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文章 莓果媽媽 2019-08-02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在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棍棒式教育”,幾乎我身邊的所有家長,小時候都吃過父母的棍棒,只要犯了一點錯都會受到一頓毒打,有的人因為害怕父母的體罰,犯了錯之後甚至不敢回家。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在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棍棒式教育”,幾乎我身邊的所有家長,小時候都吃過父母的棍棒,只要犯了一點錯都會受到一頓毒打,有的人因為害怕父母的體罰,犯了錯之後甚至不敢回家。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現在由於教育思想的進步,父母打孩子的現象是越來越少了,很多父母都懂得“引導”的重要性,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做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疏導。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謬論。我的好朋友小劉就是這樣的家長,她始終認為孩子如果不打就不長記性,現在不嚴格要求孩子,以後孩子也難以成大器。孩子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引來小劉的責罵,有時候小劉甚至會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這個本來性格很溫和的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和小劉頂嘴。

一天小劉剛到家,立刻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得知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小劉氣得不行,心想等到孩子回家之後必須好好教訓一頓。孩子每天都是五點放學,到家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五點半,可是這次小劉等到了六點半,孩子還是沒有回家。小劉立刻慌了,趕緊聯繫老公和周圍的鄰居一起找,最後終於在一家網吧找到了孩子。小劉帶著孩子回去之後,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再沒有打罵過孩子,對孩子寬容了許多,而這孩子也變回了以前那個聽話的好孩子。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在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棍棒式教育”,幾乎我身邊的所有家長,小時候都吃過父母的棍棒,只要犯了一點錯都會受到一頓毒打,有的人因為害怕父母的體罰,犯了錯之後甚至不敢回家。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現在由於教育思想的進步,父母打孩子的現象是越來越少了,很多父母都懂得“引導”的重要性,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做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疏導。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謬論。我的好朋友小劉就是這樣的家長,她始終認為孩子如果不打就不長記性,現在不嚴格要求孩子,以後孩子也難以成大器。孩子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引來小劉的責罵,有時候小劉甚至會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這個本來性格很溫和的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和小劉頂嘴。

一天小劉剛到家,立刻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得知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小劉氣得不行,心想等到孩子回家之後必須好好教訓一頓。孩子每天都是五點放學,到家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五點半,可是這次小劉等到了六點半,孩子還是沒有回家。小劉立刻慌了,趕緊聯繫老公和周圍的鄰居一起找,最後終於在一家網吧找到了孩子。小劉帶著孩子回去之後,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再沒有打罵過孩子,對孩子寬容了許多,而這孩子也變回了以前那個聽話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後來我和小劉聊到了這件事,我問她為什麼突然就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小劉回答說:“那天我在網吧找到孩子時,他正好看向我,我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了我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那時起我就決定再也不打他了。”我聽了小劉的話之後不禁感慨: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像小劉一樣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該多好!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孩子的錯誤從來不容忍,甚至體罰責打孩子,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

一、家長的教育為什麼不奏效?

1. 沒有耐心,動不動就打孩子

相信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第一選擇都是溝通,但是每個家長的耐心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一旦碰到孩子吊兒郎當的時候,情緒就立刻失去控制,開始採用暴力的手段去壓制孩子。

可是家長一旦出手打孩子,你在孩子心裡的地位就會急劇下滑,家長的打罵即便一時能嚇住孩子,讓他暫時性地聽話,也無法讓孩子打心底裡聽從家長。有的孩子在捱打之後還會患上心理疾病,會因此變得暴躁或自卑。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在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棍棒式教育”,幾乎我身邊的所有家長,小時候都吃過父母的棍棒,只要犯了一點錯都會受到一頓毒打,有的人因為害怕父母的體罰,犯了錯之後甚至不敢回家。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現在由於教育思想的進步,父母打孩子的現象是越來越少了,很多父母都懂得“引導”的重要性,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做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疏導。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謬論。我的好朋友小劉就是這樣的家長,她始終認為孩子如果不打就不長記性,現在不嚴格要求孩子,以後孩子也難以成大器。孩子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引來小劉的責罵,有時候小劉甚至會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這個本來性格很溫和的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和小劉頂嘴。

