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合適的介入時機

真正需要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孩子此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在陪玩的文章裡,詳細談了,點擊這裡: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當時,就是寫到這兒,發現要說的內容太多,所以單獨寫了一篇。

簡單來講,合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比方他已經嘗試好幾次都不成功,馬上就要摔東西的時候;或者他回過頭看你的時候;或者是詢問你的時候“媽媽,這個怎麼做呀?”;或者兩個小朋友馬上就要大打出手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發出的求助信號

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他此刻需要幫助。這一點的本質,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想現在和他玩兒。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想和孩子玩兒,孩子就要和他玩兒,這肯定碰一鼻子灰。然後再怪孩子不懂事不配合。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合適的介入時機

真正需要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孩子此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在陪玩的文章裡,詳細談了,點擊這裡: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當時,就是寫到這兒,發現要說的內容太多,所以單獨寫了一篇。

簡單來講,合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比方他已經嘗試好幾次都不成功,馬上就要摔東西的時候;或者他回過頭看你的時候;或者是詢問你的時候“媽媽,這個怎麼做呀?”;或者兩個小朋友馬上就要大打出手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發出的求助信號

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他此刻需要幫助。這一點的本質,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想現在和他玩兒。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想和孩子玩兒,孩子就要和他玩兒,這肯定碰一鼻子灰。然後再怪孩子不懂事不配合。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引導是不是一種阻礙?

就像我在之前陪玩的文章中反思的一樣,陪玩或者有時候我們的引導會不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阻礙?因為這裡面傳達的核心意思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到,他需要我的幫助

換句話說,是把自己當做更高級的人,把孩子作為弱者來看待。

我最近在重新看關於瑞吉歐教育的書,發現瑞吉歐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老師根據兒童的需要隨時準備提供支持和指導,同時儘可能少地影響兒童的工作,任何此類干預都會影響兒童強大能幹的角色形象(Reggio Children,1994)。

當時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真的覺得不謀而合。我指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干預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玩玩具,玩遊戲等等,具體怎麼玩的時候。孩子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與玩法,而我們常常會認為他的玩法不對,不夠高效率,不夠有技巧等等,而出手去“指導”。

這種指導,不僅沒有意義,對孩子發展自身的能力,反而可能是一種阻礙

干預的契機,在他發出信號,需要幫助的時候。

其他時刻,就讓他自己搗鼓。如果真的對他搗鼓的內容有想法,希望引導,我個人的做法是,去改變環境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合適的介入時機

真正需要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孩子此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在陪玩的文章裡,詳細談了,點擊這裡: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當時,就是寫到這兒,發現要說的內容太多,所以單獨寫了一篇。

簡單來講,合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比方他已經嘗試好幾次都不成功,馬上就要摔東西的時候;或者他回過頭看你的時候;或者是詢問你的時候“媽媽,這個怎麼做呀?”;或者兩個小朋友馬上就要大打出手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發出的求助信號

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他此刻需要幫助。這一點的本質,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想現在和他玩兒。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想和孩子玩兒,孩子就要和他玩兒,這肯定碰一鼻子灰。然後再怪孩子不懂事不配合。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引導是不是一種阻礙?

就像我在之前陪玩的文章中反思的一樣,陪玩或者有時候我們的引導會不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阻礙?因為這裡面傳達的核心意思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到,他需要我的幫助

換句話說,是把自己當做更高級的人,把孩子作為弱者來看待。

我最近在重新看關於瑞吉歐教育的書,發現瑞吉歐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老師根據兒童的需要隨時準備提供支持和指導,同時儘可能少地影響兒童的工作,任何此類干預都會影響兒童強大能幹的角色形象(Reggio Children,1994)。

當時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真的覺得不謀而合。我指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干預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玩玩具,玩遊戲等等,具體怎麼玩的時候。孩子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與玩法,而我們常常會認為他的玩法不對,不夠高效率,不夠有技巧等等,而出手去“指導”。

這種指導,不僅沒有意義,對孩子發展自身的能力,反而可能是一種阻礙

干預的契機,在他發出信號,需要幫助的時候。

其他時刻,就讓他自己搗鼓。如果真的對他搗鼓的內容有想法,希望引導,我個人的做法是,去改變環境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想幹預

