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服裝 蔓德育兒 2019-08-19
"

"他們幼兒園的老師,怎麼能不給孩子換衣服?"還記得這是婆婆,有一次接孩子放學,回到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當時就咳嗽,攔著婆婆,希望能制止婆婆繼續說下去,婆婆瞪了我一眼,差點跟我吵起來。婆婆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沒有照顧好,她還不能說一句?

"

"他們幼兒園的老師,怎麼能不給孩子換衣服?"還記得這是婆婆,有一次接孩子放學,回到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當時就咳嗽,攔著婆婆,希望能制止婆婆繼續說下去,婆婆瞪了我一眼,差點跟我吵起來。婆婆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沒有照顧好,她還不能說一句?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孩子在幼兒園睡午覺,起來的時候一身都是汗,但是顯然老師可能疏忽了,孩子的衣服出現了出汗後的鹽漬,這讓婆婆非常心痛,我其實很能理解。她不擅長與人溝通,希望回來馬上把這件事處理一下,所以當著孩子,就跟我開始抱怨,我也能理解。

可是,她沒想到,她把"被害人心理",在我面前,傳遞給了孩子,這是不行的。這種心理臺電非常明顯,就是人總是喜歡把自己,或者關心的人遭遇的事,優先考慮為有人在"害"自己,即便這只是個誤會,也會先產生負面情緒。

而這種心理,直接影響思維方式。老人如果不避開孩子,會讓孩子非常直觀的學習到——我要如何去怪罪別人。

"

"他們幼兒園的老師,怎麼能不給孩子換衣服?"還記得這是婆婆,有一次接孩子放學,回到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當時就咳嗽,攔著婆婆,希望能制止婆婆繼續說下去,婆婆瞪了我一眼,差點跟我吵起來。婆婆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沒有照顧好,她還不能說一句?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孩子在幼兒園睡午覺,起來的時候一身都是汗,但是顯然老師可能疏忽了,孩子的衣服出現了出汗後的鹽漬,這讓婆婆非常心痛,我其實很能理解。她不擅長與人溝通,希望回來馬上把這件事處理一下,所以當著孩子,就跟我開始抱怨,我也能理解。

可是,她沒想到,她把"被害人心理",在我面前,傳遞給了孩子,這是不行的。這種心理臺電非常明顯,就是人總是喜歡把自己,或者關心的人遭遇的事,優先考慮為有人在"害"自己,即便這只是個誤會,也會先產生負面情緒。

而這種心理,直接影響思維方式。老人如果不避開孩子,會讓孩子非常直觀的學習到——我要如何去怪罪別人。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嗎?

顯然大家都不會願意。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孩子長大後,一直是帶著一種"疑心病"生活,他不會信任身邊的任何人,他時時都處在緊張和"被害"的心態裡,很可能因此交不到朋友,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命運,說毀了孩子未來都不為過。

所以,我當然要和婆婆據理力爭。當然,這也需要避開孩子,我也不希望他在尚年幼的時候,接觸了太多的負能量。

現在,幼兒園新一期入園又要開始了,如果有些埋藏的隱患,不和老人家談談,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這半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覺得很好。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這樣執拗的老人,比如媽媽或是婆婆?

"

"他們幼兒園的老師,怎麼能不給孩子換衣服?"還記得這是婆婆,有一次接孩子放學,回到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當時就咳嗽,攔著婆婆,希望能制止婆婆繼續說下去,婆婆瞪了我一眼,差點跟我吵起來。婆婆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沒有照顧好,她還不能說一句?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孩子在幼兒園睡午覺,起來的時候一身都是汗,但是顯然老師可能疏忽了,孩子的衣服出現了出汗後的鹽漬,這讓婆婆非常心痛,我其實很能理解。她不擅長與人溝通,希望回來馬上把這件事處理一下,所以當著孩子,就跟我開始抱怨,我也能理解。

可是,她沒想到,她把"被害人心理",在我面前,傳遞給了孩子,這是不行的。這種心理臺電非常明顯,就是人總是喜歡把自己,或者關心的人遭遇的事,優先考慮為有人在"害"自己,即便這只是個誤會,也會先產生負面情緒。

而這種心理,直接影響思維方式。老人如果不避開孩子,會讓孩子非常直觀的學習到——我要如何去怪罪別人。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嗎?

