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記吃不記打,不是因為打得輕,是他們發展的記憶在“跟進”'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福林媽咪 2019-09-07
"

文丨福林媽咪

週末,帶兒子去朋友家裡玩,剛好撞見她教訓孩子的場面。

“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啊?”

“上次爬高上低的時候,是不是摔過跟頭了?媽媽是不是教育你啦!”

“你怎麼就是記吃不記打,為了拿個吃的,摔多少回了?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原來,朋友承諾今天讓他和可樂,結果忙著忙著忘了,然後,孩子想起來媽媽的承諾,就自己搬個凳子爬上去拿可樂,結果,摔下來。

"

文丨福林媽咪

週末,帶兒子去朋友家裡玩,剛好撞見她教訓孩子的場面。

“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啊?”

“上次爬高上低的時候,是不是摔過跟頭了?媽媽是不是教育你啦!”

“你怎麼就是記吃不記打,為了拿個吃的,摔多少回了?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原來,朋友承諾今天讓他和可樂,結果忙著忙著忘了,然後,孩子想起來媽媽的承諾,就自己搬個凳子爬上去拿可樂,結果,摔下來。

孩子記吃不記打,不是因為打得輕,是他們發展的記憶在“跟進”

其實,朋友之前因為孩子爬高上低的危險動作,打過他好幾回了,當時問他,“記住沒有”,孩子也會回答,“記住了”。

可是,沒過幾天,為了那個吃的或是玩兒的,他就又開始爬高上低了。

朋友吐槽說,“這孩子怎麼這樣啊?打過多少次了,完全不忘心裡去啊!是我打得輕,孩子記憶不深刻,這才出現‘記吃不記打’,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後果?”

關於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現象,很多寶媽可能都會錯誤的認為是自己打得輕,沒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和危險性,這才讓孩子還能如此樂觀的“重複”。

實際上,孩子會有這樣的現象,與他們本身的記憶成長髮展有很大的關聯。

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一歲前的記憶會是很短暫的,他們只是短暫的能記住周邊的事物。

"

文丨福林媽咪

週末,帶兒子去朋友家裡玩,剛好撞見她教訓孩子的場面。

“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啊?”

“上次爬高上低的時候,是不是摔過跟頭了?媽媽是不是教育你啦!”

“你怎麼就是記吃不記打,為了拿個吃的,摔多少回了?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原來,朋友承諾今天讓他和可樂,結果忙著忙著忘了,然後,孩子想起來媽媽的承諾,就自己搬個凳子爬上去拿可樂,結果,摔下來。

孩子記吃不記打,不是因為打得輕,是他們發展的記憶在“跟進”

其實,朋友之前因為孩子爬高上低的危險動作,打過他好幾回了,當時問他,“記住沒有”,孩子也會回答,“記住了”。

可是,沒過幾天,為了那個吃的或是玩兒的,他就又開始爬高上低了。

朋友吐槽說,“這孩子怎麼這樣啊?打過多少次了,完全不忘心裡去啊!是我打得輕,孩子記憶不深刻,這才出現‘記吃不記打’,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後果?”

關於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現象,很多寶媽可能都會錯誤的認為是自己打得輕,沒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和危險性,這才讓孩子還能如此樂觀的“重複”。

實際上,孩子會有這樣的現象,與他們本身的記憶成長髮展有很大的關聯。

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一歲前的記憶會是很短暫的,他們只是短暫的能記住周邊的事物。

孩子記吃不記打,不是因為打得輕,是他們發展的記憶在“跟進”

而等孩子成長到1~3歲的時候,他們的腦容量會增加,這時候才開始有了較為長的長時記憶,但是這個記憶是外人給他們施加過來的。

但是,這個長時記憶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孩子們記住的多是一些形象表達出來的記憶,不會很深刻。

孩子成長到3~6歲之後,他們的記憶方式會以機械性的記憶為主。

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感會強烈,他們會用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去記憶要記住的事物,更多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性的去記憶一些事物,而這個選擇的標準就是他們自己喜歡的事物。

那面對孩子這樣的記憶特點,爸爸媽媽們應該怎麼利用才好呢?

