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不完美媽媽 新生兒 心理學 哺乳動物 單晴在這裡 2019-08-12
"

昨天小區門口發生了這樣一幕:晨晨放學一回來,媽媽二話不說先把晨晨打一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旁邊的鄰居想要上前勸說,沒想到晨晨拿起書包使勁往媽媽身上丟過去,還抱住媽媽的大腿狠狠咬了一口,幸虧李大叔趕緊上前把兩個人分開,這場戰爭才落下帷幕。

詢問原因後才知道,晨晨下午又沒有去學校,這已經是老師第五次打電話來投訴了。

今年8歲的晨晨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晨晨爸爸在外地工作,半年才回來一次。晨晨一邊哭一邊說“你就知道打人,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打我,現在我也可以打你了啊。”

晨晨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確實不容易,相比耐心引導和正確示範,媽媽覺得還不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來得快。沒想到,越打罵,孩子越叛逆,現在還逃學,媽媽眼角泛著淚光,既有對自己的不滿,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著急。

事實上,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叛逆孩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面對叛逆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化解親子矛盾,讓孩子迴歸有愛的家庭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尋找這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終於,我在《正面關鍵》《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幾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

昨天小區門口發生了這樣一幕:晨晨放學一回來,媽媽二話不說先把晨晨打一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旁邊的鄰居想要上前勸說,沒想到晨晨拿起書包使勁往媽媽身上丟過去,還抱住媽媽的大腿狠狠咬了一口,幸虧李大叔趕緊上前把兩個人分開,這場戰爭才落下帷幕。

詢問原因後才知道,晨晨下午又沒有去學校,這已經是老師第五次打電話來投訴了。

今年8歲的晨晨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晨晨爸爸在外地工作,半年才回來一次。晨晨一邊哭一邊說“你就知道打人,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打我,現在我也可以打你了啊。”

晨晨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確實不容易,相比耐心引導和正確示範,媽媽覺得還不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來得快。沒想到,越打罵,孩子越叛逆,現在還逃學,媽媽眼角泛著淚光,既有對自己的不滿,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著急。

事實上,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叛逆孩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面對叛逆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化解親子矛盾,讓孩子迴歸有愛的家庭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尋找這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終於,我在《正面關鍵》《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幾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最近讀的新書,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通過對叛逆孩子的特點,誘發叛逆的因素,如何轉變孩子的行為這三點進行分析,並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供家長參考,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育兒書籍。

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功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重建親子關係。

接下來,圍繞“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行為”和大家分享這幾本書的精華部分。

一、叛逆的原因

表面上看,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引發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大吼大叫;孩子在外被人欺負,或者是看了動畫片中的暴力部分,覺得叛逆很酷等等。

然而家長要明白: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還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發生在2-3歲。這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智模式還不成熟,還沒有達到可以和成人自如交談的模式,家長應該主動學習關於孩子的叛逆行為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發揮作用。

01大腦結構

叛逆行為,也就是《正面管教》所提出的不良行為之一。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意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

當孩子發生叛逆行為時,他的大腦結構只有“原始腦”在發揮作用。關於什麼是原始腦,我們先了解大腦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

昨天小區門口發生了這樣一幕:晨晨放學一回來,媽媽二話不說先把晨晨打一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旁邊的鄰居想要上前勸說,沒想到晨晨拿起書包使勁往媽媽身上丟過去,還抱住媽媽的大腿狠狠咬了一口,幸虧李大叔趕緊上前把兩個人分開,這場戰爭才落下帷幕。

詢問原因後才知道,晨晨下午又沒有去學校,這已經是老師第五次打電話來投訴了。

今年8歲的晨晨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晨晨爸爸在外地工作,半年才回來一次。晨晨一邊哭一邊說“你就知道打人,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打我,現在我也可以打你了啊。”

晨晨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確實不容易,相比耐心引導和正確示範,媽媽覺得還不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來得快。沒想到,越打罵,孩子越叛逆,現在還逃學,媽媽眼角泛著淚光,既有對自己的不滿,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著急。

事實上,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叛逆孩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面對叛逆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化解親子矛盾,讓孩子迴歸有愛的家庭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尋找這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終於,我在《正面關鍵》《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幾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最近讀的新書,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通過對叛逆孩子的特點,誘發叛逆的因素,如何轉變孩子的行為這三點進行分析,並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供家長參考,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育兒書籍。

