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

一媽媽問我說,和孩子玩遊戲到底該不該讓著孩子?我讓她說說詳細情況,她介紹說:比如和孩子玩猜猜看遊戲,只能孩子贏,如果媽媽贏了,孩子就會不高興。媽媽瞭解孩子的脾性就總是讓著孩子,但爸爸覺得這樣做不妥當,偶爾和孩子玩遊戲,也不會故意輸給孩子,這不,早兩天,一家三口去小區會所喝早茶,等位的時候爸爸和孩子玩了盤跳棋,孩子輸了,結果在公共場合就孩子大哭大鬧。夫妻倆都很生氣:媽媽怪爸爸沒讓著孩子點,爸爸怪媽媽平時太慣孩子了,才導致孩子輸不起。

現在,確實有太多的孩子輸不起了,很多孩子一捱罵就傷心、成績一排名就氣餒,甚至自殘、自殺。

前不久就有新聞爆出:

廣州中大附屬雅寶學校高二一名16歲的學生在被老師批評後,情緒激動,衝動跳樓。醫生說,孩子已經腦死亡。江蘇淮安一10歲男孩,因瑣事與其雙胞胎哥哥發生爭吵後用布條系在床樑上自縊身亡。

看到這些新聞,評論中總有網友們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什麼是心理彈性?

"

一媽媽問我說,和孩子玩遊戲到底該不該讓著孩子?我讓她說說詳細情況,她介紹說:比如和孩子玩猜猜看遊戲,只能孩子贏,如果媽媽贏了,孩子就會不高興。媽媽瞭解孩子的脾性就總是讓著孩子,但爸爸覺得這樣做不妥當,偶爾和孩子玩遊戲,也不會故意輸給孩子,這不,早兩天,一家三口去小區會所喝早茶,等位的時候爸爸和孩子玩了盤跳棋,孩子輸了,結果在公共場合就孩子大哭大鬧。夫妻倆都很生氣:媽媽怪爸爸沒讓著孩子點,爸爸怪媽媽平時太慣孩子了,才導致孩子輸不起。

現在,確實有太多的孩子輸不起了,很多孩子一捱罵就傷心、成績一排名就氣餒,甚至自殘、自殺。

前不久就有新聞爆出:

廣州中大附屬雅寶學校高二一名16歲的學生在被老師批評後,情緒激動,衝動跳樓。醫生說,孩子已經腦死亡。江蘇淮安一10歲男孩,因瑣事與其雙胞胎哥哥發生爭吵後用布條系在床樑上自縊身亡。

看到這些新聞,評論中總有網友們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什麼是心理彈性?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resilience)又譯為抗逆力、復原力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nthony提出。指的是主體(人)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即壓力、逆境,如父母離婚、家庭經濟苦難或者創傷經歷等)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通俗地說,也就是指個人在壓力或逆境下表現出的一種良好的個人品質或能力。心理彈性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可以說心理彈性保護和促進了人一生的發展。

心理彈性對於兒童青少年的意義:

1. 大量研究已表明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聯繫。心理彈性會使人快速有效地恢復最初的情緒、認知狀態,就如同人生病後我們的身體能夠自動恢復。同時心理彈性還能起到類似於免疫力的屏障作用,可以使人在面對處境不利時保持原有的健康水平。 它能夠促使人關注的點放在發展有利資源,讓人們通過更多的積極體驗促進心理健康。

2. 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兒童青少年能夠更好地尋求和建立有效人際關係、獲取社會支持資源以有效應對嚴重壓力/逆境。研究表明這樣的孩子對人際關係有更準確的認知而且對於中性情境人際關係性質認知具有明顯的積極偏向,這有利於他們需求幫助。若孩子能夠正確判斷人 際關係,那麼他在請求他人幫助時就更可能知道如何合宜切入,主要向誰發出幫助請求,以及如何發出請求。

