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調皮孩子的9條錦囊妙計'

不完美媽媽 讀書 盧梭 心理學 陶行知 通識學習 2019-09-14
"

作者:令精靈

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遇到過那些嘰嘰喳喳、小動作不斷的學生。他們或與同學交頭接耳,或自說自話,或自顧自做小動作,甚至打鬧起鬨。面對這些孩子,該如何應對呢?

各種現象

1、學生對教師不感興趣,總是和老師對著幹,師生關係緊張。

2、上課鈴響了,學生無法安靜,教師發火,沒有心情上課。

3、學生上課發呆、走神,玩東西或做小動作,大聲爭論等。

4、課堂亂哄哄,教師無處下手,或者學生上課不配合,不思考。5、學生屢教不改,對批評和懲罰不顧一切。……

分析原因

1、基礎差,聽不進。

總有一些成績差到令自己絕望的學生,他們很難學懂,主觀上拒絕學習,迴避老師的提問和教師安排的種種活動。

2、已學會,不願聽。

這類學生更喜歡在未經允許就搶先說出答案,對於教師的講解也不以理會,在課堂上公然指出教師的某些錯誤,讓教師難堪。如果教師將其看作公然挑釁,對其壓制甚至處罰的話,一定會引發盾升級。

3、無紀律,習慣差。

有些學生愛說愛動並非故意的,只是不能自控,時常會被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或事物吸引而遊離於課堂之外,這就叫“坐飛機”。有時心不在焉地做些小動作,有時脫口而出打斷別人的談話等等。

4、愛顯擺、想耍寶。

有些學生只是為了引起老師或同學的注意。心理專家指出,需要時刻獲得他人的關注是人類的天性。由於無法從學習中獲得認可,便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吸引同學的目光。

5、無興趣,愛走神

在課堂上找些能發洩精力和轉移注意力的事情來做,是他們無奈的選擇。比如玩手機、玩橡皮擦、畫畫、看課外書……

解決方法

1、 用心交流。

我們要用平和的心與他們交談,瞭解學生,用愛心感化他們、平等對待他們。專心傾聽,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賞識為主

作為教師首先應去掉“有色眼鏡”,多注意這些調皮搗蛋的學生,發現他們身上的一些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表揚和激勵,揚長補短,讓他們建立起自信心。

3、理解寬容

我們要理解學生年齡特點下的言行舉止、煩惱和痛苦、愛好和喜愛。不要把學生的標準同大人一樣,學生就是孩子。我們應把每個學生都看作是有價值的,獨特的人,有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對調皮的學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引導幫助學生。

4、家校聯繫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交流,瞭解孩子在家裡情況,家長會和家訪都可以。同時也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傳遞到家長的手裡,有了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往往會事半功倍。

5、相反預期

陶行知的“四顆糖”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教育故事,孩子本來是準備接受批評的,結果反而受到了表揚,這樣一種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責心理,激發了他反省和向上的力量。注意教育者的教育行為要完全出乎學生的預期,其教育行為雖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不能為了相反而相反,而必須合乎情理地“反其道而行之”。

6、自然懲罰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後果。盧梭把它稱為“自然後果”原則。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教育者不直接實施懲罰;第二,教育者要創造一切機會使學生的錯誤後果儘可能快、儘可能大地顯現出來。比如,有位教師曾提到,其班級的一名學生有次通過作弊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教師卻佯裝不知,還在班裡表揚了他,並在課後的談話中鼓勵他下次繼續保持這樣的成績。教師的表揚實際上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這名學生因為作弊,不得不付出改變學習方式而發憤讀書的代價,結果,在後面一次考試中,比他平時的成績上了很大一個臺階。

7、負強化法

負強化”理論出自斯金納:學生會因為某種行為得到強化,從而提高該行為發生的概率。通俗點兒說,對於學生來說,不管是好的行為還是壞的行為,之所以養成,都是因為通過這種行為得到了某種“好處”。對於這樣的問題,解決步驟如下:

一是不論這個學生如何搞怪,教師都不要看他,目光不能與他接觸,而要冷處理。

二是與此同時,要把其他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讓他們也不要關注他。

三是走近他,以身體語言來表達對他的不滿,但不與其進行目光接觸。

四是表揚他身邊遵守紀律的同學。

8、社會強化

心理學認為,人和人互動就形成社會性,社會性強化就是通過人和人互動的形式來達成對學生的認可和肯定。微笑、讚賞、點頭、注視、拍手、斥責、告誡等都是社會性強化。

9、活動強化。

活動性強化賦予一部分同學特權性的活動,實質是權力的賦予。比如教師上課時,突然想到一件東西忘在了辦公室,需要一個學生幫忙去取一下。這時你常常要誰幫你去取呢?是班長、課代表、學習委員,還是其他同學呢?其實,許多教師都用過這種辦法:誰表現突出,就讓他自由選擇座位;這次考試誰考得好,就讓他來出考試題等等。這些事情,學生做得起勁,教師也感覺輕鬆。每個學生都覺得老師最愛我,自己與老師的關係特殊,這種感覺是非常微妙、非常好的。

別讓提問成為懲罰,別讓關注成為壓力,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大多孩子的小說小動,其實不是毛病,不需要改變。教育所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他們成長、發展的規律。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更趨向於關注兒童身、心、靈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和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