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愛”,需要去發現

“在焦慮、憤怒以及想要制服的願望的漩渦裡,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去發現愛。”

《孩子是個哲學家》這本書裡,這句話深深刺激了我。

焦慮、憤怒以及想要制服的願望”,這簡直是我們現階段媽媽崗位真實狀態的寫照。而“發現愛”……不好意思,該項能力處於頻繁不定期斷貨狀態。

每當母慈子孝的假期終歸又結束,每當孩子揹著沉重的書包回家,那種緊繃感就會再次撲面而來,感覺隨時就要跌回雞飛狗跳模式,自我調節功能隨時可能崩盤。

曾經和媽媽們一起吐槽自己面對孩子時的各種抓狂瞬間,大家彼此驚歎:你脾氣那麼好,你家也會雞飛狗跳?然後,所有人如釋重負地獲得瞬間的心理平衡。

原來,媽媽們心裡,都藏著怪獸。

說好的“默默陪伴,靜待花開”的教育理念呢?

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於是開始討論:從什麼時候起,孩子輕易就能激怒你?從什麼時候起,媽媽這個職業讓你不再淡定,疲於奔命?

從他明明起個大早卻硬是磨蹭遲到,從他漫不經心把橫平豎直寫得像蚯蚓爬,從他油鹽不進地把假期作業淡定拖延到最後一刻……

總會有一個時刻,你的耐心極限被成功挑戰。你瞬間變身,邪惡狂躁。

然後,如同潮水退卻後海灘上顯現出一片狼藉,你懊悔、反思、調整、彌補。

然而,每一次你都痛下決心這是最後一次,但很快你發現,自己已置身循環模式……

在這樣的漩渦裡,要怎樣去“發現愛”?

你為養育孩子而經受的所有折磨,難道不是源於愛嗎?愛,還需要特意去發現?

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期望”,讓感情變質

是的,就如同愛情和婚姻需要悉心經營,親子關係也是一樣。

曾經,誰不是把那個柔軟稚嫩的小生命捧在掌心呵護,哪怕他在夢中呢喃,都覺得如同天籟。但是,那種最初的愛和感動,漸漸被成長的煩惱侵襲。

“只要我期望我的孩子有某種表現,我就緊張和焦慮,不能以他們原本的樣子去看待他們,和他們在一起時也不能獲得任何快樂。”

這就是癥結所在:期望。

我們抱怨父母把他們當年想要卻得不到的人生理想強加給我們,我們為人父母后,信誓旦旦要讓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路。

所以,我們不強迫孩子只學琴或只學畫——我們會要求他們學得更多,美其名曰提供充分的條件,好讓他們自己發現興趣所在,擁有選擇的權力。

我們抱怨父母成功用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的童年,所以我們耗費更多的精力去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

你行的,你真棒,你可以的!

我們更懂得誇獎、鼓勵孩子,但我們和當年的父母相比,又高明多少?

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歸根結底,所有的動機和目的都是——孩子,我是為你好

我不想你貪玩好動惹人煩,我不想你自由散漫落後於人,我不想你成績太差受歧視,我不想你沒有才藝缺魅力……

曾經的我們被父母期許,長大了要做音樂家、做教師、做醫生……如今的我們為人父母,自認為不會那樣專制霸道。

我們並不執著於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更多是想讓孩子在未來擁有更多的自由,擁有人生的選擇權。

但是,人生路上,自由意味著選擇的權力,選擇的權力意味著更多……

虛化的目標也是目標。再強大的邏輯,也難免成為繞不出的怪圈。

濃濃的愛,讓原本最親密純粹的感情悄然變質。

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直面為人父母的無力感

比之父母那一代人,我們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更多、更科學的育兒理念,但本質上,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依舊是重蹈覆轍,只是花樣更多的升級版。

而我們的孩子在擁有了更好的物質條件、更開闊的眼界之後,也擁有了更多的桎梏、更狹窄的空間。

我們更注重陪伴孩子,但孩子是否比兒時的我們更快樂?

而我們自己,明明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何還做不了一個淡定媽?

自然,是因為愛。愛孩子,便要在他稚弱懵懂時為他做長遠之計,這個邏輯很難打破。但是——

當你以愛的名義為孩子蒐羅、提供各種強化機會時,是否將孩子的個體訴求和承受力納入前期考量?

嬰兒期,孩子吃飽睡足就會露出世間最純真的笑容,那個時候,你的階段性期許和他的需求沒有太大的矛盾。

你希望他多吃點,他卻挑食,你連哄帶勸,無非折中一下——再吃兩口,媽媽就不強迫你了。皆大歡喜。

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但當嬰兒漸漸長大,一切就變了。幼小的嫩芽開始經受風雨的洗禮,而你,可能就是最大的那場風暴。

他不想學××——××很重要,必須學,別的孩子都在學,你一定也可以的!

孩子試圖溝通,你連哄帶勸、威逼利誘。別人家的孩子持續上線,更加優秀好學的孩子和更加投入培養孩子的家長成為揮之不去的參照物。

道理很明白,邏輯很嚴密,學習很必要,但你,是否以恰當的方式,真正幫助孩子度過心理難關?

也許,你換回的是彼此更多的不耐煩。

《孩子是個哲學家》的封面上印著這樣一句話:“以童心為鏡,省察成人世界的缺失。”

沒錯,每個孩子都是一面鏡子,但不淡定的我們從中照見最多的,正是我們直面自我的無力感。

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跳出怪圈,找回初心,補充原動力

孩子的壞脾氣讓你看到教育耐心缺乏的後果;被孩子激怒,抓狂而焦慮時,你也深深發覺,你在他身上,看到了對自己最不滿意的那部分;而他的“屢教不改”,也讓你清楚地認知到自己的功利急躁。

孩子就是一面照見大人內心真面目的鏡子。

也許你還記得初為人父母時,那個稚嫩的嬰兒多打幾個噴嚏,你都會說:只要你健康快樂就好。同時,現在的你也堅定地認為,那時和現在情形不同。

是不同,現在的你陷入了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面對孩子時,做父母的經常選擇性失憶,忘記自己曾經如何與父母的期望相伴相爭、鑽著空子長大。

你注重陪伴孩子,但你是不是真的會陪伴、真的在有效陪伴?

你期望孩子獲得人生更多的選擇權,沒錯。人生需要努力奮鬥,但除了規劃好一切並按部就班地嚴格執行外,是再否無路可走

我的媽媽是怪獸,不淡定的媽媽,如何走出養育孩子的邏輯怪圈?

你怕孩子受傷受委屈,你希望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和父母溝通,但你是否真的能和孩子在同一個層面交流?

我是為你好——以愛的名義不斷強化的執念,反而更容易讓人走入歧途,這就是教育的邏輯怪圈。看似細膩周到,實則粗暴霸道,適得其反。

為人父母,其實最需要不斷歸零,打破定勢,找回做父母的“初心”

《孩子是個哲學家》就是本打破常規,幫助大人重新發現孩子、重新發現自己的書。

“你首先需要做到:願意以孩子為師。而後,你才能踏入這一發現之旅。”

它沒有功利地指導你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而是從心理層面,引領大人重溫成長,幫助大人更好地理解孩子甚至從孩子那裡獲得啟發,完善自我,做個淡定的大人。

因為淡定了,才能以愛的名義少行、不行教育霸權,靜待花開。


我是小六說書,關注教育心理,研究家庭教育,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交流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