作為父母,總還是對孩子的發展有一些想法或者期望。難道作為父母,我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倒也不是。

我也會有這種時刻,怎麼都看不上目前孩子在玩的內容(說實話,這是不對的,但是人應該面對真實的自己,沒有必要偽裝完美)。總覺得,這有點需要我出場了

但是我個人的做法是,悄無聲息地改變環境。讓“敵方”不易察覺,而方向已經朝著我要的方向前進。

比方去年我覺得,噗噗按年齡,應該可以接觸真正的拼圖了,那時候她每天都在積木類的建構活動,或者玩角色扮演遊戲。我不會直接告訴噗噗,“不要玩這些了,過來看媽媽給你準備了什麼新的玩具。”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合適的介入時機

真正需要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孩子此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在陪玩的文章裡,詳細談了,點擊這裡: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當時,就是寫到這兒,發現要說的內容太多,所以單獨寫了一篇。

簡單來講,合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比方他已經嘗試好幾次都不成功,馬上就要摔東西的時候;或者他回過頭看你的時候;或者是詢問你的時候“媽媽,這個怎麼做呀?”;或者兩個小朋友馬上就要大打出手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發出的求助信號

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他此刻需要幫助。這一點的本質,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想現在和他玩兒。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想和孩子玩兒,孩子就要和他玩兒,這肯定碰一鼻子灰。然後再怪孩子不懂事不配合。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引導是不是一種阻礙?

就像我在之前陪玩的文章中反思的一樣,陪玩或者有時候我們的引導會不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阻礙?因為這裡面傳達的核心意思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到,他需要我的幫助

換句話說,是把自己當做更高級的人,把孩子作為弱者來看待。

我最近在重新看關於瑞吉歐教育的書,發現瑞吉歐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老師根據兒童的需要隨時準備提供支持和指導,同時儘可能少地影響兒童的工作,任何此類干預都會影響兒童強大能幹的角色形象(Reggio Children,1994)。

當時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真的覺得不謀而合。我指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干預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玩玩具,玩遊戲等等,具體怎麼玩的時候。孩子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與玩法,而我們常常會認為他的玩法不對,不夠高效率,不夠有技巧等等,而出手去“指導”。

這種指導,不僅沒有意義,對孩子發展自身的能力,反而可能是一種阻礙

干預的契機,在他發出信號,需要幫助的時候。

其他時刻,就讓他自己搗鼓。如果真的對他搗鼓的內容有想法,希望引導,我個人的做法是,去改變環境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想幹預

作為父母,總還是對孩子的發展有一些想法或者期望。難道作為父母,我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倒也不是。

我也會有這種時刻,怎麼都看不上目前孩子在玩的內容(說實話,這是不對的,但是人應該面對真實的自己,沒有必要偽裝完美)。總覺得,這有點需要我出場了

但是我個人的做法是,悄無聲息地改變環境。讓“敵方”不易察覺,而方向已經朝著我要的方向前進。

比方去年我覺得,噗噗按年齡,應該可以接觸真正的拼圖了,那時候她每天都在積木類的建構活動,或者玩角色扮演遊戲。我不會直接告訴噗噗,“不要玩這些了,過來看媽媽給你準備了什麼新的玩具。”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我只是默默買了各種適合她年齡的和超出她目前能力一點兩點的拼圖。然後告訴她,這是媽媽最近給她買的玩具,她要不要試一試?最開始,她玩了一下,因為難度有點大,拼了一兩個,就放下了。

此後,我就是將其中最適合她當時能力和年齡的那一款,擺放到她的玩具房的顯眼位置。另外一套擺在另一間臥室她可以看到的位置。其他的就收起來,作為不常見的神祕玩具。這就是在改變環境。

然後時不時問問她:“你想拼拼圖嗎?”“你要不要玩個新玩具,我們可以拼拼圖”。用給建議的方式,逐漸將我想讓她接觸的東西,送到她的視野和世界裡。她有時候會拒絕,表示沒興趣。有時候也會同意,要拿出來玩一下。

如果她沒有興趣,那這件事此刻就結束,尊重她的意願。如果她感興趣,拼了一下,就利用原來講過的鼓勵或者強化技巧,將她的進步細節描述給她,讓她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就感。這種良好的感受,會促使她接下來自己來選擇這種玩具類型。基礎題┃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你鼓勵孩子的方法正確嗎?