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功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重建親子關係。

接下來,圍繞“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行為”和大家分享這幾本書的精華部分。

一、叛逆的原因

表面上看,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引發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大吼大叫;孩子在外被人欺負,或者是看了動畫片中的暴力部分,覺得叛逆很酷等等。

然而家長要明白: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還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發生在2-3歲。這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智模式還不成熟,還沒有達到可以和成人自如交談的模式,家長應該主動學習關於孩子的叛逆行為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發揮作用。

01大腦結構

叛逆行為,也就是《正面管教》所提出的不良行為之一。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意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

當孩子發生叛逆行為時,他的大腦結構只有“原始腦”在發揮作用。關於什麼是原始腦,我們先了解大腦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人類的大腦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

1、大腦核區是我們最早發展的大腦,包括腦幹和小腦,主要主導我們的神經、運動和心跳等早期感覺系統。爬行動物和鳥類也有這部分大腦,即原始腦。

2、大腦邊緣系統是人類第二階段發展起來的大腦,這是哺乳動物共有的系統,稱為情緒大腦,操縱著人們的情緒反應,一般在青春期發育成熟。

3、大腦皮質層是最後形成的,是人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部分,稱為理智大腦。理智大腦掌管人的思維、分析和邏輯,發育最遲,女性22歲,男性25歲才趨於成熟。

因此,幼兒段的孩子用得最多的是原始腦部分,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懂得歸納分析等高級行為,也不能領會大人的要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多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

爸爸媽媽在這段時期應該多陪伴孩子,為他們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抽象的言論做解釋,做答疑。

02自我概念的形成

阿德勒心理學中強調,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

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中,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有詳細的詮釋。

眾所周知,新生兒並非出生就有了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是藉由觀察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評斷自己的。當孩子學會說話、瞭解語言之後,語言信息就開始對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產生影響。

孩子每天都會被關於自己表現的各種信息炮轟,這裡面有些是正面的:“你好可愛!”“我愛你!”也有一些是負面的:“你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就不能做一點有用的事嗎?”“你這個壞男孩。”這些評價就像鏡子一樣,孩子通過這些信息來了解自己。

因為孩子天生就容易相信人,在三歲之前,他們也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瞭解自己,所以就只能全盤接受這些來自似乎無所不知又無所不能的成人們的正向與負向的表面評價。

一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歪曲的信息,讓他們產生了錯誤的自我評價,比如父母不愛我,我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是報復心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行為。

負面自我形象的成因一般是父母的過度批評、朋友們的刻薄評論、老師的心不在焉、甚至令人莫名其妙的陌生人的言論,這些都會對孩子內心持續地產生影響。

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檢查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多做積極正面的評價,避免消極的行為。

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二、如何化解親子矛盾

01只有理解,才能消除叛逆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

當孩子們被父母理解的時候,他們內心就會受到鼓勵,才會願意聽爸爸媽媽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

昨天小區門口發生了這樣一幕:晨晨放學一回來,媽媽二話不說先把晨晨打一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旁邊的鄰居想要上前勸說,沒想到晨晨拿起書包使勁往媽媽身上丟過去,還抱住媽媽的大腿狠狠咬了一口,幸虧李大叔趕緊上前把兩個人分開,這場戰爭才落下帷幕。

詢問原因後才知道,晨晨下午又沒有去學校,這已經是老師第五次打電話來投訴了。

今年8歲的晨晨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晨晨爸爸在外地工作,半年才回來一次。晨晨一邊哭一邊說“你就知道打人,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打我,現在我也可以打你了啊。”

晨晨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確實不容易,相比耐心引導和正確示範,媽媽覺得還不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來得快。沒想到,越打罵,孩子越叛逆,現在還逃學,媽媽眼角泛著淚光,既有對自己的不滿,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著急。

事實上,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叛逆孩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面對叛逆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化解親子矛盾,讓孩子迴歸有愛的家庭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尋找這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終於,我在《正面關鍵》《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幾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最近讀的新書,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通過對叛逆孩子的特點,誘發叛逆的因素,如何轉變孩子的行為這三點進行分析,並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供家長參考,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育兒書籍。

