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跟孩子說“他還小”,也許真的會害了孩子'

"
  • 剛剛走穩的寶寶要幫媽媽端水杯,想要制止孩子的你,可能會說:別動,你還小呢,會把杯子摔碎的。
  • 孩子反反覆覆跟拉鍊較勁,但就是插不進去,忍不住幫助孩子的你,可能會說:你穿的太慢了,你還小呢,媽媽先幫你穿吧。
  • 孩子想幫忙掃地,可是掃把完全不按他的方向,越著急掃的越亂,準備安慰孩子的你,可能也會說:別生氣了,你還小呢,你大點就會了。

現在,讓我們仔細的回想一下,當你制止、幫助、甚至安慰孩子的時候,他釋懷了嗎?開心了嗎?還是更難過了?

相信大部分寶寶不僅沒有更開心,反而是哭了,哭的更厲害了。

這是什麼情況?

因為,“你還小呢”,這句話有毒。

你一定不知道,這句話給寶寶的壓力有多大?

它會帶給孩子強烈的挫敗感;

它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它剝奪了寶寶體會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滿足感。

以孩子還小為理由拒絕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常常會讓寶寶氣餒。

不僅阻礙了寶寶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也無形中“成功”的向孩子展示了,他多麼弱小無能,而大人多麼聰明能幹。

孩子接收到的信號是:看吧,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有媽媽做的那麼好。那我就不做嘍,等媽媽來幫我做。

但事實上,孩子每次的失敗,只是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他的個人價值無關(不是他小他就沒用)。

"
  • 剛剛走穩的寶寶要幫媽媽端水杯,想要制止孩子的你,可能會說:別動,你還小呢,會把杯子摔碎的。
  • 孩子反反覆覆跟拉鍊較勁,但就是插不進去,忍不住幫助孩子的你,可能會說:你穿的太慢了,你還小呢,媽媽先幫你穿吧。
  • 孩子想幫忙掃地,可是掃把完全不按他的方向,越著急掃的越亂,準備安慰孩子的你,可能也會說:別生氣了,你還小呢,你大點就會了。

現在,讓我們仔細的回想一下,當你制止、幫助、甚至安慰孩子的時候,他釋懷了嗎?開心了嗎?還是更難過了?

相信大部分寶寶不僅沒有更開心,反而是哭了,哭的更厲害了。

這是什麼情況?

因為,“你還小呢”,這句話有毒。

你一定不知道,這句話給寶寶的壓力有多大?

它會帶給孩子強烈的挫敗感;

它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它剝奪了寶寶體會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滿足感。

以孩子還小為理由拒絕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常常會讓寶寶氣餒。

不僅阻礙了寶寶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也無形中“成功”的向孩子展示了,他多麼弱小無能,而大人多麼聰明能幹。

孩子接收到的信號是:看吧,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有媽媽做的那麼好。那我就不做嘍,等媽媽來幫我做。

但事實上,孩子每次的失敗,只是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他的個人價值無關(不是他小他就沒用)。

一直跟孩子說“他還小”,也許真的會害了孩子

那麼,如果不說“你還小呢”,我們能說點什麼?

一、 那些孩子確實做不了的事,想要制止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做:

舉個CC的例子:

有段時間CC特別沉著迷駕駛,每次出門,她都搶著要坐主駕駛,嚷嚷著她也要開車。

C爸脫口而出的就是那句:你還小呢,你開不了。

這話,沒毛病。

當然,CC意料之中的“哇”一聲哭了。

但是,如果換種方式,如果告訴她:嗯,媽媽知道CC也想幫忙,等你長到媽媽這樣高的時候,就可以學開車了哦。

她就比較容易接受,乖乖回到安全座椅。

因為前者讓她感受到的,是因為自己很小卻無能為力的“自我否定”;而後者給予她的,是想要快快長大的“希望性鼓勵”。

我們一直都強調大人和孩子平等,要尊重孩子。

其實平等是不可能的。

跟大人相比,孩子們顯得極度渺小。

在娃眼裡,爹媽都是褲衩內穿的隱形超人,他們行動迅速、思維敏捷、無所不能

在這麼“亞歷山大”的環境下,唯有與生俱來的勇氣支持著他們不放棄成長,克服著自己渺小羸弱的感受,真的已經很勵志了好嗎?

那麼,在這種懸殊力量裡,尊重體現在何處?

