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不完美媽媽 Momself 2019-08-15
"


"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作者:Momself大表姐
配圖:《小歡喜》

最近的熱劇《小歡喜》,大家看了嗎?豆瓣評分8.0.堪稱口碑之作。

本來以為,它承包了大表姐8月份的笑點,沒想到演到今天,它竟然也承包了我的淚點。尤其是陶虹扮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日趨劇烈的衝突,實在太虐心了!

為了高考,宋倩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從山珍海味營養配餐,到精確至1分鐘的時間表,再到每天的試卷刷題……360度無縫隙的做足女兒的高三保障。

女兒喬英子既懂事,又是學霸,她盡力滿足母親的期望,在父母的矛盾中尋求平衡點。然而也在高三漸漸被壓縮的自由空間裡,試圖做出反抗。

"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作者:Momself大表姐
配圖:《小歡喜》

最近的熱劇《小歡喜》,大家看了嗎?豆瓣評分8.0.堪稱口碑之作。

本來以為,它承包了大表姐8月份的笑點,沒想到演到今天,它竟然也承包了我的淚點。尤其是陶虹扮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日趨劇烈的衝突,實在太虐心了!

為了高考,宋倩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從山珍海味營養配餐,到精確至1分鐘的時間表,再到每天的試卷刷題……360度無縫隙的做足女兒的高三保障。

女兒喬英子既懂事,又是學霸,她盡力滿足母親的期望,在父母的矛盾中尋求平衡點。然而也在高三漸漸被壓縮的自由空間裡,試圖做出反抗。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最近幾集的劇情裡,英子因為壓力大,裝病曠課躲進了爸爸為她準備的玩具屋。宋倩發現之後急怒交加,將女兒的逃避視作「情感背叛」,終於崩潰。

她生平第一次打了女兒。

女兒在媽媽的言語刺激之下,說出:媽媽,我討厭你!


"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作者:Momself大表姐
配圖:《小歡喜》

最近的熱劇《小歡喜》,大家看了嗎?豆瓣評分8.0.堪稱口碑之作。

本來以為,它承包了大表姐8月份的笑點,沒想到演到今天,它竟然也承包了我的淚點。尤其是陶虹扮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日趨劇烈的衝突,實在太虐心了!

為了高考,宋倩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從山珍海味營養配餐,到精確至1分鐘的時間表,再到每天的試卷刷題……360度無縫隙的做足女兒的高三保障。

女兒喬英子既懂事,又是學霸,她盡力滿足母親的期望,在父母的矛盾中尋求平衡點。然而也在高三漸漸被壓縮的自由空間裡,試圖做出反抗。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最近幾集的劇情裡,英子因為壓力大,裝病曠課躲進了爸爸為她準備的玩具屋。宋倩發現之後急怒交加,將女兒的逃避視作「情感背叛」,終於崩潰。

她生平第一次打了女兒。

女兒在媽媽的言語刺激之下,說出:媽媽,我討厭你!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那一刻,我們全家淚崩。視頻彈幕裡跳出的是:到底是誰錯了?為什麼媽媽和女兒,都讓人那麼心疼。

更讓人揪心的是,現實中如宋倩母女一樣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一位Momself粉絲在後臺傾訴,天天看著青春期兒子的臉色過日子,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一句心裡話,稍有不慎母子倆就要吵架。

大表姐的女朋友去年剛剛離婚,她發現7歲的女兒越來越敏感沉默,每次想跟她好好聊一聊,都在女兒消極抵抗中無疾而終。

同事發現孩子身上有青紫,問孩子也支支吾吾不說,找到幼兒園才知道跟同學打架了,兒子是被打的那個。反覆問孩子為什麼受欺負不告訴媽媽,孩子說怕媽媽罵……

為什麼深愛孩子的父母,最後卻發現「越來越難走進孩子的內心」

甚至於深愛對方的血緣至親,會演變成互相傷害?

愛不會錯,只能是方法錯了。

事實上,許多父母親手造成了與孩子的隔閡,卻不自知

隔閡,是從每天的對話,一件件小事開始的。

就像《小歡喜》的劇情中,宋倩和英子母女倆的對話看似溫情融融,但是處處都透露著不對勁。

你愛好航天,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我知道,(但是)現在高三分秒必爭,這一年的課外活動就取消了吧!

