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體育 讀書 布丁媽媽私享會 2019-08-30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再這麼鬧,我就讓你爸打你屁股”、“你做不做作業,不做作業是吧,那我給你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批評你”……話說,很多家長抓住孩子害怕一些人的心理,用這種威脅的話逼迫著讓孩子去完成一些事項,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因為本身可能受過這種的“創傷”,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加重孩子的恐懼,更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極端,最後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良抵抗行為,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三、放大缺點的話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再這麼鬧,我就讓你爸打你屁股”、“你做不做作業,不做作業是吧,那我給你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批評你”……話說,很多家長抓住孩子害怕一些人的心理,用這種威脅的話逼迫著讓孩子去完成一些事項,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因為本身可能受過這種的“創傷”,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加重孩子的恐懼,更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極端,最後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良抵抗行為,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三、放大缺點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小宋啊,你最近有沒有再去偷別人的橡皮”、“你們不知道,我家這個孩子可是太膽小了,稍微聲音一大就能嚇一跳,愁死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優點,孩子沒有社會閱歷,他們需要經歷這些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但是父母過於要求完美,孩子一旦犯錯就罪不可恕,時時刻刻,想起來就不管場合提起來,美其名曰,讓孩子長記性。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再這麼鬧,我就讓你爸打你屁股”、“你做不做作業,不做作業是吧,那我給你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批評你”……話說,很多家長抓住孩子害怕一些人的心理,用這種威脅的話逼迫著讓孩子去完成一些事項,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因為本身可能受過這種的“創傷”,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加重孩子的恐懼,更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極端,最後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良抵抗行為,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三、放大缺點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小宋啊,你最近有沒有再去偷別人的橡皮”、“你們不知道,我家這個孩子可是太膽小了,稍微聲音一大就能嚇一跳,愁死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優點,孩子沒有社會閱歷,他們需要經歷這些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但是父母過於要求完美,孩子一旦犯錯就罪不可恕,時時刻刻,想起來就不管場合提起來,美其名曰,讓孩子長記性。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殊不知,孩子長期聽到這些本來都不算是缺點的缺點的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的變得如同父母的話一樣,充滿了不能糾正的缺點,導致自身充滿了自卑,也感覺自己毫無自尊,當然也會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這種話語變得尖酸刻薄,積壓到一定程度,對著父母進行大吼大叫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四、刨根問底的話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再這麼鬧,我就讓你爸打你屁股”、“你做不做作業,不做作業是吧,那我給你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批評你”……話說,很多家長抓住孩子害怕一些人的心理,用這種威脅的話逼迫著讓孩子去完成一些事項,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因為本身可能受過這種的“創傷”,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加重孩子的恐懼,更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極端,最後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良抵抗行為,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三、放大缺點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小宋啊,你最近有沒有再去偷別人的橡皮”、“你們不知道,我家這個孩子可是太膽小了,稍微聲音一大就能嚇一跳,愁死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優點,孩子沒有社會閱歷,他們需要經歷這些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但是父母過於要求完美,孩子一旦犯錯就罪不可恕,時時刻刻,想起來就不管場合提起來,美其名曰,讓孩子長記性。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殊不知,孩子長期聽到這些本來都不算是缺點的缺點的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的變得如同父母的話一樣,充滿了不能糾正的缺點,導致自身充滿了自卑,也感覺自己毫無自尊,當然也會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這種話語變得尖酸刻薄,積壓到一定程度,對著父母進行大吼大叫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四、刨根問底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孩子,這到底怎麼回事啊,不是小李打的你嗎,怎麼是你被罰站”、“剛才你是怎麼回事,不知道還手啊”……家長不知道是為了臉面還是什麼,對於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用自己的個人想法進行判斷,對孩子各種詢問,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想法,他們的做事可能與成年人不同,但不代表他們做的就一定存在錯誤,但是父母不願意聽他們的解釋,反而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事情就應該這樣做而不是像孩子那樣做,孩子唯有保持沉默,但是這種父母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討厭,引起孩子的不信任。