一天小劉剛到家,立刻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得知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小劉氣得不行,心想等到孩子回家之後必須好好教訓一頓。孩子每天都是五點放學,到家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五點半,可是這次小劉等到了六點半,孩子還是沒有回家。小劉立刻慌了,趕緊聯繫老公和周圍的鄰居一起找,最後終於在一家網吧找到了孩子。小劉帶著孩子回去之後,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再沒有打罵過孩子,對孩子寬容了許多,而這孩子也變回了以前那個聽話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後來我和小劉聊到了這件事,我問她為什麼突然就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小劉回答說:“那天我在網吧找到孩子時,他正好看向我,我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了我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那時起我就決定再也不打他了。”我聽了小劉的話之後不禁感慨: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像小劉一樣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該多好!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孩子的錯誤從來不容忍,甚至體罰責打孩子,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

一、家長的教育為什麼不奏效?

1. 沒有耐心,動不動就打孩子

相信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第一選擇都是溝通,但是每個家長的耐心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一旦碰到孩子吊兒郎當的時候,情緒就立刻失去控制,開始採用暴力的手段去壓制孩子。

可是家長一旦出手打孩子,你在孩子心裡的地位就會急劇下滑,家長的打罵即便一時能嚇住孩子,讓他暫時性地聽話,也無法讓孩子打心底裡聽從家長。有的孩子在捱打之後還會患上心理疾病,會因此變得暴躁或自卑。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2. 教育方式死板,只知道一味地講道理

大部分家長還是比較溫和的,不會出現打孩子的情況。但是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實在太單一,碰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只知道一股腦地講大道理。讓孩子坐下來聽自己講一會還可以,可有的家長總是喜歡長篇大論,把教育孩子搞得像演講比賽一樣,孩子當然坐不住了。

孩子的這種反應叫“超限效應”。它指的是家長給孩子傳達的信息太多,同時又持續了太長時間,最後引起孩子的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聽不進自己的話,其實就是因為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引發了孩子的“超限效應”。

3. 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換位思考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大人有大人的思維,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的做法。孩子做很多事情時都是帶著自己的想法的,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只是單純地搞惡作劇。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依照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僅很難讓孩子理解你的用意,還會讓孩子認為你不關心他,導致親子關係的削弱。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在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棍棒式教育”,幾乎我身邊的所有家長,小時候都吃過父母的棍棒,只要犯了一點錯都會受到一頓毒打,有的人因為害怕父母的體罰,犯了錯之後甚至不敢回家。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現在由於教育思想的進步,父母打孩子的現象是越來越少了,很多父母都懂得“引導”的重要性,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做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疏導。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謬論。我的好朋友小劉就是這樣的家長,她始終認為孩子如果不打就不長記性,現在不嚴格要求孩子,以後孩子也難以成大器。孩子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引來小劉的責罵,有時候小劉甚至會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這個本來性格很溫和的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和小劉頂嘴。

一天小劉剛到家,立刻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得知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小劉氣得不行,心想等到孩子回家之後必須好好教訓一頓。孩子每天都是五點放學,到家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五點半,可是這次小劉等到了六點半,孩子還是沒有回家。小劉立刻慌了,趕緊聯繫老公和周圍的鄰居一起找,最後終於在一家網吧找到了孩子。小劉帶著孩子回去之後,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再沒有打罵過孩子,對孩子寬容了許多,而這孩子也變回了以前那個聽話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後來我和小劉聊到了這件事,我問她為什麼突然就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小劉回答說:“那天我在網吧找到孩子時,他正好看向我,我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了我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那時起我就決定再也不打他了。”我聽了小劉的話之後不禁感慨: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像小劉一樣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該多好!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孩子的錯誤從來不容忍,甚至體罰責打孩子,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

一、家長的教育為什麼不奏效?