當然也有挫敗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我在陪玩裡面講的,干預的時機她做不好,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是干預的最佳時機。其實也還是描述細節,用清晰的語言告訴她目前她面臨的問題,問問題,提思路,最後實在不行就上手。也是之前陪玩文章裡寫過的。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合適的介入時機

真正需要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孩子此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在陪玩的文章裡,詳細談了,點擊這裡: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當時,就是寫到這兒,發現要說的內容太多,所以單獨寫了一篇。

簡單來講,合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比方他已經嘗試好幾次都不成功,馬上就要摔東西的時候;或者他回過頭看你的時候;或者是詢問你的時候“媽媽,這個怎麼做呀?”;或者兩個小朋友馬上就要大打出手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發出的求助信號

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他此刻需要幫助。這一點的本質,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想現在和他玩兒。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想和孩子玩兒,孩子就要和他玩兒,這肯定碰一鼻子灰。然後再怪孩子不懂事不配合。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引導是不是一種阻礙?

就像我在之前陪玩的文章中反思的一樣,陪玩或者有時候我們的引導會不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阻礙?因為這裡面傳達的核心意思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到,他需要我的幫助

換句話說,是把自己當做更高級的人,把孩子作為弱者來看待。

我最近在重新看關於瑞吉歐教育的書,發現瑞吉歐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老師根據兒童的需要隨時準備提供支持和指導,同時儘可能少地影響兒童的工作,任何此類干預都會影響兒童強大能幹的角色形象(Reggio Children,1994)。

當時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真的覺得不謀而合。我指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干預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玩玩具,玩遊戲等等,具體怎麼玩的時候。孩子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與玩法,而我們常常會認為他的玩法不對,不夠高效率,不夠有技巧等等,而出手去“指導”。

這種指導,不僅沒有意義,對孩子發展自身的能力,反而可能是一種阻礙

干預的契機,在他發出信號,需要幫助的時候。

其他時刻,就讓他自己搗鼓。如果真的對他搗鼓的內容有想法,希望引導,我個人的做法是,去改變環境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想幹預

作為父母,總還是對孩子的發展有一些想法或者期望。難道作為父母,我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倒也不是。

我也會有這種時刻,怎麼都看不上目前孩子在玩的內容(說實話,這是不對的,但是人應該面對真實的自己,沒有必要偽裝完美)。總覺得,這有點需要我出場了

但是我個人的做法是,悄無聲息地改變環境。讓“敵方”不易察覺,而方向已經朝著我要的方向前進。

比方去年我覺得,噗噗按年齡,應該可以接觸真正的拼圖了,那時候她每天都在積木類的建構活動,或者玩角色扮演遊戲。我不會直接告訴噗噗,“不要玩這些了,過來看媽媽給你準備了什麼新的玩具。”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我只是默默買了各種適合她年齡的和超出她目前能力一點兩點的拼圖。然後告訴她,這是媽媽最近給她買的玩具,她要不要試一試?最開始,她玩了一下,因為難度有點大,拼了一兩個,就放下了。

此後,我就是將其中最適合她當時能力和年齡的那一款,擺放到她的玩具房的顯眼位置。另外一套擺在另一間臥室她可以看到的位置。其他的就收起來,作為不常見的神祕玩具。這就是在改變環境。

然後時不時問問她:“你想拼拼圖嗎?”“你要不要玩個新玩具,我們可以拼拼圖”。用給建議的方式,逐漸將我想讓她接觸的東西,送到她的視野和世界裡。她有時候會拒絕,表示沒興趣。有時候也會同意,要拿出來玩一下。

如果她沒有興趣,那這件事此刻就結束,尊重她的意願。如果她感興趣,拼了一下,就利用原來講過的鼓勵或者強化技巧,將她的進步細節描述給她,讓她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就感。這種良好的感受,會促使她接下來自己來選擇這種玩具類型。基礎題┃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你鼓勵孩子的方法正確嗎?

