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不完美媽媽 開學季 好好學習 聰明孩子養成記 大魚心理諮詢工作室 2019-09-14
"
"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都知道,孩子長大後,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裡渡過的。在經歷了好不容易熬過的黑白顛倒,沒日沒夜將一個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小肉球好不容易帶到3歲大的艱苦歲月,我們對好學校的渴求用眼巴巴得來形容真得不為過

“好學校”可以幫我們減輕育兒負擔,“好學校”可以幫我們塑造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行。

“好學校”甚至可以幫我們把管教孩子,在家裡管不了的,學校老師可以。

“好學校”可以讓孩子優秀,可以讓孩子出色,可以讓孩子健康,可以讓孩子平安,可以讓孩子成為我們希望他成為的人。

“好學校”能為我們少操多少心哪!簡直就是我們的“避難所”。

所以,一旦我們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或者一旦“好學校”的好老師們犯了一些常人可能犯的錯誤有時甚至只是失誤,我們就會無比恐懼、擔憂、沮喪。

那好學校有可能就變成“不好的學校”,“好老師”也變成沒有責任心的,各種負面標籤的代言人。

"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都知道,孩子長大後,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裡渡過的。在經歷了好不容易熬過的黑白顛倒,沒日沒夜將一個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小肉球好不容易帶到3歲大的艱苦歲月,我們對好學校的渴求用眼巴巴得來形容真得不為過

“好學校”可以幫我們減輕育兒負擔,“好學校”可以幫我們塑造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行。

“好學校”甚至可以幫我們把管教孩子,在家裡管不了的,學校老師可以。

“好學校”可以讓孩子優秀,可以讓孩子出色,可以讓孩子健康,可以讓孩子平安,可以讓孩子成為我們希望他成為的人。

“好學校”能為我們少操多少心哪!簡直就是我們的“避難所”。

所以,一旦我們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或者一旦“好學校”的好老師們犯了一些常人可能犯的錯誤有時甚至只是失誤,我們就會無比恐懼、擔憂、沮喪。

那好學校有可能就變成“不好的學校”,“好老師”也變成沒有責任心的,各種負面標籤的代言人。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在為孩子擇校時本能地有以下這幾種擔憂和恐懼

01

喪失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每一次的變化都伴隨著喪失,可以說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喪失

離開了隨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自由快樂的家庭環境,我們的寶貝們要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的,充滿規則的新環境。我們本能地希望那個環境仍舊如家中般寬鬆舒適溫暖,裡面的老師能像我們疼愛孩子那樣對待他們,甚至要比我們還更疼,否則我們會擔心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適應。

華盛頓精神分析學院的研究員朱迪恩•維奧斯特在著作《必要的喪失》裡告訴我們: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離開別人,別人也離開我們,我們離開了許多我們所愛的人、事、物。失去是我們為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但它也是我們成長與收穫的主要源泉。我們常常說成長是痛苦的,因為“成長”是一個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事情,它是生命的本能反映,是生命體內部的一種自我需要,它必須自己經歷。

大多數父母一方面把解決問題當成了緩解孩子情緒的良藥,另一方面在內心深處不相信這麼小的孩子能完全不依靠大人的力量自己解決問題

我曾經覺得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就是幫他想出方法,讓他選擇適合自己的。直到遇見了人本心理學流派,瞭解了接納與共情,我才

父母學會接納孩子情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自己發現核心問題所在,並自己解決問題。而這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育兒觀念。因為如果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必須全然地信任孩子,瞭解成長的含義

詩人理查德-威爾伯在描寫植物和人類發展的小詩中這麼寫到——

這顆植物要長大,但此時它還只是胚芽;增長,卻逃脫,成形已是命中註定。我們從天堂的山谷中爬了出來,尋覓著。我們用兩腳支撐身體,走出門去。我們離開母親,去上學,去工作,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沒有母親,我們也敢於穿街過巷,走遍世界。

威爾伯認為,我們的確希望保持原始的依附關係,“但從根本上看,有一種東西比維持這種願望更迫切”那就是我們為成為一個分離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

