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的家庭,才能養出會好好說話的孩子

01

陪女兒古箏考級,遇到一對母女。

她們急匆匆趕來,可能覺得快遲到了,母親的情緒很是焦躁,一邊跑,一邊催促孩子:“慢吞吞的,都怪你早上耽擱那麼久,要是趕不上這一年就白練了!”

孩子在後面跟著也有些著急,被母親說了有點委屈,想反駁卻還是一聲不吭。

還好,她們趕上了,孩子去排隊,母親就和我們家長在休息區一塊等。

表演時間並不是很長,很快,孩子們都出來了。

我剛看到女兒,正準備問她考得如何,耳邊就聽到那位母親的聲音:“怎麼樣,有沒有好好考?考官都怎麼說?你這孩子怎麼總不說話呢?你要考不過,我給你花這麼多錢不就白費了嗎?”

那個孩子一臉倔強,淚水在眼睛裡打轉,突然之間一聲大吼:“煩死了!滾開!”

她的母親一臉尷尬地站在原地,唸叨了句“這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了”,就趕忙去追孩子。

女兒也看到了,她悄悄和我說那個孩子表演的時候太緊張了,彈錯了好幾個音,剛才就差點哭出來。

我暗自嘆息了一聲,孩子的緊張,都是被母親的情緒傳染的,孩子不會好好說話,也是被母親的情緒給逼的。

這只是一次小小的考級,今年考不過明年還是可以考。

可孩子的母親從頭至尾都維持著焦躁的情緒狀態,說出的話像一片片軟刀子,看上去無害,卻句句都在責怪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小孩也不會區分父母是否是一時著急說出口的話,只要聽到,就會認為是父母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當父母控制不了情緒,脫口而出傷人的話時,孩子也會一一記得,把它們植入大腦深處,在今後“有樣學樣”。

我想那句“煩死了”不會是孩子第一次說,那句“滾開”也不是他生來就會的,他的父母也一定說過不止一次。


情緒穩定的家庭,才能養出會好好說話的孩子



02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泡菜效應”。

意思是說,人在不同的環境裡,由於長期耳濡目染,其性格、素質、氣質和思維方式等各方面都有明顯差異。

譬如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情緒穩定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自有一股靜氣,有話好好說,有問題就耐心解決。

比如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網友們稱他為現實版江直樹,老師給他的評價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他媽媽也在採訪時表示,作為孩子的父母,一直在努力給孩子提供情緒平和的家庭環境。

家庭情緒穩定,孩子的心理狀態才會健康,才會把時間和精力都專注於學習和生活上,而不是時不時地就因為父母而受傷。

有個朋友的孩子,小時候經常來我家裡玩,活潑開朗,過了幾年見他,卻是一臉怯懦,做什麼都畏畏縮縮的。

我問朋友這孩子怎麼了,他說:“前幾年我和他媽鬧離婚,鬧得太厲害,被他看見很多次,這孩子就慢慢變成這樣了。你別看他現在這樣,有的時候還會發狠,學著我們說些髒話,等我和他媽發現的時候,已經改不過來了。”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曾說過:“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當父母給孩子的榜樣示範是發脾氣、說髒話,是語言暴力、大吼大叫時,又該怎麼才能讓孩子學會“好好說話”?

當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時有時無的,給孩子的陪伴是經常缺失的,又該怎麼才能讓孩子保持情緒穩定?

作為第一個教育者,孩子變成再糟糕的模樣,父母都責無旁貸。


情緒穩定的家庭,才能養出會好好說話的孩子



03

每次提到這個話題,經常會有讀者私信:可是好好說道理孩子不聽啊,還經常和你頂嘴,只有發脾氣才有用。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太多家長,講道理都帶著逼迫的急躁感,恨不得孩子立馬聽懂,好好聽話。來來去去都是相同的幾句,從來不用心思考成人以為的道理孩子究竟能不能接受。

講道理講不通,就開始批評孩子,批評了之後又開始發脾氣。一發脾氣,孩子開始害怕,害怕了自然聽話了,但同時,孩子的健康心理狀態也被破壞了。

達爾文說過: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脾氣不好,所有好的都會歸零。

父母脾氣不好,再懂事的孩子,也學不會好好說話了。

前不久,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發佈《青少年藍皮書》,調查中國未成年人最討厭家長說的五句話。

調查結果出乎意料,孩子最討厭的五句話分別是:

① 去學習/快寫作業;

②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

③ 不許看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

④ 真沒用/笨;

⑤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看上去好像是父母們常說的話,可每一句話對孩子來說都是夾雜著情緒的訓斥。

不是催促學習,就是限制娛樂,不是直接否定孩子,就是不斷地進行同齡比較。

潛意識裡,父母在不斷地把自己身上怕落後的焦慮,被否定的難堪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孩子接收到這些情緒之後,卻只能暗自忍耐,時間長了,就會慢慢變成父母的模樣。

《擺渡人》裡有一句臺詞,做擺渡人最重要的就是感同身受,只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才會體會那種自己無法知道的感覺。

其實,父母何嘗不是孩子的擺渡人。

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感同身受,努力營造一個情緒穩定的家庭,才能讓孩子學會好好說話。

孩子的身上藏著父母的影子,別讓你的壞情緒、壞脾氣,影響了孩子一生。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