當然也有挫敗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我在陪玩裡面講的,干預的時機她做不好,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是干預的最佳時機。其實也還是描述細節,用清晰的語言告訴她目前她面臨的問題,問問題,提思路,最後實在不行就上手。也是之前陪玩文章裡寫過的。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然後慢慢地,她就喜歡上了拼圖,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經常會要求拿拼圖出來拼。她拼的時候,需要我幫忙,我再幫忙。不需要的時候,我就做我自己的事。當然,有時候也會觀察觀察她當下的狀態與水平

這個週日的時候,她拼了拼圖,是關於消防員救火的拼圖,比起小動物類的場景拼圖,其實還是有難度的。我觀察到,雖然不能算熟練,但是她拼圖時候的邏輯能力,觀察能力和聯想力還是很好的。常常能夠根據細節推敲出哪兩塊兒連接在一起。

這種能力,春節前後還只能在一些簡單的拼圖上體現,一到幾十塊拼圖的時候,就完全超出了能力。

這距離我大規模引入拼圖,已經過了整整一年,我是去年這個時候給她介紹的。在這之前,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買的兩三款小寶寶的把手拼圖。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如果想讓孩子做某一件事,或某一些事,可以適當改變他的環境,用環境的力量來干預他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合適的介入時機

真正需要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孩子此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在陪玩的文章裡,詳細談了,點擊這裡: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當時,就是寫到這兒,發現要說的內容太多,所以單獨寫了一篇。

簡單來講,合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比方他已經嘗試好幾次都不成功,馬上就要摔東西的時候;或者他回過頭看你的時候;或者是詢問你的時候“媽媽,這個怎麼做呀?”;或者兩個小朋友馬上就要大打出手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發出的求助信號

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他此刻需要幫助。這一點的本質,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想現在和他玩兒。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想和孩子玩兒,孩子就要和他玩兒,這肯定碰一鼻子灰。然後再怪孩子不懂事不配合。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引導是不是一種阻礙?

就像我在之前陪玩的文章中反思的一樣,陪玩或者有時候我們的引導會不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阻礙?因為這裡面傳達的核心意思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到,他需要我的幫助

換句話說,是把自己當做更高級的人,把孩子作為弱者來看待。

我最近在重新看關於瑞吉歐教育的書,發現瑞吉歐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老師根據兒童的需要隨時準備提供支持和指導,同時儘可能少地影響兒童的工作,任何此類干預都會影響兒童強大能幹的角色形象(Reggio Children,1994)。

當時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真的覺得不謀而合。我指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干預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玩玩具,玩遊戲等等,具體怎麼玩的時候。孩子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與玩法,而我們常常會認為他的玩法不對,不夠高效率,不夠有技巧等等,而出手去“指導”。

這種指導,不僅沒有意義,對孩子發展自身的能力,反而可能是一種阻礙

干預的契機,在他發出信號,需要幫助的時候。

其他時刻,就讓他自己搗鼓。如果真的對他搗鼓的內容有想法,希望引導,我個人的做法是,去改變環境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想幹預

作為父母,總還是對孩子的發展有一些想法或者期望。難道作為父母,我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倒也不是。

我也會有這種時刻,怎麼都看不上目前孩子在玩的內容(說實話,這是不對的,但是人應該面對真實的自己,沒有必要偽裝完美)。總覺得,這有點需要我出場了

但是我個人的做法是,悄無聲息地改變環境。讓“敵方”不易察覺,而方向已經朝著我要的方向前進。

比方去年我覺得,噗噗按年齡,應該可以接觸真正的拼圖了,那時候她每天都在積木類的建構活動,或者玩角色扮演遊戲。我不會直接告訴噗噗,“不要玩這些了,過來看媽媽給你準備了什麼新的玩具。”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我只是默默買了各種適合她年齡的和超出她目前能力一點兩點的拼圖。然後告訴她,這是媽媽最近給她買的玩具,她要不要試一試?最開始,她玩了一下,因為難度有點大,拼了一兩個,就放下了。