3. 心理彈性有助於孩子們更好的面對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提升創新能力。孩子的成長可能不經歷失敗。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也是創新的必經之路。谷歌公司的創新9條原則中就有兩條直接與失敗相關。第5條原則鼓勵員工“經常性地和儘早地”去嘗試不同的事物而無需等到一切皆完美;第8條強調則更直接指出“好好失敗”,“你可以自豪地失敗”。

"

一媽媽問我說,和孩子玩遊戲到底該不該讓著孩子?我讓她說說詳細情況,她介紹說:比如和孩子玩猜猜看遊戲,只能孩子贏,如果媽媽贏了,孩子就會不高興。媽媽瞭解孩子的脾性就總是讓著孩子,但爸爸覺得這樣做不妥當,偶爾和孩子玩遊戲,也不會故意輸給孩子,這不,早兩天,一家三口去小區會所喝早茶,等位的時候爸爸和孩子玩了盤跳棋,孩子輸了,結果在公共場合就孩子大哭大鬧。夫妻倆都很生氣:媽媽怪爸爸沒讓著孩子點,爸爸怪媽媽平時太慣孩子了,才導致孩子輸不起。

現在,確實有太多的孩子輸不起了,很多孩子一捱罵就傷心、成績一排名就氣餒,甚至自殘、自殺。

前不久就有新聞爆出:

廣州中大附屬雅寶學校高二一名16歲的學生在被老師批評後,情緒激動,衝動跳樓。醫生說,孩子已經腦死亡。江蘇淮安一10歲男孩,因瑣事與其雙胞胎哥哥發生爭吵後用布條系在床樑上自縊身亡。

看到這些新聞,評論中總有網友們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什麼是心理彈性?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resilience)又譯為抗逆力、復原力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nthony提出。指的是主體(人)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即壓力、逆境,如父母離婚、家庭經濟苦難或者創傷經歷等)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通俗地說,也就是指個人在壓力或逆境下表現出的一種良好的個人品質或能力。心理彈性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可以說心理彈性保護和促進了人一生的發展。

心理彈性對於兒童青少年的意義:

1. 大量研究已表明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聯繫。心理彈性會使人快速有效地恢復最初的情緒、認知狀態,就如同人生病後我們的身體能夠自動恢復。同時心理彈性還能起到類似於免疫力的屏障作用,可以使人在面對處境不利時保持原有的健康水平。 它能夠促使人關注的點放在發展有利資源,讓人們通過更多的積極體驗促進心理健康。

2. 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兒童青少年能夠更好地尋求和建立有效人際關係、獲取社會支持資源以有效應對嚴重壓力/逆境。研究表明這樣的孩子對人際關係有更準確的認知而且對於中性情境人際關係性質認知具有明顯的積極偏向,這有利於他們需求幫助。若孩子能夠正確判斷人 際關係,那麼他在請求他人幫助時就更可能知道如何合宜切入,主要向誰發出幫助請求,以及如何發出請求。

3. 心理彈性有助於孩子們更好的面對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提升創新能力。孩子的成長可能不經歷失敗。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也是創新的必經之路。谷歌公司的創新9條原則中就有兩條直接與失敗相關。第5條原則鼓勵員工“經常性地和儘早地”去嘗試不同的事物而無需等到一切皆完美;第8條強調則更直接指出“好好失敗”,“你可以自豪地失敗”。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孩子早期心理彈性的發展

其實,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孩子就在發展他們的“心理彈性”,從抬起頭、翻身、爬行,再到走路、說話等等,他們就像“試錯機器”一樣,不斷嘗試、失敗、矯正、再失敗,循環反覆。正是這樣的探索天性最終促使孩子完成上述發展。

比如,孩子在剛開始學吃飯時首先可能還只能將勺子瞄準目標,可能會將食物散落一地甚至搞得一團糟,這個時候千萬要記住讚賞孩子們展露出的“心理彈性”以及不太成功的嘗試(甚至可以拍一兩張照片作為紀念),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失敗、嘗試,孩子最終能較好地掌握自己吃飯這一技能。

