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文章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2019-08-20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此時,孩子已經把“罐子”裡裝著的東西,等同於自己,就像裝過泥土的罐子,便等同於“爛泥”的價值。

而且,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也是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蒲萊斯考特.萊基經過上千次實驗調查發現:

學生成績之所以低落,大多數都是由於學生持有某種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所致。

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觀念”以及“自我定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反覆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間接所傳遞的錯誤觀念的暗示,導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認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數學就是很差”

“我本來就不是學習的料”

“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好”等等

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教養或溝通方式,導致孩子嚴重貶低了自我價值。而當孩子感覺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便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或鄙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不聽父母話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的“好意”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而且還會悲觀的認為,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

於是,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相信別人;他們拒絕聽父母的意見以及外人的幫助,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設了一道高牆;而正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處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甚至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此時,孩子已經把“罐子”裡裝著的東西,等同於自己,就像裝過泥土的罐子,便等同於“爛泥”的價值。

而且,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也是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蒲萊斯考特.萊基經過上千次實驗調查發現:

學生成績之所以低落,大多數都是由於學生持有某種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所致。

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觀念”以及“自我定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反覆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間接所傳遞的錯誤觀念的暗示,導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認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數學就是很差”

“我本來就不是學習的料”

“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好”等等

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教養或溝通方式,導致孩子嚴重貶低了自我價值。而當孩子感覺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便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或鄙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不聽父母話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的“好意”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而且還會悲觀的認為,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

於是,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相信別人;他們拒絕聽父母的意見以及外人的幫助,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設了一道高牆;而正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處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甚至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就是為什麼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那個14歲的少年會冷漠無情地,將父親刺死在網吧門口的原因了;因為,孩子已經把自己這個“罐子”等同於“爛泥”了,而他的所作所為,當然就與之相吻合了。

03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呢?如何通過正確的教養方式,來預防以及矯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網癮)的問題和行為呢?

(一)在家庭中建立和諧暢快的溝通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一種氛圍的,在那裡,個人的特點得到賞識,人們從不吝嗇對別人的愛;犯下的錯誤是被用來學習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暢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規中矩,人們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彼此間能夠以誠相待。”

也就是說,我們要提前搭建一個可以滿足孩子自我價值提升的平臺,讓孩子在這個平臺裡,能夠獲得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養分,包括:關注、認同、高自尊滿足以及自我價值訴求等等。

這個平臺就像是孩子正規的心靈治療室,讓孩子得以把問題放在“臺上”來,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正面對待與處理;而不是藉助於叛逆、吸菸、酗酒或沉迷手機遊戲等負面消極的行為,進行反抗或逃避現實……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此時,孩子已經把“罐子”裡裝著的東西,等同於自己,就像裝過泥土的罐子,便等同於“爛泥”的價值。

而且,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也是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蒲萊斯考特.萊基經過上千次實驗調查發現:

學生成績之所以低落,大多數都是由於學生持有某種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所致。

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觀念”以及“自我定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反覆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間接所傳遞的錯誤觀念的暗示,導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認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數學就是很差”

“我本來就不是學習的料”

“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好”等等

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教養或溝通方式,導致孩子嚴重貶低了自我價值。而當孩子感覺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便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或鄙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不聽父母話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的“好意”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而且還會悲觀的認為,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

於是,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相信別人;他們拒絕聽父母的意見以及外人的幫助,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設了一道高牆;而正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處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甚至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就是為什麼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那個14歲的少年會冷漠無情地,將父親刺死在網吧門口的原因了;因為,孩子已經把自己這個“罐子”等同於“爛泥”了,而他的所作所為,當然就與之相吻合了。

03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呢?如何通過正確的教養方式,來預防以及矯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網癮)的問題和行為呢?

(一)在家庭中建立和諧暢快的溝通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一種氛圍的,在那裡,個人的特點得到賞識,人們從不吝嗇對別人的愛;犯下的錯誤是被用來學習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暢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規中矩,人們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彼此間能夠以誠相待。”

也就是說,我們要提前搭建一個可以滿足孩子自我價值提升的平臺,讓孩子在這個平臺裡,能夠獲得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養分,包括:關注、認同、高自尊滿足以及自我價值訴求等等。

這個平臺就像是孩子正規的心靈治療室,讓孩子得以把問題放在“臺上”來,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正面對待與處理;而不是藉助於叛逆、吸菸、酗酒或沉迷手機遊戲等負面消極的行為,進行反抗或逃避現實……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具體怎麼做呢?父母在實操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 一對一。不管是媽媽和兒子,還是爸爸跟女兒,儘可能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溝通。因為人越多,彼此的注意力被削減得越厲害,甚至會有所顧忌,不利於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與百分百的傾訴。

