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Tall Poppies: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吳麗瑋

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基礎教育崇尚快樂。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Tall Poppies: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吳麗瑋

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基礎教育崇尚快樂。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教育往往採用一日課堂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的是與普通課堂截然不同的內容

高高在上的焦慮感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組織的藝術活動。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一大張烤箱用的烘焙錫紙,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去捏成人形,再把捏好的小人復刻在各種顏色的畫紙上,還可以用畫筆、拼貼等其他任意方式給畫面上的小人配上情境。

來的都是在協會註冊的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協會主席布魯克·淳維斯(Brooke Trenwith)告訴我,他們所定義的資優兒童在全部兒童中的比例為10%左右,按照程度不同,一共可分為五個等級,佔絕大多數的是略有天賦的孩子,接下來人數依次減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天賦異稟兒童可謂鳳毛麟角。

這天來的孩子大多是小學生。有些人很快捏出了婀娜多姿的形態,有些人卻把錫紙團成小球玩,家長在旁邊收拾爛攤子,把這些小球裹在另外的錫紙裡,充當立體人形的填充物。並不是每個有天賦的孩子都對藝術感興趣,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想象力準確地轉化為藝術實踐,每個人的天賦差異極大,這也是很難對資優兒童下定義的原因之一。新西蘭教育部Passway & Progress執行副祕書長南希·貝爾(Nancy Bell)告訴我,1986年,新西蘭教育部曾頒佈一份關於特殊能力兒童的草案,要求老師對學生的一系列能力加以關注,涉及特殊的學術、技術、機械等方面的才能,創造力和直覺思維,在視覺、聽覺和表演能力方面的藝術天賦,超常智力,心理運動技能,文化傳統、價值觀和倫理學,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以及美學等等方面。在此之後,新西蘭教育部再沒有對資優兒童的外延重新定義過,因為“國際趨勢是不再對資優兒童進行簡單分類(比如以智商作為劃分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它提出了五類關於資優兒童的積極性特徵,包括學習、創造性思維、動機、社會領導力和自我決定方面的特徵,在每一門類下又各有約10個具體的表現,以供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表現進行甄別和判斷。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Tall Poppies: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吳麗瑋

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基礎教育崇尚快樂。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教育往往採用一日課堂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的是與普通課堂截然不同的內容

高高在上的焦慮感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組織的藝術活動。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一大張烤箱用的烘焙錫紙,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去捏成人形,再把捏好的小人復刻在各種顏色的畫紙上,還可以用畫筆、拼貼等其他任意方式給畫面上的小人配上情境。

來的都是在協會註冊的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協會主席布魯克·淳維斯(Brooke Trenwith)告訴我,他們所定義的資優兒童在全部兒童中的比例為10%左右,按照程度不同,一共可分為五個等級,佔絕大多數的是略有天賦的孩子,接下來人數依次減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天賦異稟兒童可謂鳳毛麟角。

這天來的孩子大多是小學生。有些人很快捏出了婀娜多姿的形態,有些人卻把錫紙團成小球玩,家長在旁邊收拾爛攤子,把這些小球裹在另外的錫紙裡,充當立體人形的填充物。並不是每個有天賦的孩子都對藝術感興趣,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想象力準確地轉化為藝術實踐,每個人的天賦差異極大,這也是很難對資優兒童下定義的原因之一。新西蘭教育部Passway & Progress執行副祕書長南希·貝爾(Nancy Bell)告訴我,1986年,新西蘭教育部曾頒佈一份關於特殊能力兒童的草案,要求老師對學生的一系列能力加以關注,涉及特殊的學術、技術、機械等方面的才能,創造力和直覺思維,在視覺、聽覺和表演能力方面的藝術天賦,超常智力,心理運動技能,文化傳統、價值觀和倫理學,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以及美學等等方面。在此之後,新西蘭教育部再沒有對資優兒童的外延重新定義過,因為“國際趨勢是不再對資優兒童進行簡單分類(比如以智商作為劃分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它提出了五類關於資優兒童的積極性特徵,包括學習、創造性思維、動機、社會領導力和自我決定方面的特徵,在每一門類下又各有約10個具體的表現,以供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表現進行甄別和判斷。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課堂不僅僅能更有效率地提供知識,更是相同思想之間的直接碰撞交流

但無論孩子是否在藝術上有興趣和天賦,他們仍然願意來參加活動,布魯克告訴我,因為這是一個難得的社交環境,“很多孩子渴望能在這裡認識朋友,跟他們聊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是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公益組織,布魯克說:“我們的目的是去幫助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因為很多人都很痛苦。”“痛苦”這個詞讓我非常驚訝。擁有一個聰明的孩子,相信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會很開心,孩子自己也會因為在學業上更輕鬆而感覺到快樂,為什麼在新西蘭會覺得痛苦?布魯克給我舉了她父親的例子。

她的父親在15歲的時候就輟學了,因為他對學校教的東西提不起興趣來,在學校表現很差,老師也不喜歡他,於是他就去當兵了。但父親從小就狂熱地愛好研究各種礦石,到他40歲的時候,他決定回到學校讀書,在奧克蘭大學學習了地質學。畢業之後他開始為NASA工作,研究月球的地質,一直到現在80多歲了,成為月球地質學領域的專家。“直到20年前,當我開始投入到資優兒童這個教育學領域之後,我才明白,我的爸爸其實當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但是學校和老師都理解不了他,所以他的天賦在那個時候沒有發揮出來,他自己也不快樂。”布魯克說。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教育更注重公平和平均,他們崇尚快樂,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高的花朵。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儘管新西蘭的小學課堂已經設置得相當靈活,但老師有限的精力還是會更集中於落後的孩子身上。在每間教室裡,一個班或者混齡的幾個班的同學會根據能力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在數學、閱讀或者拼寫課上,每個小組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一些孩子的天賦能夠被甄別出來,他們進入進度最快的小組內,如果這個小組的難度依然不能滿足他們,大多數老師能做的就很有限了。“一個原因是老師不一定具備能教這些孩子的能力,另一個原因是老師的工作強度真的很大,他們更傾向於讓那些落後的孩子儘快趕上來。”布魯克說,“這導致一些有天賦的孩子就像我爸爸小時候一樣,覺得學校很無聊,進而變得很沮喪。”而另一些天賦未能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們中的有些人伴有語言書寫障礙、性格偏執、自閉症等等問題,即2E(twice exceptional),這些孩子在學校的日子更難過一些,會被當成單純的問題學生對待。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就是來幫助這些孩子和家長解決學校問題的,在星期六的藝術課上,有好幾個都是布魯克曾經直接幫助過的孩子和家長。有個10歲男孩正在現場給大家做簽到登記,他的媽媽告訴我,布魯克曾經跟他們一起去學校跟校長溝通如何來幫助她的兒子。

男孩被心理學家診斷為典型的2E。在學校裡,老師認為他很懶惰,既不愛合作,又很難調動積極性,並且永遠都是一副沮喪的表情,閱讀和拼寫的成績都很糟糕,老師不理解他,也不喜歡他。但媽媽知道他並不是那麼差勁,他的視覺空間能力極為出色,在家裡,他非常迷戀樂高和電腦遊戲,很小的時候,他就能通過一個簡單的二維圖形,迅速畫出它在三維空間中的樣子,還可以解釋流體力學等複雜的物理學概念。“一開始,學校並不把他的問題當回事,只是要求他能像其他人那樣去做,這導致他出現了一系列心理問題,每天早晨想到要去上學,就不想起床,到了學校跟同學衝突不斷。有一次給了一個女孩一拳,因為那個女孩踩了他的手指。”媽媽說,“我很震驚,我的孩子以前是一個很平和很遵守秩序的孩子,他以前上的是一所斯坦納幼兒園,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在那很開心。怎麼讀了小學就變成這樣了?”

她向布魯克求助,布魯克建議她與校領導進行溝通。媽媽帶上心理學家給出的報告,這份報告價格不菲,需要約800紐幣,但20頁的內容非常詳實,尤其是最後幾頁,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可供學校參考。“大多數老師都沒有教育2E兒童的經驗,很多學校甚至連2E是什麼都不清楚。”在布魯克和心理學家的幫助下,學校的校長終於理解了男孩的處境。學校為他啟動了“個性化教育計劃”,裡面涉及很多細化的內容,比如,測驗時是否應該給他比別人更充裕的時間、拼寫課時,能否允許他使用一些打字設備等等。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也很關鍵,“我會讓老師明白,我的孩子不是因為偷懶才導致功課不佳,他不喜歡小組作業,所以請老師儘量讓他只跟一兩個人一起合作,這樣會讓他覺得更舒服一些”。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在學校快樂了很多,“學校很多作業都是要靠書寫才能完成的,這是孩子不擅長的,為此老師鼓勵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最近他用電腦的畫圖工具和電腦遊戲的元素完成了科學課的作業,老師對他評價很高,說他的作業表明他完全理解了物理學的一個理論,最後給了他第三名的成績。這是有史以來的頭一回”。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Tall Poppies: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吳麗瑋

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基礎教育崇尚快樂。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教育往往採用一日課堂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的是與普通課堂截然不同的內容

高高在上的焦慮感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組織的藝術活動。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一大張烤箱用的烘焙錫紙,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去捏成人形,再把捏好的小人復刻在各種顏色的畫紙上,還可以用畫筆、拼貼等其他任意方式給畫面上的小人配上情境。

來的都是在協會註冊的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協會主席布魯克·淳維斯(Brooke Trenwith)告訴我,他們所定義的資優兒童在全部兒童中的比例為10%左右,按照程度不同,一共可分為五個等級,佔絕大多數的是略有天賦的孩子,接下來人數依次減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天賦異稟兒童可謂鳳毛麟角。

這天來的孩子大多是小學生。有些人很快捏出了婀娜多姿的形態,有些人卻把錫紙團成小球玩,家長在旁邊收拾爛攤子,把這些小球裹在另外的錫紙裡,充當立體人形的填充物。並不是每個有天賦的孩子都對藝術感興趣,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想象力準確地轉化為藝術實踐,每個人的天賦差異極大,這也是很難對資優兒童下定義的原因之一。新西蘭教育部Passway & Progress執行副祕書長南希·貝爾(Nancy Bell)告訴我,1986年,新西蘭教育部曾頒佈一份關於特殊能力兒童的草案,要求老師對學生的一系列能力加以關注,涉及特殊的學術、技術、機械等方面的才能,創造力和直覺思維,在視覺、聽覺和表演能力方面的藝術天賦,超常智力,心理運動技能,文化傳統、價值觀和倫理學,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以及美學等等方面。在此之後,新西蘭教育部再沒有對資優兒童的外延重新定義過,因為“國際趨勢是不再對資優兒童進行簡單分類(比如以智商作為劃分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它提出了五類關於資優兒童的積極性特徵,包括學習、創造性思維、動機、社會領導力和自我決定方面的特徵,在每一門類下又各有約10個具體的表現,以供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表現進行甄別和判斷。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課堂不僅僅能更有效率地提供知識,更是相同思想之間的直接碰撞交流

