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

家長求助:我家姑娘七歲,馬上要上小學了,可是聽不少親朋好友的經驗之談,說是孩子上小學之後,學校會給家長佈置大批量的作業。真的是這樣嗎?有點過分吧?是孩子上學又不是家長上學、是孩子的老師又不是家長的老師,憑什麼給家長佈置大量作業?是因為如今的老師都很會推卸責任嗎?作為家長的你被老師強迫佈置過家庭作業嗎?應當怎麼辦?

答:正值開學季,您的這個問題倒也及時,也比較有代表性,我很願意作答,謝邀。但是,請恕我不敢苟同您的觀點。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前所未有,但與此相矛盾的是,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雙方配合才能完成的作業,卻遭到這些家長的抱團反對、被動抵抗甚至惡言惡語、惡行惡狀——家長們這不是啪啪自己打臉麼?所以,在新學期開學之際,要想自家孩子一點點目標清晰向“三好”“五好”進發,家長們“啪啪自己打臉”的思想就必須完成三個轉換:

"

家長求助:我家姑娘七歲,馬上要上小學了,可是聽不少親朋好友的經驗之談,說是孩子上小學之後,學校會給家長佈置大批量的作業。真的是這樣嗎?有點過分吧?是孩子上學又不是家長上學、是孩子的老師又不是家長的老師,憑什麼給家長佈置大量作業?是因為如今的老師都很會推卸責任嗎?作為家長的你被老師強迫佈置過家庭作業嗎?應當怎麼辦?

答:正值開學季,您的這個問題倒也及時,也比較有代表性,我很願意作答,謝邀。但是,請恕我不敢苟同您的觀點。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前所未有,但與此相矛盾的是,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雙方配合才能完成的作業,卻遭到這些家長的抱團反對、被動抵抗甚至惡言惡語、惡行惡狀——家長們這不是啪啪自己打臉麼?所以,在新學期開學之際,要想自家孩子一點點目標清晰向“三好”“五好”進發,家長們“啪啪自己打臉”的思想就必須完成三個轉換: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1、第一個思想轉換,即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一個思想轉換是: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為什麼呢?原因有五:

第一,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家長第一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一方面,“教師”這份職業跟我們通過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之類的職業來養家餬口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難道幹教師這個職業每個月掙得3000塊錢比干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掙得3000塊錢更值錢?既然其他人一袋米需要30塊錢而教師同樣需要30塊錢才能購得,那為什麼整個社會、全體家長都要給“教師”這個職業強加那麼多無比沉重的、想象出來的、偉岸高大的附加值呢?

另一方面,幹“教師”這份職業的老師們,跟我們一樣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跟我們一樣,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奉養爹和娘,需要照顧伴侶和孩子,需要為房子車子和票子起早貪黑四季奔命——都是煙火人間的飲食男女,誰又比誰高尚多少呢?誰又憑什麼要求另一個誰比自己更高尚呢?我們在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等等事關自己生存事宜的職業時候尚且會喝著牛奶擠出草,憑什麼獨獨要求“教師”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第二,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家長第二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假如說,你和你家孩子很不幸的遇見了一個很善於通過家庭作業推卸責任的老師,那麼,你得明白,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與學校薪酬考核指標沒有變革這一對尖銳矛盾的作用下,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家餬口的普通人而言,想要有人共同分擔而實現勞有所得或少勞多得不是很正常嗎?

更何況,就算你家孩子遇上的那個教師確實有推卸責任之嫌,那也沒什麼問題啊,世間有哪個行業、哪個職業所遇上的都是焦裕祿式、諸葛亮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我們自己幹工作不一樣會出現拖延或推卸責任的事麼?教師把責任推卸給你很正常,可是你呢?你也打算推卸責任這正常麼?你是打算把責任推卸給誰?

第三,家長需要想明白: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孩子未來的成長

家長需要第三個想明白的就是: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約等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職業確實是可以被整個社會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強加無上限附加值,那麼,這個職業絕不應當是教師,有且只有一個的絕對應當是:“家長”!

一方面,孩子沒法決定自己要來這個人世,或者不來這個人世——家長擅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得承擔起自己做出這個決定的責任:教會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獨自生存的能力,以及怎麼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另一方面,你的孩子確實是因你而來到這個世上的,但他們並不是你的!他們未來的人生路會在哪個岔道口拐彎?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哪裡拐彎?他們一路前行的時候會遇著暴風雨麼、遇著了怎麼辦?會遭遇滑鐵盧麼、遭遇了又怎麼辦?既然家長主動選擇了讓這個孩子成為自己生活與生命中的“情感消費對象”,那麼,家長就得從自己生活和生命中切割出相應的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混合成最有營養的土壤以供孩子成長,這不是天經地義的麼?

是的,人世間何來不付出就想得收穫的事兒?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時間、精力與“有質量的愛”是怎樣的,孩子將來的成長、成就與“愛的回饋”就會是怎樣的。

第四,家長需要想明白: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長需要第四個想明白的是: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是什麼呢?

一是指時間方面。孩子在學校校園內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除教室課堂之外的課間時間、自由活動時間等;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連接之間也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常規上學下學的路上,比如學校偶爾有一次提早放學或放假可孩子卻按平常時間點進家門;還有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現的空白失控時間,比如獨自出去、與小朋友結伴玩耍、探親訪友期間等。

二是指行為方面。在以上所述的空白失控時間之內,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呢?發生了特殊意外事件孩子又是如何應對的?會遭遇壞孩子的欺負麼?被欺負了於是跟從成為欺負別人的人?被欺負了於是忍氣吞聲越來越膽小自卑?如此等等,家長如何窺知並防範在先?接觸過股票或基金的人們都很清楚一件事,再怎麼了不起的投資者,哪怕是股神巴菲特也無法準確窺知當天的股價是漲還是跌,但是,他們能夠通過對某個企業行業進行長期持續的深入研究、透過市場紛繁複雜的表象變化並結合自己方方面面綜合功力與經驗大致判斷出,該企業的股票在未來三五年、三五十年之內的大體走勢是漲是跌,漲的話漲幅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跌的話跌幅又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即所謂“價值投資”!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理,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與失控行為確實沒辦法掌握,信息時代運輸行業給每個車輛都裝上了GPS動態監控系統也無法完全杜絕車禍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先見性預測孩子在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段有可能出現的行為處事、思想動態等,就像“價值投資者”通過大量的學習、研究、比對從而透過市場價格現象看見企業的真正價值一樣。

俞敏洪說“做企業是功夫在事外的修行”,做家長又何嘗不是呢?以家庭作業為契機與老師建立穩固又暢通的溝通關係,從而對孩子在家校之間空白失控時間的行為進行更加精準的預測與矯正,又何嘗不是“功夫在事外”的“價值投資”?