在我們由出生到死亡的人生過程中,我們同時在放棄的痛苦中前行。我們必須應付必要的喪失。我們應瞭解這些喪失是如何聯繫到我們的收穫。而這些成長的收穫,一定會在你與你的孩子踏入園所和學校的那一刻伴隨而至。

"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都知道,孩子長大後,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裡渡過的。在經歷了好不容易熬過的黑白顛倒,沒日沒夜將一個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小肉球好不容易帶到3歲大的艱苦歲月,我們對好學校的渴求用眼巴巴得來形容真得不為過

“好學校”可以幫我們減輕育兒負擔,“好學校”可以幫我們塑造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行。

“好學校”甚至可以幫我們把管教孩子,在家裡管不了的,學校老師可以。

“好學校”可以讓孩子優秀,可以讓孩子出色,可以讓孩子健康,可以讓孩子平安,可以讓孩子成為我們希望他成為的人。

“好學校”能為我們少操多少心哪!簡直就是我們的“避難所”。

所以,一旦我們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或者一旦“好學校”的好老師們犯了一些常人可能犯的錯誤有時甚至只是失誤,我們就會無比恐懼、擔憂、沮喪。

那好學校有可能就變成“不好的學校”,“好老師”也變成沒有責任心的,各種負面標籤的代言人。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在為孩子擇校時本能地有以下這幾種擔憂和恐懼

01

喪失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每一次的變化都伴隨著喪失,可以說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喪失

離開了隨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自由快樂的家庭環境,我們的寶貝們要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的,充滿規則的新環境。我們本能地希望那個環境仍舊如家中般寬鬆舒適溫暖,裡面的老師能像我們疼愛孩子那樣對待他們,甚至要比我們還更疼,否則我們會擔心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適應。

華盛頓精神分析學院的研究員朱迪恩•維奧斯特在著作《必要的喪失》裡告訴我們: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離開別人,別人也離開我們,我們離開了許多我們所愛的人、事、物。失去是我們為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但它也是我們成長與收穫的主要源泉。我們常常說成長是痛苦的,因為“成長”是一個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事情,它是生命的本能反映,是生命體內部的一種自我需要,它必須自己經歷。

大多數父母一方面把解決問題當成了緩解孩子情緒的良藥,另一方面在內心深處不相信這麼小的孩子能完全不依靠大人的力量自己解決問題

我曾經覺得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就是幫他想出方法,讓他選擇適合自己的。直到遇見了人本心理學流派,瞭解了接納與共情,我才

父母學會接納孩子情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自己發現核心問題所在,並自己解決問題。而這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育兒觀念。因為如果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必須全然地信任孩子,瞭解成長的含義

詩人理查德-威爾伯在描寫植物和人類發展的小詩中這麼寫到——

這顆植物要長大,但此時它還只是胚芽;增長,卻逃脫,成形已是命中註定。我們從天堂的山谷中爬了出來,尋覓著。我們用兩腳支撐身體,走出門去。我們離開母親,去上學,去工作,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沒有母親,我們也敢於穿街過巷,走遍世界。

威爾伯認為,我們的確希望保持原始的依附關係,“但從根本上看,有一種東西比維持這種願望更迫切”那就是我們為成為一個分離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

在我們由出生到死亡的人生過程中,我們同時在放棄的痛苦中前行。我們必須應付必要的喪失。我們應瞭解這些喪失是如何聯繫到我們的收穫。而這些成長的收穫,一定會在你與你的孩子踏入園所和學校的那一刻伴隨而至。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2

衝突

這裡的衝突指孩子與老師的衝突,孩子與孩子的衝突,家長與老師的衝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說到——

很少有父母能接受這個事實,即衝突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不好的。衝突是人際關係中的關鍵時刻—它是對這種關係健康程度的檢測,它是既有可能削弱也有可能增強這段關係的危機,衝突可以使人們疏遠,也可以使人親近。

也就是說當衝突不可避免時,如何很好地解決衝突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菲菲認為,無論是何種衝突,是否能真誠同理地傾聽他人,是否能坦誠勇敢得開放自我,是否能以尊重的態度瞭解雙方行為背後的真相、需求和感受,是決定衝突能否高效解決的重要因素。

