的走路姿勢上吵得沒完沒了,比如:

娃到底該幾歲開始刷牙?

娃自己不肯動手穿衣穿鞋怎麼辦?

娃究竟能不能看手機看電視?

……

就拿吃飯來說吧,蜜蜜不肯好好吃飯。大偉每次都暴打一頓,瞬間滿屋都是撕心裂肺的哭聲。爺爺奶奶每次只會追著喂哄著逼著吃,害得蜜蜜對吃飯這件事更加排斥了。

我說過很多次,燒什麼菜煮什麼飯大人決定,吃什麼吃多少娃自己決定,不吃餓兩頓就好了,可是他們根本就不聽我的。

為此我們爭來吵去,我跟大偉的關係也淡了一半,婆媳關係更是愈演愈烈。

我也想過改善這種狀態,一直在努力。我耐心地跟他們講我學到的育兒知識,他們不肯聽,說我的話又不是百分百都正確。

好,我把我經常看的權威育兒書公眾號翻給他們看,他們眼都不抬一下,說沒時間看。

行,那我就吃飯的時候給他們聽喜馬拉雅和得到上的育兒音頻,他們還是毫不領情,各玩各的手機。我真的很絕望,絕望到就差一張離婚證了!

後來我實在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就找小區裡的媽媽聊天,一聊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這種絕望!

有的在娃幾歲才能把屎把尿上爭吵,有的在究竟該5歲分床睡還是8歲分床睡上打鬥,有的在水果是打碎吃還是整個啃上跟老公斗得你死我活,甚至最後鬧到民政局扯了張離婚證。

"

OK媽說:

都說生娃後的頭兩年是媽媽壓力最大的兩年,我自己也是對此深有感受。比如那會兒我總是會在OK每天有沒睡夠、戶外時間是否充足等一堆問題上有自己強烈的堅持,把自己繃得很緊,一方面既想讓老人和自己統一觀念,另一方面又要拿捏好說話分寸。

一直到了OK三四歲之後,那些個睡眠問題、餵養問題已經不再是我的關注重點後,回頭看,我才猛然覺得:何苦呢?!

蜜蜜媽是我們號上的讀者,也曾因為和家裡其他親人育兒意見不一致搞得“雞飛狗跳”,後來轉換思路後家庭氛圍好了起來,大人小孩都輕鬆了。我特別希望把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帶娃都能放鬆下來,而且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文/蜜蜜媽

前兩年我跟大偉在蜜蜜的管教問題上存在太多分歧,特別是娃滿兩週歲後,我們在娃的吃喝拉撒甚至是娃的走路姿勢上吵得沒完沒了,比如:

娃到底該幾歲開始刷牙?

娃自己不肯動手穿衣穿鞋怎麼辦?

娃究竟能不能看手機看電視?

……

就拿吃飯來說吧,蜜蜜不肯好好吃飯。大偉每次都暴打一頓,瞬間滿屋都是撕心裂肺的哭聲。爺爺奶奶每次只會追著喂哄著逼著吃,害得蜜蜜對吃飯這件事更加排斥了。

我說過很多次,燒什麼菜煮什麼飯大人決定,吃什麼吃多少娃自己決定,不吃餓兩頓就好了,可是他們根本就不聽我的。

為此我們爭來吵去,我跟大偉的關係也淡了一半,婆媳關係更是愈演愈烈。

我也想過改善這種狀態,一直在努力。我耐心地跟他們講我學到的育兒知識,他們不肯聽,說我的話又不是百分百都正確。

好,我把我經常看的權威育兒書公眾號翻給他們看,他們眼都不抬一下,說沒時間看。

行,那我就吃飯的時候給他們聽喜馬拉雅和得到上的育兒音頻,他們還是毫不領情,各玩各的手機。我真的很絕望,絕望到就差一張離婚證了!

後來我實在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就找小區裡的媽媽聊天,一聊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這種絕望!

