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家庭教育 文章 小B媽媽 2019-08-17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們什麼樣過度的行為我們才可以把它稱之為攻擊性行為呢?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們什麼樣過度的行為我們才可以把它稱之為攻擊性行為呢?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對別人發起進攻的行為或者是習慣,敵意或者是破壞性行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有意傷害別人,且被傷害者會極力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敵意性攻擊性行為,另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如果行為者的目的是為了傷害對方的話,他的這種行為就應該被稱之為敵意性攻擊行為。如果攻擊者的行為是為了搶走玩具的話,她的行為就應該屬於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們主要以工具性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他們開始擁有東西屬於自己的意識。三歲以上的孩子們以敵意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在別人侵犯到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啟防護模式。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們什麼樣過度的行為我們才可以把它稱之為攻擊性行為呢?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對別人發起進攻的行為或者是習慣,敵意或者是破壞性行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有意傷害別人,且被傷害者會極力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敵意性攻擊性行為,另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如果行為者的目的是為了傷害對方的話,他的這種行為就應該被稱之為敵意性攻擊行為。如果攻擊者的行為是為了搶走玩具的話,她的行為就應該屬於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們主要以工具性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他們開始擁有東西屬於自己的意識。三歲以上的孩子們以敵意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在別人侵犯到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啟防護模式。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呢?

  •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一般受家庭環境影響:

有的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於敵意攻擊的強制性家庭環境之中。這種行為孩子們是在家庭成員的長期影響之下出現的習慣性行為,並且他們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高攻擊性的孩子們。在

這種孩子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的家庭氛圍充滿的是爭吵。父母之間總是在吵架,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他們不僅沒有給予孩子們足夠的關愛,甚至在跟孩子們交談的時候採取的方式都是嘲笑,威脅以及其他激進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們有效的心靈,還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們的行為。子們就像是我們的翻版,不斷地模仿著我們的行為。

在總是充滿爭吵的家庭之中,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無外乎就是當其中的一個人想你挑釁的時候,你會利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讓對方停止這種愚蠢的行為。

當家裡受到挑釁的人感到不愉快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抱怨,嘲笑甚至是攻擊對方的這種行為來讓對方停止自己的行為。不過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有效的讓對方的行為停止,但是卻會強化自己對對方的敵對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大多是由於家庭教育的不當。父母教育模式的錯誤,家庭氛圍的不斷薰陶,讓孩子們成為了攻擊性的孩子們。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們什麼樣過度的行為我們才可以把它稱之為攻擊性行為呢?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對別人發起進攻的行為或者是習慣,敵意或者是破壞性行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有意傷害別人,且被傷害者會極力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敵意性攻擊性行為,另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如果行為者的目的是為了傷害對方的話,他的這種行為就應該被稱之為敵意性攻擊行為。如果攻擊者的行為是為了搶走玩具的話,她的行為就應該屬於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們主要以工具性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他們開始擁有東西屬於自己的意識。三歲以上的孩子們以敵意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在別人侵犯到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啟防護模式。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呢?

  •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一般受家庭環境影響:

有的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於敵意攻擊的強制性家庭環境之中。這種行為孩子們是在家庭成員的長期影響之下出現的習慣性行為,並且他們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高攻擊性的孩子們。在

這種孩子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的家庭氛圍充滿的是爭吵。父母之間總是在吵架,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他們不僅沒有給予孩子們足夠的關愛,甚至在跟孩子們交談的時候採取的方式都是嘲笑,威脅以及其他激進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們有效的心靈,還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們的行為。子們就像是我們的翻版,不斷地模仿著我們的行為。

在總是充滿爭吵的家庭之中,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無外乎就是當其中的一個人想你挑釁的時候,你會利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讓對方停止這種愚蠢的行為。

當家裡受到挑釁的人感到不愉快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抱怨,嘲笑甚至是攻擊對方的這種行為來讓對方停止自己的行為。不過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有效的讓對方的行為停止,但是卻會強化自己對對方的敵對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大多是由於家庭教育的不當。父母教育模式的錯誤,家庭氛圍的不斷薰陶,讓孩子們成為了攻擊性的孩子們。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這種孩子的父母們只知道通過自己的強力控制去減少衝突,而不是通過其他的更加溫和地方式讓孩子們獲得更多來自家庭成員之間的溫暖。

  • 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成人的只可能會有兩種孩子。

其中一種孩子是被打壓到無力反抗,對父母的命令惟命是從,不懂得什麼是自我,這種孩子已經在這種畸形的成長環境失去了真實的自己。

另一種孩子就是攻擊性孩子,由於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們會通過公開反抗自己的父母獲知是重複父母們的行為來實施反壓制,這種孩子他們的心理已經遭受到了強烈的扭曲,因為在他們往後的生活裡充斥的只會是暴力。