在我大兒子小學入學的一次家長會中,班主任給我們分享的一個案例讓我映像特別深刻。說她之前帶的一個班級,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肢體衝突,其中一個不小心把另外一個的牙撞掉了,下巴好像還縫了好幾針,那個受傷孩子的家長非常心疼,幾度表示憤慨。沒想到對方的家長不但及時賠禮道歉,賠償孩子的醫藥費,甚至還把自己的護照身份信息等留給受傷的家長,表示孩子的牙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不止需要一次的整形,他願意承擔孩子後續的醫藥費。老師說當時那位憤慨的家長覺得既感動又慚愧,後來兩家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孩子們也沒有因此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父母作為一個很好的榜樣,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了孩子,那這對孩子內在品質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通常是照父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都知道,孩子長大後,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裡渡過的。在經歷了好不容易熬過的黑白顛倒,沒日沒夜將一個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小肉球好不容易帶到3歲大的艱苦歲月,我們對好學校的渴求用眼巴巴得來形容真得不為過

“好學校”可以幫我們減輕育兒負擔,“好學校”可以幫我們塑造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行。

“好學校”甚至可以幫我們把管教孩子,在家裡管不了的,學校老師可以。

“好學校”可以讓孩子優秀,可以讓孩子出色,可以讓孩子健康,可以讓孩子平安,可以讓孩子成為我們希望他成為的人。

“好學校”能為我們少操多少心哪!簡直就是我們的“避難所”。

所以,一旦我們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或者一旦“好學校”的好老師們犯了一些常人可能犯的錯誤有時甚至只是失誤,我們就會無比恐懼、擔憂、沮喪。

那好學校有可能就變成“不好的學校”,“好老師”也變成沒有責任心的,各種負面標籤的代言人。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在為孩子擇校時本能地有以下這幾種擔憂和恐懼

01

喪失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每一次的變化都伴隨著喪失,可以說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喪失

離開了隨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自由快樂的家庭環境,我們的寶貝們要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的,充滿規則的新環境。我們本能地希望那個環境仍舊如家中般寬鬆舒適溫暖,裡面的老師能像我們疼愛孩子那樣對待他們,甚至要比我們還更疼,否則我們會擔心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適應。

華盛頓精神分析學院的研究員朱迪恩•維奧斯特在著作《必要的喪失》裡告訴我們: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離開別人,別人也離開我們,我們離開了許多我們所愛的人、事、物。失去是我們為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但它也是我們成長與收穫的主要源泉。我們常常說成長是痛苦的,因為“成長”是一個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事情,它是生命的本能反映,是生命體內部的一種自我需要,它必須自己經歷。

大多數父母一方面把解決問題當成了緩解孩子情緒的良藥,另一方面在內心深處不相信這麼小的孩子能完全不依靠大人的力量自己解決問題

我曾經覺得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就是幫他想出方法,讓他選擇適合自己的。直到遇見了人本心理學流派,瞭解了接納與共情,我才

父母學會接納孩子情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自己發現核心問題所在,並自己解決問題。而這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育兒觀念。因為如果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必須全然地信任孩子,瞭解成長的含義

詩人理查德-威爾伯在描寫植物和人類發展的小詩中這麼寫到——

這顆植物要長大,但此時它還只是胚芽;增長,卻逃脫,成形已是命中註定。我們從天堂的山谷中爬了出來,尋覓著。我們用兩腳支撐身體,走出門去。我們離開母親,去上學,去工作,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沒有母親,我們也敢於穿街過巷,走遍世界。

威爾伯認為,我們的確希望保持原始的依附關係,“但從根本上看,有一種東西比維持這種願望更迫切”那就是我們為成為一個分離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

在我們由出生到死亡的人生過程中,我們同時在放棄的痛苦中前行。我們必須應付必要的喪失。我們應瞭解這些喪失是如何聯繫到我們的收穫。而這些成長的收穫,一定會在你與你的孩子踏入園所和學校的那一刻伴隨而至。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2