但無論孩子是否在藝術上有興趣和天賦,他們仍然願意來參加活動,布魯克告訴我,因為這是一個難得的社交環境,“很多孩子渴望能在這裡認識朋友,跟他們聊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是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公益組織,布魯克說:“我們的目的是去幫助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因為很多人都很痛苦。”“痛苦”這個詞讓我非常驚訝。擁有一個聰明的孩子,相信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會很開心,孩子自己也會因為在學業上更輕鬆而感覺到快樂,為什麼在新西蘭會覺得痛苦?布魯克給我舉了她父親的例子。

她的父親在15歲的時候就輟學了,因為他對學校教的東西提不起興趣來,在學校表現很差,老師也不喜歡他,於是他就去當兵了。但父親從小就狂熱地愛好研究各種礦石,到他40歲的時候,他決定回到學校讀書,在奧克蘭大學學習了地質學。畢業之後他開始為NASA工作,研究月球的地質,一直到現在80多歲了,成為月球地質學領域的專家。“直到20年前,當我開始投入到資優兒童這個教育學領域之後,我才明白,我的爸爸其實當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但是學校和老師都理解不了他,所以他的天賦在那個時候沒有發揮出來,他自己也不快樂。”布魯克說。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教育更注重公平和平均,他們崇尚快樂,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高的花朵。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儘管新西蘭的小學課堂已經設置得相當靈活,但老師有限的精力還是會更集中於落後的孩子身上。在每間教室裡,一個班或者混齡的幾個班的同學會根據能力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在數學、閱讀或者拼寫課上,每個小組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一些孩子的天賦能夠被甄別出來,他們進入進度最快的小組內,如果這個小組的難度依然不能滿足他們,大多數老師能做的就很有限了。“一個原因是老師不一定具備能教這些孩子的能力,另一個原因是老師的工作強度真的很大,他們更傾向於讓那些落後的孩子儘快趕上來。”布魯克說,“這導致一些有天賦的孩子就像我爸爸小時候一樣,覺得學校很無聊,進而變得很沮喪。”而另一些天賦未能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們中的有些人伴有語言書寫障礙、性格偏執、自閉症等等問題,即2E(twice exceptional),這些孩子在學校的日子更難過一些,會被當成單純的問題學生對待。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就是來幫助這些孩子和家長解決學校問題的,在星期六的藝術課上,有好幾個都是布魯克曾經直接幫助過的孩子和家長。有個10歲男孩正在現場給大家做簽到登記,他的媽媽告訴我,布魯克曾經跟他們一起去學校跟校長溝通如何來幫助她的兒子。

男孩被心理學家診斷為典型的2E。在學校裡,老師認為他很懶惰,既不愛合作,又很難調動積極性,並且永遠都是一副沮喪的表情,閱讀和拼寫的成績都很糟糕,老師不理解他,也不喜歡他。但媽媽知道他並不是那麼差勁,他的視覺空間能力極為出色,在家裡,他非常迷戀樂高和電腦遊戲,很小的時候,他就能通過一個簡單的二維圖形,迅速畫出它在三維空間中的樣子,還可以解釋流體力學等複雜的物理學概念。“一開始,學校並不把他的問題當回事,只是要求他能像其他人那樣去做,這導致他出現了一系列心理問題,每天早晨想到要去上學,就不想起床,到了學校跟同學衝突不斷。有一次給了一個女孩一拳,因為那個女孩踩了他的手指。”媽媽說,“我很震驚,我的孩子以前是一個很平和很遵守秩序的孩子,他以前上的是一所斯坦納幼兒園,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在那很開心。怎麼讀了小學就變成這樣了?”

她向布魯克求助,布魯克建議她與校領導進行溝通。媽媽帶上心理學家給出的報告,這份報告價格不菲,需要約800紐幣,但20頁的內容非常詳實,尤其是最後幾頁,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可供學校參考。“大多數老師都沒有教育2E兒童的經驗,很多學校甚至連2E是什麼都不清楚。”在布魯克和心理學家的幫助下,學校的校長終於理解了男孩的處境。學校為他啟動了“個性化教育計劃”,裡面涉及很多細化的內容,比如,測驗時是否應該給他比別人更充裕的時間、拼寫課時,能否允許他使用一些打字設備等等。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也很關鍵,“我會讓老師明白,我的孩子不是因為偷懶才導致功課不佳,他不喜歡小組作業,所以請老師儘量讓他只跟一兩個人一起合作,這樣會讓他覺得更舒服一些”。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在學校快樂了很多,“學校很多作業都是要靠書寫才能完成的,這是孩子不擅長的,為此老師鼓勵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最近他用電腦的畫圖工具和電腦遊戲的元素完成了科學課的作業,老師對他評價很高,說他的作業表明他完全理解了物理學的一個理論,最後給了他第三名的成績。這是有史以來的頭一回”。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Mindplus課堂資深教師瑪德琳對資優兒童教育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尋找適合資優兒童的課堂

新西蘭在資優兒童教育方面有兩個比較權威的機構。布魯克擔任主席的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側重於調整孩子、家長與學校的關係,另一個名為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New Zealand Centre for Gifted Education)的機構則專注於對資優兒童的教育。在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的服務項目中,最核心也最有名氣的是它的Mindplus課堂。這是一個面向6~13歲資優兒童的一日學校,學生主動申請,通過審核資料和現場考核,那些被認定為確實是資優兒童的孩子,可以每個星期離開學校一天,來這裡來上課。

Mindplus在新西蘭各地設有分校,奧克蘭各區分別有一家。我去訪問西區的Mindplus學校,當天是7~10歲資優兒童的課堂。老師瑪德琳·威爾科克斯(MadelaineWillcocks)正敲著放在腿上的鍵盤,旁邊的孩子們有的四仰八叉坐在沙發上,有的趴在地毯的墊子上,還有的正在旁邊的電腦上查資料,有的戴著耳機,壓根沒聽瑪德琳說話。瑪德琳對他們沒有任何約束。

圍在瑪德琳周圍的幾個孩子正在練習提問,瑪德琳把他們的問題敲到大屏幕上面:“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是怎麼出現的?”“人們根據什麼為昆蟲取名?”“食草動物對同類是不是比較溫和?”“為什麼冰激凌這麼好吃?”問題列舉完之後,她給每人發一張紙,讓他們把自己準備研究的主題寫下來,並且在旁邊列舉出幾個關於該主題的問題。

“教他們學會提問是很重要的。”瑪德琳在下課後告訴我,“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Mindplus的課堂更像是大學課堂,瑪德琳告訴我,今年Mindplus的主題是“發現”,老師會用一年的時間讓同學們理解,什麼是“發現”“發現”的意義,以及如何去“發現”。“無論是7~10歲的課堂,還是11~13歲的課堂,今年都是同樣的主題,前幾年我們的主題還包括‘格式’‘系統’等等,跟傳統學校課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需要設置短期的目標,可以用一整年的時間研究同一個課題。”

在讓大家提出高級問題之後,瑪德琳讓孩子們嘗試用谷歌搜索有價值的信息,要學會如何輸入關鍵詞,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搜索。有個男孩找到一段某冰激凌品牌的生產廣告視頻,在完整地看過一遍之後,瑪德琳在視頻傳遞關鍵信息時按下暫停鍵,讓孩子們意識到如何從中抓取有用信息。研究方法的學習一直是課堂的主線之一。“我們在之前的幾個月時間裡,已經學習過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瑪德琳向我介紹說,“比如調查、觀察、實驗、想象、推斷、反思等等,我會引入研究人員的案例讓他們理解,並且嘗試去使用這些方法。”

瑪德琳非常喜歡給這些孩子上課。“跟在普通學校相比,教他們會覺得輕鬆很多,他們的反應和理解能力更強。”瑪德琳在Mindplus任教已經9年,在此之前,她是一所高中的老師,那時她便對學校裡的資優兒童有所關注,“幾乎每個班上都會有這樣的孩子,他們思考的方式、提問的方式都跟別人不一樣,即便你把他們放在最高級別的一個學習小組裡,他們的求知慾有時也很難得到滿足。”但普通學校是不具備響應這些孩子的機制的,瑪德琳跟學校申請,每週有3個小時的時間,能把這些孩子召集起來,由她帶領,一起學習點兒別的東西,她自己的課堂則委託其他老師代班,通過這個方式,讓學校裡的資優兒童能夠把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出來。但每個少年的天賦都不一樣,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愛藝術,在同一個課堂上,能夠讓大家都得到滿足嗎?瑪德琳對此一直在進行嘗試。她鼓勵大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詮釋自己的思想,有一次,她讓孩子們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結果每個孩子表達方式都很不一樣。有的人做成拼圖,有的人畫一艘火箭,有的人則做出了一篇論文,還有的人把自己的優點寫在一道道彩虹上,可見這個孩子是一個對色彩敏感的人,還有一個用摺紙的方式做了一幅立體的作品,高高低低的綠樹、小船和小山上寫著自己的特長,一定也是一個愛好藝術的孩子。

除了核心的教學任務外,對這群孩子的心理輔導和情緒引導也很重要。在課堂的最後一個小時,瑪德琳準備與大家談論有關“成功”的話題。“‘富有’和‘快樂’,你會選擇哪個?”“‘有一個好工作’和‘好好做一份工作’,你會選擇哪個?”“‘贏得比賽’和‘盡全力去完成’,你又會選擇哪個?”討論時,有一個蜷縮在沙發一角的女孩得到瑪德琳的特別關注。瑪德琳課下告訴我,這個女孩來Mindplus只有三個星期,她一來,瑪德琳立馬覺得不對。“我讓他們評價‘資優兒童’,這個孩子給出的全是負面評價,比如古怪、不合群、呆板等等,充滿了負能量,把我和其他同學都驚呆了。可見她在自己的學校裡沒有得到很好的對待。”這個女孩偶爾會舉手發表意見,每一次瑪德琳都會更加註意讓教室安靜下來,讓女孩有更被尊重的感覺。“我相信她慢慢會轉變的,和其他資優兒童在一起,她會逐漸樹立自信。”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Tall Poppies: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吳麗瑋

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基礎教育崇尚快樂。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教育往往採用一日課堂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的是與普通課堂截然不同的內容

高高在上的焦慮感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組織的藝術活動。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一大張烤箱用的烘焙錫紙,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去捏成人形,再把捏好的小人復刻在各種顏色的畫紙上,還可以用畫筆、拼貼等其他任意方式給畫面上的小人配上情境。

來的都是在協會註冊的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協會主席布魯克·淳維斯(Brooke Trenwith)告訴我,他們所定義的資優兒童在全部兒童中的比例為10%左右,按照程度不同,一共可分為五個等級,佔絕大多數的是略有天賦的孩子,接下來人數依次減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天賦異稟兒童可謂鳳毛麟角。

