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不完美媽媽 讓·皮亞傑 天鵝 懶媽育兒路 2019-09-08
"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如果家長疏於看護,或者對此漫不經心,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遭遇危險。但我們又不能因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而剝奪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力,這真的只能看看護者的責任心了。

就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她剛剛學會使用其他物件來登高,所以她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來使用熟悉這個技能。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意識到這問題,就應該明白,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離人的。就算孩子不去爬窗戶,她也可能會爬其他物件而導致危險。

如果家長在她爬窗戶的時候,阻止一下,她也就能立刻明白,這個行為的危險性。當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她就學會思量了,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如果家長疏於看護,或者對此漫不經心,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遭遇危險。但我們又不能因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而剝奪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力,這真的只能看看護者的責任心了。

就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她剛剛學會使用其他物件來登高,所以她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來使用熟悉這個技能。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意識到這問題,就應該明白,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離人的。就算孩子不去爬窗戶,她也可能會爬其他物件而導致危險。

如果家長在她爬窗戶的時候,阻止一下,她也就能立刻明白,這個行為的危險性。當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她就學會思量了,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4、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的性質和行為空間特徵。開始,他只是偶然接觸,但接著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尋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探究事情。

這個過程既是刺激的,也是危險的。因為兒童無法分辨會產生的後果,儘管他們對後果充滿了好奇。

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嘗試。

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結構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首先是將新情況同化到他們的原有的心理結構中,然後在試著順應社會,以適應環境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過程。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如果家長疏於看護,或者對此漫不經心,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遭遇危險。但我們又不能因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而剝奪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力,這真的只能看看護者的責任心了。

就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她剛剛學會使用其他物件來登高,所以她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來使用熟悉這個技能。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意識到這問題,就應該明白,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離人的。就算孩子不去爬窗戶,她也可能會爬其他物件而導致危險。

如果家長在她爬窗戶的時候,阻止一下,她也就能立刻明白,這個行為的危險性。當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她就學會思量了,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4、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的性質和行為空間特徵。開始,他只是偶然接觸,但接著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尋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探究事情。

這個過程既是刺激的,也是危險的。因為兒童無法分辨會產生的後果,儘管他們對後果充滿了好奇。

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嘗試。

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結構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首先是將新情況同化到他們的原有的心理結構中,然後在試著順應社會,以適應環境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過程。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智力並不是從比較複雜的思維開始的,而是從最基本、與生俱來的反射性動作模式開始。知識是通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的。它既不是內在組織構成的,也不僅僅是由經驗提供,而是由兒童積極地探索事情,以及後來的想法而產生的。

因此,孩子獲取知識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之上的,作為家長是決不能控制孩子的嘗試。相反,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多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經驗的豐富以及心理結構的完善。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如果家長疏於看護,或者對此漫不經心,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遭遇危險。但我們又不能因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而剝奪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力,這真的只能看看護者的責任心了。

就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她剛剛學會使用其他物件來登高,所以她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來使用熟悉這個技能。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意識到這問題,就應該明白,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離人的。就算孩子不去爬窗戶,她也可能會爬其他物件而導致危險。

如果家長在她爬窗戶的時候,阻止一下,她也就能立刻明白,這個行為的危險性。當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她就學會思量了,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4、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的性質和行為空間特徵。開始,他只是偶然接觸,但接著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尋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探究事情。

這個過程既是刺激的,也是危險的。因為兒童無法分辨會產生的後果,儘管他們對後果充滿了好奇。

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嘗試。

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結構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首先是將新情況同化到他們的原有的心理結構中,然後在試著順應社會,以適應環境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過程。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智力並不是從比較複雜的思維開始的,而是從最基本、與生俱來的反射性動作模式開始。知識是通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的。它既不是內在組織構成的,也不僅僅是由經驗提供,而是由兒童積極地探索事情,以及後來的想法而產生的。