衝突

這裡的衝突指孩子與老師的衝突,孩子與孩子的衝突,家長與老師的衝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說到——

很少有父母能接受這個事實,即衝突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不好的。衝突是人際關係中的關鍵時刻—它是對這種關係健康程度的檢測,它是既有可能削弱也有可能增強這段關係的危機,衝突可以使人們疏遠,也可以使人親近。

也就是說當衝突不可避免時,如何很好地解決衝突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菲菲認為,無論是何種衝突,是否能真誠同理地傾聽他人,是否能坦誠勇敢得開放自我,是否能以尊重的態度瞭解雙方行為背後的真相、需求和感受,是決定衝突能否高效解決的重要因素。

在我大兒子小學入學的一次家長會中,班主任給我們分享的一個案例讓我映像特別深刻。說她之前帶的一個班級,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肢體衝突,其中一個不小心把另外一個的牙撞掉了,下巴好像還縫了好幾針,那個受傷孩子的家長非常心疼,幾度表示憤慨。沒想到對方的家長不但及時賠禮道歉,賠償孩子的醫藥費,甚至還把自己的護照身份信息等留給受傷的家長,表示孩子的牙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不止需要一次的整形,他願意承擔孩子後續的醫藥費。老師說當時那位憤慨的家長覺得既感動又慚愧,後來兩家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孩子們也沒有因此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父母作為一個很好的榜樣,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了孩子,那這對孩子內在品質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通常是照父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3

不公平,被孤立

帶孩子,養育孩子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當我們好不容易熬過那操碎心的三年,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進入一個理想中的好學校。

因為帶孩子的艱辛,讓我們一方面特別希望能有自己輕鬆完整不操心的時間,另一方面也特別希望孩子能融入一個小集體,有很多同學和玩伴。融入集體就是融入社會父母們其實都希望孩子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得生存

尤其是當自己不夠融入社會,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不能活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的時候,就

我們幻想自己在帶孩子時遇到的種種難題:孩子不聽話,不配合,不禮貌,愛發脾氣,該吃的時候不吃,該睡的時候不睡,老愛打架,總是怕生,等等,都能在孩子上學後自然化解。

是怕生,等等,都能在孩子上學後自然化解。

但,這又怎麼可能。

我們常常忘了,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是入學後才有的,只是入學後更加激化罷了

那該如何停止對外界的一味抱怨,將消耗的能量帶回自身呢?

當我們孩子在學校不適應環境,有了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一顆接納,同理的心去傾聽孩子,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瞭解事實。

而不是一面指責孩子不適應,一面心中暗暗埋怨老師的不盡心;一面安慰孩子沒關係,一面心中酸楚地擔心老師的偏心;一面要求孩子在學校要多表達,多和老師溝通,一面自己總是躲避學校的各項活動牴觸和老師的交流。

如果真是覺得老師或學校做了傷害孩子或者是自己無法接納的行為,我們可以用坦誠的態度向老師表達她們具體的某些行為帶給自己的影響和困擾,以及我們真實的擔憂、焦急、難過、心痛等感受。同時也以尊重的態度傾聽老師對事件的說法,想法,以獲得客觀地發現事實真相的機會,從而協商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倘若實在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確定要給孩子轉學的話,那也一定要同孩子商量好,和老師學校溝通好,不要拿著“愛與自由”或是“無條件養育”的理念與全世界為敵。平和地退學,同時也要做好自我調整,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承擔起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擇校重要嗎?擇校當然重要,要不孟母為何三遷?可是,比擇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成長,我們為孩子建立的良好家庭氛圍,我們為孩子提供的家庭支持系統,我們做為榜樣對孩子的影響力,和我們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都知道,孩子長大後,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裡渡過的。在經歷了好不容易熬過的黑白顛倒,沒日沒夜將一個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小肉球好不容易帶到3歲大的艱苦歲月,我們對好學校的渴求用眼巴巴得來形容真得不為過

“好學校”可以幫我們減輕育兒負擔,“好學校”可以幫我們塑造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行。

