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
"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你家孩子今年幾歲啦?皮不皮呀?”

“剛上學,可太皮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種!”

……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動手已經成為部分父母之間口口相傳的常態了呢?

在過去,人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在教育的起跑線上掙扎。那個年代的父母的想法也很簡單:孩子犯了錯,該罰,小錯責罵,大錯體罰。門後的笤帚和爐灶旁的柴火鉤子總有除了它們本職工作外的另一番用途,揍完之後,拿出年節時親友送來的糖罐子,給孩子塞上一顆,這事兒就算過去了。所以,承受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孩子們長大了,或多或少也會覺得自家孩子不聽話揍一頓那是理所應當的。

小蘇是個藝術生,他喜歡畫畫、喜歡漂亮的衣服鞋子和配飾。他的家庭富足,父母都是生意人,按理說完全支撐得起他學藝術的花銷。但是他的父親一定要他學商管,以後好方便進公司接班。

小蘇不願意,他喜歡藝術,想當個設計師。蘇先生為此沒少和兒子動手,他覺得兒子選的這條路就是個不正經的營生,打他是為他好。後來,蘇先生和小蘇的母親離了婚,有了自己另外的家庭,小蘇這才得償所願當了一個設計師,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但是提起童年的經歷,他依然會說:“那肯定忘不了,你說我爸怎麼就能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那麼狠的手呢?”

因為父親的長期打罵,以及家庭的破裂,小蘇現在雖然是個成功的設計師了,但私下的他依然在表達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自卑。

小蘇說:“即使再成功,在喜歡的人面前,我依然覺得配不上他。”

"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你家孩子今年幾歲啦?皮不皮呀?”

“剛上學,可太皮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種!”

……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動手已經成為部分父母之間口口相傳的常態了呢?

在過去,人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在教育的起跑線上掙扎。那個年代的父母的想法也很簡單:孩子犯了錯,該罰,小錯責罵,大錯體罰。門後的笤帚和爐灶旁的柴火鉤子總有除了它們本職工作外的另一番用途,揍完之後,拿出年節時親友送來的糖罐子,給孩子塞上一顆,這事兒就算過去了。所以,承受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孩子們長大了,或多或少也會覺得自家孩子不聽話揍一頓那是理所應當的。

小蘇是個藝術生,他喜歡畫畫、喜歡漂亮的衣服鞋子和配飾。他的家庭富足,父母都是生意人,按理說完全支撐得起他學藝術的花銷。但是他的父親一定要他學商管,以後好方便進公司接班。

小蘇不願意,他喜歡藝術,想當個設計師。蘇先生為此沒少和兒子動手,他覺得兒子選的這條路就是個不正經的營生,打他是為他好。後來,蘇先生和小蘇的母親離了婚,有了自己另外的家庭,小蘇這才得償所願當了一個設計師,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但是提起童年的經歷,他依然會說:“那肯定忘不了,你說我爸怎麼就能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那麼狠的手呢?”

因為父親的長期打罵,以及家庭的破裂,小蘇現在雖然是個成功的設計師了,但私下的他依然在表達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自卑。

小蘇說:“即使再成功,在喜歡的人面前,我依然覺得配不上他。”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小蘇說:我不信淤泥裡真的能開出什麼花來。

那些年的指責與拳打腳踢,在他心裡烙下了印,成為了他在展示最真實的自己時的一個需要遮蔽的傷疤。他最需要的,不過是父親和他一起安安穩穩的吃一頓飯、談一次心、耐心的聽聽他的夢想。但是他聽來的永遠是嘲諷,得來的永遠是打罵,父親固執的堅守著自己的理念,不願做出一步的退讓。

不過比起小馬,小蘇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小馬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兒,夢想是當個插畫家。她父親是個畫家,但是重男輕女,非但看不起女兒,還說“用電腦畫畫那都是異類”。

小時候的小馬不懂,她問:就因為我是個女孩兒所以我爸爸就打我嗎?