因此,孩子獲取知識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之上的,作為家長是決不能控制孩子的嘗試。相反,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多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經驗的豐富以及心理結構的完善。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其次,家長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兒童探索新事情,想了解一切,他的內心已經被好奇佔滿,分不出其他的心思去觀察、去思考;再加上經驗的不足,他也無法確定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否安全,也無法確定他能否順利完成某些動作。這個時候,家長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家長在鼓勵孩子探索的同時,還有時刻關注孩子的安全,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超過了正常的限制,是否會帶來危險。這也是“監護人”的意義所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讓家長操心的事情。不會走路的時候,擔心吃奶窒息或者生病;會走路的時候,擔心摔倒受傷;三四歲的時候,擔心出亂子;十幾歲的時候,擔心去野外游泳不安全……每個階段的危險,都有可能是致命的,都需要家長的監督和看護。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如果家長疏於看護,或者對此漫不經心,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遭遇危險。但我們又不能因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而剝奪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力,這真的只能看看護者的責任心了。

就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她剛剛學會使用其他物件來登高,所以她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來使用熟悉這個技能。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意識到這問題,就應該明白,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離人的。就算孩子不去爬窗戶,她也可能會爬其他物件而導致危險。

如果家長在她爬窗戶的時候,阻止一下,她也就能立刻明白,這個行為的危險性。當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她就學會思量了,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4、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的性質和行為空間特徵。開始,他只是偶然接觸,但接著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尋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探究事情。

這個過程既是刺激的,也是危險的。因為兒童無法分辨會產生的後果,儘管他們對後果充滿了好奇。

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嘗試。

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結構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首先是將新情況同化到他們的原有的心理結構中,然後在試著順應社會,以適應環境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過程。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智力並不是從比較複雜的思維開始的,而是從最基本、與生俱來的反射性動作模式開始。知識是通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的。它既不是內在組織構成的,也不僅僅是由經驗提供,而是由兒童積極地探索事情,以及後來的想法而產生的。

因此,孩子獲取知識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之上的,作為家長是決不能控制孩子的嘗試。相反,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多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經驗的豐富以及心理結構的完善。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其次,家長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兒童探索新事情,想了解一切,他的內心已經被好奇佔滿,分不出其他的心思去觀察、去思考;再加上經驗的不足,他也無法確定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否安全,也無法確定他能否順利完成某些動作。這個時候,家長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家長在鼓勵孩子探索的同時,還有時刻關注孩子的安全,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超過了正常的限制,是否會帶來危險。這也是“監護人”的意義所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讓家長操心的事情。不會走路的時候,擔心吃奶窒息或者生病;會走路的時候,擔心摔倒受傷;三四歲的時候,擔心出亂子;十幾歲的時候,擔心去野外游泳不安全……每個階段的危險,都有可能是致命的,都需要家長的監督和看護。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第三,家長要教導孩子的行為。

所謂“監護”,就是監督與保護。對於孩子來說,“監護人”不僅僅是保證自己安全的那個人,也是自己的領路人和模仿對象。當孩子有危險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來,讓孩子明白危險的行為有什麼後果,讓孩子學會分辨危險,從而養成分析自己行為的習慣。

關於家長如何做,我相信很多教科書都給出了明確答案,我這裡就不再累贅。一句話,孩子的安全沒有小事情,除了家長,其他人沒有絕對的權力為你的孩子保駕護航。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如果家長疏於看護,或者對此漫不經心,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遭遇危險。但我們又不能因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而剝奪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力,這真的只能看看護者的責任心了。

就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她剛剛學會使用其他物件來登高,所以她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來使用熟悉這個技能。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意識到這問題,就應該明白,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離人的。就算孩子不去爬窗戶,她也可能會爬其他物件而導致危險。

如果家長在她爬窗戶的時候,阻止一下,她也就能立刻明白,這個行為的危險性。當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她就學會思量了,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4、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的性質和行為空間特徵。開始,他只是偶然接觸,但接著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尋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探究事情。

這個過程既是刺激的,也是危險的。因為兒童無法分辨會產生的後果,儘管他們對後果充滿了好奇。

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嘗試。

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結構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首先是將新情況同化到他們的原有的心理結構中,然後在試著順應社會,以適應環境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過程。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智力並不是從比較複雜的思維開始的,而是從最基本、與生俱來的反射性動作模式開始。知識是通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的。它既不是內在組織構成的,也不僅僅是由經驗提供,而是由兒童積極地探索事情,以及後來的想法而產生的。