第五,家長需要想明白:正式家庭作業或親子共同家庭作業,是創建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

家長需要第五個想明白的是:老師通過家長佈置家庭作業,或佈置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的作業,是建立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會。

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半強迫性。

這種半強迫性對日常工作、生活及其他事務極其繁忙的家長而言,具有較好的強制性、約束性和督促性。親子親密關係的建立,首要前提是雙方有共處的時間,而絕大多數家長在這方面的自覺性相對較差——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的書面家庭作業,這種半強制性可以逼迫家長及時瞭解並跟進孩子的學習進度、學習程度。

另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

有個老師給家長佈置了這麼一道作業,“請陪孩子靜心冥思十分鐘,然後讓孩子寫下這十分鐘裡思考了什麼”。有個家長說,“我們家的一貫準則,支持老師那是必須的。可是吧,在配合完成這個作業的時候,樂子太大了。我和孩子面對面盤腿坐在床上準備靜思,出現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啊: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試了幾次都不成,都以笑翻收場。”

這就是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的所在——咱先不論這個作業本身的意義何在,也不論這個作業最終如何完成、完成的效果怎樣,咱就說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這個過程對於親子親密關係的創建是不是特有意義?如果沒有這個作業的話,家長和孩子生命中會不會多出來這麼段兒樂翻天的溫情與記憶?而這丁丁點點的溫情匯聚才是家長的教育手段和目的最終能夠被孩子有效執行、有效實現的根本基礎。

總之,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或直接給家長佈置親子共同家庭作業,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害處來的話,那就是家長必須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可是,家長從自己生活與生命中切割出一部分時間給孩子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麼——給錢真的不算什麼,給有質量的陪伴與時間,才是真的好家長!

"

家長求助:我家姑娘七歲,馬上要上小學了,可是聽不少親朋好友的經驗之談,說是孩子上小學之後,學校會給家長佈置大批量的作業。真的是這樣嗎?有點過分吧?是孩子上學又不是家長上學、是孩子的老師又不是家長的老師,憑什麼給家長佈置大量作業?是因為如今的老師都很會推卸責任嗎?作為家長的你被老師強迫佈置過家庭作業嗎?應當怎麼辦?

答:正值開學季,您的這個問題倒也及時,也比較有代表性,我很願意作答,謝邀。但是,請恕我不敢苟同您的觀點。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前所未有,但與此相矛盾的是,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雙方配合才能完成的作業,卻遭到這些家長的抱團反對、被動抵抗甚至惡言惡語、惡行惡狀——家長們這不是啪啪自己打臉麼?所以,在新學期開學之際,要想自家孩子一點點目標清晰向“三好”“五好”進發,家長們“啪啪自己打臉”的思想就必須完成三個轉換: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1、第一個思想轉換,即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一個思想轉換是: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為什麼呢?原因有五:

第一,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家長第一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一方面,“教師”這份職業跟我們通過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之類的職業來養家餬口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難道幹教師這個職業每個月掙得3000塊錢比干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掙得3000塊錢更值錢?既然其他人一袋米需要30塊錢而教師同樣需要30塊錢才能購得,那為什麼整個社會、全體家長都要給“教師”這個職業強加那麼多無比沉重的、想象出來的、偉岸高大的附加值呢?

另一方面,幹“教師”這份職業的老師們,跟我們一樣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跟我們一樣,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奉養爹和娘,需要照顧伴侶和孩子,需要為房子車子和票子起早貪黑四季奔命——都是煙火人間的飲食男女,誰又比誰高尚多少呢?誰又憑什麼要求另一個誰比自己更高尚呢?我們在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等等事關自己生存事宜的職業時候尚且會喝著牛奶擠出草,憑什麼獨獨要求“教師”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第二,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家長第二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假如說,你和你家孩子很不幸的遇見了一個很善於通過家庭作業推卸責任的老師,那麼,你得明白,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與學校薪酬考核指標沒有變革這一對尖銳矛盾的作用下,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家餬口的普通人而言,想要有人共同分擔而實現勞有所得或少勞多得不是很正常嗎?

更何況,就算你家孩子遇上的那個教師確實有推卸責任之嫌,那也沒什麼問題啊,世間有哪個行業、哪個職業所遇上的都是焦裕祿式、諸葛亮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我們自己幹工作不一樣會出現拖延或推卸責任的事麼?教師把責任推卸給你很正常,可是你呢?你也打算推卸責任這正常麼?你是打算把責任推卸給誰?

第三,家長需要想明白: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孩子未來的成長

家長需要第三個想明白的就是: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約等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職業確實是可以被整個社會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強加無上限附加值,那麼,這個職業絕不應當是教師,有且只有一個的絕對應當是:“家長”!

一方面,孩子沒法決定自己要來這個人世,或者不來這個人世——家長擅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得承擔起自己做出這個決定的責任:教會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獨自生存的能力,以及怎麼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另一方面,你的孩子確實是因你而來到這個世上的,但他們並不是你的!他們未來的人生路會在哪個岔道口拐彎?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哪裡拐彎?他們一路前行的時候會遇著暴風雨麼、遇著了怎麼辦?會遭遇滑鐵盧麼、遭遇了又怎麼辦?既然家長主動選擇了讓這個孩子成為自己生活與生命中的“情感消費對象”,那麼,家長就得從自己生活和生命中切割出相應的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混合成最有營養的土壤以供孩子成長,這不是天經地義的麼?

是的,人世間何來不付出就想得收穫的事兒?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時間、精力與“有質量的愛”是怎樣的,孩子將來的成長、成就與“愛的回饋”就會是怎樣的。

第四,家長需要想明白: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長需要第四個想明白的是: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是什麼呢?

一是指時間方面。孩子在學校校園內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除教室課堂之外的課間時間、自由活動時間等;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連接之間也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常規上學下學的路上,比如學校偶爾有一次提早放學或放假可孩子卻按平常時間點進家門;還有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現的空白失控時間,比如獨自出去、與小朋友結伴玩耍、探親訪友期間等。

二是指行為方面。在以上所述的空白失控時間之內,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呢?發生了特殊意外事件孩子又是如何應對的?會遭遇壞孩子的欺負麼?被欺負了於是跟從成為欺負別人的人?被欺負了於是忍氣吞聲越來越膽小自卑?如此等等,家長如何窺知並防範在先?接觸過股票或基金的人們都很清楚一件事,再怎麼了不起的投資者,哪怕是股神巴菲特也無法準確窺知當天的股價是漲還是跌,但是,他們能夠通過對某個企業行業進行長期持續的深入研究、透過市場紛繁複雜的表象變化並結合自己方方面面綜合功力與經驗大致判斷出,該企業的股票在未來三五年、三五十年之內的大體走勢是漲是跌,漲的話漲幅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跌的話跌幅又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即所謂“價值投資”!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理,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與失控行為確實沒辦法掌握,信息時代運輸行業給每個車輛都裝上了GPS動態監控系統也無法完全杜絕車禍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先見性預測孩子在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段有可能出現的行為處事、思想動態等,就像“價值投資者”通過大量的學習、研究、比對從而透過市場價格現象看見企業的真正價值一樣。

俞敏洪說“做企業是功夫在事外的修行”,做家長又何嘗不是呢?以家庭作業為契機與老師建立穩固又暢通的溝通關係,從而對孩子在家校之間空白失控時間的行為進行更加精準的預測與矯正,又何嘗不是“功夫在事外”的“價值投資”?