最起碼,當人家努力想成為家庭內平等一份子的時候,別再用錯誤的養育方式來打擊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沮喪氣餒吧。

"
  • 剛剛走穩的寶寶要幫媽媽端水杯,想要制止孩子的你,可能會說:別動,你還小呢,會把杯子摔碎的。
  • 孩子反反覆覆跟拉鍊較勁,但就是插不進去,忍不住幫助孩子的你,可能會說:你穿的太慢了,你還小呢,媽媽先幫你穿吧。
  • 孩子想幫忙掃地,可是掃把完全不按他的方向,越著急掃的越亂,準備安慰孩子的你,可能也會說:別生氣了,你還小呢,你大點就會了。

現在,讓我們仔細的回想一下,當你制止、幫助、甚至安慰孩子的時候,他釋懷了嗎?開心了嗎?還是更難過了?

相信大部分寶寶不僅沒有更開心,反而是哭了,哭的更厲害了。

這是什麼情況?

因為,“你還小呢”,這句話有毒。

你一定不知道,這句話給寶寶的壓力有多大?

它會帶給孩子強烈的挫敗感;

它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它剝奪了寶寶體會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滿足感。

以孩子還小為理由拒絕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常常會讓寶寶氣餒。

不僅阻礙了寶寶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也無形中“成功”的向孩子展示了,他多麼弱小無能,而大人多麼聰明能幹。

孩子接收到的信號是:看吧,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有媽媽做的那麼好。那我就不做嘍,等媽媽來幫我做。

但事實上,孩子每次的失敗,只是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他的個人價值無關(不是他小他就沒用)。

一直跟孩子說“他還小”,也許真的會害了孩子

那麼,如果不說“你還小呢”,我們能說點什麼?

一、 那些孩子確實做不了的事,想要制止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做:

舉個CC的例子:

有段時間CC特別沉著迷駕駛,每次出門,她都搶著要坐主駕駛,嚷嚷著她也要開車。

C爸脫口而出的就是那句:你還小呢,你開不了。

這話,沒毛病。

當然,CC意料之中的“哇”一聲哭了。

但是,如果換種方式,如果告訴她:嗯,媽媽知道CC也想幫忙,等你長到媽媽這樣高的時候,就可以學開車了哦。

她就比較容易接受,乖乖回到安全座椅。

因為前者讓她感受到的,是因為自己很小卻無能為力的“自我否定”;而後者給予她的,是想要快快長大的“希望性鼓勵”。

我們一直都強調大人和孩子平等,要尊重孩子。

其實平等是不可能的。

跟大人相比,孩子們顯得極度渺小。

在娃眼裡,爹媽都是褲衩內穿的隱形超人,他們行動迅速、思維敏捷、無所不能

在這麼“亞歷山大”的環境下,唯有與生俱來的勇氣支持著他們不放棄成長,克服著自己渺小羸弱的感受,真的已經很勵志了好嗎?

那麼,在這種懸殊力量裡,尊重體現在何處?

最起碼,當人家努力想成為家庭內平等一份子的時候,別再用錯誤的養育方式來打擊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沮喪氣餒吧。

一直跟孩子說“他還小”,也許真的會害了孩子

二、 那些孩子想要嘗試的新技能,想要幫助的時候,你可以這麼做:

不知道你家寶寶有沒有這個經歷,CC2歲多開始熱衷於疊衣服。

每次我在陽臺收衣服,她都想著過來“搭把手”, 當然,這對我來說,完全是在“添亂”。

這個“添亂”的階段,如果處理得當,孩子以後就是一個幫你疊衣服的好幫手;如果不得當,那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再也不幫你疊衣服的甩手掌櫃。

疊衣服這件事可以有嗎?對於2歲的孩子,有點難,但是可以有。

(其實這裡很想插播一句,孩子多大能做什麼,不是一概而論的,只要不是有危險的,C媽都建議允許孩子去嘗試。打碎幾個雞蛋,灑掉一些牛奶、弄髒幾件衣服,相較於毀掉孩子的信心來講,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所以,最好不要輕易說,你還小呢,你幹不了。

有些事情,孩子缺的不是年齡,只是經驗。

而被你攔下的,不僅僅是能力,還有習慣。

  • 首先,肯定孩子的努力。

即便孩子做的不完美(甚至很糟糕)也要肯定他的努力,那畢竟是孩子努力完成的一項工作。

你可以說:你真能幹,準備自己疊自己的衣服了。或者,我姑娘真是長大了,開始學習幫媽媽分擔家務了。

  • 其次,避免讓孩子有挫敗感。

起初他們疊衣服的方式可能只是把每件衣服團在一起,不要指責“不能團成球啊,衣服不就皺了?”或者“褲子不能上下折啊,得左右折。”

這些語言、這種語氣,除了彰顯你作為成年人的優越感,讓孩子感到他自己像個傻瓜一樣無能之外,沒有任何幫助。

挫敗感會讓寶寶放棄繼續嘗試:我做這些有什麼必要呢?反正媽媽比我做的好多了....