這天來的孩子大多是小學生。有些人很快捏出了婀娜多姿的形態,有些人卻把錫紙團成小球玩,家長在旁邊收拾爛攤子,把這些小球裹在另外的錫紙裡,充當立體人形的填充物。並不是每個有天賦的孩子都對藝術感興趣,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想象力準確地轉化為藝術實踐,每個人的天賦差異極大,這也是很難對資優兒童下定義的原因之一。新西蘭教育部Passway & Progress執行副祕書長南希·貝爾(Nancy Bell)告訴我,1986年,新西蘭教育部曾頒佈一份關於特殊能力兒童的草案,要求老師對學生的一系列能力加以關注,涉及特殊的學術、技術、機械等方面的才能,創造力和直覺思維,在視覺、聽覺和表演能力方面的藝術天賦,超常智力,心理運動技能,文化傳統、價值觀和倫理學,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以及美學等等方面。在此之後,新西蘭教育部再沒有對資優兒童的外延重新定義過,因為“國際趨勢是不再對資優兒童進行簡單分類(比如以智商作為劃分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它提出了五類關於資優兒童的積極性特徵,包括學習、創造性思維、動機、社會領導力和自我決定方面的特徵,在每一門類下又各有約10個具體的表現,以供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表現進行甄別和判斷。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課堂不僅僅能更有效率地提供知識,更是相同思想之間的直接碰撞交流

但無論孩子是否在藝術上有興趣和天賦,他們仍然願意來參加活動,布魯克告訴我,因為這是一個難得的社交環境,“很多孩子渴望能在這裡認識朋友,跟他們聊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是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公益組織,布魯克說:“我們的目的是去幫助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因為很多人都很痛苦。”“痛苦”這個詞讓我非常驚訝。擁有一個聰明的孩子,相信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會很開心,孩子自己也會因為在學業上更輕鬆而感覺到快樂,為什麼在新西蘭會覺得痛苦?布魯克給我舉了她父親的例子。

她的父親在15歲的時候就輟學了,因為他對學校教的東西提不起興趣來,在學校表現很差,老師也不喜歡他,於是他就去當兵了。但父親從小就狂熱地愛好研究各種礦石,到他40歲的時候,他決定回到學校讀書,在奧克蘭大學學習了地質學。畢業之後他開始為NASA工作,研究月球的地質,一直到現在80多歲了,成為月球地質學領域的專家。“直到20年前,當我開始投入到資優兒童這個教育學領域之後,我才明白,我的爸爸其實當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但是學校和老師都理解不了他,所以他的天賦在那個時候沒有發揮出來,他自己也不快樂。”布魯克說。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教育更注重公平和平均,他們崇尚快樂,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高的花朵。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儘管新西蘭的小學課堂已經設置得相當靈活,但老師有限的精力還是會更集中於落後的孩子身上。在每間教室裡,一個班或者混齡的幾個班的同學會根據能力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在數學、閱讀或者拼寫課上,每個小組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一些孩子的天賦能夠被甄別出來,他們進入進度最快的小組內,如果這個小組的難度依然不能滿足他們,大多數老師能做的就很有限了。“一個原因是老師不一定具備能教這些孩子的能力,另一個原因是老師的工作強度真的很大,他們更傾向於讓那些落後的孩子儘快趕上來。”布魯克說,“這導致一些有天賦的孩子就像我爸爸小時候一樣,覺得學校很無聊,進而變得很沮喪。”而另一些天賦未能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們中的有些人伴有語言書寫障礙、性格偏執、自閉症等等問題,即2E(twice exceptional),這些孩子在學校的日子更難過一些,會被當成單純的問題學生對待。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就是來幫助這些孩子和家長解決學校問題的,在星期六的藝術課上,有好幾個都是布魯克曾經直接幫助過的孩子和家長。有個10歲男孩正在現場給大家做簽到登記,他的媽媽告訴我,布魯克曾經跟他們一起去學校跟校長溝通如何來幫助她的兒子。

男孩被心理學家診斷為典型的2E。在學校裡,老師認為他很懶惰,既不愛合作,又很難調動積極性,並且永遠都是一副沮喪的表情,閱讀和拼寫的成績都很糟糕,老師不理解他,也不喜歡他。但媽媽知道他並不是那麼差勁,他的視覺空間能力極為出色,在家裡,他非常迷戀樂高和電腦遊戲,很小的時候,他就能通過一個簡單的二維圖形,迅速畫出它在三維空間中的樣子,還可以解釋流體力學等複雜的物理學概念。“一開始,學校並不把他的問題當回事,只是要求他能像其他人那樣去做,這導致他出現了一系列心理問題,每天早晨想到要去上學,就不想起床,到了學校跟同學衝突不斷。有一次給了一個女孩一拳,因為那個女孩踩了他的手指。”媽媽說,“我很震驚,我的孩子以前是一個很平和很遵守秩序的孩子,他以前上的是一所斯坦納幼兒園,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在那很開心。怎麼讀了小學就變成這樣了?”

她向布魯克求助,布魯克建議她與校領導進行溝通。媽媽帶上心理學家給出的報告,這份報告價格不菲,需要約800紐幣,但20頁的內容非常詳實,尤其是最後幾頁,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可供學校參考。“大多數老師都沒有教育2E兒童的經驗,很多學校甚至連2E是什麼都不清楚。”在布魯克和心理學家的幫助下,學校的校長終於理解了男孩的處境。學校為他啟動了“個性化教育計劃”,裡面涉及很多細化的內容,比如,測驗時是否應該給他比別人更充裕的時間、拼寫課時,能否允許他使用一些打字設備等等。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也很關鍵,“我會讓老師明白,我的孩子不是因為偷懶才導致功課不佳,他不喜歡小組作業,所以請老師儘量讓他只跟一兩個人一起合作,這樣會讓他覺得更舒服一些”。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在學校快樂了很多,“學校很多作業都是要靠書寫才能完成的,這是孩子不擅長的,為此老師鼓勵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最近他用電腦的畫圖工具和電腦遊戲的元素完成了科學課的作業,老師對他評價很高,說他的作業表明他完全理解了物理學的一個理論,最後給了他第三名的成績。這是有史以來的頭一回”。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Mindplus課堂資深教師瑪德琳對資優兒童教育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尋找適合資優兒童的課堂

新西蘭在資優兒童教育方面有兩個比較權威的機構。布魯克擔任主席的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側重於調整孩子、家長與學校的關係,另一個名為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New Zealand Centre for Gifted Education)的機構則專注於對資優兒童的教育。在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的服務項目中,最核心也最有名氣的是它的Mindplus課堂。這是一個面向6~13歲資優兒童的一日學校,學生主動申請,通過審核資料和現場考核,那些被認定為確實是資優兒童的孩子,可以每個星期離開學校一天,來這裡來上課。

Mindplus在新西蘭各地設有分校,奧克蘭各區分別有一家。我去訪問西區的Mindplus學校,當天是7~10歲資優兒童的課堂。老師瑪德琳·威爾科克斯(MadelaineWillcocks)正敲著放在腿上的鍵盤,旁邊的孩子們有的四仰八叉坐在沙發上,有的趴在地毯的墊子上,還有的正在旁邊的電腦上查資料,有的戴著耳機,壓根沒聽瑪德琳說話。瑪德琳對他們沒有任何約束。

圍在瑪德琳周圍的幾個孩子正在練習提問,瑪德琳把他們的問題敲到大屏幕上面:“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是怎麼出現的?”“人們根據什麼為昆蟲取名?”“食草動物對同類是不是比較溫和?”“為什麼冰激凌這麼好吃?”問題列舉完之後,她給每人發一張紙,讓他們把自己準備研究的主題寫下來,並且在旁邊列舉出幾個關於該主題的問題。

“教他們學會提問是很重要的。”瑪德琳在下課後告訴我,“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Mindplus的課堂更像是大學課堂,瑪德琳告訴我,今年Mindplus的主題是“發現”,老師會用一年的時間讓同學們理解,什麼是“發現”“發現”的意義,以及如何去“發現”。“無論是7~10歲的課堂,還是11~13歲的課堂,今年都是同樣的主題,前幾年我們的主題還包括‘格式’‘系統’等等,跟傳統學校課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需要設置短期的目標,可以用一整年的時間研究同一個課題。”

在讓大家提出高級問題之後,瑪德琳讓孩子們嘗試用谷歌搜索有價值的信息,要學會如何輸入關鍵詞,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搜索。有個男孩找到一段某冰激凌品牌的生產廣告視頻,在完整地看過一遍之後,瑪德琳在視頻傳遞關鍵信息時按下暫停鍵,讓孩子們意識到如何從中抓取有用信息。研究方法的學習一直是課堂的主線之一。“我們在之前的幾個月時間裡,已經學習過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瑪德琳向我介紹說,“比如調查、觀察、實驗、想象、推斷、反思等等,我會引入研究人員的案例讓他們理解,並且嘗試去使用這些方法。”

瑪德琳非常喜歡給這些孩子上課。“跟在普通學校相比,教他們會覺得輕鬆很多,他們的反應和理解能力更強。”瑪德琳在Mindplus任教已經9年,在此之前,她是一所高中的老師,那時她便對學校裡的資優兒童有所關注,“幾乎每個班上都會有這樣的孩子,他們思考的方式、提問的方式都跟別人不一樣,即便你把他們放在最高級別的一個學習小組裡,他們的求知慾有時也很難得到滿足。”但普通學校是不具備響應這些孩子的機制的,瑪德琳跟學校申請,每週有3個小時的時間,能把這些孩子召集起來,由她帶領,一起學習點兒別的東西,她自己的課堂則委託其他老師代班,通過這個方式,讓學校裡的資優兒童能夠把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出來。但每個少年的天賦都不一樣,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愛藝術,在同一個課堂上,能夠讓大家都得到滿足嗎?瑪德琳對此一直在進行嘗試。她鼓勵大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詮釋自己的思想,有一次,她讓孩子們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結果每個孩子表達方式都很不一樣。有的人做成拼圖,有的人畫一艘火箭,有的人則做出了一篇論文,還有的人把自己的優點寫在一道道彩虹上,可見這個孩子是一個對色彩敏感的人,還有一個用摺紙的方式做了一幅立體的作品,高高低低的綠樹、小船和小山上寫著自己的特長,一定也是一個愛好藝術的孩子。

