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
"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了,小孩子總是會無緣無故地大哭,搞得家長們都手足無措的。

但是實際上,小孩子們大哭並不是真的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有些時候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既定秩序被打亂了,所以他們才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情緒。

"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了,小孩子總是會無緣無故地大哭,搞得家長們都手足無措的。

但是實際上,小孩子們大哭並不是真的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有些時候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既定秩序被打亂了,所以他們才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情緒。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孩子的“秩序感”很明顯

孩子在兩三歲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秩序感,而孩子們自身的秩序感,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長也能輕易的發現:

比如有些時候孩子在走路時一定要走某一條固定的路線,只踩板磚的空隙或者是走直線;

比如玩具擺放的順序或者是拿玩具的順序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而一旦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被打破,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的不安。甚至會不停地哭鬧,要求重來。

但是,很多的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只是太小,莫名其妙的哭鬧都是正常現象。

孩子的“秩序感”很重要

秩序感雖然是孩子哭鬧的源頭,但是實際上,孩子有秩序感也稱的上是一件好事。孩子有秩序感,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第一,孩子變得自律

對有秩序感的孩子來說,這相當於給自己定了一個底線。孩子自身有序感,會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線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這樣也能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律。

第二,出現道德行為

孩子自身有秩序感,那麼對於社會的秩序接受度也會更高。甚至很多秩序感良好的孩子,不需要家長的過多教導和引導,自己就能準確地做出一些道德行為,比如排隊、不插隊等等。孩子對社會秩序有著極高的接受度,這在孩子道德養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三,不易衝動

孩子自身有良好的秩序感,那麼孩子本身面對事情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冷靜,不會輕易的被他人的語言誤導或者誘導。

秩序感可以控制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出現衝動的行為,所以有秩序感也是孩子不易衝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也不是說孩子有秩序感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家長也需要注意,有些時候秩序感不一定好,反而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影響。

"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了,小孩子總是會無緣無故地大哭,搞得家長們都手足無措的。

但是實際上,小孩子們大哭並不是真的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有些時候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既定秩序被打亂了,所以他們才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情緒。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孩子的“秩序感”很明顯

孩子在兩三歲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秩序感,而孩子們自身的秩序感,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長也能輕易的發現:

比如有些時候孩子在走路時一定要走某一條固定的路線,只踩板磚的空隙或者是走直線;

比如玩具擺放的順序或者是拿玩具的順序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而一旦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被打破,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的不安。甚至會不停地哭鬧,要求重來。

但是,很多的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只是太小,莫名其妙的哭鬧都是正常現象。

孩子的“秩序感”很重要

秩序感雖然是孩子哭鬧的源頭,但是實際上,孩子有秩序感也稱的上是一件好事。孩子有秩序感,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第一,孩子變得自律

對有秩序感的孩子來說,這相當於給自己定了一個底線。孩子自身有序感,會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線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這樣也能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律。

第二,出現道德行為

孩子自身有秩序感,那麼對於社會的秩序接受度也會更高。甚至很多秩序感良好的孩子,不需要家長的過多教導和引導,自己就能準確地做出一些道德行為,比如排隊、不插隊等等。孩子對社會秩序有著極高的接受度,這在孩子道德養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三,不易衝動

孩子自身有良好的秩序感,那麼孩子本身面對事情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冷靜,不會輕易的被他人的語言誤導或者誘導。

秩序感可以控制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出現衝動的行為,所以有秩序感也是孩子不易衝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也不是說孩子有秩序感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家長也需要注意,有些時候秩序感不一定好,反而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影響。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破窗效應”

在犯罪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破窗效應。

這其實指的就是在一個環境中,如果出現了不良的現象且人們放任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會誘使其他的人進行效仿。

比如一棟建築,如果窗子破了之後沒有修理好,那麼慢慢的,就會有更多被破壞的窗戶出現,甚至變本加厲的,會出現一系列的犯罪行為。

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也很常見,比如越是乾淨的大街保持得越好,因為人們會自覺地不亂丟東西。但是非常髒亂的大街,人們覺得丟垃圾是理所當然,大街就會越來越髒。