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功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重建親子關係。

接下來,圍繞“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行為”和大家分享這幾本書的精華部分。

一、叛逆的原因

表面上看,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引發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大吼大叫;孩子在外被人欺負,或者是看了動畫片中的暴力部分,覺得叛逆很酷等等。

然而家長要明白: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還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發生在2-3歲。這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智模式還不成熟,還沒有達到可以和成人自如交談的模式,家長應該主動學習關於孩子的叛逆行為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發揮作用。

01大腦結構

叛逆行為,也就是《正面管教》所提出的不良行為之一。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意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

當孩子發生叛逆行為時,他的大腦結構只有“原始腦”在發揮作用。關於什麼是原始腦,我們先了解大腦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人類的大腦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

1、大腦核區是我們最早發展的大腦,包括腦幹和小腦,主要主導我們的神經、運動和心跳等早期感覺系統。爬行動物和鳥類也有這部分大腦,即原始腦。

2、大腦邊緣系統是人類第二階段發展起來的大腦,這是哺乳動物共有的系統,稱為情緒大腦,操縱著人們的情緒反應,一般在青春期發育成熟。

3、大腦皮質層是最後形成的,是人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部分,稱為理智大腦。理智大腦掌管人的思維、分析和邏輯,發育最遲,女性22歲,男性25歲才趨於成熟。

因此,幼兒段的孩子用得最多的是原始腦部分,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懂得歸納分析等高級行為,也不能領會大人的要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多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

爸爸媽媽在這段時期應該多陪伴孩子,為他們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抽象的言論做解釋,做答疑。

02自我概念的形成

阿德勒心理學中強調,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

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中,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有詳細的詮釋。

眾所周知,新生兒並非出生就有了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是藉由觀察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評斷自己的。當孩子學會說話、瞭解語言之後,語言信息就開始對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產生影響。

孩子每天都會被關於自己表現的各種信息炮轟,這裡面有些是正面的:“你好可愛!”“我愛你!”也有一些是負面的:“你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就不能做一點有用的事嗎?”“你這個壞男孩。”這些評價就像鏡子一樣,孩子通過這些信息來了解自己。

因為孩子天生就容易相信人,在三歲之前,他們也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瞭解自己,所以就只能全盤接受這些來自似乎無所不知又無所不能的成人們的正向與負向的表面評價。

一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歪曲的信息,讓他們產生了錯誤的自我評價,比如父母不愛我,我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是報復心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行為。

負面自我形象的成因一般是父母的過度批評、朋友們的刻薄評論、老師的心不在焉、甚至令人莫名其妙的陌生人的言論,這些都會對孩子內心持續地產生影響。

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檢查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多做積極正面的評價,避免消極的行為。

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二、如何化解親子矛盾

01只有理解,才能消除叛逆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

當孩子們被父母理解的時候,他們內心就會受到鼓勵,才會願意聽爸爸媽媽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如何理解孩子?傾聽是關鍵。

由於孩子大腦結構發育未成熟,儘管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這時候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導師,應當為孩子答疑解惑,前提是親子之間能夠無話不談。

童話大王鄭淵潔認為,“合格的家庭教育就看一點:你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他遇到任何事,是不是第一時間跟爸爸媽媽說。如果是,這個爸爸媽媽就是合格的。”

當孩子對父母完全信任時,父母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孩子講述的過程中,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不要總給孩子提建議,孩子沒有問你應該怎麼做,你就不要說“你應該怎麼做”。

第二,不要輕易跟孩子談論家長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孩子在講他的事,你卻在想講你的事,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

第三,別忽視孩子的感受,這是大忌。我經常看到有小朋友在哭,家長卻在一旁不以為然地嫌棄說,這有什麼好哭的?這點小事也值得你哭?