有的在娃幾歲才能把屎把尿上爭吵,有的在究竟該5歲分床睡還是8歲分床睡上打鬥,有的在水果是打碎吃還是整個啃上跟老公斗得你死我活,甚至最後鬧到民政局扯了張離婚證。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而且我還發現,越是責任心爆棚,經常閱讀各種育兒內容的知識型媽媽,越容易在這個問題上煩惱絕望,因為看得越多學得越多新方法新想法也越多,而家人未必能跟上媽媽們的步伐,很多時候就是無人理解。

靜下來細細想來,這真的值得嗎?

畢竟,對孩子來講,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比不上一個溫暖和睦的家!經過一番自我反省和調整,我終於在這件事上妥協,結果孩子並沒有因此被帶“偏”,反而因為家庭氛圍好了少了許多哭鬧,大人也輕鬆了許多。

01誰帶誰說了算

一天我又看到婆婆在給蜜蜜餵飯,我已絕望到不想再去溝通,為排心中鬱悶給外婆打了個電話,說了這件事,沒想到外婆很不客氣地對我說:“自己不做還那麼多事,你知道帶娃有多辛苦嗎,經常三更半夜不說,娃有個三病兩痛也是操碎了心。你嫌公公婆婆做得不好,有本事你就自己帶,只要你親力親為地帶娃,都隨你。

一氣之下我離職在家帶娃,親力親為沒幾天累倒在沙發上,任憑娃怎麼扯也爬不起來了。一天傍晚我抱著娃透過公婆的窗口看見婆婆正在給娃做土豆泥,她挑出最新鮮的土豆洗了又洗,然後開始一片一片地削皮,小心地放高壓鍋裡蒸,蒸了好一會,拿出來有筷子插了又插生怕沒蒸熟……原來做一盤土豆泥是如此不易,也許這才是她堅持喂的理由吧!看著她做得如此認真,我哭了,然後推開門,對婆婆說:“婆婆辛苦了,以後你帶你說了算。”

一段時間後我家久違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

OK媽說:

都說生娃後的頭兩年是媽媽壓力最大的兩年,我自己也是對此深有感受。比如那會兒我總是會在OK每天有沒睡夠、戶外時間是否充足等一堆問題上有自己強烈的堅持,把自己繃得很緊,一方面既想讓老人和自己統一觀念,另一方面又要拿捏好說話分寸。

一直到了OK三四歲之後,那些個睡眠問題、餵養問題已經不再是我的關注重點後,回頭看,我才猛然覺得:何苦呢?!

蜜蜜媽是我們號上的讀者,也曾因為和家裡其他親人育兒意見不一致搞得“雞飛狗跳”,後來轉換思路後家庭氛圍好了起來,大人小孩都輕鬆了。我特別希望把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帶娃都能放鬆下來,而且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文/蜜蜜媽

前兩年我跟大偉在蜜蜜的管教問題上存在太多分歧,特別是娃滿兩週歲後,我們在娃的吃喝拉撒甚至是娃的走路姿勢上吵得沒完沒了,比如:

娃到底該幾歲開始刷牙?

娃自己不肯動手穿衣穿鞋怎麼辦?

娃究竟能不能看手機看電視?

……

就拿吃飯來說吧,蜜蜜不肯好好吃飯。大偉每次都暴打一頓,瞬間滿屋都是撕心裂肺的哭聲。爺爺奶奶每次只會追著喂哄著逼著吃,害得蜜蜜對吃飯這件事更加排斥了。

我說過很多次,燒什麼菜煮什麼飯大人決定,吃什麼吃多少娃自己決定,不吃餓兩頓就好了,可是他們根本就不聽我的。

為此我們爭來吵去,我跟大偉的關係也淡了一半,婆媳關係更是愈演愈烈。

我也想過改善這種狀態,一直在努力。我耐心地跟他們講我學到的育兒知識,他們不肯聽,說我的話又不是百分百都正確。

好,我把我經常看的權威育兒書公眾號翻給他們看,他們眼都不抬一下,說沒時間看。

行,那我就吃飯的時候給他們聽喜馬拉雅和得到上的育兒音頻,他們還是毫不領情,各玩各的手機。我真的很絕望,絕望到就差一張離婚證了!