1. 沒有耐心,動不動就打孩子

相信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第一選擇都是溝通,但是每個家長的耐心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一旦碰到孩子吊兒郎當的時候,情緒就立刻失去控制,開始採用暴力的手段去壓制孩子。

可是家長一旦出手打孩子,你在孩子心裡的地位就會急劇下滑,家長的打罵即便一時能嚇住孩子,讓他暫時性地聽話,也無法讓孩子打心底裡聽從家長。有的孩子在捱打之後還會患上心理疾病,會因此變得暴躁或自卑。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2. 教育方式死板,只知道一味地講道理

大部分家長還是比較溫和的,不會出現打孩子的情況。但是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實在太單一,碰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只知道一股腦地講大道理。讓孩子坐下來聽自己講一會還可以,可有的家長總是喜歡長篇大論,把教育孩子搞得像演講比賽一樣,孩子當然坐不住了。

孩子的這種反應叫“超限效應”。它指的是家長給孩子傳達的信息太多,同時又持續了太長時間,最後引起孩子的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聽不進自己的話,其實就是因為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引發了孩子的“超限效應”。

3. 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換位思考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大人有大人的思維,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的做法。孩子做很多事情時都是帶著自己的想法的,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只是單純地搞惡作劇。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依照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僅很難讓孩子理解你的用意,還會讓孩子認為你不關心他,導致親子關係的削弱。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學會“誘導式教育”。什麼是“誘導式教育”?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下,家長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孩子,最終讓孩子明白道理的教育。

二、誘導式教育有什麼特點?

1. 循序漸進

在說服一個人時,如果直接把你的觀點告訴他,那很難讓他信服;但如果你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情,讓他看到你的觀點是正確且有好處的,他才能真正地信任你。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家長一味地跟孩子說道理是行不通的,只有先讓孩子看到你的道理是怎麼實行的,才能讓孩子信服。

2. 溫和

誘導式教育的最大好處就是溫和。家長在採用誘導式教育的教育過程中絕不會出現打罵、體罰孩子的情況,而是和孩子坐下來面對面地交談,在愉快的氣氛中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

同時,誘導式教育也有助於培養家長和孩子的親密程度,家長在引導孩子時往往更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3. 以孩子為中心

現在很多家長的教育首先都以家長為中心,只有家長說這件事該怎麼做,孩子才被允許做這件事,這極大地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而誘導式教育則以孩子為中心,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給孩子一個基本的規則,在這個規則的基礎上怎麼發揮都是孩子的事情,家長只需要及時對孩子的做法給出反饋即可。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在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棍棒式教育”,幾乎我身邊的所有家長,小時候都吃過父母的棍棒,只要犯了一點錯都會受到一頓毒打,有的人因為害怕父母的體罰,犯了錯之後甚至不敢回家。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現在由於教育思想的進步,父母打孩子的現象是越來越少了,很多父母都懂得“引導”的重要性,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做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疏導。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謬論。我的好朋友小劉就是這樣的家長,她始終認為孩子如果不打就不長記性,現在不嚴格要求孩子,以後孩子也難以成大器。孩子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引來小劉的責罵,有時候小劉甚至會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這個本來性格很溫和的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和小劉頂嘴。

一天小劉剛到家,立刻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得知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小劉氣得不行,心想等到孩子回家之後必須好好教訓一頓。孩子每天都是五點放學,到家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五點半,可是這次小劉等到了六點半,孩子還是沒有回家。小劉立刻慌了,趕緊聯繫老公和周圍的鄰居一起找,最後終於在一家網吧找到了孩子。小劉帶著孩子回去之後,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再沒有打罵過孩子,對孩子寬容了許多,而這孩子也變回了以前那個聽話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後來我和小劉聊到了這件事,我問她為什麼突然就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小劉回答說:“那天我在網吧找到孩子時,他正好看向我,我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了我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那時起我就決定再也不打他了。”我聽了小劉的話之後不禁感慨: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像小劉一樣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該多好!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孩子的錯誤從來不容忍,甚至體罰責打孩子,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

一、家長的教育為什麼不奏效?