此後,我就是將其中最適合她當時能力和年齡的那一款,擺放到她的玩具房的顯眼位置。另外一套擺在另一間臥室她可以看到的位置。其他的就收起來,作為不常見的神祕玩具。這就是在改變環境。

然後時不時問問她:“你想拼拼圖嗎?”“你要不要玩個新玩具,我們可以拼拼圖”。用給建議的方式,逐漸將我想讓她接觸的東西,送到她的視野和世界裡。她有時候會拒絕,表示沒興趣。有時候也會同意,要拿出來玩一下。

如果她沒有興趣,那這件事此刻就結束,尊重她的意願。如果她感興趣,拼了一下,就利用原來講過的鼓勵或者強化技巧,將她的進步細節描述給她,讓她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就感。這種良好的感受,會促使她接下來自己來選擇這種玩具類型。基礎題┃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你鼓勵孩子的方法正確嗎?

當然也有挫敗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我在陪玩裡面講的,干預的時機她做不好,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是干預的最佳時機。其實也還是描述細節,用清晰的語言告訴她目前她面臨的問題,問問題,提思路,最後實在不行就上手。也是之前陪玩文章裡寫過的。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然後慢慢地,她就喜歡上了拼圖,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經常會要求拿拼圖出來拼。她拼的時候,需要我幫忙,我再幫忙。不需要的時候,我就做我自己的事。當然,有時候也會觀察觀察她當下的狀態與水平

這個週日的時候,她拼了拼圖,是關於消防員救火的拼圖,比起小動物類的場景拼圖,其實還是有難度的。我觀察到,雖然不能算熟練,但是她拼圖時候的邏輯能力,觀察能力和聯想力還是很好的。常常能夠根據細節推敲出哪兩塊兒連接在一起。

這種能力,春節前後還只能在一些簡單的拼圖上體現,一到幾十塊拼圖的時候,就完全超出了能力。

這距離我大規模引入拼圖,已經過了整整一年,我是去年這個時候給她介紹的。在這之前,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買的兩三款小寶寶的把手拼圖。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如果想讓孩子做某一件事,或某一些事,可以適當改變他的環境,用環境的力量來干預他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具體干預方式總結

1.改變環境,送進孩子的視野和世界裡:比方不想讓孩子看電視,慢慢慢慢收起來電視;或者更積極的做法是,幫助孩子選一些對他成長有好處的電視節目,這樣兩全其美。

比方想讓孩子多讀書,就在家裡多放一些繪本,然後自己常常讀一讀,或者表演可能效果更好。不是等到孩子愛讀書,才往家裡買書,而是先往家裡買一部分書,然後引誘他來讀。

2.時不時詢問:在孩子還沒有接納這件事到他的日常中的時候,需要父母時不時詢問,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如果他不願意,就尊重他的意願,並且不要急於下結論,“他不愛......”他只是還沒有熟悉

3.給予鼓勵:孩子願意嘗試,一定要及時給予強化,強化的方法,就是之前講過的,描述細節等等。

4.需要幫助時,給予指導:描述細節,幫助孩子先弄清楚情況。然後通過問問題,引發他對當下情境的思考,讓他想一想問題出在哪裡。實在不行,可以動手手把手教。


"

去年秋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家裡玩兒,剛好孩子比噗噗大一些。兩個人就在噗噗的玩具房裡各玩各的。我就看到朋友,“寶寶,來,這樣擺姿勢,媽媽給你拍個照片。”

又過了一會兒,“寶寶,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水果?”拿著切好的水果餵給在玩的孩子,順便噗噗也有這樣的待遇。

我當時哈哈哈笑了起來,我說“第一次,噗噗在玩的時候吃水果。我是從來沒有想過她要在玩的時候吃東西喝水。原來傳說中的這些行為都是存在的。”

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探索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被打斷,或者說被介入與干預?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吃東西喝水與拍照

1.拍照:無論孩子在戶外玩耍,還是室內玩耍,拍照最好都是抓拍。因為讓孩子擺好姿勢,這個是在打斷孩子的活動,特別是室內玩耍。比方搭積木這些需要持續專注力的活動,正搭的好好的,讓孩子轉過身來,抬起頭來,會一下子打斷孩子的思路