第五,家長需要想明白:正式家庭作業或親子共同家庭作業,是創建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

家長需要第五個想明白的是:老師通過家長佈置家庭作業,或佈置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的作業,是建立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會。

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半強迫性。

這種半強迫性對日常工作、生活及其他事務極其繁忙的家長而言,具有較好的強制性、約束性和督促性。親子親密關係的建立,首要前提是雙方有共處的時間,而絕大多數家長在這方面的自覺性相對較差——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的書面家庭作業,這種半強制性可以逼迫家長及時瞭解並跟進孩子的學習進度、學習程度。

另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

有個老師給家長佈置了這麼一道作業,“請陪孩子靜心冥思十分鐘,然後讓孩子寫下這十分鐘裡思考了什麼”。有個家長說,“我們家的一貫準則,支持老師那是必須的。可是吧,在配合完成這個作業的時候,樂子太大了。我和孩子面對面盤腿坐在床上準備靜思,出現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啊: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試了幾次都不成,都以笑翻收場。”

這就是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的所在——咱先不論這個作業本身的意義何在,也不論這個作業最終如何完成、完成的效果怎樣,咱就說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這個過程對於親子親密關係的創建是不是特有意義?如果沒有這個作業的話,家長和孩子生命中會不會多出來這麼段兒樂翻天的溫情與記憶?而這丁丁點點的溫情匯聚才是家長的教育手段和目的最終能夠被孩子有效執行、有效實現的根本基礎。

總之,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或直接給家長佈置親子共同家庭作業,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害處來的話,那就是家長必須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可是,家長從自己生活與生命中切割出一部分時間給孩子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麼——給錢真的不算什麼,給有質量的陪伴與時間,才是真的好家長!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2、第二個思想轉換,即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的不同應對——家長學會:作業的分辨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二個思想轉換是:應當學會分辨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要學會分辨,當然就得知道何為有效作業?何為無效作業?

第一,何為“有效作業”?

何為“有效作業”呢?

從相對狹義的應試教育而言,所謂有效作業,就是有助於實現“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教學五環節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

從廣義的素質教育而言,所謂有效作業,是指一切有助於孩子正向行為塑造、個性生命成長的方式方法。正如同杜威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第二,何為“無效作業”?

何為是無效作業呢?所謂無效作業,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效率與效度都趨近於零的作業。比如六七十年代還沒有出現設計好的現成暑假作業之前,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作業大都是“一個生字寫一頁、三十個生字寫三十頁”之類的;數學作業很可能就會是“1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表寫50遍,2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表寫100遍”之類的。類似這種作業,就叫無效作業,它不但不能助益於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能助益於形成熟練的學習技能並發展思維能力,而且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激發厭學心態,並導致大批量學生找人代筆、謊話連篇、粗製濫造、虛於應付等不良學習習慣及不良行為。

第三,如今的絕大部分學校,沒有“無效作業”這回事兒

客觀來說,隨著素質教育積極倡導和大力推行這麼多年以來,絕大部分學校已經不存在“無效作業”這回事兒了。

區別無非是,本事大的、水平高的、經驗多的老師日常所佈置的零散家庭作業自始至終是圍繞著考綱進行的,特別能夠助益於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而本事差的、水平低的、經驗少的老師日常所佈置的零散家庭作業,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要麼是照搬教材作業,要麼是要求學生在書店直接購買天天練、課堂練之類的現成作業當家庭作業。

“風吹過沙漠的沙,沙子的位置就改變,這裡是結果,是影響,而不是終結。”正如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闡述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是整個教育過程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觀察教師的做法,恰當安排自己的解決問題的順序,在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而外部教育目的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樣的教育就如同分吹動沙子移動位置。”而這,正是素質教育背景下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共同參與家庭作業的根本意義所在。

一言以蔽之,六七十年代“一個字抄一千遍”那樣大量重複機械式的、具有懲罰性質的、破壞孩子求學積極性的作業應當歸屬“無效作業”範疇。而素質教育大力推行及教師隊伍素質普通提高背景下的當今時代,但凡學校或教師通過家長佈置給學生的、或需要家長配合完成的作業大都可歸屬於“有效作業”範疇——這些作業,既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更是助益於親子親密關係創建、孩子個性生命成長的絕佳機會,都值得家長在把握好參與限度與程度的前提下全力以赴,積極配合,有效完成。

"

家長求助:我家姑娘七歲,馬上要上小學了,可是聽不少親朋好友的經驗之談,說是孩子上小學之後,學校會給家長佈置大批量的作業。真的是這樣嗎?有點過分吧?是孩子上學又不是家長上學、是孩子的老師又不是家長的老師,憑什麼給家長佈置大量作業?是因為如今的老師都很會推卸責任嗎?作為家長的你被老師強迫佈置過家庭作業嗎?應當怎麼辦?

答:正值開學季,您的這個問題倒也及時,也比較有代表性,我很願意作答,謝邀。但是,請恕我不敢苟同您的觀點。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前所未有,但與此相矛盾的是,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雙方配合才能完成的作業,卻遭到這些家長的抱團反對、被動抵抗甚至惡言惡語、惡行惡狀——家長們這不是啪啪自己打臉麼?所以,在新學期開學之際,要想自家孩子一點點目標清晰向“三好”“五好”進發,家長們“啪啪自己打臉”的思想就必須完成三個轉換: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1、第一個思想轉換,即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一個思想轉換是: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為什麼呢?原因有五:

第一,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家長第一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一方面,“教師”這份職業跟我們通過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之類的職業來養家餬口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難道幹教師這個職業每個月掙得3000塊錢比干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掙得3000塊錢更值錢?既然其他人一袋米需要30塊錢而教師同樣需要30塊錢才能購得,那為什麼整個社會、全體家長都要給“教師”這個職業強加那麼多無比沉重的、想象出來的、偉岸高大的附加值呢?