除了核心的教學任務外,對這群孩子的心理輔導和情緒引導也很重要。在課堂的最後一個小時,瑪德琳準備與大家談論有關“成功”的話題。“‘富有’和‘快樂’,你會選擇哪個?”“‘有一個好工作’和‘好好做一份工作’,你會選擇哪個?”“‘贏得比賽’和‘盡全力去完成’,你又會選擇哪個?”討論時,有一個蜷縮在沙發一角的女孩得到瑪德琳的特別關注。瑪德琳課下告訴我,這個女孩來Mindplus只有三個星期,她一來,瑪德琳立馬覺得不對。“我讓他們評價‘資優兒童’,這個孩子給出的全是負面評價,比如古怪、不合群、呆板等等,充滿了負能量,把我和其他同學都驚呆了。可見她在自己的學校裡沒有得到很好的對待。”這個女孩偶爾會舉手發表意見,每一次瑪德琳都會更加註意讓教室安靜下來,讓女孩有更被尊重的感覺。“我相信她慢慢會轉變的,和其他資優兒童在一起,她會逐漸樹立自信。”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主席布魯克,該協會致力於協調學生、家長與學校的關係

班上有一個名叫安雅的混血女孩,是班上年齡最大也是最成熟的學生。比她小一兩歲的孩子還在留戀著課間的電腦遊戲,她卻在一旁完成中文補習班的課外作業。她的媽媽蘿絲是中國人,爸爸克里斯多夫是德國人,兩人都是第一代移民,智商都不低,克里斯多夫還是門薩俱樂部成員。安雅在西區的一所排名中等的小學上學,蘿絲對這個學校不太滿意,一直在考慮是不是要轉學。“老師教的內容她覺得太容易了。”蘿絲說,“而且我覺得這個學校不太注重學習,很多學校都開科學課了,但她們學校就沒有開。可是一搞郊遊或者運動會,學校就熱衷得不行。”蘿絲和很多中國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能夠廣泛地接觸各種興趣愛好,所以安雅從4歲開始就參加鋼琴、民族舞、游泳等興趣班,週末總是被排得滿滿當當。當蘿絲覺得學校的數學課過於簡單後,給安雅報了數學提高班,這不但遭到了克里斯多夫的強烈反對,甚至安雅遠在德國的爺爺奶奶都寫信給蘿絲,質問她為什麼要折磨孩子,“他們的觀點是,現在正是玩的年紀,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都是極為旺盛的時期,如果用東方填鴨式的方法,給她灌輸過多的知識,只會適得其反”。在新西蘭生活多年,蘿絲對西方社會的教育觀點並不陌生,“平時我們跟同事聊天,沒有人聊孩子,都在聊家裡的貓貓狗狗。孩子的成績確實沒法談,因為學校根本沒有考試,大家最多說一句,‘孩子在學校挺快樂的’”。

和蘿絲相反,克里斯多夫非常喜歡安雅的小學,因為學校的氣氛非常好,老師也在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鼓勵創新、自由發揮的空間。兩種觀點相持不下,最後他們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每週參加一天Mindplus。安雅的數學成績很出色,在學習中文時也表現出了語言的天賦,她還喜歡閱讀和國際象棋。尤其是國際象棋,從三年級開始正式地學習,現在已經代表過新西蘭去參加世界青少年國際象棋比賽。通過學校出具的證明,Mindplus認為她確實是一名資優少年,每週四,她會離開自己的學校,在這裡上一天課。這也是她最開心的一天,無論是講課內容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都讓她覺得更有意思。

Mindplus在新西蘭有40多年的歷史,名氣很大。但這並不是資優兒童家長的唯一選擇。尼科拉9歲的兒子塞爾登在數學和閱讀上極有天賦,在學校老師的測試中,他可以完成高於實際年齡三個年級的試題。最開始,塞爾登在家附近的一所小學上學,只讀了半年,尼科拉就著急地要給孩子換學校,“他比班上其他孩子年齡略小,讀了半年之後,很多孩子到了年齡升班了,塞爾登還要繼續在這個班裡,跟新來的小朋友再學一次他早就會的內容,這讓我有點崩潰”。塞爾登在學校裡朋友很少,“他不太喜歡運動,喜歡在家裡看書。他和別的小朋友思維方式也不太一樣,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想跟別人聊天時,別人沒過多久就要換一個話題,但他只想在一個問題上不斷深入下去”。

尼科拉通過各處打聽,蒐集了很多信息,最後她選擇了一所私立學校,而沒有選擇Mindplus。“塞爾登上幼兒園時上過Mindplus的學前班版Small Poppies,所以我知道Mindplus的課程模式。Small Poppies也是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主題,比如‘恐龍’,老師會講恐龍的故事,學用樂高拼恐龍,讓小朋友去沙子裡挖恐龍蛋,或者玩恐龍的拼字遊戲,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塞爾登是覺得這裡挺有意思的。但我現在給他選擇了是蒙特梭利私立學校,老師們都很和善,環境也很溫馨,當然最打動我的是,學生們不需要按照年齡固定年紀。學校裡總共只有40個孩子,老師們有精力照顧到每一個人。40個孩子大致分成高、低兩個年級,但塞爾登可以跟高年級的孩子一起上數學課,非常靈活。他在那找到了第一個好朋友。”

私立學校學費不菲,每年8000紐幣,對於大多數新西蘭家長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近在奧克蘭北岸開了一所全日制資優兒童學校,孩子們可以在那裡上滿一週五天的課程,教學內容也完全是量身定製,但是學費超過每年2萬紐幣。如果是2E的孩子,私立學校恐怕也很難滿足家長的要求,在週六藝術課上遇到的那個2E孩子,他的媽媽每年要給他做評估,還要專門請閱讀、拼寫和數學課的一對一輔導老師,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心理學專家定期為孩子作輔導,引導他理解社會情境,遇到問題時,能夠做出恰當的決策。計算下來,跟讀私立學校的費用不相上下。

為資優少年尋找一個合適的課堂並不容易。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Tall Poppies: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吳麗瑋

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基礎教育崇尚快樂。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教育往往採用一日課堂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的是與普通課堂截然不同的內容

高高在上的焦慮感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組織的藝術活動。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一大張烤箱用的烘焙錫紙,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去捏成人形,再把捏好的小人復刻在各種顏色的畫紙上,還可以用畫筆、拼貼等其他任意方式給畫面上的小人配上情境。

來的都是在協會註冊的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協會主席布魯克·淳維斯(Brooke Trenwith)告訴我,他們所定義的資優兒童在全部兒童中的比例為10%左右,按照程度不同,一共可分為五個等級,佔絕大多數的是略有天賦的孩子,接下來人數依次減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天賦異稟兒童可謂鳳毛麟角。

這天來的孩子大多是小學生。有些人很快捏出了婀娜多姿的形態,有些人卻把錫紙團成小球玩,家長在旁邊收拾爛攤子,把這些小球裹在另外的錫紙裡,充當立體人形的填充物。並不是每個有天賦的孩子都對藝術感興趣,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想象力準確地轉化為藝術實踐,每個人的天賦差異極大,這也是很難對資優兒童下定義的原因之一。新西蘭教育部Passway & Progress執行副祕書長南希·貝爾(Nancy Bell)告訴我,1986年,新西蘭教育部曾頒佈一份關於特殊能力兒童的草案,要求老師對學生的一系列能力加以關注,涉及特殊的學術、技術、機械等方面的才能,創造力和直覺思維,在視覺、聽覺和表演能力方面的藝術天賦,超常智力,心理運動技能,文化傳統、價值觀和倫理學,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以及美學等等方面。在此之後,新西蘭教育部再沒有對資優兒童的外延重新定義過,因為“國際趨勢是不再對資優兒童進行簡單分類(比如以智商作為劃分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它提出了五類關於資優兒童的積極性特徵,包括學習、創造性思維、動機、社會領導力和自我決定方面的特徵,在每一門類下又各有約10個具體的表現,以供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表現進行甄別和判斷。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課堂不僅僅能更有效率地提供知識,更是相同思想之間的直接碰撞交流

但無論孩子是否在藝術上有興趣和天賦,他們仍然願意來參加活動,布魯克告訴我,因為這是一個難得的社交環境,“很多孩子渴望能在這裡認識朋友,跟他們聊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是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公益組織,布魯克說:“我們的目的是去幫助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因為很多人都很痛苦。”“痛苦”這個詞讓我非常驚訝。擁有一個聰明的孩子,相信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會很開心,孩子自己也會因為在學業上更輕鬆而感覺到快樂,為什麼在新西蘭會覺得痛苦?布魯克給我舉了她父親的例子。

她的父親在15歲的時候就輟學了,因為他對學校教的東西提不起興趣來,在學校表現很差,老師也不喜歡他,於是他就去當兵了。但父親從小就狂熱地愛好研究各種礦石,到他40歲的時候,他決定回到學校讀書,在奧克蘭大學學習了地質學。畢業之後他開始為NASA工作,研究月球的地質,一直到現在80多歲了,成為月球地質學領域的專家。“直到20年前,當我開始投入到資優兒童這個教育學領域之後,我才明白,我的爸爸其實當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但是學校和老師都理解不了他,所以他的天賦在那個時候沒有發揮出來,他自己也不快樂。”布魯克說。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教育更注重公平和平均,他們崇尚快樂,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高的花朵。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儘管新西蘭的小學課堂已經設置得相當靈活,但老師有限的精力還是會更集中於落後的孩子身上。在每間教室裡,一個班或者混齡的幾個班的同學會根據能力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在數學、閱讀或者拼寫課上,每個小組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一些孩子的天賦能夠被甄別出來,他們進入進度最快的小組內,如果這個小組的難度依然不能滿足他們,大多數老師能做的就很有限了。“一個原因是老師不一定具備能教這些孩子的能力,另一個原因是老師的工作強度真的很大,他們更傾向於讓那些落後的孩子儘快趕上來。”布魯克說,“這導致一些有天賦的孩子就像我爸爸小時候一樣,覺得學校很無聊,進而變得很沮喪。”而另一些天賦未能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們中的有些人伴有語言書寫障礙、性格偏執、自閉症等等問題,即2E(twice exceptional),這些孩子在學校的日子更難過一些,會被當成單純的問題學生對待。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就是來幫助這些孩子和家長解決學校問題的,在星期六的藝術課上,有好幾個都是布魯克曾經直接幫助過的孩子和家長。有個10歲男孩正在現場給大家做簽到登記,他的媽媽告訴我,布魯克曾經跟他們一起去學校跟校長溝通如何來幫助她的兒子。

男孩被心理學家診斷為典型的2E。在學校裡,老師認為他很懶惰,既不愛合作,又很難調動積極性,並且永遠都是一副沮喪的表情,閱讀和拼寫的成績都很糟糕,老師不理解他,也不喜歡他。但媽媽知道他並不是那麼差勁,他的視覺空間能力極為出色,在家裡,他非常迷戀樂高和電腦遊戲,很小的時候,他就能通過一個簡單的二維圖形,迅速畫出它在三維空間中的樣子,還可以解釋流體力學等複雜的物理學概念。“一開始,學校並不把他的問題當回事,只是要求他能像其他人那樣去做,這導致他出現了一系列心理問題,每天早晨想到要去上學,就不想起床,到了學校跟同學衝突不斷。有一次給了一個女孩一拳,因為那個女孩踩了他的手指。”媽媽說,“我很震驚,我的孩子以前是一個很平和很遵守秩序的孩子,他以前上的是一所斯坦納幼兒園,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在那很開心。怎麼讀了小學就變成這樣了?”