而孩子的秩序感,如果沒有家長的家引導,對其有一個道德上的約束,就很可能導致孩子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

沒有道德底線的秩序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和犯罪預備役沒有多大的區別。

因為孩子只是空有秩序感,而沒有該有的道德感,所以當他們處在一個混亂的環境當中時,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將他人所做的事情當做一件正常的事情,從而去效仿。

而在孩子本人的心中,甚至還意識不到這種行為其實是錯誤的。相反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遵守了秩序,因為別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是正確的。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的成長和生活中面對誘導和誘惑時,也會更加難以抗拒,很容易因為環境的問題而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了,小孩子總是會無緣無故地大哭,搞得家長們都手足無措的。

但是實際上,小孩子們大哭並不是真的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有些時候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既定秩序被打亂了,所以他們才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情緒。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孩子的“秩序感”很明顯

孩子在兩三歲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秩序感,而孩子們自身的秩序感,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長也能輕易的發現:

比如有些時候孩子在走路時一定要走某一條固定的路線,只踩板磚的空隙或者是走直線;

比如玩具擺放的順序或者是拿玩具的順序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而一旦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被打破,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的不安。甚至會不停地哭鬧,要求重來。

但是,很多的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只是太小,莫名其妙的哭鬧都是正常現象。

孩子的“秩序感”很重要

秩序感雖然是孩子哭鬧的源頭,但是實際上,孩子有秩序感也稱的上是一件好事。孩子有秩序感,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第一,孩子變得自律

對有秩序感的孩子來說,這相當於給自己定了一個底線。孩子自身有序感,會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線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這樣也能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律。

第二,出現道德行為

孩子自身有秩序感,那麼對於社會的秩序接受度也會更高。甚至很多秩序感良好的孩子,不需要家長的過多教導和引導,自己就能準確地做出一些道德行為,比如排隊、不插隊等等。孩子對社會秩序有著極高的接受度,這在孩子道德養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三,不易衝動

孩子自身有良好的秩序感,那麼孩子本身面對事情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冷靜,不會輕易的被他人的語言誤導或者誘導。

秩序感可以控制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出現衝動的行為,所以有秩序感也是孩子不易衝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也不是說孩子有秩序感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家長也需要注意,有些時候秩序感不一定好,反而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影響。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破窗效應”

在犯罪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破窗效應。

這其實指的就是在一個環境中,如果出現了不良的現象且人們放任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會誘使其他的人進行效仿。

比如一棟建築,如果窗子破了之後沒有修理好,那麼慢慢的,就會有更多被破壞的窗戶出現,甚至變本加厲的,會出現一系列的犯罪行為。

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也很常見,比如越是乾淨的大街保持得越好,因為人們會自覺地不亂丟東西。但是非常髒亂的大街,人們覺得丟垃圾是理所當然,大街就會越來越髒。

而孩子的秩序感,如果沒有家長的家引導,對其有一個道德上的約束,就很可能導致孩子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

沒有道德底線的秩序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和犯罪預備役沒有多大的區別。

因為孩子只是空有秩序感,而沒有該有的道德感,所以當他們處在一個混亂的環境當中時,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將他人所做的事情當做一件正常的事情,從而去效仿。

而在孩子本人的心中,甚至還意識不到這種行為其實是錯誤的。相反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遵守了秩序,因為別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是正確的。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的成長和生活中面對誘導和誘惑時,也會更加難以抗拒,很容易因為環境的問題而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如何不讓孩子“破窗”?

