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不完美媽媽 垂柳 薜荔 芳華 夏花 櫻花 旅行 平涼家長之家 2019-09-12
"

家長求助:我想問您,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我家姑娘為什麼對人對事總是冷漠麻木的?明明我這麼愛她,可她總是對我愛搭不理的,動不動就不和我說話,不叫媽媽。她不只是對我這樣,對其他事其他人也一樣冷漠。帶她出去旅遊,再美的風景她也無動於衷。和親朋好友聚會,人家對她友好熱情,她也完全不感興趣不做迴應。真的有點心灰意冷啊,完全搞不懂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答:其實您真的不必心灰意冷,這種情形的不獨是您家孩子一人。面對父母的付出和愛無動於衷、面對他人的友好熱情無動於衷、面對雄奇美景無動於衷——孩子對人對事麻木又冷漠,在中國式獨生子女家庭中幾乎佔一半之數。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也不復雜——“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將這句再貼切、再簡化一下,就能概括成三個字:愛過剩。

總之就是,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與從孩子那裡“索取”的愛,處於正數與負數的相對平衡狀態,孩子生活與生命的杯子才會真正被“空”出來,他們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的眼睛所“攝入”的景色之美,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心靈所“攝入”的深情與愛!

"

家長求助:我想問您,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我家姑娘為什麼對人對事總是冷漠麻木的?明明我這麼愛她,可她總是對我愛搭不理的,動不動就不和我說話,不叫媽媽。她不只是對我這樣,對其他事其他人也一樣冷漠。帶她出去旅遊,再美的風景她也無動於衷。和親朋好友聚會,人家對她友好熱情,她也完全不感興趣不做迴應。真的有點心灰意冷啊,完全搞不懂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答:其實您真的不必心灰意冷,這種情形的不獨是您家孩子一人。面對父母的付出和愛無動於衷、面對他人的友好熱情無動於衷、面對雄奇美景無動於衷——孩子對人對事麻木又冷漠,在中國式獨生子女家庭中幾乎佔一半之數。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也不復雜——“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將這句再貼切、再簡化一下,就能概括成三個字:愛過剩。

總之就是,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與從孩子那裡“索取”的愛,處於正數與負數的相對平衡狀態,孩子生活與生命的杯子才會真正被“空”出來,他們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的眼睛所“攝入”的景色之美,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心靈所“攝入”的深情與愛!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1、家長如何“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孩子如何“攝入風景之美”的愛?

家長為什麼要向孩子“索取風景之美”的愛?

簡單說就是為了“守住”孩子們先天對自然萬物的親近與靈性。

當然,如果家長們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愛過剩”而導致孩子們被動關閉了與自然萬物親近的天性,那就要需要通過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重新開啟”孩子與自然萬物的連接。

為什麼一定要確保孩子“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

正如同人們時不時需要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去往他人住膩了的地方來釋放壓力、來陶冶性情、來增長見聞一樣。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愛過的風景都將成為他血液與人生的一部分——自心而發深愛水之柔軟與包容的人,能成就自己“智者”的心性;自心而發深愛山之雄奇與穩定的人,能成就自己“仁者”的心性。正所謂孔子所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旅行當然是途徑之一,但如果家長們沒有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教會孩子“如何攝入”,旅行這件很美的事在孩子那裡便會倍增無奈和乏味,倍增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疲累——當旅行只剩下“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就拍照”,誰又會不覺得無奈乏味與疲累呢?

所以說,當家長們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那麼旅行這件事便無從談起,就如同再絕頂的圍棋高手也必須從星定式、小目定式、三定式、高目目外定式等基本定式入手一樣。

家長如何通過“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從而幫助孩子們學會“攝入風景之再美”?

理論說再多也是白搭,以我此刻的日常生活舉例吧:

一“見”:藍天和白雲

很有些日子不曾出行,從春天最後一樹櫻花落盡至夏花繁盛,再到此刻秋雨綿綿纏繞,好像不曾看見綠樹紅花和白雲藍天?這麼說貌似也不對,不是不曾“看”,是不曾“見”。“看”只過眼,“見”乃走心——藍緞子的天幕、銀綢子的雲,花青石綠藤黃兌的樹,胭脂泥金硃砂染的花,一直都在。只不過,我的眼眸與它們之間隔著一層紗幕,那紗幕經線是世俗名利、緯線是紅塵煙火,密密織疊疊垂,將心跳禁拘,將自性支配,將鮮活而蓬勃的血液一天天擠榨至漸次枯萎。明明是知道的,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被外事外物無情綁架,卻終究不能夠時時處處於心體層面冷眼俯察,於待人接物時踐行,於行走坐臥處合溶。

存在主義說“擁有就是被擁有”,那麼,可否請靈性山色與蓬勃盛夏將我佔有,亦被我擁有?

二“見”:垂柳和木蓮

從郊區返,經誰家小院,殘磚剩瓦的大門口有兩棵樹兩兩相望,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垂柳老了。分明盛夏才堪堪過,垂柳卻已透著深秋的蕭殺蒼涼,枝杆斷裂,枝葉飄黃。偶有彩色羽毛的小鳥蹬枝而去時候,柳條兒盈盈輕輕盈盈的一個盪漾,才顯出幾分垂柳在詩裡在畫裡的含情模樣。

木蓮很年輕。大片大片嫩葉子在風裡快活輕吟,淺淺綠的葉面與深深綠的葉背交錯翻轉,是舞技天成芳華女孩子若驚鴻若飛天的韻致天成,就連隆起的葉脈和葉脈旁邊星星形狀的紋路都是年輕的,在淬火炎夏裡新新鮮鮮,永無盡息的朝氣蓬勃。同根同脈同骨同血年輕的葉子們,宛若煙火紅塵裡最溫柔的兄長,小心翼翼呵斥著疼寵著他們粉紅色的妹妹,粉紅色的臉兒粉紅色的脣,粉紅身的青春粉紅色的眸,多嬌呀,多嫩呀,多香呀,這妹妹!

它蒼涼蕭殺,它潔美無暇,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不是皮相模樣和命運的無常,重要的是遇上了便從此認了這命,從此努力靠近,從此努力容忍,從此努力接納。它不嫌它的幼穉,它不棄它的風霜,它們以清風為憑以天地為證,它們傾盡所能夠的一切將強加來的命運過的花紅柳綠,過的柔軟旖旎。

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它們於幻變無常中遇上了,沒得選,沒得退,卻就將那苦甜甜地吞下了,從此塞外成江南,從此別是一重天,從此長相廝守無絕衰,從此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三“見”:農婦那一舞

村廣場上,年華老去的婦人甩動窄衣短袖,眼眸穿過密密重重柳梢頭的雲層,向深處更深;那慣於農活的窄衣短袖一揮一甩間,就長長長地延展出去,遮卻了煙火密佈的村莊和疊疊重重的勞累,一如敦煌壁畫上嫋嫋繞繞嫋嫋的飛天。

昨日經過時候,廣場上人頭攢動擾擾攘攘,動感的舞曲、鮮豔的衣裳,飛動了農婦們如同莊稼般飽滿的笑靨,那是熱烈遍佈於泱泱中華無數個大大小小城市的廣場舞,各種年齡各種身份或青蔥鮮嫩或斑駁陸離或嫋娜曼妙或澀滯鈍遲的人們,簡簡單單一個移動音箱就將隨便一片空地一個角落變作燈紅酒綠肉林舞池,詭異扭動的身體與尖銳器張的音樂將城市所餘甚微的空隙與安靜擠佔榨乾。村廣場裡的廣場舞卻迥然不同,那是遺世而獨立的拙樸,那慣於侍候莊稼的腿腳踢動間生意無限,韻致豐滿。眉眼輕俏一抬,五指次第盛開,是莊稼樸實,是清風徐來。有什麼樣的好日子抵得過農婦們在飛揚歌聲裡的旋轉?

這一刻,昨日那場盛況盛景被一場突如其來又突然離開地暴雨洗的遙遠,濛濛水霧將柳枝與柳枝間的縫隙描補地密密滿滿,這密滿的柳枝與水霧宛若天成築就四圍堅牢的高牆,將水袖輕揚的婦人與整個現世界截然斷開。

她一個人,在一個誰也進不去的世界裡獨自漫步,一腳一腳柔旋,一眸一眸迴轉,她的世界裡到底隱了些什麼呢,我窮盡了半生的體驗與視線,卻是看不透、看不見。彷彿有一萬年那麼久,又彷彿只一個剎那,她就老了。水袖從飛揚至落下的那一個輪迴,分明盛開著粉紅色芬芳與年華的她的眼眸,剎那灰敗。瀰漫如煙霞的她的身姿,猝然塌陷。她老了,讓觀者黯然魂銷心碎神傷的老,年輕的身體以年輕的姿態幹了,碧翠的葉子以碧翠的姿態枯了,是淬火七月天的苞米,還不曾成熟就已經老了——這一刻,這一眼,突然就知曉了什麼叫做滄海桑田。

四“見”:清風和瓜田

路畔田埂下面,綠裙子的小姑娘滿懷摟一隻大西瓜,大半個身子擋不見了,只露出圓溜溜一雙大眼睛和嫩生生一雙小短腿,一步一個趔趄,看得人又驚又笑。

車開過去三裡,又倒回來。滿把滿懷滿腦門俗務全都不顧,找了個神氣十足的理由跟自己說:不安全,不安全,駕車哪能三心二意,不如回去、回去、回去!

是的,回去!

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苗疆巫女以血飼餵的本命盅,只一眼便使血液叫囂叛變,便將神魂祕固拘捕,便鏗鏘斬殺了三十年時光,將新的舊的深的淺的生命印痕沙啦啦抹了個乾淨,只留下那一鱗半爪的半捏兒蔥蘢影像。那蔥蘢是關乎青春亦或童年的?記不清了,只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清清楚楚筆筆如刀的刻。

手忙腳亂好一頓翻,卻只找得幾顆糖,紅紅綠綠的煞是好看,這見面禮,不壞,小孩子家家都喜歡的。心兒快了幾拍,是知慕少艾鄰家少年遙見心儀小姑娘的忐忑,會博她個笑吧?

卻是,只剩下清風和瓜田了。

如此急迫急切急遽地趕返,卻連小姑娘遙遠的一個背影都不曾抓見,放眼處,怎來化進清風與無垠瓜地深處的那一剎悸動、那一泓淺影?惟大片大片清風和大片大片瓜田空曠而寂靜。沙啦啦、沙啦啦……風與瓜葉子的交涉,是關乎一場深陷的纏牽,亦或是一個莊嚴的告別?