後來我實在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就找小區裡的媽媽聊天,一聊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這種絕望!

有的在娃幾歲才能把屎把尿上爭吵,有的在究竟該5歲分床睡還是8歲分床睡上打鬥,有的在水果是打碎吃還是整個啃上跟老公斗得你死我活,甚至最後鬧到民政局扯了張離婚證。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而且我還發現,越是責任心爆棚,經常閱讀各種育兒內容的知識型媽媽,越容易在這個問題上煩惱絕望,因為看得越多學得越多新方法新想法也越多,而家人未必能跟上媽媽們的步伐,很多時候就是無人理解。

靜下來細細想來,這真的值得嗎?

畢竟,對孩子來講,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比不上一個溫暖和睦的家!經過一番自我反省和調整,我終於在這件事上妥協,結果孩子並沒有因此被帶“偏”,反而因為家庭氛圍好了少了許多哭鬧,大人也輕鬆了許多。

01誰帶誰說了算

一天我又看到婆婆在給蜜蜜餵飯,我已絕望到不想再去溝通,為排心中鬱悶給外婆打了個電話,說了這件事,沒想到外婆很不客氣地對我說:“自己不做還那麼多事,你知道帶娃有多辛苦嗎,經常三更半夜不說,娃有個三病兩痛也是操碎了心。你嫌公公婆婆做得不好,有本事你就自己帶,只要你親力親為地帶娃,都隨你。

一氣之下我離職在家帶娃,親力親為沒幾天累倒在沙發上,任憑娃怎麼扯也爬不起來了。一天傍晚我抱著娃透過公婆的窗口看見婆婆正在給娃做土豆泥,她挑出最新鮮的土豆洗了又洗,然後開始一片一片地削皮,小心地放高壓鍋裡蒸,蒸了好一會,拿出來有筷子插了又插生怕沒蒸熟……原來做一盤土豆泥是如此不易,也許這才是她堅持喂的理由吧!看著她做得如此認真,我哭了,然後推開門,對婆婆說:“婆婆辛苦了,以後你帶你說了算。”

一段時間後我家久違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所以說娃的管教上究竟聽誰的?

我的感受是,誰帶孩子聽誰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就聽爺爺奶奶的,跟著爸爸媽媽就聽爸爸媽媽的。原因很簡單,試想想我們改變自己都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更別說你想改變別人了,還朝著你預定的方向上改變,無異於踩著梯子去夠天。

每個人的觀念和想法都是在長期生活中摸爬滾打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是周圍的人、事、環境、機遇還有自身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說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了的。在這種事上揪住不放,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給自己找不痛快啊。

02沒有誰的育兒觀念是完全正確的

可是他們的觀念明明是錯的呀,難道就這樣聽之任之了嗎?

我後來明白,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認為對的就正確,反而常常也是有缺失的。

就拿我的姑姑來說,我的姑姑是個事業有成、正義感爆棚還很強勢的高級知識分子(博士後),為了表妹一頭扎進育兒圈,育兒書看了一本又一本,還經常參加各種研討會。表妹的所有事情都由姑姑決定,姑父毫無發言權,家裡的其他人也一應被隔離在外。表妹就生活在姑姑營造的象牙塔裡,每天接收著來自姑姑的諄諄教導。原本以為表妹會跟姑姑一樣根正苗紅,大學畢業後會成就一番事業;可畢業後,屢次碰壁。好不容易爸媽給介紹個上市公司,奈何跟上司鬧得很僵只能離職;又介紹一個工作,融入不進同事又離職;最後鬥氣不上班自己做生意,被騙了一回又一回!

後來當我提及因為娃的吃飯穿衣、屎尿屁跟家裡人鬧翻的時候,姑姑忍不住哭了,因為她很後悔,“當年如果不是因為我太強勢,星星(表妹小名)也不會變成這樣。如果不是我將她爸阻擋在外,當初多尊重一點多聽聽他的想法,她至少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是如何溝通與交流的,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果不是一切都是我說了算,來自爺爺奶奶的不同觀點至少會讓她學會思考,不至於被騙了一回又一回!”