這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以後遇到難過的事情都不會再和家長溝通了。

02放棄掌控,才能贏得孩子

在親子矛盾中,最常見的問題是“誰說了算”的問題。家長希望讓孩子像綿羊一樣聽話,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在尊嚴和價值感方面,孩子與家長都希望得到公平對待。

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對,“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一旦家長執意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者本能地想讓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時候,孩子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去做,要麼成為順從者,要麼在心底裡面種下了報復的種子,成為未來的反叛者。

而放棄掌控,表面上意味著父母似乎回到了小時候,說話的語氣,行為和思考都和寶寶一個水平,但是隻有父母先彎下腰來陪伴寶寶,寶寶才能成長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大人,這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

"

昨天小區門口發生了這樣一幕:晨晨放學一回來,媽媽二話不說先把晨晨打一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旁邊的鄰居想要上前勸說,沒想到晨晨拿起書包使勁往媽媽身上丟過去,還抱住媽媽的大腿狠狠咬了一口,幸虧李大叔趕緊上前把兩個人分開,這場戰爭才落下帷幕。

詢問原因後才知道,晨晨下午又沒有去學校,這已經是老師第五次打電話來投訴了。

今年8歲的晨晨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晨晨爸爸在外地工作,半年才回來一次。晨晨一邊哭一邊說“你就知道打人,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打我,現在我也可以打你了啊。”

晨晨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確實不容易,相比耐心引導和正確示範,媽媽覺得還不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來得快。沒想到,越打罵,孩子越叛逆,現在還逃學,媽媽眼角泛著淚光,既有對自己的不滿,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著急。

事實上,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叛逆孩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面對叛逆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化解親子矛盾,讓孩子迴歸有愛的家庭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尋找這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終於,我在《正面關鍵》《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幾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最近讀的新書,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通過對叛逆孩子的特點,誘發叛逆的因素,如何轉變孩子的行為這三點進行分析,並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供家長參考,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育兒書籍。

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功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重建親子關係。

接下來,圍繞“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行為”和大家分享這幾本書的精華部分。

一、叛逆的原因

表面上看,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引發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大吼大叫;孩子在外被人欺負,或者是看了動畫片中的暴力部分,覺得叛逆很酷等等。

然而家長要明白: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還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發生在2-3歲。這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智模式還不成熟,還沒有達到可以和成人自如交談的模式,家長應該主動學習關於孩子的叛逆行為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發揮作用。

01大腦結構

叛逆行為,也就是《正面管教》所提出的不良行為之一。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意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

當孩子發生叛逆行為時,他的大腦結構只有“原始腦”在發揮作用。關於什麼是原始腦,我們先了解大腦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人類的大腦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

1、大腦核區是我們最早發展的大腦,包括腦幹和小腦,主要主導我們的神經、運動和心跳等早期感覺系統。爬行動物和鳥類也有這部分大腦,即原始腦。

2、大腦邊緣系統是人類第二階段發展起來的大腦,這是哺乳動物共有的系統,稱為情緒大腦,操縱著人們的情緒反應,一般在青春期發育成熟。

3、大腦皮質層是最後形成的,是人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部分,稱為理智大腦。理智大腦掌管人的思維、分析和邏輯,發育最遲,女性22歲,男性25歲才趨於成熟。

因此,幼兒段的孩子用得最多的是原始腦部分,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懂得歸納分析等高級行為,也不能領會大人的要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多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

爸爸媽媽在這段時期應該多陪伴孩子,為他們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抽象的言論做解釋,做答疑。

02自我概念的形成

阿德勒心理學中強調,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

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中,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有詳細的詮釋。

眾所周知,新生兒並非出生就有了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是藉由觀察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評斷自己的。當孩子學會說話、瞭解語言之後,語言信息就開始對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產生影響。

孩子每天都會被關於自己表現的各種信息炮轟,這裡面有些是正面的:“你好可愛!”“我愛你!”也有一些是負面的:“你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就不能做一點有用的事嗎?”“你這個壞男孩。”這些評價就像鏡子一樣,孩子通過這些信息來了解自己。

因為孩子天生就容易相信人,在三歲之前,他們也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瞭解自己,所以就只能全盤接受這些來自似乎無所不知又無所不能的成人們的正向與負向的表面評價。

一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歪曲的信息,讓他們產生了錯誤的自我評價,比如父母不愛我,我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是報復心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行為。

負面自我形象的成因一般是父母的過度批評、朋友們的刻薄評論、老師的心不在焉、甚至令人莫名其妙的陌生人的言論,這些都會對孩子內心持續地產生影響。

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檢查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多做積極正面的評價,避免消極的行為。