又比如,在孩子自己穿衣服這件事上,孩子們會犯無數的錯:穿的襪子不是一雙、左右鞋子穿反、總是扣不好釦子、衣服和褲子不搭等等。這時,父母儘量不要代勞或者批評,在經歷大量有趣的“錯誤 ”後孩子們終會自己獨立穿好衣服。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早期失敗嘗試的重要性,可能會過分保護孩子、讓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做不必要的退縮,並最終壓制孩子 “心理彈性”的發展。

"

一媽媽問我說,和孩子玩遊戲到底該不該讓著孩子?我讓她說說詳細情況,她介紹說:比如和孩子玩猜猜看遊戲,只能孩子贏,如果媽媽贏了,孩子就會不高興。媽媽瞭解孩子的脾性就總是讓著孩子,但爸爸覺得這樣做不妥當,偶爾和孩子玩遊戲,也不會故意輸給孩子,這不,早兩天,一家三口去小區會所喝早茶,等位的時候爸爸和孩子玩了盤跳棋,孩子輸了,結果在公共場合就孩子大哭大鬧。夫妻倆都很生氣:媽媽怪爸爸沒讓著孩子點,爸爸怪媽媽平時太慣孩子了,才導致孩子輸不起。

現在,確實有太多的孩子輸不起了,很多孩子一捱罵就傷心、成績一排名就氣餒,甚至自殘、自殺。

前不久就有新聞爆出:

廣州中大附屬雅寶學校高二一名16歲的學生在被老師批評後,情緒激動,衝動跳樓。醫生說,孩子已經腦死亡。江蘇淮安一10歲男孩,因瑣事與其雙胞胎哥哥發生爭吵後用布條系在床樑上自縊身亡。

看到這些新聞,評論中總有網友們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什麼是心理彈性?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resilience)又譯為抗逆力、復原力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nthony提出。指的是主體(人)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即壓力、逆境,如父母離婚、家庭經濟苦難或者創傷經歷等)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通俗地說,也就是指個人在壓力或逆境下表現出的一種良好的個人品質或能力。心理彈性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可以說心理彈性保護和促進了人一生的發展。

心理彈性對於兒童青少年的意義:

1. 大量研究已表明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聯繫。心理彈性會使人快速有效地恢復最初的情緒、認知狀態,就如同人生病後我們的身體能夠自動恢復。同時心理彈性還能起到類似於免疫力的屏障作用,可以使人在面對處境不利時保持原有的健康水平。 它能夠促使人關注的點放在發展有利資源,讓人們通過更多的積極體驗促進心理健康。

2. 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兒童青少年能夠更好地尋求和建立有效人際關係、獲取社會支持資源以有效應對嚴重壓力/逆境。研究表明這樣的孩子對人際關係有更準確的認知而且對於中性情境人際關係性質認知具有明顯的積極偏向,這有利於他們需求幫助。若孩子能夠正確判斷人 際關係,那麼他在請求他人幫助時就更可能知道如何合宜切入,主要向誰發出幫助請求,以及如何發出請求。

3. 心理彈性有助於孩子們更好的面對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提升創新能力。孩子的成長可能不經歷失敗。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也是創新的必經之路。谷歌公司的創新9條原則中就有兩條直接與失敗相關。第5條原則鼓勵員工“經常性地和儘早地”去嘗試不同的事物而無需等到一切皆完美;第8條強調則更直接指出“好好失敗”,“你可以自豪地失敗”。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孩子早期心理彈性的發展

其實,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孩子就在發展他們的“心理彈性”,從抬起頭、翻身、爬行,再到走路、說話等等,他們就像“試錯機器”一樣,不斷嘗試、失敗、矯正、再失敗,循環反覆。正是這樣的探索天性最終促使孩子完成上述發展。