跟你爸吃火鍋啦?我沒生氣。(但是)火鍋火大,我給你弄點涼茶 ,(另外)這個月就別吃了!

英子考了第二,宋倩說「下回好好考就行了」,(但是)轉眼從女兒包裡發現樂高,立馬說出心裡話:「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就這麼幾句話,已經明確透露了媽媽對待英子需求的真實態度——否定、懷疑、想要掌控。


"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作者:Momself大表姐
配圖:《小歡喜》

最近的熱劇《小歡喜》,大家看了嗎?豆瓣評分8.0.堪稱口碑之作。

本來以為,它承包了大表姐8月份的笑點,沒想到演到今天,它竟然也承包了我的淚點。尤其是陶虹扮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日趨劇烈的衝突,實在太虐心了!

為了高考,宋倩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從山珍海味營養配餐,到精確至1分鐘的時間表,再到每天的試卷刷題……360度無縫隙的做足女兒的高三保障。

女兒喬英子既懂事,又是學霸,她盡力滿足母親的期望,在父母的矛盾中尋求平衡點。然而也在高三漸漸被壓縮的自由空間裡,試圖做出反抗。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最近幾集的劇情裡,英子因為壓力大,裝病曠課躲進了爸爸為她準備的玩具屋。宋倩發現之後急怒交加,將女兒的逃避視作「情感背叛」,終於崩潰。

她生平第一次打了女兒。

女兒在媽媽的言語刺激之下,說出:媽媽,我討厭你!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那一刻,我們全家淚崩。視頻彈幕裡跳出的是:到底是誰錯了?為什麼媽媽和女兒,都讓人那麼心疼。

更讓人揪心的是,現實中如宋倩母女一樣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一位Momself粉絲在後臺傾訴,天天看著青春期兒子的臉色過日子,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一句心裡話,稍有不慎母子倆就要吵架。

大表姐的女朋友去年剛剛離婚,她發現7歲的女兒越來越敏感沉默,每次想跟她好好聊一聊,都在女兒消極抵抗中無疾而終。

同事發現孩子身上有青紫,問孩子也支支吾吾不說,找到幼兒園才知道跟同學打架了,兒子是被打的那個。反覆問孩子為什麼受欺負不告訴媽媽,孩子說怕媽媽罵……

為什麼深愛孩子的父母,最後卻發現「越來越難走進孩子的內心」

甚至於深愛對方的血緣至親,會演變成互相傷害?

愛不會錯,只能是方法錯了。

事實上,許多父母親手造成了與孩子的隔閡,卻不自知

隔閡,是從每天的對話,一件件小事開始的。

就像《小歡喜》的劇情中,宋倩和英子母女倆的對話看似溫情融融,但是處處都透露著不對勁。

你愛好航天,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我知道,(但是)現在高三分秒必爭,這一年的課外活動就取消了吧!

跟你爸吃火鍋啦?我沒生氣。(但是)火鍋火大,我給你弄點涼茶 ,(另外)這個月就別吃了!

英子考了第二,宋倩說「下回好好考就行了」,(但是)轉眼從女兒包裡發現樂高,立馬說出心裡話:「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就這麼幾句話,已經明確透露了媽媽對待英子需求的真實態度——否定、懷疑、想要掌控。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英子無數次用渴望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你相信我,那些我都會,我不會落下功課,我能管理好自己。

可是她的媽媽,從來沒有相信,自己的女兒可以自我負責。更看不到女兒內心真正的需要,是被信任,被認可。

《小歡喜》的編劇魯引弓在接受採訪時說:「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做父母。」這是他做了大量家庭調研得出的結論。

而她筆下的宋倩,正是無數中國家長的縮影。她們對孩子的愛如此強烈,以至於意識不到自己從一開始就走向了錯誤的道路。

哪個父母沒說過宋倩一樣的話。

孩子不慎摔倒哇哇大哭時,想要得到安慰,你卻說:你是小男子漢,又沒受傷,堅強一點!