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二、如何化解親子矛盾

01只有理解,才能消除叛逆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

當孩子們被父母理解的時候,他們內心就會受到鼓勵,才會願意聽爸爸媽媽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如何理解孩子?傾聽是關鍵。

由於孩子大腦結構發育未成熟,儘管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這時候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導師,應當為孩子答疑解惑,前提是親子之間能夠無話不談。

童話大王鄭淵潔認為,“合格的家庭教育就看一點:你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他遇到任何事,是不是第一時間跟爸爸媽媽說。如果是,這個爸爸媽媽就是合格的。”

當孩子對父母完全信任時,父母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孩子講述的過程中,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不要總給孩子提建議,孩子沒有問你應該怎麼做,你就不要說“你應該怎麼做”。

第二,不要輕易跟孩子談論家長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孩子在講他的事,你卻在想講你的事,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

第三,別忽視孩子的感受,這是大忌。我經常看到有小朋友在哭,家長卻在一旁不以為然地嫌棄說,這有什麼好哭的?這點小事也值得你哭?

這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以後遇到難過的事情都不會再和家長溝通了。

02放棄掌控,才能贏得孩子

在親子矛盾中,最常見的問題是“誰說了算”的問題。家長希望讓孩子像綿羊一樣聽話,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在尊嚴和價值感方面,孩子與家長都希望得到公平對待。

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對,“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一旦家長執意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者本能地想讓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時候,孩子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去做,要麼成為順從者,要麼在心底裡面種下了報復的種子,成為未來的反叛者。

而放棄掌控,表面上意味著父母似乎回到了小時候,說話的語氣,行為和思考都和寶寶一個水平,但是隻有父母先彎下腰來陪伴寶寶,寶寶才能成長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大人,這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三、走出叛逆

當孩子已經出現叛逆行為時,家長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上,同時要把握好主動權,帶領我們的孩子走出叛逆的怪圈。

要做到這一點,說難也不是很難,作者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建議,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如何走出叛逆,關鍵還是看父母:

01學會控制情緒

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就應該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孩子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是最好的示範。

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父母能夠自己先“暫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直到我們能夠深思熟慮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對孩子作出反應的時候。我們才能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正確對待所發生的事情。

02懂得鼓勵孩子

獎懲是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用到的辦法。

關於獎勵,作者不推崇物質獎勵,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是父母發自內心的鼓勵。

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法:

首先,我們的態度要真誠。比如,孩子完成一副拼圖的時候都會找父母來看,這時候請父母放下手頭上的東西,真誠地看著孩子,並給他一個誇讚。

孩子的成就感得到滿足,下一次他會想辦法做得更好。

其次,鼓勵的時候要學會說事實。

“你真棒”“你真聰明”這些籠統的表揚就不要說了,表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具體行為中,哪些是值得肯定,不斷提高的。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每次都會主動把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位,家長就可以跟孩子說:“寶寶,你每次玩玩具都能把東西放回原位,這樣家裡就能保持整潔,你是一個愛整潔的好孩子!”

最後,鼓勵越及時越好。

有些孩子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這時候父母可以用計時的方式和孩子玩“誰吃得快”的遊戲,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爸爸媽媽當下就應該對孩子進行表揚,而不是要等孩子達到父母的期待時才肯定孩子。

03制定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叛逆的孩子也是內心沒有邊界的孩子,他們不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才會出現叛逆的行為。

作者提倡讓孩子和家長一起來制定家庭的規則,讓孩子共同參與,如果孩子反悔,他也應該去承擔起後果。

這也是正面管教推崇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讓孩子們願意去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

此外,如果孩子破壞了規則,父母在懲罰後要記得安撫孩子,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只是不喜歡你剛剛的行為,不是不喜歡你,爸爸媽媽永遠是最愛你的人。”

"

昨天小區門口發生了這樣一幕:晨晨放學一回來,媽媽二話不說先把晨晨打一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旁邊的鄰居想要上前勸說,沒想到晨晨拿起書包使勁往媽媽身上丟過去,還抱住媽媽的大腿狠狠咬了一口,幸虧李大叔趕緊上前把兩個人分開,這場戰爭才落下帷幕。