2. 相互傾訴。正如薩提亞所說:“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氛圍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也一樣,需要先創造出一個溝通的環境;

因此,父母可以主動向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趣聞或壓力,生活中發生的感到開心或窘迫的事,都可以當做打開孩子心門的“敲門磚”;切記,孩子往往是用你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你的,良性溝通,從父母自我分享開始。

3. 不判斷評論。每個人都只要感謝對方願意和自己分享就好,不要做任何的判斷或評論,這種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能夠有效的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總之,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來跨越彼此間的心理障礙,多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覺。

4. 自我剖析。父母可以主動告訴孩子,導致自己不開心或令自己振奮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也可以引導孩子用同樣的方法自我剖析;這樣,大家都能夠從新的角度,以及用理性客觀的心態來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至於傷害到自我價值或自尊。

5. 交換感受。最後,別忘了和對方交換一下彼此傾訴完的感受,並且真心感謝對方耐心的聆聽。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此時,孩子已經把“罐子”裡裝著的東西,等同於自己,就像裝過泥土的罐子,便等同於“爛泥”的價值。

而且,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也是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蒲萊斯考特.萊基經過上千次實驗調查發現:

學生成績之所以低落,大多數都是由於學生持有某種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所致。

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觀念”以及“自我定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反覆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間接所傳遞的錯誤觀念的暗示,導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認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數學就是很差”

“我本來就不是學習的料”

“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好”等等

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教養或溝通方式,導致孩子嚴重貶低了自我價值。而當孩子感覺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便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或鄙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不聽父母話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的“好意”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而且還會悲觀的認為,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

於是,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相信別人;他們拒絕聽父母的意見以及外人的幫助,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設了一道高牆;而正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處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甚至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就是為什麼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那個14歲的少年會冷漠無情地,將父親刺死在網吧門口的原因了;因為,孩子已經把自己這個“罐子”等同於“爛泥”了,而他的所作所為,當然就與之相吻合了。

03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呢?如何通過正確的教養方式,來預防以及矯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網癮)的問題和行為呢?

(一)在家庭中建立和諧暢快的溝通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一種氛圍的,在那裡,個人的特點得到賞識,人們從不吝嗇對別人的愛;犯下的錯誤是被用來學習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暢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規中矩,人們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彼此間能夠以誠相待。”

也就是說,我們要提前搭建一個可以滿足孩子自我價值提升的平臺,讓孩子在這個平臺裡,能夠獲得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養分,包括:關注、認同、高自尊滿足以及自我價值訴求等等。

這個平臺就像是孩子正規的心靈治療室,讓孩子得以把問題放在“臺上”來,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正面對待與處理;而不是藉助於叛逆、吸菸、酗酒或沉迷手機遊戲等負面消極的行為,進行反抗或逃避現實……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具體怎麼做呢?父母在實操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 一對一。不管是媽媽和兒子,還是爸爸跟女兒,儘可能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溝通。因為人越多,彼此的注意力被削減得越厲害,甚至會有所顧忌,不利於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與百分百的傾訴。

2. 相互傾訴。正如薩提亞所說:“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氛圍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也一樣,需要先創造出一個溝通的環境;

因此,父母可以主動向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趣聞或壓力,生活中發生的感到開心或窘迫的事,都可以當做打開孩子心門的“敲門磚”;切記,孩子往往是用你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你的,良性溝通,從父母自我分享開始。

3. 不判斷評論。每個人都只要感謝對方願意和自己分享就好,不要做任何的判斷或評論,這種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能夠有效的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總之,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來跨越彼此間的心理障礙,多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覺。

4. 自我剖析。父母可以主動告訴孩子,導致自己不開心或令自己振奮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也可以引導孩子用同樣的方法自我剖析;這樣,大家都能夠從新的角度,以及用理性客觀的心態來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至於傷害到自我價值或自尊。

5. 交換感受。最後,別忘了和對方交換一下彼此傾訴完的感受,並且真心感謝對方耐心的聆聽。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04

(二)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義

正如薩提亞所說: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或者一個面部表情都是一種信息,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決定著孩子的自我認知以及性格走向。