2.喝水:如果是戶外玩耍,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可能確實需要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要不要補充水分。但是一般的天氣下,或者在室內玩耍,想讓孩子補充水分的時機,可以選在他恰巧停下來的那一刻。趕快詢問,“來喝點水吧。”因為很多父母確實非常在意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3.吃東西:玩耍的時候要不要吃東西?可以吃,但是時機也同樣要選擇在孩子已經停下手中的工作。如果是室內,可以先洗手,正式坐下來吃一點加餐,吃完以後,再去玩。如果是室外,可以先擦下手,然後吃,吃完再去玩。吃東西不像喝水那麼迫切,如果孩子沒有需求,也可以不用特意讓他們吃。

總之,就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拍照喝水吃東西,但是儘可能是在不打擾他們玩耍的時候,或者是他們剛好停下來準備“轉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考慮過。只是單純從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角度去考慮。

另一種需要家長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合適的介入時機

真正需要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孩子此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在陪玩的文章裡,詳細談了,點擊這裡: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當時,就是寫到這兒,發現要說的內容太多,所以單獨寫了一篇。

簡單來講,合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比方他已經嘗試好幾次都不成功,馬上就要摔東西的時候;或者他回過頭看你的時候;或者是詢問你的時候“媽媽,這個怎麼做呀?”;或者兩個小朋友馬上就要大打出手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發出的求助信號

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是他此刻需要幫助。這一點的本質,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想現在和他玩兒。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想和孩子玩兒,孩子就要和他玩兒,這肯定碰一鼻子灰。然後再怪孩子不懂事不配合。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引導是不是一種阻礙?

就像我在之前陪玩的文章中反思的一樣,陪玩或者有時候我們的引導會不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阻礙?因為這裡面傳達的核心意思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到,他需要我的幫助

換句話說,是把自己當做更高級的人,把孩子作為弱者來看待。

我最近在重新看關於瑞吉歐教育的書,發現瑞吉歐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老師根據兒童的需要隨時準備提供支持和指導,同時儘可能少地影響兒童的工作,任何此類干預都會影響兒童強大能幹的角色形象(Reggio Children,1994)。

當時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真的覺得不謀而合。我指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干預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玩玩具,玩遊戲等等,具體怎麼玩的時候。孩子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與玩法,而我們常常會認為他的玩法不對,不夠高效率,不夠有技巧等等,而出手去“指導”。

這種指導,不僅沒有意義,對孩子發展自身的能力,反而可能是一種阻礙

干預的契機,在他發出信號,需要幫助的時候。

其他時刻,就讓他自己搗鼓。如果真的對他搗鼓的內容有想法,希望引導,我個人的做法是,去改變環境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想幹預

作為父母,總還是對孩子的發展有一些想法或者期望。難道作為父母,我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倒也不是。

我也會有這種時刻,怎麼都看不上目前孩子在玩的內容(說實話,這是不對的,但是人應該面對真實的自己,沒有必要偽裝完美)。總覺得,這有點需要我出場了

但是我個人的做法是,悄無聲息地改變環境。讓“敵方”不易察覺,而方向已經朝著我要的方向前進。

比方去年我覺得,噗噗按年齡,應該可以接觸真正的拼圖了,那時候她每天都在積木類的建構活動,或者玩角色扮演遊戲。我不會直接告訴噗噗,“不要玩這些了,過來看媽媽給你準備了什麼新的玩具。”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我只是默默買了各種適合她年齡的和超出她目前能力一點兩點的拼圖。然後告訴她,這是媽媽最近給她買的玩具,她要不要試一試?最開始,她玩了一下,因為難度有點大,拼了一兩個,就放下了。

此後,我就是將其中最適合她當時能力和年齡的那一款,擺放到她的玩具房的顯眼位置。另外一套擺在另一間臥室她可以看到的位置。其他的就收起來,作為不常見的神祕玩具。這就是在改變環境。

然後時不時問問她:“你想拼拼圖嗎?”“你要不要玩個新玩具,我們可以拼拼圖”。用給建議的方式,逐漸將我想讓她接觸的東西,送到她的視野和世界裡。她有時候會拒絕,表示沒興趣。有時候也會同意,要拿出來玩一下。

如果她沒有興趣,那這件事此刻就結束,尊重她的意願。如果她感興趣,拼了一下,就利用原來講過的鼓勵或者強化技巧,將她的進步細節描述給她,讓她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就感。這種良好的感受,會促使她接下來自己來選擇這種玩具類型。基礎題┃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你鼓勵孩子的方法正確嗎?

