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不完美媽媽 敏感期 文章 家庭教育 讀書 技術 尼莫媽媽日記 2019-09-17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鄰居家小丁很是熱鬧,他家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孃家串門,幾個小孩子呆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我看到霖霖的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口,雖然總是安靜地在玩耍。

霖霖說:"我家孩子現在已經三歲多了,可以話卻不會說幾句,平時在家也是不願意開口的,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地說話。"接著又說:"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說話急不來,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的,現在真是後悔,帶去醫院檢查也是說身體是沒什麼問題,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引導孩子說話。"

小丁叔叔這個時候說話了:"他們家真是,都沒統一用語,我女兒用潮汕話,公婆卻是用貴州話,我女婿又是用的普通話,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沒有比較穩定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總是無法適從,現在一句話都不會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都是存在很多理解誤區的,孩子的語言教育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父母引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稍有不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對於霖霖的心情我們也是很能理解的,做父母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耳聽到孩子叫自己"爸爸"、"媽媽"。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周邊也有一些孩子說話晚、講不清,他們能聽得懂大家在說的內容,但是卻說不出來。有的孩子甚至到3、4歲還不能清楚的完整地說一句話或是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爸媽們怎麼坐得住?

其實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很有可能父母自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詳細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鄰居家小丁很是熱鬧,他家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孃家串門,幾個小孩子呆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我看到霖霖的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口,雖然總是安靜地在玩耍。

霖霖說:"我家孩子現在已經三歲多了,可以話卻不會說幾句,平時在家也是不願意開口的,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地說話。"接著又說:"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說話急不來,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的,現在真是後悔,帶去醫院檢查也是說身體是沒什麼問題,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引導孩子說話。"

小丁叔叔這個時候說話了:"他們家真是,都沒統一用語,我女兒用潮汕話,公婆卻是用貴州話,我女婿又是用的普通話,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沒有比較穩定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總是無法適從,現在一句話都不會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都是存在很多理解誤區的,孩子的語言教育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父母引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稍有不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對於霖霖的心情我們也是很能理解的,做父母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耳聽到孩子叫自己"爸爸"、"媽媽"。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周邊也有一些孩子說話晚、講不清,他們能聽得懂大家在說的內容,但是卻說不出來。有的孩子甚至到3、4歲還不能清楚的完整地說一句話或是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爸媽們怎麼坐得住?

其實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很有可能父母自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詳細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要抓住敏感期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總是存在理解誤區,認為"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可是這個過程真的如此自然嗎?其實不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環境等,如果沒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那麼孩子就很難掌握正常的溝通能力。

其實,雖然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但語言敏感期卻是共同存在的,在不同階段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有所瞭解,這樣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大有助益。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1歲之前)和語言期(1到3歲)。

在嬰兒時期,孩子在6個月左右就能簡單發出一些單音,1歲以後能簡單說幾個詞,其中7-12個月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家長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平時穿衣、餵奶或是親子閱讀的時候多加"語言",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或是認為這種交流沒有作用,其實無形之中幫助孩子形成語感。

在語言期,孩子慢慢地會用手勢和口語跟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慢慢地過渡到簡單音節交流,到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就基本掌握口語對話能力,對語言表達很有興趣。過了三歲,孩子慢慢進入語言發展的技術階段,開始不斷地積累詞彙量,慢慢地可以說出比較複雜的語言了。

從出生聽到、簡單模仿,再到明白語言的意義,在到最後的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交流,是一個複雜、"刻意"的過程。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鄰居家小丁很是熱鬧,他家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孃家串門,幾個小孩子呆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我看到霖霖的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口,雖然總是安靜地在玩耍。

霖霖說:"我家孩子現在已經三歲多了,可以話卻不會說幾句,平時在家也是不願意開口的,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地說話。"接著又說:"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說話急不來,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的,現在真是後悔,帶去醫院檢查也是說身體是沒什麼問題,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引導孩子說話。"

小丁叔叔這個時候說話了:"他們家真是,都沒統一用語,我女兒用潮汕話,公婆卻是用貴州話,我女婿又是用的普通話,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沒有比較穩定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總是無法適從,現在一句話都不會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都是存在很多理解誤區的,孩子的語言教育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父母引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稍有不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對於霖霖的心情我們也是很能理解的,做父母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耳聽到孩子叫自己"爸爸"、"媽媽"。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周邊也有一些孩子說話晚、講不清,他們能聽得懂大家在說的內容,但是卻說不出來。有的孩子甚至到3、4歲還不能清楚的完整地說一句話或是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爸媽們怎麼坐得住?