比如,孩子在剛開始學吃飯時首先可能還只能將勺子瞄準目標,可能會將食物散落一地甚至搞得一團糟,這個時候千萬要記住讚賞孩子們展露出的“心理彈性”以及不太成功的嘗試(甚至可以拍一兩張照片作為紀念),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失敗、嘗試,孩子最終能較好地掌握自己吃飯這一技能。

又比如,在孩子自己穿衣服這件事上,孩子們會犯無數的錯:穿的襪子不是一雙、左右鞋子穿反、總是扣不好釦子、衣服和褲子不搭等等。這時,父母儘量不要代勞或者批評,在經歷大量有趣的“錯誤 ”後孩子們終會自己獨立穿好衣服。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早期失敗嘗試的重要性,可能會過分保護孩子、讓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做不必要的退縮,並最終壓制孩子 “心理彈性”的發展。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成人強加的障礙

成人的一些行為常常會阻礙孩子心理彈性的發展。

擔憂:擔憂會刺激我們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但是有時候對於危害或者失敗的擔憂會蔓延到對孩子來說並美譽多大危險的情況之中。比如,我們看到孩子在想方設法弄清楚如何操作一個玩具時,我們會僅僅因為孩子發了一通脾氣甚至只是看上去不太高興或者沮喪而去幹預,因為我們擔心他會這種沮喪而受到折磨。

過分的擔心會讓我們設置各種各樣認為的邊界來限制孩子去探索。比如,在遊樂場,你總會聽到大人對著孩子喊“別跑”!很多時候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地上有碎玻璃渣或者前面是車水馬龍的大街,而只是擔心孩子跑動摔跤可能擦破皮或者劃傷幾道小口子。

控制:一些父母壓根不能忍讓孩子自己探索試錯。他們會覺得這樣做自己的的權威性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了,因為他們放棄了對孩子的控制。隨著孩子試錯機會的被剝奪,心理彈性也就無法很好發展。

將失敗歸於父母自己:有些父母將 子女所犯的錯誤或者遭遇的挫折視作自己的錯誤,只要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犯了錯,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沒有盡到職責,自身成就比較高的父母在這一點上比較突出,他們不喜歡犯錯、失敗的感覺,看著孩子經歷這些,他們自己會痛苦、難以忍受,因此他們希望孩子規避失敗,這樣也就無法發展孩子心理彈性。

攀比:父母們常常暗暗較勁,誰家的孩子最早學會翻身、獨坐、說話、走路或是在這些父母做得最好。但這樣做很可能會錯誤地將關注點放在第一次嘗試就達成目標上,而不是讓他失敗、學習,最後取得成功。你還很可能會讓孩子將努力僅花費在那些他知道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完成的任務上,而回避那些新的或者挑戰性的活動。

"

一媽媽問我說,和孩子玩遊戲到底該不該讓著孩子?我讓她說說詳細情況,她介紹說:比如和孩子玩猜猜看遊戲,只能孩子贏,如果媽媽贏了,孩子就會不高興。媽媽瞭解孩子的脾性就總是讓著孩子,但爸爸覺得這樣做不妥當,偶爾和孩子玩遊戲,也不會故意輸給孩子,這不,早兩天,一家三口去小區會所喝早茶,等位的時候爸爸和孩子玩了盤跳棋,孩子輸了,結果在公共場合就孩子大哭大鬧。夫妻倆都很生氣:媽媽怪爸爸沒讓著孩子點,爸爸怪媽媽平時太慣孩子了,才導致孩子輸不起。

現在,確實有太多的孩子輸不起了,很多孩子一捱罵就傷心、成績一排名就氣餒,甚至自殘、自殺。

前不久就有新聞爆出:

廣州中大附屬雅寶學校高二一名16歲的學生在被老師批評後,情緒激動,衝動跳樓。醫生說,孩子已經腦死亡。江蘇淮安一10歲男孩,因瑣事與其雙胞胎哥哥發生爭吵後用布條系在床樑上自縊身亡。