儘管孩子每天睡懶覺,但不等於孩子就是一個懶人;同樣的,儘管孩子每天玩遊戲,也不能說明孩子就是一個頑固子弟,孩子只是在他的“罐子”裡裝滿了“睡懶覺”或“玩遊戲”的行為而已;

不要把“罐子”和裡頭裝的東西等同起來,否者,孩子將徹底失去改變的動力以及翻身的勇氣。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此時,孩子已經把“罐子”裡裝著的東西,等同於自己,就像裝過泥土的罐子,便等同於“爛泥”的價值。

而且,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也是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蒲萊斯考特.萊基經過上千次實驗調查發現:

學生成績之所以低落,大多數都是由於學生持有某種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所致。

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觀念”以及“自我定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反覆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間接所傳遞的錯誤觀念的暗示,導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認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數學就是很差”

“我本來就不是學習的料”

“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好”等等

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教養或溝通方式,導致孩子嚴重貶低了自我價值。而當孩子感覺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便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或鄙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不聽父母話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的“好意”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而且還會悲觀的認為,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

於是,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相信別人;他們拒絕聽父母的意見以及外人的幫助,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設了一道高牆;而正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處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甚至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就是為什麼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那個14歲的少年會冷漠無情地,將父親刺死在網吧門口的原因了;因為,孩子已經把自己這個“罐子”等同於“爛泥”了,而他的所作所為,當然就與之相吻合了。

03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呢?如何通過正確的教養方式,來預防以及矯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網癮)的問題和行為呢?

(一)在家庭中建立和諧暢快的溝通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一種氛圍的,在那裡,個人的特點得到賞識,人們從不吝嗇對別人的愛;犯下的錯誤是被用來學習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暢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規中矩,人們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彼此間能夠以誠相待。”

也就是說,我們要提前搭建一個可以滿足孩子自我價值提升的平臺,讓孩子在這個平臺裡,能夠獲得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養分,包括:關注、認同、高自尊滿足以及自我價值訴求等等。

這個平臺就像是孩子正規的心靈治療室,讓孩子得以把問題放在“臺上”來,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正面對待與處理;而不是藉助於叛逆、吸菸、酗酒或沉迷手機遊戲等負面消極的行為,進行反抗或逃避現實……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具體怎麼做呢?父母在實操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 一對一。不管是媽媽和兒子,還是爸爸跟女兒,儘可能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溝通。因為人越多,彼此的注意力被削減得越厲害,甚至會有所顧忌,不利於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與百分百的傾訴。

2. 相互傾訴。正如薩提亞所說:“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氛圍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也一樣,需要先創造出一個溝通的環境;

因此,父母可以主動向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趣聞或壓力,生活中發生的感到開心或窘迫的事,都可以當做打開孩子心門的“敲門磚”;切記,孩子往往是用你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你的,良性溝通,從父母自我分享開始。

3. 不判斷評論。每個人都只要感謝對方願意和自己分享就好,不要做任何的判斷或評論,這種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能夠有效的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總之,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來跨越彼此間的心理障礙,多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覺。

4. 自我剖析。父母可以主動告訴孩子,導致自己不開心或令自己振奮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也可以引導孩子用同樣的方法自我剖析;這樣,大家都能夠從新的角度,以及用理性客觀的心態來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至於傷害到自我價值或自尊。

5. 交換感受。最後,別忘了和對方交換一下彼此傾訴完的感受,並且真心感謝對方耐心的聆聽。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04

(二)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義

正如薩提亞所說: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或者一個面部表情都是一種信息,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決定著孩子的自我認知以及性格走向。

儘管孩子每天睡懶覺,但不等於孩子就是一個懶人;同樣的,儘管孩子每天玩遊戲,也不能說明孩子就是一個頑固子弟,孩子只是在他的“罐子”裡裝滿了“睡懶覺”或“玩遊戲”的行為而已;

不要把“罐子”和裡頭裝的東西等同起來,否者,孩子將徹底失去改變的動力以及翻身的勇氣。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有一個故事,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罪犯,謀財害命,無惡不作,最後鋃鐺入獄。逃獄後,他繼續幹著搶劫、販毒、殺人等不法勾當;在一次逃亡的火車上,他站在廁所旁邊,這個時候,有一個非常年輕美麗的女子,走了過來,但她很快發現,廁所門的把手是壞的;

於是,她紅著臉對這名男子(罪犯)說:“您可以幫我把守一下門嗎?”,男子遲疑了一會,於是點點頭,接下來,他像一名站崗的士兵一樣,守衛在廁所門口……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此時,孩子已經把“罐子”裡裝著的東西,等同於自己,就像裝過泥土的罐子,便等同於“爛泥”的價值。