"

OK媽說:

都說生娃後的頭兩年是媽媽壓力最大的兩年,我自己也是對此深有感受。比如那會兒我總是會在OK每天有沒睡夠、戶外時間是否充足等一堆問題上有自己強烈的堅持,把自己繃得很緊,一方面既想讓老人和自己統一觀念,另一方面又要拿捏好說話分寸。

一直到了OK三四歲之後,那些個睡眠問題、餵養問題已經不再是我的關注重點後,回頭看,我才猛然覺得:何苦呢?!

蜜蜜媽是我們號上的讀者,也曾因為和家裡其他親人育兒意見不一致搞得“雞飛狗跳”,後來轉換思路後家庭氛圍好了起來,大人小孩都輕鬆了。我特別希望把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帶娃都能放鬆下來,而且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文/蜜蜜媽

前兩年我跟大偉在蜜蜜的管教問題上存在太多分歧,特別是娃滿兩週歲後,我們在娃的吃喝拉撒甚至是娃的走路姿勢上吵得沒完沒了,比如:

娃到底該幾歲開始刷牙?

娃自己不肯動手穿衣穿鞋怎麼辦?

娃究竟能不能看手機看電視?

……

就拿吃飯來說吧,蜜蜜不肯好好吃飯。大偉每次都暴打一頓,瞬間滿屋都是撕心裂肺的哭聲。爺爺奶奶每次只會追著喂哄著逼著吃,害得蜜蜜對吃飯這件事更加排斥了。

我說過很多次,燒什麼菜煮什麼飯大人決定,吃什麼吃多少娃自己決定,不吃餓兩頓就好了,可是他們根本就不聽我的。

為此我們爭來吵去,我跟大偉的關係也淡了一半,婆媳關係更是愈演愈烈。

我也想過改善這種狀態,一直在努力。我耐心地跟他們講我學到的育兒知識,他們不肯聽,說我的話又不是百分百都正確。

好,我把我經常看的權威育兒書公眾號翻給他們看,他們眼都不抬一下,說沒時間看。

行,那我就吃飯的時候給他們聽喜馬拉雅和得到上的育兒音頻,他們還是毫不領情,各玩各的手機。我真的很絕望,絕望到就差一張離婚證了!

後來我實在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就找小區裡的媽媽聊天,一聊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這種絕望!

有的在娃幾歲才能把屎把尿上爭吵,有的在究竟該5歲分床睡還是8歲分床睡上打鬥,有的在水果是打碎吃還是整個啃上跟老公斗得你死我活,甚至最後鬧到民政局扯了張離婚證。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而且我還發現,越是責任心爆棚,經常閱讀各種育兒內容的知識型媽媽,越容易在這個問題上煩惱絕望,因為看得越多學得越多新方法新想法也越多,而家人未必能跟上媽媽們的步伐,很多時候就是無人理解。

靜下來細細想來,這真的值得嗎?

畢竟,對孩子來講,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比不上一個溫暖和睦的家!經過一番自我反省和調整,我終於在這件事上妥協,結果孩子並沒有因此被帶“偏”,反而因為家庭氛圍好了少了許多哭鬧,大人也輕鬆了許多。

01誰帶誰說了算

一天我又看到婆婆在給蜜蜜餵飯,我已絕望到不想再去溝通,為排心中鬱悶給外婆打了個電話,說了這件事,沒想到外婆很不客氣地對我說:“自己不做還那麼多事,你知道帶娃有多辛苦嗎,經常三更半夜不說,娃有個三病兩痛也是操碎了心。你嫌公公婆婆做得不好,有本事你就自己帶,只要你親力親為地帶娃,都隨你。

一氣之下我離職在家帶娃,親力親為沒幾天累倒在沙發上,任憑娃怎麼扯也爬不起來了。一天傍晚我抱著娃透過公婆的窗口看見婆婆正在給娃做土豆泥,她挑出最新鮮的土豆洗了又洗,然後開始一片一片地削皮,小心地放高壓鍋裡蒸,蒸了好一會,拿出來有筷子插了又插生怕沒蒸熟……原來做一盤土豆泥是如此不易,也許這才是她堅持喂的理由吧!看著她做得如此認真,我哭了,然後推開門,對婆婆說:“婆婆辛苦了,以後你帶你說了算。”

一段時間後我家久違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所以說娃的管教上究竟聽誰的?