終究是回不去了罷。縱然我有覆雨手,穿得過流年,抹得淡時光,筆筆如刀的那半捏兒蔥蘢,卻早已是變了模樣。

五“見”: 二丫和溫情

此段還跟瓜田相關——好吧,持續高溫桑拿天,哪哪兒都是呻喚,忒難熬。農人難熬,熬焦了莊稼和蔬菜;工人難熬,熬裂了石夯和口脣;白領難熬,熬亂了出遊和妝容。我也難熬。我的難熬不是熬這三十六七度持續的高溫,而是熬心境。自古形容骨裡含香的絕世美人,最出神韻莫過於“輕盈”和“清涼”。真正的美(請注意,是美,不是漂亮),與容顏無關,只與風骨風韻風華風情風光風月風采風流風格風度風姿風雅甚至風趣相關。我不是美人,沒那自清涼無汗的冰肌玉骨,也沒那風華踩一支細細枝梢在風裡渺渺搖搖,可我向往這輕盈這清涼。

這大片大片瓜田和清涼,是二丫拍來的,美其名曰“夏送清涼”。一望無垠的瓜葉子在明豔熱烈的陽光下白了小臉兒,眉目深攏卻毫不退縮,薄薄身子大片大片招展開來,將圓嘟嘟肥美的西瓜牢牢護住。

二丫饞我:“來嗎來嗎?來吧來吧!陪你瓜田裡吃個肚兒圓!”

笑疼了胸口揉搓著還笑,笑著笑著淚就下來了,毫無徵兆。

照片裡沒有二丫裙裾飛揚眉眼含情的俏模樣,那一聲一聲地喚卻如同實質,固執地穿透一些路程和時光直遞心底埋葬最深的過往。那碧綠田埂,那炎夏驕陽,那瓜田旁小路上露水打溼了暫新“藍的卡”的衣裳,打溼了大年三十祭灶才捨得穿一回的中山裝。他的眉眼僵硬扭動,他是想笑的,想遞些個溫情和柔軟給唯一的女兒,他卻不大會笑,他習慣了板平著面目面對這塵世和塵世裡或感恩或牢騷斷腸的人們。他沐浴更衣,他隆重著裝,他引領著小小的女孩兒赴一年一度那一場盛大的約會,與瓜田的約會,與濁世裡清涼的約會,與漠然疏離面目後頭深藏的愛的約會。

瓜田,只倆字兒,便能於淬火的眼眸與身子裡,推演並展開大片大片詩境與體驗,正正好可應合那骨裡芬芳的輕盈,那仁明勤斷的清涼。

"

家長求助:我想問您,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我家姑娘為什麼對人對事總是冷漠麻木的?明明我這麼愛她,可她總是對我愛搭不理的,動不動就不和我說話,不叫媽媽。她不只是對我這樣,對其他事其他人也一樣冷漠。帶她出去旅遊,再美的風景她也無動於衷。和親朋好友聚會,人家對她友好熱情,她也完全不感興趣不做迴應。真的有點心灰意冷啊,完全搞不懂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答:其實您真的不必心灰意冷,這種情形的不獨是您家孩子一人。面對父母的付出和愛無動於衷、面對他人的友好熱情無動於衷、面對雄奇美景無動於衷——孩子對人對事麻木又冷漠,在中國式獨生子女家庭中幾乎佔一半之數。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也不復雜——“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將這句再貼切、再簡化一下,就能概括成三個字:愛過剩。

總之就是,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與從孩子那裡“索取”的愛,處於正數與負數的相對平衡狀態,孩子生活與生命的杯子才會真正被“空”出來,他們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的眼睛所“攝入”的景色之美,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心靈所“攝入”的深情與愛!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1、家長如何“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孩子如何“攝入風景之美”的愛?

家長為什麼要向孩子“索取風景之美”的愛?

簡單說就是為了“守住”孩子們先天對自然萬物的親近與靈性。

當然,如果家長們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愛過剩”而導致孩子們被動關閉了與自然萬物親近的天性,那就要需要通過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重新開啟”孩子與自然萬物的連接。

為什麼一定要確保孩子“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

正如同人們時不時需要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去往他人住膩了的地方來釋放壓力、來陶冶性情、來增長見聞一樣。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愛過的風景都將成為他血液與人生的一部分——自心而發深愛水之柔軟與包容的人,能成就自己“智者”的心性;自心而發深愛山之雄奇與穩定的人,能成就自己“仁者”的心性。正所謂孔子所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旅行當然是途徑之一,但如果家長們沒有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教會孩子“如何攝入”,旅行這件很美的事在孩子那裡便會倍增無奈和乏味,倍增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疲累——當旅行只剩下“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就拍照”,誰又會不覺得無奈乏味與疲累呢?

所以說,當家長們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那麼旅行這件事便無從談起,就如同再絕頂的圍棋高手也必須從星定式、小目定式、三定式、高目目外定式等基本定式入手一樣。

家長如何通過“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從而幫助孩子們學會“攝入風景之再美”?

理論說再多也是白搭,以我此刻的日常生活舉例吧:

一“見”:藍天和白雲

很有些日子不曾出行,從春天最後一樹櫻花落盡至夏花繁盛,再到此刻秋雨綿綿纏繞,好像不曾看見綠樹紅花和白雲藍天?這麼說貌似也不對,不是不曾“看”,是不曾“見”。“看”只過眼,“見”乃走心——藍緞子的天幕、銀綢子的雲,花青石綠藤黃兌的樹,胭脂泥金硃砂染的花,一直都在。只不過,我的眼眸與它們之間隔著一層紗幕,那紗幕經線是世俗名利、緯線是紅塵煙火,密密織疊疊垂,將心跳禁拘,將自性支配,將鮮活而蓬勃的血液一天天擠榨至漸次枯萎。明明是知道的,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被外事外物無情綁架,卻終究不能夠時時處處於心體層面冷眼俯察,於待人接物時踐行,於行走坐臥處合溶。

存在主義說“擁有就是被擁有”,那麼,可否請靈性山色與蓬勃盛夏將我佔有,亦被我擁有?

二“見”:垂柳和木蓮

從郊區返,經誰家小院,殘磚剩瓦的大門口有兩棵樹兩兩相望,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垂柳老了。分明盛夏才堪堪過,垂柳卻已透著深秋的蕭殺蒼涼,枝杆斷裂,枝葉飄黃。偶有彩色羽毛的小鳥蹬枝而去時候,柳條兒盈盈輕輕盈盈的一個盪漾,才顯出幾分垂柳在詩裡在畫裡的含情模樣。

木蓮很年輕。大片大片嫩葉子在風裡快活輕吟,淺淺綠的葉面與深深綠的葉背交錯翻轉,是舞技天成芳華女孩子若驚鴻若飛天的韻致天成,就連隆起的葉脈和葉脈旁邊星星形狀的紋路都是年輕的,在淬火炎夏裡新新鮮鮮,永無盡息的朝氣蓬勃。同根同脈同骨同血年輕的葉子們,宛若煙火紅塵裡最溫柔的兄長,小心翼翼呵斥著疼寵著他們粉紅色的妹妹,粉紅色的臉兒粉紅色的脣,粉紅身的青春粉紅色的眸,多嬌呀,多嫩呀,多香呀,這妹妹!

它蒼涼蕭殺,它潔美無暇,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不是皮相模樣和命運的無常,重要的是遇上了便從此認了這命,從此努力靠近,從此努力容忍,從此努力接納。它不嫌它的幼穉,它不棄它的風霜,它們以清風為憑以天地為證,它們傾盡所能夠的一切將強加來的命運過的花紅柳綠,過的柔軟旖旎。

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它們於幻變無常中遇上了,沒得選,沒得退,卻就將那苦甜甜地吞下了,從此塞外成江南,從此別是一重天,從此長相廝守無絕衰,從此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三“見”:農婦那一舞

村廣場上,年華老去的婦人甩動窄衣短袖,眼眸穿過密密重重柳梢頭的雲層,向深處更深;那慣於農活的窄衣短袖一揮一甩間,就長長長地延展出去,遮卻了煙火密佈的村莊和疊疊重重的勞累,一如敦煌壁畫上嫋嫋繞繞嫋嫋的飛天。

昨日經過時候,廣場上人頭攢動擾擾攘攘,動感的舞曲、鮮豔的衣裳,飛動了農婦們如同莊稼般飽滿的笑靨,那是熱烈遍佈於泱泱中華無數個大大小小城市的廣場舞,各種年齡各種身份或青蔥鮮嫩或斑駁陸離或嫋娜曼妙或澀滯鈍遲的人們,簡簡單單一個移動音箱就將隨便一片空地一個角落變作燈紅酒綠肉林舞池,詭異扭動的身體與尖銳器張的音樂將城市所餘甚微的空隙與安靜擠佔榨乾。村廣場裡的廣場舞卻迥然不同,那是遺世而獨立的拙樸,那慣於侍候莊稼的腿腳踢動間生意無限,韻致豐滿。眉眼輕俏一抬,五指次第盛開,是莊稼樸實,是清風徐來。有什麼樣的好日子抵得過農婦們在飛揚歌聲裡的旋轉?

這一刻,昨日那場盛況盛景被一場突如其來又突然離開地暴雨洗的遙遠,濛濛水霧將柳枝與柳枝間的縫隙描補地密密滿滿,這密滿的柳枝與水霧宛若天成築就四圍堅牢的高牆,將水袖輕揚的婦人與整個現世界截然斷開。

她一個人,在一個誰也進不去的世界裡獨自漫步,一腳一腳柔旋,一眸一眸迴轉,她的世界裡到底隱了些什麼呢,我窮盡了半生的體驗與視線,卻是看不透、看不見。彷彿有一萬年那麼久,又彷彿只一個剎那,她就老了。水袖從飛揚至落下的那一個輪迴,分明盛開著粉紅色芬芳與年華的她的眼眸,剎那灰敗。瀰漫如煙霞的她的身姿,猝然塌陷。她老了,讓觀者黯然魂銷心碎神傷的老,年輕的身體以年輕的姿態幹了,碧翠的葉子以碧翠的姿態枯了,是淬火七月天的苞米,還不曾成熟就已經老了——這一刻,這一眼,突然就知曉了什麼叫做滄海桑田。

四“見”:清風和瓜田

路畔田埂下面,綠裙子的小姑娘滿懷摟一隻大西瓜,大半個身子擋不見了,只露出圓溜溜一雙大眼睛和嫩生生一雙小短腿,一步一個趔趄,看得人又驚又笑。

車開過去三裡,又倒回來。滿把滿懷滿腦門俗務全都不顧,找了個神氣十足的理由跟自己說:不安全,不安全,駕車哪能三心二意,不如回去、回去、回去!