其實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很有可能父母自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詳細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要抓住敏感期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總是存在理解誤區,認為"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可是這個過程真的如此自然嗎?其實不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環境等,如果沒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那麼孩子就很難掌握正常的溝通能力。

其實,雖然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但語言敏感期卻是共同存在的,在不同階段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有所瞭解,這樣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大有助益。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1歲之前)和語言期(1到3歲)。

在嬰兒時期,孩子在6個月左右就能簡單發出一些單音,1歲以後能簡單說幾個詞,其中7-12個月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家長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平時穿衣、餵奶或是親子閱讀的時候多加"語言",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或是認為這種交流沒有作用,其實無形之中幫助孩子形成語感。

在語言期,孩子慢慢地會用手勢和口語跟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慢慢地過渡到簡單音節交流,到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就基本掌握口語對話能力,對語言表達很有興趣。過了三歲,孩子慢慢進入語言發展的技術階段,開始不斷地積累詞彙量,慢慢地可以說出比較複雜的語言了。

從出生聽到、簡單模仿,再到明白語言的意義,在到最後的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交流,是一個複雜、"刻意"的過程。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說話晚是因為誤入"語言雷區":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大,排除了生理因素,如果孩子照樣出現說話晚、說不清的問題,那麼問題很可能在父母身上,父母誤入"語言雷區"。下面就有家長常踩的的4種“語言雷區”:

1、家人很少和孩子說話:孩子聽不懂

家人總是認為孩子小、聽不懂,因此就總是很少開口和孩子說話。事實上,說話需要有適當的引導,語言就是通過溝通、交流來掌握的。孩子其實在出生後就不斷地"學習語言",說的越多孩子就"懂得越多"。如果家人總是不愛說話、交流太少,或者語速過快,導致孩子聽不清又聽不懂,沒有示範與鼓勵。

2、總是幫孩子回答問題:孩子不會說

有時候,孩子的能力是被父母的過分善解人意破壞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會說話,因此他們經常在孩子簡單的"發音"或是手勢的引導下就迅速地反應,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機會,這慢慢地讓孩子形成了壞習慣,不願意費力氣去開口說話,缺少了"語言輸出"的機會,那麼孩子自然會在語言發展方面慢一些。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鄰居家小丁很是熱鬧,他家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孃家串門,幾個小孩子呆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我看到霖霖的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口,雖然總是安靜地在玩耍。

霖霖說:"我家孩子現在已經三歲多了,可以話卻不會說幾句,平時在家也是不願意開口的,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地說話。"接著又說:"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說話急不來,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的,現在真是後悔,帶去醫院檢查也是說身體是沒什麼問題,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引導孩子說話。"

小丁叔叔這個時候說話了:"他們家真是,都沒統一用語,我女兒用潮汕話,公婆卻是用貴州話,我女婿又是用的普通話,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沒有比較穩定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總是無法適從,現在一句話都不會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都是存在很多理解誤區的,孩子的語言教育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父母引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稍有不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對於霖霖的心情我們也是很能理解的,做父母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耳聽到孩子叫自己"爸爸"、"媽媽"。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周邊也有一些孩子說話晚、講不清,他們能聽得懂大家在說的內容,但是卻說不出來。有的孩子甚至到3、4歲還不能清楚的完整地說一句話或是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爸媽們怎麼坐得住?