她向布魯克求助,布魯克建議她與校領導進行溝通。媽媽帶上心理學家給出的報告,這份報告價格不菲,需要約800紐幣,但20頁的內容非常詳實,尤其是最後幾頁,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可供學校參考。“大多數老師都沒有教育2E兒童的經驗,很多學校甚至連2E是什麼都不清楚。”在布魯克和心理學家的幫助下,學校的校長終於理解了男孩的處境。學校為他啟動了“個性化教育計劃”,裡面涉及很多細化的內容,比如,測驗時是否應該給他比別人更充裕的時間、拼寫課時,能否允許他使用一些打字設備等等。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也很關鍵,“我會讓老師明白,我的孩子不是因為偷懶才導致功課不佳,他不喜歡小組作業,所以請老師儘量讓他只跟一兩個人一起合作,這樣會讓他覺得更舒服一些”。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在學校快樂了很多,“學校很多作業都是要靠書寫才能完成的,這是孩子不擅長的,為此老師鼓勵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最近他用電腦的畫圖工具和電腦遊戲的元素完成了科學課的作業,老師對他評價很高,說他的作業表明他完全理解了物理學的一個理論,最後給了他第三名的成績。這是有史以來的頭一回”。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Mindplus課堂資深教師瑪德琳對資優兒童教育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尋找適合資優兒童的課堂

新西蘭在資優兒童教育方面有兩個比較權威的機構。布魯克擔任主席的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側重於調整孩子、家長與學校的關係,另一個名為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New Zealand Centre for Gifted Education)的機構則專注於對資優兒童的教育。在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的服務項目中,最核心也最有名氣的是它的Mindplus課堂。這是一個面向6~13歲資優兒童的一日學校,學生主動申請,通過審核資料和現場考核,那些被認定為確實是資優兒童的孩子,可以每個星期離開學校一天,來這裡來上課。

Mindplus在新西蘭各地設有分校,奧克蘭各區分別有一家。我去訪問西區的Mindplus學校,當天是7~10歲資優兒童的課堂。老師瑪德琳·威爾科克斯(MadelaineWillcocks)正敲著放在腿上的鍵盤,旁邊的孩子們有的四仰八叉坐在沙發上,有的趴在地毯的墊子上,還有的正在旁邊的電腦上查資料,有的戴著耳機,壓根沒聽瑪德琳說話。瑪德琳對他們沒有任何約束。

圍在瑪德琳周圍的幾個孩子正在練習提問,瑪德琳把他們的問題敲到大屏幕上面:“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是怎麼出現的?”“人們根據什麼為昆蟲取名?”“食草動物對同類是不是比較溫和?”“為什麼冰激凌這麼好吃?”問題列舉完之後,她給每人發一張紙,讓他們把自己準備研究的主題寫下來,並且在旁邊列舉出幾個關於該主題的問題。

“教他們學會提問是很重要的。”瑪德琳在下課後告訴我,“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Mindplus的課堂更像是大學課堂,瑪德琳告訴我,今年Mindplus的主題是“發現”,老師會用一年的時間讓同學們理解,什麼是“發現”“發現”的意義,以及如何去“發現”。“無論是7~10歲的課堂,還是11~13歲的課堂,今年都是同樣的主題,前幾年我們的主題還包括‘格式’‘系統’等等,跟傳統學校課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需要設置短期的目標,可以用一整年的時間研究同一個課題。”

在讓大家提出高級問題之後,瑪德琳讓孩子們嘗試用谷歌搜索有價值的信息,要學會如何輸入關鍵詞,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搜索。有個男孩找到一段某冰激凌品牌的生產廣告視頻,在完整地看過一遍之後,瑪德琳在視頻傳遞關鍵信息時按下暫停鍵,讓孩子們意識到如何從中抓取有用信息。研究方法的學習一直是課堂的主線之一。“我們在之前的幾個月時間裡,已經學習過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瑪德琳向我介紹說,“比如調查、觀察、實驗、想象、推斷、反思等等,我會引入研究人員的案例讓他們理解,並且嘗試去使用這些方法。”

瑪德琳非常喜歡給這些孩子上課。“跟在普通學校相比,教他們會覺得輕鬆很多,他們的反應和理解能力更強。”瑪德琳在Mindplus任教已經9年,在此之前,她是一所高中的老師,那時她便對學校裡的資優兒童有所關注,“幾乎每個班上都會有這樣的孩子,他們思考的方式、提問的方式都跟別人不一樣,即便你把他們放在最高級別的一個學習小組裡,他們的求知慾有時也很難得到滿足。”但普通學校是不具備響應這些孩子的機制的,瑪德琳跟學校申請,每週有3個小時的時間,能把這些孩子召集起來,由她帶領,一起學習點兒別的東西,她自己的課堂則委託其他老師代班,通過這個方式,讓學校裡的資優兒童能夠把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出來。但每個少年的天賦都不一樣,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愛藝術,在同一個課堂上,能夠讓大家都得到滿足嗎?瑪德琳對此一直在進行嘗試。她鼓勵大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詮釋自己的思想,有一次,她讓孩子們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結果每個孩子表達方式都很不一樣。有的人做成拼圖,有的人畫一艘火箭,有的人則做出了一篇論文,還有的人把自己的優點寫在一道道彩虹上,可見這個孩子是一個對色彩敏感的人,還有一個用摺紙的方式做了一幅立體的作品,高高低低的綠樹、小船和小山上寫著自己的特長,一定也是一個愛好藝術的孩子。

除了核心的教學任務外,對這群孩子的心理輔導和情緒引導也很重要。在課堂的最後一個小時,瑪德琳準備與大家談論有關“成功”的話題。“‘富有’和‘快樂’,你會選擇哪個?”“‘有一個好工作’和‘好好做一份工作’,你會選擇哪個?”“‘贏得比賽’和‘盡全力去完成’,你又會選擇哪個?”討論時,有一個蜷縮在沙發一角的女孩得到瑪德琳的特別關注。瑪德琳課下告訴我,這個女孩來Mindplus只有三個星期,她一來,瑪德琳立馬覺得不對。“我讓他們評價‘資優兒童’,這個孩子給出的全是負面評價,比如古怪、不合群、呆板等等,充滿了負能量,把我和其他同學都驚呆了。可見她在自己的學校裡沒有得到很好的對待。”這個女孩偶爾會舉手發表意見,每一次瑪德琳都會更加註意讓教室安靜下來,讓女孩有更被尊重的感覺。“我相信她慢慢會轉變的,和其他資優兒童在一起,她會逐漸樹立自信。”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主席布魯克,該協會致力於協調學生、家長與學校的關係

班上有一個名叫安雅的混血女孩,是班上年齡最大也是最成熟的學生。比她小一兩歲的孩子還在留戀著課間的電腦遊戲,她卻在一旁完成中文補習班的課外作業。她的媽媽蘿絲是中國人,爸爸克里斯多夫是德國人,兩人都是第一代移民,智商都不低,克里斯多夫還是門薩俱樂部成員。安雅在西區的一所排名中等的小學上學,蘿絲對這個學校不太滿意,一直在考慮是不是要轉學。“老師教的內容她覺得太容易了。”蘿絲說,“而且我覺得這個學校不太注重學習,很多學校都開科學課了,但她們學校就沒有開。可是一搞郊遊或者運動會,學校就熱衷得不行。”蘿絲和很多中國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能夠廣泛地接觸各種興趣愛好,所以安雅從4歲開始就參加鋼琴、民族舞、游泳等興趣班,週末總是被排得滿滿當當。當蘿絲覺得學校的數學課過於簡單後,給安雅報了數學提高班,這不但遭到了克里斯多夫的強烈反對,甚至安雅遠在德國的爺爺奶奶都寫信給蘿絲,質問她為什麼要折磨孩子,“他們的觀點是,現在正是玩的年紀,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都是極為旺盛的時期,如果用東方填鴨式的方法,給她灌輸過多的知識,只會適得其反”。在新西蘭生活多年,蘿絲對西方社會的教育觀點並不陌生,“平時我們跟同事聊天,沒有人聊孩子,都在聊家裡的貓貓狗狗。孩子的成績確實沒法談,因為學校根本沒有考試,大家最多說一句,‘孩子在學校挺快樂的’”。

和蘿絲相反,克里斯多夫非常喜歡安雅的小學,因為學校的氣氛非常好,老師也在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鼓勵創新、自由發揮的空間。兩種觀點相持不下,最後他們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每週參加一天Mindplus。安雅的數學成績很出色,在學習中文時也表現出了語言的天賦,她還喜歡閱讀和國際象棋。尤其是國際象棋,從三年級開始正式地學習,現在已經代表過新西蘭去參加世界青少年國際象棋比賽。通過學校出具的證明,Mindplus認為她確實是一名資優少年,每週四,她會離開自己的學校,在這裡上一天課。這也是她最開心的一天,無論是講課內容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都讓她覺得更有意思。

Mindplus在新西蘭有40多年的歷史,名氣很大。但這並不是資優兒童家長的唯一選擇。尼科拉9歲的兒子塞爾登在數學和閱讀上極有天賦,在學校老師的測試中,他可以完成高於實際年齡三個年級的試題。最開始,塞爾登在家附近的一所小學上學,只讀了半年,尼科拉就著急地要給孩子換學校,“他比班上其他孩子年齡略小,讀了半年之後,很多孩子到了年齡升班了,塞爾登還要繼續在這個班裡,跟新來的小朋友再學一次他早就會的內容,這讓我有點崩潰”。塞爾登在學校裡朋友很少,“他不太喜歡運動,喜歡在家裡看書。他和別的小朋友思維方式也不太一樣,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想跟別人聊天時,別人沒過多久就要換一個話題,但他只想在一個問題上不斷深入下去”。

尼科拉通過各處打聽,蒐集了很多信息,最後她選擇了一所私立學校,而沒有選擇Mindplus。“塞爾登上幼兒園時上過Mindplus的學前班版Small Poppies,所以我知道Mindplus的課程模式。Small Poppies也是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主題,比如‘恐龍’,老師會講恐龍的故事,學用樂高拼恐龍,讓小朋友去沙子裡挖恐龍蛋,或者玩恐龍的拼字遊戲,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塞爾登是覺得這裡挺有意思的。但我現在給他選擇了是蒙特梭利私立學校,老師們都很和善,環境也很溫馨,當然最打動我的是,學生們不需要按照年齡固定年紀。學校裡總共只有40個孩子,老師們有精力照顧到每一個人。40個孩子大致分成高、低兩個年級,但塞爾登可以跟高年級的孩子一起上數學課,非常靈活。他在那找到了第一個好朋友。”