是的,回去!

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苗疆巫女以血飼餵的本命盅,只一眼便使血液叫囂叛變,便將神魂祕固拘捕,便鏗鏘斬殺了三十年時光,將新的舊的深的淺的生命印痕沙啦啦抹了個乾淨,只留下那一鱗半爪的半捏兒蔥蘢影像。那蔥蘢是關乎青春亦或童年的?記不清了,只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清清楚楚筆筆如刀的刻。

手忙腳亂好一頓翻,卻只找得幾顆糖,紅紅綠綠的煞是好看,這見面禮,不壞,小孩子家家都喜歡的。心兒快了幾拍,是知慕少艾鄰家少年遙見心儀小姑娘的忐忑,會博她個笑吧?

卻是,只剩下清風和瓜田了。

如此急迫急切急遽地趕返,卻連小姑娘遙遠的一個背影都不曾抓見,放眼處,怎來化進清風與無垠瓜地深處的那一剎悸動、那一泓淺影?惟大片大片清風和大片大片瓜田空曠而寂靜。沙啦啦、沙啦啦……風與瓜葉子的交涉,是關乎一場深陷的纏牽,亦或是一個莊嚴的告別?

終究是回不去了罷。縱然我有覆雨手,穿得過流年,抹得淡時光,筆筆如刀的那半捏兒蔥蘢,卻早已是變了模樣。

五“見”: 二丫和溫情

此段還跟瓜田相關——好吧,持續高溫桑拿天,哪哪兒都是呻喚,忒難熬。農人難熬,熬焦了莊稼和蔬菜;工人難熬,熬裂了石夯和口脣;白領難熬,熬亂了出遊和妝容。我也難熬。我的難熬不是熬這三十六七度持續的高溫,而是熬心境。自古形容骨裡含香的絕世美人,最出神韻莫過於“輕盈”和“清涼”。真正的美(請注意,是美,不是漂亮),與容顏無關,只與風骨風韻風華風情風光風月風采風流風格風度風姿風雅甚至風趣相關。我不是美人,沒那自清涼無汗的冰肌玉骨,也沒那風華踩一支細細枝梢在風裡渺渺搖搖,可我向往這輕盈這清涼。

這大片大片瓜田和清涼,是二丫拍來的,美其名曰“夏送清涼”。一望無垠的瓜葉子在明豔熱烈的陽光下白了小臉兒,眉目深攏卻毫不退縮,薄薄身子大片大片招展開來,將圓嘟嘟肥美的西瓜牢牢護住。

二丫饞我:“來嗎來嗎?來吧來吧!陪你瓜田裡吃個肚兒圓!”

笑疼了胸口揉搓著還笑,笑著笑著淚就下來了,毫無徵兆。

照片裡沒有二丫裙裾飛揚眉眼含情的俏模樣,那一聲一聲地喚卻如同實質,固執地穿透一些路程和時光直遞心底埋葬最深的過往。那碧綠田埂,那炎夏驕陽,那瓜田旁小路上露水打溼了暫新“藍的卡”的衣裳,打溼了大年三十祭灶才捨得穿一回的中山裝。他的眉眼僵硬扭動,他是想笑的,想遞些個溫情和柔軟給唯一的女兒,他卻不大會笑,他習慣了板平著面目面對這塵世和塵世裡或感恩或牢騷斷腸的人們。他沐浴更衣,他隆重著裝,他引領著小小的女孩兒赴一年一度那一場盛大的約會,與瓜田的約會,與濁世裡清涼的約會,與漠然疏離面目後頭深藏的愛的約會。

瓜田,只倆字兒,便能於淬火的眼眸與身子裡,推演並展開大片大片詩境與體驗,正正好可應合那骨裡芬芳的輕盈,那仁明勤斷的清涼。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2、家長如何“索取他人之愛”的美?孩子如何“攝入他人之愛”的美?

孩子在家長走心之“見”的引導下,以習得的“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為基礎,再向習得並感受“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拓展,便會向實現愛之“給予”與“索取”正負平衡的“空杯”狀態跨近一大步。

家長如何通過“索取他人之愛”的美,以身作則實現守護或開啟孩子“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

理論說再多也是白搭,還是以我今天的生活日常為例罷:

在慣常的小店門口停下來,滿結霧氣的玻璃門立即被打開,三兩綹夏日翠綠色軟玻璃簾子的剔透將這秋日凌晨的寒意推向極致處。連我,店裡客人共三個,青年男子在最裡面,半開的門口處是個萌萌粉紅的小姑娘,都是前後腳進來的。兩個豆漿機那麼高的小姑娘眼巴巴站在豆漿機跟前,粉紅帽兜兒上一對對絨球球直晃盪——這晃盪延續著小姑娘一路急腳趕的匆促。

男店主轉臉問青年男客,“您急嗎?不是很著急的話,我能不能給這小姑娘先來,娃們上學最怕遲到。”

“行哩,我遲就遲會兒,離上班還有些時間,趕得及。”男客爽快應。

那小女孩是什麼表情我看不見,她半側了身子,小腦袋幾乎貼在熱騰騰豆漿和滷蛋、包子的玻璃櫃臺上;也沒有說謝謝,似乎是全然沒有聽見這對話——聽見與沒聽見,都不妨礙她被陌生人溫柔以待,不妨礙店主、男客以及我的好心情,不妨礙我們彼此報以溫柔微笑、彼此懷揣清秋清晨這細碎地溫暖開始新的一天。

小店開張有兩年了,而我成為這家店的客人有三年半了。前一年半,店主是一對老夫妻,老夫妻是這對小夫妻的姑姑、姑父。老夫妻沉默寡言但笑容溫軟,他們手藝很好,雖不至客似雲來,但來過一次的客人們幾乎都會第二次再來,但他們年紀漸邁力不從心。於是,小店就到了這對小夫妻手裡,他們是前年這個時節開始接手的。他們沒做過生意,包包子、烙餅子、拌涼菜、磨豆漿等等手藝,都是老姑手把手教的,教了三天左右。也就是說,從沒做過生意、從沒做過餐飲生意的小夫妻,接手第四天就開始獨立開門迎客了。最開始,面老發不好,要麼鹼大了、要麼鹼欠了,鹼大了饃就偏黃,鹼欠饃就酸了。包子也醜,包包子的發麵不過關,再加上手藝欠,一籠籠熱騰騰的包子擱眼前簡直是折磨。煎餅也醜,麵糊要麼稠了要麼稀了,稠了烙成的煎餅厚處有三五個銅錢厚、薄處能照見人影影;稀了烙成的煎餅到卷菜環節就有樂子了,客人依喜好口味一樣樣選菜、女主依指令一樣樣仔仔細細攤在餅上,菜蔬色澤明豔、菜量多多益善,雙方言笑晏晏、歡喜滿滿,眼瞅著可口早餐要完美收官,卻是忽一下煎餅崩開了,那叫一個狼狽狼藉……總之是,最初一個月,小夫妻倆起三更睡半夜、打著十二分小心,卻還是不免狀況頻出、手忙腳亂、笑點不斷。

然而他們的客人一日日多起來。

新客不斷遞增,老客如我忠誠。新客大都是老客帶來的,我這般怕麻煩的人,也曾有過一次帶八人份早餐的紀錄。這八人後來都成了這店的忠誠客人,她們也給旁人帶早餐,那些個旁人於是也成了這店的忠誠客人。如此這般,小夫妻倆每天都陀螺般轉不停,但這忙卻並不曾使他們臉上明媚的笑花兒有片刻匱缺。

這小夫妻倆也確是有意思的人物,他們總能讓我覺得我是特殊的,是被他們以最高禮儀和誠意特殊看顧的那一個——而我不過是諸多食客中最普通的一個。每天清晨,我的腳步聲在店外三四米時候,小夫妻倆一迭聲的關顧便已開始了——“快,來了!”“好咧——”等我走近、上臺階、進門,合乎我心意的早餐已妥妥地在等了。大多時候是需要排隊的,但他們再忙也會遞一個抱歉眼神過來。一個眼神的深度有時候是會直抵靈魂的,我看見,鮮花著錦的不只是他們的容顏,還有那兩顆心,高貴而潔白。我喜歡看他們忙碌的樣子,認真、從容、歡喜;但我不願他們因我而忙上添忙,所以就每週一預付一星期餐費,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在食客高峰期時候準備我的。提前卷好的煎餅會很涼、菜汁子會滲,吃起來的口感肯定沒有現卷的美好,可我很願意、很歡喜。絲絲寸寸,也是一份心意。

如此這般地每一個凌晨,都是從他們向陽而開鮮花般的笑靨和聲音裡開始,“給,掐著點,剛剛卷好的!”是的,他們想到了煎餅提前卷好會涼、會滲、會影響口感,所以他們掐準了我要來的時間。

連陰雨下了七八天,越下越冷,一下子從夏天直直掉進了冬天似的。天色將明未明時分尤其冷,著短袖與著大毛衣的人們一起腳步匆匆,我亦然。

自從寒意漸深,我每天凌晨跟他們的第一句話都是:“門開著得有多冷啊!”