其實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很有可能父母自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詳細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要抓住敏感期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總是存在理解誤區,認為"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可是這個過程真的如此自然嗎?其實不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環境等,如果沒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那麼孩子就很難掌握正常的溝通能力。

其實,雖然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但語言敏感期卻是共同存在的,在不同階段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有所瞭解,這樣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大有助益。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1歲之前)和語言期(1到3歲)。

在嬰兒時期,孩子在6個月左右就能簡單發出一些單音,1歲以後能簡單說幾個詞,其中7-12個月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家長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平時穿衣、餵奶或是親子閱讀的時候多加"語言",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或是認為這種交流沒有作用,其實無形之中幫助孩子形成語感。

在語言期,孩子慢慢地會用手勢和口語跟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慢慢地過渡到簡單音節交流,到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就基本掌握口語對話能力,對語言表達很有興趣。過了三歲,孩子慢慢進入語言發展的技術階段,開始不斷地積累詞彙量,慢慢地可以說出比較複雜的語言了。

從出生聽到、簡單模仿,再到明白語言的意義,在到最後的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交流,是一個複雜、"刻意"的過程。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說話晚是因為誤入"語言雷區":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大,排除了生理因素,如果孩子照樣出現說話晚、說不清的問題,那麼問題很可能在父母身上,父母誤入"語言雷區"。下面就有家長常踩的的4種“語言雷區”:

1、家人很少和孩子說話:孩子聽不懂

家人總是認為孩子小、聽不懂,因此就總是很少開口和孩子說話。事實上,說話需要有適當的引導,語言就是通過溝通、交流來掌握的。孩子其實在出生後就不斷地"學習語言",說的越多孩子就"懂得越多"。如果家人總是不愛說話、交流太少,或者語速過快,導致孩子聽不清又聽不懂,沒有示範與鼓勵。

2、總是幫孩子回答問題:孩子不會說

有時候,孩子的能力是被父母的過分善解人意破壞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會說話,因此他們經常在孩子簡單的"發音"或是手勢的引導下就迅速地反應,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機會,這慢慢地讓孩子形成了壞習慣,不願意費力氣去開口說話,缺少了"語言輸出"的機會,那麼孩子自然會在語言發展方面慢一些。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3、舌頭機能發育不健全:孩子不會嚼

孩子想要好好說話,和自身的身體機能還是有很大關聯的,不管是吃飯、說話,都是需要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進行協調配合。如果家人總是給孩子很容易吞嚥的食物,那麼孩子自然就很少鍛鍊口腔咀嚼能力,導致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協調差,語言表達不順暢,影響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4、沒有統一語言的教育:孩子很混亂

雖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但是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大家庭裡,父母、長輩都是用著自己的家鄉話,這樣使得家庭語言環境繁雜,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也讓孩子很困惑,不知道要學誰的比較好。沒有統一的學習環境,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難度增大,混來混去,最後什麼都學了一點,卻無法完整地進行表達,這樣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使開口講話的時間延遲。更為嚴重的影響是這樣的多語言環境可能讓孩子變成"啞巴",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鄰居家小丁很是熱鬧,他家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孃家串門,幾個小孩子呆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我看到霖霖的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口,雖然總是安靜地在玩耍。

霖霖說:"我家孩子現在已經三歲多了,可以話卻不會說幾句,平時在家也是不願意開口的,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地說話。"接著又說:"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說話急不來,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的,現在真是後悔,帶去醫院檢查也是說身體是沒什麼問題,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引導孩子說話。"

小丁叔叔這個時候說話了:"他們家真是,都沒統一用語,我女兒用潮汕話,公婆卻是用貴州話,我女婿又是用的普通話,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沒有比較穩定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總是無法適從,現在一句話都不會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都是存在很多理解誤區的,孩子的語言教育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父母引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稍有不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對於霖霖的心情我們也是很能理解的,做父母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耳聽到孩子叫自己"爸爸"、"媽媽"。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周邊也有一些孩子說話晚、講不清,他們能聽得懂大家在說的內容,但是卻說不出來。有的孩子甚至到3、4歲還不能清楚的完整地說一句話或是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爸媽們怎麼坐得住?