顯然大家都不會願意。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孩子長大後,一直是帶著一種"疑心病"生活,他不會信任身邊的任何人,他時時都處在緊張和"被害"的心態裡,很可能因此交不到朋友,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命運,說毀了孩子未來都不為過。

所以,我當然要和婆婆據理力爭。當然,這也需要避開孩子,我也不希望他在尚年幼的時候,接觸了太多的負能量。

現在,幼兒園新一期入園又要開始了,如果有些埋藏的隱患,不和老人家談談,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這半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覺得很好。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這樣執拗的老人,比如媽媽或是婆婆?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我和婆婆的溝通並不順利,因為這種溝通,很難進入理性化,對於婆媳關係來說,道理是空間比較小的,卻又是不得不去爭的。因此,最後還是老公回來的時候,瞭解了各自的想法,進行了雙方安撫,事件才得以平息。

最終,婆婆認可了我的理念,答應以後不在孩子面前揣測別人的心態,我才罷手。

我覺得我這樣做是對的,要知道,人不可能不犯錯的,即便是老師也一樣,我會先試著體諒別人,然後用平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希望下次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你理解她,她自然會回報你,這才是人與人相處比較健康的方式。

我還記得,今年幼兒園畢業季,一位班主任帶孩子表演節目給家長看,本來她在臺下笑,卻笑著笑著就哭了,為什麼會這樣?人心都是肉長的,很多當幼師的人,都是充滿愛心的,把孩子交給她們,你會感到安心。

"

"他們幼兒園的老師,怎麼能不給孩子換衣服?"還記得這是婆婆,有一次接孩子放學,回到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當時就咳嗽,攔著婆婆,希望能制止婆婆繼續說下去,婆婆瞪了我一眼,差點跟我吵起來。婆婆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沒有照顧好,她還不能說一句?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孩子在幼兒園睡午覺,起來的時候一身都是汗,但是顯然老師可能疏忽了,孩子的衣服出現了出汗後的鹽漬,這讓婆婆非常心痛,我其實很能理解。她不擅長與人溝通,希望回來馬上把這件事處理一下,所以當著孩子,就跟我開始抱怨,我也能理解。

可是,她沒想到,她把"被害人心理",在我面前,傳遞給了孩子,這是不行的。這種心理臺電非常明顯,就是人總是喜歡把自己,或者關心的人遭遇的事,優先考慮為有人在"害"自己,即便這只是個誤會,也會先產生負面情緒。

而這種心理,直接影響思維方式。老人如果不避開孩子,會讓孩子非常直觀的學習到——我要如何去怪罪別人。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嗎?

顯然大家都不會願意。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孩子長大後,一直是帶著一種"疑心病"生活,他不會信任身邊的任何人,他時時都處在緊張和"被害"的心態裡,很可能因此交不到朋友,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命運,說毀了孩子未來都不為過。

所以,我當然要和婆婆據理力爭。當然,這也需要避開孩子,我也不希望他在尚年幼的時候,接觸了太多的負能量。

現在,幼兒園新一期入園又要開始了,如果有些埋藏的隱患,不和老人家談談,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這半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覺得很好。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這樣執拗的老人,比如媽媽或是婆婆?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我和婆婆的溝通並不順利,因為這種溝通,很難進入理性化,對於婆媳關係來說,道理是空間比較小的,卻又是不得不去爭的。因此,最後還是老公回來的時候,瞭解了各自的想法,進行了雙方安撫,事件才得以平息。

最終,婆婆認可了我的理念,答應以後不在孩子面前揣測別人的心態,我才罷手。

我覺得我這樣做是對的,要知道,人不可能不犯錯的,即便是老師也一樣,我會先試著體諒別人,然後用平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希望下次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你理解她,她自然會回報你,這才是人與人相處比較健康的方式。

我還記得,今年幼兒園畢業季,一位班主任帶孩子表演節目給家長看,本來她在臺下笑,卻笑著笑著就哭了,為什麼會這樣?人心都是肉長的,很多當幼師的人,都是充滿愛心的,把孩子交給她們,你會感到安心。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而這些珍貴,是需要大家一起呵護的,而最容易讓情感的橋樑崩塌的,莫過於"猜忌"了,也就是"被害人心態"最毒瘤的地方。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在這婆婆、老師、孩子幾個方面共同作用力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就成了關鍵。