店主夫妻分明冷得脣發青,可臉上的笑意卻不曾片刻或減,“門關著我們能暖和點,可你們出進就不方便了。”是的,大雨,夾風,低溫,出出進進要收傘合傘,手裡還要拎著各式早餐和包包之類的,就更累贅和繁瑣——同樣是大雨滂沱開著門迎客,可開門和開門不一樣;同樣是看山看水,賢者智者與“愛過剩”而麻木冷漠的孩子不一樣。前者是心底生了善,至而仁、至而美,比如這對小夫妻。

我喜歡他們,喜歡店主夫妻和陌生男青年,是自心底深深處、自每個毛孔瀰漫出來的喜歡,如同喜歡頭頂的星空和全然盛開的鮮花。

我喜歡他們的笑,那笑是春初來時候嫵媚的盛開,自自在在、自自然然,是牽牛花纏住了井臺上小桶,是梔子花兒在殘牆裂縫間潔白。是的啊,不至我,每一個經過的人們都會由不住地生柔軟、生悅然。

我喜歡他們,還因那悉悉纖纖無處不在的溫柔善意。世間最溫柔,天上不過月亮,器具不過古琴,鳥禽不過杜鵑,植物不過垂柳,而每一個懷揣各種心事奔波於紅塵中熟悉的、陌生的人們走出小店時候眼角眉梢和心上,都會懷揣些月亮、古琴、杜鵑以及垂柳的綿綿柔軟、雋雋悅然——缺愛的孩子們或愛過剩的孩子們,我也為你祝福,願你看得“見”陌生人的溫情,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也能溫柔以待這個世界,溫柔以待父母親人以及身邊這些為你付出溫情的陌生人。

"

家長求助:我想問您,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我家姑娘為什麼對人對事總是冷漠麻木的?明明我這麼愛她,可她總是對我愛搭不理的,動不動就不和我說話,不叫媽媽。她不只是對我這樣,對其他事其他人也一樣冷漠。帶她出去旅遊,再美的風景她也無動於衷。和親朋好友聚會,人家對她友好熱情,她也完全不感興趣不做迴應。真的有點心灰意冷啊,完全搞不懂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答:其實您真的不必心灰意冷,這種情形的不獨是您家孩子一人。面對父母的付出和愛無動於衷、面對他人的友好熱情無動於衷、面對雄奇美景無動於衷——孩子對人對事麻木又冷漠,在中國式獨生子女家庭中幾乎佔一半之數。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也不復雜——“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將這句再貼切、再簡化一下,就能概括成三個字:愛過剩。

總之就是,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與從孩子那裡“索取”的愛,處於正數與負數的相對平衡狀態,孩子生活與生命的杯子才會真正被“空”出來,他們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的眼睛所“攝入”的景色之美,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心靈所“攝入”的深情與愛!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1、家長如何“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孩子如何“攝入風景之美”的愛?

家長為什麼要向孩子“索取風景之美”的愛?

簡單說就是為了“守住”孩子們先天對自然萬物的親近與靈性。

當然,如果家長們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愛過剩”而導致孩子們被動關閉了與自然萬物親近的天性,那就要需要通過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重新開啟”孩子與自然萬物的連接。

為什麼一定要確保孩子“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

正如同人們時不時需要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去往他人住膩了的地方來釋放壓力、來陶冶性情、來增長見聞一樣。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愛過的風景都將成為他血液與人生的一部分——自心而發深愛水之柔軟與包容的人,能成就自己“智者”的心性;自心而發深愛山之雄奇與穩定的人,能成就自己“仁者”的心性。正所謂孔子所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旅行當然是途徑之一,但如果家長們沒有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教會孩子“如何攝入”,旅行這件很美的事在孩子那裡便會倍增無奈和乏味,倍增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疲累——當旅行只剩下“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就拍照”,誰又會不覺得無奈乏味與疲累呢?

所以說,當家長們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那麼旅行這件事便無從談起,就如同再絕頂的圍棋高手也必須從星定式、小目定式、三定式、高目目外定式等基本定式入手一樣。

家長如何通過“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從而幫助孩子們學會“攝入風景之再美”?

理論說再多也是白搭,以我此刻的日常生活舉例吧:

一“見”:藍天和白雲

很有些日子不曾出行,從春天最後一樹櫻花落盡至夏花繁盛,再到此刻秋雨綿綿纏繞,好像不曾看見綠樹紅花和白雲藍天?這麼說貌似也不對,不是不曾“看”,是不曾“見”。“看”只過眼,“見”乃走心——藍緞子的天幕、銀綢子的雲,花青石綠藤黃兌的樹,胭脂泥金硃砂染的花,一直都在。只不過,我的眼眸與它們之間隔著一層紗幕,那紗幕經線是世俗名利、緯線是紅塵煙火,密密織疊疊垂,將心跳禁拘,將自性支配,將鮮活而蓬勃的血液一天天擠榨至漸次枯萎。明明是知道的,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被外事外物無情綁架,卻終究不能夠時時處處於心體層面冷眼俯察,於待人接物時踐行,於行走坐臥處合溶。

存在主義說“擁有就是被擁有”,那麼,可否請靈性山色與蓬勃盛夏將我佔有,亦被我擁有?

二“見”:垂柳和木蓮

從郊區返,經誰家小院,殘磚剩瓦的大門口有兩棵樹兩兩相望,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垂柳老了。分明盛夏才堪堪過,垂柳卻已透著深秋的蕭殺蒼涼,枝杆斷裂,枝葉飄黃。偶有彩色羽毛的小鳥蹬枝而去時候,柳條兒盈盈輕輕盈盈的一個盪漾,才顯出幾分垂柳在詩裡在畫裡的含情模樣。

木蓮很年輕。大片大片嫩葉子在風裡快活輕吟,淺淺綠的葉面與深深綠的葉背交錯翻轉,是舞技天成芳華女孩子若驚鴻若飛天的韻致天成,就連隆起的葉脈和葉脈旁邊星星形狀的紋路都是年輕的,在淬火炎夏裡新新鮮鮮,永無盡息的朝氣蓬勃。同根同脈同骨同血年輕的葉子們,宛若煙火紅塵裡最溫柔的兄長,小心翼翼呵斥著疼寵著他們粉紅色的妹妹,粉紅色的臉兒粉紅色的脣,粉紅身的青春粉紅色的眸,多嬌呀,多嫩呀,多香呀,這妹妹!

它蒼涼蕭殺,它潔美無暇,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不是皮相模樣和命運的無常,重要的是遇上了便從此認了這命,從此努力靠近,從此努力容忍,從此努力接納。它不嫌它的幼穉,它不棄它的風霜,它們以清風為憑以天地為證,它們傾盡所能夠的一切將強加來的命運過的花紅柳綠,過的柔軟旖旎。

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它們於幻變無常中遇上了,沒得選,沒得退,卻就將那苦甜甜地吞下了,從此塞外成江南,從此別是一重天,從此長相廝守無絕衰,從此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三“見”:農婦那一舞

村廣場上,年華老去的婦人甩動窄衣短袖,眼眸穿過密密重重柳梢頭的雲層,向深處更深;那慣於農活的窄衣短袖一揮一甩間,就長長長地延展出去,遮卻了煙火密佈的村莊和疊疊重重的勞累,一如敦煌壁畫上嫋嫋繞繞嫋嫋的飛天。

昨日經過時候,廣場上人頭攢動擾擾攘攘,動感的舞曲、鮮豔的衣裳,飛動了農婦們如同莊稼般飽滿的笑靨,那是熱烈遍佈於泱泱中華無數個大大小小城市的廣場舞,各種年齡各種身份或青蔥鮮嫩或斑駁陸離或嫋娜曼妙或澀滯鈍遲的人們,簡簡單單一個移動音箱就將隨便一片空地一個角落變作燈紅酒綠肉林舞池,詭異扭動的身體與尖銳器張的音樂將城市所餘甚微的空隙與安靜擠佔榨乾。村廣場裡的廣場舞卻迥然不同,那是遺世而獨立的拙樸,那慣於侍候莊稼的腿腳踢動間生意無限,韻致豐滿。眉眼輕俏一抬,五指次第盛開,是莊稼樸實,是清風徐來。有什麼樣的好日子抵得過農婦們在飛揚歌聲裡的旋轉?

這一刻,昨日那場盛況盛景被一場突如其來又突然離開地暴雨洗的遙遠,濛濛水霧將柳枝與柳枝間的縫隙描補地密密滿滿,這密滿的柳枝與水霧宛若天成築就四圍堅牢的高牆,將水袖輕揚的婦人與整個現世界截然斷開。

她一個人,在一個誰也進不去的世界裡獨自漫步,一腳一腳柔旋,一眸一眸迴轉,她的世界裡到底隱了些什麼呢,我窮盡了半生的體驗與視線,卻是看不透、看不見。彷彿有一萬年那麼久,又彷彿只一個剎那,她就老了。水袖從飛揚至落下的那一個輪迴,分明盛開著粉紅色芬芳與年華的她的眼眸,剎那灰敗。瀰漫如煙霞的她的身姿,猝然塌陷。她老了,讓觀者黯然魂銷心碎神傷的老,年輕的身體以年輕的姿態幹了,碧翠的葉子以碧翠的姿態枯了,是淬火七月天的苞米,還不曾成熟就已經老了——這一刻,這一眼,突然就知曉了什麼叫做滄海桑田。

四“見”:清風和瓜田

路畔田埂下面,綠裙子的小姑娘滿懷摟一隻大西瓜,大半個身子擋不見了,只露出圓溜溜一雙大眼睛和嫩生生一雙小短腿,一步一個趔趄,看得人又驚又笑。

車開過去三裡,又倒回來。滿把滿懷滿腦門俗務全都不顧,找了個神氣十足的理由跟自己說:不安全,不安全,駕車哪能三心二意,不如回去、回去、回去!

是的,回去!

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苗疆巫女以血飼餵的本命盅,只一眼便使血液叫囂叛變,便將神魂祕固拘捕,便鏗鏘斬殺了三十年時光,將新的舊的深的淺的生命印痕沙啦啦抹了個乾淨,只留下那一鱗半爪的半捏兒蔥蘢影像。那蔥蘢是關乎青春亦或童年的?記不清了,只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清清楚楚筆筆如刀的刻。

手忙腳亂好一頓翻,卻只找得幾顆糖,紅紅綠綠的煞是好看,這見面禮,不壞,小孩子家家都喜歡的。心兒快了幾拍,是知慕少艾鄰家少年遙見心儀小姑娘的忐忑,會博她個笑吧?

卻是,只剩下清風和瓜田了。

如此急迫急切急遽地趕返,卻連小姑娘遙遠的一個背影都不曾抓見,放眼處,怎來化進清風與無垠瓜地深處的那一剎悸動、那一泓淺影?惟大片大片清風和大片大片瓜田空曠而寂靜。沙啦啦、沙啦啦……風與瓜葉子的交涉,是關乎一場深陷的纏牽,亦或是一個莊嚴的告別?