其實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很有可能父母自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詳細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要抓住敏感期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總是存在理解誤區,認為"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可是這個過程真的如此自然嗎?其實不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環境等,如果沒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那麼孩子就很難掌握正常的溝通能力。

其實,雖然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但語言敏感期卻是共同存在的,在不同階段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有所瞭解,這樣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大有助益。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1歲之前)和語言期(1到3歲)。

在嬰兒時期,孩子在6個月左右就能簡單發出一些單音,1歲以後能簡單說幾個詞,其中7-12個月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家長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平時穿衣、餵奶或是親子閱讀的時候多加"語言",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或是認為這種交流沒有作用,其實無形之中幫助孩子形成語感。

在語言期,孩子慢慢地會用手勢和口語跟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慢慢地過渡到簡單音節交流,到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就基本掌握口語對話能力,對語言表達很有興趣。過了三歲,孩子慢慢進入語言發展的技術階段,開始不斷地積累詞彙量,慢慢地可以說出比較複雜的語言了。

從出生聽到、簡單模仿,再到明白語言的意義,在到最後的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交流,是一個複雜、"刻意"的過程。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說話晚是因為誤入"語言雷區":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大,排除了生理因素,如果孩子照樣出現說話晚、說不清的問題,那麼問題很可能在父母身上,父母誤入"語言雷區"。下面就有家長常踩的的4種“語言雷區”:

1、家人很少和孩子說話:孩子聽不懂

家人總是認為孩子小、聽不懂,因此就總是很少開口和孩子說話。事實上,說話需要有適當的引導,語言就是通過溝通、交流來掌握的。孩子其實在出生後就不斷地"學習語言",說的越多孩子就"懂得越多"。如果家人總是不愛說話、交流太少,或者語速過快,導致孩子聽不清又聽不懂,沒有示範與鼓勵。

2、總是幫孩子回答問題:孩子不會說

有時候,孩子的能力是被父母的過分善解人意破壞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會說話,因此他們經常在孩子簡單的"發音"或是手勢的引導下就迅速地反應,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機會,這慢慢地讓孩子形成了壞習慣,不願意費力氣去開口說話,缺少了"語言輸出"的機會,那麼孩子自然會在語言發展方面慢一些。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3、舌頭機能發育不健全:孩子不會嚼

孩子想要好好說話,和自身的身體機能還是有很大關聯的,不管是吃飯、說話,都是需要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進行協調配合。如果家人總是給孩子很容易吞嚥的食物,那麼孩子自然就很少鍛鍊口腔咀嚼能力,導致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協調差,語言表達不順暢,影響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4、沒有統一語言的教育:孩子很混亂

雖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但是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大家庭裡,父母、長輩都是用著自己的家鄉話,這樣使得家庭語言環境繁雜,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也讓孩子很困惑,不知道要學誰的比較好。沒有統一的學習環境,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難度增大,混來混去,最後什麼都學了一點,卻無法完整地進行表達,這樣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使開口講話的時間延遲。更為嚴重的影響是這樣的多語言環境可能讓孩子變成"啞巴",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的"語言能力"也需刻意培養

雖然孩子的語言發展有著自己的規律,但是也需要父母和家庭的引導,語言的學習也是需要"刻意"培養的。

1、正確看待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

父母要擺正心態,正視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這不是自然的過程,需要父母正視,小心踩到語言教育的"雷區",語言啟蒙對於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很有必要,父母需要從小抓起。

2、抓住"語言敏感期"的教育時機。

孩子的語言教育有敏感期,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去引導孩子,多給孩子創造語言表達的機會,例如在孩子對食物感興趣的時候,問問他"你要什麼""寶寶要奶瓶嗎",用簡單引導和互動來幫助寶寶語言的發展。

不要總是理解孩子的意思,而要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表達,引導孩子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正面的體驗,這樣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引導,才能讓孩子慢慢地喜歡上表達。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鄰居家小丁很是熱鬧,他家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孃家串門,幾個小孩子呆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我看到霖霖的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口,雖然總是安靜地在玩耍。