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引導孩子,不要任其破窗呢?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秩序感。

一,穩定的照料者形成穩定關係

有些工作過於繁忙的家長,總是將孩子寄託在親戚朋友家裡,或者爺爺奶奶家裡。如果長期是這樣,對孩子雖然有影響,但是也不至於太大。

可是有一些家長卻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原因,三天兩頭地就把孩子放在不同的地方,或者是經常帶著孩子轉學轉校等等。

對於尚且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還處於穩定三觀的時期,周圍環境對他們的觀點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不斷的改變周圍環境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一種迷茫感,對於秩序感也沒有正確的認識。

二,保證家裡的整潔環境,做事有規矩,給孩子心理暗示

周圍環境對於三觀尚且在塑造當中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家庭又是孩子最常處於的環境,所以家庭的氛圍對於給孩子正確的秩序觀念是極其重要的。

家長保證家裡的環境整潔,做事有規有矩,不僅僅是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也是給孩子強烈的心理暗示,瞭解到何為正確的秩序。同時,這樣才不會導致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說一套做一套,讓孩子出現心理落差。

三,以身作則

家長需要注意,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都一定要讓自己保持正確的秩序觀念。就像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僅是說說而已,也要保證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而一旦兩者之間出現了偏差,那麼在孩子心中不但會產生一種迷茫感,不知道該相信家長的行為還是該相信家長的言語,同時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信任崩塌

同樣的,家長以身作則,其實也是在教育家長自己。

四,不要隨便給別人添麻煩

現在有很多的熊家長,總是仗著自己有一個孩子,就要求別人必須得讓著自己,必須要為自己的孩子考慮。

但是家長的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認為,他人讓著自己是一件很平常或者說應該的事。即便是一件不得不給他人添麻煩的事情上,家長也一定要跟孩子講好事情經過,讓孩子意識到尋求他人的幫助,應該是要以他人的想法來考慮的,從而提升孩子的道德感

"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了,小孩子總是會無緣無故地大哭,搞得家長們都手足無措的。

但是實際上,小孩子們大哭並不是真的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有些時候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既定秩序被打亂了,所以他們才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情緒。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孩子的“秩序感”很明顯

孩子在兩三歲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秩序感,而孩子們自身的秩序感,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長也能輕易的發現:

比如有些時候孩子在走路時一定要走某一條固定的路線,只踩板磚的空隙或者是走直線;

比如玩具擺放的順序或者是拿玩具的順序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而一旦孩子自身的秩序感被打破,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的不安。甚至會不停地哭鬧,要求重來。

但是,很多的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只是太小,莫名其妙的哭鬧都是正常現象。

孩子的“秩序感”很重要

秩序感雖然是孩子哭鬧的源頭,但是實際上,孩子有秩序感也稱的上是一件好事。孩子有秩序感,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第一,孩子變得自律

對有秩序感的孩子來說,這相當於給自己定了一個底線。孩子自身有序感,會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線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這樣也能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律。

第二,出現道德行為

孩子自身有秩序感,那麼對於社會的秩序接受度也會更高。甚至很多秩序感良好的孩子,不需要家長的過多教導和引導,自己就能準確地做出一些道德行為,比如排隊、不插隊等等。孩子對社會秩序有著極高的接受度,這在孩子道德養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三,不易衝動

孩子自身有良好的秩序感,那麼孩子本身面對事情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冷靜,不會輕易的被他人的語言誤導或者誘導。

秩序感可以控制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出現衝動的行為,所以有秩序感也是孩子不易衝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也不是說孩子有秩序感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家長也需要注意,有些時候秩序感不一定好,反而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影響。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破窗效應”

在犯罪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破窗效應。

這其實指的就是在一個環境中,如果出現了不良的現象且人們放任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會誘使其他的人進行效仿。

比如一棟建築,如果窗子破了之後沒有修理好,那麼慢慢的,就會有更多被破壞的窗戶出現,甚至變本加厲的,會出現一系列的犯罪行為。

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也很常見,比如越是乾淨的大街保持得越好,因為人們會自覺地不亂丟東西。但是非常髒亂的大街,人們覺得丟垃圾是理所當然,大街就會越來越髒。