五、嘮叨的話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再這麼鬧,我就讓你爸打你屁股”、“你做不做作業,不做作業是吧,那我給你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批評你”……話說,很多家長抓住孩子害怕一些人的心理,用這種威脅的話逼迫著讓孩子去完成一些事項,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因為本身可能受過這種的“創傷”,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加重孩子的恐懼,更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極端,最後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良抵抗行為,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三、放大缺點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小宋啊,你最近有沒有再去偷別人的橡皮”、“你們不知道,我家這個孩子可是太膽小了,稍微聲音一大就能嚇一跳,愁死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優點,孩子沒有社會閱歷,他們需要經歷這些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但是父母過於要求完美,孩子一旦犯錯就罪不可恕,時時刻刻,想起來就不管場合提起來,美其名曰,讓孩子長記性。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殊不知,孩子長期聽到這些本來都不算是缺點的缺點的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的變得如同父母的話一樣,充滿了不能糾正的缺點,導致自身充滿了自卑,也感覺自己毫無自尊,當然也會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這種話語變得尖酸刻薄,積壓到一定程度,對著父母進行大吼大叫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四、刨根問底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孩子,這到底怎麼回事啊,不是小李打的你嗎,怎麼是你被罰站”、“剛才你是怎麼回事,不知道還手啊”……家長不知道是為了臉面還是什麼,對於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用自己的個人想法進行判斷,對孩子各種詢問,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想法,他們的做事可能與成年人不同,但不代表他們做的就一定存在錯誤,但是父母不願意聽他們的解釋,反而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事情就應該這樣做而不是像孩子那樣做,孩子唯有保持沉默,但是這種父母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討厭,引起孩子的不信任。

五、嘮叨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孩子,你的書包都收拾好了嗎”、“對了,孩子明天你有體育課別忘了穿運動系”、“孩子,你今天是不是沒有好好吃飯”……父母關心孩子沒有錯,但是這樣一遍遍的在孩子耳邊重複同樣的話,除了被孩子懟一句“別嘮叨”還能怎麼樣?

孩子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只需要提醒到位即可,無需面面俱到,時間久了,反而讓孩子不能夠真正的適應這個外界社會,也同樣引起孩子的這種不聽話行為,並且父母越嘮叨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最終就是孩子依然沒有做好某件事,家長繼續嘮叨,惡性循環。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再這麼鬧,我就讓你爸打你屁股”、“你做不做作業,不做作業是吧,那我給你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批評你”……話說,很多家長抓住孩子害怕一些人的心理,用這種威脅的話逼迫著讓孩子去完成一些事項,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因為本身可能受過這種的“創傷”,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加重孩子的恐懼,更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極端,最後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良抵抗行為,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三、放大缺點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小宋啊,你最近有沒有再去偷別人的橡皮”、“你們不知道,我家這個孩子可是太膽小了,稍微聲音一大就能嚇一跳,愁死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優點,孩子沒有社會閱歷,他們需要經歷這些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但是父母過於要求完美,孩子一旦犯錯就罪不可恕,時時刻刻,想起來就不管場合提起來,美其名曰,讓孩子長記性。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殊不知,孩子長期聽到這些本來都不算是缺點的缺點的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的變得如同父母的話一樣,充滿了不能糾正的缺點,導致自身充滿了自卑,也感覺自己毫無自尊,當然也會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這種話語變得尖酸刻薄,積壓到一定程度,對著父母進行大吼大叫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四、刨根問底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孩子,這到底怎麼回事啊,不是小李打的你嗎,怎麼是你被罰站”、“剛才你是怎麼回事,不知道還手啊”……家長不知道是為了臉面還是什麼,對於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用自己的個人想法進行判斷,對孩子各種詢問,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想法,他們的做事可能與成年人不同,但不代表他們做的就一定存在錯誤,但是父母不願意聽他們的解釋,反而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事情就應該這樣做而不是像孩子那樣做,孩子唯有保持沉默,但是這種父母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討厭,引起孩子的不信任。

五、嘮叨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孩子,你的書包都收拾好了嗎”、“對了,孩子明天你有體育課別忘了穿運動系”、“孩子,你今天是不是沒有好好吃飯”……父母關心孩子沒有錯,但是這樣一遍遍的在孩子耳邊重複同樣的話,除了被孩子懟一句“別嘮叨”還能怎麼樣?

孩子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只需要提醒到位即可,無需面面俱到,時間久了,反而讓孩子不能夠真正的適應這個外界社會,也同樣引起孩子的這種不聽話行為,並且父母越嘮叨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最終就是孩子依然沒有做好某件事,家長繼續嘮叨,惡性循環。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能夠正常發展,但是父母如果不能夠做到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反省與自我審視,很容易就出現了孩子怎麼都不聽話,父母甚至用上了暴力一樣的沒有效果。

如果父母能夠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心裡,傾吐他們內心的感受,孩子也就不會如此的不信任父母,也不會產生不安與恐懼感,當然也就不會出現父母說什麼都沒用的情況,他們會很認真的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也會在意父母的態度。

"