1. 沒有耐心,動不動就打孩子

相信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第一選擇都是溝通,但是每個家長的耐心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一旦碰到孩子吊兒郎當的時候,情緒就立刻失去控制,開始採用暴力的手段去壓制孩子。

可是家長一旦出手打孩子,你在孩子心裡的地位就會急劇下滑,家長的打罵即便一時能嚇住孩子,讓他暫時性地聽話,也無法讓孩子打心底裡聽從家長。有的孩子在捱打之後還會患上心理疾病,會因此變得暴躁或自卑。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2. 教育方式死板,只知道一味地講道理

大部分家長還是比較溫和的,不會出現打孩子的情況。但是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實在太單一,碰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只知道一股腦地講大道理。讓孩子坐下來聽自己講一會還可以,可有的家長總是喜歡長篇大論,把教育孩子搞得像演講比賽一樣,孩子當然坐不住了。

孩子的這種反應叫“超限效應”。它指的是家長給孩子傳達的信息太多,同時又持續了太長時間,最後引起孩子的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聽不進自己的話,其實就是因為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引發了孩子的“超限效應”。

3. 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換位思考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大人有大人的思維,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的做法。孩子做很多事情時都是帶著自己的想法的,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只是單純地搞惡作劇。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依照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僅很難讓孩子理解你的用意,還會讓孩子認為你不關心他,導致親子關係的削弱。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學會“誘導式教育”。什麼是“誘導式教育”?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下,家長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孩子,最終讓孩子明白道理的教育。

二、誘導式教育有什麼特點?

1. 循序漸進

在說服一個人時,如果直接把你的觀點告訴他,那很難讓他信服;但如果你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情,讓他看到你的觀點是正確且有好處的,他才能真正地信任你。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家長一味地跟孩子說道理是行不通的,只有先讓孩子看到你的道理是怎麼實行的,才能讓孩子信服。

2. 溫和

誘導式教育的最大好處就是溫和。家長在採用誘導式教育的教育過程中絕不會出現打罵、體罰孩子的情況,而是和孩子坐下來面對面地交談,在愉快的氣氛中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

同時,誘導式教育也有助於培養家長和孩子的親密程度,家長在引導孩子時往往更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3. 以孩子為中心

現在很多家長的教育首先都以家長為中心,只有家長說這件事該怎麼做,孩子才被允許做這件事,這極大地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而誘導式教育則以孩子為中心,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給孩子一個基本的規則,在這個規則的基礎上怎麼發揮都是孩子的事情,家長只需要及時對孩子的做法給出反饋即可。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三、誘導式教育應該如何實施?

1. 把道理和孩子的愛好結合起來

家長在使用誘導式教育時,如果能把你要講給孩子的道理和孩子喜愛的事物聯繫起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孩子喜歡玩積木,你可以一邊讓孩子搭積木,一邊把道理和搭積木的原理結合,讓孩子更喜歡聽,更認真地聽。

2. 多和孩子溝通

除了學校裡的老師,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時最長的。所以父母的每個舉動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父母平時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舉止,還要儘量和孩子進行交流,及時瞭解孩子某一時期的想法。

3. 教會孩子道理後,立刻把它付諸實踐

家長在成功對孩子使用誘導式教育後,應該立刻讓孩子把學會的道理應用在實踐上。如果當時沒有相應的事情發生,家長可以人為地創造一個事件,然後再觀察孩子對這件事的反應。如果孩子能自覺地按照家長的道理來處理事情,那說明家長這次誘導式教育是成功的,反之,則需要家長另尋機會進行引導。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在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棍棒式教育”,幾乎我身邊的所有家長,小時候都吃過父母的棍棒,只要犯了一點錯都會受到一頓毒打,有的人因為害怕父母的體罰,犯了錯之後甚至不敢回家。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現在由於教育思想的進步,父母打孩子的現象是越來越少了,很多父母都懂得“引導”的重要性,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做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疏導。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謬論。我的好朋友小劉就是這樣的家長,她始終認為孩子如果不打就不長記性,現在不嚴格要求孩子,以後孩子也難以成大器。孩子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引來小劉的責罵,有時候小劉甚至會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這個本來性格很溫和的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和小劉頂嘴。

一天小劉剛到家,立刻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得知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小劉氣得不行,心想等到孩子回家之後必須好好教訓一頓。孩子每天都是五點放學,到家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五點半,可是這次小劉等到了六點半,孩子還是沒有回家。小劉立刻慌了,趕緊聯繫老公和周圍的鄰居一起找,最後終於在一家網吧找到了孩子。小劉帶著孩子回去之後,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再沒有打罵過孩子,對孩子寬容了許多,而這孩子也變回了以前那個聽話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後來我和小劉聊到了這件事,我問她為什麼突然就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小劉回答說:“那天我在網吧找到孩子時,他正好看向我,我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了我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那時起我就決定再也不打他了。”我聽了小劉的話之後不禁感慨: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像小劉一樣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該多好!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孩子的錯誤從來不容忍,甚至體罰責打孩子,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

一、家長的教育為什麼不奏效?