終究是回不去了罷。縱然我有覆雨手,穿得過流年,抹得淡時光,筆筆如刀的那半捏兒蔥蘢,卻早已是變了模樣。

五“見”: 二丫和溫情

此段還跟瓜田相關——好吧,持續高溫桑拿天,哪哪兒都是呻喚,忒難熬。農人難熬,熬焦了莊稼和蔬菜;工人難熬,熬裂了石夯和口脣;白領難熬,熬亂了出遊和妝容。我也難熬。我的難熬不是熬這三十六七度持續的高溫,而是熬心境。自古形容骨裡含香的絕世美人,最出神韻莫過於“輕盈”和“清涼”。真正的美(請注意,是美,不是漂亮),與容顏無關,只與風骨風韻風華風情風光風月風采風流風格風度風姿風雅甚至風趣相關。我不是美人,沒那自清涼無汗的冰肌玉骨,也沒那風華踩一支細細枝梢在風裡渺渺搖搖,可我向往這輕盈這清涼。

這大片大片瓜田和清涼,是二丫拍來的,美其名曰“夏送清涼”。一望無垠的瓜葉子在明豔熱烈的陽光下白了小臉兒,眉目深攏卻毫不退縮,薄薄身子大片大片招展開來,將圓嘟嘟肥美的西瓜牢牢護住。

二丫饞我:“來嗎來嗎?來吧來吧!陪你瓜田裡吃個肚兒圓!”

笑疼了胸口揉搓著還笑,笑著笑著淚就下來了,毫無徵兆。

照片裡沒有二丫裙裾飛揚眉眼含情的俏模樣,那一聲一聲地喚卻如同實質,固執地穿透一些路程和時光直遞心底埋葬最深的過往。那碧綠田埂,那炎夏驕陽,那瓜田旁小路上露水打溼了暫新“藍的卡”的衣裳,打溼了大年三十祭灶才捨得穿一回的中山裝。他的眉眼僵硬扭動,他是想笑的,想遞些個溫情和柔軟給唯一的女兒,他卻不大會笑,他習慣了板平著面目面對這塵世和塵世裡或感恩或牢騷斷腸的人們。他沐浴更衣,他隆重著裝,他引領著小小的女孩兒赴一年一度那一場盛大的約會,與瓜田的約會,與濁世裡清涼的約會,與漠然疏離面目後頭深藏的愛的約會。

瓜田,只倆字兒,便能於淬火的眼眸與身子裡,推演並展開大片大片詩境與體驗,正正好可應合那骨裡芬芳的輕盈,那仁明勤斷的清涼。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2、家長如何“索取他人之愛”的美?孩子如何“攝入他人之愛”的美?

孩子在家長走心之“見”的引導下,以習得的“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為基礎,再向習得並感受“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拓展,便會向實現愛之“給予”與“索取”正負平衡的“空杯”狀態跨近一大步。

家長如何通過“索取他人之愛”的美,以身作則實現守護或開啟孩子“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

理論說再多也是白搭,還是以我今天的生活日常為例罷:

在慣常的小店門口停下來,滿結霧氣的玻璃門立即被打開,三兩綹夏日翠綠色軟玻璃簾子的剔透將這秋日凌晨的寒意推向極致處。連我,店裡客人共三個,青年男子在最裡面,半開的門口處是個萌萌粉紅的小姑娘,都是前後腳進來的。兩個豆漿機那麼高的小姑娘眼巴巴站在豆漿機跟前,粉紅帽兜兒上一對對絨球球直晃盪——這晃盪延續著小姑娘一路急腳趕的匆促。

男店主轉臉問青年男客,“您急嗎?不是很著急的話,我能不能給這小姑娘先來,娃們上學最怕遲到。”

“行哩,我遲就遲會兒,離上班還有些時間,趕得及。”男客爽快應。

那小女孩是什麼表情我看不見,她半側了身子,小腦袋幾乎貼在熱騰騰豆漿和滷蛋、包子的玻璃櫃臺上;也沒有說謝謝,似乎是全然沒有聽見這對話——聽見與沒聽見,都不妨礙她被陌生人溫柔以待,不妨礙店主、男客以及我的好心情,不妨礙我們彼此報以溫柔微笑、彼此懷揣清秋清晨這細碎地溫暖開始新的一天。

小店開張有兩年了,而我成為這家店的客人有三年半了。前一年半,店主是一對老夫妻,老夫妻是這對小夫妻的姑姑、姑父。老夫妻沉默寡言但笑容溫軟,他們手藝很好,雖不至客似雲來,但來過一次的客人們幾乎都會第二次再來,但他們年紀漸邁力不從心。於是,小店就到了這對小夫妻手裡,他們是前年這個時節開始接手的。他們沒做過生意,包包子、烙餅子、拌涼菜、磨豆漿等等手藝,都是老姑手把手教的,教了三天左右。也就是說,從沒做過生意、從沒做過餐飲生意的小夫妻,接手第四天就開始獨立開門迎客了。最開始,面老發不好,要麼鹼大了、要麼鹼欠了,鹼大了饃就偏黃,鹼欠饃就酸了。包子也醜,包包子的發麵不過關,再加上手藝欠,一籠籠熱騰騰的包子擱眼前簡直是折磨。煎餅也醜,麵糊要麼稠了要麼稀了,稠了烙成的煎餅厚處有三五個銅錢厚、薄處能照見人影影;稀了烙成的煎餅到卷菜環節就有樂子了,客人依喜好口味一樣樣選菜、女主依指令一樣樣仔仔細細攤在餅上,菜蔬色澤明豔、菜量多多益善,雙方言笑晏晏、歡喜滿滿,眼瞅著可口早餐要完美收官,卻是忽一下煎餅崩開了,那叫一個狼狽狼藉……總之是,最初一個月,小夫妻倆起三更睡半夜、打著十二分小心,卻還是不免狀況頻出、手忙腳亂、笑點不斷。

然而他們的客人一日日多起來。

新客不斷遞增,老客如我忠誠。新客大都是老客帶來的,我這般怕麻煩的人,也曾有過一次帶八人份早餐的紀錄。這八人後來都成了這店的忠誠客人,她們也給旁人帶早餐,那些個旁人於是也成了這店的忠誠客人。如此這般,小夫妻倆每天都陀螺般轉不停,但這忙卻並不曾使他們臉上明媚的笑花兒有片刻匱缺。

這小夫妻倆也確是有意思的人物,他們總能讓我覺得我是特殊的,是被他們以最高禮儀和誠意特殊看顧的那一個——而我不過是諸多食客中最普通的一個。每天清晨,我的腳步聲在店外三四米時候,小夫妻倆一迭聲的關顧便已開始了——“快,來了!”“好咧——”等我走近、上臺階、進門,合乎我心意的早餐已妥妥地在等了。大多時候是需要排隊的,但他們再忙也會遞一個抱歉眼神過來。一個眼神的深度有時候是會直抵靈魂的,我看見,鮮花著錦的不只是他們的容顏,還有那兩顆心,高貴而潔白。我喜歡看他們忙碌的樣子,認真、從容、歡喜;但我不願他們因我而忙上添忙,所以就每週一預付一星期餐費,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在食客高峰期時候準備我的。提前卷好的煎餅會很涼、菜汁子會滲,吃起來的口感肯定沒有現卷的美好,可我很願意、很歡喜。絲絲寸寸,也是一份心意。

如此這般地每一個凌晨,都是從他們向陽而開鮮花般的笑靨和聲音裡開始,“給,掐著點,剛剛卷好的!”是的,他們想到了煎餅提前卷好會涼、會滲、會影響口感,所以他們掐準了我要來的時間。

連陰雨下了七八天,越下越冷,一下子從夏天直直掉進了冬天似的。天色將明未明時分尤其冷,著短袖與著大毛衣的人們一起腳步匆匆,我亦然。

自從寒意漸深,我每天凌晨跟他們的第一句話都是:“門開著得有多冷啊!”

店主夫妻分明冷得脣發青,可臉上的笑意卻不曾片刻或減,“門關著我們能暖和點,可你們出進就不方便了。”是的,大雨,夾風,低溫,出出進進要收傘合傘,手裡還要拎著各式早餐和包包之類的,就更累贅和繁瑣——同樣是大雨滂沱開著門迎客,可開門和開門不一樣;同樣是看山看水,賢者智者與“愛過剩”而麻木冷漠的孩子不一樣。前者是心底生了善,至而仁、至而美,比如這對小夫妻。

我喜歡他們,喜歡店主夫妻和陌生男青年,是自心底深深處、自每個毛孔瀰漫出來的喜歡,如同喜歡頭頂的星空和全然盛開的鮮花。

我喜歡他們的笑,那笑是春初來時候嫵媚的盛開,自自在在、自自然然,是牽牛花纏住了井臺上小桶,是梔子花兒在殘牆裂縫間潔白。是的啊,不至我,每一個經過的人們都會由不住地生柔軟、生悅然。

我喜歡他們,還因那悉悉纖纖無處不在的溫柔善意。世間最溫柔,天上不過月亮,器具不過古琴,鳥禽不過杜鵑,植物不過垂柳,而每一個懷揣各種心事奔波於紅塵中熟悉的、陌生的人們走出小店時候眼角眉梢和心上,都會懷揣些月亮、古琴、杜鵑以及垂柳的綿綿柔軟、雋雋悅然——缺愛的孩子們或愛過剩的孩子們,我也為你祝福,願你看得“見”陌生人的溫情,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也能溫柔以待這個世界,溫柔以待父母親人以及身邊這些為你付出溫情的陌生人。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3、家長如何“索取親人之愛”的美?孩子如何“攝入親人之愛”的美?

孩子在家長走心之“見”的幫助和引導下,以習得的“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為土壤,再放大化、聚焦化提升“攝入親人之愛”的能力,那麼,距離在各種自然風景、人文之美浸潤中自然而然掃除愛的障礙並學會愛自己、愛別人和被人愛的至臻圓通生命狀態,便倚馬可待;當然,成為用愛治癒過往創傷並克服如影隨行的人生恐懼,成為一個擁有“愛的能力”的人便成為必然。

◆家長如何“索取親人之愛”的美?孩子如何“攝入親人之愛”的美?