私立學校學費不菲,每年8000紐幣,對於大多數新西蘭家長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近在奧克蘭北岸開了一所全日制資優兒童學校,孩子們可以在那裡上滿一週五天的課程,教學內容也完全是量身定製,但是學費超過每年2萬紐幣。如果是2E的孩子,私立學校恐怕也很難滿足家長的要求,在週六藝術課上遇到的那個2E孩子,他的媽媽每年要給他做評估,還要專門請閱讀、拼寫和數學課的一對一輔導老師,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心理學專家定期為孩子作輔導,引導他理解社會情境,遇到問題時,能夠做出恰當的決策。計算下來,跟讀私立學校的費用不相上下。

為資優少年尋找一個合適的課堂並不容易。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特里斯坦的教育絕大多數都依靠自學完成,圖為特里斯坦和父母

非典型的突破案例

對於新西蘭的很多資優兒童家長來說,他們恐怕最想要的是孩子可以接受與能力相匹配的教育。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是跳級,但在嚴格的新西蘭教育體系中,這非常困難。

奧克蘭有一個名叫特里斯坦的16歲天才少年,明年會從奧克蘭大學數學和物理學專業本科畢業。他12歲時從小學直接跳到大學,直到現在仍然是學校裡年齡最小的學生。他成為新西蘭教育系統裡的一個特殊存在。

特里斯坦的媽媽伊萊恩告訴我,兒子出生後沒多久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特里斯坦只有4個月大的時候,他就可以按照順序把疊疊樂套杯按照大小依次套好。“他能靠聽聲音判斷是不是完全套好了,如果拿起來晃晃有響聲,說明中間少放了一個。有時候我們為了逗他,偷偷藏起來一個,但每次都騙不了他。”特里斯坦的天賦很快就在數學上展現出來,他在5歲時,就可以驚人地完成高中數學題。他絕對有顆奇異的大腦。

特里斯坦跟其他孩子一樣,也去讀了小學,但顯然,普通的學校肯定是教不了他的。他的辦法是靠自學,老師在上數學課時,他可以埋在自己的書堆裡讀書。特里斯坦跟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也不那麼順暢,“那時同學們在討論1D,他們說的其實是英國一個著名樂隊的名字,但我滿腦子都以為他們說的是11D,弦理論裡的第十一層空間”。特里斯坦告訴我,好在他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雖然和同齡人難以有共同話題,但在運動和其他興趣上大家還是可以玩到一塊的,他的小學並不難過。

11歲時,特里斯坦真正出了名。當時他做的一個牛奶瓶實驗在奧克蘭科技展會上獲獎。他的科研項目是“三層奶瓶真的有效嗎?”挑戰的是新西蘭乳品巨頭恆天然公司推出的三層奶瓶,號稱可以讓牛奶保存更長時間。特里斯坦對奶瓶進行了味道、遮光和酸性測試,在他的實驗中,酸性測試的結果顯示,牛奶變壞的速度更快了。這讓他獲得了很多媒體的報道,也引起了新西蘭科學界的關注。

幾個月後,他被邀請去TED演講,是新西蘭,或許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年輕的TED演講者。在演講中,他講述了自己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其中涉及很多數學問題的細緻分析。這個智商高達163的男孩,成為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成立了自己的網站,專門用來供人們交流學習心得,他還在廣播電臺有一檔周播的談話節目,言談舉止都像個得體的成年人。

父母肯定不希望特里斯坦一直在常規學校按部就班地上學。伊萊恩告訴我,他們的目標是跳過中學,直接讀奧克蘭大學,他們認為兒子早已具備了這樣的水平。伊萊恩說:“但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申請去讀大學,新西蘭沒有這麼小的孩子上大學的先例。”在新西蘭申請讀大學需要具備相應的考試成績。特里斯坦9歲時,開始準備劍橋國際考試(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s),它和本土的NCEA(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都可以作為新西蘭大學申請入學的條件。NCEA在新西蘭的知名度比較高,是新西蘭高中生需要參加的考試,特里斯坦想參加時,因為年齡和學歷不符合要求,遭到了拒絕。後來他們又得知劍橋國際考試也是被新西蘭大學認可的成績,這一次以自修生的身份終於獲准參加,最後他的成績為97%,這是一個接近滿分的成績。

滿以為就此可以順利去讀大學了,但在特里斯坦面前依然困難重重。新西蘭大學的歷史上從沒有過類似國內的少年班,怎樣認定特里斯坦能夠符合一個大學生的標準呢?除了成績合格以外,奧克蘭大學的入學委員會要求他證明自己心智成熟,因此決定給他安排一場面試。一家三口都到場參加,伊萊恩回憶說,面試官的所有問題都得到了他們很好的迴應。“我們把特里斯坦的TED演講、他組織的學習平臺,還有他的廣播節目都拿出來做證明,如果是一個心智還不足夠成熟的孩子,不可能做到這些的。”再加上特里斯坦得到了學校一些教授的鼎力支持,比如前數學系主任Eamonn O'Brien教授。特里斯坦11歲時,在Facebook上給Eamonn O'Brien發消息請教問題。“他可能覺得這個小孩挺有意思,就跟我聊了起來。”特里斯坦告訴我,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社會活動,Eamonn O'Brien很快便發現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甚至連當時的奧克蘭大學校長也表示支持他入學,迫於壓力,奧克蘭大學入學委員會終於批准了特里斯坦的入學申請。

但新西蘭有嚴格保護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法律條例,比如,14歲以下兒童不允許單獨在家。特里斯坦入學時只有12歲,學校規定,他在學校的任何活動都需要有家長的陪同,“畢竟這跟小學、中學不一樣。大學老師只管授課,學生都是成年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需要有人對特里斯坦負責”。於是,伊萊恩必須捨棄自己的工作,為兒子讀大學保駕護航。“有時要陪他在學校待十一二個小時。趕上下雨就得在車裡等著,隨時可能來一個電話,就得馬上趕過去。”伊萊恩說。

如今,特里斯坦在大學表現依然出色。他不但是學生,還是教授的助教,也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他還擔任學校數學學會的會長,這不但證明了他的專業實力,也說明他的確是像成年人一樣成熟,可以組織校園活動。“很多人認為,特里斯坦開了一個少年讀大學的先河,未來其他孩子可以效仿他。”特里斯坦的爸爸托馬斯說,“但我不這麼認為。這條路真的太難太難了,新西蘭的教育制度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如果不是因為特里斯坦有那麼多社會活動,如何向學校證明他心智成熟?又或者學校同意他入學,父母沒辦法時刻陪伴他入校,他肯定是沒法像現在這麼順利的。”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Tall Poppies: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吳麗瑋

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基礎教育崇尚快樂。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教育往往採用一日課堂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的是與普通課堂截然不同的內容

高高在上的焦慮感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組織的藝術活動。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一大張烤箱用的烘焙錫紙,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去捏成人形,再把捏好的小人復刻在各種顏色的畫紙上,還可以用畫筆、拼貼等其他任意方式給畫面上的小人配上情境。

來的都是在協會註冊的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協會主席布魯克·淳維斯(Brooke Trenwith)告訴我,他們所定義的資優兒童在全部兒童中的比例為10%左右,按照程度不同,一共可分為五個等級,佔絕大多數的是略有天賦的孩子,接下來人數依次減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天賦異稟兒童可謂鳳毛麟角。

這天來的孩子大多是小學生。有些人很快捏出了婀娜多姿的形態,有些人卻把錫紙團成小球玩,家長在旁邊收拾爛攤子,把這些小球裹在另外的錫紙裡,充當立體人形的填充物。並不是每個有天賦的孩子都對藝術感興趣,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想象力準確地轉化為藝術實踐,每個人的天賦差異極大,這也是很難對資優兒童下定義的原因之一。新西蘭教育部Passway & Progress執行副祕書長南希·貝爾(Nancy Bell)告訴我,1986年,新西蘭教育部曾頒佈一份關於特殊能力兒童的草案,要求老師對學生的一系列能力加以關注,涉及特殊的學術、技術、機械等方面的才能,創造力和直覺思維,在視覺、聽覺和表演能力方面的藝術天賦,超常智力,心理運動技能,文化傳統、價值觀和倫理學,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以及美學等等方面。在此之後,新西蘭教育部再沒有對資優兒童的外延重新定義過,因為“國際趨勢是不再對資優兒童進行簡單分類(比如以智商作為劃分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它提出了五類關於資優兒童的積極性特徵,包括學習、創造性思維、動機、社會領導力和自我決定方面的特徵,在每一門類下又各有約10個具體的表現,以供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表現進行甄別和判斷。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資優兒童課堂不僅僅能更有效率地提供知識,更是相同思想之間的直接碰撞交流

但無論孩子是否在藝術上有興趣和天賦,他們仍然願意來參加活動,布魯克告訴我,因為這是一個難得的社交環境,“很多孩子渴望能在這裡認識朋友,跟他們聊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是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公益組織,布魯克說:“我們的目的是去幫助資優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因為很多人都很痛苦。”“痛苦”這個詞讓我非常驚訝。擁有一個聰明的孩子,相信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會很開心,孩子自己也會因為在學業上更輕鬆而感覺到快樂,為什麼在新西蘭會覺得痛苦?布魯克給我舉了她父親的例子。

她的父親在15歲的時候就輟學了,因為他對學校教的東西提不起興趣來,在學校表現很差,老師也不喜歡他,於是他就去當兵了。但父親從小就狂熱地愛好研究各種礦石,到他40歲的時候,他決定回到學校讀書,在奧克蘭大學學習了地質學。畢業之後他開始為NASA工作,研究月球的地質,一直到現在80多歲了,成為月球地質學領域的專家。“直到20年前,當我開始投入到資優兒童這個教育學領域之後,我才明白,我的爸爸其實當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但是學校和老師都理解不了他,所以他的天賦在那個時候沒有發揮出來,他自己也不快樂。”布魯克說。新西蘭人對資優兒童有一個形象的稱呼,Tall Poppies,意思是長得很高的罌粟花。“新西蘭的教育更注重公平和平均,他們崇尚快樂,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高的花朵。當人們把資優兒童稱為Tall Poppies時,潛臺詞就是:‘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儘管新西蘭的小學課堂已經設置得相當靈活,但老師有限的精力還是會更集中於落後的孩子身上。在每間教室裡,一個班或者混齡的幾個班的同學會根據能力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在數學、閱讀或者拼寫課上,每個小組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一些孩子的天賦能夠被甄別出來,他們進入進度最快的小組內,如果這個小組的難度依然不能滿足他們,大多數老師能做的就很有限了。“一個原因是老師不一定具備能教這些孩子的能力,另一個原因是老師的工作強度真的很大,他們更傾向於讓那些落後的孩子儘快趕上來。”布魯克說,“這導致一些有天賦的孩子就像我爸爸小時候一樣,覺得學校很無聊,進而變得很沮喪。”而另一些天賦未能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們中的有些人伴有語言書寫障礙、性格偏執、自閉症等等問題,即2E(twice exceptional),這些孩子在學校的日子更難過一些,會被當成單純的問題學生對待。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就是來幫助這些孩子和家長解決學校問題的,在星期六的藝術課上,有好幾個都是布魯克曾經直接幫助過的孩子和家長。有個10歲男孩正在現場給大家做簽到登記,他的媽媽告訴我,布魯克曾經跟他們一起去學校跟校長溝通如何來幫助她的兒子。

男孩被心理學家診斷為典型的2E。在學校裡,老師認為他很懶惰,既不愛合作,又很難調動積極性,並且永遠都是一副沮喪的表情,閱讀和拼寫的成績都很糟糕,老師不理解他,也不喜歡他。但媽媽知道他並不是那麼差勁,他的視覺空間能力極為出色,在家裡,他非常迷戀樂高和電腦遊戲,很小的時候,他就能通過一個簡單的二維圖形,迅速畫出它在三維空間中的樣子,還可以解釋流體力學等複雜的物理學概念。“一開始,學校並不把他的問題當回事,只是要求他能像其他人那樣去做,這導致他出現了一系列心理問題,每天早晨想到要去上學,就不想起床,到了學校跟同學衝突不斷。有一次給了一個女孩一拳,因為那個女孩踩了他的手指。”媽媽說,“我很震驚,我的孩子以前是一個很平和很遵守秩序的孩子,他以前上的是一所斯坦納幼兒園,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在那很開心。怎麼讀了小學就變成這樣了?”