詢問原因後才知道,晨晨下午又沒有去學校,這已經是老師第五次打電話來投訴了。

今年8歲的晨晨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晨晨爸爸在外地工作,半年才回來一次。晨晨一邊哭一邊說“你就知道打人,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打我,現在我也可以打你了啊。”

晨晨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確實不容易,相比耐心引導和正確示範,媽媽覺得還不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來得快。沒想到,越打罵,孩子越叛逆,現在還逃學,媽媽眼角泛著淚光,既有對自己的不滿,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著急。

事實上,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叛逆孩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面對叛逆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化解親子矛盾,讓孩子迴歸有愛的家庭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尋找這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終於,我在《正面關鍵》《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幾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最近讀的新書,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通過對叛逆孩子的特點,誘發叛逆的因素,如何轉變孩子的行為這三點進行分析,並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供家長參考,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育兒書籍。

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功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重建親子關係。

接下來,圍繞“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行為”和大家分享這幾本書的精華部分。

一、叛逆的原因

表面上看,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引發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大吼大叫;孩子在外被人欺負,或者是看了動畫片中的暴力部分,覺得叛逆很酷等等。

然而家長要明白: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還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發生在2-3歲。這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智模式還不成熟,還沒有達到可以和成人自如交談的模式,家長應該主動學習關於孩子的叛逆行為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發揮作用。

01大腦結構

叛逆行為,也就是《正面管教》所提出的不良行為之一。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意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

當孩子發生叛逆行為時,他的大腦結構只有“原始腦”在發揮作用。關於什麼是原始腦,我們先了解大腦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人類的大腦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

1、大腦核區是我們最早發展的大腦,包括腦幹和小腦,主要主導我們的神經、運動和心跳等早期感覺系統。爬行動物和鳥類也有這部分大腦,即原始腦。

2、大腦邊緣系統是人類第二階段發展起來的大腦,這是哺乳動物共有的系統,稱為情緒大腦,操縱著人們的情緒反應,一般在青春期發育成熟。

3、大腦皮質層是最後形成的,是人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部分,稱為理智大腦。理智大腦掌管人的思維、分析和邏輯,發育最遲,女性22歲,男性25歲才趨於成熟。

因此,幼兒段的孩子用得最多的是原始腦部分,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懂得歸納分析等高級行為,也不能領會大人的要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多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

爸爸媽媽在這段時期應該多陪伴孩子,為他們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抽象的言論做解釋,做答疑。

02自我概念的形成

阿德勒心理學中強調,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

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中,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有詳細的詮釋。

眾所周知,新生兒並非出生就有了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是藉由觀察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評斷自己的。當孩子學會說話、瞭解語言之後,語言信息就開始對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產生影響。

孩子每天都會被關於自己表現的各種信息炮轟,這裡面有些是正面的:“你好可愛!”“我愛你!”也有一些是負面的:“你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就不能做一點有用的事嗎?”“你這個壞男孩。”這些評價就像鏡子一樣,孩子通過這些信息來了解自己。

因為孩子天生就容易相信人,在三歲之前,他們也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瞭解自己,所以就只能全盤接受這些來自似乎無所不知又無所不能的成人們的正向與負向的表面評價。

一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歪曲的信息,讓他們產生了錯誤的自我評價,比如父母不愛我,我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是報復心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行為。

負面自我形象的成因一般是父母的過度批評、朋友們的刻薄評論、老師的心不在焉、甚至令人莫名其妙的陌生人的言論,這些都會對孩子內心持續地產生影響。

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檢查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多做積極正面的評價,避免消極的行為。

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二、如何化解親子矛盾

01只有理解,才能消除叛逆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

當孩子們被父母理解的時候,他們內心就會受到鼓勵,才會願意聽爸爸媽媽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如何理解孩子?傾聽是關鍵。

由於孩子大腦結構發育未成熟,儘管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這時候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導師,應當為孩子答疑解惑,前提是親子之間能夠無話不談。

童話大王鄭淵潔認為,“合格的家庭教育就看一點:你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他遇到任何事,是不是第一時間跟爸爸媽媽說。如果是,這個爸爸媽媽就是合格的。”

當孩子對父母完全信任時,父母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孩子講述的過程中,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不要總給孩子提建議,孩子沒有問你應該怎麼做,你就不要說“你應該怎麼做”。

第二,不要輕易跟孩子談論家長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孩子在講他的事,你卻在想講你的事,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

第三,別忽視孩子的感受,這是大忌。我經常看到有小朋友在哭,家長卻在一旁不以為然地嫌棄說,這有什麼好哭的?這點小事也值得你哭?