“索取親人之愛”是一件很微妙又奇妙的事,進與退、濃與淡、深與淺全憑“感覺”——感覺到位,這種索取便會成為恰到好處的催化劑,會使人與人之間很容易便能夠調整為同一個頻道,使心與心之間很容易便能夠會心嫣然。繼續以我身邊剛剛發生的事為例: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立揚君與我同臺講了一次專題課。是關於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揚君不是我的同行,沒在家庭教育方面接受過專業培訓,也不曾在家庭教育方面自行開悟用心用力好好成長過。之所以與我合作同講一個專題,一方面是促生他在家庭教育與心靈成長方面的自我反思,另一方面是通過這種自我反思最終實現對曾經創傷的療愈以及當下糟糕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改善——這是他的妻子、孩子與我共同商議之後制定的方案。其最終效果之好,簡直遠遠超乎了我們的預期與想像。

立揚君當慣了一把手,絕大多數事情都只需要最終決策即可。而這種習慣或者說是習性,理所當然地被代入了家庭。於是,妻子與孩子不知不覺地成為了他的屬下,而他成為了家庭中完全不事生產、不懂給愛的“寄生蟲”。但這次不同。從頭到尾的所有環節,他全部都是自己親自來。他不大會用電腦,當然也不大會打字,所以呢,他的前後三稿三十一頁,都是一筆一畫一個字兒一個字兒在紙上手寫出來的。第一稿,整整十頁,寫著改著,字字句句全都糊到了一起,改得也那叫一個“慘不忍睹”。第二稿寫好後又添添減減,直到第三稿總共十一頁,清清爽爽漂漂亮亮,是他一筆一畫一個字一個字兒重新譽寫出來的。

透過這“慘不忍睹”一次一次的修改、透過這“清爽漂亮”最終的呈現,我們能看到什麼?

我們能看到的是,是一個想“放下屠刀”但不知如何“放”,不知“放下” 之後又該做什麼、怎麼做的可憐人;我們能看到的是,這個“可憐人”所向披靡想要改正、想要向好的決心與勇氣;整個過程,與其說是一次專題課,不如說是一個不合格的兒子、不合格的丈夫、不合格的父親將自己體無完膚進行解剖的過程啊!如今,肯動筆寫字的人有幾個?包括我自己,手指頭一動鍵盤上霹哩啪啦每分鐘五六十個字就出來了,真不用費太大的力氣。像他這樣一筆一畫一邊想邊寫、邊寫邊改、邊改邊刪一折騰就是半個月的,簡直叫做稀罕了。更何況,寫了半個月的“產量”實在不很高,就只是專題課上“錦上添花”的一個現身說法而已;至於寫這半個月的效益,更是百分百倒賠的,賠筆墨紙張,賠時間精力,還賠跌跌撞撞的不順、熬煎——試想想,一個大半輩子從不與寫文字此類事打交道的人,突然要“宏幅鉅製”的寫長達五千多字的東西,簡直每一個字都是攔路虎啊!思路不能順暢,表達不能順暢,遣詞不能順暢,簡直是折磨與刑罰了。就這樣,他斷斷續續地修著改著,吃飯在想,睡覺在想,到最後幾近於不眠不休了。

開講前一天,他說,“好了,你得先驗驗,把把關。”

於是,他念,我聽,聽到第三段,眼淚都差點下來了……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感動,是被打動,被這真摯、被這用心、被這從心窩窩裡頭掏出來的熱乎乎的真實打動。

他是我很熟悉的人,這卻是我第一次見他如此高度重視徹夜不眠備課的認真,也是第一次見他的手忙腳亂、見他在開講前的手足無措。開講前一分鐘,他還在試圖說服我替他念一念算了,他就像一個犯錯誤的小孩子面對著未來的無限的恐懼,汗滴子一滴滴從額頭落下來糊了眼睛都不自知——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自己站上講臺。他說他的普通話就算再不好、他的家庭教育能力就算再不專業,但這是他身為一個不合格兒子、身為一個不合格丈夫、身為一個不合格父親最真的愧疚和遲來的愛。

是的,從我立場冷眼旁觀,站在講臺上的立揚君以及他的所思所想所表達,與其說是一個男人對自己前半生挫敗與痛苦的回憶,不如說是一個不合格兒子、一個不合格丈夫、一個不合格父親給予自己父母妻兒遲來懺悔與永遠不晚的“愛的反饋”。前面說過,立揚君是我很熟悉的人,那個對父母妻兒頤指氣使、高高在上的所謂大男子,在開講之後一腔一字的表達裡卻慢慢慢地生動化了、立體化了,變成了一個我所不熟悉的、全新的、氣場全開所向披靡的大寫的男人。毫不誇張的說,那一刻,那一講,是立揚君在坐在講臺下面父母妻兒眼睛裡的重生——不論是從心理或者靈魂,他完成了毛毛蟲向蝴蝶的蛻變。

是的,身為一個丈夫或父親,一個男人之“大”、靈魂之完整與強大,不只是能夠扛得起社會上的風風雨雨,更是能夠給得出、給得起對妻子的愛、對孩子的愛、對自己的愛!而這種“給得出”“給得起”,需要父母妻兒合理適度的“索取”來催發,而不是一味的遷就或單方面一味的付出。

"

家長求助:我想問您,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我家姑娘為什麼對人對事總是冷漠麻木的?明明我這麼愛她,可她總是對我愛搭不理的,動不動就不和我說話,不叫媽媽。她不只是對我這樣,對其他事其他人也一樣冷漠。帶她出去旅遊,再美的風景她也無動於衷。和親朋好友聚會,人家對她友好熱情,她也完全不感興趣不做迴應。真的有點心灰意冷啊,完全搞不懂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答:其實您真的不必心灰意冷,這種情形的不獨是您家孩子一人。面對父母的付出和愛無動於衷、面對他人的友好熱情無動於衷、面對雄奇美景無動於衷——孩子對人對事麻木又冷漠,在中國式獨生子女家庭中幾乎佔一半之數。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也不復雜——“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將這句再貼切、再簡化一下,就能概括成三個字:愛過剩。

總之就是,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與從孩子那裡“索取”的愛,處於正數與負數的相對平衡狀態,孩子生活與生命的杯子才會真正被“空”出來,他們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的眼睛所“攝入”的景色之美,才可以有地方“裝”自己心靈所“攝入”的深情與愛!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1、家長如何“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孩子如何“攝入風景之美”的愛?

家長為什麼要向孩子“索取風景之美”的愛?

簡單說就是為了“守住”孩子們先天對自然萬物的親近與靈性。

當然,如果家長們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愛過剩”而導致孩子們被動關閉了與自然萬物親近的天性,那就要需要通過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重新開啟”孩子與自然萬物的連接。

為什麼一定要確保孩子“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

正如同人們時不時需要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去往他人住膩了的地方來釋放壓力、來陶冶性情、來增長見聞一樣。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愛過的風景都將成為他血液與人生的一部分——自心而發深愛水之柔軟與包容的人,能成就自己“智者”的心性;自心而發深愛山之雄奇與穩定的人,能成就自己“仁者”的心性。正所謂孔子所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旅行當然是途徑之一,但如果家長們沒有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教會孩子“如何攝入”,旅行這件很美的事在孩子那裡便會倍增無奈和乏味,倍增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疲累——當旅行只剩下“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就拍照”,誰又會不覺得無奈乏味與疲累呢?

所以說,當家長們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處“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那麼旅行這件事便無從談起,就如同再絕頂的圍棋高手也必須從星定式、小目定式、三定式、高目目外定式等基本定式入手一樣。

家長如何通過“索取風景之美”的愛,從而幫助孩子們學會“攝入風景之再美”?

理論說再多也是白搭,以我此刻的日常生活舉例吧:

一“見”:藍天和白雲

很有些日子不曾出行,從春天最後一樹櫻花落盡至夏花繁盛,再到此刻秋雨綿綿纏繞,好像不曾看見綠樹紅花和白雲藍天?這麼說貌似也不對,不是不曾“看”,是不曾“見”。“看”只過眼,“見”乃走心——藍緞子的天幕、銀綢子的雲,花青石綠藤黃兌的樹,胭脂泥金硃砂染的花,一直都在。只不過,我的眼眸與它們之間隔著一層紗幕,那紗幕經線是世俗名利、緯線是紅塵煙火,密密織疊疊垂,將心跳禁拘,將自性支配,將鮮活而蓬勃的血液一天天擠榨至漸次枯萎。明明是知道的,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被外事外物無情綁架,卻終究不能夠時時處處於心體層面冷眼俯察,於待人接物時踐行,於行走坐臥處合溶。

存在主義說“擁有就是被擁有”,那麼,可否請靈性山色與蓬勃盛夏將我佔有,亦被我擁有?

二“見”:垂柳和木蓮

從郊區返,經誰家小院,殘磚剩瓦的大門口有兩棵樹兩兩相望,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垂柳老了。分明盛夏才堪堪過,垂柳卻已透著深秋的蕭殺蒼涼,枝杆斷裂,枝葉飄黃。偶有彩色羽毛的小鳥蹬枝而去時候,柳條兒盈盈輕輕盈盈的一個盪漾,才顯出幾分垂柳在詩裡在畫裡的含情模樣。

木蓮很年輕。大片大片嫩葉子在風裡快活輕吟,淺淺綠的葉面與深深綠的葉背交錯翻轉,是舞技天成芳華女孩子若驚鴻若飛天的韻致天成,就連隆起的葉脈和葉脈旁邊星星形狀的紋路都是年輕的,在淬火炎夏裡新新鮮鮮,永無盡息的朝氣蓬勃。同根同脈同骨同血年輕的葉子們,宛若煙火紅塵裡最溫柔的兄長,小心翼翼呵斥著疼寵著他們粉紅色的妹妹,粉紅色的臉兒粉紅色的脣,粉紅身的青春粉紅色的眸,多嬌呀,多嫩呀,多香呀,這妹妹!