她向布魯克求助,布魯克建議她與校領導進行溝通。媽媽帶上心理學家給出的報告,這份報告價格不菲,需要約800紐幣,但20頁的內容非常詳實,尤其是最後幾頁,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可供學校參考。“大多數老師都沒有教育2E兒童的經驗,很多學校甚至連2E是什麼都不清楚。”在布魯克和心理學家的幫助下,學校的校長終於理解了男孩的處境。學校為他啟動了“個性化教育計劃”,裡面涉及很多細化的內容,比如,測驗時是否應該給他比別人更充裕的時間、拼寫課時,能否允許他使用一些打字設備等等。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也很關鍵,“我會讓老師明白,我的孩子不是因為偷懶才導致功課不佳,他不喜歡小組作業,所以請老師儘量讓他只跟一兩個人一起合作,這樣會讓他覺得更舒服一些”。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在學校快樂了很多,“學校很多作業都是要靠書寫才能完成的,這是孩子不擅長的,為此老師鼓勵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最近他用電腦的畫圖工具和電腦遊戲的元素完成了科學課的作業,老師對他評價很高,說他的作業表明他完全理解了物理學的一個理論,最後給了他第三名的成績。這是有史以來的頭一回”。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Mindplus課堂資深教師瑪德琳對資優兒童教育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尋找適合資優兒童的課堂

新西蘭在資優兒童教育方面有兩個比較權威的機構。布魯克擔任主席的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側重於調整孩子、家長與學校的關係,另一個名為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New Zealand Centre for Gifted Education)的機構則專注於對資優兒童的教育。在新西蘭資優教育中心的服務項目中,最核心也最有名氣的是它的Mindplus課堂。這是一個面向6~13歲資優兒童的一日學校,學生主動申請,通過審核資料和現場考核,那些被認定為確實是資優兒童的孩子,可以每個星期離開學校一天,來這裡來上課。

Mindplus在新西蘭各地設有分校,奧克蘭各區分別有一家。我去訪問西區的Mindplus學校,當天是7~10歲資優兒童的課堂。老師瑪德琳·威爾科克斯(MadelaineWillcocks)正敲著放在腿上的鍵盤,旁邊的孩子們有的四仰八叉坐在沙發上,有的趴在地毯的墊子上,還有的正在旁邊的電腦上查資料,有的戴著耳機,壓根沒聽瑪德琳說話。瑪德琳對他們沒有任何約束。

圍在瑪德琳周圍的幾個孩子正在練習提問,瑪德琳把他們的問題敲到大屏幕上面:“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是怎麼出現的?”“人們根據什麼為昆蟲取名?”“食草動物對同類是不是比較溫和?”“為什麼冰激凌這麼好吃?”問題列舉完之後,她給每人發一張紙,讓他們把自己準備研究的主題寫下來,並且在旁邊列舉出幾個關於該主題的問題。

“教他們學會提問是很重要的。”瑪德琳在下課後告訴我,“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Mindplus的課堂更像是大學課堂,瑪德琳告訴我,今年Mindplus的主題是“發現”,老師會用一年的時間讓同學們理解,什麼是“發現”“發現”的意義,以及如何去“發現”。“無論是7~10歲的課堂,還是11~13歲的課堂,今年都是同樣的主題,前幾年我們的主題還包括‘格式’‘系統’等等,跟傳統學校課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需要設置短期的目標,可以用一整年的時間研究同一個課題。”

在讓大家提出高級問題之後,瑪德琳讓孩子們嘗試用谷歌搜索有價值的信息,要學會如何輸入關鍵詞,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搜索。有個男孩找到一段某冰激凌品牌的生產廣告視頻,在完整地看過一遍之後,瑪德琳在視頻傳遞關鍵信息時按下暫停鍵,讓孩子們意識到如何從中抓取有用信息。研究方法的學習一直是課堂的主線之一。“我們在之前的幾個月時間裡,已經學習過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瑪德琳向我介紹說,“比如調查、觀察、實驗、想象、推斷、反思等等,我會引入研究人員的案例讓他們理解,並且嘗試去使用這些方法。”

瑪德琳非常喜歡給這些孩子上課。“跟在普通學校相比,教他們會覺得輕鬆很多,他們的反應和理解能力更強。”瑪德琳在Mindplus任教已經9年,在此之前,她是一所高中的老師,那時她便對學校裡的資優兒童有所關注,“幾乎每個班上都會有這樣的孩子,他們思考的方式、提問的方式都跟別人不一樣,即便你把他們放在最高級別的一個學習小組裡,他們的求知慾有時也很難得到滿足。”但普通學校是不具備響應這些孩子的機制的,瑪德琳跟學校申請,每週有3個小時的時間,能把這些孩子召集起來,由她帶領,一起學習點兒別的東西,她自己的課堂則委託其他老師代班,通過這個方式,讓學校裡的資優兒童能夠把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出來。但每個少年的天賦都不一樣,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愛藝術,在同一個課堂上,能夠讓大家都得到滿足嗎?瑪德琳對此一直在進行嘗試。她鼓勵大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詮釋自己的思想,有一次,她讓孩子們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結果每個孩子表達方式都很不一樣。有的人做成拼圖,有的人畫一艘火箭,有的人則做出了一篇論文,還有的人把自己的優點寫在一道道彩虹上,可見這個孩子是一個對色彩敏感的人,還有一個用摺紙的方式做了一幅立體的作品,高高低低的綠樹、小船和小山上寫著自己的特長,一定也是一個愛好藝術的孩子。

除了核心的教學任務外,對這群孩子的心理輔導和情緒引導也很重要。在課堂的最後一個小時,瑪德琳準備與大家談論有關“成功”的話題。“‘富有’和‘快樂’,你會選擇哪個?”“‘有一個好工作’和‘好好做一份工作’,你會選擇哪個?”“‘贏得比賽’和‘盡全力去完成’,你又會選擇哪個?”討論時,有一個蜷縮在沙發一角的女孩得到瑪德琳的特別關注。瑪德琳課下告訴我,這個女孩來Mindplus只有三個星期,她一來,瑪德琳立馬覺得不對。“我讓他們評價‘資優兒童’,這個孩子給出的全是負面評價,比如古怪、不合群、呆板等等,充滿了負能量,把我和其他同學都驚呆了。可見她在自己的學校裡沒有得到很好的對待。”這個女孩偶爾會舉手發表意見,每一次瑪德琳都會更加註意讓教室安靜下來,讓女孩有更被尊重的感覺。“我相信她慢慢會轉變的,和其他資優兒童在一起,她會逐漸樹立自信。”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新西蘭資優兒童協會主席布魯克,該協會致力於協調學生、家長與學校的關係

班上有一個名叫安雅的混血女孩,是班上年齡最大也是最成熟的學生。比她小一兩歲的孩子還在留戀著課間的電腦遊戲,她卻在一旁完成中文補習班的課外作業。她的媽媽蘿絲是中國人,爸爸克里斯多夫是德國人,兩人都是第一代移民,智商都不低,克里斯多夫還是門薩俱樂部成員。安雅在西區的一所排名中等的小學上學,蘿絲對這個學校不太滿意,一直在考慮是不是要轉學。“老師教的內容她覺得太容易了。”蘿絲說,“而且我覺得這個學校不太注重學習,很多學校都開科學課了,但她們學校就沒有開。可是一搞郊遊或者運動會,學校就熱衷得不行。”蘿絲和很多中國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能夠廣泛地接觸各種興趣愛好,所以安雅從4歲開始就參加鋼琴、民族舞、游泳等興趣班,週末總是被排得滿滿當當。當蘿絲覺得學校的數學課過於簡單後,給安雅報了數學提高班,這不但遭到了克里斯多夫的強烈反對,甚至安雅遠在德國的爺爺奶奶都寫信給蘿絲,質問她為什麼要折磨孩子,“他們的觀點是,現在正是玩的年紀,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都是極為旺盛的時期,如果用東方填鴨式的方法,給她灌輸過多的知識,只會適得其反”。在新西蘭生活多年,蘿絲對西方社會的教育觀點並不陌生,“平時我們跟同事聊天,沒有人聊孩子,都在聊家裡的貓貓狗狗。孩子的成績確實沒法談,因為學校根本沒有考試,大家最多說一句,‘孩子在學校挺快樂的’”。

和蘿絲相反,克里斯多夫非常喜歡安雅的小學,因為學校的氣氛非常好,老師也在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鼓勵創新、自由發揮的空間。兩種觀點相持不下,最後他們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每週參加一天Mindplus。安雅的數學成績很出色,在學習中文時也表現出了語言的天賦,她還喜歡閱讀和國際象棋。尤其是國際象棋,從三年級開始正式地學習,現在已經代表過新西蘭去參加世界青少年國際象棋比賽。通過學校出具的證明,Mindplus認為她確實是一名資優少年,每週四,她會離開自己的學校,在這裡上一天課。這也是她最開心的一天,無論是講課內容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都讓她覺得更有意思。

Mindplus在新西蘭有40多年的歷史,名氣很大。但這並不是資優兒童家長的唯一選擇。尼科拉9歲的兒子塞爾登在數學和閱讀上極有天賦,在學校老師的測試中,他可以完成高於實際年齡三個年級的試題。最開始,塞爾登在家附近的一所小學上學,只讀了半年,尼科拉就著急地要給孩子換學校,“他比班上其他孩子年齡略小,讀了半年之後,很多孩子到了年齡升班了,塞爾登還要繼續在這個班裡,跟新來的小朋友再學一次他早就會的內容,這讓我有點崩潰”。塞爾登在學校裡朋友很少,“他不太喜歡運動,喜歡在家裡看書。他和別的小朋友思維方式也不太一樣,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想跟別人聊天時,別人沒過多久就要換一個話題,但他只想在一個問題上不斷深入下去”。