無論是上面的那種孩子們,長期的家庭生活環境已經給他們的行為埋下了一顆不可磨滅的種子,那顆種子隨著心裡承受能力的奔潰而不斷地成長。這些孩子要不就對久違的一切事情感到麻木,對於生活失去了希望,要不就是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奮起反抗。

有許多問題少年就是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內心才會扭曲。他們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教育他們,社會也並不知道要如何的去教育他們,導致他們一錯再錯,到最後可能會踏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為了避免孩子們成為問題青年,我們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化解掉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們什麼樣過度的行為我們才可以把它稱之為攻擊性行為呢?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對別人發起進攻的行為或者是習慣,敵意或者是破壞性行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有意傷害別人,且被傷害者會極力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敵意性攻擊性行為,另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如果行為者的目的是為了傷害對方的話,他的這種行為就應該被稱之為敵意性攻擊行為。如果攻擊者的行為是為了搶走玩具的話,她的行為就應該屬於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們主要以工具性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他們開始擁有東西屬於自己的意識。三歲以上的孩子們以敵意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在別人侵犯到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啟防護模式。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呢?

  •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一般受家庭環境影響:

有的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於敵意攻擊的強制性家庭環境之中。這種行為孩子們是在家庭成員的長期影響之下出現的習慣性行為,並且他們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高攻擊性的孩子們。在

這種孩子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的家庭氛圍充滿的是爭吵。父母之間總是在吵架,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他們不僅沒有給予孩子們足夠的關愛,甚至在跟孩子們交談的時候採取的方式都是嘲笑,威脅以及其他激進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們有效的心靈,還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們的行為。子們就像是我們的翻版,不斷地模仿著我們的行為。

在總是充滿爭吵的家庭之中,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無外乎就是當其中的一個人想你挑釁的時候,你會利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讓對方停止這種愚蠢的行為。

當家裡受到挑釁的人感到不愉快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抱怨,嘲笑甚至是攻擊對方的這種行為來讓對方停止自己的行為。不過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有效的讓對方的行為停止,但是卻會強化自己對對方的敵對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大多是由於家庭教育的不當。父母教育模式的錯誤,家庭氛圍的不斷薰陶,讓孩子們成為了攻擊性的孩子們。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這種孩子的父母們只知道通過自己的強力控制去減少衝突,而不是通過其他的更加溫和地方式讓孩子們獲得更多來自家庭成員之間的溫暖。

  • 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成人的只可能會有兩種孩子。

其中一種孩子是被打壓到無力反抗,對父母的命令惟命是從,不懂得什麼是自我,這種孩子已經在這種畸形的成長環境失去了真實的自己。

另一種孩子就是攻擊性孩子,由於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們會通過公開反抗自己的父母獲知是重複父母們的行為來實施反壓制,這種孩子他們的心理已經遭受到了強烈的扭曲,因為在他們往後的生活裡充斥的只會是暴力。

無論是上面的那種孩子們,長期的家庭生活環境已經給他們的行為埋下了一顆不可磨滅的種子,那顆種子隨著心裡承受能力的奔潰而不斷地成長。這些孩子要不就對久違的一切事情感到麻木,對於生活失去了希望,要不就是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奮起反抗。

有許多問題少年就是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內心才會扭曲。他們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教育他們,社會也並不知道要如何的去教育他們,導致他們一錯再錯,到最後可能會踏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為了避免孩子們成為問題青年,我們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化解掉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3個策略化解孩子們的攻擊性行為

  • 創造非攻擊性行為

由於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們的攻擊行為的話,我們就要給他們創造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話的環境。要知道,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善良的。

首先身為父母,我們要減少在孩子們面前吵架的次數,即使是無法避免,也要控制自己不能在交談的時候做出一些攻擊性的行為。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用溫和的語氣,不能帶有個人的情緒,因為孩子們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對於我們的情緒感知是十分敏感的。

其次,我們要把有可能造成衝突的環境因素降到最低,避免孩子們與其他人產生衝突。我們要給孩子們準備足夠的玩具,避免他們因為玩具不夠而跟對方強起來。我們要把具有攻擊性的玩具收起來,避免事態的升級。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們什麼樣過度的行為我們才可以把它稱之為攻擊性行為呢?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對別人發起進攻的行為或者是習慣,敵意或者是破壞性行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有意傷害別人,且被傷害者會極力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敵意性攻擊性行為,另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如果行為者的目的是為了傷害對方的話,他的這種行為就應該被稱之為敵意性攻擊行為。如果攻擊者的行為是為了搶走玩具的話,她的行為就應該屬於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們主要以工具性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他們開始擁有東西屬於自己的意識。三歲以上的孩子們以敵意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在別人侵犯到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啟防護模式。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呢?