另一方面,幹“教師”這份職業的老師們,跟我們一樣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跟我們一樣,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奉養爹和娘,需要照顧伴侶和孩子,需要為房子車子和票子起早貪黑四季奔命——都是煙火人間的飲食男女,誰又比誰高尚多少呢?誰又憑什麼要求另一個誰比自己更高尚呢?我們在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等等事關自己生存事宜的職業時候尚且會喝著牛奶擠出草,憑什麼獨獨要求“教師”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第二,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家長第二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假如說,你和你家孩子很不幸的遇見了一個很善於通過家庭作業推卸責任的老師,那麼,你得明白,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與學校薪酬考核指標沒有變革這一對尖銳矛盾的作用下,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家餬口的普通人而言,想要有人共同分擔而實現勞有所得或少勞多得不是很正常嗎?

更何況,就算你家孩子遇上的那個教師確實有推卸責任之嫌,那也沒什麼問題啊,世間有哪個行業、哪個職業所遇上的都是焦裕祿式、諸葛亮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我們自己幹工作不一樣會出現拖延或推卸責任的事麼?教師把責任推卸給你很正常,可是你呢?你也打算推卸責任這正常麼?你是打算把責任推卸給誰?

第三,家長需要想明白: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孩子未來的成長

家長需要第三個想明白的就是: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約等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職業確實是可以被整個社會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強加無上限附加值,那麼,這個職業絕不應當是教師,有且只有一個的絕對應當是:“家長”!

一方面,孩子沒法決定自己要來這個人世,或者不來這個人世——家長擅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得承擔起自己做出這個決定的責任:教會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獨自生存的能力,以及怎麼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另一方面,你的孩子確實是因你而來到這個世上的,但他們並不是你的!他們未來的人生路會在哪個岔道口拐彎?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哪裡拐彎?他們一路前行的時候會遇著暴風雨麼、遇著了怎麼辦?會遭遇滑鐵盧麼、遭遇了又怎麼辦?既然家長主動選擇了讓這個孩子成為自己生活與生命中的“情感消費對象”,那麼,家長就得從自己生活和生命中切割出相應的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混合成最有營養的土壤以供孩子成長,這不是天經地義的麼?

是的,人世間何來不付出就想得收穫的事兒?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時間、精力與“有質量的愛”是怎樣的,孩子將來的成長、成就與“愛的回饋”就會是怎樣的。

第四,家長需要想明白: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長需要第四個想明白的是: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是什麼呢?

一是指時間方面。孩子在學校校園內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除教室課堂之外的課間時間、自由活動時間等;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連接之間也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常規上學下學的路上,比如學校偶爾有一次提早放學或放假可孩子卻按平常時間點進家門;還有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現的空白失控時間,比如獨自出去、與小朋友結伴玩耍、探親訪友期間等。

二是指行為方面。在以上所述的空白失控時間之內,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呢?發生了特殊意外事件孩子又是如何應對的?會遭遇壞孩子的欺負麼?被欺負了於是跟從成為欺負別人的人?被欺負了於是忍氣吞聲越來越膽小自卑?如此等等,家長如何窺知並防範在先?接觸過股票或基金的人們都很清楚一件事,再怎麼了不起的投資者,哪怕是股神巴菲特也無法準確窺知當天的股價是漲還是跌,但是,他們能夠通過對某個企業行業進行長期持續的深入研究、透過市場紛繁複雜的表象變化並結合自己方方面面綜合功力與經驗大致判斷出,該企業的股票在未來三五年、三五十年之內的大體走勢是漲是跌,漲的話漲幅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跌的話跌幅又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即所謂“價值投資”!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理,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與失控行為確實沒辦法掌握,信息時代運輸行業給每個車輛都裝上了GPS動態監控系統也無法完全杜絕車禍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先見性預測孩子在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段有可能出現的行為處事、思想動態等,就像“價值投資者”通過大量的學習、研究、比對從而透過市場價格現象看見企業的真正價值一樣。

俞敏洪說“做企業是功夫在事外的修行”,做家長又何嘗不是呢?以家庭作業為契機與老師建立穩固又暢通的溝通關係,從而對孩子在家校之間空白失控時間的行為進行更加精準的預測與矯正,又何嘗不是“功夫在事外”的“價值投資”?

第五,家長需要想明白:正式家庭作業或親子共同家庭作業,是創建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

家長需要第五個想明白的是:老師通過家長佈置家庭作業,或佈置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的作業,是建立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會。

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半強迫性。

這種半強迫性對日常工作、生活及其他事務極其繁忙的家長而言,具有較好的強制性、約束性和督促性。親子親密關係的建立,首要前提是雙方有共處的時間,而絕大多數家長在這方面的自覺性相對較差——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的書面家庭作業,這種半強制性可以逼迫家長及時瞭解並跟進孩子的學習進度、學習程度。

另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

有個老師給家長佈置了這麼一道作業,“請陪孩子靜心冥思十分鐘,然後讓孩子寫下這十分鐘裡思考了什麼”。有個家長說,“我們家的一貫準則,支持老師那是必須的。可是吧,在配合完成這個作業的時候,樂子太大了。我和孩子面對面盤腿坐在床上準備靜思,出現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啊: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試了幾次都不成,都以笑翻收場。”

這就是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的所在——咱先不論這個作業本身的意義何在,也不論這個作業最終如何完成、完成的效果怎樣,咱就說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這個過程對於親子親密關係的創建是不是特有意義?如果沒有這個作業的話,家長和孩子生命中會不會多出來這麼段兒樂翻天的溫情與記憶?而這丁丁點點的溫情匯聚才是家長的教育手段和目的最終能夠被孩子有效執行、有效實現的根本基礎。

總之,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或直接給家長佈置親子共同家庭作業,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害處來的話,那就是家長必須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可是,家長從自己生活與生命中切割出一部分時間給孩子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麼——給錢真的不算什麼,給有質量的陪伴與時間,才是真的好家長!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2、第二個思想轉換,即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的不同應對——家長學會:作業的分辨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二個思想轉換是:應當學會分辨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要學會分辨,當然就得知道何為有效作業?何為無效作業?

第一,何為“有效作業”?

何為“有效作業”呢?

從相對狹義的應試教育而言,所謂有效作業,就是有助於實現“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教學五環節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

從廣義的素質教育而言,所謂有效作業,是指一切有助於孩子正向行為塑造、個性生命成長的方式方法。正如同杜威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第二,何為“無效作業”?