這幾天,朋友小麗很頭疼,本來以為孩子上了學,她能夠輕鬆很多,但是事實上,她自己感覺比之前累了很多,這孩子丟三落四不說,還實在是說不聽,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之類,偏偏對著幹。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原來,小麗家孩子今年上了小學三年級,比之前相比,這孩子明顯的不再如之前那麼在意媽媽小麗,比如小麗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孩子偏不就是先看電視,然後小麗忍不住就開始說誰家孩子怎麼怎麼樣,孩子直接懟再好也不是你家孩子,再比如小麗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會送杯水一會拿點水果,進進出出,孩子都說了不敲門別進屋,結果小麗說你都是我生的,還搞那些虛的……

小麗自認為自己沒錯,管教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受管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越來越說不聽,並且孩子也不是各種叛逆期之類,每次都被孩子氣的不行。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家長有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這麼的不聽話,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反而是因為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犯了一些孩子很在意的“忌諱”,讓孩子直接牴觸家長的話,才導致的呢?

一、對比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看看隔壁小李,人家回家先做作業,誰跟你一樣,先看電視,回頭作業還做錯了”、“你能不能別這麼淘氣,你看看樓下小王,人家乖乖的安安靜靜”……這些話,是不是我們父母們成了“口頭禪”?

孩子們聽到這種話,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會認為,我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爸爸媽媽總是看到別人的優勢,看不到我的擅長,用一些父母期望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本來的性格。

孩子心理都接受不了這種話語,如何能夠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講話呢?時間久了,難怪孩子戴上耳塞阻隔父母的一些毫無營養翻來覆去的話語呢。

二、威脅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你再這麼鬧,我就讓你爸打你屁股”、“你做不做作業,不做作業是吧,那我給你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批評你”……話說,很多家長抓住孩子害怕一些人的心理,用這種威脅的話逼迫著讓孩子去完成一些事項,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因為本身可能受過這種的“創傷”,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加重孩子的恐懼,更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極端,最後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良抵抗行為,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三、放大缺點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小宋啊,你最近有沒有再去偷別人的橡皮”、“你們不知道,我家這個孩子可是太膽小了,稍微聲音一大就能嚇一跳,愁死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優點,孩子沒有社會閱歷,他們需要經歷這些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但是父母過於要求完美,孩子一旦犯錯就罪不可恕,時時刻刻,想起來就不管場合提起來,美其名曰,讓孩子長記性。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殊不知,孩子長期聽到這些本來都不算是缺點的缺點的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的變得如同父母的話一樣,充滿了不能糾正的缺點,導致自身充滿了自卑,也感覺自己毫無自尊,當然也會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這種話語變得尖酸刻薄,積壓到一定程度,對著父母進行大吼大叫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四、刨根問底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孩子,這到底怎麼回事啊,不是小李打的你嗎,怎麼是你被罰站”、“剛才你是怎麼回事,不知道還手啊”……家長不知道是為了臉面還是什麼,對於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用自己的個人想法進行判斷,對孩子各種詢問,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想法,他們的做事可能與成年人不同,但不代表他們做的就一定存在錯誤,但是父母不願意聽他們的解釋,反而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事情就應該這樣做而不是像孩子那樣做,孩子唯有保持沉默,但是這種父母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討厭,引起孩子的不信任。

五、嘮叨的話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孩子,你的書包都收拾好了嗎”、“對了,孩子明天你有體育課別忘了穿運動系”、“孩子,你今天是不是沒有好好吃飯”……父母關心孩子沒有錯,但是這樣一遍遍的在孩子耳邊重複同樣的話,除了被孩子懟一句“別嘮叨”還能怎麼樣?

孩子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只需要提醒到位即可,無需面面俱到,時間久了,反而讓孩子不能夠真正的適應這個外界社會,也同樣引起孩子的這種不聽話行為,並且父母越嘮叨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最終就是孩子依然沒有做好某件事,家長繼續嘮叨,惡性循環。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能夠正常發展,但是父母如果不能夠做到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反省與自我審視,很容易就出現了孩子怎麼都不聽話,父母甚至用上了暴力一樣的沒有效果。

如果父母能夠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心裡,傾吐他們內心的感受,孩子也就不會如此的不信任父母,也不會產生不安與恐懼感,當然也就不會出現父母說什麼都沒用的情況,他們會很認真的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也會在意父母的態度。

父母嫌孩子不聽話,孩子回懟:聽話的又不是你家孩子,家長需反省

父母養育孩子不容易,但是也要在自我修煉上下功夫,戒掉孩子對父母的厭惡行為,讓孩子可以開心快樂的成長。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