因此,孩子獲取知識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之上的,作為家長是決不能控制孩子的嘗試。相反,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多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經驗的豐富以及心理結構的完善。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其次,家長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兒童探索新事情,想了解一切,他的內心已經被好奇佔滿,分不出其他的心思去觀察、去思考;再加上經驗的不足,他也無法確定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否安全,也無法確定他能否順利完成某些動作。這個時候,家長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家長在鼓勵孩子探索的同時,還有時刻關注孩子的安全,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超過了正常的限制,是否會帶來危險。這也是“監護人”的意義所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讓家長操心的事情。不會走路的時候,擔心吃奶窒息或者生病;會走路的時候,擔心摔倒受傷;三四歲的時候,擔心出亂子;十幾歲的時候,擔心去野外游泳不安全……每個階段的危險,都有可能是致命的,都需要家長的監督和看護。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第三,家長要教導孩子的行為。

所謂“監護”,就是監督與保護。對於孩子來說,“監護人”不僅僅是保證自己安全的那個人,也是自己的領路人和模仿對象。當孩子有危險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來,讓孩子明白危險的行為有什麼後果,讓孩子學會分辨危險,從而養成分析自己行為的習慣。

關於家長如何做,我相信很多教科書都給出了明確答案,我這裡就不再累贅。一句話,孩子的安全沒有小事情,除了家長,其他人沒有絕對的權力為你的孩子保駕護航。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孩子行為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面體會這世界的神祕,也一面遭遇著各種各樣的危險;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慢慢成長,並積累經驗、明白事理、懂得尺度。家長的職責,就是保護他們探索的同時,保護他們的安全。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家住高樓,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窗戶,不管是使用傳統的防盜窗還是用現在很流行的隱性防盜窗,一定會將孩子可能會掉下去的任何地方都做好嚴密的防護。

浙江的一戶人家就是這樣,家裡有2個孩子,一個4歲的女孩和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男孩。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家長也是將家裡所有的窗戶都做了防盜窗,除了衛生間。

按照一般的邏輯,衛生間的窗戶很小,也很高,孩子不可能爬上去。可偏偏就是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噩夢。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一箇中午,媽媽在房間哄老二,奶奶在廚房收拾,小女孩在衛生間玩水。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誰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來臨。只聽“砰”的一聲,樓下傳來響聲。但家裡人誰也不會想到是獨自在衛生間的小女孩。

等樓下傳來喧囂聲,小女孩不見了,家裡人才意識到,是自家孩子。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硬是搬來小板凳,爬上窗戶,跌了出去。

這是一個悲劇,除了失去生命的孩子外,還有悲痛欲絕的家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剛學會利用凳子爬高的女孩,會將她學會的技能使用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1、為什麼孩子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皮亞傑認為,任何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不是一個空皮囊,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經驗,相反,它是一個早已裝備了一定心理結構的生命體。儘管這個生命體還很原始,但已經能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利用所獲得的任何信息。

所以,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選擇、解釋、轉化和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結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面對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會使用自己原來的經驗來應對。

例如,給一個2個月的嬰兒一個娃娃,他會吮吸它而不是像一個2歲的孩子那樣用不用的方式玩耍它。因為,對2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吮吸是占主導地位的,這決定了他在得到任何物體後都會使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仿過程中代表認知變化的基本機制:一方面兒童把外部世界併入他們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另一方面,他們也改變和擴展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那個4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利用凳子來爬高。在這之前,她通過這個技能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夠著了高處的餅乾又或者順利到達目的地等。每一次,她都是安全的。所以,當她對衛生間窗戶產生興趣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再利用凳子來登高。

只是,這一次,沒有家人在身邊看護,悲劇就此發生。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和科學家一樣,孩子會用熟悉的方式來同化不熟悉的事件。

無論什麼時候,大概孩子遇到與自己現存的思維結構不符合的新情況時,他就會處於不平衡中。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總是遇到這樣的新情況,他們就會被迫要讓這種新情況產生意義,也就是說,獲取平衡。

皮亞傑認為,這就構成了智力發展的動力,但智力發展要真正產生,只有在這種新情況與兒童已熟悉的情況相差不是太大時,才有可能。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供新經驗時,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到最大化平衡。