  •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一般受家庭環境影響:

有的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於敵意攻擊的強制性家庭環境之中。這種行為孩子們是在家庭成員的長期影響之下出現的習慣性行為,並且他們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高攻擊性的孩子們。在

這種孩子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的家庭氛圍充滿的是爭吵。父母之間總是在吵架,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他們不僅沒有給予孩子們足夠的關愛,甚至在跟孩子們交談的時候採取的方式都是嘲笑,威脅以及其他激進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們有效的心靈,還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們的行為。子們就像是我們的翻版,不斷地模仿著我們的行為。

在總是充滿爭吵的家庭之中,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無外乎就是當其中的一個人想你挑釁的時候,你會利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讓對方停止這種愚蠢的行為。

當家裡受到挑釁的人感到不愉快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抱怨,嘲笑甚至是攻擊對方的這種行為來讓對方停止自己的行為。不過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有效的讓對方的行為停止,但是卻會強化自己對對方的敵對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大多是由於家庭教育的不當。父母教育模式的錯誤,家庭氛圍的不斷薰陶,讓孩子們成為了攻擊性的孩子們。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這種孩子的父母們只知道通過自己的強力控制去減少衝突,而不是通過其他的更加溫和地方式讓孩子們獲得更多來自家庭成員之間的溫暖。

  • 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成人的只可能會有兩種孩子。

其中一種孩子是被打壓到無力反抗,對父母的命令惟命是從,不懂得什麼是自我,這種孩子已經在這種畸形的成長環境失去了真實的自己。

另一種孩子就是攻擊性孩子,由於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們會通過公開反抗自己的父母獲知是重複父母們的行為來實施反壓制,這種孩子他們的心理已經遭受到了強烈的扭曲,因為在他們往後的生活裡充斥的只會是暴力。

無論是上面的那種孩子們,長期的家庭生活環境已經給他們的行為埋下了一顆不可磨滅的種子,那顆種子隨著心裡承受能力的奔潰而不斷地成長。這些孩子要不就對久違的一切事情感到麻木,對於生活失去了希望,要不就是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奮起反抗。

有許多問題少年就是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內心才會扭曲。他們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教育他們,社會也並不知道要如何的去教育他們,導致他們一錯再錯,到最後可能會踏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為了避免孩子們成為問題青年,我們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化解掉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3個策略化解孩子們的攻擊性行為

  • 創造非攻擊性行為

由於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們的攻擊行為的話,我們就要給他們創造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話的環境。要知道,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善良的。

首先身為父母,我們要減少在孩子們面前吵架的次數,即使是無法避免,也要控制自己不能在交談的時候做出一些攻擊性的行為。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用溫和的語氣,不能帶有個人的情緒,因為孩子們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對於我們的情緒感知是十分敏感的。

其次,我們要把有可能造成衝突的環境因素降到最低,避免孩子們與其他人產生衝突。我們要給孩子們準備足夠的玩具,避免他們因為玩具不夠而跟對方強起來。我們要把具有攻擊性的玩具收起來,避免事態的升級。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 切斷孩子們的敵意反擊行為

對於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我們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攻擊不起作用,這樣才會減少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對於主動攻擊型的孩子們來說,只有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的時候,他們才會停止自己的行為。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合作,分享等行為知道如何去跟其他人相處。這也就是我們要通過消除或者是停止引起孩子們攻擊性行為的刺激物實現孩子們的目的,減少主動攻擊性行為的出現。

孩子們如果兩個人在搶奪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引起他們搶奪的東西沒收了,然後甘肅他們如果可以等對方玩完之後再給自己玩的話就讓他們玩,如果做不到的話就都別玩了。

  • 情緒的自我察覺和自我調節

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一般都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敵意反應,而且他們事後反思的時候總是會把原因歸為其他人對於自己有敵意。

如果孩子們有這種思想的話,我們就要讓孩子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到底是哪裡不對,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在憤怒的時候正確的調節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調節孩子們的情緒的話,我們可以通過情緒治理的模型一步一步的去調節孩子們的情緒。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們什麼樣過度的行為我們才可以把它稱之為攻擊性行為呢?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對別人發起進攻的行為或者是習慣,敵意或者是破壞性行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有意傷害別人,且被傷害者會極力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敵意性攻擊性行為,另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如果行為者的目的是為了傷害對方的話,他的這種行為就應該被稱之為敵意性攻擊行為。如果攻擊者的行為是為了搶走玩具的話,她的行為就應該屬於工具性攻擊性行為。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們主要以工具性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他們開始擁有東西屬於自己的意識。三歲以上的孩子們以敵意攻擊性行為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在別人侵犯到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啟防護模式。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呢?