首先,爸媽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記憶特點來教育孩子。

對於1歲~3歲的孩子,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不斷重複的告訴孩子他們要記住的是什麼,並能及時與孩子形成一種溝通,在孩子犯錯後,及時給孩子傳送正確的做法,並讓孩子記住這個正確的做法。

"

文丨福林媽咪

週末,帶兒子去朋友家裡玩,剛好撞見她教訓孩子的場面。

“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啊?”

“上次爬高上低的時候,是不是摔過跟頭了?媽媽是不是教育你啦!”

“你怎麼就是記吃不記打,為了拿個吃的,摔多少回了?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原來,朋友承諾今天讓他和可樂,結果忙著忙著忘了,然後,孩子想起來媽媽的承諾,就自己搬個凳子爬上去拿可樂,結果,摔下來。

孩子記吃不記打,不是因為打得輕,是他們發展的記憶在“跟進”

其實,朋友之前因為孩子爬高上低的危險動作,打過他好幾回了,當時問他,“記住沒有”,孩子也會回答,“記住了”。

可是,沒過幾天,為了那個吃的或是玩兒的,他就又開始爬高上低了。

朋友吐槽說,“這孩子怎麼這樣啊?打過多少次了,完全不忘心裡去啊!是我打得輕,孩子記憶不深刻,這才出現‘記吃不記打’,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後果?”

關於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現象,很多寶媽可能都會錯誤的認為是自己打得輕,沒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和危險性,這才讓孩子還能如此樂觀的“重複”。

實際上,孩子會有這樣的現象,與他們本身的記憶成長髮展有很大的關聯。

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一歲前的記憶會是很短暫的,他們只是短暫的能記住周邊的事物。

孩子記吃不記打,不是因為打得輕,是他們發展的記憶在“跟進”

而等孩子成長到1~3歲的時候,他們的腦容量會增加,這時候才開始有了較為長的長時記憶,但是這個記憶是外人給他們施加過來的。

但是,這個長時記憶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孩子們記住的多是一些形象表達出來的記憶,不會很深刻。

孩子成長到3~6歲之後,他們的記憶方式會以機械性的記憶為主。

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感會強烈,他們會用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去記憶要記住的事物,更多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性的去記憶一些事物,而這個選擇的標準就是他們自己喜歡的事物。

那面對孩子這樣的記憶特點,爸爸媽媽們應該怎麼利用才好呢?

首先,爸媽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記憶特點來教育孩子。

對於1歲~3歲的孩子,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不斷重複的告訴孩子他們要記住的是什麼,並能及時與孩子形成一種溝通,在孩子犯錯後,及時給孩子傳送正確的做法,並讓孩子記住這個正確的做法。

孩子記吃不記打,不是因為打得輕,是他們發展的記憶在“跟進”

對於3~6歲的孩子,爸媽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也就是要求孩子要有一個有頭有尾的記憶,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的源頭,這樣的錯誤會給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以及這個錯誤的後續發展,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正確的做法。

有這樣的一個追溯、認清現狀、預測未來的過程,然後再加上總結的過程,孩子的記憶會得到很好的梳理,那腦子中的記憶就會更深刻一些。

然後,爸爸媽媽要有足夠的耐心。

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有節奏的,爸爸媽媽急不得。

或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會面臨孩子的各種不配合,不協作,但是不管怎麼樣,爸媽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化解孩子的焦躁,用心去教育孩子。

最後,爸爸媽媽要求容錯心。

沒有哪個孩子是不犯錯的 ,況且孩子的成長之路,本來就是各種錯誤堆積起來的。

所以,爸爸媽媽要用寬容的心態去教育孩子,允許他們可以出錯。

當然,為了防止為危險的發生,爸爸媽媽在照顧寶寶的時候,要注意讓寶寶遠離危險區域。

爸爸媽媽別再以為,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疼”是因為打得不狠,而加大“打擊力度”,運用好對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福林媽咪粉絲圈,來和育兒大咖還有志同道合的寶媽們一起來交流育兒經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