當然也有挫敗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我在陪玩裡面講的,干預的時機她做不好,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是干預的最佳時機。其實也還是描述細節,用清晰的語言告訴她目前她面臨的問題,問問題,提思路,最後實在不行就上手。也是之前陪玩文章裡寫過的。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然後慢慢地,她就喜歡上了拼圖,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經常會要求拿拼圖出來拼。她拼的時候,需要我幫忙,我再幫忙。不需要的時候,我就做我自己的事。當然,有時候也會觀察觀察她當下的狀態與水平

這個週日的時候,她拼了拼圖,是關於消防員救火的拼圖,比起小動物類的場景拼圖,其實還是有難度的。我觀察到,雖然不能算熟練,但是她拼圖時候的邏輯能力,觀察能力和聯想力還是很好的。常常能夠根據細節推敲出哪兩塊兒連接在一起。

這種能力,春節前後還只能在一些簡單的拼圖上體現,一到幾十塊拼圖的時候,就完全超出了能力。

這距離我大規模引入拼圖,已經過了整整一年,我是去年這個時候給她介紹的。在這之前,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買的兩三款小寶寶的把手拼圖。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如果想讓孩子做某一件事,或某一些事,可以適當改變他的環境,用環境的力量來干預他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具體干預方式總結

1.改變環境,送進孩子的視野和世界裡:比方不想讓孩子看電視,慢慢慢慢收起來電視;或者更積極的做法是,幫助孩子選一些對他成長有好處的電視節目,這樣兩全其美。

比方想讓孩子多讀書,就在家裡多放一些繪本,然後自己常常讀一讀,或者表演可能效果更好。不是等到孩子愛讀書,才往家裡買書,而是先往家裡買一部分書,然後引誘他來讀。

2.時不時詢問:在孩子還沒有接納這件事到他的日常中的時候,需要父母時不時詢問,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如果他不願意,就尊重他的意願,並且不要急於下結論,“他不愛......”他只是還沒有熟悉

3.給予鼓勵:孩子願意嘗試,一定要及時給予強化,強化的方法,就是之前講過的,描述細節等等。

4.需要幫助時,給予指導:描述細節,幫助孩子先弄清楚情況。然後通過問問題,引發他對當下情境的思考,讓他想一想問題出在哪裡。實在不行,可以動手手把手教。


干預┃該什麼時候介入孩子的活動,才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來自網絡


5給予時間:耐心是最重要的,哪個孩子是完美的,根本沒有。孩子從引入一件事到接受一件事,到能熟練一件事,是需要漫長的時間的。這與我們追求高效率的工作態度,有一點不同,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時,很多時候需要放慢腳步。

而且,時間會讓孩子的基礎更紮實更牢固。就像拼拼圖,肯定有一些訓練方式,是可以快速準確地拼好的。但因為不是孩子自己琢磨,並且在大量的練習中反覆體會經歷的,他對一些本質的東西是理解不到位的。到後面高難度的時候,這種差別就顯現出來了。

他是掌握了能力上來的,還是只是接受了別人的方式方法,沒有自己的思考上來的,差異在高端階段是明顯的。這一點,在學習上可能體現的更明顯。

所以,好多學霸說他們非常注重基礎。

不知道我講清楚了沒有,哈哈,因為感覺我感興趣的內容,大家好像都不感興趣。說出來以後,才發現,這是不是一種消極暗示,哈哈哈。

今天就醬!

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能夠看到更多的孩子,因為他擁有好奇心

2.對孩子的判斷不準?你可能沒有抓住思考與觀察的基礎

3.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纏著,陪玩要點你值得擁有!

4.基礎題┃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你鼓勵孩子的方法正確嗎?

5.身體是孩子發現世界的工具,孩子通過身體行動和社會規則博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