比賽失敗心灰意冷時,想得到鼓勵,你卻說:讓你平時不努力吧,這下可倒好。

被同學欺負滿腹委屈時,想找媽媽撐腰,你卻說:都是同學嘛,咱別跟他計較……

需求被壓抑,感受被否定。

就是這樣一件件小事,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壘起高牆。當你有一天終於發現這份隔閡,可能孩子再多的需求,也看不見了。

因為他已經對你關閉了心門。

前不久,雲南發生了一起悲劇。一個男孩長期在學校遭受霸凌,卻從未將此事告知媽媽。直到有一天,他像交代後事般給媽媽打電話,媽媽這才起了疑心,連忙趕到學校,把準備跳樓的兒子帶回了家。

讓人痛徹心扉的是,母子倆徹夜長談後,兒子仍然沒有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媽媽。

他又坐上了窗臺。媽媽就在身邊,他竟然沒有求救,而是說:「媽媽放開我,我不跳,就抽根菸。」

之後縱身一躍,對世界沒一點留戀。

為什麼受了委屈卻不告訴媽媽?

為什麼寧願去死也不讓媽媽幫助自己?

為什麼?!

答案也許就在很多年前,一次次看似普通的對話裡,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相處裡。

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那個媽媽不想洞見孩子的真實需求。只是太多父母不懂得、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怎樣走近孩子的內心。

最終,時間不會倒退,成長無法重來。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實需求?

因為成年人總是下意識認為:大人的需求,比孩子的需求更重要,更正確,更有價值。

這跟付出多少無關。太多父母毫無保留把家庭資源都用到孩子身上,恨不得一家三代圍著孩子打轉。但他們心底裡仍然認為「小孩子懂什麼」、「我吃的鹽比他吃的米都多」。

所以我要告訴他:「你這樣不對,應該這樣」……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充滿了對立、摩擦和誤解。

Momself創始人李鬆蔚老師經手過大量家庭諮詢。他說:「幾乎每一個跟孩子有激烈矛盾的家庭,起因都是小事,一些很小的誤解。因為不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訴求,家長採用了一種防禦性的態度,批評,訓誡,甚至貶低或責罰,從而啟動了更加針鋒相對的迴應。兩代人之間陷入了敵意的循環。」

"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作者:Momself大表姐
配圖:《小歡喜》

最近的熱劇《小歡喜》,大家看了嗎?豆瓣評分8.0.堪稱口碑之作。

本來以為,它承包了大表姐8月份的笑點,沒想到演到今天,它竟然也承包了我的淚點。尤其是陶虹扮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日趨劇烈的衝突,實在太虐心了!

為了高考,宋倩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從山珍海味營養配餐,到精確至1分鐘的時間表,再到每天的試卷刷題……360度無縫隙的做足女兒的高三保障。

女兒喬英子既懂事,又是學霸,她盡力滿足母親的期望,在父母的矛盾中尋求平衡點。然而也在高三漸漸被壓縮的自由空間裡,試圖做出反抗。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最近幾集的劇情裡,英子因為壓力大,裝病曠課躲進了爸爸為她準備的玩具屋。宋倩發現之後急怒交加,將女兒的逃避視作「情感背叛」,終於崩潰。

她生平第一次打了女兒。

女兒在媽媽的言語刺激之下,說出:媽媽,我討厭你!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那一刻,我們全家淚崩。視頻彈幕裡跳出的是:到底是誰錯了?為什麼媽媽和女兒,都讓人那麼心疼。

更讓人揪心的是,現實中如宋倩母女一樣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一位Momself粉絲在後臺傾訴,天天看著青春期兒子的臉色過日子,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一句心裡話,稍有不慎母子倆就要吵架。

大表姐的女朋友去年剛剛離婚,她發現7歲的女兒越來越敏感沉默,每次想跟她好好聊一聊,都在女兒消極抵抗中無疾而終。

同事發現孩子身上有青紫,問孩子也支支吾吾不說,找到幼兒園才知道跟同學打架了,兒子是被打的那個。反覆問孩子為什麼受欺負不告訴媽媽,孩子說怕媽媽罵……

為什麼深愛孩子的父母,最後卻發現「越來越難走進孩子的內心」

甚至於深愛對方的血緣至親,會演變成互相傷害?