我的感受是,誰帶孩子聽誰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就聽爺爺奶奶的,跟著爸爸媽媽就聽爸爸媽媽的。原因很簡單,試想想我們改變自己都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更別說你想改變別人了,還朝著你預定的方向上改變,無異於踩著梯子去夠天。

每個人的觀念和想法都是在長期生活中摸爬滾打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是周圍的人、事、環境、機遇還有自身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說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了的。在這種事上揪住不放,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給自己找不痛快啊。

02沒有誰的育兒觀念是完全正確的

可是他們的觀念明明是錯的呀,難道就這樣聽之任之了嗎?

我後來明白,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認為對的就正確,反而常常也是有缺失的。

就拿我的姑姑來說,我的姑姑是個事業有成、正義感爆棚還很強勢的高級知識分子(博士後),為了表妹一頭扎進育兒圈,育兒書看了一本又一本,還經常參加各種研討會。表妹的所有事情都由姑姑決定,姑父毫無發言權,家裡的其他人也一應被隔離在外。表妹就生活在姑姑營造的象牙塔裡,每天接收著來自姑姑的諄諄教導。原本以為表妹會跟姑姑一樣根正苗紅,大學畢業後會成就一番事業;可畢業後,屢次碰壁。好不容易爸媽給介紹個上市公司,奈何跟上司鬧得很僵只能離職;又介紹一個工作,融入不進同事又離職;最後鬥氣不上班自己做生意,被騙了一回又一回!

後來當我提及因為娃的吃飯穿衣、屎尿屁跟家裡人鬧翻的時候,姑姑忍不住哭了,因為她很後悔,“當年如果不是因為我太強勢,星星(表妹小名)也不會變成這樣。如果不是我將她爸阻擋在外,當初多尊重一點多聽聽他的想法,她至少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是如何溝通與交流的,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果不是一切都是我說了算,來自爺爺奶奶的不同觀點至少會讓她學會思考,不至於被騙了一回又一回!”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你瞧,沒有誰的育兒觀念是完全正確的,不過是在娃的成長中曲曲折折摸索前進罷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老母親的育兒方法都對,但如果家裡其他人的意見完全被隔離,孩子只接收到媽媽一個人的意見,那樣無異於溫室裡的花朵,只有陽光雨露的滋潤,少了風吹雨打的磨礪;一旦暴露在更廣闊的社會中,茫茫人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念想法(或好或壞),恐怕會遭受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

與其到時候措手不及,不如讓孩子提前浸泡到“複雜”一些的環境。

03把家庭當作練就處世之道的小社會

其實我們每個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呀,爸爸媽媽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不容觸碰的原則與底線;爺爺奶奶也是如此。小傢伙在這種小社會中成長,他會自發地形成一種能力叫“察言觀色”。別小看這種能力,這種能力能摸清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底線在哪裡,從而遊刃有餘地存在於這個小社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能力會越變越強,最終會形成一套自己為人處世之道。等他上學了,不管是遇到嚴厲的老師還是調皮搗蛋使壞的同學,他都會淡然處之;長大後,縱使遇到苛刻的老闆或是刁鑽的同事,他也能遊刃有餘

"

OK媽說:

都說生娃後的頭兩年是媽媽壓力最大的兩年,我自己也是對此深有感受。比如那會兒我總是會在OK每天有沒睡夠、戶外時間是否充足等一堆問題上有自己強烈的堅持,把自己繃得很緊,一方面既想讓老人和自己統一觀念,另一方面又要拿捏好說話分寸。

一直到了OK三四歲之後,那些個睡眠問題、餵養問題已經不再是我的關注重點後,回頭看,我才猛然覺得:何苦呢?!