看到這些新聞,評論中總有網友們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什麼是心理彈性?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resilience)又譯為抗逆力、復原力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nthony提出。指的是主體(人)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即壓力、逆境,如父母離婚、家庭經濟苦難或者創傷經歷等)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通俗地說,也就是指個人在壓力或逆境下表現出的一種良好的個人品質或能力。心理彈性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可以說心理彈性保護和促進了人一生的發展。

心理彈性對於兒童青少年的意義:

1. 大量研究已表明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聯繫。心理彈性會使人快速有效地恢復最初的情緒、認知狀態,就如同人生病後我們的身體能夠自動恢復。同時心理彈性還能起到類似於免疫力的屏障作用,可以使人在面對處境不利時保持原有的健康水平。 它能夠促使人關注的點放在發展有利資源,讓人們通過更多的積極體驗促進心理健康。

2. 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兒童青少年能夠更好地尋求和建立有效人際關係、獲取社會支持資源以有效應對嚴重壓力/逆境。研究表明這樣的孩子對人際關係有更準確的認知而且對於中性情境人際關係性質認知具有明顯的積極偏向,這有利於他們需求幫助。若孩子能夠正確判斷人 際關係,那麼他在請求他人幫助時就更可能知道如何合宜切入,主要向誰發出幫助請求,以及如何發出請求。

3. 心理彈性有助於孩子們更好的面對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提升創新能力。孩子的成長可能不經歷失敗。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也是創新的必經之路。谷歌公司的創新9條原則中就有兩條直接與失敗相關。第5條原則鼓勵員工“經常性地和儘早地”去嘗試不同的事物而無需等到一切皆完美;第8條強調則更直接指出“好好失敗”,“你可以自豪地失敗”。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孩子早期心理彈性的發展

其實,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孩子就在發展他們的“心理彈性”,從抬起頭、翻身、爬行,再到走路、說話等等,他們就像“試錯機器”一樣,不斷嘗試、失敗、矯正、再失敗,循環反覆。正是這樣的探索天性最終促使孩子完成上述發展。

比如,孩子在剛開始學吃飯時首先可能還只能將勺子瞄準目標,可能會將食物散落一地甚至搞得一團糟,這個時候千萬要記住讚賞孩子們展露出的“心理彈性”以及不太成功的嘗試(甚至可以拍一兩張照片作為紀念),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失敗、嘗試,孩子最終能較好地掌握自己吃飯這一技能。

又比如,在孩子自己穿衣服這件事上,孩子們會犯無數的錯:穿的襪子不是一雙、左右鞋子穿反、總是扣不好釦子、衣服和褲子不搭等等。這時,父母儘量不要代勞或者批評,在經歷大量有趣的“錯誤 ”後孩子們終會自己獨立穿好衣服。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早期失敗嘗試的重要性,可能會過分保護孩子、讓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做不必要的退縮,並最終壓制孩子 “心理彈性”的發展。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成人強加的障礙

成人的一些行為常常會阻礙孩子心理彈性的發展。

擔憂:擔憂會刺激我們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但是有時候對於危害或者失敗的擔憂會蔓延到對孩子來說並美譽多大危險的情況之中。比如,我們看到孩子在想方設法弄清楚如何操作一個玩具時,我們會僅僅因為孩子發了一通脾氣甚至只是看上去不太高興或者沮喪而去幹預,因為我們擔心他會這種沮喪而受到折磨。

過分的擔心會讓我們設置各種各樣認為的邊界來限制孩子去探索。比如,在遊樂場,你總會聽到大人對著孩子喊“別跑”!很多時候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地上有碎玻璃渣或者前面是車水馬龍的大街,而只是擔心孩子跑動摔跤可能擦破皮或者劃傷幾道小口子。

控制:一些父母壓根不能忍讓孩子自己探索試錯。他們會覺得這樣做自己的的權威性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了,因為他們放棄了對孩子的控制。隨著孩子試錯機會的被剝奪,心理彈性也就無法很好發展。