女孩子的小心思敏感而細膩,她一直竭盡所能的去做能讓父親喜歡的事情,只是到了她的愛好這兒,與父親翻了衝。馬先生摔了小馬的數位板和電腦,對她動了手,責令女兒以後不許研究這些“外門邪道”,好好讀書,以後做一個女孩兒該做的工作。

"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你家孩子今年幾歲啦?皮不皮呀?”

“剛上學,可太皮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種!”

……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動手已經成為部分父母之間口口相傳的常態了呢?

在過去,人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在教育的起跑線上掙扎。那個年代的父母的想法也很簡單:孩子犯了錯,該罰,小錯責罵,大錯體罰。門後的笤帚和爐灶旁的柴火鉤子總有除了它們本職工作外的另一番用途,揍完之後,拿出年節時親友送來的糖罐子,給孩子塞上一顆,這事兒就算過去了。所以,承受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孩子們長大了,或多或少也會覺得自家孩子不聽話揍一頓那是理所應當的。

小蘇是個藝術生,他喜歡畫畫、喜歡漂亮的衣服鞋子和配飾。他的家庭富足,父母都是生意人,按理說完全支撐得起他學藝術的花銷。但是他的父親一定要他學商管,以後好方便進公司接班。

小蘇不願意,他喜歡藝術,想當個設計師。蘇先生為此沒少和兒子動手,他覺得兒子選的這條路就是個不正經的營生,打他是為他好。後來,蘇先生和小蘇的母親離了婚,有了自己另外的家庭,小蘇這才得償所願當了一個設計師,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但是提起童年的經歷,他依然會說:“那肯定忘不了,你說我爸怎麼就能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那麼狠的手呢?”

因為父親的長期打罵,以及家庭的破裂,小蘇現在雖然是個成功的設計師了,但私下的他依然在表達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自卑。

小蘇說:“即使再成功,在喜歡的人面前,我依然覺得配不上他。”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小蘇說:我不信淤泥裡真的能開出什麼花來。

那些年的指責與拳打腳踢,在他心裡烙下了印,成為了他在展示最真實的自己時的一個需要遮蔽的傷疤。他最需要的,不過是父親和他一起安安穩穩的吃一頓飯、談一次心、耐心的聽聽他的夢想。但是他聽來的永遠是嘲諷,得來的永遠是打罵,父親固執的堅守著自己的理念,不願做出一步的退讓。

不過比起小馬,小蘇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小馬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兒,夢想是當個插畫家。她父親是個畫家,但是重男輕女,非但看不起女兒,還說“用電腦畫畫那都是異類”。

小時候的小馬不懂,她問:就因為我是個女孩兒所以我爸爸就打我嗎?

女孩子的小心思敏感而細膩,她一直竭盡所能的去做能讓父親喜歡的事情,只是到了她的愛好這兒,與父親翻了衝。馬先生摔了小馬的數位板和電腦,對她動了手,責令女兒以後不許研究這些“外門邪道”,好好讀書,以後做一個女孩兒該做的工作。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到現在為止,小馬一直在服用抗抑鬱的藥物,做著父親給她安排的她不喜歡的工作。

小馬說:“我現在對吃藥都有了一種恐懼,你知道嗎?每次一吃完藥,我眼中的世界都失真了。天太藍了,雲太白了,陽光明媚的也太假了。”

也許小馬窮極一生都無法真正得到馬先生的認可,也窮極一生都失去了對快樂的感知能力。

丘吉爾曾經說過:心中的抑鬱就像條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年輕時的丘吉爾算得上是貴族子弟中的“異類”,同樣有著不光彩的童年,他的父親看不起這個“差等生”以至於完全忽略了他在軍事戰略上的天賦。

誰也不是生來就有為人父母的天賦,但是既然已經選擇決定撫育一個生命,那麼請對這個生命付出愛意的同時,在抱有一絲對生命的敬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也可能不現實,但那在孩子們的心中,叫做夢想。

"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你家孩子今年幾歲啦?皮不皮呀?”

“剛上學,可太皮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種!”

……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動手已經成為部分父母之間口口相傳的常態了呢?