蜜蜜媽是我們號上的讀者,也曾因為和家裡其他親人育兒意見不一致搞得“雞飛狗跳”,後來轉換思路後家庭氛圍好了起來,大人小孩都輕鬆了。我特別希望把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帶娃都能放鬆下來,而且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文/蜜蜜媽

前兩年我跟大偉在蜜蜜的管教問題上存在太多分歧,特別是娃滿兩週歲後,我們在娃的吃喝拉撒甚至是娃的走路姿勢上吵得沒完沒了,比如:

娃到底該幾歲開始刷牙?

娃自己不肯動手穿衣穿鞋怎麼辦?

娃究竟能不能看手機看電視?

……

就拿吃飯來說吧,蜜蜜不肯好好吃飯。大偉每次都暴打一頓,瞬間滿屋都是撕心裂肺的哭聲。爺爺奶奶每次只會追著喂哄著逼著吃,害得蜜蜜對吃飯這件事更加排斥了。

我說過很多次,燒什麼菜煮什麼飯大人決定,吃什麼吃多少娃自己決定,不吃餓兩頓就好了,可是他們根本就不聽我的。

為此我們爭來吵去,我跟大偉的關係也淡了一半,婆媳關係更是愈演愈烈。

我也想過改善這種狀態,一直在努力。我耐心地跟他們講我學到的育兒知識,他們不肯聽,說我的話又不是百分百都正確。

好,我把我經常看的權威育兒書公眾號翻給他們看,他們眼都不抬一下,說沒時間看。

行,那我就吃飯的時候給他們聽喜馬拉雅和得到上的育兒音頻,他們還是毫不領情,各玩各的手機。我真的很絕望,絕望到就差一張離婚證了!

後來我實在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就找小區裡的媽媽聊天,一聊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這種絕望!

有的在娃幾歲才能把屎把尿上爭吵,有的在究竟該5歲分床睡還是8歲分床睡上打鬥,有的在水果是打碎吃還是整個啃上跟老公斗得你死我活,甚至最後鬧到民政局扯了張離婚證。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而且我還發現,越是責任心爆棚,經常閱讀各種育兒內容的知識型媽媽,越容易在這個問題上煩惱絕望,因為看得越多學得越多新方法新想法也越多,而家人未必能跟上媽媽們的步伐,很多時候就是無人理解。

靜下來細細想來,這真的值得嗎?

畢竟,對孩子來講,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比不上一個溫暖和睦的家!經過一番自我反省和調整,我終於在這件事上妥協,結果孩子並沒有因此被帶“偏”,反而因為家庭氛圍好了少了許多哭鬧,大人也輕鬆了許多。

01誰帶誰說了算

一天我又看到婆婆在給蜜蜜餵飯,我已絕望到不想再去溝通,為排心中鬱悶給外婆打了個電話,說了這件事,沒想到外婆很不客氣地對我說:“自己不做還那麼多事,你知道帶娃有多辛苦嗎,經常三更半夜不說,娃有個三病兩痛也是操碎了心。你嫌公公婆婆做得不好,有本事你就自己帶,只要你親力親為地帶娃,都隨你。

一氣之下我離職在家帶娃,親力親為沒幾天累倒在沙發上,任憑娃怎麼扯也爬不起來了。一天傍晚我抱著娃透過公婆的窗口看見婆婆正在給娃做土豆泥,她挑出最新鮮的土豆洗了又洗,然後開始一片一片地削皮,小心地放高壓鍋裡蒸,蒸了好一會,拿出來有筷子插了又插生怕沒蒸熟……原來做一盤土豆泥是如此不易,也許這才是她堅持喂的理由吧!看著她做得如此認真,我哭了,然後推開門,對婆婆說:“婆婆辛苦了,以後你帶你說了算。”

一段時間後我家久違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所以說娃的管教上究竟聽誰的?