而孩子的秩序感,如果沒有家長的家引導,對其有一個道德上的約束,就很可能導致孩子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

沒有道德底線的秩序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和犯罪預備役沒有多大的區別。

因為孩子只是空有秩序感,而沒有該有的道德感,所以當他們處在一個混亂的環境當中時,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將他人所做的事情當做一件正常的事情,從而去效仿。

而在孩子本人的心中,甚至還意識不到這種行為其實是錯誤的。相反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遵守了秩序,因為別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是正確的。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的成長和生活中面對誘導和誘惑時,也會更加難以抗拒,很容易因為環境的問題而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如何不讓孩子“破窗”?

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引導孩子,不要任其破窗呢?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秩序感。

一,穩定的照料者形成穩定關係

有些工作過於繁忙的家長,總是將孩子寄託在親戚朋友家裡,或者爺爺奶奶家裡。如果長期是這樣,對孩子雖然有影響,但是也不至於太大。

可是有一些家長卻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原因,三天兩頭地就把孩子放在不同的地方,或者是經常帶著孩子轉學轉校等等。

對於尚且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還處於穩定三觀的時期,周圍環境對他們的觀點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不斷的改變周圍環境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一種迷茫感,對於秩序感也沒有正確的認識。

二,保證家裡的整潔環境,做事有規矩,給孩子心理暗示

周圍環境對於三觀尚且在塑造當中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家庭又是孩子最常處於的環境,所以家庭的氛圍對於給孩子正確的秩序觀念是極其重要的。

家長保證家裡的環境整潔,做事有規有矩,不僅僅是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也是給孩子強烈的心理暗示,瞭解到何為正確的秩序。同時,這樣才不會導致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說一套做一套,讓孩子出現心理落差。

三,以身作則

家長需要注意,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都一定要讓自己保持正確的秩序觀念。就像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僅是說說而已,也要保證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而一旦兩者之間出現了偏差,那麼在孩子心中不但會產生一種迷茫感,不知道該相信家長的行為還是該相信家長的言語,同時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信任崩塌

同樣的,家長以身作則,其實也是在教育家長自己。

四,不要隨便給別人添麻煩

現在有很多的熊家長,總是仗著自己有一個孩子,就要求別人必須得讓著自己,必須要為自己的孩子考慮。

但是家長的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認為,他人讓著自己是一件很平常或者說應該的事。即便是一件不得不給他人添麻煩的事情上,家長也一定要跟孩子講好事情經過,讓孩子意識到尋求他人的幫助,應該是要以他人的想法來考慮的,從而提升孩子的道德感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但父母不要任其“破窗”

孩子的“秩序感”教育要把握時機

我們總是能在街上看到很多不愛排隊的人,每次看到這些插隊的人,大家心裡想的應該都是這個人太沒有教養了吧?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也許自己的錯誤教育,很可能導致自己的孩子未來也變成這樣的人呢?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不休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時疏忽就錯過了教育孩子自己的最佳時機

一旦孩子出現了秩序感這個概念,家長就要加以引導,避免孩子出現錯誤的傾向。

孩子開始有秩序感的意識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這取決於孩子的秩序感究竟是大眾認可的、有社會道德的秩序感,還是單純的以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為主的主觀的秩序感。

在孩子剛開始出現秩序感的時候,其實大部分的都是後者,而在父母的教育下慢慢的變成前者,所以家庭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同時,各位家長還是應該放下對孩子的錯誤理解了,很多家長之所以錯過這個時機,都是因為她們認為孩子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所以根本沒有把孩子的哭鬧和其他的方面聯繫起來,以至於錯過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關於孩子的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就應該認可孩子的獨立性 ,認可孩子已經是一個擁有思考能力的人的,而區別只在於,孩子的思考能力還不如成年人那麼完善而已。

我是錦鯉媽咪,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孕嬰師,多平臺簽約作者。關注我,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發私信,我會及時回覆。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讓身為家長的你豁然開朗,在育兒的路上不再孤獨。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