何為是無效作業呢?所謂無效作業,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效率與效度都趨近於零的作業。比如六七十年代還沒有出現設計好的現成暑假作業之前,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作業大都是“一個生字寫一頁、三十個生字寫三十頁”之類的;數學作業很可能就會是“1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表寫50遍,2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表寫100遍”之類的。類似這種作業,就叫無效作業,它不但不能助益於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能助益於形成熟練的學習技能並發展思維能力,而且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激發厭學心態,並導致大批量學生找人代筆、謊話連篇、粗製濫造、虛於應付等不良學習習慣及不良行為。

第三,如今的絕大部分學校,沒有“無效作業”這回事兒

客觀來說,隨著素質教育積極倡導和大力推行這麼多年以來,絕大部分學校已經不存在“無效作業”這回事兒了。

區別無非是,本事大的、水平高的、經驗多的老師日常所佈置的零散家庭作業自始至終是圍繞著考綱進行的,特別能夠助益於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而本事差的、水平低的、經驗少的老師日常所佈置的零散家庭作業,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要麼是照搬教材作業,要麼是要求學生在書店直接購買天天練、課堂練之類的現成作業當家庭作業。

“風吹過沙漠的沙,沙子的位置就改變,這裡是結果,是影響,而不是終結。”正如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闡述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是整個教育過程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觀察教師的做法,恰當安排自己的解決問題的順序,在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而外部教育目的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樣的教育就如同分吹動沙子移動位置。”而這,正是素質教育背景下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共同參與家庭作業的根本意義所在。

一言以蔽之,六七十年代“一個字抄一千遍”那樣大量重複機械式的、具有懲罰性質的、破壞孩子求學積極性的作業應當歸屬“無效作業”範疇。而素質教育大力推行及教師隊伍素質普通提高背景下的當今時代,但凡學校或教師通過家長佈置給學生的、或需要家長配合完成的作業大都可歸屬於“有效作業”範疇——這些作業,既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更是助益於親子親密關係創建、孩子個性生命成長的絕佳機會,都值得家長在把握好參與限度與程度的前提下全力以赴,積極配合,有效完成。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3、第三個思想轉換,即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的不同輔導:家長應當學會——輔導的界限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三個思想轉換是:要學會準確把握家庭作業的“輔導界限”。家庭作業的輔導界限包括兩個維度,一是輔導程度,二是參與限度。

“輔導的界限”之一:輔導程度

比如孩子上三年級,數學家庭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選擇題:估算218×5時,將218看作()最合適?備選答案有三個,分別是300、200、220。孩子不會做這道題,抓耳撓腮半天,在三個答案上“點兵點將”點啊點,完全不知道應當選哪個。

●錯誤的“輔導程度”是怎樣的?

有些家長是怎麼輔導的呢?先是劈頭蓋臉將孩子好一頓臭罵,“豬腦子啊你,連這麼簡單的都不會做?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蠢貨!”罵完了直接把答案指給孩子,孩子一臉懵逼按家長給的正確答案填了,然後進入下一道題,然後又是新一輪臭罵的循環;假若第二天的家庭作業中依舊有個一道“估算”相關的題,孩子依舊是個不會啊——這種情形下,家長確實從自己的生命中切分了一部分時間給孩子、孩子的家庭作業確實也做完並按時上交了,可是請問:孩子在這次家庭作業中學會了什麼?得到了什麼?除了一次又一次被施加“我很笨”“我很蠢”的心理暗示之外,再就是收穫越來越多自卑與厭學情緒。

●正確的“輔導程度”是怎樣的?

這有關“估算”的題孩子不會做,這只是表現出來的直接現象;直接現象背後的本質根源是什麼呢?是孩子還沒有弄懂“估算”這個數學原理。

家長正確的做法,絕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去教材裡尋找當天所學的“估算”章節,徹底弄清楚什麼是“估算”;並在孩子弄清楚“估算”的原理之後,帶他去菜市場、小商店之類的地方進行“實踐練習”——比如買了五塊八毛錢的東西,你特意給了賣家一個十元整錢,然後請孩子幫忙口頭計算找零金額。孩子算錯了沒關係,重新再算。直到口算速度越來越快、口算正確率達到百分百,然後回頭去做家庭作業中的那一道題。想想看,以後考試中出現有關“估算”的考題,哪怕它怎麼樣千變萬化,孩子又怎麼可能沒有火眼金睛奪滿分的本事?

●“輔導程度”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輔導程度”的核心原則是什麼?九個字: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

不論是應試教育式的狹義家庭作業,抑或是素質教育式的廣義家庭作業,家長應當站的位子永遠是“輔導”,絕不是“主導”。何為“輔導”?簡單說就是輔助、引導。家長直接將正確答案告訴孩子是輔助嗎?是引導嗎?一切黨的工作核心要求就是“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身為家長輔導孩子家庭作業時候的核心原則也是一樣兒一樣兒的:站位要高,方向要明,思路要清!

“輔導的界限”之二:參與限度

“請在家長陪同下做一個面具,面具造型及材料任選。”這是某小學二年級老師佈置給孩子的家庭作業。然而,這麼有意思的家庭作業,它的遭遇是什麼呢?

●錯誤的“參與限度”是怎樣的?

這個製作面具的家庭作業,在千千萬萬個不同家庭中,千千萬萬個家長有千千萬萬種不同對待:

有的家長直接掏出幾塊錢扔給孩子,“去,到門口小買鋪買一個回來明天交了。”

有的家長不耐煩的抱怨,“我都快忙死了,你們老師真討厭,你自己隨便弄個應付應付得了。”

有的家長倒是翻騰了些舊材料出來準備陪孩子一起動手做,可孩子手腳慢,於是家長各種嫌棄,“去去去,盡搗亂,一邊玩去,一會兒就弄好了!”

有的家長“幹得更漂亮”,他直接打電話給某個同事或同學,“哎哎,你手巧,陪孩子做面具的時候多弄一個,明天帶到學校給我孩子交,我這手笨,弄不來!”

●正確的“參與限度”應當是怎樣的?

製作面具這個家庭作業真心挺有創意的,只要動動腦子,家裡任何一種廢舊材料都可以拿來靈活運用的,一隻舊絲襪、一件舊衣服、一片舊布頭、一條舊枕巾、一張舊彩紙、一幅舊畫作、一隻舊紙箱……任何一種材料都可以拿來剪剪貼貼、塗塗畫畫然後弄成一個獨一無二的面具。說不準一高興就多做了幾個,一家人關掉大燈點上蠟燭,在影影綽綽的光與影中來一場假面舞會呢?

總之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對撞奇思妙想創意的過程、狼藉一片製作的過程、成功後歡騰跳脫的過程,都是給單調重複的日常生活濃墨重彩重重塗上的一筆啊,該是多麼有趣並有紀念意義!

●“參與限度”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何為限度?是指範圍的極限。不論是應試教育式的狹義家庭作業,抑或是素質教育式的廣義家庭作業,家長的參與限度絕不是全部包辦代替,或者完全撂開不管。正確的參與限度應當遵從一個合理的範圍或區間。這個合理範圍或區間的核心原則是什麼呢?