愛不會錯,只能是方法錯了。

事實上,許多父母親手造成了與孩子的隔閡,卻不自知

隔閡,是從每天的對話,一件件小事開始的。

就像《小歡喜》的劇情中,宋倩和英子母女倆的對話看似溫情融融,但是處處都透露著不對勁。

你愛好航天,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我知道,(但是)現在高三分秒必爭,這一年的課外活動就取消了吧!

跟你爸吃火鍋啦?我沒生氣。(但是)火鍋火大,我給你弄點涼茶 ,(另外)這個月就別吃了!

英子考了第二,宋倩說「下回好好考就行了」,(但是)轉眼從女兒包裡發現樂高,立馬說出心裡話:「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就這麼幾句話,已經明確透露了媽媽對待英子需求的真實態度——否定、懷疑、想要掌控。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英子無數次用渴望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你相信我,那些我都會,我不會落下功課,我能管理好自己。

可是她的媽媽,從來沒有相信,自己的女兒可以自我負責。更看不到女兒內心真正的需要,是被信任,被認可。

《小歡喜》的編劇魯引弓在接受採訪時說:「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做父母。」這是他做了大量家庭調研得出的結論。

而她筆下的宋倩,正是無數中國家長的縮影。她們對孩子的愛如此強烈,以至於意識不到自己從一開始就走向了錯誤的道路。

哪個父母沒說過宋倩一樣的話。

孩子不慎摔倒哇哇大哭時,想要得到安慰,你卻說:你是小男子漢,又沒受傷,堅強一點!

比賽失敗心灰意冷時,想得到鼓勵,你卻說:讓你平時不努力吧,這下可倒好。

被同學欺負滿腹委屈時,想找媽媽撐腰,你卻說:都是同學嘛,咱別跟他計較……

需求被壓抑,感受被否定。

就是這樣一件件小事,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壘起高牆。當你有一天終於發現這份隔閡,可能孩子再多的需求,也看不見了。

因為他已經對你關閉了心門。

前不久,雲南發生了一起悲劇。一個男孩長期在學校遭受霸凌,卻從未將此事告知媽媽。直到有一天,他像交代後事般給媽媽打電話,媽媽這才起了疑心,連忙趕到學校,把準備跳樓的兒子帶回了家。

讓人痛徹心扉的是,母子倆徹夜長談後,兒子仍然沒有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媽媽。

他又坐上了窗臺。媽媽就在身邊,他竟然沒有求救,而是說:「媽媽放開我,我不跳,就抽根菸。」

之後縱身一躍,對世界沒一點留戀。

為什麼受了委屈卻不告訴媽媽?

為什麼寧願去死也不讓媽媽幫助自己?

為什麼?!

答案也許就在很多年前,一次次看似普通的對話裡,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相處裡。

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那個媽媽不想洞見孩子的真實需求。只是太多父母不懂得、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怎樣走近孩子的內心。

最終,時間不會倒退,成長無法重來。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實需求?

因為成年人總是下意識認為:大人的需求,比孩子的需求更重要,更正確,更有價值。

這跟付出多少無關。太多父母毫無保留把家庭資源都用到孩子身上,恨不得一家三代圍著孩子打轉。但他們心底裡仍然認為「小孩子懂什麼」、「我吃的鹽比他吃的米都多」。

所以我要告訴他:「你這樣不對,應該這樣」……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充滿了對立、摩擦和誤解。

Momself創始人李鬆蔚老師經手過大量家庭諮詢。他說:「幾乎每一個跟孩子有激烈矛盾的家庭,起因都是小事,一些很小的誤解。因為不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訴求,家長採用了一種防禦性的態度,批評,訓誡,甚至貶低或責罰,從而啟動了更加針鋒相對的迴應。兩代人之間陷入了敵意的循環。」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想要改變,首先就是父母要拋開成見,意識到:孩子的需求,跟成年人一樣重要。尊重這一點,你才能進一步跟孩子對話,看到他的內心。

有個媽媽May,是Momself課程《系統式家庭養育》第一期學員,她分享的一段故事給大表姐很大觸動。

她4歲的女兒,忽然不想去幼兒園。May當時隨口就想說:去幼兒園多開心,有什麼不想去的?