霖霖說:"我家孩子現在已經三歲多了,可以話卻不會說幾句,平時在家也是不願意開口的,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地說話。"接著又說:"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說話急不來,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的,現在真是後悔,帶去醫院檢查也是說身體是沒什麼問題,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引導孩子說話。"

小丁叔叔這個時候說話了:"他們家真是,都沒統一用語,我女兒用潮汕話,公婆卻是用貴州話,我女婿又是用的普通話,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沒有比較穩定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總是無法適從,現在一句話都不會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都是存在很多理解誤區的,孩子的語言教育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父母引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稍有不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對於霖霖的心情我們也是很能理解的,做父母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耳聽到孩子叫自己"爸爸"、"媽媽"。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周邊也有一些孩子說話晚、講不清,他們能聽得懂大家在說的內容,但是卻說不出來。有的孩子甚至到3、4歲還不能清楚的完整地說一句話或是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爸媽們怎麼坐得住?

其實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很有可能父母自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詳細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要抓住敏感期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總是存在理解誤區,認為"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可是這個過程真的如此自然嗎?其實不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環境等,如果沒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那麼孩子就很難掌握正常的溝通能力。

其實,雖然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但語言敏感期卻是共同存在的,在不同階段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有所瞭解,這樣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大有助益。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1歲之前)和語言期(1到3歲)。

在嬰兒時期,孩子在6個月左右就能簡單發出一些單音,1歲以後能簡單說幾個詞,其中7-12個月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家長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平時穿衣、餵奶或是親子閱讀的時候多加"語言",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或是認為這種交流沒有作用,其實無形之中幫助孩子形成語感。

在語言期,孩子慢慢地會用手勢和口語跟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慢慢地過渡到簡單音節交流,到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就基本掌握口語對話能力,對語言表達很有興趣。過了三歲,孩子慢慢進入語言發展的技術階段,開始不斷地積累詞彙量,慢慢地可以說出比較複雜的語言了。

從出生聽到、簡單模仿,再到明白語言的意義,在到最後的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交流,是一個複雜、"刻意"的過程。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說話晚是因為誤入"語言雷區":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大,排除了生理因素,如果孩子照樣出現說話晚、說不清的問題,那麼問題很可能在父母身上,父母誤入"語言雷區"。下面就有家長常踩的的4種“語言雷區”:

1、家人很少和孩子說話:孩子聽不懂

家人總是認為孩子小、聽不懂,因此就總是很少開口和孩子說話。事實上,說話需要有適當的引導,語言就是通過溝通、交流來掌握的。孩子其實在出生後就不斷地"學習語言",說的越多孩子就"懂得越多"。如果家人總是不愛說話、交流太少,或者語速過快,導致孩子聽不清又聽不懂,沒有示範與鼓勵。

2、總是幫孩子回答問題:孩子不會說

有時候,孩子的能力是被父母的過分善解人意破壞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會說話,因此他們經常在孩子簡單的"發音"或是手勢的引導下就迅速地反應,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機會,這慢慢地讓孩子形成了壞習慣,不願意費力氣去開口說話,缺少了"語言輸出"的機會,那麼孩子自然會在語言發展方面慢一些。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3、舌頭機能發育不健全:孩子不會嚼

孩子想要好好說話,和自身的身體機能還是有很大關聯的,不管是吃飯、說話,都是需要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進行協調配合。如果家人總是給孩子很容易吞嚥的食物,那麼孩子自然就很少鍛鍊口腔咀嚼能力,導致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協調差,語言表達不順暢,影響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4、沒有統一語言的教育:孩子很混亂

雖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但是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大家庭裡,父母、長輩都是用著自己的家鄉話,這樣使得家庭語言環境繁雜,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也讓孩子很困惑,不知道要學誰的比較好。沒有統一的學習環境,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難度增大,混來混去,最後什麼都學了一點,卻無法完整地進行表達,這樣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使開口講話的時間延遲。更為嚴重的影響是這樣的多語言環境可能讓孩子變成"啞巴",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的"語言能力"也需刻意培養