原則一:專注的守候。

“專注的守候”這裡頭有兩個關鍵詞:

一是“專注”。要求家長從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切割出“專用性質”的時間段來陪孩子。簡單說就是“孩子做、家長看”,但要“專注”的看——要像手術檯前的主刀醫生特助那樣,全神貫注於醫生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並立即做出有效迴應。

二是“守候”,在陪孩子的這個時間段內要謝絕一切外事,包括把手機調靜音堅決不接打電話等,家長要把時間的“專用性質”發揮到極致,在這個特定時間段內要把自己整個人、整顆心都交付給孩子,而不是一會兒分心幹這、一會兒走神想那。

原則二:不求助不幫助。

心理諮詢有一個絕對原則,即為“不求不助”。什麼意思呢?是說每一個人都有權力按照他自己的願望去生活、都有權力做自己的上帝。即使他得了“心理疾病”,可他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他樂意“病著”生活,心理諮詢師就應當絕對尊重人家的主觀意願,絕不能上趕著非要給人做心理諮詢。這跟人們得了生理疾病有選擇求醫或不求醫的自由是一樣的,只有在得了病的人自己有強烈求醫願望、強烈康復願望的前提下,他才能夠得到“康復”這個結果。

同理,不論是應試教育式的狹義家庭作業,抑或是素質教育式的廣義家庭作業,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所有過程中需要堅守的核心原則都應當是——不求助不幫助!孩子不求你幫,你就絕對不要插手、插嘴;孩子就算求著你幫,你也應當要跳出這個求助現象,以較高的站位、明確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看見”孩子求助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從而針對性給予更高質量的、更大效應的、豁然貫通式的輔導。

小結:作為家長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一件大好事

新學期伊始,家長們必須完成的三大思想轉換,其核心只有一句話:作為家長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一件大好事!而這件大好事,曾經的家長與孩子們是不可能擁有的,這是最好的信息時代賜予家長和孩子們的最好福音!家長們應當從自己思想根源上徹底解除消極抵抗心理與推卸責任意識,全盤接受,積極配合,並給予最有質量的迴應!

"

家長求助:我家姑娘七歲,馬上要上小學了,可是聽不少親朋好友的經驗之談,說是孩子上小學之後,學校會給家長佈置大批量的作業。真的是這樣嗎?有點過分吧?是孩子上學又不是家長上學、是孩子的老師又不是家長的老師,憑什麼給家長佈置大量作業?是因為如今的老師都很會推卸責任嗎?作為家長的你被老師強迫佈置過家庭作業嗎?應當怎麼辦?

答:正值開學季,您的這個問題倒也及時,也比較有代表性,我很願意作答,謝邀。但是,請恕我不敢苟同您的觀點。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前所未有,但與此相矛盾的是,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雙方配合才能完成的作業,卻遭到這些家長的抱團反對、被動抵抗甚至惡言惡語、惡行惡狀——家長們這不是啪啪自己打臉麼?所以,在新學期開學之際,要想自家孩子一點點目標清晰向“三好”“五好”進發,家長們“啪啪自己打臉”的思想就必須完成三個轉換: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1、第一個思想轉換,即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一個思想轉換是: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好事:家長應當學會“積極的接受”!為什麼呢?原因有五:

第一,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家長第一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不過就是一份普普通通養家餬口的職業!

一方面,“教師”這份職業跟我們通過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之類的職業來養家餬口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難道幹教師這個職業每個月掙得3000塊錢比干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掙得3000塊錢更值錢?既然其他人一袋米需要30塊錢而教師同樣需要30塊錢才能購得,那為什麼整個社會、全體家長都要給“教師”這個職業強加那麼多無比沉重的、想象出來的、偉岸高大的附加值呢?

另一方面,幹“教師”這份職業的老師們,跟我們一樣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跟我們一樣,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奉養爹和娘,需要照顧伴侶和孩子,需要為房子車子和票子起早貪黑四季奔命——都是煙火人間的飲食男女,誰又比誰高尚多少呢?誰又憑什麼要求另一個誰比自己更高尚呢?我們在幹清潔工、程序員、公務員等等事關自己生存事宜的職業時候尚且會喝著牛奶擠出草,憑什麼獨獨要求“教師”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第二,家長需要想明白: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家長第二個需要想明白的就是:教師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你,但你要把責任推卸給誰?

假如說,你和你家孩子很不幸的遇見了一個很善於通過家庭作業推卸責任的老師,那麼,你得明白,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與學校薪酬考核指標沒有變革這一對尖銳矛盾的作用下,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家餬口的普通人而言,想要有人共同分擔而實現勞有所得或少勞多得不是很正常嗎?

更何況,就算你家孩子遇上的那個教師確實有推卸責任之嫌,那也沒什麼問題啊,世間有哪個行業、哪個職業所遇上的都是焦裕祿式、諸葛亮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我們自己幹工作不一樣會出現拖延或推卸責任的事麼?教師把責任推卸給你很正常,可是你呢?你也打算推卸責任這正常麼?你是打算把責任推卸給誰?

第三,家長需要想明白: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孩子未來的成長

家長需要第三個想明白的就是:世間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你付出的時間約等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職業確實是可以被整個社會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強加無上限附加值,那麼,這個職業絕不應當是教師,有且只有一個的絕對應當是:“家長”!

一方面,孩子沒法決定自己要來這個人世,或者不來這個人世——家長擅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得承擔起自己做出這個決定的責任:教會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獨自生存的能力,以及怎麼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另一方面,你的孩子確實是因你而來到這個世上的,但他們並不是你的!他們未來的人生路會在哪個岔道口拐彎?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哪裡拐彎?他們一路前行的時候會遇著暴風雨麼、遇著了怎麼辦?會遭遇滑鐵盧麼、遭遇了又怎麼辦?既然家長主動選擇了讓這個孩子成為自己生活與生命中的“情感消費對象”,那麼,家長就得從自己生活和生命中切割出相應的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混合成最有營養的土壤以供孩子成長,這不是天經地義的麼?

是的,人世間何來不付出就想得收穫的事兒?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遵照能量守恆的,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時間、精力與“有質量的愛”是怎樣的,孩子將來的成長、成就與“愛的回饋”就會是怎樣的。

第四,家長需要想明白: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長需要第四個想明白的是: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數與失控,就是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

家庭與學校連接的空白地段是什麼呢?