例如,想要教孩子學會跳繩,一定得先讓孩子學會跳。跳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也是已經掌握的,那麼他學習跳繩才有可能。這其實也是老一輩常說的那樣:“先學會走,再開始跑”,走都沒有學會就開始跑,摔倒就是一定的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也正因為這樣,皮亞傑把兒童都成為“小科學家”。就像科學家遇到新問題時,為了探尋他們觀察發現的意義,首先使之適應他們應有的理論,如果不行的話,他們會擴展自己的理念或者創造新的理論。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會用自己已經熟悉的方法來同化一個不熟悉的事件,接下來,會調整他們自己已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適應新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個體都積極參與尋求解決方法,用各種不同嘗試,以便能夠弄明白這種新情況。最終,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對於新的挑戰做出反應,從而在觀察和理解之間達到一個滿意的搭配。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3、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

皮亞傑曾對他10個月的兒子進行觀察:

勞萊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擋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嘴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用的),而是又把它扔了三次,而他的嘴邊僅僅象徵性地張了張。

面對一個剛剛學會的技能,孩子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機會來強化。例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很喜歡走路,特別尤其喜歡走那些坑坑窪窪的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危險的,對孩子本身來說,他是練習走路,但他不會在意周圍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的看護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如果家長疏於看護,或者對此漫不經心,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遭遇危險。但我們又不能因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而剝奪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力,這真的只能看看護者的責任心了。

就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她剛剛學會使用其他物件來登高,所以她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來使用熟悉這個技能。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意識到這問題,就應該明白,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離人的。就算孩子不去爬窗戶,她也可能會爬其他物件而導致危險。

如果家長在她爬窗戶的時候,阻止一下,她也就能立刻明白,這個行為的危險性。當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她就學會思量了,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4、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的性質和行為空間特徵。開始,他只是偶然接觸,但接著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尋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探究事情。

這個過程既是刺激的,也是危險的。因為兒童無法分辨會產生的後果,儘管他們對後果充滿了好奇。

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嘗試。

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結構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首先是將新情況同化到他們的原有的心理結構中,然後在試著順應社會,以適應環境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過程。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智力並不是從比較複雜的思維開始的,而是從最基本、與生俱來的反射性動作模式開始。知識是通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的。它既不是內在組織構成的,也不僅僅是由經驗提供,而是由兒童積極地探索事情,以及後來的想法而產生的。

因此,孩子獲取知識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之上的,作為家長是決不能控制孩子的嘗試。相反,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多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經驗的豐富以及心理結構的完善。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其次,家長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兒童探索新事情,想了解一切,他的內心已經被好奇佔滿,分不出其他的心思去觀察、去思考;再加上經驗的不足,他也無法確定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否安全,也無法確定他能否順利完成某些動作。這個時候,家長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家長在鼓勵孩子探索的同時,還有時刻關注孩子的安全,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超過了正常的限制,是否會帶來危險。這也是“監護人”的意義所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讓家長操心的事情。不會走路的時候,擔心吃奶窒息或者生病;會走路的時候,擔心摔倒受傷;三四歲的時候,擔心出亂子;十幾歲的時候,擔心去野外游泳不安全……每個階段的危險,都有可能是致命的,都需要家長的監督和看護。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第三,家長要教導孩子的行為。

所謂“監護”,就是監督與保護。對於孩子來說,“監護人”不僅僅是保證自己安全的那個人,也是自己的領路人和模仿對象。當孩子有危險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來,讓孩子明白危險的行為有什麼後果,讓孩子學會分辨危險,從而養成分析自己行為的習慣。

關於家長如何做,我相信很多教科書都給出了明確答案,我這裡就不再累贅。一句話,孩子的安全沒有小事情,除了家長,其他人沒有絕對的權力為你的孩子保駕護航。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孩子行為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面體會這世界的神祕,也一面遭遇著各種各樣的危險;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慢慢成長,並積累經驗、明白事理、懂得尺度。家長的職責,就是保護他們探索的同時,保護他們的安全。

為什麼孩子喜歡做“危險”的嘗試?大腦專家: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