一定要給足孩子動手的機會,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沒用、多餘。

實在忍不了,等孩子不在場的時候,你再重新疊一遍啊。

  • 最後,鼓勵嘗試新方法。

等孩子多疊幾次衣服之後,興趣保持住了,媽媽就可以提議嘗試新方法啦。

你可以建議:試著把褲子的兩條腿先重疊在一起呢?或者,如果先把袖子摺進來會怎麼樣?這樣好像會更整齊一點。

家長需要做的,不是用自己成年人的優勢給孩子製造壓力,而是儘量把自己定位為跟寶寶一起完成任務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揮者。

畢竟,比起掌握疊衣服的技巧,讓孩子保持嘗試並願意學習新技能的慾望,才是更重要的。

"
  • 剛剛走穩的寶寶要幫媽媽端水杯,想要制止孩子的你,可能會說:別動,你還小呢,會把杯子摔碎的。
  • 孩子反反覆覆跟拉鍊較勁,但就是插不進去,忍不住幫助孩子的你,可能會說:你穿的太慢了,你還小呢,媽媽先幫你穿吧。
  • 孩子想幫忙掃地,可是掃把完全不按他的方向,越著急掃的越亂,準備安慰孩子的你,可能也會說:別生氣了,你還小呢,你大點就會了。

現在,讓我們仔細的回想一下,當你制止、幫助、甚至安慰孩子的時候,他釋懷了嗎?開心了嗎?還是更難過了?

相信大部分寶寶不僅沒有更開心,反而是哭了,哭的更厲害了。

這是什麼情況?

因為,“你還小呢”,這句話有毒。

你一定不知道,這句話給寶寶的壓力有多大?

它會帶給孩子強烈的挫敗感;

它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它剝奪了寶寶體會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滿足感。

以孩子還小為理由拒絕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常常會讓寶寶氣餒。

不僅阻礙了寶寶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也無形中“成功”的向孩子展示了,他多麼弱小無能,而大人多麼聰明能幹。

孩子接收到的信號是:看吧,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有媽媽做的那麼好。那我就不做嘍,等媽媽來幫我做。

但事實上,孩子每次的失敗,只是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他的個人價值無關(不是他小他就沒用)。

一直跟孩子說“他還小”,也許真的會害了孩子

那麼,如果不說“你還小呢”,我們能說點什麼?

一、 那些孩子確實做不了的事,想要制止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做:

舉個CC的例子:

有段時間CC特別沉著迷駕駛,每次出門,她都搶著要坐主駕駛,嚷嚷著她也要開車。

C爸脫口而出的就是那句:你還小呢,你開不了。

這話,沒毛病。

當然,CC意料之中的“哇”一聲哭了。

但是,如果換種方式,如果告訴她:嗯,媽媽知道CC也想幫忙,等你長到媽媽這樣高的時候,就可以學開車了哦。

她就比較容易接受,乖乖回到安全座椅。

因為前者讓她感受到的,是因為自己很小卻無能為力的“自我否定”;而後者給予她的,是想要快快長大的“希望性鼓勵”。

我們一直都強調大人和孩子平等,要尊重孩子。

其實平等是不可能的。

跟大人相比,孩子們顯得極度渺小。

在娃眼裡,爹媽都是褲衩內穿的隱形超人,他們行動迅速、思維敏捷、無所不能

在這麼“亞歷山大”的環境下,唯有與生俱來的勇氣支持著他們不放棄成長,克服著自己渺小羸弱的感受,真的已經很勵志了好嗎?

那麼,在這種懸殊力量裡,尊重體現在何處?