一是指時間方面。孩子在學校校園內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除教室課堂之外的課間時間、自由活動時間等;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連接之間也有一部分空白的失控時間,比如常規上學下學的路上,比如學校偶爾有一次提早放學或放假可孩子卻按平常時間點進家門;還有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現的空白失控時間,比如獨自出去、與小朋友結伴玩耍、探親訪友期間等。

二是指行為方面。在以上所述的空白失控時間之內,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呢?發生了特殊意外事件孩子又是如何應對的?會遭遇壞孩子的欺負麼?被欺負了於是跟從成為欺負別人的人?被欺負了於是忍氣吞聲越來越膽小自卑?如此等等,家長如何窺知並防範在先?接觸過股票或基金的人們都很清楚一件事,再怎麼了不起的投資者,哪怕是股神巴菲特也無法準確窺知當天的股價是漲還是跌,但是,他們能夠通過對某個企業行業進行長期持續的深入研究、透過市場紛繁複雜的表象變化並結合自己方方面面綜合功力與經驗大致判斷出,該企業的股票在未來三五年、三五十年之內的大體走勢是漲是跌,漲的話漲幅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跌的話跌幅又會在什麼樣的區間之內——即所謂“價值投資”!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理,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與失控行為確實沒辦法掌握,信息時代運輸行業給每個車輛都裝上了GPS動態監控系統也無法完全杜絕車禍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先見性預測孩子在那些空白的失控時間段有可能出現的行為處事、思想動態等,就像“價值投資者”通過大量的學習、研究、比對從而透過市場價格現象看見企業的真正價值一樣。

俞敏洪說“做企業是功夫在事外的修行”,做家長又何嘗不是呢?以家庭作業為契機與老師建立穩固又暢通的溝通關係,從而對孩子在家校之間空白失控時間的行為進行更加精準的預測與矯正,又何嘗不是“功夫在事外”的“價值投資”?

第五,家長需要想明白:正式家庭作業或親子共同家庭作業,是創建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

家長需要第五個想明白的是:老師通過家長佈置家庭作業,或佈置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的作業,是建立親子親密關係的絕佳機會。

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半強迫性。

這種半強迫性對日常工作、生活及其他事務極其繁忙的家長而言,具有較好的強制性、約束性和督促性。親子親密關係的建立,首要前提是雙方有共處的時間,而絕大多數家長在這方面的自覺性相對較差——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的書面家庭作業,這種半強制性可以逼迫家長及時瞭解並跟進孩子的學習進度、學習程度。

另一方面,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

有個老師給家長佈置了這麼一道作業,“請陪孩子靜心冥思十分鐘,然後讓孩子寫下這十分鐘裡思考了什麼”。有個家長說,“我們家的一貫準則,支持老師那是必須的。可是吧,在配合完成這個作業的時候,樂子太大了。我和孩子面對面盤腿坐在床上準備靜思,出現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啊: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試了幾次都不成,都以笑翻收場。”

這就是親子共同作業具有“強親密性”的所在——咱先不論這個作業本身的意義何在,也不論這個作業最終如何完成、完成的效果怎樣,咱就說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瞪著瞪著笑了個東倒西歪”!這個過程對於親子親密關係的創建是不是特有意義?如果沒有這個作業的話,家長和孩子生命中會不會多出來這麼段兒樂翻天的溫情與記憶?而這丁丁點點的溫情匯聚才是家長的教育手段和目的最終能夠被孩子有效執行、有效實現的根本基礎。

總之,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或直接給家長佈置親子共同家庭作業,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害處來的話,那就是家長必須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可是,家長從自己生活與生命中切割出一部分時間給孩子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麼——給錢真的不算什麼,給有質量的陪伴與時間,才是真的好家長!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2、第二個思想轉換,即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的不同應對——家長學會:作業的分辨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二個思想轉換是:應當學會分辨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要學會分辨,當然就得知道何為有效作業?何為無效作業?

第一,何為“有效作業”?

何為“有效作業”呢?

從相對狹義的應試教育而言,所謂有效作業,就是有助於實現“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教學五環節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

從廣義的素質教育而言,所謂有效作業,是指一切有助於孩子正向行為塑造、個性生命成長的方式方法。正如同杜威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第二,何為“無效作業”?

何為是無效作業呢?所謂無效作業,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效率與效度都趨近於零的作業。比如六七十年代還沒有出現設計好的現成暑假作業之前,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作業大都是“一個生字寫一頁、三十個生字寫三十頁”之類的;數學作業很可能就會是“1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表寫50遍,2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表寫100遍”之類的。類似這種作業,就叫無效作業,它不但不能助益於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能助益於形成熟練的學習技能並發展思維能力,而且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激發厭學心態,並導致大批量學生找人代筆、謊話連篇、粗製濫造、虛於應付等不良學習習慣及不良行為。

第三,如今的絕大部分學校,沒有“無效作業”這回事兒

客觀來說,隨著素質教育積極倡導和大力推行這麼多年以來,絕大部分學校已經不存在“無效作業”這回事兒了。

區別無非是,本事大的、水平高的、經驗多的老師日常所佈置的零散家庭作業自始至終是圍繞著考綱進行的,特別能夠助益於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而本事差的、水平低的、經驗少的老師日常所佈置的零散家庭作業,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要麼是照搬教材作業,要麼是要求學生在書店直接購買天天練、課堂練之類的現成作業當家庭作業。

“風吹過沙漠的沙,沙子的位置就改變,這裡是結果,是影響,而不是終結。”正如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闡述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是整個教育過程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觀察教師的做法,恰當安排自己的解決問題的順序,在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而外部教育目的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樣的教育就如同分吹動沙子移動位置。”而這,正是素質教育背景下老師通過家長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或者直接給家長佈置需要親子共同參與家庭作業的根本意義所在。

一言以蔽之,六七十年代“一個字抄一千遍”那樣大量重複機械式的、具有懲罰性質的、破壞孩子求學積極性的作業應當歸屬“無效作業”範疇。而素質教育大力推行及教師隊伍素質普通提高背景下的當今時代,但凡學校或教師通過家長佈置給學生的、或需要家長配合完成的作業大都可歸屬於“有效作業”範疇——這些作業,既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更是助益於親子親密關係創建、孩子個性生命成長的絕佳機會,都值得家長在把握好參與限度與程度的前提下全力以赴,積極配合,有效完成。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3、第三個思想轉換,即有效作業與無效作業的不同輔導:家長應當學會——輔導的界限

新學期開始之初,家長們必須完成的第三個思想轉換是:要學會準確把握家庭作業的“輔導界限”。家庭作業的輔導界限包括兩個維度,一是輔導程度,二是參與限度。

“輔導的界限”之一:輔導程度

比如孩子上三年級,數學家庭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選擇題:估算218×5時,將218看作()最合適?備選答案有三個,分別是300、200、220。孩子不會做這道題,抓耳撓腮半天,在三個答案上“點兵點將”點啊點,完全不知道應當選哪個。

●錯誤的“輔導程度”是怎樣的?