它蒼涼蕭殺,它潔美無暇,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不是皮相模樣和命運的無常,重要的是遇上了便從此認了這命,從此努力靠近,從此努力容忍,從此努力接納。它不嫌它的幼穉,它不棄它的風霜,它們以清風為憑以天地為證,它們傾盡所能夠的一切將強加來的命運過的花紅柳綠,過的柔軟旖旎。

一棵垂柳,一棵木蓮,它們於幻變無常中遇上了,沒得選,沒得退,卻就將那苦甜甜地吞下了,從此塞外成江南,從此別是一重天,從此長相廝守無絕衰,從此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三“見”:農婦那一舞

村廣場上,年華老去的婦人甩動窄衣短袖,眼眸穿過密密重重柳梢頭的雲層,向深處更深;那慣於農活的窄衣短袖一揮一甩間,就長長長地延展出去,遮卻了煙火密佈的村莊和疊疊重重的勞累,一如敦煌壁畫上嫋嫋繞繞嫋嫋的飛天。

昨日經過時候,廣場上人頭攢動擾擾攘攘,動感的舞曲、鮮豔的衣裳,飛動了農婦們如同莊稼般飽滿的笑靨,那是熱烈遍佈於泱泱中華無數個大大小小城市的廣場舞,各種年齡各種身份或青蔥鮮嫩或斑駁陸離或嫋娜曼妙或澀滯鈍遲的人們,簡簡單單一個移動音箱就將隨便一片空地一個角落變作燈紅酒綠肉林舞池,詭異扭動的身體與尖銳器張的音樂將城市所餘甚微的空隙與安靜擠佔榨乾。村廣場裡的廣場舞卻迥然不同,那是遺世而獨立的拙樸,那慣於侍候莊稼的腿腳踢動間生意無限,韻致豐滿。眉眼輕俏一抬,五指次第盛開,是莊稼樸實,是清風徐來。有什麼樣的好日子抵得過農婦們在飛揚歌聲裡的旋轉?

這一刻,昨日那場盛況盛景被一場突如其來又突然離開地暴雨洗的遙遠,濛濛水霧將柳枝與柳枝間的縫隙描補地密密滿滿,這密滿的柳枝與水霧宛若天成築就四圍堅牢的高牆,將水袖輕揚的婦人與整個現世界截然斷開。

她一個人,在一個誰也進不去的世界裡獨自漫步,一腳一腳柔旋,一眸一眸迴轉,她的世界裡到底隱了些什麼呢,我窮盡了半生的體驗與視線,卻是看不透、看不見。彷彿有一萬年那麼久,又彷彿只一個剎那,她就老了。水袖從飛揚至落下的那一個輪迴,分明盛開著粉紅色芬芳與年華的她的眼眸,剎那灰敗。瀰漫如煙霞的她的身姿,猝然塌陷。她老了,讓觀者黯然魂銷心碎神傷的老,年輕的身體以年輕的姿態幹了,碧翠的葉子以碧翠的姿態枯了,是淬火七月天的苞米,還不曾成熟就已經老了——這一刻,這一眼,突然就知曉了什麼叫做滄海桑田。

四“見”:清風和瓜田

路畔田埂下面,綠裙子的小姑娘滿懷摟一隻大西瓜,大半個身子擋不見了,只露出圓溜溜一雙大眼睛和嫩生生一雙小短腿,一步一個趔趄,看得人又驚又笑。

車開過去三裡,又倒回來。滿把滿懷滿腦門俗務全都不顧,找了個神氣十足的理由跟自己說:不安全,不安全,駕車哪能三心二意,不如回去、回去、回去!

是的,回去!

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苗疆巫女以血飼餵的本命盅,只一眼便使血液叫囂叛變,便將神魂祕固拘捕,便鏗鏘斬殺了三十年時光,將新的舊的深的淺的生命印痕沙啦啦抹了個乾淨,只留下那一鱗半爪的半捏兒蔥蘢影像。那蔥蘢是關乎青春亦或童年的?記不清了,只那圓圓眼睛和圓圓西瓜是清清楚楚筆筆如刀的刻。

手忙腳亂好一頓翻,卻只找得幾顆糖,紅紅綠綠的煞是好看,這見面禮,不壞,小孩子家家都喜歡的。心兒快了幾拍,是知慕少艾鄰家少年遙見心儀小姑娘的忐忑,會博她個笑吧?

卻是,只剩下清風和瓜田了。

如此急迫急切急遽地趕返,卻連小姑娘遙遠的一個背影都不曾抓見,放眼處,怎來化進清風與無垠瓜地深處的那一剎悸動、那一泓淺影?惟大片大片清風和大片大片瓜田空曠而寂靜。沙啦啦、沙啦啦……風與瓜葉子的交涉,是關乎一場深陷的纏牽,亦或是一個莊嚴的告別?

終究是回不去了罷。縱然我有覆雨手,穿得過流年,抹得淡時光,筆筆如刀的那半捏兒蔥蘢,卻早已是變了模樣。

五“見”: 二丫和溫情

此段還跟瓜田相關——好吧,持續高溫桑拿天,哪哪兒都是呻喚,忒難熬。農人難熬,熬焦了莊稼和蔬菜;工人難熬,熬裂了石夯和口脣;白領難熬,熬亂了出遊和妝容。我也難熬。我的難熬不是熬這三十六七度持續的高溫,而是熬心境。自古形容骨裡含香的絕世美人,最出神韻莫過於“輕盈”和“清涼”。真正的美(請注意,是美,不是漂亮),與容顏無關,只與風骨風韻風華風情風光風月風采風流風格風度風姿風雅甚至風趣相關。我不是美人,沒那自清涼無汗的冰肌玉骨,也沒那風華踩一支細細枝梢在風裡渺渺搖搖,可我向往這輕盈這清涼。

這大片大片瓜田和清涼,是二丫拍來的,美其名曰“夏送清涼”。一望無垠的瓜葉子在明豔熱烈的陽光下白了小臉兒,眉目深攏卻毫不退縮,薄薄身子大片大片招展開來,將圓嘟嘟肥美的西瓜牢牢護住。

二丫饞我:“來嗎來嗎?來吧來吧!陪你瓜田裡吃個肚兒圓!”

笑疼了胸口揉搓著還笑,笑著笑著淚就下來了,毫無徵兆。

照片裡沒有二丫裙裾飛揚眉眼含情的俏模樣,那一聲一聲地喚卻如同實質,固執地穿透一些路程和時光直遞心底埋葬最深的過往。那碧綠田埂,那炎夏驕陽,那瓜田旁小路上露水打溼了暫新“藍的卡”的衣裳,打溼了大年三十祭灶才捨得穿一回的中山裝。他的眉眼僵硬扭動,他是想笑的,想遞些個溫情和柔軟給唯一的女兒,他卻不大會笑,他習慣了板平著面目面對這塵世和塵世裡或感恩或牢騷斷腸的人們。他沐浴更衣,他隆重著裝,他引領著小小的女孩兒赴一年一度那一場盛大的約會,與瓜田的約會,與濁世裡清涼的約會,與漠然疏離面目後頭深藏的愛的約會。

瓜田,只倆字兒,便能於淬火的眼眸與身子裡,推演並展開大片大片詩境與體驗,正正好可應合那骨裡芬芳的輕盈,那仁明勤斷的清涼。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2、家長如何“索取他人之愛”的美?孩子如何“攝入他人之愛”的美?

孩子在家長走心之“見”的引導下,以習得的“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為基礎,再向習得並感受“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拓展,便會向實現愛之“給予”與“索取”正負平衡的“空杯”狀態跨近一大步。

家長如何通過“索取他人之愛”的美,以身作則實現守護或開啟孩子“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

理論說再多也是白搭,還是以我今天的生活日常為例罷:

在慣常的小店門口停下來,滿結霧氣的玻璃門立即被打開,三兩綹夏日翠綠色軟玻璃簾子的剔透將這秋日凌晨的寒意推向極致處。連我,店裡客人共三個,青年男子在最裡面,半開的門口處是個萌萌粉紅的小姑娘,都是前後腳進來的。兩個豆漿機那麼高的小姑娘眼巴巴站在豆漿機跟前,粉紅帽兜兒上一對對絨球球直晃盪——這晃盪延續著小姑娘一路急腳趕的匆促。

男店主轉臉問青年男客,“您急嗎?不是很著急的話,我能不能給這小姑娘先來,娃們上學最怕遲到。”

“行哩,我遲就遲會兒,離上班還有些時間,趕得及。”男客爽快應。

那小女孩是什麼表情我看不見,她半側了身子,小腦袋幾乎貼在熱騰騰豆漿和滷蛋、包子的玻璃櫃臺上;也沒有說謝謝,似乎是全然沒有聽見這對話——聽見與沒聽見,都不妨礙她被陌生人溫柔以待,不妨礙店主、男客以及我的好心情,不妨礙我們彼此報以溫柔微笑、彼此懷揣清秋清晨這細碎地溫暖開始新的一天。

小店開張有兩年了,而我成為這家店的客人有三年半了。前一年半,店主是一對老夫妻,老夫妻是這對小夫妻的姑姑、姑父。老夫妻沉默寡言但笑容溫軟,他們手藝很好,雖不至客似雲來,但來過一次的客人們幾乎都會第二次再來,但他們年紀漸邁力不從心。於是,小店就到了這對小夫妻手裡,他們是前年這個時節開始接手的。他們沒做過生意,包包子、烙餅子、拌涼菜、磨豆漿等等手藝,都是老姑手把手教的,教了三天左右。也就是說,從沒做過生意、從沒做過餐飲生意的小夫妻,接手第四天就開始獨立開門迎客了。最開始,面老發不好,要麼鹼大了、要麼鹼欠了,鹼大了饃就偏黃,鹼欠饃就酸了。包子也醜,包包子的發麵不過關,再加上手藝欠,一籠籠熱騰騰的包子擱眼前簡直是折磨。煎餅也醜,麵糊要麼稠了要麼稀了,稠了烙成的煎餅厚處有三五個銅錢厚、薄處能照見人影影;稀了烙成的煎餅到卷菜環節就有樂子了,客人依喜好口味一樣樣選菜、女主依指令一樣樣仔仔細細攤在餅上,菜蔬色澤明豔、菜量多多益善,雙方言笑晏晏、歡喜滿滿,眼瞅著可口早餐要完美收官,卻是忽一下煎餅崩開了,那叫一個狼狽狼藉……總之是,最初一個月,小夫妻倆起三更睡半夜、打著十二分小心,卻還是不免狀況頻出、手忙腳亂、笑點不斷。

然而他們的客人一日日多起來。

新客不斷遞增,老客如我忠誠。新客大都是老客帶來的,我這般怕麻煩的人,也曾有過一次帶八人份早餐的紀錄。這八人後來都成了這店的忠誠客人,她們也給旁人帶早餐,那些個旁人於是也成了這店的忠誠客人。如此這般,小夫妻倆每天都陀螺般轉不停,但這忙卻並不曾使他們臉上明媚的笑花兒有片刻匱缺。

這小夫妻倆也確是有意思的人物,他們總能讓我覺得我是特殊的,是被他們以最高禮儀和誠意特殊看顧的那一個——而我不過是諸多食客中最普通的一個。每天清晨,我的腳步聲在店外三四米時候,小夫妻倆一迭聲的關顧便已開始了——“快,來了!”“好咧——”等我走近、上臺階、進門,合乎我心意的早餐已妥妥地在等了。大多時候是需要排隊的,但他們再忙也會遞一個抱歉眼神過來。一個眼神的深度有時候是會直抵靈魂的,我看見,鮮花著錦的不只是他們的容顏,還有那兩顆心,高貴而潔白。我喜歡看他們忙碌的樣子,認真、從容、歡喜;但我不願他們因我而忙上添忙,所以就每週一預付一星期餐費,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在食客高峰期時候準備我的。提前卷好的煎餅會很涼、菜汁子會滲,吃起來的口感肯定沒有現卷的美好,可我很願意、很歡喜。絲絲寸寸,也是一份心意。

如此這般地每一個凌晨,都是從他們向陽而開鮮花般的笑靨和聲音裡開始,“給,掐著點,剛剛卷好的!”是的,他們想到了煎餅提前卷好會涼、會滲、會影響口感,所以他們掐準了我要來的時間。

連陰雨下了七八天,越下越冷,一下子從夏天直直掉進了冬天似的。天色將明未明時分尤其冷,著短袖與著大毛衣的人們一起腳步匆匆,我亦然。

自從寒意漸深,我每天凌晨跟他們的第一句話都是:“門開著得有多冷啊!”