在過去,人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在教育的起跑線上掙扎。那個年代的父母的想法也很簡單:孩子犯了錯,該罰,小錯責罵,大錯體罰。門後的笤帚和爐灶旁的柴火鉤子總有除了它們本職工作外的另一番用途,揍完之後,拿出年節時親友送來的糖罐子,給孩子塞上一顆,這事兒就算過去了。所以,承受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孩子們長大了,或多或少也會覺得自家孩子不聽話揍一頓那是理所應當的。

小蘇是個藝術生,他喜歡畫畫、喜歡漂亮的衣服鞋子和配飾。他的家庭富足,父母都是生意人,按理說完全支撐得起他學藝術的花銷。但是他的父親一定要他學商管,以後好方便進公司接班。

小蘇不願意,他喜歡藝術,想當個設計師。蘇先生為此沒少和兒子動手,他覺得兒子選的這條路就是個不正經的營生,打他是為他好。後來,蘇先生和小蘇的母親離了婚,有了自己另外的家庭,小蘇這才得償所願當了一個設計師,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但是提起童年的經歷,他依然會說:“那肯定忘不了,你說我爸怎麼就能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那麼狠的手呢?”

因為父親的長期打罵,以及家庭的破裂,小蘇現在雖然是個成功的設計師了,但私下的他依然在表達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自卑。

小蘇說:“即使再成功,在喜歡的人面前,我依然覺得配不上他。”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小蘇說:我不信淤泥裡真的能開出什麼花來。

那些年的指責與拳打腳踢,在他心裡烙下了印,成為了他在展示最真實的自己時的一個需要遮蔽的傷疤。他最需要的,不過是父親和他一起安安穩穩的吃一頓飯、談一次心、耐心的聽聽他的夢想。但是他聽來的永遠是嘲諷,得來的永遠是打罵,父親固執的堅守著自己的理念,不願做出一步的退讓。

不過比起小馬,小蘇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小馬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兒,夢想是當個插畫家。她父親是個畫家,但是重男輕女,非但看不起女兒,還說“用電腦畫畫那都是異類”。

小時候的小馬不懂,她問:就因為我是個女孩兒所以我爸爸就打我嗎?

女孩子的小心思敏感而細膩,她一直竭盡所能的去做能讓父親喜歡的事情,只是到了她的愛好這兒,與父親翻了衝。馬先生摔了小馬的數位板和電腦,對她動了手,責令女兒以後不許研究這些“外門邪道”,好好讀書,以後做一個女孩兒該做的工作。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到現在為止,小馬一直在服用抗抑鬱的藥物,做著父親給她安排的她不喜歡的工作。

小馬說:“我現在對吃藥都有了一種恐懼,你知道嗎?每次一吃完藥,我眼中的世界都失真了。天太藍了,雲太白了,陽光明媚的也太假了。”

也許小馬窮極一生都無法真正得到馬先生的認可,也窮極一生都失去了對快樂的感知能力。

丘吉爾曾經說過:心中的抑鬱就像條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年輕時的丘吉爾算得上是貴族子弟中的“異類”,同樣有著不光彩的童年,他的父親看不起這個“差等生”以至於完全忽略了他在軍事戰略上的天賦。

誰也不是生來就有為人父母的天賦,但是既然已經選擇決定撫育一個生命,那麼請對這個生命付出愛意的同時,在抱有一絲對生命的敬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也可能不現實,但那在孩子們的心中,叫做夢想。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我認識這樣一位從歐洲留學歸來的孩子,她很優秀,本科取得了First Class Honor(一等榮譽)學位,研究生是Distinction(卓越)畢業生,榮譽校長親自頒獎的那種。她像個小太陽,溫柔而又和煦,身邊的朋友都很喜歡她。

這樣一個女孩兒,也有著一個小小的“陰暗面”,但她會很大方的分享她的抑鬱症史。

她說:“我小時候我爸爸曾經把我從樓梯上扔下去過,像丟垃圾那樣,好像只是因為他給我聽寫生字詞的時候我有一個字不會寫。”

比“像丟垃圾那樣”更令我難過的是,這句話她是微笑著講出來的。

這個漂亮又有才華的女孩兒有不少追求者,但她迄今為止從未談過一次戀愛,因為她對愛情與婚姻保持著一個極大的懷疑態度。

她說:“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爸爸在家也經常打我媽媽,媽媽尖叫著喊我,我過去之後她一把把我拉到身前擋著。從那之後他們再打架我就悄悄地躲起來,但是事後他們沒準還會再過來把我也打一頓,大概是遷怒吧……誰知道呢?”