有些家長是怎麼輔導的呢?先是劈頭蓋臉將孩子好一頓臭罵,“豬腦子啊你,連這麼簡單的都不會做?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蠢貨!”罵完了直接把答案指給孩子,孩子一臉懵逼按家長給的正確答案填了,然後進入下一道題,然後又是新一輪臭罵的循環;假若第二天的家庭作業中依舊有個一道“估算”相關的題,孩子依舊是個不會啊——這種情形下,家長確實從自己的生命中切分了一部分時間給孩子、孩子的家庭作業確實也做完並按時上交了,可是請問:孩子在這次家庭作業中學會了什麼?得到了什麼?除了一次又一次被施加“我很笨”“我很蠢”的心理暗示之外,再就是收穫越來越多自卑與厭學情緒。

●正確的“輔導程度”是怎樣的?

這有關“估算”的題孩子不會做,這只是表現出來的直接現象;直接現象背後的本質根源是什麼呢?是孩子還沒有弄懂“估算”這個數學原理。

家長正確的做法,絕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去教材裡尋找當天所學的“估算”章節,徹底弄清楚什麼是“估算”;並在孩子弄清楚“估算”的原理之後,帶他去菜市場、小商店之類的地方進行“實踐練習”——比如買了五塊八毛錢的東西,你特意給了賣家一個十元整錢,然後請孩子幫忙口頭計算找零金額。孩子算錯了沒關係,重新再算。直到口算速度越來越快、口算正確率達到百分百,然後回頭去做家庭作業中的那一道題。想想看,以後考試中出現有關“估算”的考題,哪怕它怎麼樣千變萬化,孩子又怎麼可能沒有火眼金睛奪滿分的本事?

●“輔導程度”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輔導程度”的核心原則是什麼?九個字: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

不論是應試教育式的狹義家庭作業,抑或是素質教育式的廣義家庭作業,家長應當站的位子永遠是“輔導”,絕不是“主導”。何為“輔導”?簡單說就是輔助、引導。家長直接將正確答案告訴孩子是輔助嗎?是引導嗎?一切黨的工作核心要求就是“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身為家長輔導孩子家庭作業時候的核心原則也是一樣兒一樣兒的:站位要高,方向要明,思路要清!

“輔導的界限”之二:參與限度

“請在家長陪同下做一個面具,面具造型及材料任選。”這是某小學二年級老師佈置給孩子的家庭作業。然而,這麼有意思的家庭作業,它的遭遇是什麼呢?

●錯誤的“參與限度”是怎樣的?

這個製作面具的家庭作業,在千千萬萬個不同家庭中,千千萬萬個家長有千千萬萬種不同對待:

有的家長直接掏出幾塊錢扔給孩子,“去,到門口小買鋪買一個回來明天交了。”

有的家長不耐煩的抱怨,“我都快忙死了,你們老師真討厭,你自己隨便弄個應付應付得了。”

有的家長倒是翻騰了些舊材料出來準備陪孩子一起動手做,可孩子手腳慢,於是家長各種嫌棄,“去去去,盡搗亂,一邊玩去,一會兒就弄好了!”

有的家長“幹得更漂亮”,他直接打電話給某個同事或同學,“哎哎,你手巧,陪孩子做面具的時候多弄一個,明天帶到學校給我孩子交,我這手笨,弄不來!”

●正確的“參與限度”應當是怎樣的?

製作面具這個家庭作業真心挺有創意的,只要動動腦子,家裡任何一種廢舊材料都可以拿來靈活運用的,一隻舊絲襪、一件舊衣服、一片舊布頭、一條舊枕巾、一張舊彩紙、一幅舊畫作、一隻舊紙箱……任何一種材料都可以拿來剪剪貼貼、塗塗畫畫然後弄成一個獨一無二的面具。說不準一高興就多做了幾個,一家人關掉大燈點上蠟燭,在影影綽綽的光與影中來一場假面舞會呢?

總之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對撞奇思妙想創意的過程、狼藉一片製作的過程、成功後歡騰跳脫的過程,都是給單調重複的日常生活濃墨重彩重重塗上的一筆啊,該是多麼有趣並有紀念意義!

●“參與限度”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何為限度?是指範圍的極限。不論是應試教育式的狹義家庭作業,抑或是素質教育式的廣義家庭作業,家長的參與限度絕不是全部包辦代替,或者完全撂開不管。正確的參與限度應當遵從一個合理的範圍或區間。這個合理範圍或區間的核心原則是什麼呢?

原則一:專注的守候。

“專注的守候”這裡頭有兩個關鍵詞:

一是“專注”。要求家長從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切割出“專用性質”的時間段來陪孩子。簡單說就是“孩子做、家長看”,但要“專注”的看——要像手術檯前的主刀醫生特助那樣,全神貫注於醫生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並立即做出有效迴應。

二是“守候”,在陪孩子的這個時間段內要謝絕一切外事,包括把手機調靜音堅決不接打電話等,家長要把時間的“專用性質”發揮到極致,在這個特定時間段內要把自己整個人、整顆心都交付給孩子,而不是一會兒分心幹這、一會兒走神想那。

原則二:不求助不幫助。

心理諮詢有一個絕對原則,即為“不求不助”。什麼意思呢?是說每一個人都有權力按照他自己的願望去生活、都有權力做自己的上帝。即使他得了“心理疾病”,可他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他樂意“病著”生活,心理諮詢師就應當絕對尊重人家的主觀意願,絕不能上趕著非要給人做心理諮詢。這跟人們得了生理疾病有選擇求醫或不求醫的自由是一樣的,只有在得了病的人自己有強烈求醫願望、強烈康復願望的前提下,他才能夠得到“康復”這個結果。

同理,不論是應試教育式的狹義家庭作業,抑或是素質教育式的廣義家庭作業,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所有過程中需要堅守的核心原則都應當是——不求助不幫助!孩子不求你幫,你就絕對不要插手、插嘴;孩子就算求著你幫,你也應當要跳出這個求助現象,以較高的站位、明確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看見”孩子求助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從而針對性給予更高質量的、更大效應的、豁然貫通式的輔導。

小結:作為家長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一件大好事

新學期伊始,家長們必須完成的三大思想轉換,其核心只有一句話:作為家長被老師佈置家庭作業,絕對是一件大好事!而這件大好事,曾經的家長與孩子們是不可能擁有的,這是最好的信息時代賜予家長和孩子們的最好福音!家長們應當從自己思想根源上徹底解除消極抵抗心理與推卸責任意識,全盤接受,積極配合,並給予最有質量的迴應!

小學新生家長,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一起共同開啟“五好”學習之旅?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plqiyun)

#聰明孩子養成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