但是剛剛學到的課程強調的轉換視角,讓她停了下來。她換了種思路說:「不想去幼兒園啊?那就不去了。但是不知道你會不會想念那麼多好朋友呢!」

誰知女兒忽然攥著小拳頭,很氣憤的說:「我就是不想念XX。那天他玩恐龍,戳到我的眼睛,沒有跟我道歉。」

May震驚於女兒第一次有這麼強烈的情緒,腦海裡瞬間閃現無數想法:是不是被欺負了?被霸凌了?老師有沒有處理好?

她打電話給老師。誰知老師說,這件事已經過去1個多月了,沒想到孩子還記得。當時兩人的情緒都安撫了,有視頻為證。只是May的女兒還經常到XX小朋友面前說:你玩恐龍小心一點,不要再弄到我眼睛。

這讓May非常意外,她從不知道4歲的小孩會因為一件小事記這麼久,而且印象裡女兒也並不記仇。直到她與女兒又聊了兩次,才從小姑娘稚嫩的言語中頓悟:她不是生氣,而是對沒有跟小夥伴和好而耿耿於懷;她故意到XX面前提起話茬,不是小心眼,而是為和好創造機會啊!

這件事沒有解決,竟然已經讓女兒不想去上學。May說此前她真的難以想象,4歲的小孩,已經有那麼複雜的想法。

大表姐在震驚之餘,禁不住為那個小女孩慶幸。有一個願意探索自己真實需求的媽媽,是多麼幸運。不需要去看,我們都能想象到一個小孩,內心被「看見」,被「理解」,那種心靈得以舒展的幸福。

不是你把他們從那個世界拽出來,而是父母走到他們那個世界裡去。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把他們從那個世界拽出來,而是父母走到他們那個世界裡去。」這是李鬆蔚老師說的話。

熟悉Momself的朋友都知道,李鬆蔚老師不僅僅是北大心理學博士、著名心理學專家,更是一位爸爸。他深知,孩子脆弱、幼小的內心,多希望父母理解他的委屈、難過、失望,能夠和他站在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把他看成一個問題。

李鬆蔚7歲的女兒在學游泳的時候,非常怕水,總也學不會。教練越告訴她不要害怕,越適得其反。

李鬆蔚得知後,悄悄告訴女兒:每個人學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現在已經害怕十幾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學會了。

接納女兒害怕的情緒,再重新完成對於「害怕」的構建,讓女兒知道「害怕」其實是個好東西,這時她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現在,李老師的女兒已經學會游泳,一下水便像小海豚一樣自在。

看完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羨慕。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能擁有一個心理學家爸爸呀!

我們普通父母,如何才能看到孩子真實的內心,幫助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困難呢?

@李鬆蔚 老師已經帶領Momself團隊,將心理學系統論,應用於家庭養育場景,打造了線上圈子——《系統式家庭養育-培養自我負責的孩子》

圈子內引入「心理學系統式治療溝通法」,破除日常養育中不易察覺的舊模式,幫我們與孩子建立尊重、理解的新溝通模式。從而走進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

同時課程還以實操性強的方法論,激發孩子的自主動機,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從根本上解決90%家庭養育難題。

"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作者:Momself大表姐
配圖:《小歡喜》

最近的熱劇《小歡喜》,大家看了嗎?豆瓣評分8.0.堪稱口碑之作。

本來以為,它承包了大表姐8月份的笑點,沒想到演到今天,它竟然也承包了我的淚點。尤其是陶虹扮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日趨劇烈的衝突,實在太虐心了!

為了高考,宋倩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從山珍海味營養配餐,到精確至1分鐘的時間表,再到每天的試卷刷題……360度無縫隙的做足女兒的高三保障。

女兒喬英子既懂事,又是學霸,她盡力滿足母親的期望,在父母的矛盾中尋求平衡點。然而也在高三漸漸被壓縮的自由空間裡,試圖做出反抗。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最近幾集的劇情裡,英子因為壓力大,裝病曠課躲進了爸爸為她準備的玩具屋。宋倩發現之後急怒交加,將女兒的逃避視作「情感背叛」,終於崩潰。

她生平第一次打了女兒。

女兒在媽媽的言語刺激之下,說出:媽媽,我討厭你!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那一刻,我們全家淚崩。視頻彈幕裡跳出的是:到底是誰錯了?為什麼媽媽和女兒,都讓人那麼心疼。