而且,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也是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蒲萊斯考特.萊基經過上千次實驗調查發現:

學生成績之所以低落,大多數都是由於學生持有某種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所致。

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觀念”以及“自我定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反覆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間接所傳遞的錯誤觀念的暗示,導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認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數學就是很差”

“我本來就不是學習的料”

“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好”等等

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教養或溝通方式,導致孩子嚴重貶低了自我價值。而當孩子感覺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便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或鄙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不聽父母話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的“好意”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而且還會悲觀的認為,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

於是,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相信別人;他們拒絕聽父母的意見以及外人的幫助,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設了一道高牆;而正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處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甚至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就是為什麼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那個14歲的少年會冷漠無情地,將父親刺死在網吧門口的原因了;因為,孩子已經把自己這個“罐子”等同於“爛泥”了,而他的所作所為,當然就與之相吻合了。

03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呢?如何通過正確的教養方式,來預防以及矯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網癮)的問題和行為呢?

(一)在家庭中建立和諧暢快的溝通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一種氛圍的,在那裡,個人的特點得到賞識,人們從不吝嗇對別人的愛;犯下的錯誤是被用來學習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暢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規中矩,人們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彼此間能夠以誠相待。”

也就是說,我們要提前搭建一個可以滿足孩子自我價值提升的平臺,讓孩子在這個平臺裡,能夠獲得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養分,包括:關注、認同、高自尊滿足以及自我價值訴求等等。

這個平臺就像是孩子正規的心靈治療室,讓孩子得以把問題放在“臺上”來,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正面對待與處理;而不是藉助於叛逆、吸菸、酗酒或沉迷手機遊戲等負面消極的行為,進行反抗或逃避現實……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具體怎麼做呢?父母在實操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 一對一。不管是媽媽和兒子,還是爸爸跟女兒,儘可能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溝通。因為人越多,彼此的注意力被削減得越厲害,甚至會有所顧忌,不利於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與百分百的傾訴。

2. 相互傾訴。正如薩提亞所說:“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氛圍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也一樣,需要先創造出一個溝通的環境;

因此,父母可以主動向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趣聞或壓力,生活中發生的感到開心或窘迫的事,都可以當做打開孩子心門的“敲門磚”;切記,孩子往往是用你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你的,良性溝通,從父母自我分享開始。

3. 不判斷評論。每個人都只要感謝對方願意和自己分享就好,不要做任何的判斷或評論,這種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能夠有效的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總之,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來跨越彼此間的心理障礙,多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覺。

4. 自我剖析。父母可以主動告訴孩子,導致自己不開心或令自己振奮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也可以引導孩子用同樣的方法自我剖析;這樣,大家都能夠從新的角度,以及用理性客觀的心態來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至於傷害到自我價值或自尊。

5. 交換感受。最後,別忘了和對方交換一下彼此傾訴完的感受,並且真心感謝對方耐心的聆聽。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04

(二)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義

正如薩提亞所說: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或者一個面部表情都是一種信息,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決定著孩子的自我認知以及性格走向。

儘管孩子每天睡懶覺,但不等於孩子就是一個懶人;同樣的,儘管孩子每天玩遊戲,也不能說明孩子就是一個頑固子弟,孩子只是在他的“罐子”裡裝滿了“睡懶覺”或“玩遊戲”的行為而已;

不要把“罐子”和裡頭裝的東西等同起來,否者,孩子將徹底失去改變的動力以及翻身的勇氣。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有一個故事,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罪犯,謀財害命,無惡不作,最後鋃鐺入獄。逃獄後,他繼續幹著搶劫、販毒、殺人等不法勾當;在一次逃亡的火車上,他站在廁所旁邊,這個時候,有一個非常年輕美麗的女子,走了過來,但她很快發現,廁所門的把手是壞的;

於是,她紅著臉對這名男子(罪犯)說:“您可以幫我把守一下門嗎?”,男子遲疑了一會,於是點點頭,接下來,他像一名站崗的士兵一樣,守衛在廁所門口……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終於,火車到站了,這名罪犯做了一件在他看來無比瘋狂的事——投案自首。因為,他從那名年輕女子信任的目光中,找到了自我價值,找到了承擔一切錯誤的勇氣。