女孩兒真的很理性,她認真的分析著她的病情,她說她起碼割過三次腕,試圖跳樓一次,試圖跳海一次,用刀在手臂上刻過字,用耳機線勒過自己的脖子……她說她現在儘可能的去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研究,去寫一些論文,讓自己的腦子沒空去想那些關於自殺的念頭。如果有機會的話她會再去讀一個心理學的學位,治好自己倒是其次,主要是想為這個時代里正在或者馬上要遭受她曾經遭受過的那種對待的孩子出一份力。

童年時代的陰影會影響人的一生,自卑如小蘇,絕望如小馬……時代進步了,人們的思想豐富了,父母不再掙扎在溫飽線上了,孩子也同樣不再簡單的追逐著一顆糖的快樂了。

父母需要理解,而孩子又何嘗不需要被尊重呢?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即使他們年少無知,即使他們想法天真,又何必去把打罵當做最直接有效的命令方式呢?

現在打開新聞頁面,某某學校的孩子跳樓自殺了這種話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評論裡一半是心疼年輕的生命,一半是責怪孩子的不懂事。可真正為此而反思並且真正付諸行動的,又有多少呢?

現在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大,孩子的壓力其實也一樣大。“小時候從三層臺階上蹦下來就很開心,但長大之後發現得八樓才夠。”——連成年人的心態都已經如此的不堪重負,何況那些弱小的孩子呢?

你是否打過你的孩子?

如果打過,請你放下那份做長輩的架子,去和那個躲在角落的小可憐說聲抱歉吧!也許這一聲抱歉,能救贖他這一生。

"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你家孩子今年幾歲啦?皮不皮呀?”

“剛上學,可太皮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種!”

……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動手已經成為部分父母之間口口相傳的常態了呢?

在過去,人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在教育的起跑線上掙扎。那個年代的父母的想法也很簡單:孩子犯了錯,該罰,小錯責罵,大錯體罰。門後的笤帚和爐灶旁的柴火鉤子總有除了它們本職工作外的另一番用途,揍完之後,拿出年節時親友送來的糖罐子,給孩子塞上一顆,這事兒就算過去了。所以,承受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孩子們長大了,或多或少也會覺得自家孩子不聽話揍一頓那是理所應當的。

小蘇是個藝術生,他喜歡畫畫、喜歡漂亮的衣服鞋子和配飾。他的家庭富足,父母都是生意人,按理說完全支撐得起他學藝術的花銷。但是他的父親一定要他學商管,以後好方便進公司接班。

小蘇不願意,他喜歡藝術,想當個設計師。蘇先生為此沒少和兒子動手,他覺得兒子選的這條路就是個不正經的營生,打他是為他好。後來,蘇先生和小蘇的母親離了婚,有了自己另外的家庭,小蘇這才得償所願當了一個設計師,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但是提起童年的經歷,他依然會說:“那肯定忘不了,你說我爸怎麼就能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那麼狠的手呢?”

因為父親的長期打罵,以及家庭的破裂,小蘇現在雖然是個成功的設計師了,但私下的他依然在表達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自卑。

小蘇說:“即使再成功,在喜歡的人面前,我依然覺得配不上他。”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小蘇說:我不信淤泥裡真的能開出什麼花來。

那些年的指責與拳打腳踢,在他心裡烙下了印,成為了他在展示最真實的自己時的一個需要遮蔽的傷疤。他最需要的,不過是父親和他一起安安穩穩的吃一頓飯、談一次心、耐心的聽聽他的夢想。但是他聽來的永遠是嘲諷,得來的永遠是打罵,父親固執的堅守著自己的理念,不願做出一步的退讓。

不過比起小馬,小蘇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小馬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兒,夢想是當個插畫家。她父親是個畫家,但是重男輕女,非但看不起女兒,還說“用電腦畫畫那都是異類”。

小時候的小馬不懂,她問:就因為我是個女孩兒所以我爸爸就打我嗎?