雖然孩子的語言發展有著自己的規律,但是也需要父母和家庭的引導,語言的學習也是需要"刻意"培養的。

1、正確看待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

父母要擺正心態,正視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這不是自然的過程,需要父母正視,小心踩到語言教育的"雷區",語言啟蒙對於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很有必要,父母需要從小抓起。

2、抓住"語言敏感期"的教育時機。

孩子的語言教育有敏感期,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去引導孩子,多給孩子創造語言表達的機會,例如在孩子對食物感興趣的時候,問問他"你要什麼""寶寶要奶瓶嗎",用簡單引導和互動來幫助寶寶語言的發展。

不要總是理解孩子的意思,而要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表達,引導孩子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正面的體驗,這樣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引導,才能讓孩子慢慢地喜歡上表達。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3、父母和家人要多和孩子說話。

家長和家人其實就是孩子最好的語言啟蒙老師,因此家長們一定要和寶寶多說話、多溝通,引導孩子不斷地進行反覆練習,讓自己先變成"話癆"。其實這樣的過程並不難,在日常的生活中,家人可以儘可能多地和孩子介紹遇到的每一個事物,不要總是說孩子聽不懂,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訓練孩子的語感,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4、多讓孩子進行咀嚼練習,訓練機體能力。

孩子就算還沒長牙,他們的牙床也是可以用來幫助啃咬和咀嚼的。因此父母在給孩子添加輔食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吃流食、吃糊糊,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需要和吸收能力,慢慢地給孩子增加一些"粗糙"的食物,給孩子鍛鍊咀嚼和口腔肌肉的機會。

孩子的語言學習需要家庭的好好引導,即使出現問題,父母也要多點耐心,和孩子進行溫和的交流,讓孩子獲得自信和動力。父母都是不小心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那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語言環境、適當鍛鍊的機會,主動地和寶寶多交流,孩子就能慢慢地愛上開口說話的。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鄰居家小丁很是熱鬧,他家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孃家串門,幾個小孩子呆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我看到霖霖的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口,雖然總是安靜地在玩耍。

霖霖說:"我家孩子現在已經三歲多了,可以話卻不會說幾句,平時在家也是不願意開口的,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地說話。"接著又說:"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說話急不來,也不用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的,現在真是後悔,帶去醫院檢查也是說身體是沒什麼問題,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引導孩子說話。"

小丁叔叔這個時候說話了:"他們家真是,都沒統一用語,我女兒用潮汕話,公婆卻是用貴州話,我女婿又是用的普通話,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沒有比較穩定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總是無法適從,現在一句話都不會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都是存在很多理解誤區的,孩子的語言教育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父母引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稍有不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對於霖霖的心情我們也是很能理解的,做父母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耳聽到孩子叫自己"爸爸"、"媽媽"。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周邊也有一些孩子說話晚、講不清,他們能聽得懂大家在說的內容,但是卻說不出來。有的孩子甚至到3、4歲還不能清楚的完整地說一句話或是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爸媽們怎麼坐得住?

其實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很有可能父母自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詳細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要抓住敏感期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總是存在理解誤區,認為"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可是這個過程真的如此自然嗎?其實不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環境等,如果沒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那麼孩子就很難掌握正常的溝通能力。

其實,雖然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但語言敏感期卻是共同存在的,在不同階段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有所瞭解,這樣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大有助益。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1歲之前)和語言期(1到3歲)。

在嬰兒時期,孩子在6個月左右就能簡單發出一些單音,1歲以後能簡單說幾個詞,其中7-12個月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家長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平時穿衣、餵奶或是親子閱讀的時候多加"語言",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或是認為這種交流沒有作用,其實無形之中幫助孩子形成語感。

在語言期,孩子慢慢地會用手勢和口語跟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慢慢地過渡到簡單音節交流,到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就基本掌握口語對話能力,對語言表達很有興趣。過了三歲,孩子慢慢進入語言發展的技術階段,開始不斷地積累詞彙量,慢慢地可以說出比較複雜的語言了。