將失敗歸於父母自己:有些父母將 子女所犯的錯誤或者遭遇的挫折視作自己的錯誤,只要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犯了錯,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沒有盡到職責,自身成就比較高的父母在這一點上比較突出,他們不喜歡犯錯、失敗的感覺,看著孩子經歷這些,他們自己會痛苦、難以忍受,因此他們希望孩子規避失敗,這樣也就無法發展孩子心理彈性。

攀比:父母們常常暗暗較勁,誰家的孩子最早學會翻身、獨坐、說話、走路或是在這些父母做得最好。但這樣做很可能會錯誤地將關注點放在第一次嘗試就達成目標上,而不是讓他失敗、學習,最後取得成功。你還很可能會讓孩子將努力僅花費在那些他知道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完成的任務上,而回避那些新的或者挑戰性的活動。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為什麼?其實孩子缺乏心理彈性

如何發展嬰幼兒的“心理彈性”?

沒有經過任何挫折經歷,非常貧瘠的心理環境將會減少個體的心理彈性發展。孩子早期的“心理彈性”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創設一個能夠自由探索、檢驗、嘗試各種新行為的環境,不要去擔心會失敗或者擔憂因失敗而產生不好的結果。

給孩子創設可以體驗失敗的環境

我們時常會擔心孩子被保護得不夠好,然而在發展孩子心理彈性時,較低的安全風險是被允許的。我們可以也需要給桌椅等銳角加防撞墊、安裝安全設備(如安全插座)等,但也要掌握分寸,不需要把所有地方、所有東西都包得嚴嚴實實。這樣做給孩子一個沒有安全隱患的環境,既讓他們免受嚴重傷害,父母們也能放心後退一步,給孩子盡情探索機會。

允許孩子儘早經常性地失敗

什麼叫“儘早”?什麼叫“經常性”?拿走路這個例子來看看吧。作為父母,我們肯定不允許自己坐在或者站在一旁看著自己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不斷摔跤,尤其是面對初學走路的孩子時,實時給與幫助無可厚非。但是,一旦你容忍孩子出現的那些早期經常性的且可補償的失敗時,你就給與了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並發展他心裡彈性的機會。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時,不可避免會摔個“狗吃屎”式的大跤,這時我們需要訓練自己對這種情況不要過度反應,否則我們會總會想方設法避免他摔倒,或是一旦孩子摔倒馬上就去救援。孩子摔傷後,我們也不要去在意他頭上的包,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你從心裡和情緒上認可摔跤和起包是正常的,沒什麼危害;二是引導孩子過濾掉了一些可控的失敗並學會重整旗鼓,從而促使孩子心理彈性的發展。

在危險和“危險”之間尋求平衡

這裡前一個危險是指可能造成不可逆傷害的危險,比如讓一個學步兒在車水馬龍的街邊無人看護地玩耍;後一個“危險”指的是類似允許孩子在一個適合他年齡的遊樂設施上攀爬 ,而他在爬的過程中可能會摔落,可能造成擦破皮或者留點淤青但不至於受到任何嚴重的、不可修復的傷害。你需要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評估孩子可能遭受的危險係數並把它控制在適宜範圍,讓孩子待在允許的範圍內。我們需要學會區分不必要的危險、會引起不可恢復的失敗的危險與那些必要的、可恢復的失敗的危險。比如,學習騎自行車是必要的,期間摔跤不可避免;然而扔掉頭盔則肯定是不必要的。

為錯誤和失敗而慶祝

我們總是傾向於慶祝孩子的成功,其實我們也需要對孩子那些了不起的但並不成功的早期嘗試、失敗而表現出興奮或者喜悅。無論是搭積木、塗色還是說話,我們都可以用拍手鼓勵、或者說出鼓勵的話語或者其他方式來慶祝孩子在面對“失敗”時的堅持不懈。畢竟,我們需要孩子意識到犯錯並不是成功的反面,相反,從錯誤中學習有利於走向成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