店主夫妻分明冷得脣發青,可臉上的笑意卻不曾片刻或減,“門關著我們能暖和點,可你們出進就不方便了。”是的,大雨,夾風,低溫,出出進進要收傘合傘,手裡還要拎著各式早餐和包包之類的,就更累贅和繁瑣——同樣是大雨滂沱開著門迎客,可開門和開門不一樣;同樣是看山看水,賢者智者與“愛過剩”而麻木冷漠的孩子不一樣。前者是心底生了善,至而仁、至而美,比如這對小夫妻。

我喜歡他們,喜歡店主夫妻和陌生男青年,是自心底深深處、自每個毛孔瀰漫出來的喜歡,如同喜歡頭頂的星空和全然盛開的鮮花。

我喜歡他們的笑,那笑是春初來時候嫵媚的盛開,自自在在、自自然然,是牽牛花纏住了井臺上小桶,是梔子花兒在殘牆裂縫間潔白。是的啊,不至我,每一個經過的人們都會由不住地生柔軟、生悅然。

我喜歡他們,還因那悉悉纖纖無處不在的溫柔善意。世間最溫柔,天上不過月亮,器具不過古琴,鳥禽不過杜鵑,植物不過垂柳,而每一個懷揣各種心事奔波於紅塵中熟悉的、陌生的人們走出小店時候眼角眉梢和心上,都會懷揣些月亮、古琴、杜鵑以及垂柳的綿綿柔軟、雋雋悅然——缺愛的孩子們或愛過剩的孩子們,我也為你祝福,願你看得“見”陌生人的溫情,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也能溫柔以待這個世界,溫柔以待父母親人以及身邊這些為你付出溫情的陌生人。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3、家長如何“索取親人之愛”的美?孩子如何“攝入親人之愛”的美?

孩子在家長走心之“見”的幫助和引導下,以習得的“攝入風景之美”的能力、“攝入他人之愛”的能力為土壤,再放大化、聚焦化提升“攝入親人之愛”的能力,那麼,距離在各種自然風景、人文之美浸潤中自然而然掃除愛的障礙並學會愛自己、愛別人和被人愛的至臻圓通生命狀態,便倚馬可待;當然,成為用愛治癒過往創傷並克服如影隨行的人生恐懼,成為一個擁有“愛的能力”的人便成為必然。

◆家長如何“索取親人之愛”的美?孩子如何“攝入親人之愛”的美?

“索取親人之愛”是一件很微妙又奇妙的事,進與退、濃與淡、深與淺全憑“感覺”——感覺到位,這種索取便會成為恰到好處的催化劑,會使人與人之間很容易便能夠調整為同一個頻道,使心與心之間很容易便能夠會心嫣然。繼續以我身邊剛剛發生的事為例: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立揚君與我同臺講了一次專題課。是關於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揚君不是我的同行,沒在家庭教育方面接受過專業培訓,也不曾在家庭教育方面自行開悟用心用力好好成長過。之所以與我合作同講一個專題,一方面是促生他在家庭教育與心靈成長方面的自我反思,另一方面是通過這種自我反思最終實現對曾經創傷的療愈以及當下糟糕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改善——這是他的妻子、孩子與我共同商議之後制定的方案。其最終效果之好,簡直遠遠超乎了我們的預期與想像。

立揚君當慣了一把手,絕大多數事情都只需要最終決策即可。而這種習慣或者說是習性,理所當然地被代入了家庭。於是,妻子與孩子不知不覺地成為了他的屬下,而他成為了家庭中完全不事生產、不懂給愛的“寄生蟲”。但這次不同。從頭到尾的所有環節,他全部都是自己親自來。他不大會用電腦,當然也不大會打字,所以呢,他的前後三稿三十一頁,都是一筆一畫一個字兒一個字兒在紙上手寫出來的。第一稿,整整十頁,寫著改著,字字句句全都糊到了一起,改得也那叫一個“慘不忍睹”。第二稿寫好後又添添減減,直到第三稿總共十一頁,清清爽爽漂漂亮亮,是他一筆一畫一個字一個字兒重新譽寫出來的。

透過這“慘不忍睹”一次一次的修改、透過這“清爽漂亮”最終的呈現,我們能看到什麼?

我們能看到的是,是一個想“放下屠刀”但不知如何“放”,不知“放下” 之後又該做什麼、怎麼做的可憐人;我們能看到的是,這個“可憐人”所向披靡想要改正、想要向好的決心與勇氣;整個過程,與其說是一次專題課,不如說是一個不合格的兒子、不合格的丈夫、不合格的父親將自己體無完膚進行解剖的過程啊!如今,肯動筆寫字的人有幾個?包括我自己,手指頭一動鍵盤上霹哩啪啦每分鐘五六十個字就出來了,真不用費太大的力氣。像他這樣一筆一畫一邊想邊寫、邊寫邊改、邊改邊刪一折騰就是半個月的,簡直叫做稀罕了。更何況,寫了半個月的“產量”實在不很高,就只是專題課上“錦上添花”的一個現身說法而已;至於寫這半個月的效益,更是百分百倒賠的,賠筆墨紙張,賠時間精力,還賠跌跌撞撞的不順、熬煎——試想想,一個大半輩子從不與寫文字此類事打交道的人,突然要“宏幅鉅製”的寫長達五千多字的東西,簡直每一個字都是攔路虎啊!思路不能順暢,表達不能順暢,遣詞不能順暢,簡直是折磨與刑罰了。就這樣,他斷斷續續地修著改著,吃飯在想,睡覺在想,到最後幾近於不眠不休了。

開講前一天,他說,“好了,你得先驗驗,把把關。”

於是,他念,我聽,聽到第三段,眼淚都差點下來了……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感動,是被打動,被這真摯、被這用心、被這從心窩窩裡頭掏出來的熱乎乎的真實打動。

他是我很熟悉的人,這卻是我第一次見他如此高度重視徹夜不眠備課的認真,也是第一次見他的手忙腳亂、見他在開講前的手足無措。開講前一分鐘,他還在試圖說服我替他念一念算了,他就像一個犯錯誤的小孩子面對著未來的無限的恐懼,汗滴子一滴滴從額頭落下來糊了眼睛都不自知——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自己站上講臺。他說他的普通話就算再不好、他的家庭教育能力就算再不專業,但這是他身為一個不合格兒子、身為一個不合格丈夫、身為一個不合格父親最真的愧疚和遲來的愛。

是的,從我立場冷眼旁觀,站在講臺上的立揚君以及他的所思所想所表達,與其說是一個男人對自己前半生挫敗與痛苦的回憶,不如說是一個不合格兒子、一個不合格丈夫、一個不合格父親給予自己父母妻兒遲來懺悔與永遠不晚的“愛的反饋”。前面說過,立揚君是我很熟悉的人,那個對父母妻兒頤指氣使、高高在上的所謂大男子,在開講之後一腔一字的表達裡卻慢慢慢地生動化了、立體化了,變成了一個我所不熟悉的、全新的、氣場全開所向披靡的大寫的男人。毫不誇張的說,那一刻,那一講,是立揚君在坐在講臺下面父母妻兒眼睛裡的重生——不論是從心理或者靈魂,他完成了毛毛蟲向蝴蝶的蛻變。

是的,身為一個丈夫或父親,一個男人之“大”、靈魂之完整與強大,不只是能夠扛得起社會上的風風雨雨,更是能夠給得出、給得起對妻子的愛、對孩子的愛、對自己的愛!而這種“給得出”“給得起”,需要父母妻兒合理適度的“索取”來催發,而不是一味的遷就或單方面一味的付出。

真的有天生性格涼薄冷漠的孩子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小結:為什麼我這麼愛她,可孩子對人對事卻總是麻木又冷漠?

為什麼我這麼愛她,可孩子對人對事卻總是麻木又冷漠?答案真心不復雜: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生物的感覺便會迅速遲鈍麻痺。正如同我們的孩子,當爸媽的愛永無死角、永不枯竭如同錢塘潮氾濫洶湧將他們三百六十度無死角、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全面包圍的時候,孩子們對生活的感受、生命的感受自然而然便會進入“愛過剩”的遲鈍麻痺狀態。反彈勢弱的孩子,頂多是無動於衷、麻木冷漠;反彈尖銳的孩子,則會對這種父母、這個家庭乃至身外頭的一切越來越厭惡,越來越想逃離,厭惡與逃離的常規表現方式當然就是不擇手段的過激叛逆,甚至自殺。

如何改善或矯正呢?父母只需要學會向孩子“索取愛”即可——“愛=照料”,這個親子關係的美麗錯誤把無數箇中國式家庭中的家長與孩子拖入深淵。正如同畢淑敏所言,“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付出的愛被隆重接受並珍藏時,孩子終於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聖。”用我自己樸素到近乎簡陋的概括,最有質量的養育與最正確的愛應當是這樣的:正確的愛=父母與子女的彼此需要+彼此照料!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plqiyu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