“好學校”甚至可以幫我們把管教孩子,在家裡管不了的,學校老師可以。

“好學校”可以讓孩子優秀,可以讓孩子出色,可以讓孩子健康,可以讓孩子平安,可以讓孩子成為我們希望他成為的人。

“好學校”能為我們少操多少心哪!簡直就是我們的“避難所”。

所以,一旦我們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或者一旦“好學校”的好老師們犯了一些常人可能犯的錯誤有時甚至只是失誤,我們就會無比恐懼、擔憂、沮喪。

那好學校有可能就變成“不好的學校”,“好老師”也變成沒有責任心的,各種負面標籤的代言人。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在為孩子擇校時本能地有以下這幾種擔憂和恐懼

01

喪失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每一次的變化都伴隨著喪失,可以說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喪失

離開了隨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自由快樂的家庭環境,我們的寶貝們要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的,充滿規則的新環境。我們本能地希望那個環境仍舊如家中般寬鬆舒適溫暖,裡面的老師能像我們疼愛孩子那樣對待他們,甚至要比我們還更疼,否則我們會擔心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適應。

華盛頓精神分析學院的研究員朱迪恩•維奧斯特在著作《必要的喪失》裡告訴我們: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離開別人,別人也離開我們,我們離開了許多我們所愛的人、事、物。失去是我們為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但它也是我們成長與收穫的主要源泉。我們常常說成長是痛苦的,因為“成長”是一個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事情,它是生命的本能反映,是生命體內部的一種自我需要,它必須自己經歷。

大多數父母一方面把解決問題當成了緩解孩子情緒的良藥,另一方面在內心深處不相信這麼小的孩子能完全不依靠大人的力量自己解決問題

我曾經覺得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就是幫他想出方法,讓他選擇適合自己的。直到遇見了人本心理學流派,瞭解了接納與共情,我才

父母學會接納孩子情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自己發現核心問題所在,並自己解決問題。而這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育兒觀念。因為如果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必須全然地信任孩子,瞭解成長的含義

詩人理查德-威爾伯在描寫植物和人類發展的小詩中這麼寫到——

這顆植物要長大,但此時它還只是胚芽;增長,卻逃脫,成形已是命中註定。我們從天堂的山谷中爬了出來,尋覓著。我們用兩腳支撐身體,走出門去。我們離開母親,去上學,去工作,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沒有母親,我們也敢於穿街過巷,走遍世界。

威爾伯認為,我們的確希望保持原始的依附關係,“但從根本上看,有一種東西比維持這種願望更迫切”那就是我們為成為一個分離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

在我們由出生到死亡的人生過程中,我們同時在放棄的痛苦中前行。我們必須應付必要的喪失。我們應瞭解這些喪失是如何聯繫到我們的收穫。而這些成長的收穫,一定會在你與你的孩子踏入園所和學校的那一刻伴隨而至。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2

衝突

這裡的衝突指孩子與老師的衝突,孩子與孩子的衝突,家長與老師的衝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說到——

很少有父母能接受這個事實,即衝突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不好的。衝突是人際關係中的關鍵時刻—它是對這種關係健康程度的檢測,它是既有可能削弱也有可能增強這段關係的危機,衝突可以使人們疏遠,也可以使人親近。

也就是說當衝突不可避免時,如何很好地解決衝突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菲菲認為,無論是何種衝突,是否能真誠同理地傾聽他人,是否能坦誠勇敢得開放自我,是否能以尊重的態度瞭解雙方行為背後的真相、需求和感受,是決定衝突能否高效解決的重要因素。

在我大兒子小學入學的一次家長會中,班主任給我們分享的一個案例讓我映像特別深刻。說她之前帶的一個班級,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肢體衝突,其中一個不小心把另外一個的牙撞掉了,下巴好像還縫了好幾針,那個受傷孩子的家長非常心疼,幾度表示憤慨。沒想到對方的家長不但及時賠禮道歉,賠償孩子的醫藥費,甚至還把自己的護照身份信息等留給受傷的家長,表示孩子的牙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不止需要一次的整形,他願意承擔孩子後續的醫藥費。老師說當時那位憤慨的家長覺得既感動又慚愧,後來兩家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孩子們也沒有因此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父母作為一個很好的榜樣,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了孩子,那這對孩子內在品質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通常是照父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3