更讓人揪心的是,現實中如宋倩母女一樣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一位Momself粉絲在後臺傾訴,天天看著青春期兒子的臉色過日子,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一句心裡話,稍有不慎母子倆就要吵架。

大表姐的女朋友去年剛剛離婚,她發現7歲的女兒越來越敏感沉默,每次想跟她好好聊一聊,都在女兒消極抵抗中無疾而終。

同事發現孩子身上有青紫,問孩子也支支吾吾不說,找到幼兒園才知道跟同學打架了,兒子是被打的那個。反覆問孩子為什麼受欺負不告訴媽媽,孩子說怕媽媽罵……

為什麼深愛孩子的父母,最後卻發現「越來越難走進孩子的內心」

甚至於深愛對方的血緣至親,會演變成互相傷害?

愛不會錯,只能是方法錯了。

事實上,許多父母親手造成了與孩子的隔閡,卻不自知

隔閡,是從每天的對話,一件件小事開始的。

就像《小歡喜》的劇情中,宋倩和英子母女倆的對話看似溫情融融,但是處處都透露著不對勁。

你愛好航天,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我知道,(但是)現在高三分秒必爭,這一年的課外活動就取消了吧!

跟你爸吃火鍋啦?我沒生氣。(但是)火鍋火大,我給你弄點涼茶 ,(另外)這個月就別吃了!

英子考了第二,宋倩說「下回好好考就行了」,(但是)轉眼從女兒包裡發現樂高,立馬說出心裡話:「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就這麼幾句話,已經明確透露了媽媽對待英子需求的真實態度——否定、懷疑、想要掌控。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英子無數次用渴望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你相信我,那些我都會,我不會落下功課,我能管理好自己。

可是她的媽媽,從來沒有相信,自己的女兒可以自我負責。更看不到女兒內心真正的需要,是被信任,被認可。

《小歡喜》的編劇魯引弓在接受採訪時說:「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做父母。」這是他做了大量家庭調研得出的結論。

而她筆下的宋倩,正是無數中國家長的縮影。她們對孩子的愛如此強烈,以至於意識不到自己從一開始就走向了錯誤的道路。

哪個父母沒說過宋倩一樣的話。

孩子不慎摔倒哇哇大哭時,想要得到安慰,你卻說:你是小男子漢,又沒受傷,堅強一點!

比賽失敗心灰意冷時,想得到鼓勵,你卻說:讓你平時不努力吧,這下可倒好。

被同學欺負滿腹委屈時,想找媽媽撐腰,你卻說:都是同學嘛,咱別跟他計較……

需求被壓抑,感受被否定。

就是這樣一件件小事,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壘起高牆。當你有一天終於發現這份隔閡,可能孩子再多的需求,也看不見了。

因為他已經對你關閉了心門。

前不久,雲南發生了一起悲劇。一個男孩長期在學校遭受霸凌,卻從未將此事告知媽媽。直到有一天,他像交代後事般給媽媽打電話,媽媽這才起了疑心,連忙趕到學校,把準備跳樓的兒子帶回了家。

讓人痛徹心扉的是,母子倆徹夜長談後,兒子仍然沒有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媽媽。

他又坐上了窗臺。媽媽就在身邊,他竟然沒有求救,而是說:「媽媽放開我,我不跳,就抽根菸。」

之後縱身一躍,對世界沒一點留戀。

為什麼受了委屈卻不告訴媽媽?

為什麼寧願去死也不讓媽媽幫助自己?

為什麼?!

答案也許就在很多年前,一次次看似普通的對話裡,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相處裡。

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那個媽媽不想洞見孩子的真實需求。只是太多父母不懂得、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怎樣走近孩子的內心。

最終,時間不會倒退,成長無法重來。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實需求?