女孩子的小心思敏感而細膩,她一直竭盡所能的去做能讓父親喜歡的事情,只是到了她的愛好這兒,與父親翻了衝。馬先生摔了小馬的數位板和電腦,對她動了手,責令女兒以後不許研究這些“外門邪道”,好好讀書,以後做一個女孩兒該做的工作。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到現在為止,小馬一直在服用抗抑鬱的藥物,做著父親給她安排的她不喜歡的工作。

小馬說:“我現在對吃藥都有了一種恐懼,你知道嗎?每次一吃完藥,我眼中的世界都失真了。天太藍了,雲太白了,陽光明媚的也太假了。”

也許小馬窮極一生都無法真正得到馬先生的認可,也窮極一生都失去了對快樂的感知能力。

丘吉爾曾經說過:心中的抑鬱就像條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年輕時的丘吉爾算得上是貴族子弟中的“異類”,同樣有著不光彩的童年,他的父親看不起這個“差等生”以至於完全忽略了他在軍事戰略上的天賦。

誰也不是生來就有為人父母的天賦,但是既然已經選擇決定撫育一個生命,那麼請對這個生命付出愛意的同時,在抱有一絲對生命的敬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也可能不現實,但那在孩子們的心中,叫做夢想。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我認識這樣一位從歐洲留學歸來的孩子,她很優秀,本科取得了First Class Honor(一等榮譽)學位,研究生是Distinction(卓越)畢業生,榮譽校長親自頒獎的那種。她像個小太陽,溫柔而又和煦,身邊的朋友都很喜歡她。

這樣一個女孩兒,也有著一個小小的“陰暗面”,但她會很大方的分享她的抑鬱症史。

她說:“我小時候我爸爸曾經把我從樓梯上扔下去過,像丟垃圾那樣,好像只是因為他給我聽寫生字詞的時候我有一個字不會寫。”

比“像丟垃圾那樣”更令我難過的是,這句話她是微笑著講出來的。

這個漂亮又有才華的女孩兒有不少追求者,但她迄今為止從未談過一次戀愛,因為她對愛情與婚姻保持著一個極大的懷疑態度。

她說:“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爸爸在家也經常打我媽媽,媽媽尖叫著喊我,我過去之後她一把把我拉到身前擋著。從那之後他們再打架我就悄悄地躲起來,但是事後他們沒準還會再過來把我也打一頓,大概是遷怒吧……誰知道呢?”

女孩兒真的很理性,她認真的分析著她的病情,她說她起碼割過三次腕,試圖跳樓一次,試圖跳海一次,用刀在手臂上刻過字,用耳機線勒過自己的脖子……她說她現在儘可能的去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研究,去寫一些論文,讓自己的腦子沒空去想那些關於自殺的念頭。如果有機會的話她會再去讀一個心理學的學位,治好自己倒是其次,主要是想為這個時代里正在或者馬上要遭受她曾經遭受過的那種對待的孩子出一份力。

童年時代的陰影會影響人的一生,自卑如小蘇,絕望如小馬……時代進步了,人們的思想豐富了,父母不再掙扎在溫飽線上了,孩子也同樣不再簡單的追逐著一顆糖的快樂了。

父母需要理解,而孩子又何嘗不需要被尊重呢?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即使他們年少無知,即使他們想法天真,又何必去把打罵當做最直接有效的命令方式呢?

現在打開新聞頁面,某某學校的孩子跳樓自殺了這種話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評論裡一半是心疼年輕的生命,一半是責怪孩子的不懂事。可真正為此而反思並且真正付諸行動的,又有多少呢?

現在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大,孩子的壓力其實也一樣大。“小時候從三層臺階上蹦下來就很開心,但長大之後發現得八樓才夠。”——連成年人的心態都已經如此的不堪重負,何況那些弱小的孩子呢?

你是否打過你的孩子?

如果打過,請你放下那份做長輩的架子,去和那個躲在角落的小可憐說聲抱歉吧!也許這一聲抱歉,能救贖他這一生。

留給父母們的一份思考:你打過你的孩子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