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優秀特崗教師北師大巡講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 靳曉燕

9月9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提出“四有”好老師要求的5週年。上午,教育部“青春在講臺上閃光——優秀特崗教師巡迴報告”活動走進北京師範大學,10位優秀的特崗教師為在座的公費師範生講述了從教生涯的心路歷程。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2013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的慎魁元出生在江西修水的深山。小時候,山裡沒有老師,每個週日早上,他和弟弟帶上菜和米,步行幾十裡,下午才能到鎮裡的學校。因此,當聽說特崗教師計劃時,慎魁元非常激動,決定回到家鄉,回到大山去幫助孩子們。

“湴”,在現代漢語詞典裡的釋義是爛泥堆,湴漿小學是慎魁元的赴任地。這所村小一共有5個年級,120名學生,卻只有3名教師,年歲都很高了。聽說來了個青年教師,校長高興得放鞭炮歡迎他。在學校安排下,慎魁元擔任四、五年級班主任,帶3個年級的語文、英語,帶全校的體育課。

“那段時間很忙但是很快樂,上午3節課、下午3節課,晚上批作業、洗衣服,天天忙到深夜,週末基本都在家訪,這是一種教書育人的充實。”慎魁元回憶,村裡有一個叫阿秀的艾滋病兒童,父母早已因病去世,與奶奶相依為命。幾年前曾經報名上學,迫於其他家長的壓力,學校沒有收。“看到她的第一眼我的眼淚就出來了,她頭髮很亂,臉很髒,但一直在衝著我笑。”後來,慎魁元知道,因為疾病的原因,很少有人會去看阿秀,自己的到來讓她好高興。從此以後,每天別的孩子放學後,阿秀都會來學校上兩節課。慎魁元調離時,阿秀畫了一幅畫,上面是一個微笑的小女孩。“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受到肯定和鼓勵。”慎魁元體會到了做老師的成就感。

畢業於長春師範大學的楊瑞是吉林省農安縣窪中高中學的第一位具有本科學歷的英語老師。參加國家特崗計劃的時候,窪中高中學的校長告訴她,學校有一百多個學生,可到了地方,她發現這裡只有7個學生。

“人少怕你不願意來呀。”校長滿臉歉意地說。接下來,楊瑞發現,這7個孩子都是學困生,考試成績都只有20多分。更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孩子提出想退學,她的兩個好朋友也有點動搖。通過家訪,楊瑞瞭解到,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奶奶覺得孩子反正也考不上好學校,還不如早點去打工。“我趕緊去家訪,和她奶奶套近乎嘮家常,幾次家訪後,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一個都不能少,最後,7個孩子都順利畢業,還有3人考入了重點高中。

為鄉村教育注入活力

寧夏銀川興慶區月牙湖回民中學位於毛烏素沙漠邊緣,學生多是農家子弟,雖然有九百多個學生,但“認幾個字拿個畢業證”是很多學生對上學的期望。2007年,王行來到這裡當特崗教師。他發現,很多農家孩子最缺乏的是自信,便想方設法鼓勵他們。王行發現班上的小旭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但小旭壓根沒想過考大學。於是,他經常與小旭談心,和他切磋。漸漸地,小旭變得自信,參加了全國數學競賽並獲得二等獎,成為該校第一個進入銀川一中的學生,並考入西安交通大學。

2015年,剛滿21歲的蔡明鏡到湖北省丹江口市龍山鎮彭家溝小學任教。在當地,溺水是小學生安全的一大隱患。為了幫孩子們認識到危險,蔡明鏡和老師們用臉盆盛水,讓孩子們模擬憋氣溺水的感覺。龍山盛產橘子,蔡明鏡就開發了用橘子皮作畫的美術課程。第一次人人蔘加的運動會、第一次有了圖書閱覽室、第一次舉行文藝會演……特崗教師的到來給許多農村學校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特崗教師因地制宜,發揮創造性,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活力。

據瞭解,自2006年實行“特崗計劃”,從高校畢業生中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補充教師以來,在全國已經有22個省份的75萬人參與其中,今年“特崗計劃”招募更將達到10萬人。“這是給鄉村教育換血的一代,特崗老師們補充了隊伍,帶去了先進的理念、方法,也將青春與祖國的未來結合在了一起。”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評價。

“從這些優秀特崗教師身上,我意識到,好的老師一定不只是教書,更要育人。教書在學科知識完備的情況下就能做到,但育人則需要全方位的考慮和一顆仁愛之心,這是更高的要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三公費師範生刁永琦說。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10日10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