這則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就是不管孩子在他的“罐子裡”裝了什麼東西,也不管裝了多久,父母都應該報以信任的目光,相信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父母的信任,必將帶給孩子帶來強大的自我價值體驗感,讓孩子有足夠勇氣持續挑戰並糾正身上的一切壞毛病;相反,若是父母在與孩子對話的言行舉止中,抱以不信任的態度,孩子的錯誤以及不良行為,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05

(三)讓孩子知道改變終究在於他自己

著名猶太作家沙拉曾說:

“中國的父母是最愛孩子的,同時也是最不會愛孩子的。”

之所以說是“最愛”,是因為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往往勝過於愛自己——不管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吃好穿暖;為什麼又說“不會愛”呢?主要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替代性”的教養方式;

比如:“催孩子寫作業”“逼孩子考名校”“對孩子玩手機遊戲耿耿於懷”等等,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應該歸屬於孩子自己的問題,也就是說,要不要改變,主要取決於孩子自己。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新聞資訊類節目《雜誌天下》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件:

湖南一名14歲的少年,在網吧裡,用匕首當場把前來勸他上學的父親給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後,他若無其事地繼續在那裡玩遊戲……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無情、冷漠甚至殘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才導致其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破裂;還是父母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藉助遊戲以逃避現實?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順暢的溝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為逃避現實而沉迷手機遊戲呢?

02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導致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殘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認為比喻得非常恰當。孩子就像一個罐子,這個罐子可以用來裝大米,也可以用來裝鹹菜,甚至可以用來裝泥土,用來種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個罐子曾經裝過什麼,又或者即將要裝什麼,他本身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就像剛買這個罐子的時候,老闆不會因為你是用來裝“金幣”,而額外多收你的錢;

也不會因為你買回去是用來裝“泥土”而廉價賣給你;總之,不管你用這個罐子來裝什麼,它(罐子)本身的價值不變。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而“手機遊戲”實際上就是裝在罐子裡的東西。有的孩子手機癮不大,只裝了一點點;而有的孩子,手機不離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這種情況,就是把整個罐子都裝滿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罐子從不因為裝過或裝了什麼而貶值。

但問題在於,很多父母卻把“罐子”等同於它所裝的東西。比如當罐子裝的是泥土,他們則認為這個罐子是廉價的,是不值錢的,是沒出息的;

同理,當這個“罐子”裝的是“手機遊戲”的時候,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罪大惡極的,是屢教不改的,是讓人感到頭疼的。於是,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責備道: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

“你再玩遊戲就別再叫我媽了,真的別你氣死了!”

“你太讓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機,成績能不倒數嗎?”

“你真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講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當父母把孩子定義為“爛罐子”或“壞罐子”時,這個罐子的價值便呈斷崖式削減了。孩子受到父母這種錯誤觀念(定義)的影響,也就真的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徹底的壞蛋(笨蛋),是一個問題孩子,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網癮少年。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此時,孩子已經把“罐子”裡裝著的東西,等同於自己,就像裝過泥土的罐子,便等同於“爛泥”的價值。

而且,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也是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蒲萊斯考特.萊基經過上千次實驗調查發現:

學生成績之所以低落,大多數都是由於學生持有某種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所致。

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觀念”以及“自我定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反覆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間接所傳遞的錯誤觀念的暗示,導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認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數學就是很差”

“我本來就不是學習的料”

“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好”等等

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教養或溝通方式,導致孩子嚴重貶低了自我價值。而當孩子感覺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便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或鄙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不聽父母話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的“好意”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而且還會悲觀的認為,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

於是,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相信別人;他們拒絕聽父母的意見以及外人的幫助,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設了一道高牆;而正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處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甚至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這就是為什麼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那個14歲的少年會冷漠無情地,將父親刺死在網吧門口的原因了;因為,孩子已經把自己這個“罐子”等同於“爛泥”了,而他的所作所為,當然就與之相吻合了。

03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呢?如何通過正確的教養方式,來預防以及矯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網癮)的問題和行為呢?