不公平,被孤立

帶孩子,養育孩子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當我們好不容易熬過那操碎心的三年,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進入一個理想中的好學校。

因為帶孩子的艱辛,讓我們一方面特別希望能有自己輕鬆完整不操心的時間,另一方面也特別希望孩子能融入一個小集體,有很多同學和玩伴。融入集體就是融入社會父母們其實都希望孩子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得生存

尤其是當自己不夠融入社會,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不能活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的時候,就

我們幻想自己在帶孩子時遇到的種種難題:孩子不聽話,不配合,不禮貌,愛發脾氣,該吃的時候不吃,該睡的時候不睡,老愛打架,總是怕生,等等,都能在孩子上學後自然化解。

是怕生,等等,都能在孩子上學後自然化解。

但,這又怎麼可能。

我們常常忘了,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是入學後才有的,只是入學後更加激化罷了

那該如何停止對外界的一味抱怨,將消耗的能量帶回自身呢?

當我們孩子在學校不適應環境,有了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一顆接納,同理的心去傾聽孩子,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瞭解事實。

而不是一面指責孩子不適應,一面心中暗暗埋怨老師的不盡心;一面安慰孩子沒關係,一面心中酸楚地擔心老師的偏心;一面要求孩子在學校要多表達,多和老師溝通,一面自己總是躲避學校的各項活動牴觸和老師的交流。

如果真是覺得老師或學校做了傷害孩子或者是自己無法接納的行為,我們可以用坦誠的態度向老師表達她們具體的某些行為帶給自己的影響和困擾,以及我們真實的擔憂、焦急、難過、心痛等感受。同時也以尊重的態度傾聽老師對事件的說法,想法,以獲得客觀地發現事實真相的機會,從而協商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倘若實在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確定要給孩子轉學的話,那也一定要同孩子商量好,和老師學校溝通好,不要拿著“愛與自由”或是“無條件養育”的理念與全世界為敵。平和地退學,同時也要做好自我調整,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承擔起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擇校重要嗎?擇校當然重要,要不孟母為何三遷?可是,比擇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成長,我們為孩子建立的良好家庭氛圍,我們為孩子提供的家庭支持系統,我們做為榜樣對孩子的影響力,和我們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4

我們要如何做?

1、選擇自己能承擔費用,接送時間的學校園所,並邀請孩子共同制定,這樣孩子會從內心深處感覺被尊重,從而產生動力,學會為自己負責。

2、如果想要孩子在學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首先看看父母自身是否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如果沒有,是否願意給孩子做個榜樣,改變自己,重新學習。

3、給予孩子接納的沃土,信任的藍天。相信孩子有自身的內在智慧能在集體中良好發展。如詩中所說“給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並請賜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寫在最後:

以上這些就是作為一位普通的母親,以及常年與孩子、家長工作的心理諮詢師菲菲在擇校時所觀察到的,以及自己一些領悟的簡單分享。

和大家分享這些的目的是讓大家更全面地瞭解好學校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這樣我們就不容易把好學校神話,盲目地跟風。更多試著從自身的條件,和孩子的個性發展上客觀地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更多得在選擇的過程中自我覺察,自我改變,自我調整,自我成長。

很多時候,人的偏激源於,看的太窄,聽的太少;擔憂太多,思考太少;用力太多,而用心太少。

作者:菲菲 大魚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國際認證家庭教育講師

加拿大兒童遊戲治療協會認證遊戲心理治療師

DDPI國際認證DDP雙向發展家庭心理治療師

2000+小時諮詢經驗,7年從業經驗,擅長青少年、兒童諮詢、家庭治療。

"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都知道,孩子長大後,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裡渡過的。在經歷了好不容易熬過的黑白顛倒,沒日沒夜將一個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小肉球好不容易帶到3歲大的艱苦歲月,我們對好學校的渴求用眼巴巴得來形容真得不為過