因為成年人總是下意識認為:大人的需求,比孩子的需求更重要,更正確,更有價值。

這跟付出多少無關。太多父母毫無保留把家庭資源都用到孩子身上,恨不得一家三代圍著孩子打轉。但他們心底裡仍然認為「小孩子懂什麼」、「我吃的鹽比他吃的米都多」。

所以我要告訴他:「你這樣不對,應該這樣」……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充滿了對立、摩擦和誤解。

Momself創始人李鬆蔚老師經手過大量家庭諮詢。他說:「幾乎每一個跟孩子有激烈矛盾的家庭,起因都是小事,一些很小的誤解。因為不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訴求,家長採用了一種防禦性的態度,批評,訓誡,甚至貶低或責罰,從而啟動了更加針鋒相對的迴應。兩代人之間陷入了敵意的循環。」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想要改變,首先就是父母要拋開成見,意識到:孩子的需求,跟成年人一樣重要。尊重這一點,你才能進一步跟孩子對話,看到他的內心。

有個媽媽May,是Momself課程《系統式家庭養育》第一期學員,她分享的一段故事給大表姐很大觸動。

她4歲的女兒,忽然不想去幼兒園。May當時隨口就想說:去幼兒園多開心,有什麼不想去的?

但是剛剛學到的課程強調的轉換視角,讓她停了下來。她換了種思路說:「不想去幼兒園啊?那就不去了。但是不知道你會不會想念那麼多好朋友呢!」

誰知女兒忽然攥著小拳頭,很氣憤的說:「我就是不想念XX。那天他玩恐龍,戳到我的眼睛,沒有跟我道歉。」

May震驚於女兒第一次有這麼強烈的情緒,腦海裡瞬間閃現無數想法:是不是被欺負了?被霸凌了?老師有沒有處理好?

她打電話給老師。誰知老師說,這件事已經過去1個多月了,沒想到孩子還記得。當時兩人的情緒都安撫了,有視頻為證。只是May的女兒還經常到XX小朋友面前說:你玩恐龍小心一點,不要再弄到我眼睛。

這讓May非常意外,她從不知道4歲的小孩會因為一件小事記這麼久,而且印象裡女兒也並不記仇。直到她與女兒又聊了兩次,才從小姑娘稚嫩的言語中頓悟:她不是生氣,而是對沒有跟小夥伴和好而耿耿於懷;她故意到XX面前提起話茬,不是小心眼,而是為和好創造機會啊!

這件事沒有解決,竟然已經讓女兒不想去上學。May說此前她真的難以想象,4歲的小孩,已經有那麼複雜的想法。

大表姐在震驚之餘,禁不住為那個小女孩慶幸。有一個願意探索自己真實需求的媽媽,是多麼幸運。不需要去看,我們都能想象到一個小孩,內心被「看見」,被「理解」,那種心靈得以舒展的幸福。

不是你把他們從那個世界拽出來,而是父母走到他們那個世界裡去。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把他們從那個世界拽出來,而是父母走到他們那個世界裡去。」這是李鬆蔚老師說的話。

熟悉Momself的朋友都知道,李鬆蔚老師不僅僅是北大心理學博士、著名心理學專家,更是一位爸爸。他深知,孩子脆弱、幼小的內心,多希望父母理解他的委屈、難過、失望,能夠和他站在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把他看成一個問題。

李鬆蔚7歲的女兒在學游泳的時候,非常怕水,總也學不會。教練越告訴她不要害怕,越適得其反。

李鬆蔚得知後,悄悄告訴女兒:每個人學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現在已經害怕十幾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學會了。

接納女兒害怕的情緒,再重新完成對於「害怕」的構建,讓女兒知道「害怕」其實是個好東西,這時她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現在,李老師的女兒已經學會游泳,一下水便像小海豚一樣自在。

看完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羨慕。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能擁有一個心理學家爸爸呀!

我們普通父母,如何才能看到孩子真實的內心,幫助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困難呢?

@李鬆蔚 老師已經帶領Momself團隊,將心理學系統論,應用於家庭養育場景,打造了線上圈子——《系統式家庭養育-培養自我負責的孩子》

圈子內引入「心理學系統式治療溝通法」,破除日常養育中不易察覺的舊模式,幫我們與孩子建立尊重、理解的新溝通模式。從而走進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

同時課程還以實操性強的方法論,激發孩子的自主動機,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從根本上解決90%家庭養育難題。

為什麼你付出一切,孩子卻說討厭你?這部新劇撕痛無數父母傷疤

如果你也在家庭養育中,有困境和難題?歡迎到《李鬆蔚:系統式家庭養育,培養自我負責的孩子》這圈子裡尋找答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