這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以後遇到難過的事情都不會再和家長溝通了。

02放棄掌控,才能贏得孩子

在親子矛盾中,最常見的問題是“誰說了算”的問題。家長希望讓孩子像綿羊一樣聽話,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在尊嚴和價值感方面,孩子與家長都希望得到公平對待。

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對,“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一旦家長執意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者本能地想讓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時候,孩子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去做,要麼成為順從者,要麼在心底裡面種下了報復的種子,成為未來的反叛者。

而放棄掌控,表面上意味著父母似乎回到了小時候,說話的語氣,行為和思考都和寶寶一個水平,但是隻有父母先彎下腰來陪伴寶寶,寶寶才能成長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大人,這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三、走出叛逆

當孩子已經出現叛逆行為時,家長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上,同時要把握好主動權,帶領我們的孩子走出叛逆的怪圈。

要做到這一點,說難也不是很難,作者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建議,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如何走出叛逆,關鍵還是看父母:

01學會控制情緒

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就應該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孩子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是最好的示範。

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父母能夠自己先“暫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直到我們能夠深思熟慮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對孩子作出反應的時候。我們才能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正確對待所發生的事情。

02懂得鼓勵孩子

獎懲是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用到的辦法。

關於獎勵,作者不推崇物質獎勵,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是父母發自內心的鼓勵。

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法:

首先,我們的態度要真誠。比如,孩子完成一副拼圖的時候都會找父母來看,這時候請父母放下手頭上的東西,真誠地看著孩子,並給他一個誇讚。

孩子的成就感得到滿足,下一次他會想辦法做得更好。

其次,鼓勵的時候要學會說事實。

“你真棒”“你真聰明”這些籠統的表揚就不要說了,表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具體行為中,哪些是值得肯定,不斷提高的。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每次都會主動把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位,家長就可以跟孩子說:“寶寶,你每次玩玩具都能把東西放回原位,這樣家裡就能保持整潔,你是一個愛整潔的好孩子!”

最後,鼓勵越及時越好。

有些孩子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這時候父母可以用計時的方式和孩子玩“誰吃得快”的遊戲,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爸爸媽媽當下就應該對孩子進行表揚,而不是要等孩子達到父母的期待時才肯定孩子。

03制定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叛逆的孩子也是內心沒有邊界的孩子,他們不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才會出現叛逆的行為。

作者提倡讓孩子和家長一起來制定家庭的規則,讓孩子共同參與,如果孩子反悔,他也應該去承擔起後果。

這也是正面管教推崇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讓孩子們願意去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

此外,如果孩子破壞了規則,父母在懲罰後要記得安撫孩子,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只是不喜歡你剛剛的行為,不是不喜歡你,爸爸媽媽永遠是最愛你的人。”

孩子的叛逆行為愈演愈烈?掌握這4步,帶領孩子走出叛逆

04全面支持

一個家庭中除了父母,有時還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會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這時候爸爸媽媽要做好家庭成員的思想工作。

一個家庭只能有一種教育方式。我們常常看到有孩子私下找爺爺奶奶幫忙,還形成了隔代默契,一起瞞著父母。這時候父母應該先去和老人家溝通,讓大家達成一致的共識:為了孩子的未來,每個大人都有責任幫助孩子成長。

如此,孩子在這個有愛有邊界的家庭中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愛的最終目標不是要成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從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漸抽離出來,讓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中,作者提出想要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家長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言論及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讓自己的狀態變好,才能讓孩子變好。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學習正確的育兒方法,本能地想“以暴制暴”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正如臺灣心理學家洪蘭教授所言:孩子的教育說到底是在拼父母。

這個拼不是指父母的學歷背景、社會地位、財富規模,而是在育兒這份天職中,我們投入了多少,學習了多少,實踐了多少?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明白: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主角,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因此,爸爸媽媽不但要有一顆愛子女的心,還要花時間花心思去學習如何愛孩子,育兒不易,讓我們共同努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