“好學校”可以幫我們減輕育兒負擔,“好學校”可以幫我們塑造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行。

“好學校”甚至可以幫我們把管教孩子,在家裡管不了的,學校老師可以。

“好學校”可以讓孩子優秀,可以讓孩子出色,可以讓孩子健康,可以讓孩子平安,可以讓孩子成為我們希望他成為的人。

“好學校”能為我們少操多少心哪!簡直就是我們的“避難所”。

所以,一旦我們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或者一旦“好學校”的好老師們犯了一些常人可能犯的錯誤有時甚至只是失誤,我們就會無比恐懼、擔憂、沮喪。

那好學校有可能就變成“不好的學校”,“好老師”也變成沒有責任心的,各種負面標籤的代言人。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我們在為孩子擇校時本能地有以下這幾種擔憂和恐懼

01

喪失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每一次的變化都伴隨著喪失,可以說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喪失

離開了隨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自由快樂的家庭環境,我們的寶貝們要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的,充滿規則的新環境。我們本能地希望那個環境仍舊如家中般寬鬆舒適溫暖,裡面的老師能像我們疼愛孩子那樣對待他們,甚至要比我們還更疼,否則我們會擔心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適應。

華盛頓精神分析學院的研究員朱迪恩•維奧斯特在著作《必要的喪失》裡告訴我們: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離開別人,別人也離開我們,我們離開了許多我們所愛的人、事、物。失去是我們為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但它也是我們成長與收穫的主要源泉。我們常常說成長是痛苦的,因為“成長”是一個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事情,它是生命的本能反映,是生命體內部的一種自我需要,它必須自己經歷。

大多數父母一方面把解決問題當成了緩解孩子情緒的良藥,另一方面在內心深處不相信這麼小的孩子能完全不依靠大人的力量自己解決問題

我曾經覺得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就是幫他想出方法,讓他選擇適合自己的。直到遇見了人本心理學流派,瞭解了接納與共情,我才

父母學會接納孩子情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自己發現核心問題所在,並自己解決問題。而這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育兒觀念。因為如果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必須全然地信任孩子,瞭解成長的含義

詩人理查德-威爾伯在描寫植物和人類發展的小詩中這麼寫到——

這顆植物要長大,但此時它還只是胚芽;增長,卻逃脫,成形已是命中註定。我們從天堂的山谷中爬了出來,尋覓著。我們用兩腳支撐身體,走出門去。我們離開母親,去上學,去工作,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沒有母親,我們也敢於穿街過巷,走遍世界。

威爾伯認為,我們的確希望保持原始的依附關係,“但從根本上看,有一種東西比維持這種願望更迫切”那就是我們為成為一個分離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

在我們由出生到死亡的人生過程中,我們同時在放棄的痛苦中前行。我們必須應付必要的喪失。我們應瞭解這些喪失是如何聯繫到我們的收穫。而這些成長的收穫,一定會在你與你的孩子踏入園所和學校的那一刻伴隨而至。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2

衝突

這裡的衝突指孩子與老師的衝突,孩子與孩子的衝突,家長與老師的衝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說到——

很少有父母能接受這個事實,即衝突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不好的。衝突是人際關係中的關鍵時刻—它是對這種關係健康程度的檢測,它是既有可能削弱也有可能增強這段關係的危機,衝突可以使人們疏遠,也可以使人親近。

也就是說當衝突不可避免時,如何很好地解決衝突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菲菲認為,無論是何種衝突,是否能真誠同理地傾聽他人,是否能坦誠勇敢得開放自我,是否能以尊重的態度瞭解雙方行為背後的真相、需求和感受,是決定衝突能否高效解決的重要因素。