尼科拉通過各處打聽,蒐集了很多信息,最後她選擇了一所私立學校,而沒有選擇Mindplus。“塞爾登上幼兒園時上過Mindplus的學前班版Small Poppies,所以我知道Mindplus的課程模式。Small Poppies也是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主題,比如‘恐龍’,老師會講恐龍的故事,學用樂高拼恐龍,讓小朋友去沙子裡挖恐龍蛋,或者玩恐龍的拼字遊戲,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塞爾登是覺得這裡挺有意思的。但我現在給他選擇了是蒙特梭利私立學校,老師們都很和善,環境也很溫馨,當然最打動我的是,學生們不需要按照年齡固定年紀。學校裡總共只有40個孩子,老師們有精力照顧到每一個人。40個孩子大致分成高、低兩個年級,但塞爾登可以跟高年級的孩子一起上數學課,非常靈活。他在那找到了第一個好朋友。”

私立學校學費不菲,每年8000紐幣,對於大多數新西蘭家長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近在奧克蘭北岸開了一所全日制資優兒童學校,孩子們可以在那裡上滿一週五天的課程,教學內容也完全是量身定製,但是學費超過每年2萬紐幣。如果是2E的孩子,私立學校恐怕也很難滿足家長的要求,在週六藝術課上遇到的那個2E孩子,他的媽媽每年要給他做評估,還要專門請閱讀、拼寫和數學課的一對一輔導老師,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心理學專家定期為孩子作輔導,引導他理解社會情境,遇到問題時,能夠做出恰當的決策。計算下來,跟讀私立學校的費用不相上下。

為資優少年尋找一個合適的課堂並不容易。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特里斯坦的教育絕大多數都依靠自學完成,圖為特里斯坦和父母

非典型的突破案例

對於新西蘭的很多資優兒童家長來說,他們恐怕最想要的是孩子可以接受與能力相匹配的教育。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是跳級,但在嚴格的新西蘭教育體系中,這非常困難。

奧克蘭有一個名叫特里斯坦的16歲天才少年,明年會從奧克蘭大學數學和物理學專業本科畢業。他12歲時從小學直接跳到大學,直到現在仍然是學校裡年齡最小的學生。他成為新西蘭教育系統裡的一個特殊存在。

特里斯坦的媽媽伊萊恩告訴我,兒子出生後沒多久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特里斯坦只有4個月大的時候,他就可以按照順序把疊疊樂套杯按照大小依次套好。“他能靠聽聲音判斷是不是完全套好了,如果拿起來晃晃有響聲,說明中間少放了一個。有時候我們為了逗他,偷偷藏起來一個,但每次都騙不了他。”特里斯坦的天賦很快就在數學上展現出來,他在5歲時,就可以驚人地完成高中數學題。他絕對有顆奇異的大腦。

特里斯坦跟其他孩子一樣,也去讀了小學,但顯然,普通的學校肯定是教不了他的。他的辦法是靠自學,老師在上數學課時,他可以埋在自己的書堆裡讀書。特里斯坦跟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也不那麼順暢,“那時同學們在討論1D,他們說的其實是英國一個著名樂隊的名字,但我滿腦子都以為他們說的是11D,弦理論裡的第十一層空間”。特里斯坦告訴我,好在他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雖然和同齡人難以有共同話題,但在運動和其他興趣上大家還是可以玩到一塊的,他的小學並不難過。

11歲時,特里斯坦真正出了名。當時他做的一個牛奶瓶實驗在奧克蘭科技展會上獲獎。他的科研項目是“三層奶瓶真的有效嗎?”挑戰的是新西蘭乳品巨頭恆天然公司推出的三層奶瓶,號稱可以讓牛奶保存更長時間。特里斯坦對奶瓶進行了味道、遮光和酸性測試,在他的實驗中,酸性測試的結果顯示,牛奶變壞的速度更快了。這讓他獲得了很多媒體的報道,也引起了新西蘭科學界的關注。

幾個月後,他被邀請去TED演講,是新西蘭,或許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年輕的TED演講者。在演講中,他講述了自己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其中涉及很多數學問題的細緻分析。這個智商高達163的男孩,成為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成立了自己的網站,專門用來供人們交流學習心得,他還在廣播電臺有一檔周播的談話節目,言談舉止都像個得體的成年人。

父母肯定不希望特里斯坦一直在常規學校按部就班地上學。伊萊恩告訴我,他們的目標是跳過中學,直接讀奧克蘭大學,他們認為兒子早已具備了這樣的水平。伊萊恩說:“但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申請去讀大學,新西蘭沒有這麼小的孩子上大學的先例。”在新西蘭申請讀大學需要具備相應的考試成績。特里斯坦9歲時,開始準備劍橋國際考試(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s),它和本土的NCEA(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都可以作為新西蘭大學申請入學的條件。NCEA在新西蘭的知名度比較高,是新西蘭高中生需要參加的考試,特里斯坦想參加時,因為年齡和學歷不符合要求,遭到了拒絕。後來他們又得知劍橋國際考試也是被新西蘭大學認可的成績,這一次以自修生的身份終於獲准參加,最後他的成績為97%,這是一個接近滿分的成績。

滿以為就此可以順利去讀大學了,但在特里斯坦面前依然困難重重。新西蘭大學的歷史上從沒有過類似國內的少年班,怎樣認定特里斯坦能夠符合一個大學生的標準呢?除了成績合格以外,奧克蘭大學的入學委員會要求他證明自己心智成熟,因此決定給他安排一場面試。一家三口都到場參加,伊萊恩回憶說,面試官的所有問題都得到了他們很好的迴應。“我們把特里斯坦的TED演講、他組織的學習平臺,還有他的廣播節目都拿出來做證明,如果是一個心智還不足夠成熟的孩子,不可能做到這些的。”再加上特里斯坦得到了學校一些教授的鼎力支持,比如前數學系主任Eamonn O'Brien教授。特里斯坦11歲時,在Facebook上給Eamonn O'Brien發消息請教問題。“他可能覺得這個小孩挺有意思,就跟我聊了起來。”特里斯坦告訴我,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社會活動,Eamonn O'Brien很快便發現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甚至連當時的奧克蘭大學校長也表示支持他入學,迫於壓力,奧克蘭大學入學委員會終於批准了特里斯坦的入學申請。

但新西蘭有嚴格保護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法律條例,比如,14歲以下兒童不允許單獨在家。特里斯坦入學時只有12歲,學校規定,他在學校的任何活動都需要有家長的陪同,“畢竟這跟小學、中學不一樣。大學老師只管授課,學生都是成年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需要有人對特里斯坦負責”。於是,伊萊恩必須捨棄自己的工作,為兒子讀大學保駕護航。“有時要陪他在學校待十一二個小時。趕上下雨就得在車裡等著,隨時可能來一個電話,就得馬上趕過去。”伊萊恩說。

如今,特里斯坦在大學表現依然出色。他不但是學生,還是教授的助教,也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他還擔任學校數學學會的會長,這不但證明了他的專業實力,也說明他的確是像成年人一樣成熟,可以組織校園活動。“很多人認為,特里斯坦開了一個少年讀大學的先河,未來其他孩子可以效仿他。”特里斯坦的爸爸托馬斯說,“但我不這麼認為。這條路真的太難太難了,新西蘭的教育制度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如果不是因為特里斯坦有那麼多社會活動,如何向學校證明他心智成熟?又或者學校同意他入學,父母沒辦法時刻陪伴他入校,他肯定是沒法像現在這麼順利的。”

資優兒童的另種焦慮:“他們太高了,容易被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飽受摧殘”

參加奧克蘭大學畢業典禮的謝凱琨

一個移植在這裡的中國資優兒童

新西蘭的資優兒童教育有它特殊的情境和文化背景,當那些焦慮的家長與沮喪的孩子呈現在我們面前時,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情況比我們嚴重。或許當新西蘭的教育模式與中國嫁接之後,我們才能看到更多的可比性。

9歲時,謝凱琨從廣東老家來到新西蘭,父母離異後,他的媽媽已經來奧克蘭3年了。在這3年期間,謝凱琨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時我很自卑,也很害羞,總覺得是被爸爸媽媽拋棄了。”謝凱琨告訴我,他剛到新西蘭的第一年,一直很沮喪,甚至在拿了一個圍棋比賽冠軍後,依然開心不起來。

新西蘭對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孩子非常重視,也有很多經驗。謝凱琨剛來新西蘭時讀小學六年級,學校為像他這樣英語基礎薄弱的孩子額外安排了英語課堂,在一學年結束時,謝凱琨在一個演講比賽中表現出色,被安排在家長面前進行演講。“那次演講對我幫助很大。我們學校的校長特別和善,當我講完後,他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對我說,‘真希望我的中文能像你的英文這麼好’。這對一個自卑的孩子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和安慰。”

當他逐漸適應語言環境之後,除了心靈上得到了安慰,他在數學上的絕對優勢也很快凸顯出來。新西蘭的學生為了獲得一些考試成績,有時會選擇參加澳洲的數學競賽,謝凱琨曾經兩次獲獎。在準備讀高中時,他選擇了奧克蘭文法學校,這所100多年曆史的公立男子高中以數學見長,每學期會根據成績排名,把學生分入A~G共7個班,A班成績最好。謝凱琨入學後一直在數學A班學習,但他的物理、化學和文科成績都不太好,總成績常常會掉到B班或者C班。“像我這種偏科嚴重的學生,在國內上學肯定非常痛苦。”雖然謝凱琨的總成績不是最好,但他因為數學足夠優秀,最終提前一年申請進入奧克蘭大學數學系就讀。

“我慶幸選擇了一所適合我的高中。除了允許我偏科,老師的講授內容也讓我很感興趣。”謝凱琨說,“當我跟媽媽說,我要把數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時,我媽曾經偷偷哭過。在前幾年,數學在國內還不像現在這麼熱門。很多國內家長會覺得學數學出路很窄。有一次,學校邀請奧克蘭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來給我們宣講,有一個數學系女生講,她是英式籃球新西蘭國家隊的技術教練,負責統計隊員投球時的手臂角度等數據,幫助他們測算更好的投球方式。聽完之後才知道,數學可以做這麼有趣又實用的事。我媽聽了之後才放了心。”

謝凱琨在大四時,有機會申請到清華大學做交換生,畢業後他選擇到清華讀書,現在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但他只有23歲。按照新西蘭的標準,他很可能就是一個資優兒童。但在中國教育眼光中,他偏科嚴重,他和媽媽從沒往這方面想過。或許這個有天賦的孩子在新西蘭獲得了最優的教育機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