  •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一般受家庭環境影響:

有的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於敵意攻擊的強制性家庭環境之中。這種行為孩子們是在家庭成員的長期影響之下出現的習慣性行為,並且他們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高攻擊性的孩子們。在

這種孩子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的家庭氛圍充滿的是爭吵。父母之間總是在吵架,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他們不僅沒有給予孩子們足夠的關愛,甚至在跟孩子們交談的時候採取的方式都是嘲笑,威脅以及其他激進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們有效的心靈,還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們的行為。子們就像是我們的翻版,不斷地模仿著我們的行為。

在總是充滿爭吵的家庭之中,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無外乎就是當其中的一個人想你挑釁的時候,你會利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讓對方停止這種愚蠢的行為。

當家裡受到挑釁的人感到不愉快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抱怨,嘲笑甚至是攻擊對方的這種行為來讓對方停止自己的行為。不過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有效的讓對方的行為停止,但是卻會強化自己對對方的敵對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大多是由於家庭教育的不當。父母教育模式的錯誤,家庭氛圍的不斷薰陶,讓孩子們成為了攻擊性的孩子們。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這種孩子的父母們只知道通過自己的強力控制去減少衝突,而不是通過其他的更加溫和地方式讓孩子們獲得更多來自家庭成員之間的溫暖。

  • 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成人的只可能會有兩種孩子。

其中一種孩子是被打壓到無力反抗,對父母的命令惟命是從,不懂得什麼是自我,這種孩子已經在這種畸形的成長環境失去了真實的自己。

另一種孩子就是攻擊性孩子,由於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們會通過公開反抗自己的父母獲知是重複父母們的行為來實施反壓制,這種孩子他們的心理已經遭受到了強烈的扭曲,因為在他們往後的生活裡充斥的只會是暴力。

無論是上面的那種孩子們,長期的家庭生活環境已經給他們的行為埋下了一顆不可磨滅的種子,那顆種子隨著心裡承受能力的奔潰而不斷地成長。這些孩子要不就對久違的一切事情感到麻木,對於生活失去了希望,要不就是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奮起反抗。

有許多問題少年就是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內心才會扭曲。他們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教育他們,社會也並不知道要如何的去教育他們,導致他們一錯再錯,到最後可能會踏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為了避免孩子們成為問題青年,我們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化解掉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3個策略化解孩子們的攻擊性行為

  • 創造非攻擊性行為

由於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們的攻擊行為的話,我們就要給他們創造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話的環境。要知道,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善良的。

首先身為父母,我們要減少在孩子們面前吵架的次數,即使是無法避免,也要控制自己不能在交談的時候做出一些攻擊性的行為。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用溫和的語氣,不能帶有個人的情緒,因為孩子們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對於我們的情緒感知是十分敏感的。

其次,我們要把有可能造成衝突的環境因素降到最低,避免孩子們與其他人產生衝突。我們要給孩子們準備足夠的玩具,避免他們因為玩具不夠而跟對方強起來。我們要把具有攻擊性的玩具收起來,避免事態的升級。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 切斷孩子們的敵意反擊行為

對於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我們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攻擊不起作用,這樣才會減少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對於主動攻擊型的孩子們來說,只有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的時候,他們才會停止自己的行為。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合作,分享等行為知道如何去跟其他人相處。這也就是我們要通過消除或者是停止引起孩子們攻擊性行為的刺激物實現孩子們的目的,減少主動攻擊性行為的出現。

孩子們如果兩個人在搶奪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引起他們搶奪的東西沒收了,然後甘肅他們如果可以等對方玩完之後再給自己玩的話就讓他們玩,如果做不到的話就都別玩了。

  • 情緒的自我察覺和自我調節

擁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們一般都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敵意反應,而且他們事後反思的時候總是會把原因歸為其他人對於自己有敵意。

如果孩子們有這種思想的話,我們就要讓孩子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到底是哪裡不對,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在憤怒的時候正確的調節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調節孩子們的情緒的話,我們可以通過情緒治理的模型一步一步的去調節孩子們的情緒。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我是小B媽媽,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