1. 沒有耐心,動不動就打孩子

相信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第一選擇都是溝通,但是每個家長的耐心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一旦碰到孩子吊兒郎當的時候,情緒就立刻失去控制,開始採用暴力的手段去壓制孩子。

可是家長一旦出手打孩子,你在孩子心裡的地位就會急劇下滑,家長的打罵即便一時能嚇住孩子,讓他暫時性地聽話,也無法讓孩子打心底裡聽從家長。有的孩子在捱打之後還會患上心理疾病,會因此變得暴躁或自卑。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2. 教育方式死板,只知道一味地講道理

大部分家長還是比較溫和的,不會出現打孩子的情況。但是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實在太單一,碰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只知道一股腦地講大道理。讓孩子坐下來聽自己講一會還可以,可有的家長總是喜歡長篇大論,把教育孩子搞得像演講比賽一樣,孩子當然坐不住了。

孩子的這種反應叫“超限效應”。它指的是家長給孩子傳達的信息太多,同時又持續了太長時間,最後引起孩子的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聽不進自己的話,其實就是因為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引發了孩子的“超限效應”。

3. 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換位思考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大人有大人的思維,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的做法。孩子做很多事情時都是帶著自己的想法的,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只是單純地搞惡作劇。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依照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僅很難讓孩子理解你的用意,還會讓孩子認為你不關心他,導致親子關係的削弱。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學會“誘導式教育”。什麼是“誘導式教育”?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下,家長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孩子,最終讓孩子明白道理的教育。

二、誘導式教育有什麼特點?

1. 循序漸進

在說服一個人時,如果直接把你的觀點告訴他,那很難讓他信服;但如果你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情,讓他看到你的觀點是正確且有好處的,他才能真正地信任你。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家長一味地跟孩子說道理是行不通的,只有先讓孩子看到你的道理是怎麼實行的,才能讓孩子信服。

2. 溫和

誘導式教育的最大好處就是溫和。家長在採用誘導式教育的教育過程中絕不會出現打罵、體罰孩子的情況,而是和孩子坐下來面對面地交談,在愉快的氣氛中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

同時,誘導式教育也有助於培養家長和孩子的親密程度,家長在引導孩子時往往更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3. 以孩子為中心

現在很多家長的教育首先都以家長為中心,只有家長說這件事該怎麼做,孩子才被允許做這件事,這極大地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而誘導式教育則以孩子為中心,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給孩子一個基本的規則,在這個規則的基礎上怎麼發揮都是孩子的事情,家長只需要及時對孩子的做法給出反饋即可。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三、誘導式教育應該如何實施?

1. 把道理和孩子的愛好結合起來

家長在使用誘導式教育時,如果能把你要講給孩子的道理和孩子喜愛的事物聯繫起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孩子喜歡玩積木,你可以一邊讓孩子搭積木,一邊把道理和搭積木的原理結合,讓孩子更喜歡聽,更認真地聽。

2. 多和孩子溝通

除了學校裡的老師,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時最長的。所以父母的每個舉動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父母平時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舉止,還要儘量和孩子進行交流,及時瞭解孩子某一時期的想法。

3. 教會孩子道理後,立刻把它付諸實踐

家長在成功對孩子使用誘導式教育後,應該立刻讓孩子把學會的道理應用在實踐上。如果當時沒有相應的事情發生,家長可以人為地創造一個事件,然後再觀察孩子對這件事的反應。如果孩子能自覺地按照家長的道理來處理事情,那說明家長這次誘導式教育是成功的,反之,則需要家長另尋機會進行引導。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學會“誘導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不管怎樣教育孩子,家長最需要的都是耐心,只有家長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孩子才能耐心地聽家長的教誨。

今日話題:各位家長朋友們,你們在教育孩子時會耐心地引導嗎?你們又是如何使用誘導式教育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與莓果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莓果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