從出生聽到、簡單模仿,再到明白語言的意義,在到最後的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交流,是一個複雜、"刻意"的過程。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說話晚是因為誤入"語言雷區":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大,排除了生理因素,如果孩子照樣出現說話晚、說不清的問題,那麼問題很可能在父母身上,父母誤入"語言雷區"。下面就有家長常踩的的4種“語言雷區”:

1、家人很少和孩子說話:孩子聽不懂

家人總是認為孩子小、聽不懂,因此就總是很少開口和孩子說話。事實上,說話需要有適當的引導,語言就是通過溝通、交流來掌握的。孩子其實在出生後就不斷地"學習語言",說的越多孩子就"懂得越多"。如果家人總是不愛說話、交流太少,或者語速過快,導致孩子聽不清又聽不懂,沒有示範與鼓勵。

2、總是幫孩子回答問題:孩子不會說

有時候,孩子的能力是被父母的過分善解人意破壞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會說話,因此他們經常在孩子簡單的"發音"或是手勢的引導下就迅速地反應,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機會,這慢慢地讓孩子形成了壞習慣,不願意費力氣去開口說話,缺少了"語言輸出"的機會,那麼孩子自然會在語言發展方面慢一些。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3、舌頭機能發育不健全:孩子不會嚼

孩子想要好好說話,和自身的身體機能還是有很大關聯的,不管是吃飯、說話,都是需要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進行協調配合。如果家人總是給孩子很容易吞嚥的食物,那麼孩子自然就很少鍛鍊口腔咀嚼能力,導致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協調差,語言表達不順暢,影響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4、沒有統一語言的教育:孩子很混亂

雖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但是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大家庭裡,父母、長輩都是用著自己的家鄉話,這樣使得家庭語言環境繁雜,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也讓孩子很困惑,不知道要學誰的比較好。沒有統一的學習環境,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難度增大,混來混去,最後什麼都學了一點,卻無法完整地進行表達,這樣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使開口講話的時間延遲。更為嚴重的影響是這樣的多語言環境可能讓孩子變成"啞巴",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孩子的"語言能力"也需刻意培養

雖然孩子的語言發展有著自己的規律,但是也需要父母和家庭的引導,語言的學習也是需要"刻意"培養的。

1、正確看待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

父母要擺正心態,正視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這不是自然的過程,需要父母正視,小心踩到語言教育的"雷區",語言啟蒙對於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很有必要,父母需要從小抓起。

2、抓住"語言敏感期"的教育時機。

孩子的語言教育有敏感期,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去引導孩子,多給孩子創造語言表達的機會,例如在孩子對食物感興趣的時候,問問他"你要什麼""寶寶要奶瓶嗎",用簡單引導和互動來幫助寶寶語言的發展。

不要總是理解孩子的意思,而要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表達,引導孩子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正面的體驗,這樣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引導,才能讓孩子慢慢地喜歡上表達。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3、父母和家人要多和孩子說話。

家長和家人其實就是孩子最好的語言啟蒙老師,因此家長們一定要和寶寶多說話、多溝通,引導孩子不斷地進行反覆練習,讓自己先變成"話癆"。其實這樣的過程並不難,在日常的生活中,家人可以儘可能多地和孩子介紹遇到的每一個事物,不要總是說孩子聽不懂,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訓練孩子的語感,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4、多讓孩子進行咀嚼練習,訓練機體能力。

孩子就算還沒長牙,他們的牙床也是可以用來幫助啃咬和咀嚼的。因此父母在給孩子添加輔食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吃流食、吃糊糊,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需要和吸收能力,慢慢地給孩子增加一些"粗糙"的食物,給孩子鍛鍊咀嚼和口腔肌肉的機會。

孩子的語言學習需要家庭的好好引導,即使出現問題,父母也要多點耐心,和孩子進行溫和的交流,讓孩子獲得自信和動力。父母都是不小心就踩到孩子語言教育的雷區,那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給孩子創造適宜的語言環境、適當鍛鍊的機會,主動地和寶寶多交流,孩子就能慢慢地愛上開口說話的。

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大多是因父母踩了“語言雷區”,你有嗎?

我是尼莫媽媽日記,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