我的感受是,誰帶孩子聽誰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就聽爺爺奶奶的,跟著爸爸媽媽就聽爸爸媽媽的。原因很簡單,試想想我們改變自己都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更別說你想改變別人了,還朝著你預定的方向上改變,無異於踩著梯子去夠天。

每個人的觀念和想法都是在長期生活中摸爬滾打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是周圍的人、事、環境、機遇還有自身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說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了的。在這種事上揪住不放,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給自己找不痛快啊。

02沒有誰的育兒觀念是完全正確的

可是他們的觀念明明是錯的呀,難道就這樣聽之任之了嗎?

我後來明白,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認為對的就正確,反而常常也是有缺失的。

就拿我的姑姑來說,我的姑姑是個事業有成、正義感爆棚還很強勢的高級知識分子(博士後),為了表妹一頭扎進育兒圈,育兒書看了一本又一本,還經常參加各種研討會。表妹的所有事情都由姑姑決定,姑父毫無發言權,家裡的其他人也一應被隔離在外。表妹就生活在姑姑營造的象牙塔裡,每天接收著來自姑姑的諄諄教導。原本以為表妹會跟姑姑一樣根正苗紅,大學畢業後會成就一番事業;可畢業後,屢次碰壁。好不容易爸媽給介紹個上市公司,奈何跟上司鬧得很僵只能離職;又介紹一個工作,融入不進同事又離職;最後鬥氣不上班自己做生意,被騙了一回又一回!

後來當我提及因為娃的吃飯穿衣、屎尿屁跟家裡人鬧翻的時候,姑姑忍不住哭了,因為她很後悔,“當年如果不是因為我太強勢,星星(表妹小名)也不會變成這樣。如果不是我將她爸阻擋在外,當初多尊重一點多聽聽他的想法,她至少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是如何溝通與交流的,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果不是一切都是我說了算,來自爺爺奶奶的不同觀點至少會讓她學會思考,不至於被騙了一回又一回!”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你瞧,沒有誰的育兒觀念是完全正確的,不過是在娃的成長中曲曲折折摸索前進罷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老母親的育兒方法都對,但如果家裡其他人的意見完全被隔離,孩子只接收到媽媽一個人的意見,那樣無異於溫室裡的花朵,只有陽光雨露的滋潤,少了風吹雨打的磨礪;一旦暴露在更廣闊的社會中,茫茫人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念想法(或好或壞),恐怕會遭受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

與其到時候措手不及,不如讓孩子提前浸泡到“複雜”一些的環境。

03把家庭當作練就處世之道的小社會

其實我們每個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呀,爸爸媽媽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不容觸碰的原則與底線;爺爺奶奶也是如此。小傢伙在這種小社會中成長,他會自發地形成一種能力叫“察言觀色”。別小看這種能力,這種能力能摸清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底線在哪裡,從而遊刃有餘地存在於這個小社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能力會越變越強,最終會形成一套自己為人處世之道。等他上學了,不管是遇到嚴厲的老師還是調皮搗蛋使壞的同學,他都會淡然處之;長大後,縱使遇到苛刻的老闆或是刁鑽的同事,他也能遊刃有餘

“家裡教育觀不一致”逼瘋了當媽的,所以請看這

所以說你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她一個暖意融融的家,一個隨時隨地能享受天倫之樂的小窩。

娃的管教是不是一定要一致,媽媽們,真的別在類似的小事上過分糾結了,越在意越糟糕,消除魔咒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會放下,也饒過自己

OK媽說:

雖然蜜蜜媽分享的是個人經驗,我覺得有幾點還是很有啟發的,一個是媽媽們儘管更注重學習育兒之道,往往也更瞭解孩子,但其實育兒並無絕對正確,對於爸爸和老人的意見也可以聽一聽,鼓勵他們一起參與育兒,媽媽們只要把握好大原則就可以。

還有一點是媽媽們要警惕過分自信,排斥家庭裡其他人的意見,這樣反而可能讓孩子從小隻看到了一種意見,錯過學會處理分歧的機會。

中國有句古話叫“清官難斷家務事”,本質上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更是一個講情的地方,良好和睦的氛圍比絕對統一更重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