在我大兒子小學入學的一次家長會中,班主任給我們分享的一個案例讓我映像特別深刻。說她之前帶的一個班級,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肢體衝突,其中一個不小心把另外一個的牙撞掉了,下巴好像還縫了好幾針,那個受傷孩子的家長非常心疼,幾度表示憤慨。沒想到對方的家長不但及時賠禮道歉,賠償孩子的醫藥費,甚至還把自己的護照身份信息等留給受傷的家長,表示孩子的牙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不止需要一次的整形,他願意承擔孩子後續的醫藥費。老師說當時那位憤慨的家長覺得既感動又慚愧,後來兩家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孩子們也沒有因此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父母作為一個很好的榜樣,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了孩子,那這對孩子內在品質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通常是照父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母做的去做,而不是說的去做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3

不公平,被孤立

帶孩子,養育孩子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當我們好不容易熬過那操碎心的三年,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進入一個理想中的好學校。

因為帶孩子的艱辛,讓我們一方面特別希望能有自己輕鬆完整不操心的時間,另一方面也特別希望孩子能融入一個小集體,有很多同學和玩伴。融入集體就是融入社會父母們其實都希望孩子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得生存

尤其是當自己不夠融入社會,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不能活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的時候,就

我們幻想自己在帶孩子時遇到的種種難題:孩子不聽話,不配合,不禮貌,愛發脾氣,該吃的時候不吃,該睡的時候不睡,老愛打架,總是怕生,等等,都能在孩子上學後自然化解。

是怕生,等等,都能在孩子上學後自然化解。

但,這又怎麼可能。

我們常常忘了,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是入學後才有的,只是入學後更加激化罷了

那該如何停止對外界的一味抱怨,將消耗的能量帶回自身呢?

當我們孩子在學校不適應環境,有了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一顆接納,同理的心去傾聽孩子,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瞭解事實。

而不是一面指責孩子不適應,一面心中暗暗埋怨老師的不盡心;一面安慰孩子沒關係,一面心中酸楚地擔心老師的偏心;一面要求孩子在學校要多表達,多和老師溝通,一面自己總是躲避學校的各項活動牴觸和老師的交流。

如果真是覺得老師或學校做了傷害孩子或者是自己無法接納的行為,我們可以用坦誠的態度向老師表達她們具體的某些行為帶給自己的影響和困擾,以及我們真實的擔憂、焦急、難過、心痛等感受。同時也以尊重的態度傾聽老師對事件的說法,想法,以獲得客觀地發現事實真相的機會,從而協商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倘若實在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確定要給孩子轉學的話,那也一定要同孩子商量好,和老師學校溝通好,不要拿著“愛與自由”或是“無條件養育”的理念與全世界為敵。平和地退學,同時也要做好自我調整,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承擔起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擇校重要嗎?擇校當然重要,要不孟母為何三遷?可是,比擇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成長,我們為孩子建立的良好家庭氛圍,我們為孩子提供的家庭支持系統,我們做為榜樣對孩子的影響力,和我們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04

我們要如何做?

1、選擇自己能承擔費用,接送時間的學校園所,並邀請孩子共同制定,這樣孩子會從內心深處感覺被尊重,從而產生動力,學會為自己負責。

2、如果想要孩子在學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首先看看父母自身是否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如果沒有,是否願意給孩子做個榜樣,改變自己,重新學習。

3、給予孩子接納的沃土,信任的藍天。相信孩子有自身的內在智慧能在集體中良好發展。如詩中所說“給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並請賜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寫在最後:

以上這些就是作為一位普通的母親,以及常年與孩子、家長工作的心理諮詢師菲菲在擇校時所觀察到的,以及自己一些領悟的簡單分享。

和大家分享這些的目的是讓大家更全面地瞭解好學校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這樣我們就不容易把好學校神話,盲目地跟風。更多試著從自身的條件,和孩子的個性發展上客觀地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更多得在選擇的過程中自我覺察,自我改變,自我調整,自我成長。

很多時候,人的偏激源於,看的太窄,聽的太少;擔憂太多,思考太少;用力太多,而用心太少。

作者:菲菲 大魚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國際認證家庭教育講師

加拿大兒童遊戲治療協會認證遊戲心理治療師

DDPI國際認證DDP雙向發展家庭心理治療師

2000+小時諮詢經驗,7年從業經驗,擅長青少年、兒童諮詢、家庭治療。

開學季 | 你給孩子擇的是“好學校”還是“避難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