最起碼,當人家努力想成為家庭內平等一份子的時候,別再用錯誤的養育方式來打擊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沮喪氣餒吧。

一直跟孩子說“他還小”,也許真的會害了孩子

二、 那些孩子想要嘗試的新技能,想要幫助的時候,你可以這麼做:

不知道你家寶寶有沒有這個經歷,CC2歲多開始熱衷於疊衣服。

每次我在陽臺收衣服,她都想著過來“搭把手”, 當然,這對我來說,完全是在“添亂”。

這個“添亂”的階段,如果處理得當,孩子以後就是一個幫你疊衣服的好幫手;如果不得當,那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再也不幫你疊衣服的甩手掌櫃。

疊衣服這件事可以有嗎?對於2歲的孩子,有點難,但是可以有。

(其實這裡很想插播一句,孩子多大能做什麼,不是一概而論的,只要不是有危險的,C媽都建議允許孩子去嘗試。打碎幾個雞蛋,灑掉一些牛奶、弄髒幾件衣服,相較於毀掉孩子的信心來講,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所以,最好不要輕易說,你還小呢,你幹不了。

有些事情,孩子缺的不是年齡,只是經驗。

而被你攔下的,不僅僅是能力,還有習慣。

  • 首先,肯定孩子的努力。

即便孩子做的不完美(甚至很糟糕)也要肯定他的努力,那畢竟是孩子努力完成的一項工作。

你可以說:你真能幹,準備自己疊自己的衣服了。或者,我姑娘真是長大了,開始學習幫媽媽分擔家務了。

  • 其次,避免讓孩子有挫敗感。

起初他們疊衣服的方式可能只是把每件衣服團在一起,不要指責“不能團成球啊,衣服不就皺了?”或者“褲子不能上下折啊,得左右折。”

這些語言、這種語氣,除了彰顯你作為成年人的優越感,讓孩子感到他自己像個傻瓜一樣無能之外,沒有任何幫助。

挫敗感會讓寶寶放棄繼續嘗試:我做這些有什麼必要呢?反正媽媽比我做的好多了....

一定要給足孩子動手的機會,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沒用、多餘。

實在忍不了,等孩子不在場的時候,你再重新疊一遍啊。

  • 最後,鼓勵嘗試新方法。

等孩子多疊幾次衣服之後,興趣保持住了,媽媽就可以提議嘗試新方法啦。

你可以建議:試著把褲子的兩條腿先重疊在一起呢?或者,如果先把袖子摺進來會怎麼樣?這樣好像會更整齊一點。

家長需要做的,不是用自己成年人的優勢給孩子製造壓力,而是儘量把自己定位為跟寶寶一起完成任務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揮者。

畢竟,比起掌握疊衣服的技巧,讓孩子保持嘗試並願意學習新技能的慾望,才是更重要的。

一直跟孩子說“他還小”,也許真的會害了孩子

三、對於沒達到預期目標的事,想要安慰的時候,你可以這麼做:

1歲多初學走路的孩子,上個臺階都是一項挑戰,很容易摔到,不小心摔倒了,娃會哭。

有的媽媽非常善解人意:“寶貝,不哭不哭,沒關係的呀,你不是還小嘛。”

你以為這是安慰,但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依然是:我很弱,所以我失敗了。

你只需要說:媽媽知道你有點疼,但很快會好起來的,你可以堅持再試一次,這就夠了。

替孩子難過,是大人所有態度中對孩子傷害最嚴重的態度之一,因為這傳遞出的是大人對孩子以及他克服困難的能力缺乏信心。

摔倒了只有大人安慰才能釋懷和重新爬起的寶寶,都已經被剝奪了自給自足的勇氣。

如果媽媽不覺得摔一跤是個大問題,孩子也不會覺得摔倒顯得自己很無能,才會不在意失敗的去重新嘗試。

真正有勇氣的人,不會拿“小”做藉口,不會怕犯錯誤或有缺點,並且他的勇氣不會因為錯誤和缺點而減少。

成長從來避不開打擊和傷害,孩子們也要學習怎樣面對痛苦,並大步跨過痛苦。

摔倒的傷會痊癒,而挫傷的勇氣則可能再也找不回來了。

即便最小的孩子,也需要自尊和成就感,而這些不能靠別人,只能自給自足。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明白的一點是:一定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失敗者的言語和行為,儘量把人和事分開。

系不上釦子是OK的;上臺階摔倒是可以重新起來的;這些都是“事”。

孩子,非常遺憾結果沒你想的那麼理想,但是它們都跟你這個“人”是大還是小無關。

本文觀點參考《Children:The challenge》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快手輔食,移步微信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還不錯,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