(一)在家庭中建立和諧暢快的溝通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一種氛圍的,在那裡,個人的特點得到賞識,人們從不吝嗇對別人的愛;犯下的錯誤是被用來學習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暢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規中矩,人們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彼此間能夠以誠相待。”

也就是說,我們要提前搭建一個可以滿足孩子自我價值提升的平臺,讓孩子在這個平臺裡,能夠獲得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養分,包括:關注、認同、高自尊滿足以及自我價值訴求等等。

這個平臺就像是孩子正規的心靈治療室,讓孩子得以把問題放在“臺上”來,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正面對待與處理;而不是藉助於叛逆、吸菸、酗酒或沉迷手機遊戲等負面消極的行為,進行反抗或逃避現實……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具體怎麼做呢?父母在實操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 一對一。不管是媽媽和兒子,還是爸爸跟女兒,儘可能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溝通。因為人越多,彼此的注意力被削減得越厲害,甚至會有所顧忌,不利於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與百分百的傾訴。

2. 相互傾訴。正如薩提亞所說:“自我價值的培養是需要氛圍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也一樣,需要先創造出一個溝通的環境;

因此,父母可以主動向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趣聞或壓力,生活中發生的感到開心或窘迫的事,都可以當做打開孩子心門的“敲門磚”;切記,孩子往往是用你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你的,良性溝通,從父母自我分享開始。

3. 不判斷評論。每個人都只要感謝對方願意和自己分享就好,不要做任何的判斷或評論,這種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能夠有效的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總之,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來跨越彼此間的心理障礙,多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覺。

4. 自我剖析。父母可以主動告訴孩子,導致自己不開心或令自己振奮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也可以引導孩子用同樣的方法自我剖析;這樣,大家都能夠從新的角度,以及用理性客觀的心態來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至於傷害到自我價值或自尊。

5. 交換感受。最後,別忘了和對方交換一下彼此傾訴完的感受,並且真心感謝對方耐心的聆聽。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04

(二)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義

正如薩提亞所說: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或者一個面部表情都是一種信息,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決定著孩子的自我認知以及性格走向。

儘管孩子每天睡懶覺,但不等於孩子就是一個懶人;同樣的,儘管孩子每天玩遊戲,也不能說明孩子就是一個頑固子弟,孩子只是在他的“罐子”裡裝滿了“睡懶覺”或“玩遊戲”的行為而已;

不要把“罐子”和裡頭裝的東西等同起來,否者,孩子將徹底失去改變的動力以及翻身的勇氣。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有一個故事,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罪犯,謀財害命,無惡不作,最後鋃鐺入獄。逃獄後,他繼續幹著搶劫、販毒、殺人等不法勾當;在一次逃亡的火車上,他站在廁所旁邊,這個時候,有一個非常年輕美麗的女子,走了過來,但她很快發現,廁所門的把手是壞的;

於是,她紅著臉對這名男子(罪犯)說:“您可以幫我把守一下門嗎?”,男子遲疑了一會,於是點點頭,接下來,他像一名站崗的士兵一樣,守衛在廁所門口……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終於,火車到站了,這名罪犯做了一件在他看來無比瘋狂的事——投案自首。因為,他從那名年輕女子信任的目光中,找到了自我價值,找到了承擔一切錯誤的勇氣。

這則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就是不管孩子在他的“罐子裡”裝了什麼東西,也不管裝了多久,父母都應該報以信任的目光,相信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父母的信任,必將帶給孩子帶來強大的自我價值體驗感,讓孩子有足夠勇氣持續挑戰並糾正身上的一切壞毛病;相反,若是父母在與孩子對話的言行舉止中,抱以不信任的態度,孩子的錯誤以及不良行為,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05

(三)讓孩子知道改變終究在於他自己

著名猶太作家沙拉曾說:

“中國的父母是最愛孩子的,同時也是最不會愛孩子的。”

之所以說是“最愛”,是因為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往往勝過於愛自己——不管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吃好穿暖;為什麼又說“不會愛”呢?主要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替代性”的教養方式;

比如:“催孩子寫作業”“逼孩子考名校”“對孩子玩手機遊戲耿耿於懷”等等,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應該歸屬於孩子自己的問題,也就是說,要不要改變,主要取決於孩子自己。

為啥玩手機越入迷孩子越冷漠無情?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才是治本妙方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家長果真要袖手旁觀,對孩子的問題不管不問;而關鍵在於,父母不能把孩子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判斷——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

當孩子有了這種想法,勢必導致其無法對自己負起責任,一個失去自我價值判斷,不能夠對自我行為負責的孩子,我們又怎麼能奢望他做出真正徹底的改變,以及成就一番偉業呢?

因此,為人父母,最大的功能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孩子向孩子證明利害關係,然後,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時刻讓孩子知道,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選擇出來的,不管好與壞。父母能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每一條路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和結果,至於要不要繼續往前走,由孩子自己決定。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徹底的放手,才是孩子真正站立的開始……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擅長解決孩子玩手機、遊戲、叛逆、厭學等問題;感謝關注,有你的關注,家庭教育在科學化的路上會更進一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