大家可以模仿我的方法。

首先,要堅定原則,不能讓"被害者心態"擴散到孩子身上,並告知長輩,這種心態對孩子的害處。

其次,緊接著處理家庭關係,如婆婆不好說話,還需要丈夫進行斡旋,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孩子生長的必備條件,大家一定不要賭氣。

"

"他們幼兒園的老師,怎麼能不給孩子換衣服?"還記得這是婆婆,有一次接孩子放學,回到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當時就咳嗽,攔著婆婆,希望能制止婆婆繼續說下去,婆婆瞪了我一眼,差點跟我吵起來。婆婆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沒有照顧好,她還不能說一句?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孩子在幼兒園睡午覺,起來的時候一身都是汗,但是顯然老師可能疏忽了,孩子的衣服出現了出汗後的鹽漬,這讓婆婆非常心痛,我其實很能理解。她不擅長與人溝通,希望回來馬上把這件事處理一下,所以當著孩子,就跟我開始抱怨,我也能理解。

可是,她沒想到,她把"被害人心理",在我面前,傳遞給了孩子,這是不行的。這種心理臺電非常明顯,就是人總是喜歡把自己,或者關心的人遭遇的事,優先考慮為有人在"害"自己,即便這只是個誤會,也會先產生負面情緒。

而這種心理,直接影響思維方式。老人如果不避開孩子,會讓孩子非常直觀的學習到——我要如何去怪罪別人。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嗎?

顯然大家都不會願意。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孩子長大後,一直是帶著一種"疑心病"生活,他不會信任身邊的任何人,他時時都處在緊張和"被害"的心態裡,很可能因此交不到朋友,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命運,說毀了孩子未來都不為過。

所以,我當然要和婆婆據理力爭。當然,這也需要避開孩子,我也不希望他在尚年幼的時候,接觸了太多的負能量。

現在,幼兒園新一期入園又要開始了,如果有些埋藏的隱患,不和老人家談談,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這半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覺得很好。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這樣執拗的老人,比如媽媽或是婆婆?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我和婆婆的溝通並不順利,因為這種溝通,很難進入理性化,對於婆媳關係來說,道理是空間比較小的,卻又是不得不去爭的。因此,最後還是老公回來的時候,瞭解了各自的想法,進行了雙方安撫,事件才得以平息。

最終,婆婆認可了我的理念,答應以後不在孩子面前揣測別人的心態,我才罷手。

我覺得我這樣做是對的,要知道,人不可能不犯錯的,即便是老師也一樣,我會先試著體諒別人,然後用平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希望下次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你理解她,她自然會回報你,這才是人與人相處比較健康的方式。

我還記得,今年幼兒園畢業季,一位班主任帶孩子表演節目給家長看,本來她在臺下笑,卻笑著笑著就哭了,為什麼會這樣?人心都是肉長的,很多當幼師的人,都是充滿愛心的,把孩子交給她們,你會感到安心。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而這些珍貴,是需要大家一起呵護的,而最容易讓情感的橋樑崩塌的,莫過於"猜忌"了,也就是"被害人心態"最毒瘤的地方。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在這婆婆、老師、孩子幾個方面共同作用力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就成了關鍵。

大家可以模仿我的方法。

首先,要堅定原則,不能讓"被害者心態"擴散到孩子身上,並告知長輩,這種心態對孩子的害處。

其次,緊接著處理家庭關係,如婆婆不好說話,還需要丈夫進行斡旋,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孩子生長的必備條件,大家一定不要賭氣。

婆婆給孩子傳遞“被害人心理”,兒媳要儘快制止,恐毀了孩子未來

最後,和當事人溝通,可以用比較委婉的意思,和老師談談,充分理解老師只有一雙手,卻要呵護幾十個孩子的難處,不過還是希望老師能關注孩子的狀態,畢竟如果生病了,孩子挺吃虧的。

這樣的路徑走下來,雖然不能說面面俱到,但是已經是盡我所能了。

如果你有更好的辦法,請一定要與我分享,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溝通方式,既能避免孩子心理種"毒草",又能幫助家庭和老師認識到問題。

每個媽媽都是育兒專家,如果您有表達的觀念,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蔓德育兒,如果喜歡請關注、轉發、收藏,一起做有"想法"的媽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